宠文网 > 通往奴役之路 > 历史的报偿

历史的报偿

书籍名:《通往奴役之路》    作者:哈耶克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自1989年开始,仅仅在海耶克的《致命的自负》于1988年出版一年之后,全球的政治经济生态突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前述全球性自由主义复兴迅速臻于顶点,海耶克的预言戏剧性地兑现了。这就是1989年至1991年的极权主义大溃灭。
这一大崩溃几乎是出乎所有研究极权主义与极权主义专家学者的预料之外的。人们一直被一个巨大的问号所困惑:何以至此?
西方知识界之所以跌破眼镜的原因,与长期流行的两个神话有关:一个来自历史的类比,一个来自现实的观察。
第一个神话认为,现代人类世界,正在惊人相似地重复古希腊时代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以及古罗马帝国衰亡的两道覆辙。即,正象当年有较高文化的民主繁荣的雅典被军国主义的斯巴达所战胜一样,也正如繁华奢侈文明的古罗马被军事化的东日尔曼蛮族的入侵而消亡一样,现代自由民主繁荣而奢侈的西方世界也将被高度组织化和军事化的极权主义阵营所击败。
而第二个神话则断言,根据来自现实的观察所获得的结论,鉴于共产党控制国家的严厉程度在世界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它消灭了民间社会,消除了任何反对力量存在的可能性,因而共产党存在的唯一性就保证了它存在的永恒性。因此共产社会一旦建立,它就将不可逆转永世长存。而过去的经验,似乎也暗示了这一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共产阵营的扩张,韩战的僵局,1956年匈牙利起义的失败,1968年捷克“布拉格之春”被坦克碾碎,特别是越南战争的失败,加强了这个神话蛊惑人心的力量。
於是,这两大神话犹如两朵浓重的阴云,笼罩在文明人类精神世界的上空。
然而,海耶克却是一个异数。虽然在其早年他曾为极权主义思潮的泛滥而忧心忡忡,然而越到晚年,他反而越来越摆脱了焦虑和悲凉之雾的笼罩了。他以其独特的洞察力指出,正是在实验极权主义国家的内部,存在着巨大的变革力量。因为那里的实验,是人类历史上最为狂妄和压迫性的乌托邦,是一个完全行不通的制度。而且那场实验的失败已经日益明显,无可掩盖了。
果如其言,1989年,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的一次解除魔咒的潮流呼啸而起,扫荡全球。它证实了海耶克作为本世纪的先知的独特魅力,证实了其观察力之犀利与深远。
1991年11月,海耶克获得美国自由勋章。这是对他毕生的工作对自由事业的伟大贡献和影响的确认与表彰。
1992年,在目睹了人类历史上千年难遇的冷战结束后,海耶克那颗与自由事业息息相关的心脏,那颗一直随这场人类命运之战起伏跳动的心脏,也随之结束了跳动。他的生命与他全心关注的基本事业是同时划上阶段性句号的。
虽然他的学说还会引起绵延不尽的争论和批评,虽然各种时髦的“后现代主义”理论仍然视他为老古董而对之不屑一顾。但是,历经苦难和沧桑的原极权主义国家的千千万万民众,却对他投以极高的敬意;历史,无可争辩地眩人眼目地赫然站在他一边。海耶克已经获得了最辉煌的回报。在任何意义上,他都可以平静地阖上双眼了。
因为,人们可以在“先知”这个字眼最精确的意义上说:他是二十世纪的先知。
2004-11-18
注释:
①From Robert Skidelsky's "After Serfdom" in 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Magazine, September 20, 1996
②From F?A?Hayek, HAYEK ON HAYEK (Reverse Cover),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③See Chapter 1, THE FATAL CONCEIT——The Errors of Socialism, London, 1988
猫眼看人网友的评论
文章提交者:一见如故
“通往地狱之路,常由善意铺设……如果人类放弃自由主义的精神,想凭着良好的意愿,自以为是地去计划、设计社会,必将把人类引向深渊。”
文章提交者:一见如故
从50年代开始,前苏联、前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则指派专人,不断撰写批判文章,清除哈耶克的“毒害”。但出人意料的是,有些年轻学者在研读哈耶克的著作后,竟被深深地折服了。这些人中包括了冷战结束后的捷克总理克劳斯,克劳斯回忆道:“当年在图书馆里秉烛夜读哈耶克,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
文章提交者:一见如故
张维平:自由是具体的,在西方它是个人主义传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对此,哈耶克在书中已有详细论列,他甚至认为个人主义哲学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础,而自由是这种哲学的神髓。
伍晓鹰:你说的“个人主义”,在我们这里可连抽象的肯定都得不到,因为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个人主义等同于极端的自私自利。
张维平:那完全是出自中国文化背景下对“自由”的误解,西文中的individualism,并不等于自私自利。它的哲学要义是“从个人作为人的角度来尊重个人”,即承认个人的意见和偏好在他自主活动的领域内是至高无上的——个人应作为其目标的最终判断者,每个人都应有充分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才能。
伍晓鹰:我以为今天探讨自由,很有必要吸取西方个人主义哲学的许多合理成分,因为这种哲学是同商品经济相连的。哈耶克说,个人主义美德滋生并流行于商业交易的社会,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商品经济的首要条件是选择自由:自由生产、自由消费、自由择业、自由迁徒等,这都属于你刚才说的个人自主活动的领域。所以说,商品经济是同个人目标与价值判断的多元化相连的,这也是前者的活力所在。
文章提交者:一见如故
简言之,一派从自发生长、压迫不存的条件下寻求自由的本质,另一派则坚信自由必须依赖一个绝对的集体目标实现后才可能实现;一派主张有机的渐进的半意识的生长,另一派则主张独断式的教条;一派推荐试错式的程序,另一派则追求强制有效的统治模型
文章提交者:我是西北狼
中国绝对不缺主义、理论、思想,缺少的就是常识和理性!
文章提交者:青tbrmdh1946
其实那些主义、理论、“思想”统统都是不需要的多余的
文章提交者:一见如故
《致命的自负》中海耶克写道:“要人类意识到自身认识能力非常有限,与要人类增加对自然的认识,两者不仅同样重要,而且前者要比后者困难得多。”
文章提交者:一见如故
你知道吗?连唱了半个多世纪的名曲《团结就是力量》中的“向着自由”,也被改为“向着胜利”。可见“自由恐惧症”是多么严重。
文章提交者:段誉
哈耶克非常赞赏苏格拉底所说的一句话:“我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文章提交者:一见如故
ZT:对哈耶克来说,自由是一个消极的概念,即缺少强制的状态。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强制通常蕴涵着这样一层意思:强制者被假设为“有知的”。“正确的”,被强制者被假定为“无知的”、“错误的”,所以前者可以用各种手段迫使后者就范。(非正义的)强制之所以是恶,之所以妨碍自由,是因为它不承认个人有能力去认识、运用、评判知识,使他成为仅仅是实现他人目的的工具。建构理性主义之所以会在政治上导致过度的强制和暴力,正是因为它不承认每个人都有探索和发现真理的同等权利,每个人在知识水平和范围上的绝对局限性,而把发现真理的权利和垄断知识的资格交给“全知的”天才。法国大革命表明,所谓“理性的权威”说起来好听,用起来可怕。
文章提交者:一见如故
先知的命运是这样展开的:先被讥讽,后被冷落,人们直到山穷水尽,才再次想起他
文章提交者:一见如故
未必条条大路都通向罗马,但一个人只要不懈地探求自由和繁荣的原理,那么他或早或迟,都必定要走过哈耶克这扇大门。
文章提交者:一见如故
路德维希:ZT:一种流传很广的观点认为,自由主义与其他政治流派的最大区别是,它将社会上一部分人的利益,即将财富的占有者、资本家和企业家的利益置于其他社会阶层的利益之上,并代表着这一部分人的利益。这种观点完全颠倒了事实。自由主义一贯注重全社会的福利,从未为某一特殊阶层谋取利益。英国功利主义者的一句名言用一种不那么巧妙的方式表述了这种意思,是为了“绝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从历史学的角度看,自由主义是第一个为了大多数人的幸福,而不是为了特殊阶层服务的一种政治倾向。与宣称追求同样目标的社会主义截然不同的是,自由主义不是通过其追求的目的,而是通过它选择的方法去达到这一最终目的。
文章提交者:温暖
哈耶克40年代就从经济、伦理等角度对社会主义进行了彻底否定。苏联的垮台是对他预言最准确的验证。
现在许多人反对新自由主义,对哈耶克存在大量误解。希望有头脑的人好好读一下哈耶克的著作。
哈耶克倡导的自由主义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而自由的必由之路。
文章提交者:一见如故
“通往地狱之路,常由善意铺设……如果人类放弃自由主义的精神,想凭着良好的意愿,自以为是地去计划、设计社会,必将把人类引向深渊。"
和毛泽东的灾难性赤化中国完全相同。真知就是真知!
文章提交者:一见如故
卡斯布?托马斯是匈牙利新当选的议员。他在为《通向奴役之路》匈牙利版所作的<序言>里写到:“我在1980年读到此书时意识到纳粹和共产主义之同源。于是我才决定不再当左派了。我一向是自由派。只是读了哈叶克的书以后才找到论据。”
文章提交者:一见如故
尊重个人自由,尊重法治,反对无限地夸大理性的作用,反对人为的、全盘性的社会设计。
文章提交者:青tbrmdh1946
因此也就必须反对中国官本位与为我们设计的“改革开放”之路。民众的发展不需要官方来为我们设计。必须回到自由社会的基础上来!明晰产权,明确土地私有,明确国有制企业产权分配。全面回归自由世界!破除垄断的官僚体制、舆论媒体与意识形态。每个人都有拥有确定个人财产的权利。私有财产应该是神圣不可侵犯!
文章提交者:一见如故
我们以为即将跨入天堂,实际却开启了通向地狱的大门
文章提交者:温暖
千百万人之中,几乎没有一个人在他的生活中实现了他所追求的目标。即便是那些最幸运的人,他们的成就与其年轻时梦想获得的虚荣仍然相去甚远。数以千计的困难和阻碍撞碎了计划的梦想,而他本身的力量却显得很弱小,以致于无法实现主观想象既定要达到的目标。失望和计划的失败,自身的不足与他提出的既定任务相矛盾是每个人最大的、最为痛心的经历,这是最典型的人类命运。
任何尘世间的不幸都能够损害人们的意志和精神。然而谁想面对真正的生活,而不被生活所奴役,谁就不应当躲避到生活的谎言中去寻找安慰。当企求的成就没有到来,当命运的打击将长期的辛劳所得瞬间化为乌有时,他应当将努力再增加四倍,他应当毫无畏惧地面对不幸。
摘自米瑟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序言
文章提交者:温暖
但是,精神病患者却不能承受真实的生活。这种真实的生活对他来说真是太野蛮、太粗暴、太糟糕了。他不愿像健康的人那样“不畏一切强暴,坚持不懈地”把生活改变得便于接受;他不了解自己的弱点,而是逃避到一种幻觉中去。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这种幻觉是把“自己的期望当作一种安慰”,其特点是“以幻觉来抵制逻辑和真实的打击”。因此,人们无法用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说服此类病人放弃其徒劳无功的做法。病人必须依靠自身的努力来达到痊愈的目的。他必须学会并懂得为什么他不愿忍受真实,反而逃避到幻觉之中去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者在他们感到需要的时候,就会离弃装腔作势的辩证法的领域,停止对反对派的嘲笑和中伤,列举几个苍白无力的事例大做文章,但是,他们除了傅立叶的“乌托邦”之外,没有拿出任何新东西。同样,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蓝图构思和设计也没有超出傅立叶早就已经提出的两个假设,而这两个假设与人们的一切经验和智慧都是相违背的:这两个假设一方面指生产的“物质基础”,“人们不需付出任何劳动就可以从自然界得到”。这个物质基础如此丰富,以致于人们根本用不着进行经营就垂手可得,由此产生了“实际上生产可以无限增长”的信念。另一方面,傅立叶在他的假设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有制条件下,劳动已从负担变成乐趣,变成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在那些物质财富充分涌流、劳动变成乐趣的地方,人们自然可以毫不困难地建立起童话般的懒人国了。
马克思主义站在它的“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上,可以对浪漫主义者和浪漫主义投去鄙视的目光,但是,事实上他们的性质是相同的。马克思并不去排除那些摆在实现其愿望的道路上的障碍,而是在他的幻想中自我满足,期望着这些障碍在幻想中自行消失。
在精神病患者的生活中,生活的谎言具有双重任务。他们在失败中自我安慰,相信奇迹般的成功将会到来。例如,他们认为,社会的种种失败,包括他们设想的远大目标之所以没有实现,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这些目标无法实现,而是由社会制度的缺陷造成的。推翻了现有的社会制度之后,他们就可以在未来形成的新社会里得到他们想得到的东西。人们试图让他们理解,他们梦想中的未来的国家制度是行不通的,一个实行劳动分工的社会离不开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个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社会就不可能存在下去。然而,人们的一切说服都没能使他们理解这个问题。精神病患者始终抱着其生活的谎言不放。
如果把他们放在生活的谎言和逻辑思维两者之间,让他们去选择的话,他们宁可牺牲逻辑。这是因为,他们如果放弃了在社会主义思想中找到的安慰,或曰离开了这种安慰,生活就会变得更加不堪忍受。社会主义思想告诉他们,导致失败的原因不在于他们自身的过错,而在于社会。因此,社会主义思想抬高了他们低落的自我意识,并将他们从难以忍受的压抑感中解脱出来。虔诚的基督徒也与此相似,他们很容易忍受尘世间遭到的不幸,因为他们将他们的个人存在寄托于来世,并且希望一旦进入来世,他们在尘世间的不幸就会成为过去,受苦受难的人会过上好日子。社会主义之所以变成现代人们解脱尘世间痛苦的一剂仙药,正是基于这个原因。然而,如果灵魂不死,来世报应以及复活等信仰变成了对尘世进行改造的一种刺激的话,社会主义对人们的许诺作用就完全不同于基督教教义了。它给人们规定的义务只有一个,即:赞同并支持社会主义政党的政策,而社会主义政党的政策许诺给人们的只是一些期望和一些要求。
从社会主义思想的这个特点中,我们可以理解到,其追随者中的每一个人期望从社会主义中得到的东西,恰恰是社会主义无法办到的。社会主义的作家们不仅向人们许诺全体人民的富裕,而且还许诺了爱情和幸福,个人的精神和身体方面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都可以发挥他们伟大的艺术才能和科学才干,如此等等。不久前,托洛斯基在他的文章中宣称,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们的平均水平可以提高到“与亚里斯多德、歌德、马克思相当的程度”。社会主义天堂是一个最美好的王国,那里居住的全都是幸福的超人。所有的社会主义的文献都充满了这样的废话。然而,恰恰是这样一些废话招徕了它的追随者。
我们必须学会认识自我,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是寻找一个可以承担一切罪过的替罪羊。我们必须认识并懂得人类社会合作的基本原则。
一切把我们引向地狱的东西恰恰是试图使我们走向天堂!
摘自米瑟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序言
文章提交者:一见如故
温暖朋友说得不错,我认为判断一种学说或制度的好坏与可行性,是否维护个人自由可以作为一块试金石。
文章提交者:青tbrmdh1946
一切试图将普罗大众带入现世天堂的都是邪教。马克思主义的试验已经被20世纪的历史证明是错误的,它的逻辑基础和逻辑本题就是错误的和明显荒谬的。因此社会主义试验注定失败。
文章提交者:龙龙
受益匪浅。简单地说,人总是向往自由,追求幸福的,这是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的。
所以说,柏林墙从建立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了要倒塌。无论什么貌似强大的东东,要与人性对着干,岂有不败之理。

附:杨小凯:我所了解的哈耶克思想
作者简介:杨小凯是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研究员、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任教于澳大利亚MONASH大学。是当代最有成就,也是最有可能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之一。2004年7月因病去世。
哈耶克对人类思想的影响可能会与孔子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的影响一样深远和无孔不入。我是一个有一套独特经济思想的人,对所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从没有崇拜感,对其中几位我还觉得他们很难说是值得获此殊荣的。而且我是个对科学方法有嗜好的人,对那些非数学的思想从来不重视。但我读了哈耶克的著作后(他是一个从不用数学模型的经济学家),有一种强烈的相见恨晚、非常欣赏的感觉。我自己也讲不清为什么会有这种从来没有的感觉,但我相信,大多数人读了他的书,对世界的看法会产生深入骨髓的变化。让我记录下我读哈耶克著作的感想,与读者分享。
哈耶克对社会主义思想的批判与今天大多数中国人对社会主义的批判思路很不一样。今天大多数对社会主义进行批评的中国人,多是从社会主义实行以后经济效率不高着眼的。而哈耶克对社会主义批判的着眼点却是制度形成的机制。哈耶克认为自由社会的制度是一种自发的过程,从没有人有意去设计整个社会制度。因此,这种制度的形成是千万人互相竞争、互相作用的结果,所以这种自发形成的制度包含了所有人所知道的互不相同的信息,而竞争过程也使人无法垄断制度设计和形成机制,因而无法利用这种垄断来损人利己,所以信息的合成过程会将信息传递中的歪曲降到最小。
而社会主义制度是世上第一个由某些思想家为社会总体设计的一种制度,它不是自发地在一个竞争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它包含的信息量受某个思想家所知信息局限,不可能是亿万人交互作用、将不同的信息综合使用的。
在哈耶克看来,一个自由的社会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差别,一是在自由社会中,制度和秩序是自发形成的,不可能由少数思想家设计。二是自由社会中的制度都是一些游戏规则,人们只对游戏规则是否公正做判断。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却规定谁应该是胜者,什么应该是社会追求的具体目标。因此,社会主义制度总是会有一部分人将他们的欲望强加于社会上其他人。试想想,一场球赛如果在未赛前就预定了谁是胜利者,这还有何公平竞争可言?自由社会中并没有一定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和推行资本主义制度的规定,只有一些竞争的游戏规则,制度的自发发展是基于规则公平的共识,至于是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或其他制度获胜,是一个无人能预料的事。
我读哈耶克的书之前就有一个想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差别并不是计划与无计划的差别。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计划经济比社会主义中还多,例如,麦当劳的经营中就有总部对各连锁店的很多指令性计划。但根本的差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计划是通过计划权利的自愿自发的买卖而形成,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计划是用政府的垄断权强制形成。当时我并未读哈耶克的书,但看了他的书后,才发觉,他的思想涵盖了我的想法,细想起来,我大概是看了弗利德曼等人的书,间接受了哈耶克思想的影响。再看看胡平等人讲到社会主义经济由于是看得见的手,所以当这种经济转入市场经济时,人们不会自愿地接受市场的惩罚,因而造成改革的困难。看过哈耶克书的人都会发觉,这些思想都是他所首创的。
哈耶克指出,在一个自由经济中,游戏规则是公平的,所以强制执行游戏规则就会十分有效,输了的人无法不认输,因为市场是只看不见的手,没法与之辩论,也无法抗拒它的惩罚,受罚人也无法责怪任何他人。但社会主义制度却有只看得见的手来执行奖惩,失败者总会有办法找政府,抱怨奖罚不公平,或不合理。因此,游戏规则无法强制执行,或曰预算约束总是软的。在这种条件下,公平的竞争游戏是无法玩起来的。
哈耶克的思想其实与经济学界以经济理性为号召的主流学派南辕北辙。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所谓科学方法派,强调数学方法的应用,假定理性经济人的行为能用数学最大化问题求解,理性经济人行为之间的交互作用能用一般均衡或对策论(或赛局理论,game theory)来求解。很多这个学派的著名经济学家往往热衷于用数学模型来证明“市场失灵”及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另外一些以经济理性为号召的经济学家,以数学模型来证明看不见的手的优越。哈耶克的思想与这类想法都不同。他强调对经济理性的迷信可能导致经济制度的失败。其实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对什么叫理性,什么叫非理性,在很多情况下都无法判断,或会做出错误的判断。世上很多从常理看来非理性的行为,也许对人类社会的知识做出贡献。例如,很多破产的企业,就为成功的企业提供了必要的经验。因此,我们最好放弃对经济理性的追求,承认自己对经济理性的无知,因而只是追求游戏规则的公平,接受这些游戏规则下出现的东西,不论其是理性、还是非理性。
我是一个热衷于模型(包括对策论模型)和新的科学方法的经济学家。但凭我的直感,我觉得哈耶克的非数学的经济思想,比现有最好的经济数学模型深刻得多。也许数学模型经过几代人的积累之后,我们能用非常复杂高深的数学工具严格证明哈耶克的假想。遗憾的是,现在用数学模型最纯熟的一批经济学家,在我看来是思想相当浅薄的一批人。更为可惜的是,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不可避免地要经过这样一个从浅薄到高深的渐进和积累过程。
我是企图用数学来证明哈耶克思想的人。我最近与黄有光教授发表的一本书(见Yang and Ng,Specialization and Economic Organjzation,1993,North-Holland),在第15章用一个数学模型证明,完全理性的行为在知识不足的情况下,可能不能通过各种组织实验(包括试验不是最有效的组织)发现最有效的组织。因此,在知识不足的情况下,某些非理性行为有可能有助于社会发现最有效的组织。在此书的第3章,我们用一个序贯对策均衡模型证明,市场制度的功能并不是让所有人分享所有信息;恰恰相反,市场制度会促进专业化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因而使得人们不需要知道其他专业的知识,但却能享受所有专业部门的产品。因此,市场的功能在于,当每人只知道整个社会的信息的极少一部分时,人们却能充分利用这所有部分信息的集合。这正是哈耶克思想精髓之一。按这种思想,如果某个人或政府声称能获得整个社会的信息,因而看出了“市场失灵”,进而加以纠正,此人必是过分狂妄,对市场的功能毫无所知。
哈耶克对现代发达国家的制度最重要的批评之一,是对国会立法权的质疑。他认为国会立法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与游戏规则有关,例如专利法的通过;另一部分是与社会需要什么有关,例如环境保护法的通过。哈耶克认为,后一部分应属行政当局的政策,而不是属于立法。这两部分的活动应该分开,不应该由一个立法机关来做。其理由是,立法机关不应该关心社会的共同目标,而应该关心游戏规则的公正;至于参加游戏者个人的不同目标,那是不可能、也不应该统一的。如果立法当局为社会制定共同目标,并通过立法来强制执行,社会就会走向“被奴役之路”。
哈耶克对宗教的看法以及对迷信人类理性和崇拜科学主义的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有启发意义。哈耶克认为历史上能生存下来的制度都不是来自于社会科学和人类的理性,而是来自宗教和意识形态。宗教和意识形态不是理性的,但它决定了人的行为准则,决定了人们处理相互关系的游戏规则,意识形态也提供了遵守一定游戏规则的承诺机制。在一个多元的社会中,各种宗教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竞争会使最有利于自发秩序扩张的宗教和意识形态在社会流传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胜出的宗教意识形态的追随者并不是凭理性选择宗教,正如母亲爱孩子不是凭理性一样。但在社会演化过程中,不爱孩子的母亲就会因后代死亡率高而绝种,不利于自发社会秩序扩张的宗教和意识形态也会灭绝。因此历史上长期能生存发展的宗教,虽不是基于理性,但却是形成有效制度的基础。
(原载台湾《经济前瞻》1995年10月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