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人的潜能和价值 >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书籍名:《人的潜能和价值》    作者:马斯洛(Maslow A.H)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当代人本主义思想
心理学的论据和A的价值?
〔美〕马斯洛?
数千年来,人本主义者总是企图建立一个自然主义的、心理 的价值体系,试图从人自己的本性中派生出价值体系,而不必求 -助于人自身之外的权威。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这样的理论家,然而 対于群众性的实际效果来说,他们确实统统失败了,在今天的世 界上,我们仍旧有象过去一样多的坏蛋和神经病患者,
这些不适当理论中的大多数理论,依据的全都是某一些或另 —些心理学假设。今天,在最近获得的知识的照耀下,所有这些 理论,实际上都能被诋明是虚伪的、是不适当的,是不完全的或 者说是缺少某个方面的。但是,我确信在最近几十年间,心理学 在科学和技木上的某种发展,使我们有可能第一次觉得有了信 心,只要我们充分艰苦地工作,这个古老的愿望,即建立从人的 本性中派生出的价值体系,就可以实现了。我们了解怎样批判那 些旧的理论I我们知道准备建立的理论的形态,尽管还是朦朦胧 胧的;而且多半我们也知道,为了填补知识上的缺陷,应该走向何 方以及干些什么事情,才能使我们回答这些古老的问题:“什么 是有道德的卫活?什么样的人是有道德的人?怎样才能把人教育 成期望和喜欢过有道德的生活的人呢?怎样才能把儿童培养成道 德髙尚的成人呢? ”等等。也就是说,我们认为科学的伦理是能 够建立的,而且我们认为我们知道如何着手建立它。
①译自Maslow,AH Toward a p^j^chologj of being, 196&, chap* 11* ? 马斯洛(Abraham Hp Masloiv,1908—1970) ■
9
下面这一节将简要地讨论几条有希望的研究路线,这些:路线 同过去和将来的价值理论有关系,在最近的将来,我们在理论上 的研讨和实践上的推进,必须沿着这些路线前进。把这些研究路 线都看成是多少有希望的,而不是看成肯定的,这样宥比较保 险。
自由选择实验——体内平衡
成百的实验已经证实,如果呈现给动物可供自由选择的对象 足眵多,那么就可以看出,各种动物普遍具备选择有益食物的夭 生能力。躯体的$种智慧,在不正常的条件下,一般也能保留下 来D例如,切除了肾上腺的动物,能够通过重新调整它们自我选 择的食物,来保持它们自己的活力I怀崽的母兽会很好地调整它 们的食物,以适应胎儿成长的需要。
现在我们知道,这种胃口决不是完善的智慧,光这些胃口是 不能胜任的。例如,想一想躯体对维生素的徭要就能说明这一 点。在碰上毒物时,低等动物比髙等动物和人能更有效地保护它 们自己I以前形成的选抒习惯,完全可以给当前新陈代谢的需要 投上阴影^而且在大多数人身上,尤其是在神经病患者身上,各 种各样的力量都能毒害这种躯体的智慧,尽管看来这种智慧永远 不会完全丧失。
这个一般的原理,不仅对于食物的选择是对的,:衍且对于各 种其他身体需要来说也是对的,正如著名的体内平衡实验巳经证 实的那样。 L
这一点看来完全清楚,一切有机体,比我们二十五年以前所 想的,是更加能够自我管理的、更加能够自我调节的和更加自动 的。有机体应当受到巨大的信赖,而且我们也正在学会坚定地信
70
赖婴幼儿的内部智慧,例如关于选择食物,断奶的时间,睡眠时 总量,训练控制便溺的时间,活动的需要以及其他大量别的事情 上,都更加信赖婴幼儿^己。
然而,最近我们正在懂得,尤其是从身体上和精神上有病的 人那里学到,有好的选择者和坏的选择者。我们已经认识到,尤 其蕋从心理分析学者那里认识到这种行为的许多隐蔽的原因,而 且已经懂得应垓尊簠这些原因.
在这一方面,我们具有可以令人吃惊的实验,这个实验充满 了价值论的意义。让小鸡选择它们ti己的食物,可以看出它们选 择对自身有益食物的能力有很大不同。好的选择者比差的选择者 变得更强壮、更高大、更占优势了,这就意味着它们得到了最好的 东西。如果后来,边使坏的选择者继承好的选择者的食物选择, 那么就会发现,它们〈差的选择者)现在也变得比过去更强壮、 更髙太、更逋康、更有优势了,尽管它们永远不可能达到好的选 择者的水平,这就是说,好的选择者能出钚的选择者更好地选择 那些对坏的选择者自身是更好的东西。如果类似的实验发现在人 身上也能做出,象我设想的那枰,那么,我们就到了大量重建各 种理论的时候了。就人的价值理论來说,径直地依据统计,描述 没经过挑选的人的选择,这不会是适当的。杷好的选择者和坏的 选择者闰选择,把健康人的和病态人的选择,进行平均计算也是 无益的。只有健康人的选择、感受和判断,能够锆诉我们什么东 西从长远来说对人类是好的。神经病患者的选择,最多能告诉我 们,什么东西对于保持神经病的稳定是好的^脑损伤者的选杼, 也只能对于防止灾难性崩溃起作用,而切除肾上腺动物的选择虽 然可以使岛身免于一死,但这种选抒却会杀死一个健康的动物。
我想,这是使大多数享乐主义若的价值论和伦理观沉没的暗 礁。由病理激发的愉快同由健康激发韵愉快是不能平均辦。
71
此外,任何伦理的准则都不能不考虑体质差异的事实,不仅 在小鸡和白鼠中而且在人类中道理也相同,正如谢尔登(She\-don)和莫里斯(Mords)已经证实的那样^某些价值对所有 (健康的)人都是共同的;而另一些价值对所有人则不是典同
? ?
的,而是只有某些类型的人、或特殊的个体才有的。我称之力基 本需要的东西,可能对于所有人都是典同的,因而是人类其同具 有的价值,但是,特异的需要则产生特异的价值。
个体的体质差异,导致有关自我、文化和世界各方面的偏 爱,也就是说,产生价值观u这呰研究支持了诊疗家在个体差异 上的普遍经验,同时也得到了这种经验的支持。这也是人种学资 料的实际情况,这些资料说明,每一种文化由于剥削、压制、赞 同或非难等等只选择了人类体质潜能系列的很小一部分,从而弄 清了文化差异的意义。这同生物学的资料和理论,以及同自我实 现的理论,是完全一致的。它们证实,器官系统坚持表现自身,一 句话,坚持活动。肌肉发迖的人喜欢运用他们的肌肉,的确,为 了自我实现必须使用它们,这样才能迖到主观感觉上合谐的、没 有压抑的和满意的活动》这是心理健康的非常重要的方面。有 智力的人必须运用他们的智力,有限睛的人必须运用他们的眼 睛,有爱的能力的人应当有爱的冲动和要求,这样才能感到是健 康的e智能吵吵嚷嚷地要求使用它们,只有当它们被充分利用了 的时候,它们的吵嚷才会停止。这就是说,智能就是需要。因而 也是固有的价值,而且两者的关系已密切到这种程度,假如智能 相异,价值也会因之有所不同的。
基本需要和它们的层次 现已充分证实,作为内在结构的要素,人不仅具有生理需
要,而且也确实具有心理需要。这些需要可以认为是一种缺央, 必须由环境给予最适宜的满足,才能防止疾病和主观上的不幸。 它们可以称之为基本的需要,生物性的需要,可以把它们比做象 対盐、钙、维生素D的需要一样的需要,因为:
1.被剥夺生活必需品的人,持续地渴望它们的满足。
2.剥夺它们造成人的疾病和祜萎。
3.在“缺先性疾病”期间,它们的满足能起治疗作用。
4.稳定的供应可防止这些疾病。
5.健康的(满足了的)人不再表现这些缺失。
但是,这些需要是以一种层次的和发展的方式,以一种强度 和先后的次序,彼此关联起来的。例如,安全需要是比爱的需要 更占优势、更强烈、更迫切、更生死攸关的需要。而且食物的需 要通常出任何的需要都更强烈,此外,所有这些基本需要,简直 可以认为是通向一般自我实现道路上的阶梯,所有的基本需要, 都可以纳入这个阶梯之中。
通过把这些资料排列起来,我们就能解决哲学家为之无效奋 斗了若干世纪的许多价值的问题^举例来说,看来只有一个人类 的终极价值,一个所有人都追求的遥远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被不 同的著作家分别地称之为自我实现、自我现实化、整合、心理健 康、个别化、自主性、创造力、生产力的东西。但是,所有这些 著作家都一致同意,这个目転就是使人的潜能现实化,也就是 说,使这个人成为有完美人性的,成为这个人能够成为的一切。
但是,有时这个人自己并不了解这一点,这也是实际情况。 我们,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心理学家们,创立了这个概念,以便综 合和阐明许多不同的资料。就某个人本身来说,所有他所知道的 只是,他是极端渴望爱的,而且他想,如果他获得了爱,他就会 永远快乐和满足。他并不清楚,在这个满足到来之后,在前头他
73
还有追求的目标I他也不清楚,一个基本需要的满足,就会出现 另一“更高级”需要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就他所关心的范围来 说,与生活本身同义的、绝对的、最终的价值,就是在特定 时期為女配他的、需要阶梯上的任何一种需要。因此,这些基本 锚要或基本价值,既可以看作目的,又可以看作是达到一个终极 目的的手段。的确,有一个单独的、终极的价值,或者说人生的 目的。然而,这也是同样确实的,即我们有一个有层次的、发展 着的、综合地相互联系起来的价值体系。
这个餺要层次的概念,也有助于解决存在(?einS)和形成 (Becoming)之间明显的对立矛盾确实,人在永怛地追求着 终极的人的状态,但无论如何,这种状态本身可能是一种不同的 形成和成长(growing)。终极的人的状态仿佛是注定我们要永 远力求达到、而又永远不可能迖到的一种状态有幸,我们现在 已经知道这并不是真理性的,或者说至少这并不是唯一的真理, 还有与它结合在一起的另一个真理。我们一次叉一次地,由于良 好的形成过程,受到了绝对存在的暂时状态即髙峰体验的奖赏。 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给予我们许多髙峰体验,而每一个髙峰体验 本身就是绝对的乐事和完美,足以证实人生不徭要比它们自身更 多的东西了。这可以说是对这种思想的反驳,即认为天堂存在于 人生道路终点之外的某个地方。可以这样说,天堂似乎就在我们 日常奋斗生活的前面等候着我们,准备让我们跨进并享受它。一 旦我们跨进天堂,我们就能永远记得它,并且用这种记忆作为我 们的能源,在我们自己遭受压力的时候支撑我们。
不仅如此,而且一时二刻的形成本身,在绝对的意义上说, 就是有内在奖赏和内在乐趣的。如果说它们不是高山式的髙峰体 验,至少它们也是丘陵式的体验,是绝对的微光,是自我征实的 乐趣,是存在的徵小瞬间,存在和形成不是彼此抵触和相互排斥
74
的p
我应诙把这一点说清楚,我打算把向前(成长和超越)的天 堂同向后(倒退)的天堂区+别开。“髙级的涅槃”和“低级的 涅槃”是完全不间的,里然许多诊疗家习惯上把二者混淆起来
自我实现一成译
在另一个地方,我已公布了对所有那些证据的评述,正是这 些证据,迫使我们发展了健康成校的概念,以及自我实现倾向的 概念。这个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演绎性的,就是说,除非我们假 设这样一个概念,不然的话就会使人的许多行为丧失意义。在科 孕的原理上,这和我们发现必然有一个早已存在但迄今没有见过 的行里是一样的,因为只存它的存在才能解释其他许多观察资料 的意义。 .
还有一些直接临床的和人格的证据,以及日益増多的测验资 料支持这个信念。现在我们肯定可以断官,至少已经举出了一种 合情合理的V推理的、经验的实例,证明在人的内部存在着一种 向一定方向成长的趋势或需要,这个方向一般地可以概括为自我 实现,或心理的健康成长。或者可以具体池概述为,向自我实现 的各个方面和一切副次方面成长,也就是说,他有一种内部的压 力,指向人格的统一和S发地表现,完全的个别化和同一性,指 向探索真理的、成为有创造力的、成长美好的人,等等,等等 即人是如此构造的,他坚持向着越来越完美的存在前进,而这也 就意味着,他坚持向着大多数人愿意叫做美好的价值前进,向着 安详、仁慈、英勇、正直、热爱、无私' 善行前进。
要提出这里要求什么和不要求什么的界限,是一个棘手的
75
问题。就我自己进行的研究来说,它们大多是在可以说,巳经取得 “成功的”成人身上进行的。我只有很少有关不成功的、掉队的 人的资料。从奥林匹克运动会获奖者那里做出的推论,是完全可 以承认的。从原则上说,完全能推论出人究竟能跑多快、跳多 髙、举多重。我们也可以推论出任何新生儿的能力。但是,这些 实际的可能性,并没有告诉我们有关统计资料1几率、可能性的 任何东西。这种情况对于自我实现的人来说也同样,正如比勒公 正地强调指出过的那样。
此外,我们应当细心地注意到,向着完美人性和健康成长的 倾向,并不是人身上唯一的倾向o芷如我们在第四章中已经看到 过的那样,我们在同样的人身上,也可以发现死的愿望、畏惧、 防御和退化的倾向,等等。 、.
虽然他们在数量上很少,然而我们从直接研究这些髙度发展 的、最成熟的、心理最健康的个体中,能够学到有关价值的大量 知识C我们也可以从研究普通人的髙峰体验,学到关于价值的知 识,这时他们暂时地自我实现了>。这是因为他们是最完美的 人。例如’他们是保留和发展了人类智能的人,尤其是保留和发 展了规定人的、并把人同猿猴分开的那些智能。C这符合哈特曼 Hartman关于同样问题所持的价值论观点,他把好人看作是具备 更多的规定“人”的概念特性的人。)从发展的观点来看,这些 个体是更完善地发展了的人,他们没有固着在不成熟、不完善的 成长水平上。我的这种做法,并不比分类学家选择蝴蝶的类型样 本,或医生选择身体最健康的年轻人,更多地乞灵于神秘1先验 ,或机会。他们也同我一样,寻找“完善、成熟、健美的样品v作 为标本^ 一种程序,一种传统的做法,从原则上说是可以重复 的。
完善人性,不仅可以根据已经确定的“人”的概念下定义,
7S
也就是不仅可以根据人类常模下定义,而且,它也可以有一个描 述性的、分类的、能眵测量的、心理学的定义。现在,从几个开 端性的研究和不计其数的诊疔经验中,我们已经具有了有关充分 发展、成长良好的人的特点的某种概念。这些特点不仅是可以进 行客观描述的,而且,它们在主观上也是奖赏性的、令人愉快 的和起强化怍用的^
在健康人的样本上,在客观上可以描述井测量的特点有I
1.更清晰、更有效地感知现实p
2.更能接受经验U
3.增进了人的整合、完整和统一。
4.增长了的自发性、表现性;充分运行丨生气勃勃,
5.真正的自我,牢固的同一性,自主、独特性丨
6.增长了的客观性,超然,超越自我。
7.创造性的重新获得。
8.融合晷体和抽象的能力,
9,民主的性格结构。
10?爱的能力,等。
所有这些特性,都需要经过研究进一步怔实和阐明a但是, 这种研究是可行的,这一点则是确实无误的卩
另外,对自我实现和良好成长也有主观上的肯定和强化。这 就是生活中的兴味感,幸福和欣快感,安详感,快乐感*镇静 感,责任感,对自己处理应激、焦虑等问题的能力的信任感等。 背弃自我、固结、倒退,依靠畏惧而不是依靠成长过生活等的主 观标志,就是焦虑、绝望、厌烦、不能享受、固有内疚、内在羞 愧、无目的、无聊、缺乏同一性等等这样的感觉。
这呰主观上的反应,也是可以进行研究和阐明的。我们具有 适于研究这些问题的诊断技术。
77
自我实现的人的自由选择(在那些能够从多神多样的可能性 中进行真正选择的情境中),恰恰是我断言能够怍力H4然的价值 体系进行描述性研究的东西。这和观察者的希望绝对疫有关系, 也就是说,它是“科学的”。我不是说“他应该选择这个或者那 个”,而M是说“被允许自由选择的健康人选择了这个或者那 个”。这就好象是问:“最好的人的价值观是什么?”,而不是 问,“他们的价值观应该是什么? ”或者“他们应该成为什么样 的人? ” (请把这种看法,与亚里士多德的信念正是对好人来 说有价值的积适意的那些东西,才是真正宝贵的和令人愉快的东 西”进行比较〉^ *
而且,我认为,这些发现可以推广到大多数人身上去,因为 在我看来(以及在其他人看来〉,似乎大多数人(也许是一切 人)都倾向于自我实现(这一点在治疗、特别是在揭露性的治 疗经验中i看得特别明显〉,而且,至少从原则上说,似乎大多 数人都是f自我实现的。
如果各种各样的宗教,都可以理解为人类渴望(即人 们只要有可能就会學f变成的那样)的表现的话,那么,在这里 也可以看到这种断言&证实,即所有人都向往自我实现,或者 说,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因力我们描述的自我实现者的特性, 在评多方面与宗教强烈主张的理想是类似的,例如,超越自我, 真、善、美的融合,助人,智慧,正直和自然,超越自私和个人 的动机,脱离“低级”欲望而趋向“高级”愿望,增进友谊和慈 爱,善于区别目的(宁静、安详、平和〉和手段(金钱、权力、 地位),减少敌意、残忍和破坏〈尽管果断、正当义愤、自我肯 定等很可能因之而上升>。
1.从所有这些自由选择实验中,从动力动机理论的发展中, 从心理治疗的调査中,得出的是一个非常革命的结论,这个结论 79
就是,我们最深蕴的需要本身,不是危险的、邪恶的或不好的。 这样,就打开了解决人的内部这些分裂的前景,即有了解决光明的 和黑暗的、传统的和浪漫的、科学的和诗意的东西之间,以及理 牲和冲动、工作和娱乐、言语和前言语、成熟和幼稚、男性和女 性、成长和倒退之间的分裂的前景^
2,同我们人性哲学上这种变化并行的主要社会情况,是一种 迅速増长的倾向:把文化看作是满足1阻挠或控制需要的工具。」 现在,我们可以抛弃这样一些几乎是普遍性的错误了,即认为个 人的和社会的兴趣是相互排斥和对立的,或者认为文明是控制、 蝥戒人的本能冲动的主要机制。所有这些陈腐的原理,都被这种 新的可能性,即健康的文化将促进普遍的自我实现肃清了。
3.只有在健康人身上,才有在体验时的主观怏乐、趋向这种 体验的冲动或希望和对这种体验的“基本需要”之间密切的相关 关系(这种体验对于他从长远来说是好的)。只有这种人才既向 往对自己有益的东西,也向拄对其他人有益的东西,这样才能全 心全意地享受它,并且感到满意。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在成为享 受的意义上看,德行本身就是它自己的报偿。他们自犮地倾向做 公正的事,因为这些事是他们愿意做的,他们需要做的,他们赞 成的,以及做这些事是他们的享受,并且愿意继续享受下去。
正是这个统一体、整个相关的网络,由于人得了心理疾病, 就瓦解成分离和冲突的了。这时,他愿意做的事,可能是对他不 好的事了;仿佛他做的这件事,他能不享受有它I仿佛他享受 它,而同时又可以不赞成它。因此,享受本身可能是有毒的,或 可能迅速消失的。他开始享受的东西,可能后来他就不再享受 它。他的冲动、欷望以及享受,这时就变得对生活很少栉导意义 了。随后,他必定要怀疑和担心冲动和享受会把他引入歧途。这 样,他就陷入了冲突、分裂、犹豫不决的状况。一句话,他就陷
入了内部冲突状态。
就哲学的理论来说,历史上许多二难推理和矛盾,都被这个 发现解决了。享乐主义的理论,对健康人起作用,对病人没有起 作用。真、善,美扮演某种相关的角色,但是,只有在健康人身 上,它们的联系才是强固的。
4.自我实现只在为数很少的人那里是相対完成的“事态”。 但在大多數人那里,自我实现只是希望、向往和追求。然而,还 没有达到的“某物”,在诊断上显示为指向健康、整合、成长的 驱力。投射测验也能探测到做为潜能的这种倾向,但不是怍为外 显行为,IE如X光能够探测到有外部表现之前的早期病变的情形
一样。 .
对于我们来说,这就意味#,某人孕什么和他什么, 对心理学家是同时存在的,因而,就解“了存在和*iki间的二 难推理。潜能不仅仅是“将要是”或者《可能是”,而且它们现 在就f辛f。自我实现的价值作为目标存在着,而且它们也是真 实的,.还没有现实化。人既是他正在是的那种人,同时又是 他向往成为的那样的人。
成长和环境
人按着’他自己的本性,表明有指向越来越完善的存在、越来越 多地完全实现其人性的压力。这一点与下述事$具有同样精确的 自然科学的意义。一棵橡树籽可以说a迫切要求”成长为一棵橡树; 一只老虎可以看成是正向老虎的样子“推进” ? 一匹马也朝着马 前进。人最终不是被浇铸成或塑造成人的、或教育成人的。环境 的作用,最终只是容许或帮助他使他自己的潜能现实化,而不是实 现环境的潜能。环境并不賦予人潜能或智能i是人自身以萌、芽或胚
io
胎的形态具有这些潜能,正如他有胚胎形式的胳臂和眩一样。创 造性、自发性、个性、真诚、关心别人、爱的餌力、向往真理 等,全都是胚胎形式的潜能,属于人类全体成员的,正如他的胳 臂、腿、脑、眼睛一样。
这一点与那些明确证实生活在家庭和社会之中是实现这些人 性潜能的绝对必要条件的资料,并不是矛盾的。让我避开这种混 乱状态吧。良正一个教师、一种文化不能创造一个人。爱的能 力、好奇、哲学化、象征化、创造性等等,不是灌输到他内部去 的。要用容许、促进、鼓励、帮助的方法,把以胚胎形式存在的 东西,变成真实的实际的东西。同一个母亲或同一种文化,以完 全相同的方式对待一只小猫或小狗,不可能把它们制造成人。文 化是阳光、食物和水,但它不是种子。
“本能”论
在自我实现、自我、真正人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工作的思想家 团钵,相当牢固地制定了他们令人信服的理论:人有使他们自己 现实化的倾向,根据内涵,人极力要完成他自己真正的本性,忠 于自己的职守,成为真正的、自发.的、正直表现的人,在他自己 深刻的内部本性中,寻求他活动的根源,
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式的意见。我们应当充分地警觉,大 多数成人不知道怎样成为真正的人,以及如果他们“表现”他们 自己,那么他们就可能不仅给自己,而且也可能给别人带来大灾 大难&对强奸犯和肆虐犯的这种问题:“我为什么就不应该信任 和表现我自己呢? ”我们应该怎样回答呢?
这些思想家,作为一个团体,在几个方面是疏忽了的。他们 包含了这些没有搞淸的东西,即如果你能够真正的行动,那么你
就行动得很好,以及如果你从内部发射出活动,那么就会是好的 和正确的行为。显然包含的意思是:这个内部的核心,这个真正 的自我是好的,可信赖的、合乎道德的这个论断与人有实现他 自己的倾向那个论断,显然是可以分开的,而且是需要分别证明 的(我认为是这样)&此外,这些著作家作为一个团体,很明确 地回避对这个内部核心进行决定性的阐述,即它在某种程度上必 定是遗传而来的,或者说,他们在谈到这个内部核心时,并不象 谈任何其他东西时那样详细。
换句话说,我们必须抓住“本能”论,或者象我宁愿釆用的 概念^基本需要论。我们要抓住原始的、固有的、在一定程度 上由遗传决定的需要、冲动、渴望的研究,可以说这也就是人的 价值的研究。我们不能既玩弄生物学的策略,又玩弄社会学的策 略,我们不能既断言文化创造了每一样东西,又断言人具有遗传 的天性这两种对立的说法不能丼存。
在本能领域中的所有问題里,我们知道得最少,而又应该知 道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关于攻击、敌视、憎恨、破坏性的问 题。弗洛伊德主义者断言这是本能性的I大多数其他动力心理学 家则断言,这些并不是直接本能性的,任何时候这些都是由于类 似本能的或基本的需要受到挫折而引起的反应。这些资料另一个 可能的解释——我认为是较好的一种解释,则强调这是由于心理 健康的增进或恶化而引起的愤怒的质变。在比较健康的人身上, 愤怒是反应性的(对当前情境的反应),而不是产生于过去的 性格性累积e就是说,它是对现实中当前某种事物的反应,例 如,它是对不公正、剥削或侵犯的现实主义的效应性反应,而不 是由于很久以前某人犯的错误而现在把仇恨错误地和无效地发泄 到清白的旁观者身上。愤怒并没有随着心理健康的到迖而消失, 而是采取了果断的,自我肯定的、自我保护的、正当义愤的、同
邪恶做斗争的等等形式。这种健康人很容易成为比普通人更有战 斗力的为正义而战的战
总之,徤康的进攻行为,来取人格力量和自我肯定的形式。 不健康的人、不幸的人或被剥削者的进攻行为,有可能带有恶意、 带有暴虐、盲目破坏、跋扈和残忍的味道
看来,这个问题用这种方式讨论是可以研究的,如前面有关 论文中的研究那样。
控制和限制的问题 _
摆在内在道德论者面前的另一个问题,是说明自律的原因。 通常,自律只在自我实现的、真正的、名副其实的人身上发现, 而在平常人身上并没有发现自律。
.在这呰健康人身上,我们发现责任和谕快是一回事,同样, 工作和娱乐、利己和利他、个人主义和忘我无私,也是一回事。 我们只知道他们是这种情况,但是我们不知道他们怎样变成这个 样子的。我有一种强烈的直觉,即具有这种真正的、完美人性的 人,只是实现了许多人都能够实现的东西。然而,我们也面临这 种严酷的事实:达到这个目标的人是如此之少,在一百或二百人 中可能只有一个人达到。对于人类,我们可能是怀有希望的,因 为从原则上看,任何人都可能成为美好的和健康的人。但是,我 们也必然觉得悲哀,因为实际上成为好人的为数甚少。如果我们打 算找出某些人成为好人、另一些人没成为好人的原因,那么,研 究自我实现者的生活史,查明他们是怎么达到这种状况的,就成 了我们十分注意的研究课题&
①关于进攻行为或玻坏行为有许多争论,马斯洛的宥法只是其中的一种_这是 一个值得进一步痒讨的问—译者
S3
我们已经知道,健康成长最主要的先决条件,是基本需要的 满足〈神经病经常是缺失性疾病,象维生素缺乏症那样>。但是, 我们也认识到,无节制的纵欲和满足,也有它自己的危险后果。
例如,精神变态的性格,“口唇性格”,无责任感,不能承 担压力,宠坏,不成熟性,某种性格紊乱等等。研究的发现虽然 很少,但是现在已有大量适用的诊疗和教育的经验使我们能够做 出合情合理的猜测。年幼儿童不仅需要满足,他们也需要学会限 制他的满足,他应当认识到其他人也在寻求满足,即使是他的父 母亲也在寻求满足,就是说他应该认识到,其他人不仅仅是他达 到自己目的的手段。这就意味着,需要控制、延迟、限制、放弃 自己的要东,以及忍受挫折和自律。只有对自律的人和负责的 人,我们才可以说> “按照你的意愿千吧丨很可能这样是完全正 确的。於
倒退--L、理病理学
我们也必须正视成长道路上的停滞问题;就是说要正视停止 成长和逃避成长,固着,倒退,以及防御的问题,即心理病理学 感兴趣的问题,或者象许多人喜欢说的,疾病问题,
如此众多的人没有真正的同」性,如此缺乏做出自己的决定 和抉择的能力,原因是什么呢? 了
1 ?这些指向自我完成的冲动和定向倾向,虽然是固有的^然 而却是非常微弱的。因此,同具有强烈本能的其他动物,形成了 鲜明对照,人的这些冲动很易于被习惯、被对它们不正确的社会 态度、被创伤性事件、被错误的教育所淹没。因此,选择和责任 问题,在人类比在任何别的物种上,要尖锐得多。
2.在西方的文化中,历史已决定有一种特殊的倾向,即把人
的这些类似本能的需要,设想为是坏的或恶的^作为这种倾向的 后果,便以控制、压抑、镇压、约束人的这个原初天性为目的, 设立了许多文化机构。
3.有两种力,而不只是有一种力在拉个体。除了苻一种把他 向前推向健康的压力之外,还有一种可柏的拉他倒退的力,使他 生病和软弱的力。我们或者是向前,朝着“髙级涅槃”前进,或 者向后,朝着“低级涅槃”倒退。
我认为,过去和现在的价值理论和伦理理论主要的真正的缺 点,是没有足够的心理病理学和心理治疗学的知识。在整个历史 上,博学的人已在人类面前,宣述了德行和善的美妙,心理健康 和自我完成固有的称心如意然而,大多数人仍然随便地拒绝领 受奉献给他们的幸福和自尊。什么东西也没留给那些导师们,而 是不断地交替着恼怒、急燥、幻灭、斥责、规劝和失望。很多人 已经举手赞成,并且谈论起原罪和固有邪恶来了,而且还推论出 了人只能被人类以外的力量所挽救的结论。
在这中间存放着巨量的、丰富的、有启发的动力心理学和心 理治疗的文献,这是一个有关人的弱点和畏惧的巨大知识库&我 们了解到许多人做坏事的原因,他们造成自己的悲剧和£1毁的原 因,他们堕落和生病的原因^而且从这里出发也洞察到,人的大 量(虽然不是全部)邪恶是由于人的软弱和无知,而这种软弱和 无知是可以理解的,可以宽恕的,而且也是可以治好的。
我觉得,如此众多的学者和科学家,如此众多的哲学家和神 学家,在谈沦人的价值的善恶时,完全无视下述这些明白无误的 事实:即专业的心理治疗学家每天都在转变和改善着人性,每天 都在帮助人变成更强大的、更有道德的、更有创造性的、更和蔼 的、更热爱的、更利他的、更安详的人。这种情况有时是可笑 *的,有时是很可悲的。人的这种提高,只是改善自我认识和自我
SS
承认的一些后果。这种自我认识,还可能在各种不同的程度上产 生许多其他后果0
那怕只是触及一下,这个问题也太复杂了。我能做的一切, 只^_出价值理论的为数很少的几点结论。
1.自知看来是自我改善的主要途径,尽管它不是唯一的途
径。
2.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自知和自我改善是非常困难的。它需 要巨大的勇气和要通过长期的斗争&
3.虽然熟练的专业治疗专家的帮助,可以使改善的进程輊易 得多,但是,这决不是唯一的道路。从治疗中学到的许多东西, 可以运用到教育和家庭生活中去,徂可以用到指导一个人自己的 生活中去。
4.只有通过这种心理病理治疗的研究,一个人才能学会恰当 地尊重和欣赏这种畏惧、倒退、防御和保险的力量。学会尊重和 理解这些力量,就使得帮助自己和别人健康成长的可能性变得大 得多了。不真实的乐观,迟早意味着幻想破灭、愤怒和绝望。
5.总而言之,在没有同样理解人的健康倾向的情况下,我们 就氷远不可能理解他的弱点6不然的话,就会造成治疗上的错 误#但是,同样在没有理解人的弱点的情况下,我们也就永远不 可能充分理解人的力量并帮助他。不然的话,我们就会犯过分信 任理性的错误^
如果我们希望帮助人成为更完善的人,那么我们就必须不仅 认清他们力求认识自己,而且要认淸,他们也不愿意,或者害 柏、或者不能认识自己。只有充分认识疾病和健康之间的这种辩 证法,我们才能使天平向健康一边偏斜。
争文海译
36
人格:正常与反常°
〔美〕奥尔波特?
这个词的含义是“一种权威性的规范”,相应地,年f @就遵守这样一种规范。因而,正常人格就悬行力符合佺贏 4标准,而反常人格则是行为与权威性标准不一致。
但是,我们刚刚讲到这里就会发现,存在着可以用来区别正 常与反常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规范:一种是统计上的规范,另一种 是道德上的规范。前者涉及一般的或常见情况,后者则与人们心 目中的欲念和价值有关。
这两种规范不仅迥然不同,在许多方面甚至是针锋相对,互 相矛盾的。例如,对人们来说,性格中有某些有害的倾向是常 见的,诸如组织或器官出现某种病态、某些神经质的迹象、以及 于此有害的某些习惯等。但是,尽管这些倾向是常见或一般的, 它们毕竟是不健康的傾向。如果我们同意“金西拫告”的结论的 话,那么,社会对于健康性生活的权威性标准就只有少数美国男 子才能达到。这里的一般就不是人们所要追求的东西。一种意叉 上的正常从另一种意义来说就成了不正常。当然,文明世界的任何 道德体系都不会把仅仅成为一个普通人这样的理想灌输给儿童。 为我们提供了所谓健全和健康人格的标准的,是潜在的而不是现 实的人性。
①评自 Chiang, H,-M.ajifi Maslow,A.H. (eds.). The healthy personality, l&77t pp 1 —13*
? II尔技特(Gordon W.Atlport, 1897—1967) ?
正幣和反常的这两个词的双重含义在五十年前并没有象今天
* * V * ?
这样使心理学如此困惑。当时,心理学主要致力于发现心理机能 的每^种可以想象的类型的一般标准。手段、方式和Sigma?是 当时的主要研究对象。差别心理学正方兴未艾。心理学家陶醉在 不久前才发现的那条妙不可言的分布曲线之中,宣称这一曲线的 细长尾部是判断“异常”的唯一合理的尺度。平均数以外就属于 异常的范围,因而也就不大理想。
在这一阶段产生了 “精神适应”的概念,它直到二十年代还 颇有影响。尽管并非所有的心理学家都把适应与一般行为等同起 来,但是,这种思想还是相当普遍的。例如,人们常指出,不适 应其种类的规范的动物往往丧生。但当时却无人指出,适应了规 范的人却尽是一个令人生厌的庸才而已。
时代已经不同了。我们殷切地期望普通人类的行为能够有所 改善,因为,现在我们很怀疑平庸无为的人是否还能幸存下去。由 于社会的反常状态日益蔓延,社会自身的病态日笃,我们怀疑庸 人是否能避免精神疾病和失误,也怀疑他是否能便自己不落在独 裁者的控制之中或有效地制止原子战争我们认为,正常的分布 曲线没有显示出任何获救的希望。我们需要在更积极的意义上的 正常、健康和健全的公民。今日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地 需要他们。
我认为,正是基于这一理由,心理学家们目前正在寻求正常 和反常的新定义。他们今夭正在对什么是f lEmm, if
p等标准提出疑问,而以往他们从来没有燊问jk* * *
?同时,心理学家们也意识到,在寻求这种新型的正常规范的 时候,他们正在闯入伦理学的世袭领地。他们也知道,总的来说,
①Siema蛊希堪文笫18个宇母o,心理学中用来代表总數的标准楚。——编者注
哲学家们建立健全生活——即教育者、家长和疗法施行者们努力 塑造的工作"^的权威性标淮的努力已经失败。所以,心理学家大 都希望进行新的探索,而且,如果可能的话,避免陷入价值论的 老陷井。现在,让我简要地介绍一些旨在确定正常定义的最新的 试探性努力,然后,再试图对我们这些努力的现状作出估价4
w正常”的自然主义起源
在过去数月里,有人提出了两项值得认真注意的建议。两位倡 导者都是社会科学家,一位是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另一位是英国 的社会学家。他们的目标是要从人的状况(从自然主义的意义上 讲)引出正常(从价值意义上讲)的概念。他们两人都试图从生物 学和心理学上而不是直接从价值论的角度寻苯他们的道德准则& 简言之,他们大胆地从人性的实际情况出发去寻求人性应该是怎
? ■ # * _ ?
样(这是教师、咨询家、疗法施行者应为之奋斗的目标)。许多 哲学家告诉我们,这是一件不可能解决的任务。但是,在我们评 判之前,还是看看他们已经取得的成就%。
肖本曾问道广人与低等动物之间主要的心理区别是什么? ” 他并未宣称他的答案十全十美,而是集中探讨了人的两个显著的 特性。他提出了一个超心理学的设想,即假定人类¥¥充分发挥 人类独具的属性^第一个属性就是人类运用陈述性言(符号 化)的能力。肖本从人类对动物的这一特别优越之处出发,引出 了关于正常的几条特殊准则。例如,借助符号语言,人能够为他 心中的一个长远目标给予十分遥远的报偿,或为一个也许只葙在 其生命终结时才能达到以至可能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给予十分遥 远的报偿,而不去满足他当前的欲望。借助符号语言,人能够 为自己设想出远比目前状况好得多的前景。人还能形成一个社会
89
观念体系,其复杂远远超过了象昆虫社会中的那一套一成不变的 共生程序,这些观念使人与他人发生种种可能的联系。
人类独有的第二个特征是其漫投的儿童时代。从某种意义上 讲,依赖、基本信任、同情和利他主义是人类的生存所必不可少 的,而对较低级的动物来说,情况就不是这样。
肖本把这两个人类特有的性状联系在一起,从中引出了关于 正常”的概念^他称之为“一个综合适应的模式”。他作出推 论说,具备“卞士寧年”感就愚一个正常人的标志,因为,责任 感是人类特有&,? 士i源于人对未来所抱的象征性瑕象、推迟欲 望的满足以及根据自己关于品行的最佳原则而努力的能力。同 样,每:年也是正常的标志,因为所有这些象征能力都能与人 类独或利他主义且相发生作用。与此密切相关的是民主
* ?
空啤今,寧的标准》它产生了符号化和信任。理想的具备和 痊鯈麁必i性也可用同一种自然主义的分析给以解析。肖本i“
擎 *
地指出,犯罪感是在人无法按照人类的特有方式生活时所必然出
? ? ?
现的一个结果,因此,我们在正常的概念中必须既包括内疚,又 包括抵罪的措施。 」
每一个希望尽可能少提假设、多取实证和倾向自然主义的生 物科学的心理学家都会赞赏和钦佩肖本做出的努力。然而,我估 计我们的哲学家朋友却会用一些令人不快的问題来搅乱我们的思 想。他们会问,对于一个占有欲很强的母亲来说,把她的孩子永 远拴在她的身边不是人的一种特有能力吗?较低级的动物具有这 种毁灭性行为吗?同样,那种能引起偏见、相互蔑视以至战争的 集团内的强烈忠诚观念不也是人类特有的吗?符号化、社会责住 和犯罪感的负担不是可能使一个人意志消沉甚至自杀吗?自杀以 及我已经提到的所有其它毁灭性方式都是人所特有的。提出这些 问题的哲学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不对,你不能从人的本性的 90
实际状况引出它是怎样,人所特有的未必就是好的。”
下面让我们4士一下寻汞正常的自然主义标准的另一种努 力。在一本名叫《—种衡量人的标准》的新书中,保罗?哈尔摩斯提 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生存的起码条件? ” 一旦我们确定 了这些最低条件,我们便可以断言,任何低于这一水平的境况都 将导致异常,而且趋向于死亡和毁灭。他把这一标准称之为反 常,并认为,即使我们尚不能对正常下定义,我们仍然能够对反 常下定义,因为,在关于什么对人有害和什么对人有益这两个问 题上,人们一般总是容易在前一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他们对恶 的认识一致是因为一切终将死亡的凡人都要受生存的基本准则的 制约。
他把生存的需要分成成长发育的需要和社会亲合的需要。这 两种需要不仅是人类生活也是一切生物生活的共同条件。是 指自主和个性发展的过程。亲合是指社会成员间的互相依“样
暑 *
—个基本事实,它包括"一~至少对人类是这样——最初的信任、 他治状态(heteronomy)、配偶结合和建立家庭等。
哈尔摩斯现在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归纳整理有害于成长和亲 合的条件来确定“异常”。他首先提到的是抚养儿童过程中的失 误。他指出:“对母亲和孩子之间肉体亲近的不断干扰”以及母 亲对孩子“倩感上的排斥”都是有害于个体和集体生存的条件。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异常的第一个标准就在于“由亲近到爱恋这 种演变的中断”。他把大多数异常的东西追溯到亲合原则方面的 失败,因此,使孩子变得过分独断专横。在这里,我们注意到这 种观点与诸如鲍尔比、埃里克森和马斯洛等当代思想家的理论上 的相似之处6
作者列举精神病学者公认的症状对“异常”继续加以论述。 例如,如果不考虑形势,不根据后果进行调整,而老是重复某种
9i
衍为> 如果某人的成就始终不足以反映他的潜能;如果某人的性 心理挫折抑制了成长和亲合,那就是反常(即有害于生存)。
应当指出,哈尔摩斯关于成长和亲合的基本作用的假设在心 理学著作中时常可见&柏格森、荣格和安贾尔就一致认为,正常 要求个性化与社会化之间,自治与他泠之间实现平衡。在这一问 题上,似乎众人所见略同。让我引用该学会创建人之一沃纳*沃 尔夫的一段话(我们都为他最近逝世而感到悲痛)。他写道:
当某一个体使自己极度地等同于某一群体时,他便失去 了自身的价值。相反,完全无法隶同的结果则是环境对个体失 去价值。在这两种极端的情况下,个体与环境之间的能动关 系就都被歪曲了。具有这种行为的个体便被称之为“神经质 的”。在一个正常的群体中,每一个成员既保持他的个性, 又承认他作为群体一员的地位&
正常的个性必须在个体的成长和与社会岽合之间实现一种有 益的平衡。尽管人们在这一点上认识基本一致,但是,我们仍无 一条明确的标准来确定这些因素究竟何时处于有益的平衡状态。 我担心,哲学家们不会同意哈尔摩斯的观点0他们会问:“你何 以见得生存是一件好事? ”他们进而还会间:“为什么所有人对 于成长和亲合的益处都应该享有同等的权利? ”以及“我们该怎 样来确定在单一个性中亲合与成校之间的最佳平衡?,’
哈尔摩斯本人对异常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尤为关切。尼桌曾 经断言:“我告诉你们t 一个人要能够成力一位舞星,他体内就 必须要出现混乱才行。”许多音乐、文学方面的杰作甚至科学上 的发明创造不正是从某种精神混乱而非平衡状态中获得灵感的 吗?我认为,哈尔摩斯在这里给出了正确的答案。他实质上是说, 创造力和正常的涵义并不完全相同。就整体而言,正常人是具有 创造性的,但是,加果有价值的创造也同样出自那些逸出生存常
规的人们,那么,这个事实就只能从创造力的角度给予承认和评 价,而从正常的角度是无法给予恰当的承认和评价的
不平衡与成长
在这个存在主义的时代,我感到,心理学家对适应这一概念 越来越感到不满意了,这神不满还相应地扩大到降低“紧张程 度”、“恢复平衡”和“体内平衡”等概念。我们怀疑有福气 具备这些条件的人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人。据我们了解,成长不是 由于体内平衡,而是由一种静态平衡的变化”推动的。亲合是 使我们人际关系不断发展,而不只是处于静态平衡中的一种作 用。既然稳定性否认成长和亲合,遏制进化过程,那么,稳定性 就不能成力正常的标准。弗洛伊德曾在他给弗利斯的信中说,他 发现“适度的痛苦为紧张工作的必耍条件'
在这方面,受到卡尔?罗杰斯鼓励的一项研究工作是十分右 趣的& 一批患者在治疗前,他们的自我形象与理想的自我形象之 间的关系为零。经过治疗后,这种关系达到+.34,虽然不算髙, 但已接近未经治疗的健康组的标准系数+.58。显然,戋系系数 的大小是测量正常人对自己的人格是否满意的一个尺度。换言之, 白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关系为零,对于正常来说就显得太低了》 患者将因此感到苦恼而不得不寻求治疗。同时,正常人又绝不可 能达到与自我完全适应。在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在现实存在与 抱负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健康有益的差距。相反,自我满足程 度过度则是一种病态。目前已知的最髙系数是+.90,它取自一 位明显病态的人。理想的关系或许只能来自那些沾沾自喜的精神 病患者,特别是妄想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因此,无论我们对正常给予一个什么?样的定义,都必须在个
93
性内部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留出一些有益的不平衡状况的余地4
研究健全状态的实验方法
巴伦的成果阐明了一神心理学家喜爱的方法。他让.别人建立 起关于正常或他称之为_今的标准,然后,他再去研究“健全” 人是些什么样的人。加AA学的研究生导师们确定了一大批他们 认为是健全的人,还划出了一些具有相反倾向的人。调查者对他 们的上述身份一无所知。在对这两组人的测试和试验中,出现了 某些颇有意义的差别。首先,较健全的人有更为实际的感觉; 他们不会被歪曲的现象或感觉领域中的外界环境弄得不知所措^ 其次,在形容词测试表上,他们在目标的一贳性、持久性、适应
* * * * *
手P等方面都名列前茅。在《明危苏迖多重性格调査
m辜,_ 在寧亨、亭#和等方面也处于领先地
位。他们的參;,今?都出一般水平的。最后,
养育他们的Aii每令或夸^亭略亭的情况——这一 发现进一步证实了g务摩斯士杂f…? 归纳方法
■V ■*?■
大多数作者还不能对徤全取得专业上的一致意见。他们只是 按自己的着法以说教式的n吻简单地陈述正常、健康、健全、成 熟及髙效率的种种属性。因此出现了大量描绘性的表袼^其中最 简单的可能要算弗洛伊德的一览表。他认为,健康的人一定能 “爱”和“工作”。最复杂的表格之一是马斯洛的品质一览表, 其中除了其它项目以外,还包括:能洞察现实、哲学家式的幽默, 自发性、独立性,以及接受自己和他人的实际。这些表格并不完 94
全是武断的,因为f表格的作者们同弗洛伊德一样是以丰富的临 床经验为根据的,或是象马斯洛那样,是对实例情况的严密分析 之后才制订出来的p
现在,这类一览表巳经多到有可能釆取一种新方法的地步 ——即把这些发人深省的调査表综合起来。我经常把这一任务分 配给我的学生,尽管分类和再分类的形式众多,但在几乎所有的 分类表屮都有一些经常出现的主题。如艰我本人承担这一任务, 我大概就会首先列举我自己在二十年前发表的三条标准,但是, 我现在要对此作进一步的阐述。
我最初列举的三条标准是:
1.自我延伸"■不仅限于对本人身体和物质上的占有物感 兴趣的能力。我认为,这条标准包括了弗罗姆认为有创造性的人 所具备的那狴属性。
2.自我客观化一包括把当前经验和以往经验中的心境联 系起来的能力——其前提是,以注的心境确能决定雏前的心境。 自我客观化还包括一种幽默感,它使我们懂得,我们的生活面楚 极为广泛的,因而不能把生活局限在我们当前而临的僵化模式之 中。
3.—元化的人生观■^它可以是也可以不是宗教性的,但 无论如何必须是一种能够容纳生活的主要活动的意义和责任的观 念体系。
现在,我还要加上:
4.热情而深切地把自我与他人联系起来的能力——如果 (有人愿意的话,也可以把它叫做“力比多外向”卜 .sgeiiihe^社会情感)①。
-①阿德勒的用语,参宥本文菜前面选彔的阿德勒一文的注解^
5.掌握实际的技巧、技能和借以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 理解能力^
6.对一切生物的同情心——这包括尊重个人和参加改善人 类命运的共同活动的倾向。
我知道,心理学家们都偏爱“自我力”的标淮:一个正常人 有竖强的自我,而异常人的自我却是脆弱的^但是,我发现这种 措辞不妥&我认为,我提出的这六条更加详细的标准成功地说明 了我们想用“自我力”这一不够严密的术语所要表达的意;U
所有归纳(包括我作出的归纳)的弱点是,它们仍然没有解答 哲学家们坚持提出的问题。心理学家怎么知道这些品质构成正 常?怎么知道这些品质是好的?又怎么知道一切人都应该具有这 些品质?在我试图给我们那些爱找麻烦的哲学家朋友们一个不完 全的答复之前,我想请你们注意一种附加的心理学方法
症状的连续性与过程的间断性
我在这里指的是对连续柱~■间断f主的问题所做的一种新分 析。异常是否仅是一种被夸大了的正常状况呢?在徤康与疾病之 间是否存在不中断的连续性?弗洛伊德显然是这样认为的。他的体 系主要是作为神经病症的理论而加以发展的。但是,他和他的追随 者后来认为,他的体系是带有普遍意义的科学的心理学,一个人正 常还是异常就取决于他能在何种程¥上成功地处理自己的芜系n 而且/心理学家早期对正常分布曲线的热衷在连续性理论取得牢 固地位方面也起了一些作用。支持这一观点的最强有力的实验证 据是那些边缘状态病例。从描述的角度来讲,肯定存在着一种连 续性统一体。我们可以见到轻微的神经病患者,边缘状态的精神 分裂症患者,还有妄想狂,循环精神病和瘢痫疾病的患者。如使 98
用表格和测验方法得出的结果里没有空白,这些结果就是连续性 地分布的。
但是~^坚持这个观点一这一连续统一体只涉及症状和外 表。潜藏在外表之下的过程(或者叫“机制”)是不连续的。例如,
# ? * *
在敢于面对世界及其问题(这种做法本身是有益于人的)与逃避 和脱离世界(这种行为本身对人无益)之间就存在着性质截然相 反的差别。过分的脱离和逃避就构成精神病p然而,你们或许会 问,我们大家不是都多多少少有逃避现实的想法吗?是的,的确 如此,逃避现实不仅可能给人以体憩之机,而且,它同适量的空 想一样,有时还可能有一定的建设性功用6然而,只有在面对现
实f宇号峰尽吟-尽了逃避才可以是无害的。如果只有逃避现实, 那灸i/4#神病患者身上,这一行为占上风,相反, 在正常人身上,面对现实的行力占优势。
按照这一推理方式,我们能列举出从本质上会引起异常和造 成正常的其它行为。第一个表是关于分解代谢功能的。我要提及 的有:
逃避或脱离现实(包栝幻想在内)
抑制或离异
包括文饰、反作用造型、投射、置换在内的其它“但我防 御”行为
冲动(不受控制的>
局限于具体思维 人格固结于幼年状态 僵化的一切形式
这是一张不完全的目渌表,但是,我认为,我们所讨论的行 为从本质上讲是分解代谢的。它们同引起糖尿病、肺结核、甲状 腺机能亢进或癌症等疾病的原因差不多。一个受到这些原因轻微
97
影响的人仍可能显得正常,但前提必须是功能在他身上 占支配地位。关于后者,我要列举以下几? ?
面对现实(如果你愿意,也可叫“现实试验”)
意识利用知识的效力 自我洞察力,并伴有幽默 神经系统的综合性活动 抽象思维的能力
连续性的个性发展(发展不受抑制或不停滞)
动机的功能自主性 经受挫折的耐力 .
我认识到,从逻辑上讲,我所称之为行力或机制的两套系统 并不都是平行的。但是,它们有助于说明我的论点,即其中一套 原则占统治地位时表现为正常,另一套原则占优势地位时则表现 为异常。一切正常人偶尔也受到分解代谢作用的影响,但这一事 实并没有改变上述论点。正常的生活以合成代谢功能占优势为特 征;而变态生活的标志则是分解代谢功能占优势。
结 论
现在,有没有可能把这些零散的观点集中起来,使之在当代 心理学中站住脚呢?我们不妨做一番尝试。
首先,我认力,我们应该向道德哲学表示深切的敬意,并 且坦率地承认,光靠心理学本身是不能解决关于正常的问题的。 还不曾有任何心理学家成功地解释,为什么人应该追隶健康而不 应该追求疾病;为什么正常应该是我们为所有人而不只是为一部 分人规定的目标。心理学家也不能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即使一切 测试都证明创造者本人是一个不正常的人,但是他舰成功的创Jfc
力仍然可能具有价值。这呰以及其他种种难解的谜都超出了心理■ 学所能解答的范围3道德哲学家彼此之间对这些谜的答案尚未取 得一致的见解,这也是事实;但是,我们乐于鼓励他们0由地继 续进行努力。
同时,我在上文里加以评论的研究和分析的方式与哲学家们 的探索有极其重要的联系。似毕竟是心理学家在诊所、学校、工 业界和实验室里直接接触各种类型的人格,是他们在搜集有关正 常和异常的证据,也是他们在努力把这些证据运用到自已关于正 常规范的推测中去,证据和道德准则之间的联系比传统的伦理学 f f f ff ^下面就是心理学所能够提供的一些证 ........
1.调査已经使我们对人类自觉或不自觉的需要和动机的本 质有了相当的了解p把这些需要纳入成长和亲合的大范畴中是很 有价值的。我们对因为这些需要受到挫折或需要的不平衡而致的 病态也已知之甚多^对道德哲学家来讲,如果他们完全无视这些 证据而制订道德准则,那将是一件荒谬可笑的事。
2.对于容易引起少年犯罪、偏见和精神混乱的童年时期的 环境,我们知道得很多。道德家用儿童教养标准的语言来表达他 的淮则倒是很相宜的。象“尊重他人”这一抽象准则,我认为就 应从儿童教养的观点出发来加以检验和阐述。
3.我们通过对人和动物的比较,获得了关于两者共同具备 的动机的许多知识,而且,正如肖本所表明的那样,我们对人类 独有的性质也有了相当的了解。哲学家们应当对这一工作给予应 有的重视。
4.尽管我尚未提及这个问题,但是*现在心理学与文化人 类学联合起来能够相当清楚地展示出文化在导致异常和解释异常 方面的作用。我们知道精神病和神经病在不同民族中的草病率》
我们知道哪些状况在某些文化里被列为异常,而在另一些文化里 又被认为是正常。我们还比较准确地知道那些在一切文化里都被 认为是异常的状况。我们学会的会长、克兰伯格教授将在会议上 谈到这个问题,因此,我就不再赘述了;但是,我要明确指出, 这些证据与道德哲学家的研究是密切相关的。
5.我们赞同哈尔摩斯的说法,即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和社 会学家对于个体与群体的生存条件已有相当的了解。尽管这些事 实本身并不解释我们为什么应该生存,但它们,为那些自认能解 答这个谜的哲学家提供了详细的材料。 '
6*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已取得一致意见的实验成果。我们 已经引述了.巴伦关于确定“健全的”人和“不健全的”人各自属 性的方法。虽然哲学家不大可能以大学教授们的见解作为健全的 恰当定义,但是,他考虑别人的意见总是有益的。、
7 ? 一些思想深刻的作者设计的调查表也显示出另一种类型 的一寒。这些制表人尽其所能地总结了他们对正常、健康和成熟 等概念的看法a他们的工作是以丰富的经验为基础的&当我们研 究这些调查表时,不能不力它们在言语上的差别和内在含义的根 本一致而惊奇,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够充分地叙述出这种含义。 哲学家对承认这种一致可能又会感到犹豫不决,然而,他还是把 自己的论点与别人的结论对照检查一下为好,其他人在能力上并 不亚于他,而且,临床经验很可能还比他更丰富。
8.我认为,他应当研究一下主要治疗学体系所阐明或包含 的心理疗法的目标。例如,他如果真要认真研读行为主义疗法 施行者的著作的话,他可能会作出一个合乎情理的结论:
〈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心理疗法的主要目的/相形之下,坐士疗 法的重点似乎在强调恢复个人与集体的亲合。启发式疗法明显地
* *
把成长作为其主要目的,哥尔德斯坦、马斯洛和荣格则极力追求
* *
100
If而在弗洛姆看来,创造性才是目的》弗兰克尔和存在 治疗家的目标是意义和责任感。每一种疗法的施行者在
m ? ?
头脑里似乎都有一个优先考虑的重点,用价值论来衡量的话,这 个重点对他已构成了正确的生活方式和健康人格的定义。尽管这 些标准的着重点不同,名称各异,但它们看来仍然有一个交汇 点。把这些标准放在一起考察会使我们联想起一条犬河的各个支 流,虽然它们的源头、形态相异,但终于汇集在一起。这个交汇 点是任.何一个道德学家都不应忽视的因素。
9.最后,合成代谢过程与分解代谢过程在性格彫成中的差 异说明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大概,道德学家还是把注意力集中于 导致各种结果的过程为好,而不要只是评价行动的最后结果。可 以相信,道德法则是能够用加强个人与他人的合成代谢作用及遢 制分解代谢的作用的观点来阐明的。
确实,人们更偏爱道德哲学研究中的“自上而下”的方法。
演绎推理是哲学的正统方法论^迄今为止,这种方法巳经产生了 名目繁多的道德准则,其中包括:“努力使你的行为准则成为 人人遵从的法则;尊重他人》减少欲望;使你自己的利益与他人 的利益融力一体;你是微不足遨的,其他人才是最重裏如^全心 全意地爱戴你的上帝……象爱你自己那样爱世人。”我们丝毫不 愿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去阻碍上述准则的实行,因为,我们不敢 阻塞道德理论中直觉和理性的源泉。但是,我要指出■一一这是我坚 持的主要之点每一条道德准则以及所有其他已经或将要订 出的道德准则都能够而且应该参照我在上文中探讨的心理分析诸 形式加以检验和说明。通过对每一准则进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我 们就可以了解人是否可能理解向他提出的原则,他是否具备或在 何种意义上具备遵循这一原则的能力,奉行原则的校澳效果是什 么,还可以了解到从一般人到疗法施行者及其他社会趋善主义者
JOJ
对于道德准则是否真正有益的问题能否取得一致的见解
我最后要指出的是*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对正常与异常问题 的讨论只是极其微小的一步。实际上,我已经说过,我们寻求的 标准尚未找到i而且,只萆心理学家或只靠哲学家的孤军裔战都 不大可能发现这些标准。双方的合作是必要的。幸运的是,当代 的心理学家正在开始提出哲学问题,而哲学家也正在提出心理学 方面的问题。如果他们通力合作,最终是可能正确而且系统地阐 述这一问題的。可以设想,他们最终将解决这一问题&
同时,让我胨述我的一个观点,我在本文中所评述的研究成 果的水平是很高的,它比短短的一代以前流行的理论要先进得 多,从事教育或治疗工作的心理学家们如果遵循这狴既定原则的 话,那么他们在指导人们获得正常人格的过程中就不会出现重大 的失误。
拣功译吴聿街校
人的境遇?
〔德〕弗洛姆?
个人反映着整个人类神族,他是人类种族的特殊一员。他是 “他”,同时也是“大家”。他具有自己的种种独特性,在此意 义上说,他是独一无二的。同时,他又表现了人类种族的一切特 征。人的个体人格取决于人人共有的人类存在的种种特性。所以, 在讨论人格之前,必须先讨论人的境遇。
人的生物弱点
人的存在与动物的存在相1S别的首要因素是否定性的:这就 是人在适应外在世界的过程中相对缺乏本能的调节。动物适应其 环境的模式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动物的本能平衡不能有效地应付 变化着的环境,这类动物就会绝种。动物能通过在自体中改变自己 来順应变化着的环境条件,而不是去全面地改变环境条件。靠这 种方式,动物和谐地生活着,这并不是说动物界没有斗争,而是 说,动物的遗传性平衡使它成为它的世界的一个固定不变的组成 部分P动物要么顒应砵境,要么就绝种。
动物性的完全固定不变的本能平衡越少,大脑就越发达,因 而习得能力也越强。人诞生在那本能的顺应能力已退化到最低限 度的进化点上。但人的诞生也带来了许多与动物截然不同的新的
.①译自 Fromm, E., Man for himself, 19JS* cLajjk. 3 ,
? 弗S 嫌(Erich Fromm, 1S00—198?3 ^ ^
303
特性:人能意识到自己是一独立的整体,有回忆往昔、设想未来 的能力,会使用符号来标记客体和活动,还具有超越自身种种感官 的局限而无限飞升的想象力,具有认识和理解世界的理性a人是 —切动物中最无能为力的,但这种生物上的弱点恰是人的力量的 基础,是人发展自己独特的人类特性的大前提。
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力破坏了 “和谐”这一动物的生存特 征。它们的产生使人变得与“众”不同,成了宇宙中的畸形儿。 他既是自然的一部分,遵循着生理规律而无法改变这些规律,同 时他又超越了自然的其它限定;他无“家”可归,同时又被维系 在他与一切生物共有的家庭之中I在一个偶然的时刻和地方,他 被抛进这个世界,又偶然地被迫离开这个世界。由于意识到CJ己* 人认识到他的软弱无力和他的生存的局限^他亲眼目睹自己的完 结:死亡。他无法摆脱自已生存的两重性:人不可能摆脱精神的 纠缠,尽管他想超蜕出来> 人也不可能摆脱躯体的束缚,只要他 活着一一他的躯体使他渴望生活a
理性既是人的福慧又是人的苦恼,它迫使人去解决那无法解 决的两重性矛盾,永世不得解脱。正是在这一方面,人的生存与 其它一切生物完全不同f人处于一种无法改变也无法避免的失衡 状态之中。人的生活不可能重复自己族类的他人的方式,人必须 过自己的生活。人是唯一能感到苦恼、感到不满、感到被逐出乐
? * #
园的动物。人是唯一意识到自己的生存问题的动物,对他来说,
自己的生存是他无法逃避而必须加以解决的大事。他不可能退回 到人类以前的那种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状态t他必须优先发展自己 的理性,使自己成为自然和自身的主人。
理性的.诞生在人的身上造成了两重性,这迫使人永世不息地 去寻求新的解脱。人的历史的动力是内在固有的理性存在,它促
104
使人发展自己,并通过它去创造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世羿,只有在 这个世界里,他才感到是在自己和同伴的家里。人所达到的每一 个阶段都给他带来不满和困惑,而这极度的困惑又驱使人去探寻 新的答案。在人身上并没有天生的“进步冲动%正是植根于人的 生存中的矛盾使他采取了如今他所过的这种生存方式&由于臾去 了乐园,失去了与自然的统一,人成了永恒的流浪者(奥德赛1 俄底浦斯、亚伯拉罕、浮士德)I他波迫前进,不倦地致力于填 充自己知识的空白,从不知变为知。他必须向自己说明自身,说 明自己生存的意义。他被驱策着去克眼这一内莅的分裂,他渴望 “绝对”,渴望另一种和谐,一种能消除使他与自然、与同伴、 与自身分裂的祸根的和谐,并为此而殚思极虑、苦恼万分。
这种人性的分裂导致我所说的存在?的两重性,因为它们深 植于人的生存之中。这些两重性是人无法消除的矛盾。人只能以 各种方式(如人的性格和文化)来反抗它。
最基本的存在的二重性是生与死。我们必然会死亡*这一事 实对人来说是不可更改的。人意识到这一事实,这种意识极为深 刻地影响了人的生存^但死亡毕竟是生存的对立面,是与生的 体验格格不入、水火难容的。对死亡的种种认识仍然不能改变这 一事实《死亡绝不是生存的有意义的一部分,但对人来说,却不 得不接受死亡;因而,凡是与我们的生存有关的东西,都变得毫 无意义。斯宾诺莎曾说:“人们把他所愿意得到的一切都奉献给 自己的生存,宵者只考虑生存而不管死亡。”人老想用些意识形 态的东西来否弃这种两重性,比如,基督教的灵魂不死说就提出
①我使用的"存在"这一术语与存在主义无关。在我修改本书手《时,我才荏触 到萨特的《茌蟎》和《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 s但我没有做一点改动和补充, 在观点上尽管有些共同之处,徂我无法指出这种共同处的程度,因为ft还汉 有读到萨特的主要哲学著作,.
105
永恒的灵魂,以此来否定人的生存以死亡告终这一悲剧性事实A 人无法逃避的死亡还导致另一种两重性:每一个人鄙是整个 人类的种种潜能的承受者,但人的生存的短促历程不允许人将其 充分实现,即使在极踬利的环境也是如此。只有当个体的生存历程 与人类的生存历裎合二为一,个体才能参与疠史行程中的人类发 展。人的生存在族类进化行程中的某一偶然的时刻诞生和消亡,因 而与个体全面实现自己的种种潜能的要求产生了悲剧性的冲突a 这一个体实现的潜能与个体实际上实现的潜準之间的抵触, 至少使人iir了黯淡的观念。在此,意识形态又想虚设死后生存 的完善来调和或消除这一矛盾,有的提出个体自身的历史周期是 人类最髙的无以复加的成就。还有的人认为,生存的意义并不在 于将它充分地加以展开,而是在于履行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s个 体的发展、自由和幸福都是次要的,与国家的福利相比则不值一 提,甚至不惜设想一永恒的力量,凌驾于个体之上。
人是孤独的,同时又处于一种关系之中p人之所以孤独是由 于他是独特的存在,他与其它任何人都不相同,并意识到自己的 自我是一独立的存在e当他依据自己的理性力量独立地去判断或 作出抉择时,他不得不是孤独的。但他又无法忍受自己的孤独, 无法忍受与他人的分离。他的幸福就依赖于他与自己的同伴共同 感受到的一致性,以及与自己的前辈和后代共同感受到的一致性》 在个体和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历史的矛盾与存在的两重性完全 不同。历史的矛盾并不是人类生存的必然部分,它是人为的,并 且能够得到解决,既可在矛盾产生之际予以解决,也可在人类 历史的后一阶段予以解决。当今的历史矛盾是,一方而用于物质 满足的技术手段高度发展,另一方面又没有能力把这些技术手段 专门用来保障人民的和平与幸福。这一矛盾是可以解决的;它不 是带有必然性的矛盾,只是由于人们級乏勇气和明智。古希腊的
IOS T ■
奴隶制也许是相对说来无法解决的矛盾的一个实例,它的解决只 有在以后的历史阶段,人口平等的物质基础建立起来以后,才有 可能达到。
存在与历史的两重性的昆别很重要,因为将这两种两重性泯 而不分的现象极为普遍。那驻对维护历史的矛盾感兴趣的人,总 是热衷于证明这些矛盾是存在的两重性造成的,由此而坚持认为 历史的两重性无法改变。他们企图使人相信:从未有过的就不可 能有,并金图lb人顺从地承受己的悲剧性命运。但这种混淆两 类矛盾的做法并不足以阻止人们去解决:这些矛盾,一旦if临矛盾, 人就不甘处于被动地位,这怡是人类精神的本质特征之一这种 积极性就在于以解决矛盾为目标的运动之中。人类的各种进步都 应归功于它。如果要人在行动上不表现出他的种种矛盾意识,就 必须从根本上否定这些矛盾。为了和谐和完成这一否定,矛盾在 个体生活中成了合理化的功能,在社会生活中成了意识形态(即 社会性合理化)的功能&然而,如果人的思想只满足于理性的回答, 满足于真理,这些意识形态就会失效。可是,把社会上大多数人 共有的种种思想当作真理来接受,这也是人的渚神特性之一。— 旦舆论或权威提出了一种因平八稳的意识形态,人的心灵就安然 了,尽管他自己本身并没有整个的平息下来。 1
人可从靠自己的行动来消除历史的两重性矛盾,以此作为+
对它们的反抗;但人却无法消除存在的两重性,尽管人们可以采^ 取种种方式来反抗它。人们用四平八稳的起镇静作用的意识形态 来抚慰自己的心灵,靠无休止地追逐快乐或拼命劳作来逃避内心 的不安,甚至打算放弃自己的自由,把自己变成某种外在于他的 权威力童的工具,进而泯灭了他的自我。但他仍然无法摆脱苦 恼、焦虑和不安d在这神境遇之中,唯一的出路是:正视真理, 认识到自己的生存的孤独,以及世界对人的命运的漠不关心,认
识到没有任何外在于人自身的力量能解决人自己的问题。人必须 对自己负责,必须承认,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才能使自己的生存有 意义。生存的意义并没有定论:追寻这种定论就会有碍于对生存 意义的求索。恰恰是这种生存意义的非确定性成了激励人去拓屐 自己的人的力量的有利条件9 一巨人坦然正视这一真理,他就会 懂得,
生存富筌懂?得二iit于?警?觉 ******
斗的生存状态之中,才能在力摆脱人的存在法则的局限、充分发 展人的力量的努力中立于不败之地^人不要回避困惑、惊奇,由此 而不断解决新的问题。只有当人认识到自己的情境、认识到植根 于人的存在中的两重性,认识到自己所具有的拓展人的力量的能 力,他才能完成如下任务:成为自在自为的人,并通过充分实现 人的潜在的诸能力^■理性、爱、生产性劳作~~而达到幸福。
在讨论了植根于人的生存之中的存在的两重性以后,我们就 可以回过头来看看本文开头所提出的对人的境遇的探讨应先于对 人的人格的探讨这一命题。这一命题更为精确的涵义是说;心理 学必须以人的生存的人类学哲学概念为基础。.,
人的行力最显著的特征是人所表现出来的无限激情和强烈奋 求的精神^弗洛伊德比任何他人都更清楚地领会到这一点,并力 图从他那一时代的机械自然主义的思想对此作出解释。弗洛伊德 认为,激情并不是自我保存本能和性本能(用他后期所用的术语说 即爱欲本能和死亡本能〉的表现,它仅仅是生物本能冲动的更为直 接更为复杂的展示罢了。尽管弗洛伊德解释得十分出色,但仍不 能令人信服,因为他否认了逑一事实:人的奋求的激情有很大一 部分是无法用本能驱力来解释的。即使在人的饥渴和性冲动完全 满足以后,“人”还是木感到满足。与动物不同,人最感兴趣的问题 还没有解决,一切还只是开始。人们为了权利、为了爱或为了毁 10B
灭而忘我奋斗,为了宗教、为了政治或为了人道主义理想而拼命 冒险,这些奋求精神正是人的生存特性的组成部分和特征。的 确,“人并不仅仅为了面包过活”。
与弗洛伊徳的机械U然主义解释相反,我认为,人有一种内 在固有的宗教式的需要,对此不能用人的自然存在来解释,而只 能用某种超越人U身、某神得自超注:物的力量的东西来解释。在 此我不必作更进一少的说明,因为只有在充分理獬了人的境遇以 后才能解释这种现象&
人的生存的不和谐境遇促发了人的大大超越自身动物性成分 的种种需求。这些需求驱策着人急迫地去恢复自身与自然宁静之 间的统一和平衡。在力求恢复这种统一和平衝时,人首先想到的 是建构一个涵括一切的精神上的世界观,它是一个人们解答自己 处于何处以及自己应该做什么这一类问题的参照系统。可是,这 样的思想体系还远远不够。除非人仅仅是一个脱离了血肉之躯的 智者,才能靠一个包罗万象的思想体系去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人 是一个既有血肉之躯又有精神心智的统一体,因而他不仅是在思 想上反映出自己生存的两重性,而且在整个生命过程、情感和衍 为中反映出自己生荏的两重性。他不得不力求保持U己存在的各 方面统一一致,以求得新的平衡。所以,任何令人满意的思想体 系都不能仅仅包含精神的诸因素,而且还应包含人在种种奋求的 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感觉。人献身于某一月的、某一理想 或上帝一类的超越人自身的力量,恰是人追隶生命过程中的完善 这一需要的表现。
人的追求生存方向和献身于外在的的需要,在内容和形式 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诸如万物冇炅论和图腾教这一类原始 体系,它们把(U然物或远祖当作人探求意义的结果t诸如佛教之 类的无神论体系,尽管它们最原始的形式中并没有上帝的概念,
109
通常仍被称为宗教&还有斯多葛一类的哲学体系和其它一神教宗 教体系,它们总是根据上帝的思想来解答人对意义的探求。在讨 论上述种种思想体系时,我们遇到了术语上的麻烦。我们可以把 它们都称之为宗教性的体系,而事实上从历史的观点说,“宗教 性&—词并不離等于有神论思想,也并不就等于以上帝为中心概念 的思想体系,而且我们不能简单化地用我们语言中的一个词去囊 括无神论思想和有神论思想共有的特性——即:这些思想体系都 力图对人探东的意义作出回答,对人企图感性地把握住自己的存 在这一愿望作出回答。由于找不到更适当的词,我只得把这些思 想体系称为“生存方向和献身的结构体” D
然而,我想强调的是,还有另一种形式和内容的奋求,它们 与上述宗教的和哲学的思想体系一样,深深植根于人的追求生存 方向和献身于外在目的的需要之中。让我们来看看在我们这个时 代我们所遵奉的是些什么:在我们这个文明之国,数百万人献身 于争夺成就和功名w我们过去见到至今仍然见到,在其它文明之 国,无数征服和统治的独裁思想的拥护者们狂热的献身精神0我 们感到吃惊的是,这些激情往往比自我保存的内驱力还要强烈得 多。以前我们并不理解这些奋求目的的世俗内容,把它们解释为 性的或其它类似的生物冲动的结果。但是,人们追求世俗目的时 所具有的强烈的激情和狂热与我们在宗教中看到的激情和狂热不 相上下,这种种谊俗性的生存方向和献身目的只是在内容上不同, 而不是要求得到解答的需要不同,这一点不是很明显吗?在我们 这个文明之国,表面现象尤为惑人,因为大多数人都“信奉”一 神教,而实际上他们献身的却是比任何基督教派都更接近囹腾主 义和偁象崇拜的思想体系。
但我们须进一歩说明的是:对这些文化模式化的世俗性奋求 的A宗教”性质的了解,是开启神经痖和非理性奋求之谜的钥匙。
110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把神经症?和非理性的奋求看作是对人的探
求生存方向和献身目的的结果——个性化的结杲。他的体验受到
自己“对家庭的固恋情结”的制约,在行动上不能独立,实际上他
就是一个原始祖先的崇拜者。而他与其它数以百万计的崇拜者的
不同之处仅仅在于:他的思想体系是个人的而不是文化模式化了
的。弗洛伊德认识到宗教与神经官能症的联系,并且把宗教解释
为神经官能症的一神彤态。而我们的结论是:神经官能症是宗教
的一种独特的形态,其特征最为突出的是个性化,非模式化。在
关于人的动机的一般性问题上,我们的结论是:对生存方向和献
身百的的思想体系的需要是人人共有的,但满足这一需要的各种
思想体系的个别内容却是不同的。这些区别是价值意义上的区别。
, *■
成熟的、生产性的、有理性的人只会选择能使他成为成熟的、生 产性的、有理性的人的思想体系。这种人一旦在发展过程中受到 阻碍,必然会返回到原始的、非理性的思想体系中去,这些思想 体系只会助长他的依赖性和非理性。结果,他就停留在人类最优 秀的代表们早在几千年以前就超越了的水平上。
弄清了对生存方向和献身理想的需要是人的存在的本能之 一,我们就不难理解这种需要所具有的强度确实,在人身上没布 任何动力之源能有它这样大的力量了。人在选择具有生存“理想” 或不具有生存“理想”上是没有自由的,这一点天虫已定,但他 有自电选择不同的生存“理想”,有岛由去选择献身于膜拜权威 和毁灭还是献身于理性和爱。每个人都是“理想主义”者,他们 为某种超越肉体满足的东西而奋力以汞。他们信奉的理想各不相 同。人的心灵最为充分也是最富魔力般的展示并不是肉体上的表 现,而是这一 “理想主义”的表现,是他的精神的表现。因此,
①这进指的是各种心因性神经症,而不是指器苡性创伤精神病* 一译注
IJI
认为具有某些理想和宗教情感本身就有价值这种相对主义的观点 是危险而有害的。我们必须懂得,任何理想,包括以世俗的意识 形态表现出来的理想,都是人的镉要的表现。我们必须充分重视 这些理想的真实性,充^估计到它们有助于拓展人的力量的程度, 充分估计到它们现实地解答人的追寻进界的平衡与和谐的需要的 程度?我再说一遍:要理解人的动机必须首先理解人的境遇。
到小权译
112
我的人际关系哲学及其形成?
C美〕罗杰斯@
在本文中,我准备讨论我与他人交往时采取的态度、方式所 经历的发展和变化过程。我不仅要叙述我作为一个职业心理学家 所采取的方法多年来发虫了哪些变化,还将谈到我怍为个人的处 世方式发生的变化。
我从我的童年时期讲起,我生长在一个虔诚信奉原教旨主义 的家庭里。我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我的父母用以衡量他人的价值观 念。我现在无法确定当时我是否真正相信,但我知道我是按这呰观 念行事的。我想我们对于自己@个大家庭之外的人所持的态度归 结起来大致是这样的:别人的所作所为是很成问题的,是我们这 个家庭所绝不赞成的他们当中不少人玩牌、看电影、吸烟、跳 舞、饮酒,甚至干一些让人说不出口的事。所以,对待他们,最 好來取一种宽容的态度,因为他们可能錶些无知无识的人;最好 是生活在自己家庭的圈子里,避免与他们发生密切的交往a《圣 经》中的这句话就是我们遵守的明智信条:
“生活于人群之中而洁身自好。”
就我记忆所及,在我上小学的时候,这种不自觉的、离群索 居的髙傲态度一直是我的行为的特点。我确实没有什么奈密的朋 友。当时有一群与我同龄的男女孩子常常在我家后面的街上一道
①译自 Rogers.c, A Way of being, 1980? chap. 2 .
②罗杰斯(Carl Rogers, 190^) ?
113
骑自行车,但我从来没有到他们的家里去过,他们也没有到过我 家。
关于与家庭内部其他人的关系,我喜欢和我的弟弟们在一 起,和他们玩鼙,我感到非常快乐》我妒忌我上面的一个哥哥, 对我的大哥则钦佩备至(尽管我和他的年龄差别太大,彼此之间 很少接触)。我知道我父母爱我,怛是我从来没有想到把我个人 的或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告诉他们0因为我知道,如粜这样做 了,他们就会对这些思想情感品评一番,而且会认力我有负于他 们的期望。因此,对于我的思想、我的幻梦和我当时能够体验到 的些微感情,我都秘而不宣。
可以这样来总结我的童年时代,以我现在的观点来看,我在 那一期间完全没有与他人之间的亲密的1互相交往的人际关系。 我对待家庭以外的人总是采取秉承于父母的那种疏远、冷淡的态 度。
我在一所小学上了七年学从那以后一直到我研究生毕业, 我从来没有在同一所学校里度过两年以上的时间,这一情阮无疑 对我发生了影响。
从中学开始,我相信我渴望友情的愿望有所增强。但是这种 愿望的实现受到了阻碍^首先是因为上面谈到的我父母的态度, 其次是由于我所处的环境。我曾在三个不同的中学上学,但在哪 所学校也没有待满两年f每一所学校都要乘很远的火车才能到。 因此我一直无法在学校的社会里扎下根来,无法和其他学生一道 参如课余和晚上的活动。我尊重、喜爱我的一些同学,也有一些 同学尊重井且可能喜爱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许是因为我的学 习成绩很好^^但是#此相处的时间过短,不足以形成友谊。我 确实没有和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结成一种亲密的相互发生影响的
私人关系。在中学期间我仅有过一次和女孩子的约会--道去
114
参加高年级的聚餐
就这样,在对人的一生起重要影响的青春期,我没有一个亲 近的明友,只有与他人的一些点头之交。我曾经有过几位比较理 解我的老师。在他们教我的那两个学期里,我在英语作文中还表 达了一些有关的情感^在家里,我与倒数第二个弟弟日渐亲近起 来。但是我和他相差五岁,这使得我们很难深交,在此期间,我 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完全是一个局外人,一个 旁观者。我相信,那时我对于收养较大夜飞蛾的强烈科学兴趣无 疑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我对与他人亲密相交的需要。当时我意识 到我是一个性情乖僻的、不合群的人。在这个由个人组成的世界 里我几乎没有或者说很难寻得S己的位置,除了一些一般的交往 以外,我完全没有进行社会交际的能力。那一时期,我的幻想是 极其离奇古怪的。医生多半会把它们归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妄想, 但所幸的是我没有去求助于心理学家。
大学生活第一次打破了我这种孤独状况^我进了一所农业学 院,而且几乎立即就进了基督教青年会举办的讲习班。起初我们 只是偶然地走到了一起,但是后来这个小组逐断发展成为一个活 动内容丰富、不断创新和自行选择方向的团体。我在这里第一次 领会到身边苻了同道甚至朋友。我们对有关伦理道德问题的种种 观点和态度进行了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的讨论。在小组里特别是在 两位成员个别谈话时,我们甚至能对一些个人生活中的问题交换 意见。在整整两年里,这个小组在我的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 地位,直到我转到文理学院学习历史以后,才逐渐和它失去了联 系。
在这段期间,可以说我对自己今后从事的职业开始了最初的 探索,当时我是一个男孩俱乐部的主任。我也很真爱这项工作^ 我认为,俱乐部里只能举行那些可以让孩子们直接从事的活动,
* *
' 115
例如远足、野餐、游泳之类。我不记得我曾鼓励过或举办过有关 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的任何讨论。那时我已明显地开始竞识到自 己与平辈交往的可能性。但我大概从未想到过与这些十二岁的孩 子们交往的问题。
我还在一个吸收贫苦家庭的孩子们参加的夏令营里担任辅导 员,负责指导另外八名辅导员和一百名男孩子的活动。我们组织 孩子们打零工收摘樱桃,接着安排了体育活动。照我看来,这是 —个挺不错的计划。我记得就在这次夏令营期间,我第一次尝试 建立一种“帮助他人v的关系。现在看来,这种尝试是很成问题 的。我们的宿舍里有几件东西和一些钱不见了,有证据表明这是 某个孩子干的&于是,我和其他几,位辅导员和他单独谈了话,希 望他承认这件事。那时还没有“洗脑”这个词,可是我们实际上 就是那样做的。我们又是恐吓,又是诱导,又是耐心地分析;态 度时而亲切,时而严峻,还有人甚至恳求他承认,可是结果却让 我们大失所望,他顶住了我们的一切努力。当我回顾这件尴尬的 往事时,我认识到当时我所理解的帮助另外一个人,不过就是使 他承认自己的恶劣行为,以倮指导他走上正路。
在其他方面,我的社交活动逐渐增多,我开始和女孩子们约 会,尽管我仍然对此视为畏途,怛总算迈出了第一步。我发现我在 年龄较大的姑娘们面前更感到自如。当我还是一年级学生吋我和 几位高年级女同学有过约会0我还开始了和海伦——后来她成力 我的妻子——的交往,从此,我和她开始日益深入地交流各自对希 望、理想、目标的看法。我发现,原来隐秘的思想和对未来的梦 想也是可以与另一个人互相分享的。这段经苈对我的成役大有禅
JjtL. o
我和海伦在大学里同学两年以后就分隔两地了。但是我们仍 然保持了恋爱关系,又经过两年多频繁的接触才结婚?回首往 116
事,我感到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与另外一个人结成的真正互相 关心、息息相通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是我生命中的头等大事。 结婚后的头两年内我们学到了极端重要的一课。我们从偶然向对 方提供的帮助中认识到,在我们的关系中那些看起来无法交流的 东西,如内心隐秘的骚动和不满恰恰是最值得交流的。获得这一 经验的过程是艰苦的,它充满风险,令人生畏,从那以后我们嘗 —次又一次地重温这一课。它对我们俩都是一种十分丰富并不断 加深的体验。
我们俩在尤君思神学院研究生院期间,学习的课程中有儿门 是相同的,同时我们又各有自己的方向,她逐渐向艺术方面发 展,以后她做了母亲,才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孩子身上。我则继续 自己的学业^尽管我的兴趣逐渐转向有关宗教的课程,怛我在这 一期间的两段经历仍然在我对待他人方式的形成过裎中起了一定 的作用。第一是一个由学生自己自发组织起来并且没有校方插手 的讲习班,我们其同确定研究的课题和办班的方式。更重要的 是,我们开始讨论我们的疑问和我们个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并且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信任的团体,我们讨论了一些具有深刻 意义的问题。我们之中的一些人就是在这种讨论的影响下改变了 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我的第二种体验是在古德温?沃森主持的一 门叫做“与青年一道工作”的课程中获得的。沃森现在仍然是一 位活跃的师范训练实验所导师和教育界的进步领袖。我通过这门 课程第一次清楚地认识到与人密切合作是可能成为一种职业的。
. 这一认识使我放弃了宗教研究。在这段经历的影响下我转学到哥 伦比亚大学的师范学院,在那里,古德温_沃森成为我的论文指 导教师。我开始研究医疗心理学,同时在威廉*赫德?基尔帕特 里克的引导下开始接触约翰?杜威的思想观点。
当时,我在人与人关系的问题上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见解,
117
后来证明这些见解对我是十分重要的。我懂得了,与他人进行深 入的思想交流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启迪心智的。我还懂得了,在 奈密的关系当中,那些看来是“难以启齿”的思想正是最重要的对 双方最有益处的部分。我发现,可以信任一个小组,放手让它的 成员密切交往,卓有成效地进行自己的学习,我甚至开始领悟 到,导师也可以信赖他所指导的学生,这会使学生尽快地成熟起 来。我体会到,我们还可以帮助遇到困难的人们。但在如何帮助 他们的问题上尚有各种不同的看法。
与此同时,我从医疗心理学的研究生课程中学习了两种对 待寻求帮助的人们的主要方法。师范学脘采取的方法是通过测 试、数据、问诊以及有关洽疗的规劝等途径来了解其人。不过, 我们的教师利塔?霍林沃思的个性却给这种冷冰冰的处理方法带 来了温暖的气息&我们从她的人格中比她的讲授中学到的东西更 多。后来我到当时新建的经费充裕的儿童指导研究所实习,那里 却又是一神十分不同的气氛^尽管精神分析学家在这个研究所里 处于统治地位,但我仍然对作力个体存在的人有了进一步的了 解。我认识到,没有一份七十五页以上的详尽病历,我们就不可 能了解一个人。这份病历应当载有其袒父母、父母、父母的兄弟 姐妹的人格动因;最后是“病人”本人的情况:出生时是否受到 创伤,断奶方式,对他人的依赖性,与兄弟姐妹的关系等等。接 着要进行经过精心准备的测试,包括新近从国外引进的罗夏法》 最后,要与孩子进行多次谈话以后才能制订治疗方案方法儿乎 总是一样的:孩子由精神病医生用精神分析法给予治疗,孩子的 母亲则交给采取同种方法的社会福利工作人员。有时也请心理学 家来指导孩子。我还是在那里治疗了我的第一个病人&起初我给予 指导,后来我们之间促膝交谈越柬越多了,我从中体验到那种亲 眼观察到一个人的行为逐渐发生变化的欣喜心情。但我无法断定
IJ8
究竟是我的热情还是我使用的方法导致了这些变化。
回顿这段经历,我感到我之所以对谈话疗法发生兴趣,肯定 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幼年的孤独生活有关。谈话疗法是一种为社会 所公认的与人们结成真正的亲密关系的方式,因而它正好满足了 我当时无疑怀有的与人交往的愿望。它还喪供了一个机会,使我 既能与人交心,又不必经历与他人逐步加深了解的那种长期艰难 的过程。
到我结束了在纽约的工作时,我象一切刚刚接受过训练的人 那样自信我已经懂得应当如何以一个专业人员的身份去待人了。 尽管师范学院和研究所这两个地方很不相同,但它们都使我得到 一些同样的基本原则D这些原则可以表述如下:
“我将收集有关此人的大量材料:他的经历,他的智力,他的 特殊臬陚,他的性格。在仔细研究这些材料之后,我就能对他目 前行为的原因,他对付他的环境的个人和社会的应变能力,以及 他对未来行为的推测等问题作出准确的诊断和了解。我将尽量把 这一切用通俗的语言向负责治疗的机掏,向父母,也向孩子一一 如果他能理解的话一讲明。我将提出一些切实的建议,如果按 照这些建议做的话就能够改变患者的行为^我还通过经常与患者 接触以加强我所提出的建议的效果。我在全部过程中要保持客观 的和专业人员的态度,除了为建立一种令人满意的关系以表示必 要的个人关切以外,我将和这些遇到问题的人们保持一定距
內*
这种见解对现在的我来说简直是难以置信的。但是我确实有 过那样的看法。我至今还记得我当时是如何看不起精神病医生的 (而非看不起精神分析学家〉,他对待那些有问题的儿童的方式 简直象他喜爱他们似的,他甚至把孩子们带到家里去。很明显, 他从来不懂得保持专业人员身份的重要性I
■ ' ■ * *
1J9
绉我到纽约州罗彻斯特的“儿童研究所”(实际上这是一个 为犯罪儿童和由于恶劣的家庭环境而受到社会组织保护的儿童们 开设的一个指导诊所)工作时,我对自己要做些什么已胸有成 竹。我非常自信,我还不无痛心地记得我曾对家长教师会和当地 的团体说,我们的诊所就象一个汽车修理厂,你们把问题交上来 以后就会得到专家的诊断和解决问题的建议。
但是,我的观点逐渐发生了变化,由于我住在一个居民稳定 的地区,我发觉我必须自食我的建议和劝告所产生的后果(而这 恰恰又不是良好的后果〉,我治疗的孩子当中不少人临时住在我 隔壁的少年拘留所里,因此,我每天都可以看到他使我深深 为之惊讶的是,有时在我和一个孩子进行了一次个别“恳, 向他解释导致他的错误行为的各种原因之后,他第二天居k会拒 绝见我r■因此我必须再次取得他的信任,以便找出什么地方出了 毛病。这样,我开始边干边学<>
后来,我担任了罗彻斯特指导中心的主任,这是一个新建立 的独立机构,它取代了原来的儿童研究所。主动要求就诊的病人 越来越多了。我们对于这些人不具有任何象我们对孩子或其他父 母对孩子那样的权威。因此,如果我们要对他们有所帮助的话就 必须同他们建立起一种私人关系。
当时发生的几件事情使我大大改变了原来的观点。其中给我 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我过去曾经谈到过,但我仍想在这里重提一 下。有一位智力良好的母亲把她的一个极为调皮捣蛋的儿子带到 我们诊所。我亲自向她了解了孩子的病历,另一位心理学家给孩 子作了检查。我们会诊后确定,这位母亲对她儿子表现出来的摒 弃态度是问题的症结,并决定由我与她一道设法解决这个问题, 由那位心理学家对孩子施以游戏疗法,在一次又一次的谈话中, 我努力帮助这位母亲认清她摒弃孩子的方式及其对孩子产生的影 120
响C当然我十分客气而有分寸,这位母亲的态度也十分微妙)。 然而这一切努力却毫无效果。经过十几次谈话以后,我告诉她我 们俩都作了努力,但不会有什么结果,看来,我们应当结朿此事 了。她对此也表汞同意。当她淮备走出房间的时候又转身问道:
&你们这里向成年人提供过帮助吗? ”我困惑地回答她说,我们 有时也接受成年人就她听了以后回到刚刚离开的椅子上,开 始滔滔不绝地倾诉她与她丈夫的关系如何陷入了危机以及她希望 得到某种帮助的强烈愿望。我被弄得完全不知所措。因为她说的 与她以前对我描述的那幅美好的家庭生活图景大相径庭s我不知 如何是好,大部分时间是听她讲。经过以后的多次谈话,最终不 仅她与丈夬的关系打广改善,而且,随着她变得越来越诚实直 爽,她儿子的乖张行为也逐渐停止了D这里我要提一下后话:她 是我的第一个在后来多年中与我经常保持联系的病人,直到她的 儿于进入大学并且各方面情况良好,我们之间才停止了接触。
这件事给我上了极端重要的一课。在我们讨论的过程中,我 是跟着她的思路而不是我的思路走。我仅仅在听,而不是诱导她 去接受我的先入之见。这是一种个人色彩浓得多的关系而不是那 种“专业化”的关系^然而,效果本身已经说明了问题。
大约就在这个期间我和奥托?兰克一道参加了一个为期两天 的讨论会。我发现在他的疗法(而不是理论)中对某些我正开始 领悟的东西十分重视3对此我感到鼓舞并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信 念。我雇用了一位社会福利工作者。她在费城的社会搞利学院学 过兰克的“关系疗法”课程。我从她身上学到不少东西。因此我 的观点发生了越来越大的转变。我在1937—1938年间写的《对问题 儿童的治疗》一书详细阐述了这一转变。在这本书中我用了很长 的一章论述关系疗法,但其余各章基本上仍然贯穿着诊断一处置 法的研究。
121
1940年我来到俄亥俄,给一批聪明好问的研究生讲授我的临 珍观点,我也从中大大充实了自己的理沧。在这里我还开始意识 到我正在阐发有关与病人进行谈话和心理疗法的一些新的C甚至 也许是独创的> 见解我以此为题目写了一本书我要把治疗性 谈话记录下来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它使我得以把注意力集中到这 种谈话中得到的不同反应上。这就大大提髙了使用技巧C即所谓 “非指示技巧v )的重要性。
但是我又发觉,这种新近建立的对病人探究和解决自己问题 能力的信赖可以*^尽管是令人不安地——扩展到其他领域里 去。如果我信任病人,我为什么不能信任我的学生呢?如果这种 信任对了个陷入困境的人有助益,那么它对一批遇到问题的行政 人员就没有帮助吗?我发现,我开创的不是一种新的方法论,而 是关于生活和人与人关系的一套独特的哲学观。 、
在俄亥俄州期间我解决了其中的儿个问题。当我得到机会在 芝加哥大学组建由我领导和选择工作人员的新咨询中心时,我已 经胸有成竹,可以提出关于人类相互关系的一种新理论井把它付 诸实践了。我想我可以把它简要地叙述如下:
“在任何密切、持续的关系中,如果我想创造出一种真诚、 关怀、理解的气氛,我就必须信任人们,信任他们反省岛我、理 解自我以及认识他们自身问题的能力,信任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的 能力。”
“我敢于对工作人员组成的集体寄予同样的信赖,努力造成 —种气氛,使每个人都感到他要对整个集体的行动负责,而集体 也要对每一位成员负责。、人们给了我权力,我要把它完全交给集 体,”
“我将进行试验,放手让学生和班集体自己选择方向,并且 以他们自己选定的标准去衡量他们取得的进步。”
122
我在芝加哥期间收获甚丰。我有充足的机会去检验我刚才提 到的设想。我还把我们以前提出的有关治疗务面的设想大量投入 实践,以检验其效果。到1957年,我已经在治疗方法方面和治疗 过程中医师与病人关系等方面搞出了一套严密的理论。我提出了 “改变人格治疗的充足条件”,所有这些条件都是指医生的个人 态度,与他们的职业训练无关。这篇论文很布一点自以为是的咤 道,但是它提出了一些有待验证的假说。我在后来十五年中有相 当一部分研究工作就是围绕它们展开的。总起来说,我的研究证 实了这些假说。
在那段时间里,我的学生们敦促我结识了马丁 ?布伯(我先 读了他的著作,后来与他面晤),也读了索抡?克尔凯郭尔的著 怍。我惊讶地发现我自己摸索出来的这套新的方法论在理论基础 上可以追溯到存在哲学,这使我感到莫大的鼓舞。
最后,在那一时期,我还大大丰富了个人的生活经验。由于 我在一次治疗过程中(实际上与治疗无关)与病人的关系处理不 当,因而陷入了一场深重的内心危机,最后不得不求治于我的一 位同事。我体验到这样一种心境:前一天心中新颍的思想如泉水 奔涌,第二夭却又被突然袭来的绝望一扫而光。但当我逐渐从这 种精神状况中摆脱出来时,我终于领会到许多人幸运地从开始就 学到了的东西。我认识到我不仅可以信赖病人,工作人员和学 生,我同样可以信任自己。我逐渐学会信赖那些不断在我心中涌 现出来的感情、思想和目标。要领悟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但它 是极有价值井将不断持续下去的经验^我发觉我变得更加S如, 更加真诚,在处理与病人和其他人的关系方面我也更能理解他人 的思想情绪了。.
我越来越多地从我与一些小组的交往中学得上述知识。起初 是我们早在194S年开办的讲习班,后来则是我近年来与之关系极
123
其密切的一些小组。它们都是些“交朋友”小级e虽然这个词在 很久以后才出现。下面我简述一下我在威斯康星和拉霍亚两地 工作的情况。在威斯康星我再一次发现了我在芝加哥已经有所觉 察的现象:总起来说,大多数心理学者是不肯接受新思想的。或 许我自己也是如此,尽管我曾努力与这种墨守成规的习俗作斗 争。而学生们则象过去一样,对新思潮异常敏感。
在威斯康星期间,我有一次违背了我付出巨大代价才悟到的 一条经验,从而也了解到这样做会造成怎样的灾难性后果。当时 我们为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莕的心理疗法问题组织了一个人数众多 的小组。我把权力和责任都交给了这个小组。但我却没有做出足 够的努力去造成一种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开诚葙公地迸行交流 的气氛,而这种气氛对于他们担负起这样一种责任是至关紧要 的。后来,当危机发展到十分严重的程度时,我犯了一个更严重 的错误,即设浩收回我已经交给小组的权力& 一个不难理解的结 果就是人们纷纷表示反抗,思想更趋混乱,这是我一电最惨痛的 教训之一:那就是在进行一项新的事业时切不可让参与者分担领 导责任。
相比之下,我在拉霍距期间的经历则愉快多了。一批志趣相 投的朋友,逐渐汇集到一起组成了人格研究中心。这是一次非同 平常、激动人心的试验。在这里我将只谈一谈这个团休在人际芜 系方面所作的研究工作,因力要把小组成员们从事的全部活动都 叙述出来是不可能的;这些活动的范围极广,从肯尼亚到罗马和. 爱尔:兰,从新泽西到科罗里达及西雅图,从心理疗法到写作问题 以及奥秘研究,从如何与各种组织进行协商到各类小组的领导方 法,从研究集体学习在捤高学习效粜方面的作用到提倡教育方式 的改革等。我们从心理上形成了一个紧密的集体,我们互相批 评^虽然我们的主任担负一些日常事务方面的责任,但是谁也不
124
受另外一个人的领导。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或单独或与 他人合作进行自己的研究工作。各人解决自己的经济來源问题目 前我们仅有一笔由私人基金会提供的数目不大的款项。我们不喜 欢大笔的或政府的补助款的那些附加条件(虽然往往一开始看不 出来有这些条件)。对人的尊严、能力以及彼此间不断深入地、 真诚地交流思想的典同兴趣是把我们这群人联结在一起的唯一纽 带。对我来说,这个组织是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实验,它将对人 们是否能眵完全凭借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建立起具有效能的集 体(实际上是一种非组织形式)的问题提供了经验。
由于我对人格指导中心的深厚感情,我可能对它说得太多 了。我还想提一下我的理论的另一源泉。我开始注意到这一点是 由于多年前利昂娜*泰勒的一封私人信件,她在信中向我指出我 的思想及行为似乎是西方和东方思想的一个中介物。这是一个令 人惊讶的想法,但是近年来我发现我确实十分赞赏佛教及禅宗使 用的一些方法,尤其是生活在两千五百年前的中国哲学家老子的 箬句^让我在这里读儿句体现老子思想的话,它们曾在我心中激 起深刻的反响:
致虚极,
守靜笃,
万物并作,
吾以旎复8
有一段话把我喜爱的两位思想家的见解联系在一起。马丁* 布伯一直在力图阐述老子的“无为”思想,无为实际上菇完人的 行为,但它在发挥最高效力的时候却是如此轻松自如,以至人们 常常称之为“无为”,以致这个词很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布伯荏 解释这一概念时说:“试图干预万物生长规律的人必将损害这些
125
事物和他自己……颐指气使的人具有的是徵小的,显露毪外的力 量,而无为的人具有的却是巨大的、内在的力量……
“有修养的人不去干扰存在物的自然生投规律,他不把自己 的意志强加于他人,但他能促使‘万物自化’(老于〉通过自身 的谐和,他引导万物趋向谐和,他使它们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本 性,自由地趋向凸己的归宿,他把它们内部固有的‘道’释放出
本 ”
^7^0
我认为我在做人的工作的过程中正越来越倾向于“使他们U 由地表现本性,自由地趋向自己的归宿”。
如果我们想说明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得力的团体领导人的话, 我们也只赔看看老子的几段论述就行了;
领导人最好是:“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侮之。悠 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道德经》十七 章>
但是,我最喜爱的并总结了我很多更为深刻的信念的是老子 的另一段话:
“我无为而民G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 无欲而民自朴。” C《道德经》五十七章)
我承认这段话过于简练,但对于我来说,它道出了我们西方 社会迄今尚未完全领悟的真理。
结 论
我相信我在上文中已经说明了这样一点,即在过去这些年里 我已经大大改变了许多原有的见解,例如:人性本恶!从我们的 职业来考虑最好把人看作一个无生命的物体;我们对病人的帮助 取決于我们的知识和经验的多少*专家们能够对别人提出劝告、 m
规定方向以至塑造人格来产生预期的效果等等a
作为对比,我想归纳一下我目前所持的而且准备信守的观 点。正如我巳指出的,我常常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些经验,很多时 候是因为种种小的疏忽,偶尔也有重大的失误。我不准备按照我 获得这些体会的时间顺序而是以一种似乎更p然的次序来叙述它 们。
我学会了珍视我的经验和我自身的每一个惻面以及我心中产 生的各种感情,我对积极的和消极的情绪反应同样珍视,不管是 愤怒、温柔、羞耻、痛心、爱恋、焦虑、慷慨还是恐惧。我也珍 视我头脑中浮现出来的各种念头——它们有的愚蠢,有的富于创 造性,有的荒诞不经,有的稳妥,有的繁琐,但它们都是我的一 部分。我喜欢玩味指导我的行为的那些得体的1古怪的,雄心勃 勃的、性的、凶猛的冲动。我愿把所有这些感情、思绪和冲动容 纳在我胸中,成为我丰富的人格之一部分。我并不打算根据每一 种感情、念头或冲动去行动,但是当我对它们兼收并蓄的时候, 我就成为一个吏真实的人。我的行为也因而更能适应具体的环 境,
我从自身的经验中发现,如果我能设法造成一种真诚、尊重 和理解的气氛的话,就会出现一些鼓舞人心的情形。在这样的气氛 中,人们和小组成员的态度会从僵死刻板转向灵活变通,他们的 生活方式会从一成不变转向寻求发展,从依赖他人转向依靠自 己,从墨守成规转向甯于创新精神,从谨小慎微转向接受自身的 现实。他们的这些行为是人们追求自我实现的要汞的生动的例 证。
由于我具有这种经验*所以一旦当我们之中形成了这种有利 于人们成役的气氛之后,我就对G己、对个人和集体产生了一种 況刻的信任。
127
也是由于这一经验,我总是极力创造这样一种能促进个人、 集体(甚至植物)成长的环境。
我体会到,在任何重要的或持续性的关系中,人们最好把那些 紫萦于怀的感情表达出来D当以,吟學f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以 后,也许暂时会出现令人不安的但是这种做法最终会比企 图否认或深隐感情有益得多。 Z
我认力,对我来说,人际关系最好表述为一种节奏一坦 率、倾诉,继之以同化、流动、变化,然后是短暂的平静,风 险、焦虑,通向短暂的稳定。我不能在一个无休止地开展交往活 动的小组中呆下去。
对我来说,诚挚坦然的态度要比处处防范他人的态度有益得 多。尽管要做到这一点(甚至部分地做到这一点)也是不容易 的。但它对于推动人际关系的发展确实有益处。
我必须时时获得真实的经验。我不能在抽象的观念中生活。 因此,与人们实实在在地交往,沾着泥土的双手,观赏花蕾,眺 望落日,这些对我都十分必耍。至少我的一只脚要立足于现实的 土壤之中。
我喜欢让自己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面向外部诋界0我固然珍 视那些探索内心世界以求认识自我和反省沉思的时刻,但是就我 而言,内省必须与行动结合起来,我需要与人交际,或者创造一 些东西,这种创造既可以是培育花草,也可以是著书立说,或是 一件木工活计。
最后,我还有一个深刻的信念——它现在还只能是一个假说 一一即我总结的并在本文中阐述的人际关系理论适用于一切与人 有关的杨合。我深信它可以应用于治疗、婚姻、父母与子女、师 生、社会地位不同以及种族不同的人们之间的关系o我甚至不揣 冒昧地认为它适用于那些目前仍嫁强权所统治着的领域,这些领 12S
域包括政治》特别是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我要尽[^己的全力 向美国当前流行的“强权即公理”的观念挑战,我们的外交政策 的每一个方面——尤其是我们进行的那些疯狂的战争——都反映 出这种观念。我认为这是一条通向自我毁灭的道路。我衷心赞同 马丁丨布伯和古代东方哲人的见解:“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Z (《道德经》第33章)
吴聿衡译
9
2
I
与人交往?
〔美〕罗杰斯
* .
我打算向你们谈谈我对人与人之间交流接触这一玄妙问题的 各种体会。我将告诉你们,我在这方面感到满意的地方以及不满 意的地方。我把与人交流接触称之为玄妙的问题,是因为人与人 之间的交流几乎不可能达到完善的地歩,它只可能是部分的。你 们大柢不会认为自己能被别人完全理解吧0我也一样。不过,当 我能够与人进行真正的交流时,哪怕只是在某一个问题上*我都 感到是一种无法言喻的报偿。有时候,我感到自己已泾接近一种 与人交融的状态,对这些转瞬即逝的时刻,我特别珍视U
我愿听人倾诉
因此,我想谈的第一种纯真感情,就是我在倾听别人对自己 讲出心里话时所体会到的快乐。我想这是我长期形成的特点。我 还记得当我在小学念书时就有了这一习惯。儿童总爱向老师提 问,而老师却常常答非所问,尽管其回答本身是无可挑剔的。我 当时常常感到极度的痛苦和沮丧。我对老师回答的反应是,“你 根本没有听懂别人问的是什么! ”由于缺乏这种本来是很普遍经 常的交流,我当时体验到一种幼稚的绝望情绪。
我很清楚为什么倾听别人谈话能使自己感到惬意。因为听某
①译自 Arkoff, A ■〔ed ■), Peyclnology and pcrsonai growtlip 1930, pp.
179- 1S7
0 3
1
人谈心,就意味着我在跟他进行交流和接触,也因此能丰富自己 的生活。正是通过傾听人们的谈话,我逐渐了解到各式各样的 人,懂得了人格、心理治疗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先系,还有另一 个原因使我在听人谈话时感到愉快。连我在听某人对自己倾诉衷 肠时*我好像是茌欣赏天堂的音乐,因为在任何人的直接语言信 息中,无沦他谈的是什么内容,都包含有一种品普遍最一般的东 在我进行的所有交谈背后,似乎都隐藏着井然有序的心理规 律,它构成了我们在整个宇宙中所看到的使人敬畏的宇宙秩序的 组成部分。因此,我既对倾听人谈话感到高兴,也对白己能够接 触到某种宇宙真理而感到满意<>
我很欣赏听人谈话,当然,我的意思是指能够真正深刻地理 解对方。不仅听懂对方的言语,而且要理解对方的思想,体会他 的语气所传达的感情,明白他个人的意思,甚至说话人己都没 有明确意识到的其它含义。有时,一个信息从表面上看并不重 要*但是我能从中听到一种低沉的呼喊,一种“无声的尖叫”, 它深深埋藏在说话人的未知的心灵底处。
.于是,我学会这样自问:我能听见对方内心批界的声音吗? 我能感知其内心诅界的形态吗?我能对他的话产生共鸣吗?能在 我自己的心中肜成来回振荡的回声吗?从而使我既能感知到他明 确诉说的意思,又能感知到他害怕谈出然而又极想对人倾诉的意
我想起一个例子,我曾经和一个少年交谈过,不久前我还再 次听了这次谈话的录音。他像今天许多青少年一样,一开始谈话 就宣称他没有什么生活目的。当我进一步追问时,他的回答甚至 更坚决。他说他没有任何生活目的,一个也没有。我说,“没有 一件事你想千吗? ” “没有……噢,对了,我仅仅想活着。”我 记得很清楚自己当时的心情,他的这句话在我的心中激起了深刻
m
的反响,他可能只是告诉我,他像其他人一样想活下去。另一方 面,似乎极有可能他是在说,究竟该不该活下去,对于他来说在 某种程度上还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于是,我尽可能从各种角度 和各种层次上去反复咀嚼他的话。我不能靑定这个信息的确切含 义。我只想探索这话可能包含的每一层意思,其中包括他可能在 某些时候想到过自杀。我没有用言语明确表达出这层含义,这样 会把他吓坏的。但是,由于我愿意,而且也能够全面充:分地倾听 和理解他说的话,这样就使他在谈话结束之前终于告诉了我,他 在不久前确实差一点用枪打开自己的脑袋。这个小插曲充分说明 了我的意‘思,即我们要从各个方面去认真推敲别人的话,以便从 中发现他真正试图向人交流的含义。
我发现,心理治疗性对话和我在治疗小组中获得的丰富经验 表明(这些经验近年来对我已变得至关重要)认真倾听别人的 谈话可以产生一系列效果,当我真正能够倾听一个人谈话,并且 能够明白他所认为是最重要的含义,即是说,当我不仅能听懂他 的言语,而且能學解他本人时,如果我再进一步明确古诉他我已 经完全懂得他所说的一切时,他就会产生若干变化。首先,他的 脸上会出现一付感激的神情丨他会感到如释重负,顿时轻松起 来。接着,他希望能更多地告诉我有关他自己的事情。他由于体会 到一种新的自由感而激动万分&我相信他此刻巳经比较易于接受 改变和更新。
我常常注意到*在治疗过程和小组交谈中,我愈能深刻地听 取别人的谈话,对方就愈能显示出更多的变化。我认为一个最力 普遍的现象就是,当一个人意识到别人已经充分透彻地倾祈并理 解了自己时,他的双眼就会闪现出泪花a这实际上是快乐的眼 泪。他好象在喃喃自语:“感谢上帝,终于有人听懂了我的话, 终于有人明自了我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这时,我就象看到了一
132
个被关在地牢里的囚犯,日复一日地用摩尔斯密码轻轻地敲若墙 壁,不断送出信号,“有人听得见我吗?有人吗?布人能听见我 吗? ”终于有一天,他突然听见一阵微弱的敲壁声,这是回答信 号,“是的,我听见了你。”就是这一简单的回答,他立刻感到 因摆脱了可怕的孤独而轻松起来p他叉变成了人0今天,有无以 数计的人生活在这#与谊隔绝的地牢里。从外面无法看见他们的 踪影,只能细心倾听他们从地牢里发出的微弱信息。
我愿人听我倾诉
现在让我谈谈 第二个体会,就是我希望人们能听我倾诉出自 己的心里话-在我的一生中,有好几次我感到自己因无法解决问 题而火冒三丈,或者陷入苦恼不堪的恶性循环中而不能自拔,或 者一时被绝望的心情和认力一切都毫无价值和意义的心情所压 倒。可以肯定,在这些时候我已经处于病态的心理状态。我比大 多数人有幸的是,在这些时候我总能找到人倾诉自己的苦衷,由 此使我从情绪纷乱中解脱出来。最幸运的喿,他们往往能够比我 臼己更深刻地倾听和理解我的意思D他们仅仅听我倾诉,从不 进行褒贬评判^他们只是从各个角度和各种层次上倾听、澄清或 答复我,对我所希望交流的思想作出反应。我以亲身的体会可以 证实,当你处于精神痛苦时,如眾有人能听你诉说衷肠,同时又不 试图评判你,不替你承担责任,不打算改变你,你就会感到非常 愉快&这时,我内心的紧张就会解除。我能和盘托出深藏在心底 的令人恐怖的情感、罪过、失望、迷惘等等。这些东西已经成 了我的全部体验中的组成部分。连人们能眵听我傾诉时,我可以 通过一条新的途径重新窥见m己的内心世界,可以酏续沿着生活 之路走下去。使人万分惊讶的是,如粜有人倾听并理解你,那些
13S
可怕的情感就立刻变得可以忍受,那些似乎不可思议的因素都会 变得合乎情理易于解释,而那些看来永远无法澄清的迷惘困惑也 都变成比较清澈透明的涓涓细流&我一直很珍视那些别人能以敏 感的、充满感情的、聚精会神的方式听我倾诉的可贵时刻。
我感到十分满意的是,我已经训练和培养出了心理治疗专 家,他们凭自己的资格而丝毫不依赖于我或畏惧我P当我需要这 类帮助的时候,当我经历内心世界的突变和飞跃时,他们总是和 我呆在一起,伴随我度过这些阴暗而烦恼的时期^我深深体会 到,我在发展用于病人的心理治疗法的过程中,毫无疑问,我同 时也不知不觉地发展了能用于自身的方法。
当我不能听懂别人的时候
现在让我转入这_问题的令人不满的方面。当我不能倾听和 理解说话人时,我会对自己感到不快。如果我只是没有理解对方 的言语,或只是未能集中注意而忽略了对方的意思,或只是对方 的用词使我费解,那么我对自己仅仅感到一些不满罢了。
但是,我会对自己真正感到愤怒,如杲是因为我自以为已经 知道对方要说什么而根本没有听,事后我才意识到我所听到的不 过是我自以为他在诉说的意思而其实我什么也没听清。更糟糕的 是,如果我没有听进对方的话,是因为他的话可能具有如此强大 的力量,足以改变我的观点和行为。不过,最坏的情况是,我力 图歪曲对方的信息,使之符合我预先希望他要说的话,于是我听 到的只是被曲解了的意思。这一点非常微妙,然而使人吃惊的 是,我却特别精于此道,只需要将对方的话作一点点改变,将其 本意作一点点歪曲,我就不仅能把他说的话完全变成我想听的东 西,而且把他本人也变成我所希望的人。直到对方表示抗议,或
134
者我逐渐意识到D己正在不易察觉地窜改他的原意,这时我对自 己简立感到厌恶。从听话人的角度,我也明白这将多么令人沮丧, 如來你被人看成足完全不同于你n己的那种人,或者你的職人 曲解为你根本不含袍的意思。这种情形往往导致愤怒、困惑和幻 灭。
当别人不能理解自己的吋候
这里我想谈的是,当我试图向人表达a己肉心世界深处的某 些思想感情,而对方却无法理解时,我感到极度沮丧,于是又关 上我心灵的门扉。当我胃险对人谈出ii-j己的心里话,然而不被接 受和理解时,我感受到一种使人泄气和孤独的体验。我逐渐相信 正娃这种体验造成了某些人的精祌病变,他们对别人能杏理解ia 己巳不再抱冇希望,一旦如此,越来越稀奇古怪的内心世界就成 了他们的唯一生活天地。他们的生活中没苻与人交流接触的体 验。我十分同情他们,因为我知道,连我试阁将自己那些隐秘的 珍贵的突然闪现的情感对人表述,而对方却对此妄加评论,或肯 定,或否定,或曲解我的本意时,我就会产生一种非常强烈的反 应,“啊,对他谈这些有什么用! ”往这种时候,任何人都能明 什么是孤独。
因此,你们都能看到在我的心R中,那种积极创造的1敏感 准确的、%有感情扼不带有住何褒贬的倾听和埋解在人们的交往 災系中是多么重要^对别人,我应该如此。同时,我也希望别人 这样待我。我一生中巳经有好儿次,别人的这种充分理解的倾听 对我来说巳变得无比重耍。当我这样倾听别人时,我感到U己的 心灵在丰富发展;2别人能这样倾听我时,我则实实在在地感到 U己的内心不仅在丰富发展,并且因解脱而轻松起来a
m
我追求真诚
我接着要谈的是,如果我能真诚,如眾我能把握自己的内心 实在,我就感到心满意足。我喜欢倾听自己。要了解自己在某一 瞬间的体验确非易事,不过我并不灰心丧气,因为近年来我已经 在这方面有了长足进步。我确信,要充分地把握自己在每一时刻 的体验,是一个人的毕生任务0没存人能够真正轻而易举地把捤 住自己的全部内在体验。
有时,我用“一致” (congruence)这个词代替“真诚” (realness) D我用“一致”表达这样一种意思:我的意识与我 的内心体验相一致,而我对人讲述的又与我的意识相一致;于 是,这三个层次相互一致,浑然一阼。这时,我自己就是一个不 可分割的整体不过,很多时候,我跟其他人一样并不完全一 致。然而,我已经认识到,真诚或真实,或一致^^■无论你愿意 用什么宇眼来表示都可以——是人们交流接触的基础,也是人们 的友好关系的前提。
要做到真诚这意味着什么呢?我可以从不同领域提出大量不 同的例子。但有一个意思就是,我们没有理由害怕表现出自己的 真实面目,要敢于抛弃一切保护性的掩饰,让自己的本来模样面 对外界。我可以做到比较真诚,如果一旦我能认识到这样一个事 实< 我有许多弱点和过错,对自己应该懂得的东西常常一无所 知,自己应该心胸开阔时却往往固执偏狹,还经常产生与周围环 境格格不入的思想感情。如果我与人接触时不带任何掩饰,不 企图矫揉造作地掩盖自己的本色,我就可以学到i午多东西,甚至 从别人对我的批评和敌意中也能学到。这时,我也能感到更轻松 解脱,与人也更加接近《此外,我这种甘愿接受指责的态度,常 m
常激起与我交往的人对我产生真挚惑情,这对我是极大的报偿。 因此,只要我不对别人持戒备态度,不试图用虚假的外表来掩饰 自己,只要我尽力表现出我自己本身,我就能更多地领略到生活 的情趣。
与人交流我的真实内在体验
绉我敢于向人吐露我的真实内在体验时,我有一种非常愉快 的感觉。要作到这一点却很不容易,部分是因为我自己的内心体 验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部分是因为情感本身就十分复杂。 通常,内心体验和对人交流之间符一定的时间间隔,有时是一会 儿功夫,有时是几天、几周、几月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我是 先有体验和感觉,过后才意识到1而且只有当我逐渐冷静下来以 后,我才敢于对人流露。不过,最使我感到愉快的时候是,我的内 心体验一产生就能立即向人倾诉。这时我能感到自己是真诚的、 自然的,充满了生气。
这种寘挚情感并不总是肯定和赞扬对方的。在我参加的一个 “基础交心小组” (basic encounter group)①里,有一个人总
爱以一种在我看来纯粹是虚假的方式大肆吹嘘自己,他夸夸其谈 自命不凡,竭力靠装腔作势维持其虚假外表。他的手法老练,其 他成员无不轻信受骗。我的愤怒日益强烈,最后我忍无可忍,终 于冲口而出t “呸,废话1 ”这一下戳穿了他的真面目。从此, 他逐渐变得真诚起来^不再那样大吹大擂,我们之间的关系也 有了改善。我因为让他及时知道了我的愤怒心情而感到坦然舒
①基础交心小组*现代美a的一种输神洽疗方式,受治疗者在组内自由与其他 成员交菰内心感w,也有人译痄f文朋友小组p ? —译注
137
杨。
很遗憾的是,我常常当时只能部分地觉察到自己的感怙,特 别是愤怒心情,我往往在事后才能充分盘识到。我只能过后方知 我曾有过什么情感。当我在夜阑人静之呩,从睡梦中惊醒时,我 才发现R己对某人怀冇多么强烈的敌意,才意识到在_|货一夭我对 他是多么气愤。现在,我知道了我当时可能爆发出来的适什么感 情,虽然有点为时太晚。但我M少愤得如果;耍的话,第二天我可 以去见他,向他表示我的愤怒。渐渐地,我学会了怎样使自己更 迅速地熟悉我的内心情感。在我参加的最后一个“迤础交心小 组”里,我对两个人深感气愤^对其中一人,我只是柘半夜醒来 时才意识到我对他的愤怒,而且不得不等到第二天旱上才告诉 他。而对另一人,我能在惮怒心情产生时就立即意识到,并且当 时就向他表芾出来。在这两个例子中,真实内心情感的交换产生 了真正的交流,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并逐渐培养起一神 相互热爱的真挚情谊。不过,我在这方面是一个反应迟钝进步缓 慢的学生。
接触别人的真情实意
接触他人的真实内在体验是一桩妙趣横生的事情。在“基础 交心小组”内(这种小组提供了我近年来的经验中极其重要的部 分),有人不时会坦率而彻底地掏出他的心里话。连一个人没有 躲藏在虚假的面纱后面,当他向人真诚地揭芾自己的内心深处 时/他的举止神态可以非常明显地表现出来。每当这种情形出现 时,我都立即表眾赞赏和理解。我希望接触到人们的真情实意。 有时,他们表示出的是枳极的情感,有时则是消极的。我想起一 位“富有成就”的身负重任的科学家D他在一个规模庞大的电子
13S
公司里担任科研部门的负责人6 —天,他在我们的小组里鼓起勇 气讲出了他的强烈孤独感口他一生中没有任何朋友,尽管他认识 许多人。他说,“事实上,在这个世界中只I有两个人还与我保持 着合乎人性的交往关系,这就是我的两个孩子。”说完这话,他 悲伤的泪珠像断了线似的往下淌。我敢说这眼泪已经在他的心中 存积了不知多少年。正是他这诚挚真实的孤独使小组的全体成员 深为感动*大家都乐意在精神上主动接近他。最重要的是,他敢 于真诚坦白的勇气使我们大家在交淡中都受其影响,使我们抛弃 了平时爱用的虚假面具,努力做到真诚相待。
当我没有作到真诚的时候
我对自己非常失望,如果我在事后意识到自己曾由于万分害 怕而不敢正视自己的内心体验,结果没有做到真诚一致。关于这 一点,我的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一个难于道出的实例a若干年前, 我作为一名会员应邀去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的行为科学高级 研究中心,从事一年的研究工作。所有研究人员都是来自这一领 域的精萃,都是公认的知识渊博的杰出学者。毫无疑问,大家不 免要竞相炫耀一番自己的本领和成就。每一个会员郁似乎觉得, 自己能否给人一个深刻印象至关重要。于是大家都表现得过分自 信,学究气十足。有好几次,我发现自己也是如此,就像在扮演 一个比我本身要更有信心更有能力的角色。我简直无法告诉你 们,当我意识到我的这种所作所为时,我是多么厌恶自己。我不 是我自己,我是在演戏。
如果我压抑这种感情过久,我会懊悔不已,因力这种感情最 终会以不正常的方式爆发出来,从而富有攻击性和危害性。我有 —位挚友,但是他有一神行为方式特别使我恼怒。因为惯常的礼
139
仪谦让,我过长时间地克制自己的怒气。最后,我的怒火冲破柬 缚而迸发出来。这时,我的感情不仅仅表现为生气,而是对他的 猛烈攻击。这场爆发严重损害了我们之间的友情,我们不得不花 很长时间来重新弥合我们的关系。
如果我有足眵的勇气允许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甚至离 开我,我会感到由衷的高兴。我认力这种情形常常是可能的,而 且具有一定的威胁性,因力从某种角度看,这对于处于领导地位 的人和父母亲来说确实是一种极大的考验。我能容忍我的工作人 员、病人或儿女因持有不同的意见、目的和价值观念而亩由独立于 我以外吗?我想起纪伯伦①关于婚姻的诗句,其中有几行写道:
不过在你们的合一之中,要有间隙。
让天风在你们令间舞荡。
彼此相爱,却不要做成爱的系链i
只让他在你们灵魂的沙岸中间,做一个流动的海。
彼此赠献你们的心,却不要互相保留。
因为只有“生命”的手,才能把持你们的心。
①纪伯伦(K ■ J.Gibran, 1383—1931),黎已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
*巴嫩北部山乡,后定居美国,直至逝世*他在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主t 定居萸国后以写散文为主4他用阿拉伯文写成的作品主要有,《草照新娘》 C19C5),《泪与笑》(1913)、《叛进的炅魂》[1920)、《要风雨》 (1920),《行列圣软》(1918) 等。他的英文作品主耍冇:《疯人》 C191B),《先驵者》<1920)、《先知》(19於)、《沙与沫》 140
要站在一处,却不要太密迩:
因为殿里的柱子,也是分立在两旁,
橡树和松柏,也不在彼此的荫中生长。?
我相信我的意思已经很明确。综上所述就是,只耍我能做到 对人真诚坦率,或者只要我能感到或容忍别人对我真诚坦率,我 就感到愉快满意。只要我不能做到真诚待人,或者不能容忍别人 如此,我就难免沮丧懊悔。我发现只耍我能做到一致和真诚,我 就能更好地帮肋别人。同样,当人们显然是真诚一致的时候,他 们也能给我更大的帮助。当人与人之间都能襟怀坦白真诚相待 时,这种珍贵难忘的心灵交融,就是犹太存在主义者马丁 ?布 伯?所说的“余-汝关系'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深处的接触 并不经常发生,但是我坚信,除非不时有这种情形发生,我们就 不能算是真正的人。
让人自由
我还有一点体会,即耍让人自由^在这方面,我学会并发展 了较好的能力,尽管井非总是如此,我还是常常能够在负责一个 小组、一门课程、一班学生时,让大家在心理上感到自由而无拘 束。我能创造一种气氛,使大家讨以从容指导门己。起初,他们 有些怀疑,以力我让他们在课堂上自山自在是种圈套> 其次,他
①见《先知_? “论婚姻”,Pio-n,人民文学u版社,1的7年版,冰心澤?
——译注
②马丁 .布伯(Martin Buber, 1W7? —1965> ,德国犹太宗教行学家T ((圣 经>> 翮评者*散文作家^他生干维也纳,死于耶略敬冷.其主要著作=fft ?通 往乌托邦的道路:》1 ?时以理》(1913)、《洩谈it太教》U923) x S氽 与汝》(1923入笱等D -译注
141
们关心考试成绩,认为自己的学习最终还是得受到老师的估价和 评判,于是,我和学生们共同制定出办法,以对付大学用成绩来 衡量学习的荒唐要求g从此,他们感到自己是真正自由的。他们 的好奇心开始迸发出来。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小组都开始追求自己 的目标。他们变成了开拓者而非追随者,竭力在y己的工作和学 习中探求人生的意义。他们在完成没有任何预定要求的课程时, 比学习那些有预定要求的课程更加倍努力D我并不能总是创造出 这样的自由气氛。我认为这完全是因为在我的内心深处,还隐藏 着某种不愿给人以充分自由的微妙情绪。正是这种情绪使我畏手 畏脚。但是只有当我创造出这样的自由气氛时,敎育才能成为真 正名副其实的教育,才能变成一种顽强的探索和科学的研究,而 不是大量很快就会过时或被遗忘的事实的简单积累。只有这时, 学生才能真正处于生命的过程之中,才能过一种绚丽多姿变化万 千的生活。在我所发展获得由全部经验中,我最珍视的部分.之 一,就是要经常在自己的周围创造出一种自由气氛。
接受爱和给与爱
这是我在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上的另一个经验。我获得这一 经验的过程既缓慢又痛苦。如粜我能看到或者感到别人对自己的 关心、理解、羨葙或夸奖,我的心中就会充满温暖和快意。但 是,我却往往视而不见别人对岛己的爱,这大概得归咎于我过去 经历中的某些因素吧^很久以来,别人对我的任何赞誉和肯定, 我几乎不由自主地统统加以排斥&我对他们的反应总是这样, “谁,我?你恐怕不会关心我吧。你大概感兴趣的是我的所做所 为和我的成就,而不是我本身。”在这方面,我的治疗法对我自 己帮助不小9甚至现在,我还不能总是欣然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深
142
怙厚意。但是,一n我能做到这一点,我顿时会感到轻松起来。 我知道葙人恭维我,是因为有求于我。有人称赞我,是因为害扪 得罪我^近儿年来,有人羡慕我,兒因力我已经成为“名人”和 “权威”。不过,我也看到这样一个事实:有人是真正由衷地尊 敬和挚爱我。我希望感受并且置身于这种温愔之中,因为只有当 我真正接受这种充满爱的感情时,我的孤独感才有所减弱。
#我发现如果我能够真心实意地赞扬、关心或爱护菜人,而且 能眵将自己的这些情感向对方表达出来的话,这的确是件令人心 灵充实丰富的体验。跟其他许多人一样,我过去常常赉怕,这样做 会给自己招惹麻烦。“假如我关怀他,他可能趁机控制我,利用 我,或者向我提出非分的要求。”我经历了一个漤松的过程,才 使自己在这方面不再如此谨小慎微。正像我的病人一样,我也是 慢漫地才懂得,无论是接受as是给与柔情和鼓励都不是坏事。
这里,我本来可以用我自己的经历作为例子,但是经过反复 考虑,拜发现这不免要涉及一些私事,从而可能导致公开其他人 的身份。因此,我打算以另外两个人的经历为例,他们在给人以 爱方面,甚至比我走得更远。这两个人是我的朋友,都是神父p 我暂且将他们称作乔伊和安迪。乔伊加入了我指导的一个基础交 心小组的活动,并深受其影响6安迪后来也加入了一个与我保持 着联系的小组。数月后,我收到一封安迪的来信。全文如下1
亲爱的卡尔?罗杰斯:
自从离开小组以来,;我一直打算给您写信。我以为自己 可能会有一些空闲,这样可以靜心坐下,认真汇集我在那三 夭里所获得的印象。我很快发现,要找到空闲时间几乎是梦 想,因此我觉得至少应该写张短简给您
也许T我最好先向您叙述不久前发生的事情,以说明小
143
组会的重要意义。
乔伊(另一位神父)一直在看护一位有精神分裂趋势的 严重精神病女性患者。她有极其强烈的&杀欲和罪恶感^她 巳经在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身上破费了大笔钱财。一天下 午,乔伊要我一同前往她家看她。我为她唱歌,弹奏吉他, 与她交谈。正如乔伊所希望的那样,我们的交谈很快就转入 基础交心。交谈中,她说她的双手就等于她自己。她生气 时,她的手也会生气*她高兴时,她的手也感到高兴I如果 她肮赃污秽,她的手也一定肮脏污秽。她坐在离我不远的长 沙发上,边说边比手势。我突然感到一阵冲动,走上前去, 握住她的双手,因为我根本不能接受她是肮脏污秽的说法。 她对此最初的反应是,“谢谢您! ”接着,她好像精神病发 作了似的,不住地頰抖哭泣。我们后来得知,她由于过去经 历带来的精神创伤,一直生活在惊吓恐怖之中。乔伊用丰围 住她的双肩,我则死死地握住她的手不放。终于,她渐渐平 息下来a她将我的手放在她的手中,接着又把我的手翻转仔 细看了看,然后问道,“您的手没有裂口流血,对吗? ”我 点点头表示同意。“但是为什么没有呢?我是这么肮脏污 秽。”这样交谈大约有十分钟后,她主动握住我的手,和我 们变得越来越融洽接近。
过了一些时候,她的女儿,一个三年级小学生,突然惊 叫起来。她在精神上也有很多问题,情绪极不稳定^我说了 —声“请原谅”,就站起身来走进里间去看小姑娘。我坐在 她的床边,同她谈话,绐她唱歌。不一会儿,我把她抱在怀 里,一边亲吻她,一边轻轻地摇她&待她安静下未后,我給 她盖好被子,叫她妈妈来陪着她,后来她妈妈告诉我,当她 亲吻女儿玛丽,祝她晚安,然后准备离开去睡觉时,她夹然
144
感到一阵心绪冲动,她俯下身,再一次亲吻女又的前额a “这是替安迪神父吻你的。”玛丽抬起头,微笑着说,“妈 妈,他特别愛我,对吧。”说完,她翻过身,很快就入睡
卡尔,我告诉您这些事情,因为您和交心会給了我很大 的帮助,使我的言谈举止都能够出自本能的反应,既自然又 富有信任感。多少年来,我一直这样用言语去劝慰安抚人 们;从理论上讲,我一直坚信这是一个人、一个基督教徒、 一个神父的神圣职责。但是,我却始终不能达到这样一步,_ 即让自己摆脱一切犹疑和顾虑,做到真王的自在自如。离开_ 您的交心会后,我真正懂得了,自己不仅仅应该对人们说我 爱他们,或者他们是值得爱的,更重要的是应该以行动表现 出来,特别是当人们需要看到行动而不只是听到言词时^自 那以后,我有好几次通过这种或那种方式将自己对人们的爱 表现出来,而不只是像以前那样空口说说而巳。这种方法給 不少像那位母亲和女儿一样的人带来了愉快和安宁,同时对 我也一样<5
因此,我常常对交心小组充满感激之情。正如您可以想 见的那样,我依然能够非常生动清晰地回忆起小组成员之间 的真挚的爱和溫暖。当时,我竭尽全力对我自己和对您做到了 冥正的诚实。为了能有这样的经历,我不知道该怎样感谢您 才好,只有呪愿您的生活更自由、更诚实、更充满爱。_当我 此刻?想起分别前最后几个小时的情形时,我的双眼又噙满 了泪水。那时,我们深深地沉浸在一片溫暖的情意中,没有 匆忙,只有静谧9在我的记忆中,没有什么能比这更动人, 也没有任何小组或茳体能使我感到比这更真挚的爱。我可以 这样坚持下去,不过您可以看出我对交心会、对我们的小组
145
以及龙您是多么感激。我祈愿我也能像您和小组其他成员帮
助过我那样帮助别人。
谢谢!
我不敢肯定我也能做得像这两个人那样好,m我感到非常高 兴的是,他们部分是由于我的帮助而超过了我。我认为这就是和 比自己年轻的人一起工作的令人兴畨的方面。
同样很有意义的是,我能亲u证实这件事淸的真实性。向从 收到这封信以后,我跟安迪和乔伊更熟悉了。我也苻机会认识了 那位妇人,她的精神坐活巳经靠安迪和乔伊得以挽救a因此,我 觉得自己的观点已得到了证也就是说,接受或给与赞誉和 爱,从本质上讲并无害处,而是有利于人的正常生活的。
我比较能正确看待别人
由于我不再害怕给与或接受褒奖和肯定性意见,所以我变得 比较能以赞赏的目光去正确看待别人。我渐渐相信,能这样做的 人并不多。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常常是为了控制他们,而不是出 于对孩子本身的爱。我也渐渐懂得,JE确看待一个人就如同欣赏 日落的景色一样。对自己,这样的体验使人愉悦;对别人,则有 利于其身心健康。人与日落的景色一样美,如果我能这样比喻的 话。事实上,我们之所以能够真正欣赏日落,大概就在于我们无 法控制它。当我在傍晚观看日落时,我并不会说,“右边角上的 橙色应该淡些f底子上须再加一点紫色|云彩的颜色还应该用少 许淡红。”我不会这样说,话为我决不试图去控制它&绉日落展 现在我们的面前时,我们以崇敬的心情注视着它。我对自己感到 最为满意的时候是,我能用欣赏日落景色的同样方式来感受我的
146
工作人员和我的子孙们,以欣赏展现在我面前的千姿苜态的生 活。我想这种态度多少有些东方情调,但对我来说,这是最令人 愉快的体验。
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根据我的经验,赞誉人和爱人以及被人 赞誉和爱都能极大地提髙和丰富生活。对一个人出于赞赏而非出 于控制的爱,可以激发出他自己的特点。同时,一个人不是出于 想控制人而爱人的话,他自己也能感到内心在不断充实。这至少 是我的经验。
我珍视人们之间的交流接触
作为结束,我想说人们之间的交流接触极有利于人的正常生 活。我对自己能够促进别人的成长和发展感到高兴。如果别人能 够为我创造有利于自己发展变化的气氛时,我则感到自己的精神 生活在丰富和充实。
因此,我特别重视听取别人对自己的倾诉,充分了解他的痛 苦、欢乐、恐惧、愤怒、惶惑、失望、决心和勇气,等等^我更 重视别人能杏真正倾听并理解我自己内心的这些情感。
在永无止境地追求真诚的过程中,如果此时此刻我能表现出 自己内在的真正精神状态,无论是愤怒、激情,述是困惑不解, 我都感到万分满意如果我能将自己的内心实在传达给别人, 从而与对方建立起更密切的“余-汝关系”,我就感到非常髙 兴。
使我甚感欣慰的是,我在这方面已经取得很大的进齿,我能 毫无保留地接受他人的温暖,同时也能关心爱护他人。我已经大 大增强了给人以爱的能力,不再担心U己会陷人麻烦而裹足不 EJEJo
147
这些就是我在怎样丰富和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接触方面 的经验。我还远远谈不上巳经取得了多少成效,但我的确是在朝 这样一个方向努力,即杷生活变成一种充满温暖、激动、不安、 苦恼、欢欣的,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进裎。
陈维正译
148
从机体角度探讨动机问题①
〔德〕哥尔德斯坦②
波林写道;“动机问题旨在确定一切生命机体活动的推动力 和诱发力。”
我不想也不能论及这个领域中已做的巨量研究工作,探讨为 解决这个问题所做的各种尝试,分析“动机”所具有的各种含 SU我只想提廣大家注意一些实际考察的结具,依我看这些考察 有肋于我们认识机体的原动力,并提供了从机休角度解释动机的 佐证a
在要论及的所有病例中,让我们先来考察脑损伤造成的机能 缺损如何得到调整,弄淸调整的方式有助于我们认识机体行为的 动机。由于脑损伤部位不同,患者的症状也各异,因此,他们必 须针对机能缺损的不同状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否则这些机能缺损 就会不断恶化。这样来看,患荇与正常生物体一样受到强力的驱 动,如果我们说疋常生物体的活动取决于某种强大的“内驱力” 的话。
此类患者的病因是脑损伤1脑出血,或任何一种造成大脑局 部损坏的病症。发病初期,患者主要特征为了^字考fU他不仅 无法进行以前能干的工作,甚至整个行为都他不安、 分神、古怪、恐惧、易动感情;他的大脑未损伤部分也不能正常
①译 S Kurt GolHstein, seleclefl papers/Ausge-^'flhlte Scliriftci!,英德文合 编本,197].跗录讲済文,
? 哥尔德斯坦(Kurt Goldstein, 1&7S—1965> _
149
地指导行为。这时患者处于我称之为“灾难性的境遇。” ?—段 时期以后,他的行为发生变化,他表现出较大的稳定性,较安 静,不再M得焦燥不安。机体似乎再次达到有秩序的平衡状态。 那么产生紊乱境遇的原因何在,达到新秩序的力量叉何在呢? 要答复上述问题,我们得观察正常机体的秩序和稳定是如何 得到保证的。秩序的基础茳于机体阈限的恒定。如果外界与机体 内部的条件均正常,阈限郎不能保持大致平衡,那么,同样的物 体或事件的剌激就不会引起同样的结果与同样的体验,机体本身 也不会对同一情况采取前后一致的反应。这样,似乎外界变化不 已,我们本身也变化不已。我们个体的生存就会总是处于危险
I
中5其实,情况却不是这样。尽管变化是绝对的,外界却保持相 对稳定,我们自身也保持相对稳定&
另一方面,每一刺激无疑要在心理一生理基质上引起变化, 这一变化又会改变刺激的撖发性,结果与先前强度相同的新刺激 却产生了与先前不同的效果一或者更确切地说,如果没有防御 机制使阈限过一段时间恢复到先前的正常高度,就会造成与先前 不同的刺激效果^这一机制我们称之为“-f等,②它是一 种基本的生理现象。它使阈限维持恒定,i者焱‘的行力的先决 条件。这个先决条件保证了机体的生存。这一正常平衡过程无论 发生在机体的任何部分,都要依赖于整个机休的正常运转,正如 我在别处表明的。③如果机体的架一部分从其余部分隔离或孤立 开来,那么这部分的平衡过程就被改变。刺激在此产生变态反 应,有秩序的行为受到程度不同的破坏。病理条件下情况就是这 样^机体不再能够符合先前环境的要汞,紊乱反应、灾难性反应
①参见Goldstein, K., The Organisui, 1939, p. 35. ? 同上,r“i3?
③同上f P.in.
J50
和焦虑不安成为必然结杲。这就兕脑伤患者初期的状况。
如果忠者受损机能无法恢复正常,那么他何以能茁新达到秩 序状态呢?事实上,往新的秩序状态下,他冇着同样的缺陷,只 不过这些缺陷不柯以肌碍的方式影响他的行为。然而,这样的解 释还不全而。如果我们把患奢的各种操作能M的检验结果与他在 U常生活中的行为加以对比,就会发现惊人的差兄。这个对比揭 示出:患者枉日常生活屮的操作更为正常(我们找到他补偿缺损 的方法后就会明白)^另外,他绝无应用所冇保留能力的可能 性。他似乎只能进行某些固定的操作。这种刻板行为屈于异常行 力,称作“固执行为' 然而,进一步调査却表明,认为这喿一 种一般性异常是没有充足证据的。患者的“固执行为”并非在一 切条件下保持不变,他重复能做到的操作,唯有当他面临无法完 成的任务时,“固执行为”才出现如果重新编排检查患苕的 项目,使他程度不同地避幵无法完成的任务,他的“固执行为” 就会停止或大为减少。为什么当患者面临无法解抉的任务吋就会 出现“固执行为”呢?因为无法解决的任务会产生一种灾难性境 遇,这时,患者甚至无法使用他所保存的能力。灾难性境遇不仅 暂时废除丁操作,而且还对行为产生时间长短不一的灾难性后果^ 这样一来,机体的“自我实现”以至生存都陷入危险^机体要竭 力避免这种险境,所以当面临无法解决的任务时,机体就重复其 能够完成的操作,以避免灾难性堍遇的发生。
只要患者仍生活在过去的环境中,就会时常遇到无法解决的 问题。对于他,灾难性境遇总是近在咫尺。这种环境伴随着异常 的紧张体验。病态机体要不惜代如避开这种危险是非常自然的。 唯其如此,它才能保持某种秩序。于是,病态机体似乎受某种
? Goldstein, K. f Physiological aspects of convalescence and rehabilitation* Exp. Biol, 31260, 1944ft
151
f‘内驱力”的控制,以裉除紧张体验,琴号1等亨寧f。通过固执 于可完成的工作,机体得到暂时的缓解。......
上面关于器质性损伤患者行为的描述同样适用于所谓神经症 患者。神经症初发期,紊乱和焦虑为主要特征,表达了患者面临 的无法解决的任务和无法实现自己的自我人格的体验。这种焦虑 可能由于童年或后来生活中的冲突所致,在此我们无法讨论这个 复杂的问题。这类探讨会离题太远,而i于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无 关紧要。我们感兴趣的是导致神经症患者根除紊乱和鸪虑的动机 何在。神经症机体与器质受损机体一样,竭力要摆脱素乱,其原 因和所采取的方式都相同^神经症机体为了摆脱紊乱建立起防御 机制,主要是固执于它能完成的操作(不管冲突情况),防止冲 突加剧,杏则就会发生它无法忍受的紧张体验。结果造成众所周 知的强迫性行为。这种行为不单纯是病态的表达,更重要的是一种 防止紧张和灾难性境遇的措施,只有当人们竭力使患者放弃强迫 性行为时,它的意义才会显露出来。这时,患者陷入极其紧张、 焦虑、困惑和侵犯他人的状态,换句话说,陷入灾难性境遇。如 果患者被允许固执于他的强迫性行为,他仍然可以完成许多任 务。这样,他至少能在茱种程度上实现自已的人格,使他觉得生 活对于他似乎还值得过下去由此看来,患者被迫遵循特定的内 驱力、倾向、欲望,m此来摆脱紧张体验。他的全部行为似乎被 这样一个动机所控制;取得缓解,如同器质损伤患者一样。
根据以上观察,人们便以为,进入秩序,平衡状态的倾向以及 争取缓解的倾向是机体生命的基本原动力。这种看法与一种广受 赞誉的动机理论相一致。这种理论认为,行为的重要动机,甚至 根本动机在于消除紧张,这个动机似乎是各种推动生命的内驱力 的一种表现。按此理论,各种内驱力的目的在于根除它们所产生 的阻碍性紧张。这种缓解理论最著名的阐述就是蔸洛伊德的快感 152
原则o
我认为我们从对患者的观察中得出上述概括性结论是不公平 的,理由如下:以缓解倾向支配行为是一种现象,是机体功 能缺损的一种表现。正如我在许多例证中表命这是当机体某 些部分孤立于整个机体时遭受刺激的结果,是突出的病理特 征^病理机体被迫作出这种反应,然而这种反应并非它的0的, 病理机体所有行为的真正目的与正常机体的目的一样,是实现 其自身能力的倾向。它竭尽全力以实现其遗存的种种能力&脑 损伤患者的行为和精神病患者的行为都只能从这个角度出发來理 解。缓解动机理论的基本错误在于它试图用决定变态生命的法则 来解释正常生命现象,而没有考虑到这些法则来自病理现象。这 就使此种理论忽略了下述事实:这些患者的缓解倾叫如此显著正 是由于缓解对他们来说是秩序行为的先决条件,有了这个先决条 件,自我实现至少能在某种程度上获得。诚然,缓解理论不光建立 在病理材料上,也基于对实验条件下的儿童和动物的观察。然而由 于观察到的现象出自孤立的环境,也影响到它的可靠性。孤立环 境的影响与病理的影响有着相似的效果&在此我们没有时间考虑 “孤立论”的d,及其理论与实际的含义。我希望另找机会探 讨这个问题。我仅栺出儿点请大家注意。认为维持生命或0我保 存的内驱力为机体生命的蓝本动力的理论正是出自上述谬论。自 我保存是一种病通表现,是衰败状况的表现正常机体的目的 , 不是维持现状。正常生命的倾向指向行动和前进。
有些似乎在力吟年而辩护的事实,其实与机体的 自然行为并不一致/力不过是整个机体在极不寻常 的环境中对特殊条件的特殊反应,如果[ii于外界或机体内部的异
謹 《 ? ■
① Goldsteinj K*, Human Nature in the Light of Psychopatliology, P, 147, 1940*
153
常引起机体的特定缺欠(例如营养或性耑求的缺欠等)而产生紧 张体验,并上升到一定程度,机体就有可能受到总的隙碍,灾难 性境遇以及无法实现机体本质的危险就会降临。于是机休想方设 法要消除匮乏,在这种情况下,机休行为表现出要求满足饥渴和 性欲的动机。在正常条件下,即使这些需求很强烈,我们也并不 是非得顺应这拽需求不可a如果我从事于一种很踅耍的活动,忽 略这种活动就会招致危险,那么我们就不会顺应上述需求。如果 上述需求不与自我实现的活动相悖,或者从属于这种活动,我们 就会屈从于这些需求a当我们把机体活动和这些活动与整个机体 的关系割裂开来看时,才会有特殊内驱力的印象a
关于特殊内驱力的设想或相似的设想忽略了下述事实:特定 的反应隶属于特殊的场合,不容转移到其他场合。杜威已注意到
年學今巧事这一现象,他在一篇笑于场合与思想的有趣论文中 f ?“士4舍学思想所能引起的最大灾难' 由于“孤立论”忽 略了场合因素,原属于特殊场合的成份被绝对化,普遍化,而且
■ * * * V #
经常演变成“包罗一切的形而上学理论' 诚然,考虑到特殊现 象应隶属于特殊场合并不足以理解机体的行为-它只能防止我们 对某些条件下获得的观察过早下概括性结论,但是对于某一现象 是否属于机体的特定场合仍无法确定。要作出这一断定自我实 现”的概念似乎提供了可能性。
传统观点认为某几种内驱力的作用取决于个别内驱力的强 度,这是正确的。然而,对强度的衡量要看其对整个机体的关 系,要根据特定条件下有关驱力对整个机体自我实现的价值来衡
从我们的立场出发还能达到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结论&我们由 此可以理解紧张体验的积极意义。机体不仅仅受缓解倾向的驱 动,而且也把紧张作为积极性体验加以接受。正常行为相当于一
254
系列紧张的持续变换,迖到紧张状态能促使机体按其本质进一违 活动& 、
(例如弗洛伊德的理论)只知道罕亨巧¥$,不 知道燊尜“tL紧张不仅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应于 ? * * ? *
所谓低级苫求如饥饿、性需求等等的愉悦的基本组成部分。
当然,我不想西认在某些]H常条件下,休息和缓解紧张的需 求会成为主导。而且正常生活也充满灾难,我们要达到目标必得 有休息和缓解。但是我们受制于这些需求的程度如何,取决于它 们对整个机体的S我实现的意义。如果它们成力辛字了丰f
力贵,那么整个机体和人格就出了毛病。 .......
* *
乍看起来,似乎我从病理观察中汲取材料主要用来反对简单 地应用那些适用于病理的规律来解释正常行为。然而,我也强调 了作为原动力的一个积极因素,虽然在论文前半部没有详述,但 其重大意义已有显露。这就是病态机体尽量利用其仍然保存的能 力的倾向。强调这一倾向是我继续探讨的目的。讨论将利用对局 部不愈缺损的调整过程力基础,来确定动机力量。
因为机体对灾难性境遇总是竭力避开,这就把自己局限于仍 然保存的种种操作:于是选择应运而生。只要把握住操作的S的 在于既能充分迖到自我实现,又能避开灾难性境遇,那么对操作 的选择就不难理解。
我举两件实例加以说明。这是对小脑损伤分别引起的偏盲患 者和平衡障碍患者的行为的考察。偏肓症是由脑枕叶损伤引起的 双眼视野对应半圆因失明。从这些患苕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来看, 他们丼不是半个视野失明。他们主观上意识到视觉有所缺损,但 他们仍然能眵看到全物体而不是半个物体。他们的视野与正常人 的一样,也围绕着一个中心。视力最淸哳区在此视野;丼非 象人们揣测的那样,在保存下的半视野边缘,.相当于膜中央
155
¥的位置。我无法详细解释机体如何获枵全视野,我想强调以下 事实:研究表明,只有当人们想看到的物体处于视野之内,才能 看得清、辨得明这一点患者非得达到不可。患者得便眼睛略微 转动,于是来自各方的视刺激就可以反映到健康的视网膜上。这 是患者进行视觉操作,辨认物体的唯一方法,而且他显然做到 了。只有从这个观点出发,新的组织结构才能被理解。显然,机 体的优越在于能设法获得最佳视觉,而这就是机体活动的动
4 1 ■
机。
另一项观察进一步肯定了上述假设。上面说的眼球变换作用 在视野半匡學亨字学字巧的情况下不会发生。例如视弱,它只岳 半区内视力“i/血h未至于失去基本操作,特别是述能产生正 常的、特意形成的视野。
只要视野正常,眼球变换就不会发生,因为没有这个必要。 视弱只是视力减退,并没有严重到无法辨认物体的地步。这种状 态比服球变换状态更优越些。后若局限丫机体的其他操作。变换 后,视野上受到局限。有时,机体承受了变换引起的不便,因为 不付出代价就无法取得良好的视力。例如,在视野半区失明的情 况下就是如此良好的视力对于整个机体尤为重要。如果能够在 某种程度上维持足够视力辨认物体,便整个机体进行最重要的操 作:辨明物体,机体就会避免眼球偏移以及由此引起的不便。显 ? ? ? ?
然,关键不在于取得某一特殊操作区域的最佳操作,而在于取得 整个机体的最佳操作。虽然调整采取的方式不尽相同,然而其 动机全在于此,视偏盲和视弱不同的调整方式的原因也正在于 此。
另一例证来自完全不同的领域,但它也展示了对局部缺损进 行调整时机体发坐的相同程序。
我们注意到有些小脑损伤患者的头部和身体均朝受损一侧倾 1SG
斜I如小脑左侧损伤就向左边倾斜。然而另外一些患者,同样是 小脑左侧损f5,头部却偏向另一方,右侧&
小脑损伤部位相同的患者的不同表现和变向的原因何在? 进一步调查表明,患者只要将头与身体略叫左偏,就能使体 力、智力的操作正常迸行。如果强迫患者把头摆止,他不仅有向 左边跌倒的危险,而II还会感到头晕、困惑,无法正常地完成体 力和智力操作P只要允许将头向左偏斜,患哲就会感觉良好,恢 复正常。
如果患者将头摆正,就会感到受损一侧的拉力,岑Hf 朽啊啊夕,卜巧1激?畔f ?包括肌肤、耳、
机体被拽向刺激方向。正常人感受不到这一拉力,因为身体两侧
受到的刺激量大体相同,所以对两侧的拉力彼此抵消,于吳就取
得了平衡,这一平衡在小脑和枕叶的调整作用下进一步巩同。这
样,我们就能毫无困难地直立。患若的情形就不同了。由于小腩
损伤牵动受伤一侧,这一侧的反应就异常强烈,于是机体就被外
界产生的正常剌激拽向这一方。如果患者将头左偏,拉力就会消
失&这种界常位置表明机体对缺损的调整和产生的新秧序。山于
避开了灾难性境遇,机体才能够高度地、有效地运用它的能力。
可以说,由于患若服从了异常要求、舁常拉力,进而取得了更
佳、更衡定的辦态。这一偏离正常位置的动机很容舄理解:机体
竭力要取得一种条件,具备了这种条件,机体就处于实现其能力
■1- 丨
的最佳状态之中。
那么为什么同部位脑损伤的另一狴患者的头部却偏向相反一 方呢?
如果仔细检査这些患者,就会发现虽然他们与前一部分患者 损伤部位相间,但亭罕f甲¥,所感受的拉力^1$,低轉啊 得多。前一部分患摆正只有要:跌倒
分患者会这样来看,这些患者的稳定性更差,任何操作 受阻都晃陷于紊乱状态。如果这英患者为了调整缺损tk 按前一类患者那样去做,即服从于外界拉力,那么他们就得把身 体倾斜到无法再倾斜的地步,以补偿强太的拉力。这种姿势根本 无法保持平衡,这种调整缺损的尝试不会带来新秩序,于是整个 机体的行力也就无法保证。在这神情况下,另一种调整方式应运 而生,即左边的拉力受到随意产生的向右拉力的补偿要取得这 种拉力就得把头向右j敏斜。通过这一过程,平衡和新秩序就获得 了。这一点已得到证实,在这种状态下,患者感觉最佳,并在所 有操作中表现正常D
对同样的、仅有量上差异的缺损却采取不同的调整方式,再 一次证钥号调整的具体方 式取决于“忐‘燊诠汆。* i如视偏盲和视弱 的调整方式不同,这里又是’了f促动两个f m^mmkn, 一方面服从于缺损,▲一方面有关嘉“官
这两种调整方式对整个机体来说具有不同的 价值。服从式调整更自然、更自动,只需要少量的自愿活动,因
而确保较大的完全度。后一种病例中,$孽p手亨甲字今字丁, 有更多的随意活动,比较容易引起机能A淦杂/Ami?全降 低,灾难性反应的可能性增大。然而这却是在特定条件下保证鹾个
*****
机体秩序的唯一途径,所以采取了这种形式,前提条件是第一种 调整方式已不能奏效。在此,我们又一次看到取得整个机体最佳 操作的倾向成为决定性因素。
同一动机居然会引起不同、甚至相反的行为效果反应,这一 点肯定会引起普遍的兴趣。其实这种现象我们在所有动机因素中 都能碰到。一种强烈的需隶可以通过顺从或对抗的方式来满足, 至于采取哪种方式,则在于是否能保证整个机体最大可能地自我
_ ?
IS8
刚才,.我们从机体特殊部分的条件,特殊操作[K域出现的缺 损状况为川发点,考察了调整的方式。然而要了解患者的行为,
我们也要考虑机体的K余部份以及外界提出的耍求的彔件^如粜 特硃机能还界冇其它缺陷,不搏能够肢格个机体运用,那么对这 一特殊缺损的谪整就会完全不同。例如视觉丧失忠莕,即对可见 物休有辨认缺陷齑,能为弥补缺陷逑、>:起非视觉操作。不过必须 以他雙f 为前提条件3 .对于同时iU~4i偏擁证的—
视觉士灸病替代操作或仅能述立起程度很低的替 代操作,因为他的一般性行为均受到障码o
如杲来肖外界的要求不向,也会发生类似情况^如來外界耍 求大得超出患者的能力,他就T脆放弃阔整。很明显,在这样的 条件下,任何调整的尝试都是徙劳的*只会引起灾难性结局。这 时,忠若只得满足于低级调整。如果这也不能满足,他就会垮 掉。相反,如果外界耍求很小,忠衷无耑变换行为就能适应,那 么调整就不会发生。这再一次证明调整方式的动机在于达到这样 —种状态:在不lU治愈的缺损条件下,使机体取得最大可能的自 我实现&
概栝一下:从脑损伤患者的经验屮,我们对决迮动机的力有 我们看到调整取决于调整行为对于整个叽体的意义,+ ★ i彳j1力的动机力——I帆从还是机能变换——一依赖于这个意 义。
上述概括既适用于不愈缺损的调整,也适圯于正常需求的结 媒。把人的动机归结为孤立的因素、能力、内驱力等等,归结为相 互分离的力,它们彼此之间的影响充其量是第二位的,这些企;!] 注定要失败。我们的分析已经表明这类M常、独立的力只有在病 理条件下或在非尚然,域终在紧急条件下才可能决定行为。这些
159
力正是孤立条件作用于行力而产生的。这些行负也具有孤立条件 的种种特怔。我们无权从这些现象引伸说,在正常机体中存在着 这些单独的力'
病理学告诫我们,对这类推论要十分谨慎&例如,我们无权 从这些经验中推论说,在正常情况下动机的核心在于缓解紧张。 这种设想忽略了病理因素,忽略了孤立的因素对行为的影响:这 就是孤立论的结果。
我们的主要结论是:机体的基本倾向在于尽量实现自身能
力,亭考冬亨,在评价作为特殊需求可能产 i影焱A4#力A应?从Y述*观点出发来衡量其动机效枭,看
_
—无论在哪种条件下,也
辛吟,我们对动机问 题的探求追溯到机体组织、机体的能力和潜力,亦即其我 们的确面临着方法论这一科学上的难题,这就是如何从iA用分 析的孤立的调査方法得到的现象材料中获取有关机体本质的知 识c特别是要回答如何区分机体的基本现象和那些人为的孤立产 生的现象,当然我们在此无法深入探讨这个心理学和人类学的基 本问题。我愿意再次提及我在这方面的著作 <(论机体》。书中我 探讨了如何找到在收集的并以此e分规律的 一般方法性问题。矗二旖一士+瘉我们要枭A的x作有所帮助, 至少能学到迖到目的的某些步骤。当机体机能结构得到迸一步理 解,动机问题就会具有一个更为合理的基础。在这方面,我认为 病理学的贡献将是巨大的,当然对病理现象应柞正确的考虑,
我充分意识到我对动机的探讨还很不完全。这部分地由于问 题本身很复杂,一篇讲稿很难理清买绪。我只好以粗线条的方式 讨论。在这里我不过提供了一些材料,一其实这类材料还多得
I
J60
很一在进一步的探讨中这些材料也许可以派上用场,对试图找 到一个更合理、更客观的动机理论基础有所提示。深感遗憾的是 我没有时间对我所列举的关于器质疾病和神经病的事实深入解 释,探究其对治疗学的意义<^我的观点是从救助患若出发的,任 何动机理论都不应当忘记我们芜心动机问题并不是纯粹为了知识 本身,而是为了帮助、引导并改变人的行为,使其有所改善。另 外,最明智的治疗方法莫过于观察试图从本质上调整缺损的动机 倾向,然后遵循这些倾向。反过來,机体理论在动机问题上的正 确性的最好证明莫过于它在治疗上的实用性。
姚渝生译
人的动机理论?
〔其〕马斯洛
本文打算系统阐述一种明确的动机理论,这既要符合瑰论的 需要,同时也要符合已知事实、临床与观察以及实验结果,不 过,它最直接的来源是临床经验e
基本的需要
生理需要 (the physiological needs)
通常,被看作动机理论的出发点的需要就是所调生理的驱力。 有两项新的研究成粜使得我们有必要修正惯用的需要概念。tr先 是关于体内平衡概念的发展,其次逛食欲(人们对食物的优先选 择)是体内实际需要或缺乏的一种表现D
无疑,在一切需要之中,生浬需要足通优先的。这意味費, 在某种极端的情况下,即一个人生活上的一切东西都没宿的情况 下,很可能主要的动机就是生理的需要,而不是别的,一个缺乏 食物、安全、爱和尊重的人,很可能对食物的渴望比别的东西更 强烈。
如果所有的需耍都不满足的话,那么,有机体就会被生迎笛 要所支配。而其他的需要简直变成不存在了。或苕退到隐蔽地 位。这时,可以简单地用“饥饿” 二字来反映整个冇机体的特
①译自 A+H …A Theory of human motWat ion, iu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chap, 5 ,
1€2
征,人的意识几乎完全被“饥饿”所优先支配。全部能量都置于 满足食物的需要上,而这些能量的组织,也几乎完全被追求食物 这一目标所支配。现在,感受器官和反应器官,智力、记忆、习 惯这一切简直都可以称为消除饥饿的工具。那些对于这个目标没 有用处的能童,处于暂停状态或退入隐蔽地位。在这种极端愦况 下,写诗的愿望,获得一辆汽车的愿望,对美国历史的兴趣,对 一双新鞋的需要,则统统被忘记或退居第二位。对于一位极端饥 饿的人来说,除了食物,没有别的兴趣,就是做梦也梦见食物b 想到的只是食物,看见的只是食物,渴望的只是食物。甚至可以 说,这时(只有这时)充饥成为是独一无二的一个目标。
人类机体的另一个特征是,当机体受某种需要支配时,对未 来的看法也会改变0对于役期处在极端饥饿状态的人说t他的理 想的境界可能就是食物十分丰富。萑他看来,只要在他的有生之 年食物有保证》他便是最幸福的,不企求更多的东西了。生活本 身被看成是吃饭,其他任何东西都是次要的。自由、爱情、团体 的感情、尊重、哲学观念全都可以置之一旁,都是无用的东西, 因为它们不能填饱肚子。可以说,这种人仅仅是为面包而活 着。
无可否认,上述情况确实存在,但是,并不具有普遍性。在 一个正常的和平的社会里,那种使人长期极度饥饿的非常事件几 乎是罕见的。仅仅是在偶然的机会和一生中的某些时刻,才会感 到纯属生与死的饥饿。
显然,使人处于极度的、长期的饥或渴之下,只能把“更 髙”的动机弄得含混不清,由此所得出的有关人的能量和人的本 性方面的观点是片面的。不论是谁,想把非常情况当成有代表性 的情况,并按处在极度的生理缺乏时期的人的行为来测量其一切 目标和愿望,这必然会对许多事情视而不见。显然当一个人没有
163
面包时,他以为只要有面包就能过活。但是,当一个人有了充足的 面包,而且长期以来都填饱了肚子,这时,又会苻什么愿望产生 呢?
这时,32即会出现另外的、“更高级的”需要。支配有机体 的就是这些更高级的需要而不是生理上的饥饿。当这些需要依次 地得到满足之后,又会有新的〈仍然是“更高级的”)霈要产生, 等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类的基本需要组成有相对优势的层 次。
上面所述,主要意味着,在动机理论中,“满足”是象“缺 乏” 一样的重要概念,因为它便得有机体从生理需要的支配中解 脱出来,并出现了别的社会目标。当生理需耍及其局部目标长期 获得满足,它们就不再作为活动的决定因素或行为的组织者而存 在。它们此时仅仅以潜在的形式存在,在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它们 受到了挫折,就可能重新出现并支配有机体^但是,需要已经满 足了,就不再是一种笛要了。有机体仅仅受到尚未满足的需要的 支配,产生行为,如果这种需要巳经满足,那它在个人当前的动 力中就成了不茧要的了。 ,
安全雷要 Ctlie safety needs)
如果生理需要相对地满足了,就会出现一组新的我们可概称 之为安全的需要,而且,它与上述生理需要一样,是客观存在的。 同样,有机体可以完全受它们所支配。它们几乎成了行为的唯一组 织者,调动有机体的一切能量去工作^因此我们可以公正地说, 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我们述可以说,接受器、效 应器、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a另外,我们在一 个饥饿人的身上发现,他的支配目标,不仅强烈地影响他目前的 世界观,而且也影响到他未来的人生观。
实际上,也有把一切事情看得比安全次要(有时甚至把正在
JG4
得到满足的生理需要此刻也看得不重要)的情况。处在这种情况 下的一个人,如果需要强烈、时间很长的话,也许就可以把他看 成几乎仅仅是为了安全而活着。
虽然*本文的主要兴趣是探讨成人的需要,但是,通过对婴 几和儿童的观察来了解安全需要也许会更加有效,因为在婴儿和 儿童身上,这种需要表现得更简单更明显&当婴儿受到恐吓和处于 危险时,他们的反应总是表露在外,毫不抑制,而社会上的成人 都已经学会,无论如何也不让自己的反应显露出来。因此即使在 成人感到安全受到威胁时,我们也许迅不能从其外表观察出来0 连婴几受到威胁,受到扰乱或者突然跌倒,或者由于巨响,闪光 而受惊,或者从砑亲怀中落下,或者感到失去依靠,就会以一定 的形态做出反应。
儿童在安全方面的另一种表现,是喜欢某种常规的生活节奏。 他们仿佛希望有一个可以预测的有秩序的世界。发挥父母的中心 作用和建立正常的家庭,这是无可怀疑的。家庭内部出现争吵、 打架、夫妻分居、离婚或死亡,可能会使小孩感到特別恐惧。另 外,父母发怒,以惩罚恐吓小孩,大声叫唤、严历训斥,将孩子 推推拉拉,虐待他或施以体罚等,往往会引起孩子的恐惧与痛 楚。我们认为不单是肉体上的苦痛而已D这种恐惧就某些儿童来 说,也可以说是失去父母之爱的恐惧,但完全被抛弃的孩子之所 以依恋不喜欢的父母,看来纯粹为了安全而求保护,而不是由于 希望得到爱。
一般的小孩遇到新的、陌生的、难于控制的情况时,也常常 会产生受到威胁和恐惧的反应。例如,看不到父母或暂时离开父 母,见到陌生的面孔,碰见奇怪的不熟悉的或能控制的事情* 生病或死亡等。尤其是在这些时候,小孩会狂热地依恋父母,这 .就有力地证明,父母是起着保护者的作用C他们在食物的供应者
J65
和爱的供给者方面的作用除外)。
上述的不安全的反应很容易从小孩身上观察到,它说明这样 的事实:处在某种环境下的儿童会感到太缺乏安全(或者说,这 种环境对小孩的成长是有害的〉a在一个没有威胁、而充满着友 爱的家庭中成长的儿童,通常不会有上述的反应。这种儿童, 对事物或情境的危险的反应是恰如其分的。他所感到的危险,成 人多半也会感到危险的&
在我们的社会里,健康的正常的幸运的成人,他的安全需要 基本上是得到满足的。一个和平、安定、良好的社会,常常使得 它的成员感到很安全,不会有野兽、极冷极热的温度、犯罪、袭 击、谋杀、专制等的威胁3因此,从实际意义上说,他不再有任 何安全的需要,正如饱汉不再感到饥饿一样,一个安全的人也不 再感到危险。如果我彳fl想要直接地、清楚地看到安全需要,那只 有去找那些神经病或接近于神经病的人,去找那些在经济和社会 方面受害的人。在两种极端的情况之间,我们可以看到表达安全 需要的某些现象,臂如,一般偏爱职位牢固,有保护的工作,要 求有积蓄,以及要求各秤保险(医疗、牙科、先业、残伤、老年 的保险>。
另一种追求安全的情况是,人们总喜欢选择那些熟悉的而不 是陌生的,S知的而不是未知的事情,有一种信仰或世界观,它趋 向于把世界上的人们组成一种令人满意的、和谐的、有意义的世 界,这也部分地受到安全需要的驱使。我们也可以把科学和人生 观总的看成安全需要的动机的一部分C后面将看到,有的人具有 为科学、哲学或信仰而奋斗的动机〉。
另外,安全需要可以看成紧急状态下积极的支配的动员力 量,紧急状态可以指战争、疾病、自然灾害、罪犯的袭击、社会 动乱、神经病、脑损伤、长期处于逆境等。 m
爱的需要(the love needs)
假如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好满足了,就会产生爱、情感 和归属的需要,并且以新的中心,蜇复着已经叙述过的整个环 节。现在,个人强烈地感到缺乏朋友、情人或妻子或孩子,他渴 望在团体中与同事之间有着深情的关系。他将为达到这个0标而 做出努力3这时,他希望得到爱胜于其他东西^甚至可以忘掉那 些曾经得到的东西。当他饥饿的时候,他把爱看得次耍了。
从顺应不良和更严格的精神病理学的案例来看,在我们的社 会中,爱的需要的威胁是最普通的基础核心。一般爱、情感以及 它们在怯欲方面的表示,是有着心理矛盾的,习惯上包括许多限 制和禁止。实际上,所有的精神病理学的理论家都强调,在顺应 不良.的情况下,爱的需要的威胁是贯穿在全过程的筮础。因此,
许多临床研究对爱的需要做了研究,我们对它的了解也许比对其 他需耍的了解更多,但生理需要除外。
应该强调的是,爱与性并不是同义的。性可作力纯袢的生理 谣耍来研究。爱的需要包括给别人的爱和接受別人的爱。
尊霣的需要 (the esteem needs)
社会上所有的人(病态者除外)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牢固的 地位,希望別人的高度评价,需要自尊、Hi重,或为他人所尊 重。牢固的自尊心意味着建立在实际能力之上的成就和他人的尊 重。这种需要可以分成两类6第一,在面临的环境中,希望有实 力、有成就、能胜任和有信心,以及要球独立和U由。第二,要 求有名普或威望(可看成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赏识、关心、重 视和高度评价。 '
CJ尊需耍的满足使人有U信的感情,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有价 值、有实力、冇能力、有用处。而这呰需要一旦受挫,就会使人 产生自卑感,软弱感、无能感,这些乂会使人失去基本的信心,
167
要不終就企求得到补偿或者趋向于神经病态。从严重创伤型的神 经症患者的研究很容易知道,他们基本的自信需要得不到认可, 他们不理解怎样箅是无能的人。 t
自我实现的霱赛 (the needs for self-actualization〉
即使以上所有的需要都得到满足,我们仍然可以说,通常 <如果不能说是“一定”的话)又会产生新的不满足,除非此人 正在干称职的工作。音乐家必须演奏青乐*画家必须绘画,诗人 必须写诗,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是什么样的角色就 应该干什么样的尊。我们把这种需要叫做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这个词是库尔特_哥尔德斯坦首创的。本文使 用时有所限定。说到自我实现襦要,就是指促使他的潜在能力得 以实现的趋势^这种趋势可以说成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 的人物,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
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希望 成为一位理想的母亲,有人可以表现在体育上,还有人表现在绘 画或发明创造上。虽然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将釆取发明创造的方 式,但它不一定是一种创造性的冲动。
自我实现需要的产生,有鲼于前面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1 爱的需要以及尊重需要的满足,我们将把这些需要得到满足的人 叫做基本满足的人。由此,我们可以期望这种人具有最充分,最 旺盛的创造力,在我们社会中,除了对基本满足的人有所了解之 外,我们对自我实现需要在实验上和临床上都还了解不多,有待 于进一步的研究。
基本需要满足的先决条件 有些条件是基本需要满足的直接的先决条件。危害这些条怦
几乎象直接危害基本需要本身一样便发生反应。象言论自由,行 动自由,只要对其他人无害,爱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发表自 己意见的自由,调查和捜集资料的自由,维护自己观点的自由, 正义、公正、诚实和在集体中遵守纪律等这些条件,都是基本需 要满足的先决条件的例证,这些条件本身不是目的,但是f他们 似乎又当作目的;因为他们与基本需要有密切关系,而只有基本 需要才显然具有自身的目的。这些条件之所以视为必要,是因为 没有这些条件基本需要的满足完全是不可能的,或者会受到卢重 损害n
如果我们记住,认识的能力(知觉的、智力的和知识的)是一 套调节工具,而这些工具除了其他功能外具有满足我们需要的功 能,那么,显而易见对它们的任何危害,对它们自由的任何剥夺 或阻挠也必然会间接地对它们本身的基本需要造成威胁口这样的 论述,是解释一般的好奇心问题,寻求知识、真理和智慧,以及 不断地致力于探索宇宙秘密的说明。
基本需要层次的固定程度
迄今为止,我们所谈的似乎这一层次是个固定的贩序,但实 际上它远非象我们认为的那样刻板,确实多数人都把这些基本需 要视为基本上遵循我们业已指出的那个顺序,然而却有许多例
1.例如,有些人似乎把自尊看成比爱更为重要。这个需要 层次中最常见的颠倒情況,常是由于有了这样的想法:为人所爱 的人多半是坚强有力的人,是引起别人尊敬感或畏惧心的人,也 是-富有自信或枳极进取的人。因此,这种缺乏爱而追求爱的人, 就可能力图作出积极而大胆的行动。但实际上,他们所追求的是
169
高度自尊,其行为的表现更多地作为达到目的的一个手段,而 非目的本身,他们想突出自己,那是为了求爱,而不是力了自 尊。
2.另外有些人,特别是有天赋创造性的人,其创造性的驱 力似乎比其他任何相对的决定因素更为逮要。他们的创造性可能 不是由于获得基本满足后的自我实现的表露,尽管缺乏基本满 足,他们仍有创造。
3 .在某些人身上,抱负的水平可能永远是压抑戍低下的。 这就是说,连不怎么优越的一些目标也可能完全丧灾,甚至永远 消失,从而过着水平极低即长期臾业的生活的人,只要能在冇生 之年得到足够的食物,他们也会心满意足的。
4 .所谓心理病态的人格乃是永远丧宍爱的諧要的另一例 证。根据所获得的最好的数据来看,正是这些人在他们生命的最 初数月中就巳经缺乏爱,因而几乎永远丧失了给予和接受感情的 愿望和能力(正象动物因为在出生后不马上进行练习,就失去吸 %或啄食反射一样〕^
5.需要层次发生颠倒的另一原因是,與一种需要长期得到 满足时,对这种需要的价值可能会估计不足。一个从未经历过长 期饥饿的人,容易低估饥饿的效应,而把食物看作是很不重耍的 事。如果他们为某种较高的需要所支配,那么,这种较高的需耍 似乎就成为最重要的需要了,因此,为了这种较高的需要,他们 有可能,实际上也确实会把自己置于许多基本需要被剥夺的田 地。我们可以预计,在较基本的需要被松期剥夺以后,将出现逋 新恬计上述两种需要的趋势,致使早被人轻率地放弃的那种占优 势的髂要,此时却具有明显的压倒一切的力量。据此,一个宁愿 放弃他的工作,而不愿丧失他的自尊因而挨饿了6个月左右的 人,可能又甘愿重新去工作,甚至不惜以丧失自尊作为代价。
170
6.需要层次的明显颠倒的另一部分解释在于这样的事实: 我们一直甩有意识地感到的需要或愿望,而不是用行为去谈优势 需要的层次。注意行为本身可能使我们得出错误的印象。我们的 主张是,当两种需,+被剥夺时,人们要求的是两种中最基本的一 种。这里,不一定k味着他将按照他的愿望行动&我们重申,除 了需要和愿望外,还有许多决定行为的因素。
7,此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要涉及理想、崇髙的社会标准和高 价值等等。具有这样价值观的人会成为殉难者:他们为了某种理 想或价值,、将牺牲一切。他们是“坚强的”人,能够经受非议或 反对,顶住公众舆论的压力,迅能不惜个人巨大的牺牲而竖持真 理。这些人正是爱人和为人所爱的人,正是与许多能够坚决反邪 恶' 反排挤或反迫害的人结下深厚友谊的人。
我讲了这些意见,但是应当指出这样的事实,即在对挫折容忍 力进行充分讨论中,要考虑其中有些情况純属习惯。例如,那些长 期以来习惯于半饥半饱的人,特别经得住食物的’剥夺,在这两种 趋势——一方面是习惯,另一方面是过去的满足所产生的目前对 挫折的容忍力——之间应达到哪一种平衡呢?这要通过进一步研 究才能得出结果。同时,我们可以假定,它们两者能一起发挥作 用,因为它们互不矛盾。就增强挫折容忍力这个现象来说,最重 要的满足大概来自于人的一生最初几年。这就是说,在最初几年 中就变得坚定有力的人将有助于未来面临无T论什么垠难险阻,而 仍能保持坚定有力
相对满足的程度
迄今,我们理论上的讨论可能得出这样的印象,就是五种需 要有点象一个棒子,相互间是全或无的关系。我们用这样的话作
过如下的说明:“如果一种需要得到满足,那么,另一种需要就 会出现。”这样的陈述可能给人们一种假象,好象一种需要必须 百分之亩得到满足后,另一种需要才会出现。实际的事实是,我 们社会大多数人在正常情况下,他们所有的基本需要,部分得到 满足,部分却得不到满足。当我们逐次探求优势层次作更为实际 的说明,例如,如來我们为了举例说明问题而随意分配一下数字 的话,那么t 一般市民在生理需要上大约能满足80%,芘安全需 要上满足70%,在爱的需要上满足50%,在自尊的需要上满足 ^0%,在自我实现的需要上则满足10%。
至于谈到优势需要满足后出现的新需要,应指出这种出现并 不是突然的1跳跃的现象,而是以缓慢的速度从无到有,逐步发 生的。例如,如果优势需要A只满足10%,需要B就可能根本不 出现。但当需要A满足25%时,需要B可能会出现5 %。当需要 A满足75%,需要B就可能出现90%,等等。
文化的特殊性和需要的一般性
基本需要的分类,促使某些人企囝考虑在不同文化中特殊愿 望的表面差异后面还有相对的统一性。当然,在任何特定的文化 中,一个人的有意识的动机内容通常与另一社会中一个人的有意 识的动机内容截然不同。然而,人类学家的共同经验是:即使在 不同的社会里,人们还是比我们初次与之接触所想的相象的多, 而且当我们更好地了jfe他们时,我们似乎就会发现这种共同性越 来越大。因此,我们认为最惊人的不同也只是表面的,而不是基 本的,例如发型、衣着和食物口昧等等的不同。我们对基本需要 的分类,只是企图部分说明在不同文化中明显多样性的后面的这 种统一性。我们不认为这对一切文化来说都是拫本的或者是普遍^ 172
的。我们只认为,相对说采,这比不同文化中表面的有意识的愿 望更根本、更普遍和更基本,而且使共同的人性的探讨更接近实 际^人的基本需要比其表面的愿望或行为更具有共间性。
行为的多种动机
必须理解这些需要不是某种行为唯一的或单一的决定因素。 在任何看来是出之生理动机的行为中,如饮食、或男女忱爱等 等,都可找到这种例证。临赤心理学家早已发现,任何行力可能 是一个使多种决定因素流动的渠道。换言之,多数行为是由多种 动机引起的。在动机决定因素的领域内,任何行为往往都是由儿 种基本需要或一切基本需要共同决定的,而不是仅仅由其中的一 种需要决定的。后者的例外较多,前者的例外较少。吃饭可能部 分是力了填饱肚子,部分可能是为了舒服和改善其他需要。分析 一个人的某个单独行动(如果从理论上,而不是从实践上),可 从中看出他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铕要和自我 实现的表现,那是可能的。这与朴素的性格心理学形成鲜明的对 比,在性格心理学中,是用一种性格或一种动机说明某种行为, 例如,单纯地认为产生侵略行为的是侵略性格。
行为的多种决定因素
不是所有行为都由基本需要决定。我们甚至还可以说,不是 所有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除了动机之外,行为还有很多决定 因素。例如另一类重要的决定因素就是所谓现扬决定因素&至少 在浬论上可以说,行为完全可能由现场决定,甚至由孤立的外部 刺激决定,如在观念联想或某种条件反射中便是如此。如在对刺
m
激物“桌子”的反应中,如果我马上想到桌子的记忆表象,那么 这个反应肯定与我的基本需要毫无关系。
其次,有些行为动机强烈,另一些行为动机微弱a有些行为 根本不是由动机引起的(但是,所有行力都是被决定的)。
另外一个重要观点是事情行为和模仿行为(努力奋斗,有目 的地追求目标)之间有基本区别。表情因为不是想做什么,它只 是性格的一种反映。一个愚笨的人行动愚蠢,这不是因为他想要 如此,也不是由刺激引起,而是由于他就是这样的人。当我用低 音而不用高音或中音讲话时,也是如此。一个健康孩子的任意活 动,一个快乐的人即使独处时也面带笑容,一个健康人悠然自得 地惺步,他的挺直的体态都是表现性、非功能性行为的另一些例 证。一个人体现出几'乎所有他的行为,不管行为是不是由动机所 引起的风格,通常都是表现性质的。机械的、习惯的、自动的和 传统的行为可能是表现性的,也可能不是表现性。大多数受“剌 擻约束”的行为间样也是如此^
最后必须强调的是行为的表现和行为的目标指向,这两种情 况不是互相排斥的。一般人的行为通常是两苕兼而有之。
动机和心理病理学的理论
日常生活的有意识的动机内容,根据前面所述,因它或多或 少与基本目标密切有关,所以可被理解为比较重要或比较不重 要。吃一杯冰淇淋的愿望实际上可能是爱的愿望的间接表现。真 是这样的话,那么,吃一杯冰淇淋的愿望就成为极端重要的动 机。但如果冰淇淋只是使口腔凉爽的东西,或者偶然的食欲反 应,那么,这个愿望相对说来,也就并不重要了。日常的有意识 的愿望是被当作症状,当作更基本的需要的表面指汞。如果我们 174
t
从它们的表面价值来看待这些肤浅的愿望,我们便会完全陷入永_ 远不能解决的混乱中,因为,我们将耍认真地处理症状本身,而 不是处理症状耵面的问题。
不重要的愿望遭受挫折不会产生心理病理方面的后果,而基 本上重要的需耍遭受挫祈就会产生这样的后果。因此,必须将任何 心理病原学的浬论建立在健全的动机理论的基础之上。冲突或挫 折未必是致病之因,只有当它威胁或拌伤基本需要,或者威胁或 挫伤与基本需要密切有关的部分需耍时,才成为致病之因。
已满足的需要的作用
萷面已多次指出,我们的需要,通常只有当更力优先的谣耍 得到满足时,才会出现新的需要o因此,满足在动机理论中具有 重要的作用。当然,除了这一点以外,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它们 就停止起积极的决定作用或组织作用。
这意味着基本上得到满足的人再不会有尊重、爱和安全等需 要。说他们还有此需要只是在这个几乎是形而上学的意义上说 的,犹如说什么饱汉言饥,满瓶谈空那样D如果我们尖心的是实 际上引起我们动机的是什么,而不是已经引起、将会引起我们动 机的是什么,那末,满足了的需要就不苒是一股掐动力。从有实 用性的目的出发,必须认为它是不存在了,已经消失了。这一观 点必须强调。因为,在我所了解的每种动机理论中,这一点不是 被忽略,就是相互矛盾。 ?
象这种考虑所提出的大胆假定,即是在任何一种驰本需要中 受到挫折的一个人,简直可以被公正地看作有病之人。这种人与 缺乏维生素和无机物那样一狴我们称为“病人”的人很相似。谁 说缺乏爱就不如缺乏维生素重要呢?一个健康人的动机主要是出
175
于他对发展和实现他最丰富的潜在力童和能力的需要。如果一个 人迫切而经常地具有任何其他的基本需要,他就不是一个健康的 人6他突然显得非常缺盐缺钙似的,实在是个病人呀!
如果这样的论述似乎是奇特的或自相矛盾的话,我可以向读 者保证,这只是在我们修正对人的深奥动机的看法中所出现的许 多反论中的一个反论罢了,当我们询问人对生活有何需要时,我 们是蝕及了问题的本质。
小 结
1.至少有五种目标,我们可称之为基本需要,扼要地说, 这就是生理、安全、爱、尊重和自我实现。此外,我们还有达成 或维护这些基本满足赖以存在的各种条件的愿望所引起的动机, 以及为某呰智能更髙的愿望所引起的动机。
2,这些基本目标是互相联系的,并排列成一个优势厚次。 -这意味着,最占优势的目标支配着意识,将自行组织去充实有机 体的各种能童。不怎么占优势的需要则被减弱,甚至被遗忘或杏 定。但是,当一种需要得到相当良好的满足时,另一优势(更 髙)的需要就会出现,转而支配意识生活,■并成为行为组织的中 心,因为已满足的需要不再是积极的淮动力了。
这样看来,人是永远有所要求的动物。本来这些欲望的满足 并不一定都是相互排斥,只是有相互排斥的倾向而已a我们社会 的一般成员在其所有的欲望中通常总是部分得到满足,部分得不 到满足,层次原则通常是根据我们沿着层次上升时,不噺出现不 满足的百分之比而作出的经验观察。有时看到这一层次中一般顺 序的颠倒情况之外,还看到过有人在特殊条件下,会永远丧失层 次中的髙欲望。日常的朽为不仅一般具有多种动机,而且又有动
m
机之外的许多决定因素。
3.使这些基本的人类目标遭到的任何挫折或可能遭到的挫 折,或危及保护目标的防御,或他们輓以依存的条件,都可以被 认为是心理上的威胁,除少数例外,所有心理病理都可以部分地 溯源于这些威胁。事实上基本需要受到挫伤的人,如果我们愿 意,不妨称之为“病人”。
4.正是这些基本威胁造成通常的紧急的反应。
5 .由于篇帳有限,某些其他基本问题未遑论述。
陈柄权高文浩译邵瑞珍审校
177
基本需要的类似本能性质?
C美〕马斯洛
?
对本能理论的重新考察
-重新考察本能理论的理由
前面几章概述的基本4需要理论提示我们甚至要求我们重新审 议本能理论,这不仅是因为有必要在更基本和不太基本、更徤康 和不太健康、更自然和不太自然的諧要之间做出区分,而且,还 因为我们不应无限期地推迟对某些有戋问题的重新考察。这些问 题是这样那样的一些基本需要理论已经不可避免地提出来的。例 如,隐含的对文化相对论的排除;隐含的关于体质给定的价值》 以及联合学习作甩范围的必然缩小等等问题。
总之,有相当数量的其他理论的、临宋的和实验的研究。它 们都一致指_出,值得重新估价本能理论,甚至可能值得以某种形 式恢复它。这些都使我们不得不怀疑当前心理学家,社会学家、 人类学家对于人的可塑性、灵活性、适应性1以及他们学习能力 的过分强调。人似乎有远比现代心理学所估计的更强的自主和幻 我调节的能力。
1.坎农的体内平衡概念,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罗普的 自满论(complacency theory),等等。
①译自 Maslow,A*H + r Motivation and Perso^at Jty, t chap. f .
②参哲Freud,S., Ci^iliafltion and its 1930fc
178
2.爱好,或自山选择,或自助餐厅的实验。
3.利维的本能满足实验,以及他评论母亲过份溺爱孩子的 著作。
4.各种心理分析研究的发现,指出对孩子大小便训练的过 分要求和急于给孩子断奶的有害影响。
5.大跫的观察资料使主张循序渐进的教育家、幼儿园工作 人员、以及应用儿童心理学家在接触儿童过程中倾向于实行一种 更宽容的制度^
6 .罗杰斯非指示疗法所依据的概念体系。
7.由活力论若,突生进化论者,现代实验胚胎学者,以及 象哥尔德斯坦这样的整体论者提供的大量祌经病学和生物学的资 料,涉及到机体在遭受损坏后自发的再调整^
这些和其它即将提到的一些研究,都强有力地主张我们的机 体远比一般所认可的更值得信赖,有更强的自我保护、自我指 导、自我控制的能力。此外*我们还可补充一点,各神新近的发 展已表明有必要从理论上假定机体内有某种积极生成或自我实观 的倾向。这种倾向不同于机体内岛我保存、自我平衡或体内平衡 等倾向,也不同于适应外界刺激的倾向。这种生诠或D我实现的 倾向,巳经由亚里士多德、柏格森和其他许多哲学家以一个又一 个模糊形式所假定过。在精神病学家、心理分祈家,以及心理学 家中,哥尔德斯坦,兰克,荣格、霍尼,弗洛姆,梅,罗杰斯, 都感到有必要提出这神假设,
然而,也许赞同重新考察本能理论的最重要的影响还是来自 心理治疗家的经验,特别是心理分析学家的经验。在这一领域, 尽管看起来各种事实有些模糊不淸,但事实的必然联系是准确无 误的。治疗者不得不把更基本的愿望同不太基本的愿望(或需 要,或冲动)区别开来。问题很简单:菜些需要遭受挫折会产生
179
病态I而另一些却不会。某些需要的满足会产生健康,另一些却 不会。这些更为基本的需要不可思议地“顽固”,难以对付。它 们反对所有的奉承、取代、贿赂和削弱,没有任何通融的余地, 它们只要求适当的内部满足。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寻求满足这种 需要。这些需要表现得恰如顽固的、不可削弱的、不能再分析的 终极的事实,只能作为既定的事实或不可怀疑的基点几乎精神 病学、心理分析、临床心理学、社会工作或儿童治疗等每一学 派,无论它们相互间有怎样的分歧,都假定了某神有关本能或类 似本能需要的学说,这一印象是难以磨灭的。
这些经验明确地提醒我们应考虑到种族的特性,考.虑到素 质,以及遗传,而不是肤浅的简单操作的联系。只要必须在这两 难抉择中作出任何一种选择的话,治疗者总是宁肯选择本能來作 为基石,而不是选择条件反射或习惯。这当然是不恰当的,因为 我们将看到,有另外一些居间的、更恰当的可供选择的对象f从 中我们可以作出更令人满意的选择。这就是说并非二者必居其 0
然而,根据一般的动力论要求来看,本能理论,特别是麦独 孤和弗洛伊德提出的本能理论,具有某些当时并未被充分理解的 优点,这似乎是很清楚的。它们未被充分理解,这大概也是由于 它们的错误太明显^本能论承认以下事实,人是自我促动的,人 自己的本性和他所处的环境都有助于决定他的行为;人自己的本 性给他提供先决的目的、目标、或价值体系;在良好的条件下, 为了避免疾病,他意欲的常常就是他所需要的(对他是有益的东 西)I全人类形成一个独一无二的生物族类I除非一个人理解其 行为的动机和目标,否则行为就是盲目的;总的说来,机体依赖 自身的资源,经常显现出一种生物性的功能或智慧,那是需要做 出解释的 180
二本能理论的失误
我们的看法是:本能理论家的许多错误,尽管根深蒂固,应 该反驳,但绝不是本质的或必然的,而且,不少锴误是本能论者 和他们的枇评者典同具有的0
1,语义上和逻辑上的错误最为明显。由于本能论者特意创 造一些本能去解释他们不能理解或不能确定其本源的行为,他们 的确应受到指责。但自然,flp接受了适当的瞀告,也无须认为 这些本能都是实有的,不必士‘称与事实相混淆,也不必进行无 效的三段推论。今天,我们对语义学已有极多的了解。
2,我们现在已有更多的人种学、社会学和遗传学的知识, 因而能够避免粗陋的种族中心论,阶级中心论,以及庸俗化的社 会达尔文主义。这些都曾导致早期本能论者的失败。例如,这与 神经学的势态就形成了对比。在这方面我们掌握的证琚几乎不比 当时的本能论者多。例如,我们尚不知道爱的需宋是否由下皮层 神经中枢控制。
我们也必须清楚g识到,本能论者当时从种族学的天真幼稚 处回转过身时太极端,太彻底,以致这一行动本身就造成一个错 误,即:文化相对论D这一学说在过去二十年中曾很有影响,得 到广泛认可,但现在却受到广泛的批评。的确,象本能论者以前 做过的那样,寻求跨文化的种族的特性,如今是值得重新予以重 视的。显然,我们必须(也能够)既避免种族中心主义又避免极 端的文化相对论。例如*是工具性行为(手段)而不是基本需要 (目的)与地方文化决定因素的关系更密切,这一点十分清楚。
3, 二十年代及三十年代的大多数反本能论者,例如伯纳 德、华生、郭任远等,批评本能论的根据是,本能不能根据待定 的刺激,反应概念来描述。简言之,就是指责本能不符合简单的 行为主义理论。这是真的,本能的确如此。然而,动力心理学家
JS1
现在并不看重这种非难。他们一直认为,仅仅用刺激-反应概念 是不能解释if $重要的人类完整品质或完整活动的。
这样一图只能引起混淆。把反射与标准的低等动彻本能 混淆起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前者是纯粹运动神经的动怍,后 者除此以外还有更多的特点,例如,先定的冲动,表现性行为, 竞争性行为(Coping behavior),目的物追求,以及感情。
4 .甚至仅仅从逻辑上来看,我们也没有理由一定得在完全 的本能(各部分都充分发展的本能)与非本能之间进行取舍。为 什么不能有残存的本能,不能有类似本能的某种尚属行为的东 西,不能有程度的不同,不能有不完全的本能呢?
有不少低劣作者不加区别地使角本能这个词代表需要、目 的、能力、行为、知觉、表现、价值、以及感情的伴随物,有时 取其中单独一项的含意,有时代表几项的结合,结果就形成了不 精确用法的大杂烩,正如马莫尔和伯纳-指出的那样,几乎每一 种已知的人类反应,都被这个或那个作善描述为本能。
我们主要的假说是:人的?或亭+f學至少在某种显见的 程度上是先天给定的。那壁与A士关晶合;“能力,认识或感情 则不一定是先夭的,而可能是(按我们的观点)经过学<1或引导 而获得的.或者是表现性的(当然,人的许多或f_强有力 地为遗传所决定或由遗传提'供可能,例如,色发能力等 等,但它们与我们这里讨论的问題无关这就是说,基本需要的 遗传成分可以看成是简单的意动性需求,与任何固有的追求目的 的行为无关,就象弗洛伊德的本我(id)冲动的盲目、无定向的 需求一样(我们将在下面看到,满足这些基本需要的因素,似 乎也可以由某种方式确定为内在固有的)。追求目的的行为(竞 争行为)是必须依靠学习才能达到的a
本能论者和他们的反对派的严重错误都在于用非此即彼的两 nz
分法而不是按程度的差别来考虑问题。一整套复杂的反应,怎么 能够说耍么完全是由遗传决定的,要么完全不是由遗传决定的 呢?任何一个结构,无论怎样简单,不可能是只具有基因的决定 因素,更不用说任何完整的反应了。即使是孟德尔的甜豌豆也需 要空气、水以及食物。谈到这一点,可以说基因本身也需要一个 环境,即邻近的基因。
在另一极,同样明显的是,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完全脱离遗传 的影响,因为人也是一个生物族类。这一由遗传决定的事实,是 任何人类行为、能力、认识能力等等的前提,即,正因为他是人 类的一员,他才能做人类所能做的各种事情。而这一人类成员的 身份是一个基因问题。
这一站不住脚的两分法形成的一个混乱的后果是出现了一种 倾向:只要有任何习得的迹象显露时,就断靑这是非本能的,或 若相反,假如有一丁点遗传影响的证据,就判定这是本能的&既 然对于大多数萏至全部冲动、能力或情感来说,证实这两种看法 都是容易的,这样的争论必然永远不可能解决。
本能论者和反本能论者都走极端&当然,我们不必如此,这 完全是一个可以避免的错误。
5.本能理论家所使用的范例是动物的本能。这导致各种错 误。例如,不去寻找人类独有的本能。然而,从低等动物研究中 得出的最有害的经验酿成了这样一个原理t本能是强大的、牢固 的、不可更改、不可控制、不可压抑的。但是,这对鲑、蛙,北 极的旅鼠来说也许是真实的,对人类却并非如此。
我们认为,基本需要有显见的遗传基础,伹假如我们仅用肉 眼去寻找本能,只是当一种本质显然而确实独立于环境,并且比 全部环境力量更强有力时,才认为它是本能的,那么,我们就很 可能会犯大错误。负什么就不会有虽然类似本能但仍然较容易受
1B3
压抑或控制的需要呢?为什么就不会有容易为习惯、暗眾、文化 的压力、内疚等等掩饰、更改、甚至抑制的需要呢(例如,爱 的需要似乎就是如此)?也就是说,为什么就不会有-本能呢? 也许,推动文化论者攻击本能论的力量主要来自k样的误 解,即把本能等同于不可抗拒的力量。任何一个人种学家的经验 都同这种看法相抵触,所以攻击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假如我们 对文化和生物两种因素都有恰当的尊重(笔者就是这样的),并 且,假如我们进一步考虑文化是比类似本能的需要更强的力量 (笔者就是这样想的),那么,笔者的下述主张就不是谬论而是 理所当然的了:如果我们要使柔弱、微薄的类似本能的需要不被 更强、更有力的文化所吞没的话,就应该保护它们,而不是相 反。它们很有可能被吞没,尽管这些类似本能的需要在另一种意 义上说是强大的,亦即它们顽强地坚持要汞获得满足,一旦受 挫就会产生严重的病态后果。
6.只注意动物的本能还导致另一个更严重的错误。由于某 些也许只有清醒的历史学家才能解释的不可思议的原闼?西方文 明已普遍相信,我们身上的动物性,是一种恶的动物性,我们大 多数的原始冲动是邪恶的,贪婪的,自私的,敌意的
神学家把它叫做原罪,或攆鬼。弗洛伊德主义者把它叫做本 我。哲学家,经济学家,以及教育家,也用各种各样的名称来称、 呼它a达尔文是如此赞同这种观点,以致他只看到了动物界的竞 争,完全忽视了同样普遍存在的合作,没有注意到克鲁泡特金曾 轻而易举地观察到的这一点。
这种世界观的表述方式之一,就是杷我们的动物性看成与 狼、老虎、猪、秃茸,或蛇的本性一样,而不是用稍好些或至少
①參看M.E., The mental J94T*
184
温顺些的动物,如鹿、象、狗1或猩猩来比较-这种表达方式是 “将我们的内在本性解释力恶的动物性”,但应指出,如果;
从动物类推到人的话,我们最好选择那些与我们最接近的动 例如类人猿6总的说来,既然这些动物是令人愉快的、可爱的, 同我们分享许多善良的特性,那么比较心理学也不会支持恶动物 性这种说法0
7 .芜于遗传特性不会变化、不可更改的假定,我们还必须 牢记另一种可能:纵然一种特性最初就被甚因遗传所决定》它仍 然可能改变P甚至如果我们在发现过程中运气不错,这种特性也 许很容易改变和控制a如果我们假定癌有一个牢固的遗传成分, 也没有必要阻止任何人寻求一种方法来控制它,假如仅根据演绎 的理由,我们也得承认有可能证实智商既具有显著的遗传因素, 同时又可以由教育或心理治疗改进。
8*与本能论者相比,我们必须容许本能有更多变异的余 地0认识和理解的需要似乎只对聪明的个体才是敁然奋力量的^> 对于低能者来说,它们似乎并不存在,至少发展不完全&利维已 经证明,母性冲动在妇女中的差异是极大的,以致从某些妇女那 里很难看到这种冲动。音乐、数学等方面的特殊天才,很可能具 有基因的决定因素,而大多数人却没有这种基因的决定因素。
类似本能的冲动可以全部消失,而动物本能却显然不会消失。 例如,在变态人格身上,爱和被爱的需要已经丧朱了,而且如我们 戽前所知,这是一种永久性的丧先,也就是说,这种变态人格是 已知的任何精神治疗术医治不好的。我们还有更皁的关于奥地利 以及苏格兰失业研究的例子。这些例子表明,长久的失业会严重 地损伤心理,以致摧残一些需要。对有些人来讲,这些需要甚至 在环境巳经变好时仍不能恢复。从纳粹集中营里,也获得了类似 的材料。巴特森和米徳关于巴厘人的观察或许也是中肯的。成年的
18S
巴厘人不是我们西方意义上那种善爰的人,他们也不必如此。在 巴厘岛拍摄的电影表明,婴儿和儿童对爱的缺乏表芾痛苦的不 满,我们由此只能推断出:这种爱的冲动的喪失,是一种后天的 丧失。
9.我们巳经看到,本能与对新事物灵活适应和认知适应的 能力,在种系的阶梯上往往是相互排斥的。我们对其中一个发现 得越多,对另一个可以期待的就越少。这样一来,一个致命的甚 至是悲剧性的错误(考虑到历史后果)很早以前就酿成了,这种 错误把人类的本能性冲动与理解力载然分开。很少有人想到,对 于人类来说,本能性冲动和理解力可能都是类似本能的。更重耍 的是,它们的结果或隐含的目标可能是同一的、合作的,而不是 对抗性的。
我们的论点是:认识或理解的冲动也许与归属感和爱的需要 一样,是意动的。
在一般的本能-理性的两分法或对比中,本能和理性的相互 对抗是一种定义的错误&如按照现代知识来正确地划分,它们就 不会被看成是相互对立或对抗的。作为今天来定义的徤康的理性 与健康的类似本能的冲动,在健康人那里并不互相排斥,而是指 向同一个方向(虽然对不健康的人而言,它们是互相对立 的)。当前已获得的所有科学资料指出,保护、■ k待' 爱、尊重 儿童,在精神病学上是合乎需要的e这也正是儿童〈本能地)所 希望的。正是在这种非常明确的、在科学上可检验的意义上,我 们断言类似本能的需要和理性是合作的而非敌对的。它们表面的 对抗是只注意病态而产生的假象。假如这一论点成立,我们因此 就将解决一个古老的难题:本能与理性,谁应该是主人?其实这 就象另一个问题一样陈腐:在一个良好的婚姻关系中,应该为主 人的是丈夫述是妻子?
166
10.在本能理论得到理解的全盛时期,产生了许多具有最保 守甚至反民主性质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推论。正如巴斯托尔 在他对爱独孤_桑戴克(笔者愿竞加上荣格,或许还有弗洛伊 徳> 的分析中特别做出的总结性的推论那样。这些推论的产生是 由于错误地将遗传与命运等同起来,看成是无情的、不可抗拒 的、不可辦的&
我们将会看到,这个结论足错误的。柔弱的本能需要要求一 个慈善的文化孕育它们,使它们出现,以便表现和满足自己^它 们很容易被恶劣的文化环境所摧残。比如在我们的社会,必须苻 相当大的改进,柔弱的遗传性的需要才能指望得到满足。
无论如何,巴斯托尔把遗传与命运等同起来的相互芜系已表 明不是固葙的。最近巳揭示出有必要使用两个而不是一个连续统 —体来说明问题。甚至在科学的问题上,开放一保守连续统一体也 已让位给社会主义一资本主义和民主一专制两个连续统一体^现 在也许还有环境论一专制一社会主义,或者环境论一民主一社会 主义,或者环境论一民主一资本主义。
总之,认为个人和社会之间、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存在 着固有的对抗,是一个可怕的未经证明的论证前提。它的主要借 口是,对于病态的社会和个人来说,实际上就倾向于这些对抗。 但正如本尼迪克特所证明,事情并非只能如此。在良好的社会 中,至少在她所描述的那神社会中,这不可能是萁实的。健康社 会状况¥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是合作的而不是对抗的3仅仅由 于在恶劣的个人条件和社会条件下有对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错 误看法,不正确的两分法才依然存在^
1U正如大多数动力理论一样,本能理论的缺陷还在于,它 没有认识到冲动是在一个强度有差异的层级序列里能动地互相连 系的。如果孤立地对待每一个冲动,形形色色的问题一定得不到
187
解决,许多似是而非的问题就会产生。例如,动机生命在本质上 的一元性或整体性被抹煞,形成罗列动机的无法解决的问题。此 外,价值或者选择原则也被忽略了,而它们恰恰是我们决定一个 需要比另一个需要更髙级、更重要、或者更基本的重耍尺度。
(与整体化相对的)动机生命原子化的最为重要的一个后果就是 给本能敞开了通向涅槃、死亡1静寂、体内平衡、自满、稳定的 大门,原因在于,孤立看待的需要所能做的-了的事情就是迫切 要求满足,这就是说,要汞它自身的湮灭。.*
这就忽视了一个明显的事实;任何一个需要的满足,随着它 的逐渐平息,其他曾被挤到一旁的较弱的需要就登上突出地位, 力陈各自的要求<> 需求永不停息^ —个需要的满足产生另一个需 要。
12.在将本能解释为恶的动物本能的同时,人们认为,在精 神错乱者、神经病患者、罪犯、低能者、或孤注一掷者身上,这 些恶的动物本能会表现得最为明显。这种情况很自然地产生于这 样的学说:良心、理性、以及道德观不过是一种后天的虚饰,与 被掩盖的内容在性质上截然不同。前者于后者,恰如手铐之于罪 犯。这个误解使文明及其所有机构,包括学校、教堂、法庭、立 法机关等等都被说成是抑制恶的兽性的力量。
这个错误十分严重》它酿成种神悲剧,也许从历史的重要性 来看,可以将它与这样一些错误相比:崇信王权神圣^逑信某一 宗教,否认进化论1或者相信地球是平面的。任何一种使人们不 信任自己、不信任他人的想法,任何不现实地对人类各种可能性 抱悲观态度的想法,都必须对每一场战争,每一次种族对抗,每 —次宗教冲突负部分责任。
很奇怪,直至今日,本能论者以及反本能论者仍然竖持这 种错误的人性论。那些希望人类有更光明的前景的乐观主义者、
人道主义者、自由主义者、激进主义:—般的环境论者,以及 拥护统一政治的人,都一致抵制这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本能论。因 力这种错误的解释毕竟还是把人类判为非理性的,诅咒人类永远 摆脱不了战争,摆脱不了充满分裂和对抗的弱肉强食的世界。
本能论者同样怍出错误的解释,怛把绝与不可回避的命运抗 争,他们不过耸耸肩膀就一般地放弃了乐观主义。迅然,有些人 是非常渴望抛弃乐观主义的。
这使我们联想到那些陷入洒精中毒的人,他们当中有些对此 非常热衷,珣些则很不情愿,然而最终的效果往往相同a难怪人 们发现在许多问题上弗洛伊德与希特勒同属一个阵营。难怪一种 恶的动物本能论能迫便象桑戴克和麦独孤这样的非凡人物转向汉 密尔顿主义和反民主的结论。 -
认清类似本能的需要并不是恶的,而是中性的,或者是好 的,许多似是而非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仅举一例:对孩子的培养将会来一场革命,在培养他们时甚 至用不着说一句含有教训意味的丑话。当我们转而承认合理的动 物需要时,会促使我们去满足这些需要,使我们更加宽容。
在我们的文f七里,一个丧失了部分天真,但尚未被彻底同化 的儿童,即,其健康的动物性需要尚未被完全剥夺的儿童,总是 以他所能发明的每一种方式,不断地要求赞许,要求安全、自 主、爱等等&对此,复杂的成年人的一般反应却是> “喔,他不 过是在卖弄、炫耀。”或者说:“他只是想引人注意。”于是, 就把孩子从成年人跟前轰走a也就是说,这个诊断通常被理解为 一道禁令:不要满足孩子的追苯,不要注意、不要赞许、不要喝 彩。
然而,如果我们逐渐将这些对承诺、爱、以及赞许的恳求视 为合理要求,就象对待孩子对饥、渴、寒冷、或疼痛的抱怨一
139
样,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满足者而不是挫伤者。这样做的唯 一后果就是给孩子和父母都增添了乐趣,在一起时更愉快,因而 也就必然增进相互的爱。
这不应理解为无限度的,亳无分寸的宽容。某种最小限度的 文化造型,即:通过培养使孩子获得外界文化所要求的习惯,仍 将是必要的,^^虽然在基本满足的气氛中,这种外界人为制 造的收获不应引起什么特别的麻烦。另外,吸毒需要,习惯的需 要,熟悉的需要,固恋,或其它任何非类似本能的需要,是不能 放任自流的。最后,我们再次绕过有笑挫折、灾难、不幸等等有 益效果的问题。
类似本能的基本需要
前述所有考虑促使我们提出这样的假设:从某种意义说,基 本需要往某种可察见的程度上是由体质或遗传决定的。S前,不 可能直接证明这个假设,因为所需的遗传或神经学的技术尚未出 现。其它分析瑕式,例如行为、家庭1社会、人种则大都被用来 反驳而不是证实这个遗传假设,只有很明确的情况才是例外,而 我们的假设绝不是很明确的。
以下我们尽可能搜集并提出一些可以利用的资料和理论上的 研究来支持类似本能的假设。
1.提出新假设的主要理由是由于旧的解释的失畋。本能论 被环境论和行为论联合起来罢黜了。这两种理论几乎完全依仗联T 合学习来作为蕋本的、几乎是全能的解释工具。 ,
总的看来,可以很有理由说,这种研究心理学的方法不能解 决动力问题,例如动机问题,动机的满足与挫折,以及由此引起 的后果,如健康状况、心理病态、心理治疗等。
190 ,
因而,没布必要进行一场洋细的辩论来证实这个结论。只要 注意以下这点就够了;临床心理学家、粮神病U上、心理分析 家、社会工作者、以及所有其他临床工作奢,几乎从不采用行为 主义理论。他们固执地以一种特别的方法在并不充分的理论基础 上营造一个庞大的实用结构&他们往往注重实践而不莛注茧理论& 值得注意的是,就临床工作者所使用的垣论而肓,它总足一种粗 糙的、非系统的动力论,其中本能总适扮演眷重要的角色,这就 是弗洛伊德的理论。
一般说来,非临床心理学家在确定类似本能的心理冲动方而 意见一致。他们认为只有诸如饿、渴等心理冲动才算喿类似本能 的。据此,再借助于条件作用,从而假定所冇高级耑要都是耵天 获得或学得的。
这就是说,我们学会爱父母是因为他们供给我们吃的,以及 在其它方断满足我们。根据这个理论,爱是满足或交品的副产 品,或者如那些登广告者所说,是顾客的满足。
据笔若所知,没有一个实验曾成功地证明这种理论对于爱、 安全、归厲、尊茧、理解等需要的解释是事实。它不过是没冇进 一步论证的假设。实际上,人们从未对这些理论作过严格的考 察,这或许就是它得以生存的唯一原因。
条件作用的沦据当然不支持这个假设,相反,这类谣要表现 得更彖条件作用最初赖以为基础的无条件的反应,而不象次级条 件反应&
其实,II有一般观察力的人也可以看出这个理论漏洞百出。 母选力何如此热切地满足一切要求?她自己又有些什么报酬呢? 怀孕的损害和分娩的痛苦有何益处?如杲这种关系本质上就是一 种交站,那么母亲又为何要做赔本的买卖?冯逬,为什么临床工 作者一致坚持说^婴儿不仅需要食物、温暧、良好的护浬以及其
191
它诸如此类的满足,而且也需要爱,好象爱是这类满足以外的某 种东西?难道爱不过是多余的东西吗?@满足孩子但对孩子没有爱 的母亲难道会比穷困但却慈祥的母亲能更多地获得孩子的爱吗? 还有其它一些需要澄清的问题。到底什么是满足——甚至包 括生理上的满足?我们不得不假定它是一种生理快感,因为该理 论试图证明一切其它快感都派生于生理快感。但是得到温柔的拥 抱、不被粗暴地对待、不被突然摔在地上,不受惊吓等等,这些 安全满足难道是生理满足吗?为什么当对幼儿喁喁细语、温柔微 笑、或把他抱在怀里,或对儿童表示关注,亲吻、拥抱他们时, 他们却显膊很快活呢?给予孩子、满足孩子、.喂养孩子、为孩子 牺牲,从何种意义上讲是有益于给予者的呢?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满足的与满足本身一样有效,这 对满足的概念有什么意义呢?喂养A是期与可靠满足了饥饿的 需要吗?或者是一些其它因素?允诺所满足的又是哪一种需要 呢?尊重孩子的需要所满足的又是哪一种需要呢?当孩子需要 时,对他断奶或进行大小便训练又满足的是哪一种需要呢?为什 么收容所里的孩子们无论受到多好的照顾,即生理上得到很好的 满足,他们仍常常出现病态发展呢?假如爱的饥饿最终是对食物 的要求,为什么它不能为食物所平息呢?
墨菲的疏通作用的概念?在这一点上是非常有用的。他指出 任意的联系可以在无条件刺激和任何其它剌激之间发生,因为 后一种任意的剌激只是一种信号,而不是满足物本身。当一个
人要满足生理需要时(如饥饿:>,寧亏干等學早,WMWrf 足本身才达到目的。只有食物才能雀鏟杬碰。i一f相-稳虫必 ■ + # + ???? ? *?
世界中,信号学习将会产生并起作用,如象餐铃之类但更为重
①参货Murphy, G.p PersonalItyp 1^7* 192
要的学习是疏通作用,而不仅仅是联系作用。也就是说,应学习 哪些东西是适当的满足物,哪呰不是I在这些满足物中,又由于 某种原因哪些是最令人满意的或最值得选择的。
笔者所观察到的与我们的论点有关的是:爱的需要、尊重的 需要、理解的需要,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需要的徤康的满足,是 由于疏通作用,亦即内在的适当的满足,而不是任意的联系。凡 是任意联系出现的地方,我们就认力是神痉病态,是病态的需 要,例如物恋^
2.本能的常规生物学标准不会给我们多少帮肋,这部分地 是因为我们缺乏材料,也因为我们现在必须允许组己杯疑这些标 准本身(参看豪威尔斯的挑战性论文①③^他提出了回避这一困 难的新的可能性
如以上我们所看到的,早期本能论者的一个严重错误是过分 强调人与动物世界的连续性,而没有在同时强调人种与所有其他 物种的深刻区别。我们至今还可以在他们的著作里看到这种自信 的倾向:在一般动物的意义上来解释和罗列本能,以便使每一本 能都适应于任何一种动物。由于这个原因,任何K在人身上有而 在动物身上没有的冲动都被认为是非本能的。当然,任何在人和 其它动物身上发现的冲动或需要确乎都因此被证实为本能的, 无须进一步的证据。但是,这并不能杏定这样一种可能性:一 些类似本能的需要只有人才有,或者由人与动物界中的黑猩猩 所共有,如爱的冲动。通倩鸽、鲑、猫等等,都有自己特殊 的不同于其它物种的本能。为什么人种不能有自己特殊的本性 呢?
流行的理论认为,当我们进入种系层级上的髙级需要阶段
① HowelU,Psychol.Rev., 1945,52, Z3—34.
@ Howells, T‘H + , 1,Abnorm,Social Psychol., 194035* 537 — 5J8,
J93
时,本能会逐渐消退,而被一种适应性所取代,这种适应性逛以 大大改进了的学习、思考,以及交往的能力为基础的。假如我们 用低级动物标准来解释本能,把它说成是由先夭决定的冲动、感 知的冲动、工具行为和技能,以及目标对象(崧至是表达感情时 的伴随物,如東我们能找到观察它的方法的话)枸成的混合物, 那么,这种理论似乎是真实的。在白鼠中,根据这种鮮释,我们 发现了性本能、母性本能、喂养本能(还有其它本能)^在猴子 那里,母性本能仍然苻在,喂养本能巳经改变并可继续吏改,性 本能则已消先,只剩下类似本能的欲望。猴子要选择性配偶,有 效地完成性行为必须通过学习。人类没有留下这些(或其他)本 能中的任何一种。性和喂养欲望(urges)倮留下来,甚至大概 还有母性欲望,尽管很微弱&但是工具行为、技能、选择性知 觉、目标对象等等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主要是在疏通意义上 的学习)。人类没有本能,只有本能残余以及本能原基。
随着这种进化的发展,当我们在种系阶梯中上升时,我们 会逐新发现新的(更高级的)欲望,发现另一种本能,它i + 质上是类似本能的,即在强弱程度上蕋由机体结构和作用所决定 的。我们说,是由于虽然我们大胆提出了我们的假设,怛实 际上,对低.又类的动物身上的高级欲望我们述是一无所知,这 给未来留下了一个饪务,即确定在什么程度和意义上,老鼠,狗、 猫、以及猴子显承出对安全、归属、爱、尊重、自主、自信、好奇、 理解、或美的欲望(再次提请大家注意;我们这儿论及的是类 似本能的或亨罕,而f亨先定的工具行为、能力、或满足方 式,即,;羞本^)二 ',
有一组实验表明,这是一个可验证的假设。克劳福徳?,耶
①M.P.+ Comp. Fsjchoi,Monogr., 1937* 14, No,68^
194
基斯马斯洛⑧已证明,幼小的黑猩狸是一秤利他的1非控制 欲的、友奸的、有抚爱能力的动物。这也是所有同他们一起工作 的入的印象。沃尔夫在罗猴、猕猴身上重复了克劳福徳的这一实 验,发现它们不是这样^那么,眼下我们可以说,在动物界的所 布物种之中,人与黑猩猩才有利他、友好、爱等一类行为 (也许根据普—观察,狗应该包括在内〉。其他这一类的需 要,即,在人那里比在其他动物那里罕罕巧吟需要,是对信息、 对理解、对美的需要〈或者是对于对‘、&序、完美的需要等〉。 当然,没有人会否认,这些欲望在人身上是向高峰发展,而不是 趋向衰退。人是所有动物中最富有科学、哲学、神学、以及艺术 精神的。而且,几乎毋庸置疑,至少对某些人来说,这些都是象 安全、爱等等一样的需要。不过,它们是本能的原基,而不是本 能的残余。
不幸,关于这些需要,我们实际上没有实验的或临床上的资 料,虽然它们显然是很重耍的。
可以根据演绎理由假定:这些欲望的外在的、后天的决定因 素虽然无疑是存在的,但也同样无疑是极微弱的。大多数理论家 认为或假定,爱的需要是以生理需要的满足为基础通过条件作用 形成的,例如,我们去爱,是因力接受我们爱的人过去是食 物一温暧一保障的给这样,这种派生需要说就不得不坚持 这样的主张:知识、理解和美的需要是以生理需要的满足力基础 通过条件作用形成的,即,它们过去和现在都是代替食物的信 号。可是通常的经验几乎根本不支持这种论点。不难看出,它比 类似的爰的后天获得论更不可信,
? 参见Ycfces,R.M*t Amer.Naturaiist, 1039, 73, 97 — 112, (g)参 JEMaslow, A*H, j Social Psf thol*, 1940,11,313 一 324.
195
3.本能的文化标准(我们现在说到的这种反应是独立于文 化的吗?)是一种决定性的标准,但不幸资料目前尚不明确D笔 者的看法是,就其本身而言,它们支持我们考虑的理论,或者与 我们考虑的理论一致。然而,必须承认,换一个人审阅同样的材 料,完全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
由于笔者的现场经验仅限于与一群印第安人有过短暂接触, 而且由于问题取决于人类学家未来的发现而不是心理学家的发 现,这儿我们将不再进一步考察这一问题。
4 ,我们已经谈到过基本需要本质上是类似本能的原因。这 些需要受挫会导致精神疾病,这是所有临床工作者都同意的^然 而,对于神经质的需要,对于习惯、吸毒、对熟悉事物的偏爱1 以及对于工具性需要来说,这不是事实,只是在某种特殊的意义 上,这对完成行动的需要和表达才智能力的需要来说才是事实 (至少,对于这些形形色色的需要根据实用或实效来区别, 并且应该基于理论和实际的原因来jin以迗别
* ?
假如社会创造出价值观念,并使人接受它们,那么,为什么 只有某些价值观念在受到挫折时会导致精神疾病?我们学会一曰 三餐,道谢,学会使用叉匙、桌椅,我们穿着衣服、鞋子、夜晚 睡在席上,说英语。我们吃牛肉、羊肉,而不吃狗肉、猫肉,我 们保持清洁,为等级竞争,对金钱朝思暮想。然而,这一切强大 的习惯在受到挫折时可以没有痛苦,甚至间或还有积极的结果a 在某些情況下,例如在泛舟或野营时,我们通过轻舒一口气抛开 这一切,承认它们的非本质性质。但对于爱、安全或尊重,却半 不可能如此。 ‘
m * *
因此,很明显,基本需要占有一个特殊的心理学和生物学的 重要地位。它们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谁要是否认这一点,就得拿 出证据说明它们不属于类似本能的需要,
1^6
5,基本需要的满足会导致各种各样的后果:产生有益的、 良好的1健康的、自我实现的效应。有益的与良好的这两个词是 从生物学的意义而不是先验的意义来说的_可以用操作来给它们 下定义。只要条件允许,健康的机伴本身就倾向于选择并为获取 这些结果而努力。
茌论及基本需要的满足问题的章节里已经概述过这些心理上 和身体上的结果,这里没有必要再进一步考察,只是仍需要指 出,这一评判标准并无奥秘或非科学之处。可以很容易地以实验 甚至工程为根据来验证这个标准,我们只须记住,这与为一辆汽 车选择合适的汽油并无多大差异。假如一辆汽车使用了某种汽油 发动得更好,这种汽油对于这辆汽车就比别的汽油更适用9普遍 的临床发现是,当安全、爱、以及尊重得到满足时,机体就发挥 得更好:感觉更敏锐,智力的使用更充分,更能使思维达到正确 的结论,更有敎地消化食物,更少患各种疾病,等等P
6.基本需要满足物的必需性使它们自身与其它需要的满足 物区别开。出于本性,机体自己指明了满足因素的固有范围,这 是不能由他物替换的*,而这对于习惯需要,甚至神经质需要却是 可能的。也正由于基本需要满足物的必需性,最终将需要与满足 物联系在一起的是疏通作周而不是任意的联系。
7,心理治疗的效果对我们的目的相当有利。在笔者舂来, 似乎所有主要的心理治疗方式都培育、促进、巩固,了我们称为基 本的、类似本能的需要,同时削弱或彻底消除了所谓神经质的需 要,直到这些治疗获得了成功,
特別是对那些直截了当地宣称使患者复归自己内在本质的人 的疗法,例如罗杰斯、弗洛姆、霍妮等人的疗法,这是重要的事实。 因为,这意味着,人格本身具有某种固有的本质,它,不是由治疗 家新创造的.,而是由他解放出来,以便按它自己的风格成长、发
1S7
展。如果核悟和压抑的解除会使反应消失,那么就有理由认为这 个反应是异质的,不是内在固有的。反之,如果顿悟使反应更猛 烈,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本质的。同样如霍妮所推论,假如解除焦 虑使患者变得更富有感情,而更少敌意,这难道不表明对于人的 本性来说,爱是基本的,而敌意则不是吗?
关于动机、自我实现、价值1学习、一般认知、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文化适应与反文化适应等等理论,从原理上讲肯定会有 许多宝贵的资料。遗憔的是,这些有关治疗变化含义的资料还没 有积累起来。
8.对自我实现者进行的调査以及理论的耕究清楚地表明基 本需要的重要地位。健康的生活取决于这些需要的满足而不是其 它。并且,很容易看出,如类似本能假设所要求的,自我实现者 是接受冲动而不是控制冲动的。总之,我们应为这类研究说话, 它还须深入下去,就象研究治疗效果一样。
9.在人类学中,最扨对文化相对论不满的抱怨来自现场调 查工怍者。他们感觉到,文化相对论夸大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差 异,把这种差异说成是极其深刻而不可调和的,实际情况却并非 如此。笔者在一次旅行中获得的第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印第安 人首先是人,个体,人类,然后才是黑足印第安人。虽然区别的 存在无可置疑,但与典同点相比,差异是表面的。不仅印第安 人,而且历史文献中记述的所有种族几乎都有自豪感、愿意受人 喜爱、追求尊重和地位、回避焦虑,再者,我们自己文化中可观 察到的素质上的差异,在全世界都能观察到,如智力的髙低,意 志的强弱,活动性或惰性,沉静或撖动等等。
甚至在可以见出区别的地方,也可以证实这种人类共性。因 为这些区别往往可以马上为人所理解,被认为是任何人在同样情 况下都会有的反应,如对失败、焦虑、居丧、胜利、以及临近死
19S
亡的反应那样。
就算这种感情含混不清、不能确定,很难说是科学的吧。然 而,如果我们考虑到上文已经提出和下文还要提出的假说,例 如:类似本能的需要的微弱声音I自我实现的人出人意料的起然 与自主力,以及他们对文化习俗的反抗;健康概念和适应概念的 可分性等等,那么,对文化与人格的关系的重新考察,从而更加 重视机体内部力量的决定权,看起来就是富有成效的,至少对于 较健康者是如此0 '
假如一个人在成长时并不考虑这一结构,他的确不会折断骨 头,也不会立即出现叨显的病态&然而,得到大家一致公认的 是,或迟或早,或隐或显,病态将会出现^可以引用普通成年人 的神经症作力说明早期对机体内在C虽很微弱)需求蹂躏造成有 害后果的例子,这并非太不确切。
那么,人出于保护岛己的完整性和内在本质而对抗文化习俗 就是,或应该是心理学以及社会学中一个值得尊重的研究领域。 急切地屈服于自己文化中的摧残力量的人,即适应性强的人,也 许还不如那些违法者、罪犯、神经症患者徤康,这些人也许正是 以自身的反应显承了他们有足够的胆量反抗折断自己精神脊梁的 文化。而且,从同一考虑中还出现了一个乍看起来似乎是颠倒黑 白的反论。教育、文明、理性、宗教、法律、政府统统被大多数 人解释为本质上约束本能的灰制力量。但是,假如本能惧怕文明 比文明惧怕本能更甚这一论点是正确的,我们就应从相反的角度 看待这个问题(假如我们仍希望产生更完善的人、更美好的社会 的话)^教育、法律、宗教等等至少应起这个作用,即,保护、 促进、鼓励类似本能的需要的表达和满足,
许金声译
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
〔美〕马斯洛
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之间的各种差异
这一章将要论述那些被称为“髙级的”与“低级的”需要之 间存在的真正心理上以及作用上的差异。这样做是为了证实有机 体自己规定了价值的不同等级。这是科学的观察者的记录,不是 他们的创造。由于许多人仍旧认为,价值不过是作者根据自己的 趣味:偏爱、直觉、未经证实或不可证实的假设所做的任意规 定,这样,就有必要论证清楚这一问题。本章的后半部分将要引 出论证的结果。
从心理学中排除价值,不仅削弱了心理学,阻碍其全面发 展,而且使人类陷入超自然主义,或陷入道德相对论^但如果能 证实有机体在先与后、强与弱、高级与低级之间进行着选择,就 不能认为一件好事与任何其它好事价值相同,或者在任何恒久的 基础上进行选择是不可能的。第五章已阐述了这样一个选择原 则,基本需要在潜力相对原理的基础上按相当确定的等级排列。 这样,安全需要比爱的需要更强烈,因为当两种需要都受到挫折 时,安全需要在各种可坪实的方面支配有机体。在这个意义上, 生理需要(它们被安排在更低的一个层次〉强于安全霈要,安全 需要强于爱的霈要,爱的需要又强于尊重的需要,而后者又强于 个人特质的蒲要——我们称之为自我实现的需要。
①译自A.H. t Motiviiticm and Personal5ty, 1954, Chap. 8 ? ZOO
这是选择或者说优先权的顺序。但同时也違这一章所列举的 各种其他意义上的由低级至髙级的顺序。
和一切生*“具,有?食?物4的.需?要?,_也.许_与?髙’级?类猿?共.有_爱的需 要。而自我实现的需要〈至少借助创造力)是人类独有的。越是 高级的需要,就越力人类所特有。
2 .亨竿-考考亨亨吟|甲等亨吟$号。任何个体一出生就
显出有生企谇/ 二式显示有安全需要。 比如,它可能会受到恐吓或惊吓,当它依靠的世界显出足够的规 律炷与秩序时,它也许会更好地成长。只有在几个月以后,婴儿 才初次表现出有与人亲近的迹象以及有选择的喜爱感。再晚些, 我们可以相当清楚地看到,除对安全以及父母爱的需要外,婴儿 还表现出对独立、自主、成就、尊重,以及表扬的要求。至于自 我实现,甚至莫扎特式的人物也要等到三、四岁。
^体的其它能力。例如,人们对于安全的需要比对于尊重的需要 更偏执、更迫切。剥夺髙级需要不象剥夺低级需要那样引起如此 疯狂的抵御和紧急的反应。与食物、安全相比,尊重是一种非必 需的奢侈。
4.蛊活在髙级需要的水平上,意味着更大的生物效能,更
f,f 心身研究者多
mk! 爱必長4^4乏44,?‘促成不良的心理 后果外,往往还造成不良的生理后果。
5 . f宇?。它们较
不容易被wi被嵌‘,_ 佘、? i者错误的
201
信念和习惯而与其它酹要混淆。能够辨清自己的需要,即知道自 己真正想要什么,是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就。对于高级需要更是如 此。
幸搞感,+0 蠱,_
只产生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无论如何它们不能产生象爱的满足 那样的幸福的热狂与心醉神迷,或宁静、髙尚等效果。
7.料的料f料打辦轉,
脱离心理矗憙晶二......
4** ■??■***
8 , 。遗传占优势的需要
必须在髙瀹点沒彘一点就足以说明这一 间題。因此,爱的需要在意识中的显露,要比安全需要的出现依赖 于更多的满足。在更一般意义上可以说,在高级需要的层次上, 生活是更复杂了。寻求尊重、地位与寻求爱相比,涉及更多的 人,窬要有更大的舞台,更长的过程,更多的手段和分段的目 标,以及更多的从属步骒和预备步骤。轮到爱的霈要与安全需要 比较时,同样存在上述差异。
9. 要让人们彼此
相爱,而未ai▲士廠龠i^ri合晶硃境条件(家庭、
经济、政治、教育等等)。
feWd
?,而且iwi云受低级需要满足的丧失。倒如,他们将比较容 易适应禁欲生活,比较容易为了原则而抵挡危险,力了自我实现 而放弃钱财和名声。对两种蘅要都熟悉的人,普遍地认为自我尊 重是比填满肚子更髙更有价值的主观体验。
li,需要的层次越髙,爱的趋同范围就越广,即,受爱的趋
202
“i,_ 矗同斋 i 融合为
—个单一需要的优势层次。当然,这是程度问题。两个相爱甚笃 的人会不加区别地对待彼此的需要。对方的需要,的确也就是他 自己的需要。
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越髙级,就一定越少自私,饥饿是以我力中 心的,它唯一的满足方式就是让自己得到满足,但是,对爱以及 尊重的追求却必然涉及他人,而且涉及他人的满足e已得到足够 的基本满足继而寻求爱和尊重(而不是仅仅寻找食物和安全)的 人们,倾向于发展诸如忠诚、友爱,以及公民意识等品质,并成 为更好的父母、丈夫、教师、公仆等等。
如我们承及i贏k^K m," ‘此以
外,它还意味着,对于那些在高级需要层次上生活的人,我们可 以期望发现他们有更多更髙的趋向自我实现的品质。
实的个性J k^mkkkmmmmk^m0,前i矗“述Ai,’ 4 * .* * *
活在髙级需要层次意味着更多的爱的趋同,即更多的社会化。不 管听上去是否符合逻辑,它却是以经验为根据的现实,实际上, 生活在自我实现层次的人既是最爱人类的,又是个人特质发展得 最充分的人。这完全支持弗洛姆的论点,即,自爱C或不如说是 自尊)与爱他人是协作性的而不是对抗性的。他关于个体性、自 发性、自动化的见解也是中肯的?。
15,慊要的层次越髙,心理治疗就越容易,并且越有效。而
①参见Fromm_ E" Escape from freedom, 1941。
203
。例如,心理治
士未 mi 長 mi_.............
i6.科释tf科轉科科、m f.饥和遏嘉ik4^4i轟AiAi#多,? Mim依
i带有躯体性。另外,低级需要的满足远比髙级需要的满足更可 蝕知或更可观察。而且,低级需要之所以更有限度,是从他们只 须较少满足物就可平息这种意义上来说的。我们只能够吃这么一 点食物,然而爱、尊重、以及认识的满足几乎是无限的。
上述区别的一些后果
上述观点可以概括为两点:(1)髙级需要和低级需要具有-不同的性质t (2)这样的髙级需要与低级需要一样必须归入 基本的和给定的人性储备中〈而不是不同或相反)。这一定会 在心理学和哲学理论上引起许多革命后果。大多数文明同它们的 政治、教育、宗教等等理论一道,一直是建立在与这一信念正好 对立的观点之上的。总的看来,它们假定人性原始的以及动物的 方面严格地限制在对食物、性之类的生理需要上6追求真理、
爱、美的髙级冲动,被假定为在内在性质上不同于这些动物性需 要。而且,这些兴趣被假定为相互对抗、排斥,为了优势地位而 不断发生冲突。人们是从站在高级需要一边而反对低级需要这个 角度来看待所有文化及其工具的。所以,文化必然是一种控制因 素和阻挠因素,充其量是一种不幸的必需品,
认识到高级滞要恰如对食物的箔要一样是类似本能的和动物 性的,这必然具有很多影响,我们可以列举几种如下。
1.也许,最重要的是要明了,认识和意动的两分法是错误 的,是必须予以澄清的。对知识的窬要,对理解的需要,对哲学 204
沉思生活的需要,对理论参照系统的霈要,对价值系统的需要, 这些本身都是意动的,是我们原始的动物本性的一部分(我们是 非常特珠的动物)。
既然我们也丁解我们的需要并不完全是盲目的,了解它们为 文化、现实,以及可能性所更改,那就可以进而推出,认识在它 们的发展中扮演了一个值得注意的角色。约翰*杜威主张,需要 的真实的存在和界限是依对现实、对满足的可能和不可能的认识 而定的。
如果意动在本质上也是认识的,如果认识在本质上也是意动 的,那么它们的分歧就是无角的,并且必须抛弃&
2 ?许多古老的哲学难題现在必须重新对待了^它们中有些甚 至会被看成是建立在对人类动机生活误解基础上的假难题,例如, 这可能包括自私和不自私的一般区别这样的问题。假如我们类似 本能的爱的冲动,使我们从注视我们的孩子吃好吃的东西,比我们 自己吃能得到更多的个人的“自私的”偷快,那么,我们应怎样解 释“自私”,怎样把它与“不自私”相区别呢?假如对真理的需 要与对食物的需要一样具有动物性,那么,为真理而冒生命危险 的人比为食物而冒生命危险的人更少一些“自私”吗?
假如从食物、性、真理、爱、或尊重的满足中能同等地得到 动物性快感、自私的愉快和个人的愉快,那么,快感理论就显然 需要改正&这意味着,髙级需要的快感在低级需要快感衰落的地 方,很可能坚持下去。
古典浪漫主义的酒神与太阳神的对立必宠会解决。至少就它 的某些形式来说,它同样是建立在不合理的动物的低级需要与反 动物的髙级需要的分裂之上的。与此同时,我们也必然要对理性 与非理性的概念,理性与冲动之间的对立,以及作为本能生活对 立物的理性生活的一般概念,作很大的修正。
205
3 .伦理哲学家有许多东西要从对人的动机生活的严密审查 中得来。假如我们最髙尚的冲动不是被看作勒马的缜绳,而是看 作马本身I或者相反,假如我们的动物性需要被看作具有象我们最 高的需要一样的性质,它们之间明晰的分歧又怎么能够坚持下去 呢?我们怎能继续相信它们可以有不同的来源呢?
进一步说,假如我们清楚而彻底地认识到,这些高尚而美好 的冲动的存在和日益强大从根本上说是首先满足更迫切的动物性 爾要的结果,我们当然应该更少谈到自我控制以及禁止1法律等 等,更多地谈到自发性、满足,以及容许等等。在窜任的严厉声 音与享乐的轻快呼唤之间,对立似乎比我们预料的要更少。
4 .我们的文化概念以及关于人与文化的关系的概念必须沿 着本尼迪克特称之$ “协同作用v的方向改变。文化显然是,或 者至少应该是满足需要的,而不是禁止锚要的。此外,它不仅是 为人类的需要而创造的,而且也是由人类的雒要创造的。文化-个体的分歧需要重新审金。应该更少强调它们的对抗,更多强调 它们的合作。
5,认识到人的最好的冲动盛然是内在固有的,而不是偶然 的和相对的,这对于价值理论一定包含着极大的意义。比如,它 意味着根据逻辑来推断价值,或试图从经典和启示中找到它们, 都不再是必要的或合乎需要的。很明显,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观 察和探索。人性自身就具有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我怎样才能成为 善?我怎样才能幸福?我怎样才能富有成就?当由于病态而这些 价值被剥夺时,机体就告诉我们它需要什么(从而也就告诉我们
#
它珍视什么)。
6.对这狴基本需要的一个研究表明,虽然它们的性质在 一个显见的程度上是类似本能的,在许多方面它们却不象我们如 此熟悉的低级动物的本能。所有区别中最重要的是一个意外的发
20S
现,gp,与本能是强大的,令人厌恶和不可改变的这样一个古 老假定相反,我们的基本需要虽然是类似本能的,却是较弱的。 作为意识到的冲动,了解我们真正渴望爱、尊重、知识、哲理、 自我实现等等,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难得的心理成就。 不仅如此,基本需要越高,它们就越弱,越容易被改变和茁制。 最后,它们不是坏的,而是中性的或好的。我们用一个反论来概 括,就是:我们人类的本能是如此弱,以致它们需要提防文化、 教育、学习的干扰,一句话,需要保护并防止改变0
7 .我们对心理治疗(以及教育1抚养孩子,一般意义上良 好性格的塑造)的目标的理解必须大大改变。对于许多人,它们 仍然意味着受到一整套对固有冲动的禁止和控制。纪律、控制、 镇压,是这样一种管理制度的口号。但是,如果我们的治疗意味 着一种旨在打破控制和禁戒的力量,那么我们新的、关键的词语 将是自发性1释放、自然真实、自我认可,对冲动的觉知、满 足、容许。如果我们的本能冲动不是被理解为狮子而是理解为羔 羊,如果我们的本能冲动与其说是棹夺性的不如说是表达爱的, 与其说是使人憎恶的,不如说是令人赞美的,我们当然应给它们以 自由,让它们充分表现自己,而不会将它们禁锢在用于犯人或疯 子的约束衣之内^
8 .假如本能是较弱的,高级需要在性质上是类似本能的》 假如文化比本能冲动更有力,而不是更弱;假如人的原始冲动最 终被证明是好的,而不是坏的t那么,人性的改进也许可以通过 对类似本能的倾向的培养,也通过促进社会改革来实现。的确, 改善文化的意义就在于给予人们内在的生物倾向以一个更好的实 现自身的机会。
9 .由于发现高级需要层次上的生活可以相对地不受低级需 要满足的支配〈甚至不受高级需要满足匮乏的限制〉,我们就可
207
能有一个办法来解决神学家们的古老难题。他们总是感到有必要 努力调合肉体和精神,天使賴魔鬼——人类有机体上高级和低级 的东西,却没有一个人找到过满意的方法。髙级需要生活的机能 自主似乎就是答案。髙级需要的发展只有建立在低级需要的基础 上*但最后一旦牢固建立,就可以相对地独立于低级需要??
许金声译
①参肴Allpcrt,G. W*?The Nature of PftfSonAlity^ 1950 203
超越性动机论? 价值生命的生物基础
〔美〕马斯珞
xiiis kk*^ —
-“超越性动机” (Metamotivations)-的驱动。
这焱4谥,_ A们具有一种归属感和充实感,门淦的需要得
到了满足,他们有朋友,得到爱的温暖,感受到爱的价值,在生 活中有自己的地位箝空间。他们具有理性的价值感和自尊感。如 若我们反过来说〈亦即用这些基本需要受挫的术语和病理学的术 语来表述),那么,自我实现的人也就是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感到 焦虑、空虚和孤寂,也不会有自卑或卑微等不徤全的感情的人。
当然,还可以用其它方式来表述,而且我已这祥做过。臀 如,要是将人的基本需要假定为人类个体唯一的动机,那么就可 以说,自我实现的人不过是“非驱动”的人,在某些文章里已使 用过这一术语。这样一来就把自我实现的人与东方哲学把健康看 作是超越执着和欲求的观点联系起来了。
也可以用表现式而不是用复写式的方法来描述自我实现的 人,这就是强调,自我实现的人是恬然自发,天然情真的人,他
①评自Chiang H.-M.and Maslow, A.H. 2C9
们比其他人更易于把握自己的真性。
上述祌种表述,在个别研究场合有其分析作用。但最好还是 进一步提出问题:“是什么动机激励着自我实现的人? ”
显然,我们必须将居于自我实现层级以下的人(这些人是由 基本需要驱动的)的原始动机与那些基本需要巳得到充分满足因 而不再为基本補要所驱动的人的动机明确地匡别开来,因为这些 人更多是由“更髙层级”的动机激励的0力方便起见,我们把自 我实现的人的这些更高层级的动机和需要称之为K超越性需要” 我觉得,基本需要的满足,对超越性动机来说并不是充足条 件,这是不言而喻的,尽管它可能是一个必需的先决条件。在我 治疗的一些病人身上,表面上的基本需要的满足就与“生存性神 经疲”、无聊、无价值之类的东西捧合在一块。现在看来,超越 性动机并不是在基本需要满足后就能自然而然地得到保证。因此 必须提出“维护超越性动机”的附加定义。这就是说,为了交流 和理论建设的需要,须对自我实现的人作一些补充规定,他们不 仅(1>是完全健康,没有疾病的人I (2>是基本需要已充分 满足的人丨(3)是能主动积极地运用自己的能力的人!而且 C4)是为一些他们所为之奋斗,为之求索并奉献忠诚的价值所 激励的人,
210
对工作的深厚感情,人们完全可用天职、召唤、使命等等古老的 词汇去描述它们。甚至可以用注定或命运这样的词汇去描述。我 还曾把它比作宗教意义上的祭献,即为了某一特殊使命、某一超 于个人之外的事业或比个人更为重要的事业,为了某些不夹杂私 利、某种与个人无关的事业而牺牲自己或把自己奉献给“圣 坛”。
我想进一步来好好谈谈注定或命运这样的概念。它实际上是 用不太恰当的词来比拟一种感受,这种感受往往是人们在听到自 我实现的人(和其他人)谈及自已的工作或任务时会有的。人对 自己所热爱的职业会有这种感受,进一步对那些干起来非常“自 如的”事也会有这种感受,对适合于他去做的事、他有义务去做 的事、甚至他似乎天生就应承担的事,也会有这种感受^
可以说,上述道理也适用于我的女受试者,尽管在意义上有 所不同。我曾借用过一位女受试者。她完全献身于做母亲、做妻 于、做家庭主妇、尽女族长的义务。她的天职(我们完全有理由 用这个词)就是带孩子、使丈夫幸福,把一大家子亲戚和睦地维 系在一个亲友关系网中。她干得十分出色,与我所描述的那种精 神几无二致,她对自己的行为也感到由衷的愉悦。她完全是以整 个身心热爱U己的命运,我甚至可以说,她从不羡慕份外的任何 东西,只是艽分发挥自己的全部能力。其他女受试者虽有不同的 家庭生活和家庭之外的职业,但都能积极热忱地献身于家庭生活 和社会工作,把它们当作同样重要和有价值的事去热爱。我简直 想说,布一些妇女,至少在某一时期里,她们最充分的自我实现 就是“带一个孩子”。
最为理想的例子是,内在的需求与外在的要求契合一致,
211
辨学“f轉”。
?義奇以各描种决定性的因素,在作这种描绘时, 我常常动情。内痒的需求可以说是人内心的反应,例如:0我爱孩 子,或我酷爱绘画,我热心于搞研究,我热衷于政治权势胜过世 界上任何事情,我对它充满幻想……我奄无保留地献身于此…… 我需要它……”。这都可称为“内在的需求”,是人内在地感觉 到的一种与责任完全不同的自我沉迷。它与“外在的要求〃不 同,不可混为一谈。外在的要求是主体对环境的反应,对他人的 命令的反应。诸如起丁火“要隶”扑灭》孤弱的孩子要求有人照 料他,明显的不合理的事要求正义来裁判等等。在这种情形下, 人所感到的是职责感、义务感和责任感,不管他是被安排着去 完成还是真正主观希望去完成,他都必须义不容辞地作出反应。 在此,更多的是我必须,我应该,我不得不……,而不是我意欲”。
理想的情形是:“我意欲”也就是“我必须”,这类情形我 有幸碰见过不少。
我有些吃不准该如何称呼它,姑且叫做“目的性” (Purposefulness) ,因为,它也可以说是出于意志、目的、决定和策 划之类,但同时这个词又不足以表明那种卷入禊流的主观情感, 那种自愿而热切献身的主观情感或屈从于命运而又愉快幸福地承 受命运的主观情感。在理想的情形中,一个人也会自己的命 运,而并不仅仅是为命运所左右、所规定、所裁决:二个人认识 自己的命运时,仿佛是在不知不觉中等待着它。也许用“斯宾诺 莎主义者”或“老庄”的道、决择、目的、甚或意志等术语来表 述会更好。
与那些对此尚未直觉领悟的人交流这些感情最好的方法就是 用“沉迷于爱”为例说明这与执行职责或作些明智的合逻辑的事 是显然不同的。如果非要提到“意志” 一词的话,那也是在极特
ZIZ
殊的意义上来使用的a当两个人完全相爱时,那么双方都会僅得 什么叫磁和铁一般的感觉,什么叫双方共同同时感受到的东西。

卑微臝J.................._
? _ ?
这一模式也有助于表达用语言难以交流的东西,也就是表达 他们的幸运感、幸福感、必要的感恩感> 表达对这一奇迹竟会出 现的敬畏感,对他们竟会被命运选中的惊异感;表达那种骄散中 襦染着谦卑的奇特的复杂感受;那种在幸运的爱侣身上可以感觉 到的为他人的不幸而惋惜的傲慢感。
当然,这种幸运和成功的可能也会引起各种神经质恐惧、卑 微感、反向价值(codiitervaliies)、约拿综合症等各种不同的行 动。在以整个身心接受最高的价值之前,必须克服这些妨碍我们 自我实现的种种最大可能性的障碍。

........
诚然,我们可以说,这样一种具有真正意义的人,就是他正 在成为他自*己那一类人,也就是成为他自身,就是实现了他的真实 自我的人。抽象地说,根据对这种最髙的完善的理想的考察所 做出的推断也许可以这样比拟:对某一特殊职业来说,某人是这
213
世界上最合适的人,而这一特殊职业对这人的天陚、才能、趣味 来说也是最合适的。他就是这职业,这职业就是他。
无疑,只要我们同意这一点并体验到我们所说的东西,那么 我们就可以进而讨论另一个领域——存在领域,超越领域。现 在,我们只能用存在语言(B「la吨uage,神秘水平上的交徉 等〉来谈论。比如,对自我实政的人来说,工作和娱乐之间通常 的习惯上的分裂已完全被趦越了,这一点非常显明。那就是说, 在自我实现的人那里,在这样一种情境中,工作与娱乐没有明显 的区别了。他的工作就是娱乐,他的娛乐就是工作Q如果一个人 爱他的工作,从中得到愉悦,这世界上再没有任何其它活动可与 它相比e他热切地追求它,每次休息后都急切地回到它那里去, 那我们怎么能说“劳动”是违反某人的愿望强迫他去干的事呢?
_ ? ^果有又土a'pgii现燊又/kkx^士人,
“你是谁? ”或“你是干什么的? ”郅他通常会以自己的“使 命”来作答:“我是律师”,“我是母亲”,“我是精神病学 家”,“我是艺术家”等等。
假如有人问他,“我想恐怕你不是科学家c或教师,或飞机 驾驶员),那你是干什么的呢? ”或者会这样问:“我想,你大 概不是心理学家吧? ”在我的印象中,自我实现的人这时的反应 会表现出困惑、思虑、吃惊,也就是说会做出一个毫无准备的回 答。他的反应也许会十分机智,开一个玩笑。但实际上,他的回 答却是要'是我不是一个母亲(或一个人类学家、一个实业家),
ZU
那我也就不会成其为我了。我也许就成了另一个人。我筒直无法想 象我会成为另一个人,”
这种回答与对下面这句提问的含糊回答不相上下:“我想, 你也许是一个女人而不是男人。”
探讨性的结论是;在自我实现的主体那里,他们所倾爱的工 作逐渐取得了自我的特征,与自我同一,溶合起来,成为一体。 成为一个人的存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m,
.........
对自我实现的人来说,职业似乎并非是独立自存的,它宁可 说是某种最高价值的载体、工具和化身o对自我实现的人来讲,律 师这一职业就意味着公正的目的,而不是律师本身的目的。也许我 可以通过表达我的感受来让人体会到这一点上的^妙荖别。对某 个人来说,热爱法律是因为法律即公正,而在另一个人看来,亦 如在一个纯粹的非价值观的技术人员看来,热爱法律不过就是出 自本能地爱规范、先例和程序,而不顾及目的或运用这些规范、先 例、-程序时后果。

这些内在的价值与存在价值交织在一起,它们简直可以说合
215
二为—了。
* * _ _
我感到急需用我的存在价值(B—values)这一描述,不仅是 因为理论上贴切,而且因为它在众多不同的描述方式中是最恰当 实用的描述。这就是说,存在价值一词是在经历了种种不同的探 索之后最终找到的。在各种不同的道路上〈诸如教育、艺术、宗 教、心理治疗、髙峰体验、科学、数学等),人们逐浙猜测到在 它们之中有某种共同的东西。如果确囊如此,我们也许坯可以加 上一条通向终极价值的道路,这就是“事业”、使命、天职,也 就是自我实现的人的“工作”。?

f (VffV. Wa>
mkkk0...................
■ # * *
存在价值或超越性动机不再仅仅是心理内部的或机体的了。 它们旣是内在的又是外在的。超越性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是内在 的,但它追逐的一切却是外在的。内在东西和外在东西的区分在 人那里变得模糊起来,也就是说,它们逐渐溶合了。
在这里,单纯的自私自利确乎是被超越了。因而必须从更髙 的层次上来给它下定义。比如,我们知道,有的人从他孩子吃食 物那里能得到比自己亲口吃更大的愉悦(这是自私?还是无私?)o 他的自我已扩展到自己孩子身上。伤害他的孩子就等于伤害他。■ 自我确乎不再与(由心脏流出沿着血管奔涌的血所支撑着的> 自身 的生物体是一码事了。心理学上的自我显然比自己的肉体大得多。
216
价值与自我的一体化还有一个重要结论。比如,你热爱这世 界上或这世界上某一个人的公正和真理,当你的朋友接近真理和 公正P会使你感到幸搞,而当他们离开真理和公正时就感到悲 戚^ k一点不难理解^但试想一下,你看到你自己向真理、公 正、美和美德靠近时又如何呢?你当然可能发现,在一神特殊的. 对自己个人的超然和客观的态度中(这在我们的文化中是没有地 位的)你会爱恋并赞美你自己。这种健康的自爱弗洛姆早在1&47 年就描述过了你会尊重你自己,赞美你自己,温柔地关怀你 自己,嘉奖你自己,感受到自己的美德值得爱,值得尊重。你可 以把自己当作责任,当作不是你自己,就如一个孕妇那样,她的 自我这时就可以定义为包含着一个非自我^所以,一个人也可以 用自己过人的天陚来卫护这天賦和他自己,仿佛他是某种同时旣 是他自己又不是他自己的东西的载体。可以说,他可以成为他自 己的监护人。
.............
生涯、职业或工作这些一般性的范畴也可以作为满足其它各
①弗洛拇在《自为的人》(Man for Kim^lf)—书中0专门讨论了自爱。本 译文槊选译了该书较重要的二节^——编者
217
种动机的渠道,这不是指纯粹的习惯、习俗或机能自主之类。这 —切可能满足或徒劳地寻求满足某一或全部基本箝要以及各种神 经质需要。它们也可以成为达到“演出”的渠道,或者成为迖到 “防御性”行为以及真实满足的渠道。
这一切各种不同的习惯、决定因素、动机、超越性动机都同 时活跃在一个异常复杂的模式中,而这一模式又偏重于以某一种 动机或意图为中心。也就是说,我们所知的达到更髙发展水乎的 人由超越性动机激励的程度要高得多,他们与一般的或发展水平 不髙的人比较起来,受基本需要驱动的程度要小得多。
十―
.......
如果我们要对真实的自我、人自身〈identity)或说真正的 人的最深、最真、最本质的各基本方面下定义的话,我们就会发 现,.由亍它们过于广泛,我们不仅要囊括人的体质和气廣,囊括 解剖学、心理学、精神病学、内分泌学,妻括他的各种能力、生 理上的待质以及他基本的内在固有的需要,而且还得囊括存在价 值,这也是他自身的存在价值。
" 释神啊科钟|轉符明利,料科,A
\\ I ?.?,、C2>'
‘。_ i由卒内在?价_值_超?越性需i的忐吳imm
_ +? ■■暑 _隹《
218
以称之亨超越性病态(Metapatliologies)。“最高的”价值,
圭m: .............
那些由于存在价值(或超越性需要,或存在的事实)的丧失 而引起的“病态”还是一个新问题,尚未被诸如病理学这一类的 学科描述过,而只是被含糊地提到过,比如弗兰克尔在1966年曾 通俗地概括地描述过?,没有以研究的形式去处理。一般说来,这 些问题多少世纪以来一直是由宗教学家、史学家和哲学家们把它 们作为精神上的或宗教上的缺陷来探讨的,而不是由生理学家、 科学家或心理学家作为精神病上的、心理上的或生理上的“病态” 或发育 +不全或萎缩来研究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有些东西也与社 会学和政治学上的混乱纠缠在一起,诸如“社会病理学”之类4 我将把这些“病态”(或者更确切挂说,人性的萎缩)称之 为“超越性病理现象”,把它们确定为存在价值(不是一般的存 在价值就是个体特殊的存在价值)丧失的结果。
或物质的需要所驱动的。
我的看法是,这种行为很可能是校期追畀某种可信仰的东西
? Franklt V Self-transccndencc a.s a humau phenomeaon. Journal of Humaui^lic Pijchologyt 1Q66, G i 97——106D
219
与失望的懊恼的混合物。(我曾见过一位青年对存在价值的g年 本身感到巨大的失望。) *
当然,这种受挫的理想主义和不时产生的失望感也部分地受 到那种种遍及全球的狭隘昏愦的动机理论的影响。且不谈行为 主义和实证主义理论〈它简直箅不4:理论)如何简单粗暴地拒绝研 究这一问题,耽是精神分析学家也否认这一问题^这些理想主义 的青年男女们又有什么办法呢?
不仅整个十九谊纪的官方科学和正统的经院心理学没有给青 年人提供任何东西,就是大多数动机理论也没有给青年人提供任 何东西。靠这些动机论生活,大多数人都会被引向抑郁症或犬觭 主义弗洛伊德主义者也不过是关于人的髙级价值的还原论者, 起码在他们的正式著作中(而不是在那些有益的治疗实践中)是 如此。他们认为最深层最真实的动机是危险的、龌龊的,而人的 最高价值和美德则完全被当作欺骗,当作u深层、黑暗、污浊” 的东西的伪装教条。我们的社会科学家们在主要问题上恰恰是令 人失望的。极端的文化决定论至今仍是许多或大多数社会学家和 人类学家公开的、正统的信条。这一信条不仅否定A的内在的高 级动机,有时还明显接近于“否定”人的本性自身。经济学家们 从根本上说都是些实利主义者,不仪西方的经济学家如此,东方 的经济学家也是如此D我们不得不这样苛刻地来评说经济“科 学它不过是人的需要、价值的完全错误的理论的一种精巧髙妙 的技术上的运用罢了,它着眼的仅只是低级的需要或物质的鞯 要。
这怎么能叫青年们不失望,不頹丧呢?青年们不仅被理论家 们而且被父母和教师们的传统思想以及广告商们那些显然乌七八 糟的谎言牵着典子走,到头来获得了一切物质上的和动物般的满 足后,仍然得不到幸搞。这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7 220
那么,“永恒的寘理”又如何呢?终极真理又如何呢?社会 上大多数人都赞成把它们转手移交给教堂,交给敎条化、制度 化、习俗化了的宗教组织。这岂不就是对人的最髙本性的否定 吗!据说青年的一代在寻汞真理时*肯定在人的本性中什么也找 不到。他不得不到非人的非本性的地方去寻求终极真理D当今聪 明的、有头脑的青年人当然会怀疑或拒绝这一非人的非本性的探 求方向a
十四
也是S于“们kL、“条*
畴* 丨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不仅被迫丧失了价值而成为病理琛常 的人,我们还对内在于我们的和外在于我们的最髙价值感到惧 怕^我们既受到吸引,也感到畏惧、吃惊、颤栗、胆寒o这就是 说,我们逐渐陷入内心矛盾和冲突。我们甚至抵制存在价值。压 抑、否弃、反抗结构一也许弗洛伊德主义的一切防御机制都可用 来抵御我们心中的最高价值,一如它们被建立起来抵御我们心屮 最低级的冲动一样。谦卑和无价值感会使人逃避最离价值。怕被 无数淹没价值的恐惧感也会造成同样的结果(我在1967年的一篇 文章里称这种恐惧感为约拿综合症,并作过更详尽的描述)。
十五
基本需要的系统比超越性需要力量强些c
221
基本需要和超越性需要是在同一个整合的系列之中,也就是 在同一个连续统一体中,属于同一探讨的范围。它们都有“被需 要”(即对人来说是必须的、有益的)的共同的基本特征。正是 在这个意义上,它们的丧失才产生病态”和萎缩,它们的吸收 才有助于培养完满的人性,获得更大的幸福和怏乐,达到心理上 的“成功”,促发更多的高峰体验,并且一舣地说常在存在的水 平上促进生活。这就是说,它们都是生物性的欲求,都能促进生 物性的成长。但是,它们也有明显的不同。
首先,整个基本需要系列比超越性需要力量强些,或者换一 句话说,超越性需要比基本需要后生效,不如基本需要那么急 切,要求要弱一些,这一点很明显,我这里说的是就一般的统计 意义而言,实际上,我发现有些个别特殊的人有一种独特的天 賦,对真、善、美有独特的敏感。在这些人身上,超越性动机显 然更重要、更迫切。
再者,基本需要可称为匿乏性霈要,这些需要的种种特征早, 已描述过了。而超越性需要似乎还有更特殊的特征。它们可称之 为“生长性动机” (growtli-iuotivations) 6
- 十六
岛i#排A士..................
我所能够举出的超越性需要(或说存在价值、存在事实)并 不是依饵势层级排列,一般看来,它们都是同样的强烈。关于这一
222
问题的另一种说法是,每一个体依其自己的天陚、气质、技能、 才能等有他自己的超越性需要的重点、层级或优势,这种说法就另 一方面的目的看是有益的。对某人来说,美比真更重要,但对他的 哥哥来说,这可能是间等统计可能性的倒过来的比较0
+七
令咅舍4^舍奉‘吾令。_ iff
这就是说,要给真下一个充分的完全的定义,就得这样说:真 是美、善、完美、公正、单纯、有序、合法、生动、易解、一 致1超越分歧1松弛、娱悦(“真,完整的真、纯真”这一公式 是不适当的h美的完满定义是;真、善、完美、生动、单纯等,
十八
mmm, fj|a
mk^Lo 斤Am/
精神生命是人的本质的一部分,从而,它是确定人的本性的 特征,没有这一部分,人的本性就不完满。它是真实自我的一部 分,人卒身的一部分,人的族类性的一部分,完满的人性的一
223
部分。一个人的自我或纯粹的自发性所纯粹表现的程度,也就是 超越性需要的表现程度。“消除抑制的”疗法、老庄式疗法、存 在疗法、言语疗法或“本体论的”疗法都将揭示并增强超越性需 要和基本需要。
深层诊断和各种治疗术最终将揭汞这些超越性动机,因为, 我们的“最髙本性”很可能就是我们的“最深层的本性”。价值 生命与动物生命并不是两个互不搭界的领域,这在大多数的宗教 和哲学那里才是如此,在古典的,非人化的科学那里也是如此 1精神生命(沉思的、“宗教的”、哲学的或价值的生命)是在人 的思维的权限之内,原则上说是可以靠个人自己的努力去获得 的。尽管它们被传统的、非价值的,模仿物理学的科学逐出了现 实的领域,我们仍可断言,精神生命是人道主义科学的研究和技 术的对象。
让我更详尽地发挥一下i超越性动机是遍及全人种的,从而 是超文化的、人人其同的,并不是文化随意创造的。由于这一点 注定要引起误解,让我这样来说吧:超越性需要在我看来是类似 本能酌,这就是说,它有明显的遗传上的遍及全人种的定性。但 它们是潜在性的,而不是现实性的。要实现这些潜在的精神生 命,文化是绝对不可少的。可是,文化并没有促进它们的实现,的 确,这恰恰是有史以来大多数已知的文化的实际所作所为,因 而,这里所指的超文化因素是能从外部来评判任何文化的,也就 是说,根据文化促发或压制自我实现、完满人性和超越性动机的 程度来进行这种评判。
k
所谓精神的(或超越的、价值论的〉生命明显地椬根于人种 的生物本性中。这种“髙级”动物性是以健康的“低级”的动物 性为前提条件的。这就是说,它们是一个整合的t而非互相排斥
224
的)系列。但是,这种高级的、精祌的“动物性^过于怯弱和柔 嫩,很容易丧失,很容易为强大的文化势力剥夺,因而在一 个促进人的本性的文化中,它才能广泛地实现,从而得“充分 的发育。
十九
乐。
*
存在价值,亦即超越性需要的满足是最高的偷悦或我们所知 道的最大幸福a
我以前曾在另一处地方提出过,需要意识到有一个愉悦的等 级,从痛感的消除,热水浴后的惬意,与挚友相处的庆幸,到欣 赏经典性音乐作品的喜悦,有了孩子的欢欣,最瀉的爱的体验的 狂喜,直到与存在价值的溶合。
这样一种等级也就是欢乐、自私、职责等问题的解决。如果 在一般凶愉悦中包含着最髙的愉悦,即超越性偷悦,那么说完美 的人也只是寻求偷悦一超越性偷悦就是一句实话了。我们也许可 以把这称之为“超越性欢乐”,并从这一层次上指出:既然人类 -个体最高的义务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真、善、美,,而真、善、美也 就是族类所能体验到的最大的偷悦,那么,愉悦与职责从拫本上 说并不是互相矛盾的&当然,从这一层次上说,自私和大公无私 的相互排斥性也就消失了。对我们来说是有益的东西,对每一个 人来说也是有益的,令人满足的东西就是值得赞美的东西,我们 的欲望就是值得信赖的、理性的、明智的,我们所享乐的就是有
225
益于我们的,寻求我们自身的(最高的)善,也就是寻求普遍的善
二十
jective biology)的一切技术均可运用于精神命的教育。
? _ 黌 _ 嘩暑丨
精神生命(存在价值、存在事实、超越性需要等)从原则上 说是可以自我反省到的。它有“冲动的声音”或“内在信息”, 尽管它不如基本需要强烈,但起码可以“听到”,从而可以算作 我所描述的“主体性生物学”的规则之一。...
因而,从原则上讲,“主体性生物学”的一切原则和训练都 有助于发展(或教育)我们的感官意识、机体意识,我们的感性 体察到这些内在的信息(它通过我们的需要1才能、体质、气质、 机体等发射出来),这一切信息尽管不是很强,仍可适用于我们 内在的超越性需要,亦即适用于培养我们对美、法则、真' 完美 等的渴望。我曾用“体验的空虚”一词来表述这样一些人,他们 的内在信息不是缺乏*就是处于沉寂状态说许我们也可以用 “体验的丰富”来表述那些感觉到自我的内在声音的人,他们因此 而能够有意识地内省到超越性需要并力此而感到愉快。
这种体验的丰富性从原则上讲应是“可培养”起来的或可恢 复起来的。我坚信,也许适当地使用幻觉剂,采用埃沙伦式①^彳 语言术,用禅定和沉思术,或通过进一步研究高峰体验或存在认 知,起码会起到一定作用。
①如利|?尼亚大苏尔地区的埃沙伦(Esalen)学院JI试行这种方法的专f:)机 构《这一启发式教有的设想是*既爱組体,也爱"精神#,它们是合作的, 同一系列的,而不届互相排斥的,即,人可以闻时拥有两者*
二十―
传统上的亨夺与亨寧之间的矛?是生活的低级水平的特征。 它在事实与价4备二士一的髙一级生活水平上被超越了。对清晰 的理性来说,这些既是描述怯的又是合规范的词语可称之为“融合 词”。
在这合二为一的层次上,“对内在固有价值的爱”与“对终 极实在的爱”是一码事。在这里献身于事实也就是爱事实&坚定 地致力于客观性或致力于感知,亦即尽可能地减少对观察者的不 良影响以及对观察者的担忧、希望、为自己盘算等的不良影响》 获得情感的、审美的、有价值的成果,也就是最伟大、最明智的 哲学家、料学家、艺术家、心灵工程师和领抽们所接近并追求的 成果。
对终极价值的沉思也就与对世界本质的沉思成为一码事。探 寻真(完满定义上的真> 也就等于追艰美、秩序、单一、完善和 公正(完满定义上的公正>,那么,通过任何其它的存在价值也 就可以寻到真。这样一来,科学不就与艺术、与爱、与宗教、与 哲学没有什么两样了吗?对存在本质的基本科学发现不也就是精 神上的或价值论上的成果了吗?
不仅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的一部分,而且人必须与
22?
燊劣二# ^4_h^jv* ^i0...............
_?*_ ???? 蜃击
也许,人对自然的激动感情——人把自然领悟为真、善、美一 有朝一日会被理解为一种人的自我认识或自我体验,理解为个体 自身存在和充分发挥潜能的一种方式,理解为安适自如的一种方 式,理解为一种生物性的真实感,理解为一种“生物神秘主义' 也许,我们不仅会把与最值得爱的东西的交往看作神秘的或高峰 的浑然一体,而且会把与这“家庭”中的任何一员(它是存在的 真正一部分,人也隶属于此)的融合视为神秘的髙峰的浑然一体
我们越来越深信不疑的是;我们本来就与宇宙是一体,而
非与它格格不入
洳德蚺?璺菲
神秘体验或高峰体验(在此,精神的体验与宗教的体验也许 并无二致)的这种的或进化论的观点再次提雇我们:我们最 终定会超越作为或**最深层的”对立面的“最高的” 这一陈旧过时的用语。在这里所描述的“最高的”体验,那#人 们所能感知的与终极事物的充满喜悦的浑然一体,同时也可看作 是我们人的终极动物性和族类性的最深体验,看作是对我们与自 然同型的丰富的生物本性的承认。
22 i
起一种“龠乘的ii”,也引起一A辜微i
? * * ■?*_, *4****??
存在价值最好与我们人类对它们的态度区别开来,这一困难 的任务至少在一定程度上_可以做到的。这些对终极价值(或 reality —实在)的态度包括:爱、敬畏、膜拜、谦恭、崇敬、卑 微、惊异、诧愕、颤慄、亢奋、感恩、恐惧、喜悦等。这些显然 都是些包括认识因素在内的情感反应,当一个人看到某一与他自 身不一样的(那怕只是可以说成不一样〕事物时会有这些反应。
当然,人越是在高峰体验或神秘体验中与世界化为一体,这种 自我内部的反应就越少,作为一种分立存在的自我就越是不存在。
二+四
kkkk^mi:
....................
? * *
内在固有闰价值同我们对这些价值的态度的匡分也需要有一 个关于动机的分出等级层次的词汇(这里最一般、最概括性地使 用动机这个词我以前曾提醒注意与从需要到超越性需要这一层 级序列相对应的各种满足,愉悦或幸福的不同层次。除此之外》 我们还需牢记,只有在超越性动机(亦即坐长动机)的层次上, “满足”这一概念本身才被超越了,因为,只有在这一层级上偷 快才可能是无止境的。所以,对于幸福这一概念来说,也只有到 了最髙的层级才能被超越。这样一来,也许容易带来一种宇宙般 的悲哀,带来一种虚静或不带情感的禅思。在最低级的基本需要
22B
层级上,我们所能谈的只有驱动、极度渴求以及奋求和急需,比 如,在断绝氧气或经受着巨大的痛苦时就是如此。我们再顺着基 本需耍的序列朝上走,更为适当的词就是意欲、愿望、选择和要 求之类了。但到了最髙的层级(亦即超越性动机层),这些诃就 主体而言显然就不恰当了,只有用下面这些词汇来描述超越性动 机的感情才准确,即t向往、献身、追求、钟爱、景慕、赞美、 尊敬、沉迷、或入胜等。
二+五
我们赞同_榭尔所强调“庆贺”,他把这描述匁“对自号所 需要或崇敬的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尊重或敬慕的行为……庆贺的实 质在于唤起对生活中的崇髙或庄严的方面的重视。……庆贺就是 分享极乐,参与演出一场永恒的戏剧^ ”
不妨再解释一下,最高的价值不仅仅是承受极乐和虚静禅 思,它们也常引起表现上和行力上的反应,当然,考察这些反应 比考察主观状态的体验更容易得多。
二十六
亨些治g亭学疗亨十序手if兮f学f學c亭夺
平)i, 4矗iir以些/k平蝨语 言区别。 、
4 4 4
我曾发现,将存在领域与匮乏领域区分开来,亦即将永恒的
230
领域与“实践的”领域区分开来,对我來说太有用了。仅仅从战 略战术的角度看,要过充实美满的生活,要让自己选择生活而不 是让生活来决定我们的命运,这种区分也是有益的^
我还曾发现,这些词汇能便人更充分地认识存在价值,认识存 在的语言,认识存在的终极事实,认识存在的生命,认识趋向联 合的意识,从这方面说也十分有用。这些词汇在菜种柙度上有些 辞不达意,有时菡至能引起敏感,但它们却有助于达到目的。
二十七
“畔ff]种神” m —
于牛:物A之上。
弗洛姆讨论了 “人道主义良心”这一概念,霍妮重新考察了 弗洛伊德的“超我”概念。在此影响下,其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也赞同在超我之外还有一个“内在固有的良心” *以及一个用来 对背弃内在固苻的D我进行自载惩罚的“内在固有的负罪感p。
我坚信,超越性动机论的生物基础能进一步弄清和充实这些 概念。
人的个休庄物学无疑是“真实自我”的兮〒的组戊部 分。成为你白己,白然的或自发的生活,绝;生活,表现 你的本來面0,这一切都是生物学的表述方式,它们都不外是承 认人在体质、气质、解剖、神经、内分泌和类似本能的动机上的 本性。这一表述既是弗洛伊徳主义者的路子又是新弗洛伊德主义 者的路子(不说罗杰斯、荣格、谢尔登、哥尔德斯坦等人的追随 若)。他们清理和纠正了弗洛伊德所換索的东西以及粗略地一瞥 而过的必然性。因而,我把他们视力“纯弗洛伊德主义”或“后
231
弗洛伊德主义”传统。我认为,蔸洛伊德是想用他的各种本能学 说来表达这一类似的东西。我还相信,他们的表述是对弗洛伊德 的本能学说的接续和改良,霍妮曾想用她的真实自我概念去表述 的也不外是这些东西。
假如我的这些对内在固有的自我的生物学解释成立的话,那 么,神经质的负罪感与内在固有的负罪感之间的区分也就可以成 立。内在固有的负罪感是起于对自己的本性感到不满,起于想违背 自己的本愿那样生活。
二十八
从人类一直在追寻的永恒和绝对的观点来看,在某种程度上 说,存在价值能达到这一目的a这些存在价值就其本身来说并不 依纊于人类对自己的生存怀有的那种奇异的想法。这些价值是体 察到的,而不是创造出来的#它们是超人的、超个体的。它们存 在于个体的生命之外。它们可以被看作一种完善。它们确能满足 人类对必然的褐求*
但从特定的意义上讲,这崔价值又是人类自身,它们不仅是 属于人的*而且就是人自身,它们博得人献身于它们、崇敬它 们、庆祝它们,为它们而捐躯。它们是值得人去为之而生为之而 死的。禅思这些价值,与它们浑然化为一体,是人所能享受到的 极乐A
躭巳有的宗教组织的其它功能来讲也一样。每一传统宗教 中(不管是有神论的还是无神论的,不管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 W怕是以其地区性的表达方式)所推述的大部或几乎全部特殊的
232
宗教体验,都能为我们这种理论结构所吸收,并能以经验意义的 方式(亦即可测验的方式> 表迖出来。
生产性的爱和生产性的思维?
' 〔德〕弗洛姆
人的存在的特征是孤独和与世界隔离;怛人又不能停留在这 种与世界隔离的状态中,他被迫寻求一种联系和同一蚀。能满足 这一需要的方式不只一种,但他要作为一个独特的存在无损地生 存下去却只有一种方式,也就是说,他要在各种关系之中拓展 己的力量只有一种方式。人既寻眾与他人的密切联系,又寻求自 己的独立性,既寻求与他人的同一性,又力求保持住自己的独特 个性,这是人的生存的矛盾^对这一矛盾的解答(亦即对人的道 德问题的解答〉只有宇(productiveness) *能够完成。
人可以通过活动Aa‘与世界发生生产性的联系。人生产 物品,在这种创造活动中,他对质料(matter)施加力量。人通 过理性和爱从精神上和情感上世界。人的理性力M使他能在 与对象的实际接触时透过表面去把握住对象的本质^人的爱 的力量能使他打破立于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墙去理解他人。既然爱 和理性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觉界的形式,既然两者可以互不包 含,它们就是人的两种不同的力量——情感与思维——的表现, 因而就须分别加以讨论5
生产性的爱这一概念与通常所说的爱截然不同:?几乎可以说 再没有比“爱”这个词更为含馄和模糊不清的了。它甚至也用来 指仇恨和憎恶这类爆发式的情感。它包栝从对冰淇淋的喜爱到
」①译自Frommr E*,Man for himself, 1946> chap, 3 * ^2H
对交响乐的喜爱、从平和的同情感到最为强烈的亲密感在内的种 种情感。一但人“迷恋”上了某一个人,他就会感觉到自己爱上 了这个人。这被称为依恋性的爱,也是一种占有感。事实上,他们 觉得,爱是最为容易的事,难就准在要找到一个合意的对象。他 们把没有幸福的爱归因于在寻找合意的伴侣时运气不佳。这些都 不过是些糊涂观念和异想天开的想法。与此相反,爰是一种极为 特殊的情感;每一个人都具有爱的能力,爱的实现是最为艰准的 成就之一。真正的爱是植根于生产性之中的,所以,把它称为 “生产性的爱”是很恰当的a不管是母亲对子女的爱,我们对他 人的爱,还是两性个体之间的性爱,在本质上都是如此。对别人 的爱和对我们自身的爱(这将在第四章中的自私、自爱、自利一 节中讨论)在本质上也是如此。尽管爱的对象不同从而爱的强度 和性质也不同,但其基本成分仍可以说是生产性的爱的各种形态 的特征。这就是:关切、责任感、尊重和了解。
关切和责任感是指,爱是一种活动,而不是使人失去理智的 激情,也不是使人“心荡神摇”的情感。圣经中的《约拿书》对 生产性的爱中的关切和责任感曾做过明确的描述&神派约拿去尼 尼微瞥告那里的居民,如果他们不离开恶道,便将降灾尼尼徵P 约拿违命潜逃,因为他怕尼尼微的人们悔改后神会宽恕他们。约 拿是一个有强烈秩序感和法律感而没有爱的人。结果,他在逃跑时 被大鱼吞进肚里,这象征着他由于缺乏爱不能把S己的命运与他 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而陷入孤立和监禁的境地。后来神解救了 他,他才去尼尼微,并向那里的居民宣示了神谕。他所害怕的事 发生了。尼尼微人改邪归正,神宽恕了他们,不再降灾尼尼微 城。约拿十分懊恼,先望。他原希望的是“惩治”而不是怜润。 最后,他在一颗神为他培植用来给他遮太阳的树荫下找到了些微 安慰。但这时上帝却使大树枯死。约拿感到万分沮丧,并激愤地
23$
向抻抱冤。神回答说* “你关怀一下葫芦吧,你旣没有为它而劳 作,也没有促它生长> 它在一夜之间萌生,又在一夜之间腐烂。 难道我不该宽恕尼尼微?这&大一座城,有六千多人分不清自 己的左右手I难道我不该宽恕这么多的芸芸众生? ”神对约拿的 回答须象征性地理解D神向约拿解释说,爱的本质是为某物“劳 作”,“使它生长”,爱与劳作是不可分割的。你爱你为之付出辛 劳的东西,你为你所爱的东西而辛劳。
约拿的故事还提汞我们,爱与责任感不可分割^约拿对他的兄 弟们的生命就没有责任感。他象该隐?—样甚至这样问道:“我 难道是我弟弟的保护人? ”责任感并不是从外部强加给人的职 责,而是对我所关切的恳求的反应,责任感与反应从根本上说是 一致的,反应即"回答”,承担责任亦即准备反应。
母爱是最常见最易理解的生产性爱的例子;母爱的主要本质 就是关切和责任心。婴孩诞生时,母亲的躯体为婴孩而“劳作”, 婴孩诞生后,母爱继续致力于晡育他。母爱并不以孩子校大后会爱 母亲为前提条件,她是无条件的,仅仅依据孩子的恳求和母亲的反 应?。所以,母爱成为艺术和宗教中爱的最高形式的象征是毫不奇 怪的。用来指称神对人的爱和人们对$3人的爱的希伯来词是racha mifl,这词的词根就是rechem(即子宫的意思)0
琴巧与考年學与个体爱的关联就不是那么明显了。一般认为, 沉迷‘i之忐金籴是爱的髙潮.而实际上这才仅仅是开始> 仅仅
①谏Mt,垔当和莨娃的长子,亚伯的哥菁.该?种地,置伯牧羊。因耶和华# 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而未肴中该他为此嫉妒而杀死弟弟。一译注。 @ 在此可与亚里士多褲关于爱的看法对W—下.亚里士多德认为:友谊更多地* 在爱的给予中?而不*在爱的承受中,之所以可以这样来因为母亲糠是付 出爱的,有时,母亲把孩子交洽他人养胄*尽管如此,她ft仍然关心、爱护孩 子,哔不相am报.英蕞爱与被爱都不可能,就仅仅满足于看着孩子成长 私地缞予at,抑使典些不明真情的孩子从不考嫌?予这种母金以应得的阏#*
216
是获得爱的一个机会。一般认力,爱情是两个人互相吸引的一种 神秘的体验的结果,它是毫不费劲的事。确实,人的孤独和性欲 使人很容易耽溺于爱情,这丝毫没有什么神秘之处,但它倒是极 易获得也极易失落的东西。一个人不是偶然地被爱上的,这是他自 己的爱的力量所生产出的爱,恰如他对某人感兴趣使他能引起他 人的兴趣<> 人们往往只是一个劲地考虑自己是否有诱人的魅力, 而忘淖了诱人的魅力的本质就是他们自己的爱的能力。生产性地 爱一个人就是指关切他,对他的生命负布责任*不仅对他的肉体 存在负有责任感,而且对他的全部人注的力量的成长和发展负有 责任感3生产性地爱一个人是与消极的态度水火不相容的,是与 在爱一个人的生活中做一个旁观者水火不相容的;生产性地爱就 是劳作,关心对象的成长,对此负有责任感^
尽管西方一神教的思想早已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精神药剂, “人人生来平等”这一类进步的政治理想早已深入人心,家喻户 晓,然而,对人类的爱仍未成为人人共有的情感。对人类的爱被 看成是在个体爱满足以后才予以考虑的事,再不然就把它视力只 有在未来才可能实现的一个抽象概念3但是,对个别人的爱怎么 能与对一般的人的泛爱分割开呢。生产性地爱一个人就意味着与 其人的本质发生关系,与代表着整个人类特性的他发生关系^对个 人的爱一旦与对全体人的爱相分离,就只能成为肤浅的、偶然性的 爱,就必然会流于浅薄。不过可以说,对一般人的爱与母爱是有 区别的,因负儿童是柔弱的,而我们的同伴们却并非如此。当然,这 一区别只是从相对意义上来说的。实际上每一个人都需要帮助, 镐要依赖他人。人类的休戚相关是个体拓展的必要前提。
关切和责任感是爱的组成部分,但如粜没有对所爱的人的尊 重和了解,爱就会变成支配和占有。尊重不等于畏惧和屈服,按 照这个词的词拫(rcspicere即注视)t它是指对人如实了解,
2J7
并充分意识到对象的个性和独特性的能力。要尊重对象不可能不 对他有所了解I关切和责任感如果不以对所爱的人朐个性的了解 为前导就会具有肓目性。
对宇f 的了解首要的一步是要考察理性和智力的区
别。* *…
智力是人达到实践目的的工具,以便揭示事物的诸方面,获 得运用操作这些事物所必需的知识。“智力”思维的目的或者说 前提不过就是获利,它本身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不是。智力的这 一特殊性质在妄想狂人的身上表现得最为充分。比如,他老是想别 人都在算计他,这显然是谬想,他的思维路子就以这一谬想为出 发点,但他的思维本身却显示出异乎寻常的智力。他为了证实自 己的妄想便把各种观察联系起来,理出一个逻辑的秩序,这一秩 序往往是极有说服力的,使他不得不相信自己的妄想的合理性。 当然,这些智力的运用仍然属于病理现象P我们的大部分思维都 不得不集中于获取实践上的成果,因而都停留在现象的各个数量 上的和表面”的方面,没有进一步去探究有关目的与前提的有效 性,没有想到去理解现象的本质和属性3
理性涉及第三维即深度,它触及到事物和过程的本质?虽然理 性不能同生活的实践目的分开〈我即将指出这是指什么意义说 的 >,它却不是一种仅仅用于直接行动的工具。理性的功能是认识、 领悟、把握,通过全面认识事物来使自己的主观与事物相符U它透 过事物的表面去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隐藏着的关系和深层的涵 义,去揭示事物的“理性”。用尼采的木语说,这是“透视”, 而不是简单的二度平面*也就是说,理胜所把握的是事物的可以 想象得到的全部联系和方面,而不仅仅涉及实践的那一方面,关
① Productive thin—词在心理学屮又译为创造性思维.这里依据弗洛拇的 飙意译为生产性思维,比下文提及的韦特海苹的概念雔义览泛,-译注
23S
注事物的本质并不就等丁关注隐藏于事物“之后”的东西,但关 注本质的东西,也就是矢注一般的、普遍的和属类的东西,也就是 关注现象的最一般最突出的特征,进而就抛开了现象的表面的和 偶然的(无逻辑关联的)诸方而,
现在我们来考察生产性思维的一按更为特殊的性质。在生产 性的思维中,主体并不是对m己的对象漠不关心》相反,主体是 由对象所激起,并全神贯注于对主体把对象体验为有生命的 东西,在体验对象时与自己本身和自己的生命联系起来,也就是 说,主体并不是以一种自我孤立的方式去思考对象,而是对思维 对象抱有浓烈的兴趣t主体与自己思维对象的关系越亲密,其思 维的成果就越大。正是主体与其对象的这样一种关系饪先激活了 主体的思维。对他来说,某个人或某一5见象成了他的思维对象蕋因 为这对象是他所感兴趣的对象,从他个人生活以及人的存在的观 点看是怵戚相关的对象。关于这一点,佛陀发现“四谛”的故事 作了极为精彩的说明^佛陀年青的时候看见一个死人、一个病弱 的人和一个老人,他力这些人人无法逃避的命运所深深地促动 了&他作力一个年轻人,对所观察到的这拽现象的反应是,促使 自己去思考,这些思考的成果就成了他关于生存的本质以及人的 解脱之路的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佛陀的反应并不是唯一可能 的反应。一位现代内科医生在这神情况下的一种反应也许是去思 考该如何与死亡、疾病和年老作斗争*似他的思维仍然是受他对 自S对象的整个反应所制约的。
在生产性的思维中,思维者被他对对象的兴趣驱动着》思维 者被对象激发进而对它产生反应;他关切它,对它承担责任。但 生产性思维也冇客观性的特征,思维者尊重肖己的思维对象,并 能按客观对象的本来面百去观察它,而不挂按他所希望的样子去 观察它。这种主观与客观的两极对立恰是生产性思雄的特征,也
23 9
是生产性的一般特征。
只有做到尊重所观察的对象,保持客观才有可能;也就是 说,我们须把种种思维对象视为独特的东西和相互关联的东西,
这里所说的尊重与我们在讨论爱时所说的尊重完全不同;要想认 识某一事物,须把事物看作是负自己的本质而存在着的丨这一点 适合一切思维对象,它构成人性研究中的一个特殊问题q
在对有生命的对象和充生命的对象的生产性思维中还有另一 种客观性,那就是从现象的整体去观察它。如果观察者孤立地把 握对象的一个方面,而不是从整体上着眼,他就不可能充分地理 解他所研究的那一个方面。韦特海默把这一点视为生产性思维的 最重要的因素。他写道:“生产性思维常常有这样一种性质:意欲 获得真实的理解时,真实的观测和真实的调査才开始。在这种情 况下,某一个部分就变得极为关键,因而使观察者全神贯注于 它;但这并不就是把这一至关紧要的部分孤立起来。由是就产 生出一种新的更深刻的情境结构观,它牵涉到项目的功能意义、 分类等等D情境结构对关键部分的要求指引我们作出合理的预 测,■这需要直接的或间接的印怔(结构中的其它部分亦如此)。 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引导*把握住整体一贯的画面,并观察整体结 构对各个部分的要求”。①
客观性不仅仅是要求客观地看待对象,而且还要求客观地看 待主体自身,这就是说要意识自己是处在一个与被观察的对象紧 紧联系在一起的网洛中的观察者。因而,生产性思维就受到对象的 性质和在思维过程中与对象紧密联系着的主体的性质这两个方面 的制约。这两种决定因素形成了生产性思维的客观性。思维不受 对象制约的那种主观性是错误的,它只会带来偏见、幻想和异想天
① Wertheimer, Productive thinking, 1945, p* 167, 24Q
开。但客观性也并不是所谓“科学的”客观性之类的糊塗观念, 客观性并不是不偏不倚的同义语,它与兴趣和关心密切相关。要 是一个人没有蓬勃充沛的驱使着他去完成这一艰难的任务的兴 趣,那他怎么能透过事物含混的表面深入到它们的因果联系和相 互关系中去呢?撇开人的兴趣,那人的探究目的又从何说起呢?
客y字绝不旱〒,〒巧^ 这就是说对事物、对他人、
诘难者问,观察者身上 的主体因素(他的兴趣)不恰恰会导致歪曲他意欲获得客观效应 的思维吗?摈除个人的兴趣不正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吗?认为摈除 个人兴趣是认识真理的前提这一观点是虚妄的?。思维者没有 兴趣的激发很难有什么富有意义的发现和洞见。总之,无论如何 得要有兴趣,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这是一种的兴趣,它与 真理的关系如何。凡是生产性的思维都是由‘活的,只不过 这些兴趣是与真理密不可分,与被观察物的本质的发现紧密相联 的。 .
生产性是人类天生固有的能力。这一命题驳斥了人夭性懒惰 以及人是被迫才行动等种种谬论。这已不是新鲜的说法,当摩西要 法老领着犹太人去“侍奉被遗弃的神”时,法老说,“你真懒, 再懒不过了。”对法老来说,当牛做马的劳动等于有所作为,膜 拜神就是懒惰。那些只想从别人的活动中获得好处而废置自己的 生产性的人,都接受了这类观点。他们从不去拓展丨u己的生产 性。
我们人类的文化似乎提供了与此相反的证据。近几个世纪以 来,西方人迷上了劳动的观念,迫切需要经常不断的活动D他在 任何时候都不能懶惰D这一对比还仅仅是表面上的,懒惰与强迫
①参见Mannheim, Kfl, tdcologj and Utopia, 1935+
241
性活动并不是对立的,它们都是人的正常功能失调的痫症。在神经 官能症患莕身上我们常可发现这种对工作的无能为力,这正是患 者的主要病状;在正常人身上,我们常看到的却是对贪图舒服和闲 暇的无能为力U强迫性活动并不是懒惰的对立面*而是懒惰的补 充.
生产性活动的喪央,既会引起懒惰,也可以带来过火的行为, 饥饿和权威绝不是生产性活动的前提条件。相反,自由、经济保 障,以及那种把工作看作是人的诸种功能的重要表现的社会组织 才是人生产性地运用自己的力量这一人to本质倾向的主耍因素\ 生产性活动的特征是活动与休息冇节奏地交替。怛只有当一个人 必须完全成为他自己,成力独立的自我,生产性的工作、爱和思维 才有可能。能够听从自己是听从他人的先决条件;充分地理解自 己是使自己与他人联系起来的必耍前提。
刘小机译
242
自我实现者的创造力?
〔美〕马斯洛
我一若手研究真正健康的、高度发展和成熟的、自我实现的 人们,我就必须改变关于创造力的观念。首先,我必须放弃那种 陈腐思想,即认为健康、天赋、天才和多产是同义的0致的被试 中葙相当一部份人,在我就要说明的特定意义上,他们虽然是有 创造力的和健康的,然而在通常的意义上,他们却是不多产的。他 们旣没有伟大的尺才和天赋,也不是诗人,创作家、发明家、艺术 家,或有创造性的知识分子。而且这一点也是显而易¥的,即某 些最伟大的人类天才肯定不是心玴徤康的人,如瓦格纳、?梵 谷③、拜伦④等。有一些是心理健康的,而另外的一些则不是,这是 很清楚的。很快我就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伟大的天才不仅多少 有赖于性格的优良和健康,而且也冇赖于我们对之了解很少的某 种东西。例如,有些证据表明,伟大的音乐天才和数学天才,更 多地是通过遗传而来,而不是后天获得的。看来很清楚,健康和 特殊天才二若是独立的变量,它们可能只奋微弱的相关,也可能没 有相关。我们也可以一开始就承认,心理学对于天才类型的特殊才 能知道的非常少0这方面我不准备多说,我只段于谈那种广泛的 创造性,这种创造性是每一个人生下来就有的继承恃质。看来,
① VP 自 Maslow,A, H,,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tlngf 10C8, pt. 4 ,
? 瓦格钧 t\Vagnsrt 德作曲家,1813 —1883),
? 梵谷 ? 拜伦(Byfon,英诗人,17SS—1824)
243
这种创造性与心理健康是相关协变的(covary) 0
而且,不久我就发现,第一,我已经象大多数人一样,根据 成果考虑创造性了t第二,我巳经不知不觉地把创造性只局限往 人类努力的某些传统领域上,我无意识地假定(?画家、押 诗人、年,作曲家,都过着创造性的生活。理论条、?艺术家、? A 学家、i士家、作家,可能也有创造性。而其他的人则可能没有 创造性。我不知不觉地假定,创造性是某些专业人员独家的特 权。
但是,这些预期被我的各种各样的被试给打碎了。例如,一 名妇女,她是没有受过教育的、贫穷的、完完全全的家庭妇女和 母亲,她所做的那些平凡工作没有一件是创造性的,然而她却是 奇妙的厨师、母亲、妻子和主妇^花很少的钱,而她的家庭不知 怎么的却总是十分美好。她是一个完美的女主人,她做的膳食是 盛宴,她在台布、餐具、玻璃器皿和家俱上的情趣是无瑕的。她 在所有这些领域中,全都是独到的、新颖的、精巧的、出乎意料 的、富有创造力。我的确称她是有创造性的。我从她那里以及 象她一样的其他人那里第一流的汤比第二流的画更有创造 性;一般来说,做饭、做父母以及主持家务,可能具有创造性, 而诗也不必定具有创造性,它也可能不具有创造性。
我的另一名被试,献身于最好称之为最广泛意义的社会服 务,包扎伤口,帮助那些被生活困难压倒的人,她不仅以个人方 式而且以组织方式去做这些工作,这个组织能比她自己帮助更多 一些人。
另一名被试是精神病医生,“纯粹的”治疗家,他从未写过 任何东西,也从来没有创造出任何理论和研究a但是,他乐于从 事帮助别人创造他们自己的普通工作。这个治疗家,把每一名患 者都看成是坻羿上独一无二的人。他没有行话、预期和先入之
244
见,他具有道教般的单纯、夭真和杰出的智慧口每一个患者对他 来说都是独特的人,因此,他是以全新的方式理解和解决全新的 问题。甚至在非常困难的病例上,他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证 实了他做事的“创造性”(不是已成陈规的或“保守的”方法)&
另一个人使我懂得了,创立一个商业网可能是创造性活动。我从 一名年轻运动员那里学到,完美的擒拿动作可能是象一酋诗那样 美的作品,可以用同样的创造精神对待它。
我明白了,我曾反射式地认为“有创造性的”、胜任的大提 琴手(因为我把她与创造性的音乐、创造性的作曲家联系起来 了),实际上只是很好地演奏了别人写好的曲子,她不过是喉舌, 象一般的男演员或“丑角式人物”是喉舌一样D而优秀的细木 工、园林工,或者裁缝,则可能是真正有创造力的。我应该在每 一事例上做出个人的鉴定,因力几乎所有的角色和工作,都既可 以有创造性,又可以没有创造性。
换句话说,我学会了把“创造性的”这个词〈以及“美的”这 个词)不仅运甩到产品上,而且以性格学的方式,也运用到人、活 动、过程和态度上^另外,我也开始把“创造性的”这个词,用 到形形色色的产品上去,而不再只用于标准的和普遍认可的诗、 理论、小说、实验和给画等等上。
结果我发现,区分“特殊天才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创 造性”是必要的。后者更多地是由人格造成的,而且在日常生活 中广泛地显餺出来,例如,以某种念头表现出来这种创造性, 看来好象是创造性地做彳手fff If的一种倾向:如管理家务、从事教 育等等^似乎通常是这碌A我实现者的创造性的本质方商是 —种特殊的洞察力,就象寓言中那个孩子能看见国王没穿衣服那 样C这与创造力即产品的思想太抵触了)。这样的人能看见新 颖的、未加工的、具体的、个别的东西,正如能看到一般的、
245
抽象的,成规的,范畴化的东西一样。因而,他们更为经常地生 活在自然的真实世界中,而不是生活在用词表述的概念、抽象、 预期、信仰和刻板化的世界中,而很多人却常常把这两个世界混 淆起来。罗杰斯的用语:“对体验虚怀若谷”很好地表迖了这一 点。
相对说来,我的所有被试者比普通人更自发*更倾向于表 现。他们的行为是更“自然”而较少控制和压抑的,似乎是自如 而自由地流露出来的,较少阻碍和自我批判。这种无抑制地和不 怕嘲笑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冲动的能力,是自我实现者的创造性 的本质方面。罗杰斯用了极好措辞“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来描绘 健康的这个方面。
另一个观察结论是,自我实现者的创造性在许多方面很象# f快乐的、无忧无虑的、儿童般的创造性,它是自发的、不费i m,夭真的、自如的,是一种摆脱了陈规和陋习的自由。而且看 来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天真的”自由感知和“天真的”、无抑 制的自发性和表现性组成的。几乎所有儿童都能自由地感知,他 们没有哪里可能有什么、什么东西应该在哪里、哪里总是有什么 等等的先验预期。凡乎所有的儿童,在受到鼓舞的时候,在没有 t规划和预先意图的情况下,都能创作一支歌、一首诗、一个舞 蹈、一幅画、一种游戏或比赛^
我的被试者,正是在孩子般天真的意义上是有创造性的。或 者,为了避免误解,因为我的全部被试毕竟不是孩子了(他们都 是五十多或六十多岁的人了),请允许我们这样说,他们至少 在两个主要的方面,或者保留了、或者恢复了孩子般的天真o也 就是说,他们是非类化的或对经验是虚怀若谷的,而且他们趋自 发的-倾向于表现的。如果说,儿童是天真的,那么,我的被试 者则是达到了 “第二次天真”,正如桑塔亚纳的说法那样p他们
246
的夭真感妇和表现是和老练联系在一起的。
总之,这一切听起来仿佛我们是在论述人性中固冇的基本特 性,出生时就陚予所有人的、或大多数人的潜能。这些固有的菡 本待性,山于人适应社会上存在的文化,就被淹盖、或被抑制而 大多丧失了。
在另一种特性上,我的被试也不同于普通人,这一特性使创. 造力更苻可能出现。[丨我实现的人比较地不怕未知的、神秘的、 使人困惑的东沔,而II通常楚主动地进攻,从中挑选出难题,全 神贯注地思考它。观在援引一段我对此的描述:“他们并不忽视 未知的东西,不否认它或躲避它,也不力求制造假象好象它是已 知的,他们也不过早地组织它、分割它或对它分类。他们并不依 赖熟悉的事物a他们对真理的探索,也不强求确定、保险、明确 和有条理3正如我们在哥尔德斯坭的脑损伤者、或在强ill性神经症 患者那里所看到的异常形态那样,当整个客观情境有这神要求 吋,自我实现的人们可能安于无秩序的、粗线条的、浞乱的、浑 沌的、模糊的、有疑问的、不确定的、不明确的、近似的、不严 格的、不准确的状态(在科学、艺术以及一般生活中的特定时 刻,所有这一切是完全合乎需要的)。”
“因此,疑问、不明确性、不肖定性,以及作为结粜的搁置 决定的必要性,就发生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苦恼3但是 对于一些人来说,这是愉快的激励性的挑战,是他们生活中的高 潮,而不是低潮。”
我做的一个观察,巳经困扰我多年了,然而,规在它开始有 了眉西。这就是我所描述的自我实?现者对于二歧式的解决<3简言 之,我荩现有许多对立和极性,我们都应该以不同的眼光去看 待,不能象心理学家惯常认为的那样是直线延伸的理所当然。m 如以困扰过我们的第一个二歧式力例,我就不能确定我的被试究
24?
竟是自私的还是不自私的(我自然而然地陷入了或者是这样或者 是那样的埯地,这一个越多,另一个就越少,这就是我提出这种问 题暗含的意思〉。我迫于事实的绝对压力,不得不放弃这种亚里 士多德式的逻辑。从一种意义上说,我的被试是很自私的I而从 另一种意义上说,他们又是很不自私的。二者融合在一起,似乎 不是水火不容的,而是在一个合理的、动力的统一体或合成物 中,这很象弗洛姆在他有关健康利己的著名轮文中所描述过的东 西。我的被试已经用这种方式,把对立物综合在一起了。因此, 使我认识到,把利己和利他看成是矛盾的和完全排斥的,这本身 .就是人格发展水平低下的特征。同样,在我的被试身上,许多其 他的二歧式也都转化为统一体了。认知和意动的对立(心对脑, 希望对事实〉变成了有意动结构的认知,象直觉和推理得出同样 的结论那样。责任1义务变成了乐事,乐事利义务合力一体了。 工作和玩乐的区别也变得模糊了。当利他主义成了令人愉快的利 己的事情时,利己的享乐主义怎么能够与利他主义对抗呢?所有 这些最成熟的人,也是具有最强烈的孩子式天真的人。总是被描 绘为具有最强烈的自我和最明确的个性的这些人,恰恰是最有可 能易于没有自我、超越自我和以问题为中心的人&
这恰恰是最伟大的艺术家所做的事情,他们能把不协调的、 不一致的、彼此抵触的各种颜色和形式,纳入一幅画的统一体 中9这也是伟大的理论家所做的事情,他们把迷感人的、不一 致的事实放在一起,从而使我们能够看出它们实际上是在一 起'对于俜大的国务活动家、伟大的饴疗学家、伟大的哲学家、 伟大的父母以及伟大的发玥家来说,也同_如此。他们全都 是综合者,都能够把分离的、甚至对立的东西纳入一个统一体 中。
我们在这里谈的是整合能力,是在人的内部反复整合的能
248
力,是把他在世界上正在做的一切整合起来的能力,创造性在一 定程度上能依靠人的内部整合能力了,它就成为建设性的、综合 的、统一的、整合的创造性了。
在我看来,要找出这一切之所以如此的原因,这多半要追溯 到我的披试的比较无畏的品格。他们显然较少对文化的顺应态 度,他们不太害怕别人会说什么,会要求什么,会笑话什么。他 们不太需要依赖他人,因而也较少受他人抉定,他们不太怕他 人,也不太敌视他人。然而,也许更重要的是自我实现的人不畏惧 0己的内部世界,不怕自己的冲动、情绪和思想。他们比普通人 更能接受自我。这种対自已的深邃自我的赞同和认可,使他们更 有可能敢于察觉世界的真正性质,也使得他们的行为更有自发性 (较少控制、压抑,较少规划,设计)。他们不太怕自己的思 想,即使这些思想是古怪的v 、糊涂的或疯狂的时候,他们也 不怕。他们不怕被笑话,不怕得不到赞同,他们能让他们的自我 通过情绪流露出来。相反,普通人和神经症患者用围墙挡住畏 惧,他们的自我大多留在墙内。他们控制1抑制、压制、镇压他 们的自我。他们非难自己的深邃自我,并且预期他人也这样做。
实际上我所说的是,我的被试的创造力看来是他们的更大整 体和整合的副现象,这就是岛我认可包含的意思o普通人身上的 那种固冇的底蕴力量和防御控制力量之间的内战,看来在我的被 试身上已经解决了,他们较少陷于分裂状态。他们的U我,对于 享受和创造的目的来说,也大多是有效的。他们用于保护和反对 他们的自我的时间和精力也较少。
正如在以前各章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我们关于高峰体验的 认识支持并丰富着这些结论。这崔高峰体验也是整合过的和整合 着的体验,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与感知世界上的整合是同型性 的。在这种髙峰体验中,我们发现体验的坦率性增强了,自发性和
249
表现性也增进了。同样,由于人的内部送种整合的一个方面是承 认我们的深邃自我及其价值,这些深蕴的创造力就变得更有效甩
原动的、二级的和整合的创造性
传统的弗洛伊德理论,对于我们的g的来说用处很小,甚至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资料是反驳这种理论的。他的埋论本质上 (或者说曾经)是伊特(id)心理学,是一种对于本能冲动及其 变化的研究。而且,基本的弗洛伊德辩证法,最终是在冲动和防 御冲动之间看到的。但是,对于理解创造力(以及游戏、爱、热 情、幽默、想象和幻想> 的源泉来说,比压抑冲动紧要得多的是 原初过程,这个过程本质上是认知的,而不是意动的,我们一且 把我们的注意力转到人的深蕴心理学时,我们立即就会发现,在 心理分析自我心理学(克里斯、米尔纳、埃伦玆魏格、荣格的心理 学)和美国的“自我与成长心理学”之间,有许多一致的东西
在通常的意义上,正常顺应或顺应良好的人,意思是不断成 功地抵制了许多深蕴的人性,包括认知的和意动的两个方面。对 现实世界的良好顺应,意味着人的割裂,意味着这个人把他的后 背对着他的自我,因为它是危险的。但是,现在清楚了,这样做 他的损失也是很大的,因为这些底蕴也是他的一切欢乐、热爱和 能力等的源泉》而且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它们也是创造的源 泉。为了保护自己而去反对自我内部的地狱,结果也就把自己 同自我内部的夭堂割裂开了。在极瑞的情况下,我们就成了乎庸 的、密闭的、僵硬的、淡漠的、拘束的、谨小慎微的人,成了不 会笑、不会欢乐和爱的人,成了愚笨的、依赖他人的、幼稚的人 了*他的想象,他的直觉,他的温暖,他的富于感情,全都逐渐
ZSO
被扼杀或被歪曲了。
作为一种疗法,心理分析的最终目标是整合性的s成就就是 通过顿悟达到这种基本分裂的愈合,从而,遭到压抑的东西就变 成意识到的或者潜意识的东西了。但是在这里,作力研究创造性 的深邃根源的结果,我们还可以做出些修正。我们与我们的原初 过程的联系,同我们与我们的不能接受的希望的联系,并不是在 一切方面都是一样的。我能看到的最重要的差异,就是我们的原 初过程并不象被禁止的冲动那样危险。在很大程度上,原初过程 并不是被压抑或被潜意识压抑的,而是被“遗忘”的,或若也可 以说是避开压制(不是压抑〉的,因为我们必须顺应严酷的现 实,而这个现实要求有目的的和实用主义的努力,而不是幻想、 诗意和欢乐或君也可以说,这在富足的社会中,情况是另一种样 子,即对原初过程的遏制必定要少得多。我预料,很少做减轻压抑 “本能”的事情的现行教育,在承认原初过程并把它整合到窟识 或潜意识中能做很多的事情艺术、诗歌、舞蹈方面的教育,从 原则上说在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动力心理学方面的教育,同样 '也大有可为I例如,多伊奇和墨菲以原初过程语言的方式说话的 “诊疗交谈”》可以看成是一种诗作。米尔纳的非凡著作《论不 能作画》,完全变成了我的观点。
我试图概略分析的这种创造性,由爵士乐或孩子式即兴创作 的画提供了最好的范例。这种创造性不是由称之为“伟大的”艺 术作品证明的。
在前一种场合,伟大的作品需要伟大的天才I在后一种场 合,伟大的作品不仅要隶思想的闪光、灵感、高峰体验,而且也 要求艰苦的劳动,校期的训练、不客气的批评、以及完美的规 范。换句话说,继自发性之后楚深思熟虑f继完全认可之后是批 评J继直觉之后而来的是严密的思维;继大胆之后而来的是谨
251
慎I继幻想和想象之后而来的是现实的考虑。这时,这样一些问 题就出现了: “这是实际情况吗? w “这能被其他人理解吗? ” “它的结构是健全的吗? ” “它能经受得住逻辑的考验吗?,’ “我能够证实它吗? ”等等。这时,推测之后的冷静思维、比 较、判断、评价、选择或拒绝的时刻就到了b
假如我们可以这样说,二级过程继原初过程之后已经盛行起 来了,实际主义继幻想主义之后已经兴起了。那么,自愿复归我 们的底蕴现在就结束了,必要的灵辱或髙峰体验的被动性和感受 性,现在就必须让位给主动性、控制、以及艰苦劳动了。f一个 人的身上,髙峰体验是偶然发生的,但伟大的产品则是这+人仓j] 造的。 , *
严格说来,我只是调查研究了第一句话,即高峰体验的到 来。这种体验,作为一个整合的人的或这个人内部暂时统一的自发 表现,是顺利的和不需经过努力的。只有当一个人的底蕴对他起 作用时,只有当他不怕自己的原初思维过程时,髙峰体验才会到 来。
我将把那种出自原初过程、并且应用原初过程多于应用二级 过程的创造力,称之为“原初创造力”。而把那种多半以二敗思 维过程为基础的创造力,称之为“二级创造力” 0后面这种类型 包含着世界生产成果的一大部分,桥梁、房屋、新的机动车,甚 至许多科学实验和许多文学作品,都在其中。所有这一切,本质 上都是精炼和发展他人的思想。两种创造力之间的差异,类似于 突击队员和后方军事警察之间的差异,类似于拓荒者和移居者之 间的差异。那种能以良好融合或良好交替的方式、自如而完美地 运用$#过程的创造力,我将称之力“整合的创造力”。伟大的 艺术、?去学、科学产品的出现,正是来自这种整合的创造力e
252
我认为所有这一切发展的结局,可以概括为在创造性理论上 日益强调整合(或自我一致、统一性、完整性)的作用。使二歧 式转化为更髙级的、更广泛的统一体,也就是治愈了人的分 裂,并使他更一元化了。由于在人的内部有我谈到过的这种分 裂,所以就等于有一种内战,这人的这一部分反对他的那一部 分。’总之,就自我实现者的创造性来说,看来更多地是直接来自 原初过程和二级过程的融合,而不是来自镇压和控制被禁止的冲 动和希望。当然,由于害怕这些被禁止的冲动而产生的防御,也 可能在全面的、不加区别的、恐慌的战争状态中,把原初过程打 到内心深处。但是,这种不加区别的战争看来在原则上是不必要 的。
为了简化起见,可以说自我实现的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 格,而不是其成就,认为这些成就是人格放射出来的副现象。因 而对人格来说,成就是第二位的。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 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发性、明晰、整合、自我 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自我实现创造性的东西,在 创造性生活中那些表现自身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 度、创造性的人。我也强调过自我实现创造性的表现或存在的品 质,而不是强调其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性质。自我实现的创造 性是“放射到”或散发到或投射到整个生活中的,正如一个振奋 的人没有目的地、没有谋划地、甚至也不是有意地“放射出”兴
奋一样&它歲阳光照射一样*它传播到各个地方f它使一些东西 成长(那种能成长的东西),而且它也浪费在岩石和其他不能成 长的东西上7
最后,我完全意识到t我试图打碎那种得到广泛承认的创造 力槪念,而又没能提出一个精密的、明确定义的、完全区别开的 代替概念。自我实现的创造性是难下定义的,因为有时它与健康 本身似乎是同义的,正如莫斯塔卡斯巳经指出过的那样。而且, 由于自我实现或健康最终必须定义为实现最完全的人性,或实现 这个人的“存在”,因此,自我实现和自我实现创造性,看来也 几乎是同义的,或者说自我实现创造性是自我实现的绝对必要的 方面,或是它的规定性的特征,
李文相译
25*
自我实现及其超越°
C美〕马斯洛
在这一章,我计划讨论的思想还处于雏形之中,还不能作 力一神定论。我发现,对于我的学生,对于其他和我持同样看法 的人,自我实现的观念几乎已变成类似罗反墨迹S)那样的东西 了。它常常能使我对于利用它的人比对于现实有更多的了解。现 在我想做的是探索自我实现的某些性质,不,为一种广泛的抽象 概念,而是就自我实现过程的操作总义来看。自我实现就某时某刻 的情况看意味着什么?例如,它在星期二下午四时意味着什么? 自我实现研究的发端^我对我实现的调查不是作为研究工 作设计的,也不是作为肥究工作开始的。这些调奄起初只是一个 青年知识分子的努力,他试罔理解他所敬爱和祟拜的两位老师, 他认为他们是非常优秀的人物。这是一种高智商活动。我不能满 足于简弟的崇拜,而是力浓理解这两个人物为什么如此与众不 同。他们蛊本尼迪克特和韦特海默。在我取得行学陴士学位从西 方来到纽约市以后,他们逛我的老师,蛊最卓越的人。我的心理 >训练完全不足以理解他们。似乎他们不仅仅是人而且是某种超 越人的存在^我自己的调查研究是作为一种前科孕或非科学的活 动开始的。我做了有关韦特海默的描述和杂记,也做了有关本尼
①评自 Maslow, A,H., 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New York, 1972, pp, 41—53^
?罗芨蛊迹(Rorkhsch 据被试者对墨迹的解释做出性格分析的
方法,系罗夏犮明,徉为发萸扭迹法, 一译注
255
迪克特的杂记6当我试着理解他们,思考有关他们的事,并在我 的日记和记事中写下我的看法时,我忽然在一个奇妙的时刻认识 到,从他们这两个范型能够归纳出某些共同的特征0我是在谈论 一种类型的人,而不是两个不可比较的个体。这件事使我极为兴 奋。我试着观察这一范型能否在他处发现,后来我确实又在他 处,在他人身上一一发现。
就实验室研究——严格的、有控制研究的常规标准看,这简 直不能算是什么研究。我的归纳是从我对一定类型的人的选择中 做出的。很明显,需要有其他裁判0尽管如此,一个人已选出也 许是二、三十位他非常喜爱或崇拜、认为是十分卓越的人物,试 着描绘他们,并发现,他已能做出一种综合征说明一对于他们 每一位都适合的范型说明。他们仅仅是来自西方文化的人,选出 的人带有各种嵌入的倾向性。虽然这样的归纳并不可靠,它仍然 是唯一适用的关于自我实现者的界说,如我在最初讨论这一主题 的期刊文章中说明过的。
我发表了我的研究结果以后,又出现了六、八或十条印证路 线支持我的发现,不是复制印证,而是从不同角度做出的研究。 罗杰斯的和他的学生的研究成果加起来成为对全部综合征的确 诋。布根塔提供了心理治疗方面的印证。某些使用LSD ( —种 麻醉药)的研究,某些对治疔效果(即有效治疗)的研究,某些 测验结果——的确,我所知道的每一事实都构成印证的支持,虽 然还不是复制的支持。我个人对于这项研究的主要结论非常自 信。我不能设想有任何研究能在这一范型中做出主要的改变,虽 然我相信会有小的改变。我自已值做过某些小的改变,但我 的自信不是一个科学的论据。假如你对我从猴子或狗的研究中 得出的论据提出疑问,你就是在怀疑我的资格或把我看成说谎 者,我也就有权利反对你这样做?假如你怀疑我关于自我实现 2SB
者的研究发现,你可能是有理由的,因为你对于研究这个问题的 人并没有很深的了解,是他选出了一些人据以得出全部结论的。 这些结论是处于前科学的范围中的,但结论陈述是以一种能够 经受检验的形式提出的。在这样的意义上,这些结论是科学 的。
我选押研究的人是一些比较年长的人,他们已经渡过了他们 生命的一大段历程,并可以看得出是成功的。我们还不知道这些 发现是否也适用于青年人。我们不知道自我实现在其他文化中的 意义如何,虽然在中国和印度自我实现研究现在也在进行中。我们 不知道这些新的研究将有什么发现,但有一件事情我确信无疑t 如果你选择作为研究对象的是非常优秀而健康的人,坚强的人, 有创造力的人,髙尚的人,明智的人,一实际上正是我选出的 那种类型的人一^■那么你就会得出对人类的一种不同的看法。你 是在问,人能成长得多么髙大?人能变成什么祥子?
还有一些别的事情我也确信无疑——那可以说是“我的嗔觉 告诉我的”。但对于这些问题我甚至比对于以上讨论的问题更少 反对的论据自我实现很难界说。更困难得多的是回答这样的问 翅:什么是超越自我实现7或者,假如你壜意:超越真实性 (authenticity)是什么?在所有这一类问题中,仅仅有诚实的 态度是不够的。关于自我实现者我们还能有别的什么说法没有?
存在价值(Be丨ng-Valaes).自我实现者无一例外都是献身 于一顼身外的事业,某种他们自身以外的东西。他们专心致志地 从事某项工作,某项他们非常珍视的事业——按旧的说法或宗教 的说法即天命或天职。他们从事于命运以某种方式安排他们去倣 的事,他们做这件事也喜爱这件事,因此,工作与欢乐的分歧在 他们身上已消失不见了。一个人献身于法律f另一个人献身于正 X,又一个人献身于美或真理。所有这些人都以某种方式献身于
2S7
寻求我称之为“存在”价值的恋西(缩写力),那种固有 的终极的价值,不能再还原到任何更终极的东西。这些B价值大 约有十四种,包括古人的真> 善、美,还有圆满、单纯、全面, 等等。这些B价值在本书第9章和我的另一部著作《宗教,价 值,和顶峰经验》的附录中有过说明。它们是存在本身的价值。
超越性需要和超越性病症(Metaneeds and Meta pathology) 。这些B价值的存在给自我实现的结论增添了一整套的复 杂性。这些B价值象需要一样在起作用。我称之为超越性需要。 这一类需要的剥夺会酿成某些类型的病症,它们还没有得到适当 的说明而我称之为超越性病症——即灵魂病,例如,总是生活在 说谎者中间而不信赖任何人所形成的病态。正如我们需要咨询专 家帮助人解决因为某些需要未能满足而产生的简单问题一样,我 们也需要超咨询家帮助治疗因为某些超越性需要未能满足而产生 的灵魂病。就某种可以说明和实证的方式说,人需要在美中而不 是在丑中生活,正如他肚子饿了需要食物或疲乏了需要休息一 样。的确,我还要进一步说,这些B价值就是绝大多数人的生活 意义,但许多人甚至不能认识到他们有这些超越性需要。咨询家 的部分任务可能就在于使他们意识到他们自身中的这些需要,正 如传统的心理分析家使患者意识到他们那些类似本能的基本需要 一样。最终,某些专家或许会认为自己是哲学的或宗教的咨询 家。
我们有些人试着帮助来咨询的人向自我实现的方向运动和成 长。这些人往往都有许多价值问题。许多是年轻人,他们本质上 是非常好的人,尽管实际上他们往往象是调皮鬼。充论如何,我 认为(纵然有时有各种行为诬据),他们就第一流的意义说也是理 想的。我认为,他们是在寻求价值,他们很想有什么东西作为献 身的目标,作为热诚的追求,作为崇拜》景慕和热爱的对象。这
2阽
些年轻人时刻都在进行选择,是前进还是后退,是离开还是趋向 自我实现。咨询家或超咨询家能告诉他们如何才能更充分地成为 他们臼己吗?
引向自我实现的行为
当一个人趋向自我实现时,他在做些什么呢?他在咬牙切齿地 压榨他人吗?就实际的行为、步骤看,自我实现意味着什么呢? 下面我谈一谈一个人趋向自我实现的八条途径。
第一,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无我地体验生活, 全神贯注,忘怀一切。它意味着不带有青春期自我意识的那种体 验。在这一体验的时刻,个人完完全全成匁一个人。这就是自我 实现的时刻。这就是自我在实现自身时的一刹那。作为个人,我 们都偶而体验过这样的时刻。作为咨询家,我们能帮助艰诊者较 经常地得到这样的体验。我们能鼓励他们全身心地专注于某一件 事而忘记他们的伪装,拘谨和畏缩一彻底献身于这件事。从局 外,我们能看出这是一种非常美妙的时刻。在那些正在试图变成 非常固执、世故和老练的青年人身上,我们能看到某些童年天真 的恢复I当他们完全献身于某一时刻并充分体验着这一时刻时, 他们的脸上能再现出纯洁无邪而又甜蜜的表情。代表这种体验的 关键词是“无我,,(selflessly),而我彳rj的青年人的毛病正出 在太少无我而太多自我意识和自我觉知。
第二,让我们把生活设想为一系列选择过程,一次接着一次 的选择。每次选择都有前进与倒退之分。可能有趋向防御,趋向 安全、趋向畏缩的运动;但在另一面,也有成松的选择。做出成 长的选择而不是畏缩的选择就是趋向自我实现的运动,一天做出 多少次这样的选择也就有多少次趋^3自我实现的运动。自我实现 - * * # ?
259
它意味着每一次都要在说谎或诚实之 庇、?诠瘙淪i乐ii间进行选择f意味着使每一次选择都成为 成长选择。这就是趋向自我实现的运动。
第三,谈论自我实现的意思是说有一个自我要被实现出来。 人不是一块白板,也不是一堆泥政代用粘土^人是某种已经存在 的东西,至少是一种软骨的结构。人至少是他的素质,他的生物 化学平衡,等等。这里有一个自我,我过去曾说过“要倾听内在 冲动的呼唤”,意思就是要让自我显现出来。我们大多数人大多 数时候(这特别适用于儿童和青年)不是倾听我们自己的呼声, 而是倾听妈妈的、爸爸的教训,或教会的、长老的、权威的、或传 统的声音。
怍为迈向自我实现的简单的 第一步,我有时建议我的学生,当 有人递给他们一杯酒并问他们味道如何时,他们应该试着以一种 不同的方式作答。首先,我建议他们不要看酒瓶上的商标,不要 想从商标上得到任何暗示再考虑说好或不好。然后,我要他 们闭上眼睛,“定一定神”。这他们就可以面向自身内部, 避开外界的嘈杂干扰,用自己的舌头品-品酒味,并诉诸自己身 内的“最高法庭”。这时,只有这时,他们才可以开始说:“我 客欢它”或“我不喜欢它” a这和我们愤常得出的结论是不同 的。最近在一次宴会上,我偶而看到一瓶酒上的商标,并向女主 人说她确实选到了一瓶非常好的苏格兰酒。接着我赶紧闭上了 口。我说了些什么啊?我并不知道苏格兰酒如何。我所知道的都 是广告上说的。我根本不知道这瓶洒是好还是不好I可往往我们 都会做出这种愚蠢的事。拒绝做这种蠢事是实现一个人的自我的 连续过程的一部分。
第四,当有怀疑时,要诚实地说出来而不要隐瞒。“有怀 疑”这一短语在各种场合都能碰到,因此,我们在此没有必要过多 260
讨论有关交际手腕的问题9往往,当我们有怀疑时,我们是不诚 实的。来咨询的人往往是不诚实的。他们在作戏,装模作样。他 们并不是很容易就听从“要诚实”的劝告。在许多问题上反躬 问都意味着承担责任。这本身就是迈向自我实现的一大步。这神 责任问题很少有人研究过。在我们的教科书中没有这一问题的地 位,谁能研究白鼠的责任呢?可是,在心理治疗中,这几乎是可 以触摸到的一部分。在心理治疗中,你能看到它,感觉到它,能知 道责任的分量。于是,对于责任是怎么一回事便有了清楚的理 解。这是重要的步骤之一。每次承担责任就是一次自我的实现a 第五,我们迄今所说的都是不带自我意识的体验,是做出成 .长选择而不是畏惧选择,是倾听冲动的声音,是成为诚实的和承 担责任的。所有这些都是迈向自我实现的步骤,都麻保着芡好生 活的选择。当每次选择时刻到来时能一一做到这些小事的人,将 会发现这些经验合起来訧能达到更好的选择,在素质上对他是正 确的选择^他开始懂得他的命运蛊什么,谁将是他的妻子或她的 丈夫,他一生的使命是什么,除非一个人敢于倾听他自己,
时时刻刻都能如此,并镇静自若地说,“不,我士i 般”,他就不能为一生做出聪明的扶择。
艺术世界在我看巳被一小群舆论操纵者和风尚制造者所把 持,对于这些人我是有疑虑的这是我个人的判断,但它对于这 样的一些人似乎是十分公平的,因力他们自认为有资格说,“你 们要喜欢我所喜欢的,不然你们就是傻瓜。”我们应该带诉人要 倾听白己的志趣爱好。多数人不是这样的。当站在画廊里看一幅 费解的彩画时,你很少会听见有人说,“这幅画很费解& ”不久 前在布兰代斯大学举行过一次舞会一次怪诞的:舞会,放电子 音乐,录音带,人们做一狴“超现实的”和“颓废派”的事情。 灯亮了,人人目瞪口呆,不知说什么好^在这种场合,大多数人
261
会说几句俏皮话而不说“我要想想这种事。”说老实话,这意味 着敢于与众不同,宁愿不受欢迎,成为不随和的人。假如不能告 诉来咨询的不论年长或年轻的人,要准备不受人欢迎,这样的咨 询家最好马上关门。要有勇气而不要怕这怕那,这是同一件事的 另一种说法、
第六,自我实现不只是一种结局状态,而且是在任何时刻、 在任何程度上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例如,倘若你是一个聪明的 人,自我实现就是通过学习变得更聪明6自我实现就是运用你的 聪明才智。这并不是说要做一些遥远而不可企及的事,而是说要实 现一个人的可能性往往需要经历勤奋的、付出精力的准备阶段。 自我实现可以是钢琴键盘上的手指锻炼。自我实现可以是努力做r 好你想要做的事。只想成为一个二流的医生,那还不尭一条通向 自我实现的正确途径。你应该要求自己成为第一流的,或要求竭 尽你自己的所能。
第七,髙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暂短时刻。这是一些心醉神迷 的时刻。你只能象刘易斯所说的那样,“喜出望外”。怛你能设 置条件,使髙峰体验更有可能出现,或者逆设条件以致会弄得它 较少可能出现。破除一个错觉,摆脱一个虛假的想法,知道自己 不善于做什么,知道自己的潜能不是什么——这些也是构成你实 际上是什么的发现的一部分P
几乎每—个人都确实有过高峰体验,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够认 识到这一点。有些人把这些小的神秘体验丢弃了。帮助人在这些 微小入迷时刻到来时认识到它们,是咨询家或超咨询家的任务之 —o然而,一个人的心灵怎么可能在外部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指证 ——那里没有黑板^^的情况下看到另一个人的隐秘心灵然后还 要试着进行交流呢?我们不得不找出一种新的交流方式。我曾经 试验过一种。在《宗教,价值,和髙蟑体验》那本书的另一附录 262
中以“狂喜的交流”为题做过说明e我认为这种类型的交流对于 教育V咨询,对于帮助成年人竭尽所能地充分发展》也许要比我 们看到教师利用黑板书写所进行的那种惯常的交流更为适合。假 如我喜爱贝多芬并在倾听他的一曲四重奏中受到感动而你却什么 也听不出来,我如何能使你去倾听呢?乐声是存在的,这很明 显。但我听到非常美的旋律,而你却无动于衷^你听到的仅仅是 声音而已?我怎么能使你听出美来呢?这是教育中更重要的问 题,比教你学ABC或在黑板上证明数学题或指点一只蛙的解剖 更重要。后面提到的这一类事情对于两个人都是外部的》你有教 鞭,两个人能同时看一个目的物。这种类型的教学比较容易》另一 种教育要困难得多,但那是咨询家工作的一部分。这就是超咨询。
第八,弄清一个人的底细,他是哪种人,他喜欢什么,不喜 欢什么,什么对于他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他正走向何处,以 及他的使命是什么——向一个人自身展示他自己-——这意味着心 理病理的揭露。这意味着对防御心理的识别,和识别后找到勇气 放弃这种防御。这样做是痛苦的,因为防御是针对某些不愉快的 事竖立的。但放弃防御蛊值得的。如果说心理分析文献没有教给 我们任何别的东西,至少巳使我们懂得压抑并非解决H题的上 策。
去圣化(Desacralizing)。让我说一说心理学教科书中没有 提到过的一种防御机制,虽然这对于今天的某些青年人说是一种 非常重要的防御机制。这就是“去圣化”的防御机制。这些青年 人怀疑价值观念和美德的可能性。他们觉得自己在生活中是受骗 了或受挫了D他们大多数人的父母就很糊涂,他们并不怎么尊敬 他们的父母^这些父母自己的价值观念就是混乱的,他们看到自 己的孩子的行力仅仪限于吃惊而已,从来也不惩罚他们或阻止他 们做坯事。于是,你便看到一种情况,这些年轻人简直是鄙视他
2S3
们的长辈——往毡确有充分的理由a这样的年轻人已经由此得出 一个泛化的结论:他们不愿意听从任何大人的劝吿,假如这位校 辈说的话和他们从伪善者的口中听到的一样就更不愿听从。他们 曾听到他们的父辈谈论要诚实或勇敢或太胆,而他们又看到他们 父辈的行为恰恰相反p
这些年轻人已经学会钯人还原力具体的物,不看人可能成为 什么,或不从人的象征价值看人,或不从恒久的意义看他或她。 例如,我们的靑少年已经使性“去圣化”。性无所谓> 它是一件 自然的事情。他们已把它弄得那么自然,使它已经在很多扬合失 去了它的诗意,这意昧着它实际上巳经先去了一切。自我实现意 昧着放弃这一防御机制并学会“再圣化” (resacmlize)①。 的意思是,愿意再次从“永恒的方面v看一个人,象斯宾诏 莎所说的那样,或在中世纪基督教的统一理解中看一个人,那就 是说,能看到神圣的、永恒的、象征的意义。那就是以尊敬的态 度看女性和以尊敬所包含的一切意义看待她,即使是看某一个别 的妇女也一祥。另一个例子:一个人到医科学校去并解剖脑。如 果这位医科学生没有敬畏之心而是缺乏统一理解,把脑仅仅看成 一个具体的东西,那么肯定会有某些损先。对再圣化开放,一个 人就会把脑也看作一个神圣的來西,看到它的象征价值,把它看 作一种修辞的用法,从它的诗意一面看它。
再圣化往往意味着一大套过时的谈论——&非常古板”,年 轻的孩子们会这样说。然而,对于咨询家,特别是对老年人提供 劝告的咨询家,由于人到老年这些关于宗教和生活意义的哲学问 题开始出现,这就成为帮助人趋向自我实现的最重要途径。年轻 人可能说这是古板,逻辑实证论者可能说这是无意义的,但对于在
①我不能不拼凑这些词,因为英语对于形容紝人来说B经不中用了,英语没有表 达炱徠的适当词汇,甚至挺好的词虫都玷污了一钶如,.
2St
这样的过程中来寻隶我们帮助的人,这显然是非常有意义而且非 常重耍的,我们最好是回应他,不然我们就不是在尽我们的责任。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自我实现不是某一伟大时刻的问题。 并不是说,在星期四下午四时,当号角吹响的时候,你就永远 地、完完全全地步入万神殿了。自我实现是一个程度问题,是许 多次微小进展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极常见的是,来咨询者倾向 于等待某种灵感来临,使他们能够说,“在本星期四3时23分我 成为自我实现的了! w能选为自我实现榜样的人,能符合自我实 现标准的人,不过是从这些小路上走过来的:他们倾听S己的声 音;他们承担责任> 他们是忠诚的;而且,他们工作勤奋。他们 深知他们菇何许人,他们是什么,这不汉是依据他们一生的使命 说的,而且也是依据他们日常的经验说的&例如,当他们穿一双 如此这般的鞋子的时候,他们的脚就会受伤,以及他们是否喜欢 吃茄于,或喝了太多的啤酒是否整夜不露商,等等。所有这一切 都是真正的自我所含有的意思。他们发现了他们自g的生物学本 性,他们的先天的本性,那是不可逆转的或很难改‘的。
治疗的态度
以上说的是人在趋向自我实现时的所作所为^那么,咨询家 是何许人呢?他如何能帮助来眾助的人朝着成长的方向运动呢?
探求一个合适的模型。我曾用过“疗法”、“心理疗法”和 “患者”等词。实际上,我嫌恶这些词,我嫌恶这些词所表达的 医学模型*因为医学模型的意思是说,来找咨询家的人是一个有 病的人,受不适和疾患的烦扰,是來寻求治疗的<> 实际上,当 然,我们是希望咨询家是一位帮助促进人的自我实现的人,而不 是一位帮助治好一种疾患的人。
265
帮助的模型也必须放弃;它也不那么合适。它使我们把咨询家 设想为那样的人或那样的专家,他慊得一切并从他高高在上的特 权地位走到下界可怜的鴦人丛中,这些蠢人什么也不懂而不得不 以某种方式接受帮助。咨询家也不可能是一位教师,一位通常惫义 上的教师,因为教师的训练和擅长是“外在的学习”。而进入一 个人可能达到的最佳境界的成长过程却是“内在的学习”。
存在主义治疗家曾力求解决这一模型问题,我應推荐布拫塔 的著作一《对真实的探求》,作为对这一问题的一种讨论。布根 塔建议我们把咨询或治疗称为“ontogogy”,意思是试着帮助 人成长到竭尽他们所能的高度。或许这比我曾建议的词更好些, 我建议的词来自一位德国作者,它是“psychology’7 ,意思是 心灵教育。不论我们用哪一个词,我认为我们最终必然达到的概 念都将是阿德勒很久很久以前就提出过的一个概念,即他所说的 “哥哥”。哥哥是亲爱的承担责任的人,正如一位哥哥对他的年 轻的幼小的弟弟所做的那样。自然,哥哥慊得的多些I他多活了 几岁,但他没有什么质的不同,也不是属于另一种推理的范畴^ 聪明而亲爱的哥哥试着促使弟弟进步,并试着使弟弟胜过自己, 在弟弟自己的生活方式中得到更好的发展。着这和“教导无知者” 的那种模型多么不同I
咨询关心的木是训练,世不是塑造或普通意义上的教导, 不是告诉人应该做什么和如何做。它不从事宣传。它是一种“道 的”启示和号甲f的帮助。“道的”意昧着不干预,“任其自 然” ?道学未i二种故任哲学或疏忽哲学,不是拒绝给予帮助或 关怀的哲学。作为这一过程的一种模型,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位 医师,如果他是一位不错的医师并且也是一个不错的人,他决不 会梦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患者或以任何方式进行宣传,或试图 使一位患者模仿医师自己。
2时
好的临床医师所做的是帮助求助者弄清并破除那些针对他自 已的自我认识的防御机制,恢复他自己,现解他自己。理想的惜 况是,医师的那一相当抽象的参照系统,他曾读过的教科书,他曾 上过的学校,他对世界的伯念——这些都绝不要让患者觉察到 尊重这个“小弟弟”的内在本性,本质,和精华所在,他会认识到, 让他达到美好生活的最佳途径就逄更充分地成力他自己。我们称 为“有病”的人是那些尚未成为他们自己的人,是针对人性树立 起各式各样神经质的防御机制的人正如对于玫瑰丛来说不论岡 丁是意大利人还是法国人或瑞典人都一样,对于那个小弟弟来说 帮助他的人是如何学会帮助人的也无关紧要。帮助他的人必须给 予的是某些和他的身分无关的肢务,不论他是瑞典人,还是天主教 徒,或伊斯兰教徒,或弗洛伊徳的信徒,不论何许人都一样。
这些基本概念包容着、蕴含着、而且完全符合弗洛伊德的和其 他心理动力论体系的基本概念。是弗洛伊德的一项原理说明,自 我的无意识方面受到压抑而真实自我的发现就在于揭露这些无意 识的方面。隐含的意思是相信真理能治病。学会破除自身的压 抑,理解自己,倾听冲动的声音,揭示胜利的本性,达到真知、 灼见,和真理——这'些就是所需要的一切。
劳伦斯*库比不久前在“教育中被遗忘的人”这篇文章里提 出一个观点,认力教育的一个根本目标就是帮助人成为一个人, 尽他的可能成为一个完全符合人性的人。
特别是对于成人我们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巳经有了一个 开始f我们已经有了一些能力和才能,有了方向,使命,和职 业。现在的任务,假如我们认真看待这一模型,就在于帮助他们 使他们已经具有的更完善,使他们处在潜势的东西成为在事实上 更充分的> 更真实的、更现实的*
林方译
267
存在与非存在:存在 心理疗法的贡献①
〔美〕罗洛*梅②
存在疗法的主要贡献在于它将人理解为一种存在。这种疗法 并不否认精神动力的有效功能,也不反对在适当场合对特定行为 模式的研究。但是它主张,各种动力论的驱力概念,无沦人们给 它冠以何种名称,只有放到我们接触的人的存在结构中才可以理 解。这样,存荏分析的显著特点就是t它与本体论即研究存在的 科学发生关系,它的研究对象是“实存” (Dasein〉③,那坐在 精神病医生面前的特定的人的存在。
在开始给“存在” (being)及其有关术语下定义的艰难工 作之前,让我们先从存在的角度出发提醒自己:我们探讨的课题 是每个敏感的精神病医生一天中要碰到许多次的情况。这就是当 你面对着一个人,突然发现他跟你所掌握的有关他的情况大不相 同的那一瞬时的体验。这里的“瞬时”当然不是指一个确切的时 间,而是涉及这种体验的性质。这样说吧,我们可能从一份病历 上得到一位患者的大童材料,也可以从其他跟这位患者谈过话的 人那里了解到他的许多情况,但是当这位患者本人走进诊所时,
<1) # 自Chiang. H.-M. and Maslow* A ? H _ (eds,), The healthy persona-Utrtl977, p?,59—74.
(2)罗洛.梅(RoIIo May* 1909-^*
③Dascin—饲中文有11亲在”,"纯在” ' ■艰有, “实存”、■足在,等译 法。参见刘放柄著《现代西方哲学》第550贝。一译注
268
我们却每每有一种突如其来的、有时甚至是强烈的体验,感到眼 前的患者实在跟自己的“先入之见”大不相同。这种体验中一般总 包含着惊奇,但这种惊奇又踉茫然和迷惑毫无共同之处。它具有 惊奇的原意,即“豁然开朗”的意思。这种说法当然绝无批评自 己的同行所提供的材料之意。因力就连跟那些我们的老相识、老 同事一起,我们也有这种突然“遭遇”的体验有关患若的资料 可能是准确的,值得了解的,然而关键却在于:认识别人的存在 不能依据个别孤立的现象,这种认识必须建立在更高的基点上6 显而易见,了解那些在别人的行为方式中起作用的驱力和机制是 有益的,熟悉他跟其他人交往的方式也十分必要;弄清他的社会 条件、他的某些特殊的姿态和象征性动作的含义当然也至关重 要,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可是,当我们面对着核心的、最真切的 事实,印活生生的人本身的时候,以上的一切便立即退居到次耍 的地位。当我们发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头脑里那些有关这个人 的大量材料突然自动地以新的形式重新组合的时候,我们得到的 沿示并非是这些材料错了,而应该说,由于这些材料只是这个人 存在的外在表现,所以它们只有在这种存在里才获得了内容、彤 式和意义。我们的探讨绝不抹煞认真地搜集,研究我们所能获得 的有关某个患者的资料的重要性。这一点谁都明白。但是,任何 人也不能闭眼不看一种经验性的事实,即:在我们亲眼见到这个 病人的时候,这些资料会自动地彤成新的构型(configuration)。 这一点,也能在我们跟别人交谈的共同经验中得到证明&在这种 情况下,我们会告诉自己延长谈话的时间,因为U己对对方的感 觉还不够真切。谈话应该继续,直到自己头脑里的那些资料“改
①我们可能在朋友和爱人身上得到注神感觉.这当然不是一种一次究成的沣验. 在任何一种发展音、成长I、至夬里要的关系中,这种体验都可薛——也许怪 应该~■不断出现。
2G9
组”成新的形式的时候。而当我们对这种关系感到敌意和厌恶 时,当我们拒对方于千里之外时,那不管我们的聪明才智有多 髙,也断难获得这种“真切感”。这就是传统的“认『识” (Knowing)和“知道” (Kiiowing about)之间的差别D连
我们力图认识一个人的时候,我们所知道的有关他的知识应该统 统从展于核心的事实他的实际存在。
在古希腊和古希伯来语里“认识”和“性交”是用的同一个 动词。这一点,在圣经的詹姆士王译本中屡次体现出来:“亚伯 、拉罕跟妻子同房,她怀孕了……”等等从语源学的角度来看,
“认识”和“性爱”的意思是非常接近的。尽管我们没有必要陷 入这一复杂的课题,但我们至少可以说,认识一个人跟爱一个人 一样,其中包含着一种“结合”,需要有一种相互交流。宾斯万 格尔将其称为“交互式” (the dual mode)。从广义上来讲, 我们应该:欲知斯人,先能爱之^
这种与另一个人的存在的突然“遺遇”有一神蔑撼心灵的力 量6它极可能引起焦虑,也可能带来欢愉。无论哪种情况,它都 能深深地抓住你,深深地打动你。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精 神病医生为了自己的舒服省事起见,将对方仅仅看成一个“病 人”,或者,将法意力集中在某些行为的机制上,从而躲避这种 遒遇了。然而,如果我们以专业的眼光来衡量与另一个人的关 系,就十分容易看到,这种对焦虑的逃避,不仅导致我们与另一个 人心灵的隔膜,而且惊人地歪曲了现实。因为这样一来,我们并未 真正f $这个人^技术和资料一样,也必须服从两个人在一间屋里 B狭路.相.逢”这一事实。这样提出问题,并没有贬低技术的重耍性。
萨特用一种稍微不同的方式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这一观点他
(P 原文为"Abraham Knew his wife and slie conceived 270
说,如果我们认为可以将人简化成原始资料、给定的骓力(或 愿望)、简化成依赖于主体存在的某个客体的若干属性来分析,就 可能最终导致一种武断的物质体系。这些物质可称为机械系统,
也可称为物力系统或者模式。然而这样做,我们必然落入一个进 退维谷的境地。我们人类要么变成某种无定型的泥团,注定要 消极地听命于欲望,要么就变成一些不可再简约的驱力或倾向性 的简单凑合。无论哪种情况下,人都不复存在,我们再也看不到

“接受这种经验或那种经验的这个人。”①
* 丨
存在与非存在
要给“存在” Cueing)和“实存” (Dasein)下定义是相 当困难的。这两个术语及其涵义招致了许多反对意见,使我们的 工作加倍棘手&也许有的读者感到这种术语不过是神秘主义的一 种改头换面而已(神秘主义一词意指含混,本身带有贬义、而且 极不准确),与科学风马半不相及。显然,这种态度对整个问题 不屑一顾,实际是回避了问题。有趣的是,神秘这个字眼被使用 时总带有贬义,意指有我们无法理解、无法解释的事情。有人相
①见哈热尔*巴息斯铎保尔*萨特著《存在与霣无》(Being and nothingness),
第561页* P特*着写"……或者*,我们在寻找这个+的时候,看到的 只是一种无用的、被象的对象,或者是我们所寻求的存在变■成了一堆由外在 联系枯合起来的现象的尘土,然而在试?理解另一个人的时候,任何人都决 不应该在这押物戲的观点中寻求答案,这一現点是非人性的》其所以如此,是 因为我《的对象是人"(寒52页)?他又说,*如寒我们承认这个人是一 个统一体,戴不能指望以补充或者是将我tfl通过?驗在他身上发现的各种 傾甸性进冇组合的方式来重新81造柚……,w在萨特者来,这个人的每一种 态度《是这个味一体的某种反映.u在一位男性情人的嫉妒心里,这个主体通 过与一位女性的关系宽吿了自己在历史上的存在》这对那些慊得如何解释这 -现象的人意味着这个主体与世界的全邡关系,由于这个世界,他才成了 —个自我(self) *换句话说,这一经》性的态度本身乃是一斗可理解的人 ?的选择的农现形式,其中没有任何神?典W之处” <第58页> ?
271
信,如果我们不能将某种事,某种经验用数学方式表现出来,那 么这件事,这种经验就不真实I如果我们能将其简化为数字,那它 就必定是真实的。这种看法在我们的文化领域中影响甚广。这意 味着将一事物抽象化——而数学则是抽象化的登峰造极。抽象 化是数学的光荣,也是它得以广泛应用的原因0可是这样一来, 现代西方人便面临非常可笑的境地:在将一件事物抽象化之后, 他反而得说服自己相信它是真的。这种情况跟西方世界蔓延着的 隔绝感和孤立感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因为我们让自己相信的唯一 “真实w经验恰恰是不真实的。我们否认了自己的经验的存在o 神秘这个带贬义的字眼通常为蒙昧主义者所利用。毫无疑问,靠 着贬低一个间题的意义来囲避它,其结果只能在这一问题上造成 概念含混。凡抱着科学态度的人难道不.应该竭力弄清自己所谈论 的课题,并尽力寻找那些能准确地、最少歪曲地描写事物的字眼 吗? 《存在”跟“爱”和“意识”一样,我们无法既将其分割, 将其抽象化,又保存我们正要研究的那些东西。它属于现实的范 )畴9发现这一点是值不得大惊小怪的。I不过,这种发现还不能解 除我们肩负的理解它、描绘它的任务。
另一个更为严重的抵制来源遍及整个现代西方社会。这就是 那种逃避、有时甚至是压抑“存在”这一问题的心理需要。与另 一些文化、尤其是十分关心存在的印度和东方文化、以及出现过 类似文化的其他历史阶段相比较,现代西方世界的特点正如马塞 尔一计见血地指出的那样,恰恰是“缺乏这种本体观念,缺乏存 在的观念。一般说来,现代西方人的情况是这样的:如果说本体 论提出的问题引起他的不安的话,这至多也不过象一阵朦胧的冲 动,自己很难觉察到。”①马塞尔这里指出了许多学者一致强调
① M良rcelF G,Tke pkiioso^hy cf existence^ 1940, p. 1 *
2T2
的事实,这就是存在感的丧先,一方面跟我们将吞在置于功相的 从属地位有关——一个人不知道自己首先是一个人,一个自我, 而只知道自己是地铢里的售票员、杂货商、教授、美国电话电报公 司等企业单位的副总经理、或者由他的其他什么经济方面的功能 得来的头衔;另一方面,它也踉我们文化体系里的大规模集体主义 潮流以及普遍存在着的“遵奉主义”倾向有关,马塞尔于是提出 了这样有力的质疑;料,
mk! i富士“&;^ ?..............
? ? 鬌
马塞尔接着写道:“至于给‘存在’下定义,我得首先承认这 事困难之至。我只想在此就探讨的方法提一点建议:那种着眼于 经验性的资料,旨在将其逐步简化为越来越没有内驻价值和意义 的因素的详尽分解(这种分解恰恰是弗洛伊德的理论著作的着眼 点)是嵌存在水火不容的。”③我之所以摘荥了以上这句话,丧 想说明,当弗氏分析被推到了极端,我们虽然知道有关驱力、有 关本能,有关机制的一切,但是唯独不晓得:存在是根本。 是它将一个人身上的无限复杂的诸种决定性组合起来,使这 个获得经验的人異有某种自由,认识到作用于自己的各种力量, 不管这种自由有时是多么有限。在这个范围内,他才能三思而后 行,他所作出的种种反应也才有了份量&因此,在这个范围内, 人也决不是一种纯粹的驱力和行为的固定形式的组合。
存在治疗家用来说明人类存在的显著特征的字眼是“实存” (Dasein)。宾斯万格尔、库恩(Kuhu)和其他一些人甚至将
①宥重号是本文作者加的。有关对存在惑的压抑所产生的病态后果请蛊阅弗涪 姆著《逃》自由5>和里斯受著《孤独的人群》*
? 同上.第5页。
21%
自己的学派称为“实存分析学派CDaseinsanalyse) “实 存” 一词是由存在(seixO和“那里” (da)组合成的。实存一 词说明了人是“就在那里”的存在。它同时还包含这样的意思, 这就是,他的“就在那里”说明他有能力认识自己的地位,并将 这种地位作为认识的出发点。进一步讲/ “就在那里”不是注意 —个位置,丽是一个特定的人所处的特定位置,是这一确定瞬时他 的存在在时间和空间的特定的一点。人能栘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因 而也就对自己的存在负责。也正是这种认识自己的存在的能力使 人有别于其他的存在。存在治疔家不仅将人视为“自在的存在,v 而且将其视为“自为的存在” ^在以下的章节里,我们将讨论的 宾斯万格尔和其他作者提出的“实存种种选择”,其意思是“一 个对自己的存在负责的人作出的种种选择……。”
存在(being)是一个分词,一个表示某个人在成为某物的 过程中的动词形式。如果读者能记住这一点,“人的存在”这一 字眼的全部含义就会显得明晰一些。不_的是,当“存在v —词 在英语中被当作一个普通名词来使用的时候,往往带有静止的含 义,而被当作特殊名词,如表示一个人(a being)的时候,又是 为了表示一个实体,如一名士兵被视为一个单位一样,其实,当 存在被当成一般名词用时,它更应被理解为“潜在"(potetitial) 的意思,即“潜在性” (potentiality)的源泉^这种潜在性使 橡子长成橡树,使每一个人成为他应该成为的样子。当我们将其作 为特殊术语使用,例如用在“人的存在”之中时,它总是有“发展 中的人”、“正在成为某物的人”的能动内涵p因此,在这个国家 里,也许“形成” (becomins) —词更能表迖存在一词的意思。 只有当我们看见一个人在发展在变化的时候,才能理解他的存在, 也只有当我们在行动中发挥自己的潜在的时候,才能认识自己。于 是,对人类存在的有意义的时态是将来时——就是说,关键问题在
274
于我前进1变化的目标,在于我在最近的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因此,对人类来说,存在一词不是一成不变的a它眼橡予有 別,不能自动长成参天大树,因为人的本质的和不可分割的属性 乃是他的自我意识。人C或实存)是这样一种特殊的存在,如果 也要成为自己的话,就必需认识自己,对自己负责。他也知道, 在将来的某个时辰他会成为非存在e他这种存在无时无刻不跟非 存在^^■死亡,辩证地联系在一起。他不仅知道自己或迟或早会 变成非存在,而且知道由于自己作出的选择,还能眵抛却或失去 自己的存荏。“存在与非存在”一这个我们的小标题中的 “与”字不是打印的错误,?不是人在考虑自浪时作出的最后抉 择。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在任何时候作出的选择。人对自身 存在的意识这种深刻的辩证关系曾力帕斯卡尔(Pascal)描绘得 无与伦比的美丽。
“人仅仅是一根芦苇,大自然里最脆弱的一根芦苇^不过他 是一根会思维的芦苇。如果要消灭他,宇宙用不着全副武装,大 兴干戈。一缕轻雾、一滴水珠足矣。但是,即使宇宙当真粉碎了 人,人也比刽子手更宝贵。因为他明白自己死了,他清楚地知道 字宙的优势。而对于这一点,宇宙却一无所知。”念
力了将人体验自己的存在的意义弄得更清楚一点,我们让大 家看一个从病历堆中找出的例子。这位病人是一个二十八岁的聪
①这是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刚中的台同略加改动得来的。莎翁原文为 "To be, or r.ot to bev ■句中的连词或者” (or)在本文中被作若有 意改成了 *与” UtifO ? —译注,
? Gertrude B,Burfuri Rawiings trans.and efl, r Pascal, s Pcn^ecs, p ,35, 帕斯卡尔挂着说,“于是,我们的_严來自思维e我们必须通过思维来使自 已升华,而不能指望我们无法填痱的时问和空间4买么T让我in努力去思维 吧》在那里+我们耝找到为人的准朔* ”这里也许有必要指出,帕氏的所m 思维弁不是坩的智SS成者技术性的理性,而是指的自我意识,能认识心灵的 S性的那种理性*
275
颖的妇女,在表达自己的体验这方面尤其有天赋。而旦,由于那 些在她心灵的隐秘之处的严重的焦虑、深刻的自我怀疑以及经常 龙生的不可抑制的愤怒,使她在接受精神治疗这点上也不例外。 作为非媢生的孩子’她小时曾寄养在这个国家西南部的一个小村 子里。她的母亲发起火来,总要提起她的出生的由来,说自己当时 怎样设法堕胎。日于过得不顺心的时候,就对这孩子大吼大叫: “如果没生下你这个孽障,我们可不会遭这些罪啊1 ”家里的其 他人吵架的时候,也会拿这孩子出气t “你干嘛不死呵,我们真 该在你生下来那天把你闷死! ”长大以后,这位姑娘自力更生, 成了很有文化教养的人。
在她接受精神治疗的第四个月一天夜里,她做了这样一个 梦:“我看到自己在一群没诠脸的人群中,这些人就象是一群影 子。四下似乎是一片人的荒野。可是就在这时我发现人群中有一 个人对我怀有同情。”第二个疗程里她汇拫说,前一次疗程后的 某一天,她获得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体验。我们现将两年之后她根 据记忆和日记写出的东西摘引如下:
K我记得自己正走在贫民区的高架铁路下面我是个非法的 孩子这个念头折磨着我,我在痛苦中挣扎起来正视现实,禁不住 大汗淋漓^我明白了,接受这一现实就等于承认‘我是一个生在 养尊处优的白人中的黑人、或者‘我是明眼人之中的瞎子、那天 夜里我醒来时,想法变了夕我接受自己是非法的孩子这一事实, 但我不再是个孩子了,事实正是这样&要说我是非法的吗,这说法 也不对,只有我的出生才是非法的’。那么剩下的是什么呢?剩下 的只是‘我在。这种与‘我在’的接触与接受一旦完成,就给了我 <生平第一次)这种体验:‘因为我在,所以我有存在的权利
① S am”在英文里庳意为°我是” t可是抿据这里的上下文,Mam”也有
*我存在T的?思,一译注
276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这是一种原始的感觉——它象 我收到我的房契时的心情;这是我对Q己生命的体验,不管它是 一个离子》还是一片波浪&这颇象我小时候,找到一颗桃核,将 它敲开,事先也不知道里面究竟是什么,可届却发现桃仁苦中带 甜、十分爽n。这使我感到有些惊讶.这又象一艘碇泊在港里 的舢舨,本是陆地上的原料所造就,借助于铁锚,再一次跟陆地 ——它的故土取得了联系&它也耍炤锚开航,然而为了躲避风 暴、或奢稍事休息乂放下锚链……。这就是我对笛卡尔那句话的 答话:‘我在,所以我思维,我感受,我行动
“它也象几何学里的一条公理。谁没体验过它,谁就象是学 了几何却不知道第一公理。它也象我来到自己的伊甸同,在这 里,我超越了善恶以及其他所有人类的观念。它又象那直觉的世 界中的诗人的体验,那种捉摸不住的灵感。只不过这里没有那种 与上帝之间的神交,只是发现了自己,并与之融労一体。这还象是 拿着辛德柳拉的水晶鞋走遍天涯海角寻找合适的脚,一朝猛然醒 悟:除了辛德柳拉本人,谁穿着这鞋也不合脚。这就是本义上的 所谓,事实、它象是述未牧li上山脉、海洋和陆地的地球仪,又 象是一个孩子在句子中找過了与有关动词对应的i语,而这个主 语就是他的生命,那种觉得它是空洞的理论的感觉也随之消先。” _我们将把这种体验称为“我在”体验。②以上对一复杂病
■ ①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患者这里是反过来说。~■译者
②一些读者可能会联想起《山埃及记》的第三章.第十四节,艽&写到摩西宥见 耶和华在烈培照摘的灌木丛中出现。耶和年吩咐摩西将以色列人引出埃及, 庫西却要知道上帝炷甚名谁。于是耶和华给了他如卜有名的I?]答,“我就是 我,”这~古典的存在主义凹答(这位思者恰好不知道这个句予)寓意隽永 而尿过。因为在其屮上帝指出了上畀的实质就是存住的力II,我tn还不具备 探索这句洒的丰贫含义的能力,也无法去研究复杂的翩译问題*但是我们可 以指出,这个句子的希伯来文原文世可以译成B我将来盎什么就是什么》” 这证明了前面的存在应用将来时表尔,与变化不可分离的论断。上帝是创造 性的潜在,.是变化的力a的本质,
277
例的有力而优美的描绘,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的存在感的出现和 加强。作为非婚生的孩子,那位患者的存在受到更明显的威胁?
由于她两年之后去观察这种体验的有利地位以及她富于诗意的表 达能力,这种体验也就显得更加深刻和明晰。不过我相信,不管她 的具体情况如何,她的体验都不会跟一般的人'^"精神正常的也 好,反常的也好一一有裉本上的不同。
最后,对于这一病例所显芾的经验,我们想提出以下四点看 法。首先,“我在”体验本身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解决 问题的字宇由于有了对自己的存在的体验,那位病人才能在 其后的‘心探索一些心理问题。当然,就最广的意义来 讲,所有心理治疗的目的都是实现这种存在感。但是严格说来, 实现这种存在感的目的是使一个人跟他的自我和环境联系在一 起。它是对个人的存在(包括他的同一性〉的体验,这存在是解 决各种心理问题的必要条件。就象病人所说的那样,它是一种 “基本事实”,一种无条件反射(ur> ?经验,我们不应该将它 仅仅看成是一个病人对他(或她〉的某些特殊能力的发现,臂 如,他通过学习,能学会画画写文章,能和异性进行满意的性交 等。从旁观察,对特殊能力的发现和自我存在的经验似乎是并行 不悖的。但是后者才是基础,后者是前者心理方面的先决条件。 对那些不需要这种“我在”体验^■无论程度如何——而解决一 个人的特殊心理问题的办法,我们满有理占怀疑它是否货真价 实。在病人的体验里,谊些在他自己身上发现的“新能力”也许 仅仅是一种补偿而已,就是说,它们证明他有重要性,尽管他深 知由于自己缺乏那种“我在、所以我思维、我冇动”的基本信 念,在更深的意义上自己仍是无足轻重的人。我们也有理由设
① ur,unconditioned reflexion^无条件反射的翁写* Z78
想,这种补偿性的办法更标志着病人用一种自卫方法来代替另一 种,一套言辞来代替另一套,而从未体验到自己是一种存在。在 第二种状态下,病人会心平气和地升华情操,或转向内省,或诉 诸于人,然而即使如此,还是缺乏扎根于自己存在的行动。
我们的第二点看法是,这位病人的“我在”体验不能以“移 情”关系来解释。积极的移情,不论是对精神病医生还是对她丈 夫,在这病例中都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点在病人的那个富有表达 力的梦中显示出来了,在梦境中那冷漠、荒凉的人性间也还有一 个人对她抱有惻隐之心。不错,在梦里她向我们说明,只有当她 能够信赖其他什么人的时候,才能获得“我在”的经验。然而这 并不能解释体验本身。对任何人来说,被另一个人接受并信賴这 个人是“我在”体验的必要条件,这一点不容置疑。可是只有当 他把握住自我的时候,才能从本质上明确自己的存在。这就是 实存”体验,一种只有在自我觉知(self—aweaess)的境 界才能实现的体验。靠着社会分析是不可能对其作出根本的解释 的。对病人来说,被另一个人,例如被精神病医生所接受,意味 着他无需为其他任何人、或是整个世界接受他而全力以赴地苦苦 拧扎。被他人一接受,他就了?宇去体验自己的存在。我们 必须强调这一点,这是因为矗医生都错误地认为只要被 另一个人接受,自我存在的体验就会自动产生。这就是一些“关 系疗法(relationship therapy) ”的根本谬误所在,无论在生 活中还是在心理治疗过程中这种“你所需要的就是我爱你、接受 你”的态度很可能会助长病人的被动性。而至关重要的问题倒是 病人自己在具备了对自己的存在的认识和责任感之后,针对能被 他人所接受这一事实作何行动。
我们的第三点看法直接由上述看法衍生而出。这就是,存在 这个概念,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病人对社会习俗、伦理规范的接
Z7B
受。用尼采的话来说,存在的概念超越了善恶。如果说我的存在 感是可靠的,它就绝非依赖他人定下的模式。它应该和阿基米德 定律中的一条定理处于同一个立足点上,我们则以这点为依据, 去判断父母和其他权威提出的要求。的的确确,亭f士学与巧學
ii:、^凌服自己接受外界的标 准,这时僵化的道学对他便成了维持平衡的工具。我们无意在此 否认社会对个人的道德观的影响,只想说明本体意识不能完全还 原为这些影响丨它不_了种“超我” (superego〉再者, 存在感赋予人自尊&基“,?这也不是别人对他*看法的反 映。因为如果你最终必领将自尊建立在社会认可的基础之上的话, 你所有的就并非自荨,而是踉社会迖成的妥协。虽然个人的存在 感跟各种社会关系互相交织在一起,但它毕竟不是社会影响的产 物,它总是取决:于“个人的世界” (Eigenwelt)(我们将萑沿 面探讨这一概念)。这一点,无论怎样强调都不力过分。
我们的第四点看法所涉及的间题最为重要,即:我们决不能 象心理学界的许多同人那样,将“我在”体验与所谓“自我的作 用”混为一谈。也就是说,将一个人的自我存在感解释成“自 我” (ego)发展的一个方面是不妥的。为了明确这一点,我们 只需回顾一下在传统的精神分析学说中“自我”的意义就足够 了。传统上,“自我”被认为是多少有点微弱、不定、被动和后 天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其他强大过程的副产品。它是“本 我”(Id)在受到外界环境的琅制时的结果代表了外部世界”①。
(J) Mealy, Bronner and Borers, The meaning and structure of psycho^ analysis, 1930, p. 38,我们之所以引用中期的精神分析学派的一IS有代袠 性的概述中的话,并非由于我们无视其后的自我理论的发展,而是由于我们 想让读者搞淸楚自我襯念的丰质*这一本质后来虽然播到了充实和发展,(R 其基本内容没变*
280
格罗代克曾说> “我们称为打我的东西从本质上来看虽被动的' 弗洛伊德对此表示赞同,并引用了这句话诚然,精神分析 理论发展中期的成果给了自我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可是在那里自 我也只被当成对自卫机制研究的一个课题而已。自我靠了它的消 极、自卫的机能才扩大了自己最扨的冇争议的不稳定的疆界,它 “受惠于三个主人也因此面临三种威胁。这些威胁是外部世界、 本我的性力(力比多)以及超我的严厉” ?。弗洛伊德经常说, 如果自我能在它那充满矛盾的范围内维持一点类似和谐的东西的 活,那它也能工作得很不错。
我们只潢要略微动动脑筋就不难看出,0我跟“我在”体验, 即跟我们以上所讨论的桴在感相去多远。后葙产生于更基本的 心理S次,而li是前若的发展的先决杂彳4^自我是人格的一部 份,传统意义上较弱的部份。而存在感指的是一个人的包括苻意 识的和无愆识的全部经验,決不仅仅楚意识的体现。自我是外部 世界的反射,存在感则扎根于-个人存在的经验之中d卩果它仅仅 是外部世界的反射或反映,就绝不可能是一个人的存在感。一个 人的存在感不是他观察外界、衡量外界、估价外界的能力,而是 认识他鬼世上的一神存在,是孽f:亭学:印那种亨字 在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我们所mi '{ikkkkff的;溪a 我是主客关系中的主体,而存夜感的出现是先于这一主客对立关 系的。存在的意思并非“我是主体”,而菇:“在众多存在之 中,我是这样的一种,我能认识到自己是正在发生的事件的主 体。”就其本质来说,存在感并不跟外部沮界处于敌对状态,但 是它必须包括必要时跟外界进行对抗的能力,正如它也必须包括
S) HeaLy, Bronrier and Bovers, The meaning and structure of psyclioa-ralysis* 1930, P,41H
②同上,
2SJ
与非存在对抗的能力一样*这一点我们在后面还要说明。毫无疑 问,自我賴存在感取决于儿童从出世到几个月到两周岁之间的某 个时候的自我觉知的产生,人们常将这一过程称为“自我的出 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二者混为一谈。人们普遍认 为,貞我在孩提时期特别弱,这是踉孩子对现实的有限认识以及 跟现实的薄弱联系一致的。可是存在感在这时却可能异常强烈。 只是当孩子学着屈从于社会的时候,学着从旁人对自己的评价中 去体验自己的存在的时候,当他由此而丧失自己的纯真的时候, 这种存在感才逐渐减弱消失。实际上,存在感一一亦即本 体感——不仅是解决其他问题的条件,也是自我发展的必要条 件。①
我们当然知道,在最近几十年间,自我理论在正统的精神分 析学派中得到了补充和发展。但是,对一个“扶不起来的天子”, 你再给他多穿几层黄袍一虽然这黄袍的编织剪栽巧夺天工—— 也无法弥补他的无能。归根结底,自我理论的要害之处在于它集 中地体现了现代思潮里的主客二元关系。我们实在有必要强词 指出:自我被人们认为无力、被动、后天形成这一事实本身就是 当代人丧失了存在感的症状或本体感受到压抑的症状。自我理论 反映了那种把人在本质上看成是某些力量的被动承受者的普遍镇 向,无论这些力童是“本我v dd),还是马克思主义者看到的 宏大的工业化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或是海德格尔所说的那种把个 人象沧海一粟吞没掉的社会习愤势力。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认 为自我较弱且不断受到本我侵扰的观点入木三分地反映了维多利
①如果有人提出异议■说■自我”(吒0>的概念至少比存在?更椿确,更食于科 学性.《我扪只_重复我们巴经说过的话?即在纸上奢決精神性是容易的.问E 在于如何将我们的概念与一个人的现实存在联系fe来*
Itl
亚时期的人性分裂状况,它也是对那个时代的浅薄的唯意志论的 一种有力针砭。然而当有人把这种自我发展成金科玉律的时候, 错误就出现了。如果自我学说前后一致,是指作为人的人的话,那 么存在感,本体感也包含于其中了。
现在我们应该探讨一下非存在的问题,或若如存在主义文学 作品中所说的“虚无” 〈Nothingness)的问题了 n本货标题 “存在与非存在”中的连词“与”指出了这样的事实,即非荐在是 存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了掌握存在的意义,一个人首先箫要 认识到他也可能不存在,认识到自己每时每刻都在毁灭的峭崖边 上行走,而且无论如何也逃不掉在未来什么时辰降临的死亡。存 在从来就不是独立于意志的,人可以抛弃它,也可能失去它,而 且事实上无时无刻不面对着非存在的威胁。如果没有对这种非存 在的意识——意识不到死亡1焦虑对存在的威胁,意识不到在“遵 奉”中有失去个人潜在性的威胁——这神威胁虽不耸人听闻,却 更顽强而持久^'存在就必定索然无味、虚无飘渺,尤其楚缺乏坚 实的自我觉知。正是面对着非存在的挑战,存在才获得了生机和现 实性,一个人对Q己,对世界,对周围的人的认识也藉以得到升 华。
死亡当然是非存在的威胁的最明火执仗的形式弗洛伊德的 象征性的死亡本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一事实。他认为,生命 的力量(存在)每时每刻都被组织起来抗御非存在(死亡)的力 量,而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最后胜利总是属于死亡。但是弗洛伊 德的死亡本能的概念是一条本休论的真理,而决非象有些人说 的那样是没落了的心理学理论。弗氏的死亡本能概念是对我们 在本文中曾经提到的一点见解的绝妙例证,他超越了机械的理 性,力图向人们展示生活的悲剧性方面。从某种角度来看,他 对存在中的敌意、侵犯饯和自我毁灭性的强调也就是这个意
Z83
诚然,弗氏在解释这些概念时,犯了措辞不当的错误,钶 如,他竟用化学术语来解释死亡本能。在精神分析界,“死亡本 能”(thanatos〉这个宇眼常常与性力(libido)并用,就是这种 词汇危机的佐证。这种错误是由于有人试图把本体论的真理—— 其中包括死亡和悲剧——统统纳入机械理性的轨道,归结为特定 的心理机制而产生的。在这个基础上,霍尼和其他心理学家冇权 从逻辑的角度来说明弗洛伊德过份悲观,只为战争和侵略找到了 理论依据。我认为这对于通常过于简单化的、以机械理性力面S 出现的精神分析不失为有力的论争。但它并非针对弗洛伊德本 人,因为尽管弗洛伊德的参照体系常常U相矛盾,他所意在者+ 过是保存一种悲剧的真实概念。弗洛伊德的确有一种非存在感, 虽然他总是试图将这种非存在感和存在感一起置于机械理性的统 辖之下。
用纯粹的生物学的观点来解释死亡本能rt样是错误的,它只 能使我们陷入宿命论的泥坑。人是一种知道自己会死的存在,能 预见自己的死亡的存在,这是无庸置疑的基本事实。这样,关键 问题就在于,他如何正视现实,面对死亡;他是以毕生精力逃避 死亡呢,还是象我们西方人习惯地那样,靠着将听天由命的信仰 理性化,给那种压制对死亡的承认的作法涂上宗教迷信的色彩? 或者,一边报告某人去世的噩耗,一边将这噩耗变为死亡统计表 里的数据?这数宇后面其实隐藏着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 是,将来某个时候,他自己也终不免一死。
另一方面,存在分析家主张:死亡的威胁恰恰赋予生命最积 极的现实意义,它使个人的存在真实化、绝对化1具体化。因力 看起来,正是死亡的绝对潜在选中了人,萑他认识到自己的死亡 不可避免的前提下,赋予他人格,使其能理解在他人身上(如同
284
在自己身上)的存在的潜在性换句话说,死亡在我们的生活 中是绝对的而不是相对的事实。认识到这一点,就使我的存在以 及我每时每刻的作为有了绝对性。
我们也无需搬出死亡这极端的例子来帮助我们对非存在的认 识。当代无处不在的、最普遍可见的回避非俘在的形式莫过于 ?遵奉主义(conformism)”,这是一种个人听任CJ己被公众舆论 和流行观点的海洋吞没的倾向、被芸芸众生吞没的倾向。这种倾 向的必然结果是丧失自己的看法、潜力和一切使他成为具有独 特、鲜明的个性的东西^这种方法虽然便人暂时摆脱了非存在的 烦扰,却叫他付出了喪失自己的力逯和存在感的代价。
正视非存在的能力的枳极意义通过接受焦虑、敌意和侵犯的 能力表现出来。这里,“接受”的意思楚允许这些求西存在,不 加压抑,如有可能,建设性地利用它们。严踅的焦虑、敌对情 绪、侵犯行为是一个人将他自己与他人联系起来的状态和方式, 这种状态和方式可能中断或毁灭存在,徂是如果为了保存[丨己的 存在而逃避可能带来焦虑的处境或潜藏着敌意和侵犯的环境,结 姬只能给人留下乏味、孱弱和虚幻的存在感^^我们在前一草摘 引的尼采对“软弱无能费”的精彩描述也就是送个意思。这些人
?这进沃纳?布罗克在他的存.4乔0> (Existence and Eking) — 45的坊言中对 海徳格尔的解释(第打页)t对那些对存在与菲存在的对抗时题的逻辑方in 感兴ffi的人t我们还苗补充指出,iH如蒂利柃在存在的勇气》CTIig Courage to be)—书…说的那fh."肯定”勾定”的对抗的辩址关系的各种 筇式也贯穿子整个思想发展史,黑格尔认为韭存在是存在的不可分剌的飢成邡 分,尤其在他的一命娌、xm,综合s的辩证法则的命题骱段更趕如此。在 谢林、叔本华及其他一些人的著作里,u意志”被出作基本的本体范鲔来强 询,其S义在千显示存在具有"否定自已而乂不失却Ft己的能力。”蒂利帝 见解独到,认为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问超只能抽叙地鲆择成“存在包括0 身和非存在4 ”用通帘的店来说,存在包括非孖作的意思是,3UH能息识列 芤亡,能接受托甚至能通过杀选扦丼仁*简苫之,能通过我党知超 越死亡*
2S5
靠着压抑自己的侵犯冲动来躲避它,进而体验到了 “麻醉后的宁 静” (drugged tranguiHty)和“无目标怨恨” (free-floating
resentment) c我们的观点丝毫也没有抹杀祌经过敏的焦虑、敌 意和侵犯跟疋常的焦虑、敌意相侵犯之间的差别。显然,建设性 地处理神经过敏的焦虑、敌意和侵犯的方法是:通过心理治疗对 其作出淮确诊断,然后尽可能消除这种状态。可是,由于人们没 有看到这些状态的正常表现形式(这里所谓正常意味着它们是每 个存在必须随时应付的非存在的威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整个问題被搅混了,我们的任务也变得加倍地艰巨。难道事情不 正是这样,由于人们无力接受和应付焦虑、敌意和侵犯的正常表现 形式,才导致了这些状态和行为方式的反常形式的产生和发展 吗?保罗?蒂利希就这种心理治疗过程说过一句令人信服的话》 其中的含意是极其深远的,我们愿意在此毫无保留地加以引用a 他说:“一个存在的自我肯定愈强、有力,它容纳非存在的能量亦 愈大。”
邓鸸译田海林校
289
此时此地疔法?
〔美〕珀尔斯②
芷统心理疗法的重点实际上包含着这样一个观点:神经病患 者是曾经有过问题的人。心理疗法的目标就是去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回忆往事来进行治疗的一整套方式,都包含着这样一神假 设。但是,我们从神经病症和在神经病患者身上所观察到的一切 都是和这一假设背道而驰的^根据格式塔(完形)心理学的观 点,神经病患者并不只是亨问题的人,而且趙此时此池P 巧存在着问题的人。尽管4各行为方式可能是他以往经m ?“造成”的结果,但是,他现在面临的困难也与他此时此刻的行 为方式有关。他无法应付当前的问题,而且,如果他不学会如何 处理当前的问题,那么他将来也难以安身<^
因此,疗法的目的应当是使患者掌握当前的以及明天或者明 年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的方法。这一方法就是自立,而取得自立 的途径则是利用他目前具备的一切手段去对付自我和自己面临的 问题。如果他每时每刻都能手平亭号号]自我,意识到他在各个层 次——幻想、言语、躯体二i:士会4,他便会发现,他是怎样 给自己造成困难的,也能认识到他当前的困难是什么,而且,他 还能帮助口己在当下(即此时此地)克服这些困难。他每克服一 个困难,都使得下一个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容易,因力,每次克服
①祥自 Chiang. H.-M. anfi Maslow ■ A .H. Ce.Js.) , The hcalthj personality, 1977, pp, J9-57.
'? 珀尔斯(Fritz Peris, 1893^ 1970) ?
287
困难都增强了他的CJ立性,
患者以往来曾解决的问题的后遗症——它们表现为精神分 裂、神经质习惯倾向、妄想等种种形式——必然会在当前继续造 成麻烦,也一定会在治疗过程巾出现因此,如果治疗是有效 的,那么患者就必须在疗程中解决这些后遗症。但是遗留问题恰 恰就蛊阻碍患者投冴于当前生活之中的现实问题
根据公认的定义,神经症患者是这样一种人,他的困难使他 不能恰当地处理现实生活问题。除此之外,根据我们的定义,神 经症患者长期处于自我千扰之中,他缺乏适当的自我感(因而也 就不能正确地区分自我与外部世界),缺乏足够的自立性,他的心 理处于不平衡状态,他为取得心理平衡而进行的错误的努力支配 了他的行为。
根据这个一般性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哪些事情是必须做 的。神经症患者对于完全参与现实生活感到困难,因为过去遗留 的事总妨碍着他。他此时此地就面临着问题,然而,往往只有他 的一部分自我去应付这些问题。他必须通过治疗学会在现实中生 活,他的治疗过程应该成为他实现这项迄今没有达到的目标的首 次实践。因此,格式塔疗法是一种“此时此地”疗法,在治疗 中,我们要求患者把他的全部注意力集屮在他尚前也就是此时此 地的行为上。
格式塔疗法是一种经验性疗法,而不是言语性或解释性疗法。 我们要求患者不要谈论他那些已过去很久的以及留在他记忆 中的创伤和问题,而要求患者此时此地事暫序季他们的问题和创 伤。(对他们来说,这些狀况现在并未4廠。丨)?如果患者最终要 彻底解决他过去的问題的话,那他就必须在此刻解决。因为,他 必须认识到,如果他以往的问题真的已成为过去,那么,它们就 不再成其为问题了,也肯定不会再次出现s
2U
另外,作匁一种经验性疗法,格式塔治疗术要眾患者此时此 她对自我进行尽可能完全充分的体验^我们要求患者象感觉到自 己头脑中不断出现的思想那样感觉自己的姿态、呼吸、情绪、声 音和面部表现。我们知道,患若越能意识到曰己,他对自我就了 解得越多。驾他意识到他在以哪些方式組碍他此刻的“存在”即 干扰自己的时候,他就将开始意识到被他自己干扰了的自我。
在这一过程巾,疗法的施行者是以他从患苕那里所观察到的 东西为指导的。这里只说一点就够了:疗法施行者对于患者身上 衲外部表现应诙十分敏感,这柞,疗法施行者的较完全的觉知才 能成为患者提萵其觉知能力的手段。
我们从一个基本句子“现在我觉察到了”幵始对患者进行治 疗,我们在治疗过程中~仅在言语上,而且在精神上一自 始至终贯彻这句简单的话。句中的“现在” 一词使我们始终处于 现实之中,而且让我们明确认识到,除了现实的经验之外,任何 别的经验都是不存在的^当然,现在本身就是一种不断变化着的 经验。一旦使用了 “现在”,患者就很容易做到始终使用现在时 态,投入以现象学力鉴础的治疗,并提供他过去经历的材料—— 我在下文中还要说明这一点,这些材料对于迖到完形的整合、消 化记忆以及恢复机体平衡来说都是必要的。
句中的“我”则用于消除“它”的作用和增强患者对自己的 感情、思想和症状的责任感。句中的“到了”是他存在的标志。 它使患者认识到他的一切经验都是自己存在的一部分,这些经验 加上他的现状又将成力未来的他的一部分。他很快会懂得,每一 个新的“现在”都与前一个不同。
句中的“觉察”则使患者感受到自己的潜能、能力以及臼己 在感觉、运动和智力方面的资质。觉察不是苻意识的——因为意识 是纯精神的,觉察可以说仅仅是经过思维和言语筛选后的经验a
2&9
“觉察”提供了意识以外的一些东西。如果象我们这样以调动患 者目前具备的一切和他现有的处理事务的手段,而不是设法利用 他还未掌握的或已经先去的手段来进行治疗的话,那么对施行治 疗者和患者来说,“觉察”这个词最锥确地说明了患者的现有能 力。因为,觉察总是产生于现在的。它力行动开创了可能性。常 规和习惯是业已形成的功能*要改变常规和习惯,就得使它们重 新成为觉察的主要对象。改变常规的想法本身1就包含着改变思 维和行动方式的可能性。没有觉察,就无法认识选择的意义。觉 察、接触、和现在只是同一个自我认识过程的不同侧面而已。正 是在此时此地,寒们觉察到了我们所有的选择,从微小的病态的 判断(这支铅笔搁得直不直?)到为一项事业献身或迷恋于某种 业余爱好的存在方式的选择。
如何实行这秤以“现在我觉察到了”为核心的此时此地疗法 呢?以一个神经症患者为例。他无休止地对已故的一位家长表示 哀伤。无论他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地这样做,这位患者实际上是 在幻想他的家长还在人世。他的一举一动显示出他的家长似乎还 活着,他还在用过时的教诲指导自己的生活。他要想自立,并完 全投入现时的实际生活,就必须摈弃这种指导》他必须与他的前 辈就此分手告别。为了有效地做到这一点,他就必须来到长辈临 终的床fr,正视死亡的来临。他还必须把过去的思想转变为现在 的行动,好象此时就是彼时一样u要达到这个目的,仅仅把当时 的情景再叙述一遍是不够的,他必须重新经历那种情景<^他必须体 验并且吸收那些被打断了的感情,这些感情大多是与特别强烈的 悲伤联系在一起的,但是或许也蕴含着成功、犯罪等等因素。仅仅 回忆过去的某一事件是不眵的,还必须亭演出兮學—f回到那 种情境中去。正象谈论自我对经验自我是‘一种阻4力*—.样:A于某一 经验的回忆^■如果只是谈论它的话——会使它作力过去的一种
290
沉积物与其他事物隔绝开来——就象庞贝废墟?那样死气沉沆, 人们能对它作一些巧妙的重建工作,却无法让它起死回生。神经症 患者的记忆并不只是一个供我们称之为人类行为的考古学家的精 神分析学者们使用的猎场。它是一个并未完成的事物,它有生命, 但是它的进程却被打断了,它正在等待着被吸收和同化&这个吸 收过程恰恰应当在此时此地进行6
有渊博理论知识的精神分析学家可能会向患者解释说:“你 仍然在你母亲的束缚之下,因为你对她的去世肖觉有罪,你在孩 提时曾希望她死去,而后又抑制了这个念头。当你的愿望实现 时,你就觉得自己象是杀害她的凶手。”他这里所说的也许有真 实的成分,但是,这种象征性的和理性的解释并¥能对患者的感 情发生影响,因为患者的感情并不是他的有罪感的结果,而是在 他母亲去世时他中断了送种有罪感所造成的后见。如果他当时曾 允许自己充分地体验负罪的心情,他现在就不会感到悲伤了。所 以,在格式塔疗法中,我们耍求患者象演出心理剧那样同他已故 的母亲交谈
由于患者感到在现时中生活和体验自己有困难,因此,他也 会觉得很难坚持接受此时此地疗法。他会用过去的回忆来干扰他 现在的体验,他坚持谈论过去的记忆,就象它们真的已经过去似 的。他感到联想不像集中注意力以及在集中注意的过程中去体验 自己那么难。不管他的注意力是集中在躯体感觉述是幻想之上, ——尽管他开始时会感到这是一项令人痛苦的任务——他那件未 了结的事情总会便集中成为他的主要活动。他对自己需求的主次 顺序没有明确的观念f而是倾向于对不同需要賦予同等的价值。他 就象斯蒂芬*利科克提到的那位年轻人一样,骑上马疯狂地而叉
(D 庞贝(Pompei> t意大利古械,因火山嫌发而《投_ —译注
291
漫无3标地奔驰起来。
我们并不是耍使他痛苦而是要求他取得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如果他打算朝完全参与现在生活的方向前进,准备在通往创造性 生活的道路上迈出第一步,他就必须学会如何支配自己的精力, 即集中注意力。只有当他真正地体验到现在的每一时刻和每一需 要的时候,他才能从“现在我有寧卞需要”转移到“现在我有¥ 个需要。” ?.
_ 另外,集中方法(焦点觉察)还为我们提供了取得治疗的深 度而不是广度的一种工具。通过集中注意每一个症状和每一个觉 察领域,患者将对自己和自己的神经症获得多方面的认识^他会 通得他眼下正在体验着什么,又是如何在体验的他还会认识 到,他在一个领域的感情和行为是怎样与他在其它领域的感情和 行力相联系的。
让我稍许提一提头痛这个传统的心身现象9患者通常都把头 痛列为他们最烦恼的症状之一。他们抱怨说,头痛伤透了脑筋, 而现在当他们来院诊病时,他们还想用自己的病症来给我们找麻 烦&当然,我们欢迎患者这样做。但是,反过来,我们也要给患 者找麻烦~■我们要求患者承担更多的责任,而少服用阿斯匹林。 为此,我们让患者通过自我体验来发现自己是怎样造成头痛的。
(恍然大悟的体验是最有效的治疗因素之一。)我们请患者确定 疼痛的部位,并要他们在紧张状态下或站、或坐、或卧我们述 要求患者把注意力集中在这种痛感上,而不要消除它。起初,K 有少数人能够经受住这种紧张。大多数患者都倾向于立即用解 释、联想,或靠讥笑我们的行动来打断这种紧张状态。结渠,疗 法施行者不得不在一次又一次的干扰中进行他的工作,他还必须 使这些干扰转变成“我”的功能这就是说,甚至在我们治疗头 痛之前,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整合工作了。例如,当疗法施行者 292
请患者忍受痛的时候,病人常说,“简直是胡说a ”W如粜他学 会了这样说:“大夫,你在试图干赛事,,,他便取得了一个小小 的进步。随着这个微小的进步,我们巳把其中的一小部分转化为 一种考畔巧鮮和自我表现。我们甚至可以从他的这种说浓入手, 请患二‘阐述他的观点。这就给了B者一次机会,使他得以 倾诉己藏在心底的疑虑,不信任感等等a而所有这些正是未完 成的工作的一部分,这些未完成的工作妨碍着他宂全地投身于现 在。
但是,患者最后将能忍受他的头痛,也能忍受他观在可以确 定其部位的疼痛。这种忍耐为自我接触的发展造成了可能性。如 艰他忍受自己的疼痛,他也许会发现,原來他一立在收缩费某些 部位的肌肉,或者宥一种麻木感。就是说,他发现臼己的疼痛与 肌肉收缩布关3然后,我们请他把肌肉收缩的情形加以夸张。那 么,他将发现他能够有意地制造和加剧自己的痛苦。根据迄今力 止他所得到的发现,他或许会说,“仿怫是我a己在拉长脸来 哭似的。”疗法施行者随即可以问他:“你想哭吗? ”如果我们 要求他对我们当面寅说的话,他很有可能突然大哭或悲啼起來。
“我不想哭,该死的!别管我,别烦人啦! ”敁然,他的头痛 已经成了对他要哭这种需要的一种干狁。问题很明显,他已不必 再以头痛为手段干扰u己的哭泣了。在最佳情况下,患若可能还 会抛弃他对哭泣的需耍,因为,如跟对这个问题进行治疗的时间 足够校的活.他也许能够体验以往的干扰,而正楚这些干扰造成 了他现在的哭泣需要。然而,甚至在迖到这一阶段之前,他就已 经取得一些进步了。患者已经把部分卷入(头痛)变为完全卷入
(哭泣)。他已经把一种心身的症状转化为全部u我的表现,因 为在那短锊的绝望状态下,他的全部身心都被彻底地卷进去了。 所以,患者巳经通过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学会了怎样完全参与至少
293
一次现时的体验。与此同时,他对于自我干扰的过程以及自我干 扰与自身经验总和的联系方式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他已经发现他 的一种处理问题的手段,
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那样,神经症患者是Ci我千扰若。心理 治疗学的各个派别都重视这一事实U实际上,弗洛伊徳就是以承 认这一现象为基础建立了他的疗法的。在自我干扰可能采取的所 有彤式中,他选择了颇有决定性的一种,他把它称为“潜意识压 抑”。他说,“不要千扰你的联想的自由流动。”但凫,他还有 另一个假设:压抑潜意识会导致困窘感。因此,他又指出:“不 要陷入困窘。”而他恰恰是用这两条戒律干扰了患者对U己的困 惑感和消除困惑感的体验,这样就降低了患者的敏感性,使他无 法体验窘境,甚至导致过度的狂妄无礼(赖希治疗中的患者尤其 如此)。在沪疗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不是那些被压抑的东西,而是 抑制本身,是自我干扰所采取的形式。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仍然不 能由内及外,而只能由外及内。
通过治疗(即把分裂的人格整合起来,以重建自我),患者 必须达到不再自我干扰的目标,这也就是说,他不再是神经病人 了。我们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而又不犯干扰病人的自我千扰 的错误呢?我们曾提到弗洛伊德关于“不要压抑潜意识”的戒律, 这本身就是对潜意识抑制的一种抑制,是对潜意识压抑这一过程 的千扰。我们必须注意和研究的是毎一次干扰的而不是 潜意识压抑^^^弗洛伊德所设想的造成干扰的如果我们 处理干扰本身,我们就是在直接处理临床症状和i毒」E在体验的 经验。我们还是茌处理显露出来的表象^无须对此作出猜测和解 释。我们听到患者的叙说突然中断,或者我们注意到患若屏住自 己的呼吸,或者我们看到他握紧拳头,仿佛要打什么人,或晃动 着大腿,像是要踢人,或者我们观察到他忽然转移视线而打断自
294
己与疗法施行者之间的联系a
他觉察到了这些自我干扰吗?这是我们要对处在这种状况下 的患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他知道他此刻的行为吗?随着他越来 越觉察到他进行自我干扰的各种方式,他也必然会越来越认识到 他在对哪些东西进行自我千扰。正如我们举出的头痛一例所说明 的那样,患者在忍受干扰也就是头痛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是怎 样运用这种手段来干扰自己的哭泣的。这个例于还表明,患者如何 通过把注意力集中于干扰本身——即注意干扰的方式,而不是干 扰的原因——而逐渐认识到他正在干扰自己的事实,并且逐步觉 察到他正在对哪些东西进行千扰。他逐渐取得了排除干扰并经历 和完.成一次未结柬的体验的能力。
内向投射(ir^roiectioii)、投射〈projection)和向后投射 或回想Cretrokction)的神经症机制本身就是内向投射机制,它 的发展水平常常与来自外界的干扰程度相一致。在正常的生长过 程中,我们通过反复摸索,通过尽可能自由、不受干扰地考査我 们的生活和世界的方式来进行学习。
设想有一只正在爬树的小猫。它在进行试验,它耍保持 平衡,检验自己的力量和灵活性。但是,母猫绝不会对它放任不 管> 它坚持要小猫从树上下来,责备道:“你这淘气鬼会摔断脖 子的。”这对小猫成长的快乐是多么大的干扰啊!它甚至会妨碍 成长过程本身。然而,猫的行为自然不会迭样愚蠶。它们把寻求 安全的任务留给了人类。
相反,猫与任何别的动物或明智的人一样,认为促迸甶外力 支持到自主的转化过程是培养后代的基本内容。初生的小猫不会 捕食,不会行走,无法保护自己。所以,它一切都依赖母猫。但 隹,贫会一方面通过发挥自己天生的本能,另一方面在外部环境 的教育下逐步掌握自力更生做这些事的技能。对人来讲,由外力
29S
支持转为自立当然就更复杂了。只要想一想给婴儿换疎布、给孩于 穿衣做饭、选择职业或使他们获得知识等等需要就可略见一斑了。
由于我们通过教育学到的知识比我们运用自己天生的本能学 会的东西多得多(人类的特性决定了这一点),因此,我们有关 正确做法形成过程的动物性本能大部分巳经消夹了。相反,我们 心目中的“正确”做法是由那些世代相传和修正的复合想象来确 立的P它们对社会交际的各个方面,例如:行力的方式和准则 (伦理学),确定方向的方法(见解、诅界观),芙的标准(美 学)以及社会地位(态度)等’将起很大的作用。然而,这些做 法往往不适应生物学原则,因此它们恰恰瓦解了我们生存的维 础,并且导致了退化。精神病史一-表明,我们对性欲的蔑视倾 向是可能造成神经病症的。不管这^做法是反生物学的或反个性 的还是反社会的,它们都是人类发展前进过程中的障碍。如果这 些进程不受到阻碍的话,它们本來是会通向自立的。
这种干扰对培养下一代来说就象恶梦一样可柏。其中苻对接

羊吟f夺,“别碰这个1 ” “别干那种事! ”这类话曰复一r!地 ▲ 士子的耳边。.再如,“别烦啦!让我安静一会儿。”这种 话妨碍了孩子干扰母亲的愿望6他的也要受到干扰:“你现 在待在这儿,集中精力做作业,别胡想。” “你不把饭吃完 不准出去玩。”
那么,我们是不是应当采取完全不加干扰的方针呢?人类同 任何别的动物一样,年幼的一代要对这个世界进行试验,要发现 自己具备哪些可能性,要努力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迅要检验臼 己到底能走多远。但是,与此同时,他又得受限制,以免他对自 己和别人造成严重的损害。他必须学会应付干扰。
当家长千涉孩子的成熟过程时——或则溺爱孩子,干扰他寻 找S己位置的尝试,或则对他提供过分的保护,以至扼杀了他在成
2兆
松的现阶段中建立自立能力的信心——就会出现真正的麻烦。家 长把孩子当成一件供他们保存或展览的所有物。在后一种情况下, 家长一般倾向于对孩子寄予厚望以促其早熟,而孩子当时还不具 备达到这些要求的足够的自我支持力。在前一种情况下,家长又 倾向于不给孩子运用他已经具备的自我支持力的任何机会,从而 妨碍了孩子的潋熟。第一类孩子成人后可能过于白满U足,第二 类孩子的依赖性太强^■这两种人均不能自I。
来请我们治病的患者e经把家长的干扰与自己的生活混为一 谈——这就是内向投射。这类病人对我们说大人是不哭的I”来 治病的患苕否认自己身上有触犯他人的成分^■即在他们的孩提 时期被干扰的东西"^■这就是投射。"这该死的头疼!我为什么就 非得受这个罪呢? ”患者可能把家诠认为不良并对其表现加以干 扰的东西转而用来反对他们自己这就是自我投射。“我一定要 控制住自己,我绝不让自己哭出来! ”他们也许已经被家长的干 扰弄得如此困惑,以致完全放知了自我,并且忘却了他们的内在 需要与瑭足这些简要的外部手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其结杲就足 合二为一。“别人一对我叫喊,我就头痛。”
通过集中注意力的方式使我们的患者在此时此地觉察到什么 是干扰,以及干扰在怎样地影响着他们,我们就能使他们实现真 正时整合。我们就能消除他们那无穷无尽的烦恼。我们能给患者 一次成为他们自己的机会,因为他们将开始体验自己> 这将使他 们能对自己和他人作出真实的评价,并将使他们能与进界进行有 益的接触,因为他们将认识到这个世界究竟在哪里。理解的基本 含义是把局部放在它与整体的关系中来看。对于我们的患者来 说,理解就意昧着把他们自己看作整体的一部分,从而建立起与 他们自己和与世¥的关系《这就是有益的接触。
陈功译吴聿衡校
2d?
成为一个人意味着什么? ?
〔美〕罗杰斯
常常有人这样问我,“人们究竟因为什么问题前来咨询中心 求助于你和其他心理顾问? ”对此我总感到难以答复。我只能 说,他们有着你所能想象的任何一种问题,而且有相当部分我敢 肯定是你连做梦也想不到的。例如f有学业上一败涂地的大学 生> 有被婚姻弄得苦恼不堪的家庭主妇;有感到自己已经濒临精 神崩溃或楮神病变的人;或是某个担任要职的专业人员,由于过 分沉溺于性方面的胡思乱想而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或是一个在 班上拔尖的优秀学生,仅仅因为相信别人断言自己是无可救药的 蠹笨而变得绝望呆滞*也有被孩子的顽皮行径搞得焦头烂额的家 长J有活跃于交际场所的时髦女郎发现自己突然被一阵无可名状 的沮丧心情所压倒;有的女性因感到?生活与爱情都正在从身边悄 然逝去而万分忧虑,纵使她的大学毕业成绩优良也不足以补偿她 失去的一切> 有的男子则确信某些强大的邪恶势力正在积极策划 阴谋,企图暗算他#……。我可以这样无体止地列举出一大堆人们 箱要我们帮助解决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它们真可说是集各种生活 经验之大成。然而,我对这种开清单的作法是不会满意的。作为 一个心理咨询顾问,我很清楚,人们第一次向你诉说的问题隔上 两、三个小时后就会完全变成两样,即便到了第十次来向你诉说 时,问题还会变,现在你们该明白了为什么我会感到难以回答我
①译自Artoff, A* Ced? Psychology and personal growth, 1980 t pp* 357-365*
29&
们一开始提出的那个问题。
不过,我已逐渐相信这么一个事实:尽管人们的问题包罗万 象、锘綜复杂,但回答却只有一个而且非常简单。我们努力为咨 询苕创立了一种利于治疗的茺系,这样,我们可以倾听他们诉说 自己的经验e从许多咨询者的谈话中,我感到他们每个人其实都 为同一个问题所困扰^人们主要诉说的问题可能在愦境上有所不 同,他们苦恼的原因也可能大不一样,有的来G学习,有的源于 麥子,有的因为老板,有的是因力自己失去控制的或荒唐古怪的 行4,苻的却因为某种恐惧心理等等。但是在所有这些差异后 面,宥一个人们共同探求的中心问题。在我看来,每一个人似乎 都在心底深处反复自问:“我到底是什么人?我怎样才能接触到 隐瞰在表面行为下面的真正的我?我如何才能真正变成我自己
变成自己的过程 从面具后面走出来
看来每个人最希望达到的曰标和他有意无意追求的H的不外 是要变成他自己罢了。这里,让我先解释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当一个人因为自己的种种烦恼来找我咨询时,我发现首先最 好是努力与他建立一种可以使他感到自由安全的关系。我的目的 是要了解存在于他内心世界里的感受方式,认识他的本来茴目,并 创造一种自由气氛,使他对自已的思想、感受和存在感到无拘无 朿,爰怎样就怎样9在这种情况下,他会怎样利用这种以由呢? 我的经验表明,他靠这种自由可以变得愈来愈接近他真正的 fj己。他开始抛弃那用来对付生活的伪装、商具或扮演的角色。 他力图想发现某种更本质、更接近f他真实自身的东西。他首先 把那些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意识地用来对付生活的面具扔在一旁。
239
在一次咨询中,一位年轻女人在对我描述她一直长期使用的面具 时,她表示自己已完全不能确信在这种四面讨好、八面玲珑的伪 装后面还存在什么她的真正自身。
我正在考虑有关是非标准的问題。我不知怎么学会丁一 种窍门,我想,嗯,或者说是一种习惯,即老是想使我阄围 的人感到轻松自在,或使事情逬行得一帆风顺。我们周囤总 得有些能息事宁人的和事佬吧,他们就象能平息诲浪的油一 样。无论是在小型会双上,或裊在朋友们的聚会时,还是在其 他什么场合,我总能帮助把事情搞得顺顺当当的,而且总是 显得自己过得梃快活。有时,我连自己也感到惊讶地提出与 我真实想法完全相反的意见,因为我注意到如果我不这么 做,负责召集的人就会很不高兴,换句话说,我简直从来就不 曾有过——我的意思是我从未发现自己对于事物曾有过一 什么明确固定的看法。现在看来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在家 里长期养成的习惯。开始,我只是不坚持自己的信念;到后 来,我巳经不知道我是否还有什么应该支持的信念。我从来 没有诚实地成为我自己,我也从来不清楚我自己究竟是什 么,我只不过一直在扮演某个虚假的角色。
从这段谈话里,你能看到她如何审视自己长期沿用的假面 具,如何认识到自己对它的不满,并努力思考怎样才能认识到面 具后面的真正自身,如果这自身确乎存在的话。
在这一努力发掘真实自身的过程中,咨询者特别愿意利用我 们为他建立的洽疗关系去探索考察他的经验的各个侧面,并勇敢 地承认和正视自己常常面临的深刻矛盾。他懂得他有不少行为, 甚至有不少情感都不是真的,都不是他的机体的真实反应。所有 这些不过是某些表面的东西,某种伪装而已。在这背后,他自己却
300
深藏不露。他发现,他在许多时候是按照與认为的那样去生 活,而不是根据他本身的要求。他常常感到自己应别人的需 要而生存在世,他似乎根本没有什么d我,他只是试图按照别人 认为他的那样去思维、感受和行动罢了。
在点上,我非常吃惊地发现,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早 在一百多年前就曾经以他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极其准确地描述了 人的这种困境^最常见的使人沮丧的情景是一个人不能根据其选 择或意愿而成为他ti己;但最令人绝望的则是“他不得不选择做 —个并非自己本身的人”.另一方面,“与绝望相反的情景就是 一个人能够自由地真正成为他自己,”而这种自由选抒正是人的 最高责任。当我在读他的某些著述时,我几乎觉得他咎听我们的 咨询者描述过对自我的探索。这种探索常常使人感到痛苦不安, 当人们看到自己正在摆脱这些以前从未觉察到的假面孔时, 对自我的探索就变得更加令人心烦意乱。他们幵始探究存在于自 身内部的那些狂乱而猛烈的情感,这是一件可怕的工作。要除掉 自己曾以力是真正自我的一部分的面具,这可能是一种令人极度 不安的经验。不过,一旦人们有了思想、感受和存在的自由,他 们便会朝着这一目标迈进a有一个人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治疗的 交谈,她下面的这段话可以揭示这一点a她用了不少形象的比喻 来说明她是怎样竭尽全力去接近她自己的真实内在的。
现在回想起来,我曾经一层一层地拆棹了我的全部防 御,因为我总爱在自己周围建起道道防线,然后在生活中试 一试,最后又将它们摒弃;而在这整个过程中,自己却始终 保持不变。我并不知道在这些防御工事的里面究竟是什么, 我真有些害怕发现它,但我坚持了下来。最初,我觉得 在自已的肉部什么也没有——只是一片空虚:。我感到自己急 ■ ■
iOl
切需要一个坚实的核心。过后,我感到自己面临一堵厚实的 砖墙,高得难以翻越,厚得无法穿过。一天,这堵墙开始变 成半透明状,不再是固体。后来,墙好像馒憷消失了,但是 在它的后边,我看见一座大顼,里面是被拦截的凼猛翻腾的 水。我感觉到自己妤像正在拼死地顶住这股大水的冲击,假 如我开一个哪怕是极小.的洞,我和我周围的一切便会在顷刻 之间被这股代表汹涌情感的急流所吞没,最后,我再也挺不 住了,只得听凭难水奔流&无可奈何,我只好完全屈服于一 种自怜情绪,然后是自慨,最后则变成了自爱D我感到自己 好像已经跃过了一道深渊,安全地到达了被岸,虽然我还在 边缘处摇摇晃晃,尚未站稳脚根。我不知道自己在寻求什 么,也不知道我正向何处去,但我那时确实感觉到自己在向前 迈进,正如每当我在真正地生活时所能感受的一样。
我相信她的这番话能够较好地表迖出许多人的共同感受:一 旦伪装、髙墙或大坝不复存在,那么被他内心世界所禁锢的汹涌 的情感浪潮就会冲走一切障碍,使之荡然无存。而且,她的话表 明人对寻求成为自己有一种紧迫的需要。同时,她的话也初步揭 示人如何确定自身实在的方法,即只有在他充分体验到自己处于 话生生的有机状态时所产生的各种情感以后,他才能肯定他确实 是他的真正自我的一部分,正如这位咨询者曾经体验过她的自 怜、自恨和自爱等各种情感一样。
情感体骏
我想再进一步谈谈关于情感体验的问题。这种体验实实在在 是对我们自身中未知的因素的发掘^我将尽力描述出这种观象, 尽管它是很难用任何明确的语言來表达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 中,有各种各样数不胜数的原因使我们不能充分体会到己的情 302
感态度。这些原因可能是出于过去的经验,或可能是基于眼前的 情况,也可能是由于我们所处的特定的社会环境卩假如我们让U 己的情感态度自由充分地表现出来,这就显得太苊险,或具有太 大的潜在的危害性D但是,一旦人们处于安全而自由的治疗关系 中时,他扪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如实地获得种种体骑?人们可以通过 我称之为“纯精神修养”的方式去进行这样的休验,而且他们巳 经这么做了。在这些短暂的时刻里,体验者便完全沉浸在他自己 的恐惧、愤怒或柔情之中。
或许,我能再举个例子来更好地说明这一点0从下面这段咨 询者的谈话中,可以明白一些我的意思。这是与一位女性咨询者 进行的第31次治疗谈话的节荥。她已经好几次谈到,有一种周期 性情感使她烦恼不安。她无法控制这种情感,甚至还不大淸'楚这 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这是由于她实际上已中断了与父母的 关系而产生的吗?这是一■种罪恶感吗?她无法确定。最后,她以 下面这些话结束了交谈。
咨询者:我有一种感觉,但不是犯罪感。 <停顿,她抽泣了)
因此……当然我是指,我遂无法把它说清楚,只是觉得 这是一种受到严重伤害后所产生的情感。
治疗家:唔,不是犯罪惑,只是感到受了严重的伤害。
咨询者:(哭泣)这是……你知道,我自己常为这种情绪感到内 疚;但是在以后的几年里,当我听到父母们……对他们 的孩子喝斥“不要哭”时,我似乎产生这忭一种感觉, 嗯,他们凭什么该叫孩子别哭?他们只知道自己感到不 好受,似眭还能比一个孩子感到更难受呢?瞷,这似乎 就是我想要说的意思……我^^我是说他们应当让孩子 哭,而且……他们或许还该体谅体谅孩子。以一种…… 比较客观的方式,嗯,这就是……就是我一直体验到的
303
那种情感。我是指,现在……正是现在我所体验的这种 情感&
洽疗家:我现在多少能明白一点你所指的这种情感了。看来你实 际上挺像是在力自己哭泣……D 咨询者:那当然,我已经幵始明白并感受到了这一点……你看,我 曾一直竭力掩藏它,(哭泣)而宁肯为此默默地忍受这 许多痛苦,甚至我还得掩藏所有这些痛苦。〈哭泣)这 正是我要摒弃的,就是受到伤害我也不大在乎了! 治疗家:(安详地)你感觉到了在这种情感的最底部有一种不禁 为你自己而哭泣的悲伤情绪,疋如你已体验过的那样。 但你觉得不能流露出来,一定不能,于是你不得不用你 所讨厌的、想要摒弃的痛苦来掩盖它。现在你己几乎感 觉到,你与其承受这种痛苦的折磨,不如忍受伤害。
(停顿)你似乎想极力表达这样一个意思:我在受到伤 害,但我一直力图杷它掩盖起来。
咨询者:我以前并不清楚这一点。
治疗家:唔,那么这实际上是你的一个新犮现^
咨询者:(同时说道〉我以前真的没有弄清楚。我以为这似乎与 生理的问题有关,我……我一直在我的自身内部到处査 找,看是否有些东西,像神经末梢或其他诸如此类的细 小组织,给捣碎了。(哭泣)。
治疔家:你觉得就好像你某些最脆弱的方面——几乎是纯生理性 的一一已被压碎或损害了e 咨询者i对*而且你知道,我确实就产生了这种感情:咦,你这 '可怜的人I (停顿)。
治疔家:于是,你不由得对这个人*即你自己,产生出一种非常 强烈的怜悯感。
304
我希望上面这段引述表迖出了一些我想板力说明的东西,即 最大限度地体验你的清感o正如这位女性,她在这些短暂的吋刻 里只是深深地感到自已受了伤害,只知道为自己所承受的损害感 到悲哀p在这种毫无保留的情感流泄中,人们不仅可以体验到伤 害和悲哀,而且可以感受到人所能产生的一切情绪,如妒嫉、狂 怒、绝望、或信心、骄傲、敏感的柔情、使人不寒而慄的恐惧、 令人销魂落魄的爱情等等。
我从这类体验中渐渐懂得,人正是在这种时刻才接近于他的 本来面0,真正成为他自己。如果一个人通过治疗,以这种方式 体验到了来自他D身机体的全部情感,也就是说,以这种自己能 眵清楚意识到的、公开的方式体验这些情感,那么他就已经体验 到了他自己,体验到了他自己所具有的内在,这时,他就真正成 为他自己了c
在体验中发现自我
让我们就如何变成自己本身这一问題再作进一步的探讨。这 是一个最便人感到困惑不解的问题。我想再次引用某个当事人在 咨询交谈中的一狴谈话E录,以期从中获得解答这个问题的启 汞。她谈到她在生活中所用的种种假面孔是怎样给打碎的、遗弃 的,尽管这样会使人感到某种程度的惶惑,但同时又使人感到如 释重负,轻松起来。她接着讲道:
你知道,一个人把精力用来拼凑某种武断的生活模式是 毫无必要的,完全是一种溲费&你以为你必须像玩积木那枰 自己去构造某种模式;但是,你会发现有这么多方面需要考 虑,就如积木太多而不知遒该把它们分别放在什么位置上 好。一且弥放错了地方,就不免导致连锁反应,造成更多的 不适当Q于是,你不得不花更多的力气去维持这种状况,因
305
为.稍_松手,整个模式就会坍塌怛由于过于疲惫,你最后 不得不感到与其这样白费力气地维持错误状态,还不如一团 混乱的好。接着你会很快看到t 一旦你撒手不管、听其自 然,生活模式就会自己出现,你根本无须耗费丝毫心血D你 只要去发现它就行;在这种过程中,你也会发现自己&你必 须让你的经验向你愒示其溧刻含义;假如你要自作聪明地把 某种意义强加给经验的话,那么你就是在反对自已。
现在让我按照我的理解来解释一下她的这段富有诗意的谈 话。我想,所谓变成自己,在她看来就是要去发现存在于不断变 幻的经验中的模式,或内在秩序,而不是把经验纳入某种轨道, 变成某种伪装或面目全非的结构J变成自己”的意思就是去发现 存在于自己的感觉和反应中的统一与和谐。真正的自我应该在一 个人自己的经验中自然而然地找到,而不是口。
通过引用这些咨询者的谈话片断,我一ii图说明由于他们 跟治疗家建立了充满热情和谅解的、富有益处的关系,他们究竞 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咨洵者似乎开始逐步地、痛苦地探索在他 用来对付世界的面具后边究竟是什么,甚至他自己也一直受着这 个面具的欺骗。他深刻地,而且常常是生动地体验到了隐藏在他 自身内部的各种因素,因此他越来越变成了他自己。他不再装着 处处顺应别人,不再玩世不恭地否认一切情感,也不再披上理智 的外衣,他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充满情感的、起 伏变幻的生命过程,一句话,他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人。
抛开面具后出现的新人.
我想有些人可能会问,“咨询者究竟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 人?仅仅对我奵说他抛弃了面具还不够,我们还要知道面具后面
306
掩藏的是什么人? ”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决非易事,这是由于一个 显而易见的事实,即每个人都想成为一个与其他人不同的、有独 白特点的人。不过,我可以指出我所目賭的经过治疗而出现的新 人所具有的一些特征倾向。任何人都多少有些这类特点,但没有 人能够全部具备。尽管如此,我仍然可以根据我所治疗过的人来 进行一些概括。
对经验开放
苜先,人们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变得比较开放地对待自己的经 验。这在我看来有丰富的含义,它与防御戒备性态度相反。心理 实验证明,如果感宫信息与自我的组织模式有矛盾,这些信息就 往往在意识中遭到歪曲^换句话说,我们只能容纳那些符合预先 葙在于我们心中的图象的东西,而不能如实地接受全部感官信 息。
徂是,当人们处于我已描述过的那种安适的关系中时,他们 的防御戒备心和僵化态度往往会消失,而以愈益开放的态度对待 n己的经验。他们变得更易于了解源于自身机体内部的情感和态 度,同时也变得更能认识周围的客观现实,而不是以先入之见去 —昧硬鸾。他们能够看到,并非一切树木都是绿的,并非一切男 子都像刻板无情的神父,并非一切女性都拒人于千里之外,并非 一切失败都证明自己毫无是处,……。他们可以从新的环境中$ 实地获得证据,而不是曲解稃在,使之符合早巳持冇的摸式。
*
以想见,一个人越是开放地对待其经验,他就越能够以现实的态 度去对待周围的人,。正视他的新环境,处理他所面临的新问题。 这就意味着吔的信念并不逄一成不变的,他可以容忍模糊。他可 以接受对立的证据*而不封闭现实。我相信,这种在认识自己周 围的客观涑在时所抱有的开放态度》是那些通过治疗而呈现新貌 的人的一个重要因素。
307
也许,我可以用一次治疗交谈的记录来对此作出更生动的说 明。一位年青的男性专业人员在第41次交谈时说,他在対持肖己 的机体感官和情感体验上已变得越来越开放了。
咨询者:在我看来,并不是任何人都能说出我所体会到的全部变 化。但可以肯定地说,我近来对自己的生理结枸巳抱有 更尊重和更客观的态度,我的意思是我不再对我的自身 提出过高的要求。这便是治疗产生的结杲-我过去常常 想克眼自己在晚餐后产生的疲乏惑。而现在,我已能比 较确切地感到我真的累了,我并未有意使自己疲乏,这 不过是我在生理方面有些虚弱罢了。我过去对D己的倦 意看来是过于苛刻 治疗家:所以现在你能容忍自己感觉累了,而不再以一种责难的 态度来对待它。
咨询荐:是的,我已不再认为我不应该产生疲乏或别的感觉。我 不再与自己的疲乏感过意不去,也不再认为这是什么了 不得的坏事。这一点似乎有极其深刻的意SU而且, 我想我已经找到了我过去为什么要持那种苛求态度的原 因。这主要因为我的父亲就是如此对待这类事情的。例 、 如,我若是病了,并且告诉了家里的人,我父亲就明显
地希望替我干点什么,但同时他要说,“天哪,这太麻 烦了o ’r你知道,他的态度就是这样。
治疗家:他看来挺讨厌生病。
咨询者< 对,我敢说我父亲对他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不太满意,正 如我过去一样。去年夏天我把背部扭伤了,我当时听见 “嚓〃的一声,我立刻明白糟了。开始,我感到持续不 断的剧烈疼痛。医生检查后对我说不要紧,只要注意不 再过度扭曲,伤就会自己好的&唔,大约在几个月前他
说的这话,怛是直到最近,见鬼,我述觉得疼,依然如 故。这可不是我的过错。
治疗家:这并不说明你苻什么不对。
咨询葙:是的,我似乎过分感到疲乏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这校期 不愈的扭伤,所以^^'我已经跟匳院的大夫约好用X光 透视一下。你可以看到,我对这方面的感觉已变得比较 准确客观。我可以肯定地说,我也能够这样准确而客观 地去感觉我吃的东西和我吃了多少。这真是一种深刻的 变化。当然我跟妻子和孩子的关系也是——啊,要是你 能看得见我的内心世界,你会简直认不出来——正如你 具有的关系一样&我是说,再也没有什么能比这更实在 更真实的了,你对孩子抱有真正的爱,同时又从孩子那 里得到同样的爱?我简直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我们越 来越尊重琼蒂,我们都是如此。我们都注意到了^^是 的,我们都注意到了她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0这可真是 件意义深刻的事情。
治疗家t依我看,你现在似乎巳能更准确地理解你自己。如果你 的身体感到疲乏,你会留意到并相信这一点,而不表示 责难;如果你的身体出现疼痛,你能立即察觉;如果你 真正爱你的妻子和孩子,你也能感受到,而且能体会到 其间的差异^
从这段不农的然而具有象征意义的谈话中,可以着出我一直 想极力说明的问题,即对待自己经验的开放。起初,这个人不能 自由地感觉自己的疼痛和疾病,因为他认为这是不可容忍的。他 不能体会自己对孩子的柔情和爱,因为这样的感情似乎意味着脆 弱,结果他不得不时常装出一付刚强的男子汉气概。但是,他现 在能够真正开放地对待来源于自身机体的经验:当他累了的时
309
候,他能够感觉到疲乏;当他的机体组织出现疼痛时,他能感到 疼痛;他可以自由地体验自己对女儿的爱,也可以对她生气,甚 至表示出来,正如他自己后来所说。总之,他能够在生活中体会 到来他的整个机体的全部经验,而不是将它们排斥在意讥之 外。
信任自己的机体
那些经过治疗改变的人的第二大特点是,他们越来越深刻地 发现自己机体的可靠性,认为它是一个最好不过的工具,因力它 能够在任何新的环境下找到最恰当的行为方式。
如果这话看来有点使人莫名其妙的话,我可以详细谈谈这个 问题,为了帮助理解,我们可以设想一个人面临下述这些存在的 选择:“我是回家度假,还是独自消磨时光? ” “我要喝别人给 我的第三杯鸡尾酒吗? ” “我愿意选择此人作我的伴侣吗? ”请 想想在这样一些情况中,经过治疗改变的人会作出什么反应呢? 只要他开放地对待他的感官经验,他就可以得到一切有关的资 料,在这基础上他可以制定恰当的行为方式,他对自己常常是复 杂而矛盾的情感和冲动了如指掌。他能够自由地感知社会的要 求,无论是相对僵化的K法令”,还是朋友和家庭的愿淨U他能 眵回忆起曾有过的类似情景,以及自己在那时的不同行为所异致 的后果。他对这种复杂的生活情景具有比较准确的认识。他可以 让他的机体组织和意识较好地共同考虑、权衡和比较各种刺激、 需要和要求,以及它们各自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这种复杂的 权衡和比较,他可以找到在这一特定情最中能够最大限度满足他 的全部需要的行动途径,既包括长远的需要,也包括近期的需 要。
在这种斟酌权衡某一特定的生活选择所包含的各种因素时, 入的机体组织并不是一贯正确,有时也可能怍出错误的选择e但 310
是,由于他对自己的感性经验常常持开放的态度,所以一旦山现 令人不满的,G果,他便魄立即意i只到,并迅速进行修正5
这可能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大多数人不 能正确估量和权衡所面临的选杼,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常常把某些 不属于U己经验的因素考虑在内,同时又把某些经验以妁的成分 排斥在外。举例来说,一个人可能竖持认为“我可以饮烈洒而不 醉,”但只要看看他过去的经验,他的话就很难说是正确的。义 如一位年轻女子在她未来的丈夫舟上可能只看见其优点和长处, 但如果她对自己的经验开放些,她就会犮现他也具有弱点和毛
一般说来,当咨询者对其经验持开放的态度时,他就会发现 他的机体组织是值得信赖的&他不再那么害怕自己的情感反应, 对源于丨:-丨身玑体的科种复杂丰富的情感和倾向越发感到信任和喜 爱&良心对他来说,已不.再是一个铁面无私的监察官,专门监视 那些富于危险、不可预测的本能冲动,因为人们很少敢让这些冲 动自由地表现出来I而现在良心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已经与情感思 想和睦相处,成为其中的一员。而且,我们发现一旦消除了严厉 的监视和控制后,本能冲动和情感思想完全可以实行恰如其分的 理。
出自个人内心的评判
当一个人由于治疔而正在向真正的人转变时,他的另一个独 特倾向表现在他的选择、决定和价值判断的根源和出发点上。他 越来越感到评价的基点存在于自身内部,因而他逐新不洱寻求他 人的赞可或否定,不再依赖他人提出的生活标准,也不再依靠他 人来帮助自己作出决定和选择。他认识到自己进行选择的基点在 向身内部,唯一值得考虑的问题逛:“我的生活方式能使我真正 感到满怠码?能真正表现我白己吗? ”我想,这一点对任何有创
S11
造性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举一个例子》它或许能有助于说明这个问题。这段简要的 对话引自我与一个年轻女研究生的交谈记录。她来寻求咨询帮 助,因为她有许多烦恼,甚至考虑过自杀。在交谈过程中,她发 现自己有一种极强烈的愿望,即希望依赖他人,希望有人为她指 点生活的道路和方向。因此,她对那些未能给她足够指导的人抱 有苛刻的批评态度口她一个接着一个地评论她的教授,她痛心地 认为没有一个教授能使她懂得任何具有深刻意义的东西。话來, 她开始逐渐意识到造成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是她自己未能主动地 配合老师学习这呰课程口接着就是下面这段我要引述的对话。
从这段引述中,我想你们可以进一步理解“一个人承认评价 的基点存在于自身内部”的深刻含义。现在让我们看看这段引 述,它摘自与这位年轻女性的一次后期交谈,她在这时已经开始 逐步认识到她自己可能对学习的落后负有部分责任。
咨询者:啊,我不知道我是否一直在因处瞎碰,结杲只求得一知 半解,而没有真正掌握什么知识,也根本没有真正定下 心来深钻学问。
治疗家:也许,你的学习就象蜻蜓点水,没有在某一点上进行深 入地挖掘。
.咨询者t嗯,因此我说——(缓慢地、沉思地)嗯,据此看来, 嗯,事实上全在我自己。我是说,我事实上根本不能在 学习上依赖他人。(很轻地)我得靠自己&
治疗家:你现在开始明白了——只有一个人能够帮助你完成学业 ——你必须认识到除你自己以外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越 俎代庖。
答询者:(怯时间停顿一静坐沉思)我显得象吃了一惊吧。
(轻轻地笑了) -
312
治疗家:吃惊?你是说这是一桩使人吃惊的事吗?
咨询者:噢,(很校时间的停顿一一明显地在与内心情感作斗 争)。
治疗家:你愿意再进一迚谈谈你这是什么意思吗?这真的使你感 到惊吓?
咨询者:(笑起来)我,唔——我自己也不大明白。我是说一-唔,我就象断了线的风筝(停顿),我似乎处于——我 自己也不清楚一处于一个非常脆弱的位置。但是我, 唔,我把这神想法全倒了出来,从某种程度上齓,它几 乎是0己涌出来的,而不是我说出来的好象我把什么 东西放了出来似的
治疗家:你觉得它很难说是你自身的一部分&
咨询者:啊,我对此感到万分惊讶P
治疗家t你好象觉得,“啊,看在老天的分上,我说过这样的 话? ” C两人都笑起来)。
咨询者:真的,我以前可没有这种感觉.我一直一唔,这真象 我在说某种想法,唔,它本来就是我设身的一个组成部 分。(停顿〉或者说,唔,(困惑不解地)它是我拥有 的某种东西,唔,我说不清楚。我感到有了力量,但同 时我又感到~^意识到这是一件使人害怕和吃惊的事。
治疗家:对啦,你的意思是当你诉说这种想法时,你感到布一种 力量支持你,但同时你对自己所说的又感到害怕,是 吧》
咨询者t嗎,我感觉如此。例如,就遒此时此刻我也感到一一我 的内部有一种力量在冲动汹涌,好象确实有某种强大的 存在。不过,唔,包最初只是一种身体的感觉,宏脱离 我长期以来一直依凭的支撑而涌现出来
313
治疗家:你感觉到了某种深藏于你自己内部的强大东西,它不断 向外汹涌f同时,你又觉得一旦将记表述出来,你就会 感到自己像失去了原有的支撑。
咨询者:嗯,大概是这样——我不敢肖定——我想它打乱了我一 直习惯的精神结构。
治疗家:它在一定程度上霞撼了原冇的强大结构,使它完全被震 松了,
咨询者:嗯,(停顿,然后谨慎地然而确信无疑地〉我,我想 ^^我不知道,但是我感觉到我将开始去做更多我应该 做的事……我苻那么多事情需要做。看来,在我生活的 条条大道上,我还得开辟新的行为途径^^或许——我 可以看到自己在某些方面已经干得好多了, '
我希望这段引述能帮助说明那种被一个正在成为有自己特点 和有责任感的人所体验到的力量,以及伴随着他所承担的责任而 同时产生的烦恼和不安,
應意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
这M,我愿意指出那些为发现自己和变成自己而努力奋斗的 人所具有的最后一个特点,即他们宁愿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而 不愿做某柙单纯的成品6当咨询者刚一进入治疗关系时,他总希 望达到某种固定的状态;他总想触及能解决问题的关键,他希望 工作效率髙,婚姻状况使人满意。在自由的治疗对话中,他常常 会放弃这些一成不变的目标,愿意接受这样一种令人满意的认 识:他不是一个固定僵化的实体,而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一位咨询者在结束治疗时,似乎感到有些迷惑不解,他说I “我还没有完成自我综合和自我重新组织的工作,但这并不使人 气馁,只是有点困惑罢了。现在我认识到这原来是一个持续不断 的过程……,它令人激动,有时还使人感到不安,同时它又使人
314
大受鼓舞,感到U己在行动,在朝着一个确定的目标前进5尽管 你并不能总是很清楚地意识到这个目标究竟是什么。”从这句话 中,可以看到我所说的“信任自身机体组织”,以及“把自己看 作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0
我再引用一段咨询者就生命存在的流动性所说的话,“整个 经验系列和我从中发现的意义似乎把我引入了一个既迷人又令人 惊吓的过程0当我最后竭力去理解经验的直接含义时,我只是感 到岜己好象在经验的左右下,朝着一些我只能模糊定义的目标 迈进\我的感觉表明,复杂的经验系列像河水一样奔流不息,从 中我可能有幸懂得经验自身包含的不断演变的复杂性D ”显然, 他把自己看成为一个流变不止的过程,而不是已经完成的结果。 这意味着人应该是一个流动的过程,而非一成不变的实体;是一 条奔流不停的江河,而非坚硬的顽石f是潜能不断变也实现的集 锦,而非若干固定特征的简单汇集。
小 结
我巳经对你们描述了那些努力变成自己的人在生活上发生了 什么重大变化,我的职业使我有幸能与他们建立密切的关系。我 试图尽可能精确地揭示这种变成一个真正的人的过程所包含的意 义。我相信我自己对此的认识也是不清楚和不完全的,因为我的 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改变。我希望你们只将我所讲的当作一个目 前暂时有用的解释,而不是最后的定论。
我所以要强调这只是某神暂时的解释,因为我想澄淸一点: 我并不是在告诉你们“每一个人都应诙变成这种人,这便是你们 的目标D ”我只楚向你们讲述我在咨询_的经验中所窥见的种种 意义,我的描述成许能说明你岛己的经验,或者能给你的经验增
315
添新的意义
我巳经指出,人们似乎冇一种成为真正t丨己的强烈愿望。这 种愿望是一个有利的心理因素,它促使人摒弃他在生活中常用的 面呉,促使他去发现和休验隐載在面具后面的阽生人——他自己 的被掩盖起来的部分。我也刻画了那些经过治疗而形成的新人的 某些特点,如:开放地对待己的机体经验;相信自己的机体遒感 知生活的最佳工具I承认自己有责任作一个有独自特点的人;最 后,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是一个不断流变的前进过程,并力图在这 个经验的流程中不断发现自我的新内鞞。在我看来,只要我们处 于变成一个真正的人的过程时,这些特点就要出现D
龙葵陈维正译
3J5
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
■---个心理匾师对美好生活的茶法
〔美;]罗杰斯
我对美好生活的看法主要依据我在心理治疗中与人亲密相处 的经验。这些看法有实证或经验的基础,和学院的或哲学的越础 完全不同。从观察并参与心理障碍患苦寻求美好生沾的益斗屮, 我巳了解到美好生活意味着什么。
我应诙一开始就说明,我的这种经验来A我多年发展形成的 特殊心理治疗方针。很可能一切心理治疗都莊本扣似,但这种说 法我现在已不象过去那样坚位不疑了^因此,我度;说明,我的治 疗经验一直是沿着我认为最有效的路线发展的&那就是巳被称力 “患者中心”的治疗方法。
让我先试就这一疗法各方面都达到理想地步时的情景做一简 短说明,因为我感到治疗经历中有大1A活动使我能对芡好生活有 最深刻的理解。假如治疗是理想的,既深入又仝面的,那就是说 医师已能和患者建立很深的个人关系和主观关系——不是象一位 科学家和一个研究对象那样的关系,也不象一位医师在准备诊断 和医治,而是象一个人和一个人之间的关系。那就是说,医师感 到患若是一个具有无条件自我价偵的人:即不论他的处境、他的 行力1或他的情感如何都具有价值的人。那就趟说,菡师娃真诚
? ^ Leavitt, H . L , e t 3 1 <.£[!&?). Read ings in mart 往 gcria】 psychology, 19S0, pp. 240—250.
317
的,不存任何戒备,而楚以他亲舟体验到的情感和患者结交。那 就是说,医师能让自己对患者有深刻的理解》没有任何内部障碍 能妨碍他在与患者相处的任何时刻对患者状况的觉察》而且,他还 能向患者传达他设身处境的移情理解。那就是说,医师已经安然 充分进入这种关系,在认识上并不知道它将引向何处,只满足于 提供一种气铽,使患若.能有最大的自山变成他自己。
对患者说,这一理想的治疗意味着对他自身内部似乎越来越 奇特的、未却而又危险的情感的探索,这种探索仅仅因为他逐渐 认识到他已被无条件地接纳才证明是可能的。于是,他开始理解 他的某些经验,这些经验在过去曾作为对自我的结构太有威胁和 损害而被排拒于意识之外。他在这种关系中发现自己充分地、全 面池体验着这些情感,因而,此时此刻他,竽他的恐惧,或他的 愤怒,或他的温柔,或他的力量6当他经A?这些大不相同的情 感时,体验着这些情感的不同强度时,他发现他已体验到 B,他亨,所有这些情感。他发现,他的行为正在以符合于4刚 士体验自我的建设性的方式改变着。他接近了这样的认识,即 他不再有必要惧怕经验可能带来什么,而能够自由地欢迎经验的 来临,作为他改变并发展自我的一个部分。
这就是患者中心疗法达到最完满实施时的近似的略图。在这 里我是仅仅把它作为一种背景的略图提出的,我对美好生活的看 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形成的&
反面的观察
当我以理解的心情体验患者的经验时,我逐渐迖到关于美好 生活的一个反面的推论。我认为美好生活似乎不是任何一种遛结 的伏态。据我看,它不是一种美德状态,或满意、无忧虑、幸福 sis
等状态。它不是一种个人在其中受到调整,或得以完成或实现自 %
身期望的状况。用心理学的术语说,它不是一种驱力减弱1紧张 缓解,或体内平衡的状态。
我相信所有这些术语都是用来表乐这样的意思t假如达到了 这些状态的一种或几种,生活的H标也就达到了当然,对于很 多人,幸搞或顺应良好是和美好生活同义的生存状态。社会科学 家并经常谈到紧张的缓解或体内平衡或均势的达成,好象这些状 态构成了生活过程的目标
因此,我是带着相当大的惊讶和关切的心情认识到,我的经 验并不支持这些定义。当我想到那、在治疗关系期间已经证明有 最大程度的变化,而在治疗关系以后的年月看来巳经取得并正在 取得趋向美好生活的真正进展的人们时,我认为他们的情况似乎 根本不能以任何这一类有关生存的固定状态的术语来恰当说明。 我相信,他们会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假如他们被说成是“受到调 整”,会认力那是不真实的,假如他们被说成是“快乐的”,“心 满意足的”,或“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就我对他们的了解看,我 认为,说他们的所有驱力紧张都已经缓解,或说他们是处于一种 体内平衡的状态,那是极不确切的。因此,我不得不问自己,我 能否有什么办法概括说明他们的情况,能否对美好生活做出似乎 符合我所观察到的事实的定义。我发现这并不那么容易,下文的 叙述只能是一种尝试的说明而已。
正面的观察
假如我要用几句话捕捉在我看是这些人的真实情况的话,我 相信那将是这样的;
美好生活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是一个方
319
向,而不是一个终点(*
构成美好生活的方向是整个机体选定的,选择时有向任何方 向移动的心理上的自由。 、
这一由机体选择的方向似乎有某狴可以分辨的一般属性,那 是很多不平凡的人都具有的。
我可以把上述这些说法归并为一个定义,作为进一步考虑和 讨论的基础。据我的经验,美好生活是向一定方向运动的过程, 这一方向是人的机体在具有内在自由向任何方向运动的情况下选 择的,而这一选定的方向的一般属性似乎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这一过程的特征
现在试就这一过程的特性做一说明,就象它屡次在治疗时出 现于人的生活中那样。
对经验愈益开放
首先,这一过程似乎包含一种对经验愈益开放的态度a就我 看,这一说法已变得越来越有意义了。它是防御态度的对立一 极。我在过去曾说明,防御是有机体对于某狴经验的一种反应, 这些经验被认为或预期为有威胁的,同个人对自身或对自身与外 界关系的现有印象不协调的。这些有威胁的经验由于在意识中被 扭曲或被拒绝达到意识而皙时弄得无害了D我简直不能看出,十 分仔细也不能,有哪些我自己的经验、情感和反应同我对自己所 怀有的印象有显著的差异。治疗过程的一大部分是患者不断发 现,他在经验着他以前不能觉察到,不能“承认”是他自己一部 分的那些情感和态度。
假如一个人能对他的经验完全开放,当然,每一剌激一~不 论发自机体内或环境中——都会经由神经系统自由传送而不受任 320
何防御机制的歪曲。这里不锫要“阈下知觉”机制警告机体有任
何经验在威胁着自我。相反地,不论这种刺激是环境中形态、颜 色或声音的构型对感觉神经的冲击,或来自过去的记忆痕迹,或 内脏性恐惧感或愉快感或厌恶感,这个人都将“体验”它,使它 完全达于意识。
因此,我称之力“美好生活”的这种过程的一个方面似乎是 从防御一极移向对经验开放的另一极的一种运动。这个人变得更 能倾听自己,倾听自身内部正在进行的经验。他对他的恐惧感、 氾丧感、痛苦感更为开放^他对的勇气、柔情和崇敬的情感也 更为开放。当这些情感存在于他的内心时,他在主观上体验他的 情感是自由的,并且在意识这些情感上也是自由的/他更能充分 体验他的机体的经验,而不是把这些经验关在意识之外。
愈益氲视存在的生活
在我看来g美好生活的那种过程的第二个特征是,它包含一 种愈益増强的ik向,要在每一时刻都充分体验生活D这是一个容 易引起误解的想法,或许在我自己的思维中也有些模糊&让我试 对我的意思做.些说明。
我相信* 一个人如考对他的新的经验充分开放,完全不加防 御,那么,每一时刻对于这个人显然都会是新鲜的,存在于这一 时刻的内部与外部刺激的复杂构型以前从未曾恰恰是以这一方式 存在过。结果是,这样一个人会认识到,“下一时刻我将成为什 么样子,将做些什么,都取决于那一时刻,不能事先由我或由他 人预见到。”我们常常发现,患者正是这样在表达着自己的情 感。
对于这种存在主义生活中呈现的流动性,有一种表达的方式 是说,自我和人格是从经验中涌现的,而不是解释或扭?经验使 之适合预想的均我结构0它意味着,一个人成为正在进行的机体
32J
经验过程的参与者和观察者,而不是对它进行控制。
这样的生活在那种时刻意味着没有偃化,没有密封的组织, 没有强加于经验的结构。代替髙度适应性的是在经验中结构的发 现,是自我和人格的一种流动的、变化的组织。
正是这一以存在为依据的生活倾向年那些与美好生活过程有 关的人中显得十分突出?人们几乎可以说这是它最基本的属性。 这就是在体验经验的过程中对经验结构的发现。我们大多数人, .正相反,对我们的经验施加一种预先形成的结构和评价,绝不放 弃这种评价,而是削足适履强使经验符合我们的预想,讨厌那种 流动性,因为这会使经验在适合我们小心翼翼构建的鸽子窝中不 那么驯服。对现在正在进行的事情敞开精神并在正在进行的过程 中发现它似乎具有的任何结构——这在我看来就是美好生活、成 熟生活的特性之一,正象我在患者趋近这种生活时所看到的。
对自身机休不断繼进的撞赖
在美好生活过程中生活的人诬有另一个特征,那似乎是对于 他自身机体不断增进的信赖,相信他的机体是迖到每一存在情 境中的最满意的行为的一种手段,让我再试对我的意思做些说 明。
在任何情境中选择行动的道路时,许多人依赖指导的原理, 依赖某一团体或机构制定的行动法规,依赖他人的判断(从妻 子、朋友到意中人),或依赖他们在某一类似的过去情埯中的行 为方式e可是当我观察那些患者(他们的生活经验对我很有启 发)时,我发现越来越清楚的是,这样的人能信赖他们整个机体 对新情境的反应,因为他fg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如果他们对自 己的经验开放,做自己“觉得正确”的事这一准则就会成为一神 值得信赖的行为向导D
当我试图理解其中的道理时,我发现自己是沿着这样的思路
322
前进的,对自身经验充分开放的人会接近有关情境中全部宥用的 资料作为他的行为的依据;社会的要求,他自己复杂的1可能互 相冲突的需要,他对类似情境的记忆,他对当前情境的独特性的 认识,等等,等等。谊些资料的确会是相当复杂的。彳li他能让他 的整个机体、他的意识参加进来,考虑每一刺激、需要和要求, 及其相对强度和蜇要性,并通过这一复杂的权衡找出最接近满足 他在这一情境中全部需要的行动道路D有一个类比可能有助于我 们的理解,可以把这个人比做一台巨型的电子计算机。由于他对 自己的经验是开放的,所有来U他的感官印象、来D他的记忆、 来自以前的学习、来自他的内脏和内部状态等等的资料都喂入机 器。机器承受了全部作为资料喂入的这些众多的牵引和力量,.迅 速计算着应该采取的行动道路,那将成为在这一存在情境中满足 需要的最经济的矢量。这就是我们假设的人的行为。
我们大多数人所以会觉得这一过程不可信赖是因为我们把 这一现在情境的信息包括进来,而把雙■亨的信息排除 4夕正是由于记忆的衬料和以前学习的东★螇iaV算过程好象 它们就是这一现实而不是记忆和习得的东西,错误的行为答案才 会出现。或者,某些有威胁的经验不能达于意识因而被拒绝进入 计算过程或以扭曲的形式喂入,这也会造成错误。但是,对我们 上述的假设的人说,他会发现他的机体完全可以信赖,因为所有有 用的资料都将被利用,而这些资料都将以正确的而不是扭曲的形 式虽现出来。因此,他的行为将最有可能满足他的全部需要 h身提髙的需要与他人亲近的需要,等等D
在这一权衡、计算中,他的机体决不是没有失误的。它经常 会对有用的资料做出可能适最好的冋答,但有时会有资料的欠 缺。由于有对经验的开放,当然,任何错误,任何不能令人满意 的行为都会很快得到纠正。就好象计算总是处于被纠正的过程
Z23
中,因为计算会不断在行为中复按。
也许你并不喜欢我的电子计算机类比。让我再回到我所熟悉 的患者那m。当患者变得对于他们所有的经验更力开放时,他们发 现越来越有可能信赖他们自己的反应。假如他们“喜欢”表示愤 怒,他们就这样做并发现这样做的结果很令人满怠,因为他们对 于爰慕之情和与人亲密相处等愿铤也同样聚取积极态度。他们为 自己能有直觉的本事找到解决足杂的、烦人的人事关系的恰当行 为而深感惊异。耵来,他们才慢慢认识到,他们内在的反应在引 出满意的行为方面是多么可惊地饱得信赖。
更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
我愿把这描绘美好生活的二条线并在一起合成一幅更紧凑的 'JIJHIU:.那似乎是这样的:心理上的自由人的运动方向恶成为一个 见充分发挥作用的人,他见能充分地生活在他的情感和反应之 中,也能更充分地以他的情感和反应体验生活,不论是単独任何 一种迈是全部所有各种愦感和反应都是如此。他能越来越多地 利用他的全部机休秉赋,尽可能准确地领悟㈨部的和外部的苻枉 情境。他利用他的神经系统能够提供的一切信息,冇意识地利用 这一切,但同时认识到他的整个机体可能而II常常比他的意识更 聪明。他更有能力让他的整个机体Q山地发挥作用,在极其复杂 的条件下从众多可能性中选择此时此刻最有广泛意义和真正合意 的行为。他所以能更倍赖他的机体发挥这样的作用,不是因为他 的机体不会犯错误,而是因为他能对他每一次行动的后果充分开 放,并纠正那些证明是不那么介意的行动^*
他更有能力体验他的全部情感,对他的任何一种情感都不那 么害怕》他是他自身证据的鉴别者,并对一切来源所提供的证椐 都更为开放。他坚持要成为他丨:!己,并因而发现他具有健全而又 现实的社会性I他在这样的时刻能更全面地体验生活,但懂得这
324
永远是最健全的生活^他正在变成一个更充分发挥作用的机体, 而由于他对自己的意识随着他的经验自由地川流不息,他正在变 成一个更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L ■
_ 某些涵义、
任何有关什么是美好生活的看法都带有许多涵义,我这里提 出的看法也不例外。我希望这些涵义能够启发思考。其中有两三 点我愿加以评论。
有关自由与决定论的新观点
首要的一个涵义可能不是一眼就能看清的。它和悠久的“自 由意志”问题有关。让我试就我对这一问题的新看法做一些解 释。
我曾有一个时期对于心理治疔中自由与决定论之间的似乎矛 盾的问题深感困惑在治疗关系中,某些最逼人的主观经验是患 者感到自身内部具有不受约束的选择力。他是~^要么变 成他自己,要么隐藏在掩饰真相的门面背后I kmi,或倒退; 或以对.己对人都有害的方式行事,或以提髙生活意义的方式行 事*完全有真正的自由或生或死,不论就这些词的生理的或心理 的意义说都是如此。可是,当我们带着客观的研究方法进入这一 心理治疗领域时,我们象任何别的科学家一样,都会受一种彻底 决定论的约束。依据这一观点,患者的每一个念头、情感和行动 都是由先行的事态決定的。这里不可能有所谓自由的东西。我这 里所说的困境和在其他领域中存在的井无不同——只不过说得更 尖锐些,显得更难解决而已。
然而,当我们依据我对充分发挥作用的人的说明考虑问题, 这一困境便能用新的观点来看了,我们可以说,在最理想的治疗
325
中,有关的人能正确地体验最完善而又绝对的自由,他愿意或选 择走一条路线,这条道路在和所有内部与外部的刺激的关系中是 最经济的矢量,因为正是这样的行为才是最合意的。但这也是同 一条行动路线,从另一有利的角度看,可以说是由这一存在情境 中的全部因素所决定的。it我们把这一情况和防御式的人的画面 做一对比。他愿意或选择走某一行动路线,但发现他〒¥按照他所 迪定的方式行动。他受存在情境中的因素所决定,但因素包括 他的防御,他对某些有关资料的拒绝或歪曲。因此,他的行为肯 定不会是充分合意的。他的行为是被決定的,不能自由做出有效 的选择。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则不同,他不仅体验而且利用着最绝 对的自由,虽然他同时也自发地、自由地井自愿地选择和决心做 出也是绝对被决定的行动。
我井不是那么天真,认为这就能完全解决主观与客观、自由 与必然之间的争论。但这对我是有意义的,即;人越是生活在美 好生活中,他越能体验到选择的自由,他的选择也越能在他的行 为中有效地贯彻。
创造性是美好生活的一个因棄
_相信,容易理解的是,进入我称之为美好生活”定向过 程的人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能对他的世界敏感幵放,信赖自己有 能力和环境形成新的关系,他将成为那种类型的人,从他们的身 上会涌现出创造性的作品和创造性的生活。他不需要“顺应7’他 所在的社会文化,他几乎肯定不会是一个遵奉者。但在任何时候 和在任何社会文化中他都将建设性地生活,和他所在的社会文化 和谐相处正如他的需要的平衡满足所要求的那样0在某些文化情 境中,他很可能有些方面非常不愉快,但他将继续向他自己转 变,采取一些行动使他的最深邃的需要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这样的人,我耜信,研究进化理论的人会认为是在变化的环 326
境条件下最冇可能适应并生存下来的6他将能够创造性地适应新 的条件正如适应老的条怦一样。他将成为人类进化的合格先
人性基本可以信赖
我所提出的萄法的另一涵义菇,人的迆本属性自的发挥作用 时是建设性的,可以信赖的。对我说来,这是从25年心理治疔经 验中得出的一个必然结论。当我们能把个人从防御中解放出来, 使他对自已广大范围的需要和对广大范围的环境与社会的要求全 都开放时,可以相信他的反应焐积极的,前进的,建设性的。我 们无须问谁将使他社会化,因为他tJ己最深切的需要之一就是与 人亲近和交往。当他变得更完全成为他自G时,他将变得更现实地 社会化。我们无须问谁将控制他的侵犯冲动;因为当他对他的所有 各种冲动都更为开放时,他希望得到他人的爱和他给予他人以爱 的倾向将如同他想与人争斗或为自己攫取东西的冲动同样强烈。 他将在实际上有必要进攻时去进攻,但这里将不会有无休止的进 攻的需要。在这些方面和其他各个方面,当他对他的所有各种经 验全都趋向开放吋,他的全部行为将成为更平衡、更现实的,这 种行力菇适合一个高度社会性的动物的生存和提高的。
我不大同意那种相当流行的看法,说什么人蕋本上是非理饨 的,i兑他的冲动,如果不加控制,就将导致他人和U己的毁灭。 人的行力是界常合于理性的,带有极微妙而又条理分明的复杂性 趋向他的机体力图达到的肖标。我们大多数人的悲剧在于我们的 防御使我们不能意识到这种合理性,因而我们在意识上向一个方 向运动,而在机体上却枉向另一方向运动。但就我们那位生活在 美好生活过程中的人的情况说,这样的障碍会越来越少,他将越来 越成力他的机体合理活动的参与者。唯一仍将存在的对冲动的控 制或唯一证明仍有必要的控制,是某一种需要和另一种需要相对
327
的内部本性平衡,和找出符合那种能使全部需要都接近满足的向 量的行为。极端满足一种霜要(侵犯,或性,等等〉以致强烈损 害其他需要的满足C结伴,柔情笑系,等等),这种在具存防御 结构的人的身上非常普通的经验,将大大减少。我们将共同参与 进来,分享他的机体的极其复杂的自我调节活动——心理的和生 理的恒温控制,这种栝动的方式使他能够生活在同他自身和同他 人不断増进的和谐之中。
生活更丰富
我愿提及的最后一个涵义是,这一在美好生活中生活的过程 和我们大多数人发现自己所处的有限生活情境相比较,包含着范 围更广也更深的丰富内容。参与这一过程意味着一个入处在经常 担惊受怕又经常深感满意的更敏感的生活经验中,这种经验带有 更大范围、更多种类、和更丰富的内涵。我觉得,那些在治疗中 有显著好转的患者似乎是带着他们的痛苦感更亲切地生活着而又 带着欢乐感更活跃地生活着;爱和憎似乎都更分明地感受到了。 恐惧是他们能更深刻认识到的一种经验,勇气也同样如此*他们 能这样在更广阔的范围中充分池体验生活,是因为他们怀有根本 的信心,相信他们自己有处理生活的能力。
我相信,读者将越来越清楚地看出,为什么在我看来,幸福 的、满意的、愉快的、享乐的等一类形容词,对于我称之力美好 生活的这种过程似乎并不是什么十分恰当的概括性描述,尽管处 在这一过程中的人在相应的时刻会一一体验到这驾情感。似乎更 普遍适合的则是这样的形容词,如丰富的、兴奋的、得益的、挑 故的,富有意义的我确信,这种美好生活的过程不是怯懦者所 能领略的生活。它意味着一个人的潜在能力愈益成熟的延伸和发 展&它意味着有勇气成为这样的人^它意味着全身心地投入生活 的洪流。可是,极其令人兴奋的人世间的事情是,当个人取得内
323
在的自由时,他就会选择这一形成过程作为美好的生活。
林方译
329
曰常生活中的两种生存方式: 占有与存在?
C德〕弗洛姆
由于我们生活莅一个穷奢极欲,拚命追求占有财宮和利润的 社会里,所以我们很难见到以存在作为生存方式的范例。大多数 人都把占有财富式的生荏看作为理所当然的、也是唯一合理的生 活方式。这一切给理解存在的生活方式的特性和弄懂占有财富只 是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向带来了特殊的困难。尽管如此,这两个概 念还是与人们的日常经验紧密相连的。仅仅以抽象的和纯粹合乎 理智的方式去探讨其中的任何一个概念,不仅不应诙,而a不可 能。两者在h常生活中都有反映,因此可以作具体的研究。
下面这些取自于u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将使读者较易懂得如 何去区分占有与存在。
学 习
把占有的生存方式作力准则的大学生听讲座时,他们只听讲 课老师的话,抓住各部分的逻辑关系和意思,并尽可能完整地把 听到的一切都写到笔记本上,但这都是力了以后就能牢记他们的 笔记,以应付考试。可是他们并没有丰富和扩大自己的思想,而
①译白 Fromm, E,,Haben oder Sein, 1981, Kap,£* 德文版?
330
讲座的内容也没有成为他们自己的思想的组成部分。他们把听到 的东西塞进他们僵死的思想大杂烩中或他们所储存的各种理论 中。讲座的内容和大学生彼此仍然陌生、这种大学生个个最多不 过成了某个由别人提出的观点的所有者(这一观点或是由那个人 提出,或是他由其它的来源获得)^
以占有的方式去生存的太学生只有一个目标:死记“学过的 .东西”。他们使用的方法不外两种,不是把学过的东西硬塞进记 忆里,就是小心翼翼地保存他们的笔i已他们不需要一点创新或 有所发挥9实际上,在更多的情况下,“占有型”学生会被他们 所学科目的新观念1新思想弄得心神不安,因为新的东西向他们 已经占有的总儐息提出了挑战。对千一个把占有作为他与外界接 触的主要形式的人来说,那些不易记录和记牢的思想是令人害怕 的^这些新思想就象所有成长中的东西一样,它们不断地变化, 因此摆脱控制。
对于以存在的方式与外界接触的大学生而言,学习过程显汞 了质的不同。首先,他们不是作为tabula rasa (白板)去听讲 座的。他们事前就在脑中考虑了讲座所要涉及的主题,有些疑难 和问题甚至还使他们反复地思索。他们已经对有关对象做了一番 研究,而且对此产生了兴趣。
他们听讲座不是仅仅被动地接受演讲者的话和思想。他们 甲兮$,但不是光V,而是以积极和创造的方式去寧f和
到的东西又溱活他们自己的思维过程,此时iti,问 题、新的想法1新的观点纷至沓来。听课的过程是一个生气勃勃 的过程,大学生一边听教师的话,一边活跃地回答,他不光是获 得了可以带回家和背诵出来的知识。每一个大学生都深入到问题 中去,并且自身也发生了改变,即每一个人在听完讲座后都成了 与前不同的另一个人e这种类型的学习也只有当讲座提供的是新
331
的和启迪思路的信息时,才有可能& 一大堆空话决不能引起存在 方式的反应,学生倒不如不听,把注意力集中到他〔丨己的思想上 去。我想至少简明扼要地谈淡已经滥用得黯然失色的“兴趣”这 个词。兴趣一词的原本意思寓于词根之中,即拉丁文的inter-esse, 就遒说“在此之间”或“在近旁”。在中坻纪的英语中,这种积 极的兴趣是用“to lUt” (想要、愿意——^译者)(形容词listy、 副词listUy) —词来表达的a今天,“to list”只在空间的意义 上< “a ship ljsts^ 一条船倾侧)使用》原来心裡学意义上的 意思只保留在贬义的“listless” C漠不关心、无动于衷~-译 者)一词中“To list”的原来意思是,“积极地致力于什么% “对什么真正地感兴趣” ^其词拫与“乐趣”的词根相同,但 是“to list”不是说靠一种乐趣来等夺,而是包含着1|[|巧吁年 早卷#學亨寸今t “To list” i产生于十四世:-皋叶《土
二者使用的重要概念之一。语1J■只保留这个 词的贬义,这一事实典型地显示了十三至二十世纪之间社会的思 想意识方面发生的转变,
记 忆
人们既可能以占有的方式叉可能以存在的方式进行记忆。这 两种记忆形式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们建立联系的不同如果人 们以占有的方式进行记忆,那么,联系完全是机_械_的,这种情况就 好象t通过经常及时的使用,两个词之间的联系成了习惯^再不 然就是一种以纯逻辑关联为基础的眹系,如一对对的正反义词、 会聚的概念,或者基于时间、空间、大小和颜色的联系和以归属 于某一种思想体系为基础的联系口
以存在的方式进行的记忆是积极的活动,人们通过这种活动
332
回想起讲话、思想、一瞥、图画和音乐&在人们想回忆的事同与此 有关的许多其它事之间建立了众多的联系。这些联系不是以机械 的、纯逻辑的方式,而是以活泼的方式建立的。通过创造性的思 维c或感觉)活动,每一个概念都同另一个联系在一起,以便找 到正确的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通过“头痛”联想到 “痛”或“阿斯匹林”,那么我就在循蹈逻辑的、习惯的规矩D 要是我通过“头疼”联系到“紧张”和“焦虑,那么我就把这 —事实同我发现的可能的原因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我研究了这 种现象a这种记忆类型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思维的类型。在这种 有活力的记忆类型方面,最值得注意的例子就是剪洛伊德发现的 “自由联想”。
谁要是对储存本身不特别感兴趣的话,他就会发现,为了让 记忆力发挥更好的作用,就需要浓厚而直接的例如,有些 人曾有过这种体验,在生命攸关的困境迫使他运用某一特定 的词时,他们往往想起那些自以为忘了的外语词句。我可以以我 白己的经验为证,尽管我从来不具有出类拔萃的记忆力,可我能 回想起一个我分析过的病人的梦,只要我再见到他,并把注意力 集中在他的全部个性上,那么,不管过了二个星期还是五年,我 都能想起这个病人的梦。如果我不这样去想,那么,五分钟之 前,我也许还不可能立即想起这个梦。
以存在的生存方式进行的记忆含有把人们齊经看见或听见的 东西复活的意思。每个人只要在圮忆里把他曾经看见过的面孔和 风景努力唤起,就能进行这种创造性的记忆。面孔和风景并不是 立即出现在脑海,它必须去再创造,去唤醒。这并不总是很容易 的。前提是,这面孔或风景是我在注意力非常集中的情况下观察 到的,这样做负的是清楚地记住它们。倘若这种记忆法成功了, 那么,面孔为我所记住的那个人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风景如
333
此生动逼真,就象真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一样。
若以占有的方式来记忆一个面孔或一幅景色,那么典型的莫 过于如大多数人看一张相片的这种类型和方式。相片成了他们记 忆力的支柱,以便识别某一个人和某一处风景P他们对照片的反 应差不多是…呵,这是他” f或者“哎,我到过那儿”。对于大 多数人说,相片变成了一种寻年了的记忆。
还有一种异化了的记忆把想记住的东西都写下来,通 过写在纸上,达到1^1材料的目的,但却没有把它们印进脑子 里。这种占有倒是彳妥,除非万一先去了记录,才会因此失去 了要记住的东西。记忆能力抛弃了主体,因为靠记录形式的记忆 已经成了自我转让的一个郜分。
鉴于现代的人要记住大量的数据,所以完全不用笔记和参考 工具书亦是不可能的。但是,取消记忆的趋势有增无减,这是一 种非理性的现象。至于记录会降低记忆能力,这一点我们可以非 常容易和淸楚地在我们自己身上看到。也许还是举几个例子为 益。
举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说商店里的售货员:几乎所 有的售货员都用机器来代替两位或三位数的简单加法,而不愿用 心算。又如在学校:教师可以观察到,那些一心抄写每一个句子 的学生十有八九比那些信任自己的能力的学生在理解和记住本质 的东西上要差,其理解力和记忆都不如后者。音乐家懂得,那些 喜欢看谱演奏的人,一旦没有总谱,演奏起来就有较大的困难。
c这个树料要感谢莫歇?布德莫尔博士^ )托斯卡尼尼①是存在方 式的音乐家的一个优秀范例,他的记忆力亦是出类拔萃的。
我在墨西哥观察到,那些文肓和很少写点什么的人的记忆力
①.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 1863 — 1957) t意大利著名指挥班*
一译注
334
比工业国中既能读又能写的人的记忆力要强得多s从这一事实和 其它一些事实可以I测,读书和写作的艺术并不象通常所说的那 样只是上帝的赐塥,特别是当读那些使感受力和想象力退化的东 西时更是如此.
交 谈
两种生存方式之间的区别通过交谈马上就可以感觉出来。我 们举一个典型的两个男人交淡为例,A先生观点x,B先生 f f观点y。每个人都多少知道一齒对方的观‘点' 俩人都不放弃
各自的见解。他们须得提出更好的,更合适的维护自己立场 的理由。双方都不想改变自己的观点,也不指望对方改变立场, 他们害怕放弃己的观点,因为观点属于他们的财产,放弃了 它,不就造成一大损先吗?
非争论的交谈情况有所不同。谁都经历过同一个有名的或 著名的或以其人格品质优良见称的人在一起时的情形,谁都经历 过期待着从某人那里弄到一个好工作或者得到爱和赞赏的情形。 许多人在这样的情況下都烦躁不安、胆怯,力这种重要的会面做 种种准备。他们考虑,哪些题目会使对方感兴趣,事先就计划着 如何开场,_些人甚至草拟整个交谈的内容,只要这跟对方有关 系。有的人看到自己古有资本,也许就有了勇气。这些资本是: 他过去的成绩1媚人的性格〈或恐吓别人的能力,假如这比谈成 绩更有效的话)、社会地位、社会关系、外表以及服饰。总而言 之’他在思想中估计他的价值,靠这些在交谈中M示他的商品。 倘若他做鲇很巧妙,便会给许多人以很深的印象》这与其说晶他 的态度所致,不如归结为大.多数人缺乏判断的能力。倘若做的 不眵巧妙,那么再怎么显示也引不起多大的兴趣,他让人觉得笨
335
诳、不自然和无聊。
另一种人的态度与此相反,他毋须准备,亦不装模作样,他 的反应是自发的,富有创造性的。这种人会忘掉他自己、他的知 识、他的地位;他的“我”,并不妨碍他;正由于这个原因他可以 完全针对他人和他的思想来行动。由于他不谋艰抓住任何东西不 放,所以他不断池产生新的思想,
“占有式的人”指望他占有的东西,而“存在式的人”却相信 这一事实,他存在,充满了活力,而且只要他勇于放开柬回答, 就会产生新的东西。他在交谈中的作用是活跃的,因为他没有由 于过份认真地坚持他所占有的东西而使自己窒息,他的活力惑人 至深,甚至常常能使对方克服自己的自我中心主义。会谈不再是 商品(资料、知识、情况)的交换,而成了一次对话,谁对谁 错,都无关紧要。決斗者开始时一起跳舞,他们分开时没有胜负 感,这对双方都没有什么意义,而是感到充满喜悦。(精神分析 疗法中最重要的治疗因素是治疗者赋与别人活力的品质。如果治 疗气氛很沉闷,不活跃,让人感到无聊,那么哪怕是最为详尽的 开导也没用
阅 读
我在交谈这一节中叙述的也同样适用于阅读。阅读是或应该 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对话&当然在阅读时(同样如在交谈中)我 读“什么” C或者我同谁谈话)是很重要的。读一本毫无艺术价 值、廉价的长篇小说犹如白日做梦。读者不会产生创造性的反应, 原文訧象贫乏无味的电视节目,或人们吞一边看一边心不在焉吃 的油煎马铃薯片。相反,一本巴尔扎克的小说就可以激发想象,促 使人以内心的同情,就是说以存在的方式去阅读^可惜,就是这
336
样的书籍,也许大多数人都是以消费的态度即占有的方式来读 的。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读者想知道情节的发展,主人翁死了还 居活下来了,那个姑娘让人拐骗了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小说成 了一神激动人的序曲I,幸搞或不幸的结局成了髙潮。如果他知道 了结尾,他就占有了整个故事,差不多真象他从他自己的记忆里 ?■ _
挖掘出来的一样。但是他却没有得到任何认识。光抓住小说中的 人物,既没有使他加深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也没有使他学到一点 关于他自己的东西。
读哲学书籍或历史书籍也有这样的区别。如何读一部哲学著 作或历史著作,其读书的方法(哪怕是不好的方法)取决于教 育。学校千方哲讣地输送给每个学生一定量的“文化财产”,并 在学习结束期间给每个学生发证明,证明他至少最低限度的 知识。所以,教师教学生的方式是,让他能够把的主要思想 复述出来。学生就以这种方式“认识” 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笛卡尔、斯宾诏莎、莱布尼茨和康德直至海德格尔和萨特。从高 中到大学的各个教育阶段的主要区别在于教育财富的输送量不 同,这与占有物质财富的多少差不多,也许学生在未来将拥有这 些物质上的占有物P能够最准确无误地复述每一个哲学家所说过 的话酌学生被视为卓越的学生。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博物馆导游。 他没有学到-点超出这些占有知识之外的东西。他没有学会怀疑 哲学家,同他们交谈,没有学会看到哲学家们自己充满了矛盾, 看到他们忽略了某些问题,对菜些题目故意避而远之,他没有学 会把(由于在那个时代被当作“有理性”的东西)作者被迫接受 的观点和作者思想中真正的新东西区别开来^他感觉不到作者什 么时候只是让理智说话,什么时候是使用了心和大脑。他觉察不 到作者是真心实意仰或只是一个夸夸其谈的人士,等等、等等, 不一而足》 -
337
相反,存在方式的读若会坚信,即使是一本鈥誉极高的书也 不是白璧无瑕,也许有的时候他理解一本书比作者还要透彻,因 力在作者看来,他所写的似乎都很重要。
行使权威
行使权威是区别占有以及存在的生存方式的又一个例子关 键性的一点是,人是f亨权威还是作为权威几乎苺个人在 他生命的某一阶段都使权威。教育儿童为了不使儿童遭 到危险,告诉他们在某些场合下如何行动,不管你是赉愿意,你 就得行使权威。在家长制的社会里,妇女也成了大多数男人行使 权威的对象。在我们这个官僚的、等级森严的社会里,绝大多数 人都在行使权威,除了社会的最底层之外,后苕只是权威的对 象。
为了理解两种不同形式的权威的含义,哉们必须注意到,这 一概念的含义极力宽泛,往往具有“理性的”和“非理性的”权 威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义。理性的权威促进信任它的人的成长, 它以权能为基础。非理性的权威依仗权势,在它的屈服者头上滥 施淫威。(我曾在1941年出版的《逃避自由》中探讨过这种区 别。) 「
在最早期的靠狩猎和采集为生的原始社会,行使权威者的权 能都是当时部族中人人共知的。这种权能基于哪些才能,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经验、智慧、宽宏大量、技能、人格和胆景,这些通 常是最先考虑的。在许多部族中不存在永恒的权威,而只是在需 要的情况下才产生,如由于战争、宗教礼仪、调和争端等各种原 因形成的各种权威^随着权威赖以存在的各种特性的消失和减 少,权威亦告终。在许多灵长目的动物身上可以看到一种极其相
打a
似的权威形式,这些动物并不一宼靠身体和力气,而是靠经验和 “智楚”这一类的特性来得到权力(德尔加多在1967年用猴子做 了一个试验。他证实,一旦那些形成权力的才能丧失殆尽,哪怕 只是暂时地丧失,占统治地位动物的权威就立即结束c)
建立在存在之上的权威不是以获得完成特定的社会作用的能 力为基础,而同样是以一种能够达到高度自我实现和和谐的人格 为基础。这样的人无须恐吓1贿赂、发号施令,他本身就具有权 威。他只耍是一个高度发展的人,他就能通过他的存在,而不是 他做或说的什么,表明人能够成为什么。生活中的大师都是这样 的权威,白璧微瑕,在各种文化和各种教育程度中的人当中都可 以找到他们。围绕这个问题的是教育的问题。倘若家长们□己得 到更大程度的发展*倘若他们身心平衡,保持和谐的话,就不会 有权威式还是放任式教脊之争了 C*儿童对这种存在式权威的反应 是很热情的,因为他需要这种权威;那些强迫孩子、忽视孩子的 人自己也没有做到他们向正在成长的孩于所提出的要求,那么孩 子就会起来反抗他们。
随着以等级制度为基础和比原始社会大得多、复杂得多的社 会的出现,基于权能的权威巳由菡于社会状况的权威所代韩 339
例子,二个政治家在他刚刚开始发迹时可能为人正直、洧魄力, 一旦受到了权势的诱惑,他就会失去他的这些特性9年龄和身体 上的缺陷会削弱他的能力。最后,我们得看到,对一个小部族的 成员来说,评价一个权威人士并不困难,但生活在我们这个制度中 的千百万人对他忆的竞选者的一点点认识还是受那些公众关系专 家们的影响得到的,对于他们来说,评价一个权威就困难得多了。
不管是什么原因使得才能特性丧失了授与权能的作用,在大 多数较大的和分等级的社会里面,这都是一个权威异化的过程。 真正的或假定的原始的权能变成了制服或头衔o如果权威穿着规 整的制服,配上相应的头衔,那么,这些外面的标志就代替了真 正的职权和才能。而实际上,权威却正是靠着这些才能。一个国 王为了把这种头衔当作权威昀象征来使用,可能变得愚昧、阴 险、凶残,就是说完全不适合作为权威存在,尽管如此他仍然占
? * - * f权威。只要他占有这个头衔,人们就以为他捆有授予他权能的 士能。哪怕是皇帝光着身子,可每个人都相信他穿着漂亮的衣服a
至于人们把制服和头衔视力授予职权的才能,这并不是自然 而然地产生的。权威的占有者和那些利用权威的人必然会让人们 去相信这一虚构,麻痹人的现实的,也就是人的批判的思维能 力。每一个善于思考的人都知道用于宣传的各种方法,这些方法 摧毁了批判的判断力,使理智不起作用,直到人屈服于那些陈词 滥调。它们使人变得愚褰,因为它们一方面使人没有主见,另 一方面使人不再信任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判断力。这种人们信以 为真的虚构最终会使他们看不见现实的本来面目^
.知 识
占有与存在的生存方式在知识领域里的区别在于“我有知
3^0
识”和“我知道”的不同表达中。有知识是说,获得可以得到的 知识(材料)并保持对它们的占有,而“我知道”这种意义上的 知识却有实际功用,是生产性思维过程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回想一下象佛陀、先知们、耶稣、艾克哈特?、弗 洛伊德和马克思等思想家所代表的思想,我们就能如深对以存在 方式生活的人的知识特点的理解。在这些思想家看来,知识是从 认识到我们这些所谓健康人的理智在感觉时会发生错觉时开始 的^这个意思不只是说,我们对物理现实的认识不符合“实际的 现实”,更主要的是说,大多数人半睡半醒,他们看不到,大多 数被他们当作真实的和理所当然的东西都不过是些他们k存在其 中的这个社会的暗示影响所造成的虚幻而已。因此,知识一开始 就是消除错觉,去掉错觉。知识意昧着,由表及里,追本求源, 正“视”现实。知识的意思不是占有真理,而是透过表层,批判 地、积极地向越来越接近真理而努力。
希伯莱语的jadoa—词中包含着这种创造性的深入探究的实 质,意思是指男子性爱意义上的认识和爱。佛陀这个觉悟者要束 人们醒悟过来,把自己从“占有物质就是通往幸福”这一幻想中 解放出来。先知们亦告诫人们觉醒,要他们认识到,他们膜拜的 偶像不是别的,就是他们自己双手、自己想象所创造的东西。耶 稣说,“真知必会使你们获得自由! ” (约翰福音第八章、第32 句)艾克哈特曾多次表达他的认识思想,他在谈到对上帝的认识 时说i “认识不是纯一的思想,相反它分离并向上帝发展,就象 上帝是赤裸裸的一样,从其存在中去把握他”( “赤裸”和 “赤裸裸的”是艾克哈特及他同时代的人、《无知的云》—书的
①艾亢哈特(Mtister Johannes Ecthart,约1260—13£7) ?中世纪裱意志 神学家和哲学家,強调人的炅性,认为人无须借助教会即可得救《他的思想 后来受到马丁 ?路德的称颂和直扬。 ——泽者
y
341
作者爱用的词。)马克思说:“放弃不合实际的幻想的要求就是 放弃一种需要幻想的状况的要隶” (?资本论》〕。弗洛伊德的 “自我认识”的概念基于这么一种思想,必须打碎幻想(“文 饰” > 以便觉察到宄意识的现实a
这些思想家所想的都是人的健康,他们都对社会所认可的 思想模式表示怀疑。在他们看来,知识的目的不是对人可以肯定 的“绝对真理”的确定,而是人的理性本身自我证实的过程对 于智来说,不知和知道一样重要,因为这两者是认识过程 的各,尽管这种类型的无知与懒于思考的人的不学无术有 IK别。存在的生存方式的最髙目标是罕序而占有的生存 方式的最高曰标、却是
通常,我们的教设法把知识作为占有物传授给 人*就象财产或者社会威望的传递一样,也许人们在未来要拥有 这些才行。他们得到的最低限度的知识、他们所需要的信息量, 以便使他们能在工作中发挥作用。每个人还或多或少池拥有一包 “奢侈知识”,用来提高自我价值感和与他预计相适应的社会威 望。学校就是生产这些知识包裹的工厂,尽管它们通常强调,让 学生接触的是人类思想的精华。许多对助长这种幻想可谓是 得心应手。从印度的哲学和艺术直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一 个偌大的“大杂烩”呈现了出来,每个大学生都从里面琢食点什 么》为了不限制他的自发性和自由,没有人要求他集中精力于一 ,个主题,结果他连一本书也没有读完过。
信 仰 .
在宗教、政治和个性的意义上,信仰这一概念也都有两种截 然不同的意思,一种是占有,另一种是稃在。
342
在占奋的生荏方式中,信仰是对凹答的占有,可对这些回答人 们不能提供理性的证明。这种信仰由別人创造的思想构成,接受这 些思想,是因为屈服于这些人■■通常为一个宫僚机构所代丧。
由于官僚的实权(或不过逛虚构的权力)的作用,它给人一种可 靠感。靠这种信仰,人们可以买到隶属于一个大的组织的入场 券,他无须岛己思考和做出决定,因为他的信仰已经替他解除了 这一艰难的任务。现在,他属于占有正确信仰的幸福者之列。这 种占有方式的信仰给人一种安全稳妥感。这种信仰宣称,要与最 终和不可动摇的可以使人相信的知识联系起来,因为那些宣传和 支持这一信仰的人的权力似乎是不可动摇的。如果仅仅是以放弃 挡己的独立性为代价,谁不愿意得到这种稳妥感呢?
在我们内心可以感受到的上帝,本来是最高价值的象征,在 占有的生存方式中却成了偶像。这就是说成了预言家,成了人创 造的一件东西。人把他自己的力量给予这个东西,从而使自己没 有力跫。他屈从于.自己的创造物,通过屈从把臼己异化成另一种 形式。我可以这个偶像,因为它是一个东西,正是由于我的 屈从,它同时有了我。 ^
—旦上帝成了偶像,上帝所谓的特性和人的经验就格格不入 了,就象是异化的政治教条一样。尽管偶像可以被赞誉力大慈大 悲的上帝,各种残虐暴行依然在他的名下发生,就象对人类团结 的信仰发生了异化就再不顾虑那些丧失人性的行为一样。在占有 的生存方式中,信仰成了那些希望稳妥感的人的拐棍,他们想在 生命中寻找意义,然而却没有自己去寻找的勇气。
在存在的生存方式中,信仰则完全不同。人没有信仰也能生 活吗?婴儿不相信母亲的奶水行吗?我们不信任我们周围的人, 不信任我们所爱的人以及我们U己行吗?没有对我们生活的规范 有效的信仰,我们可以生存吗?事实上,没有信仰*人就不会做
34H
出成缋,就会叫人失望,就会在灵魂最深处充满恐惧,
存在方式的信仰首先不是一种对特定观念的信仰(尽管也可
? ?
能蕋),而是内心的一个目标,一种态度^也许这样说更恰当,
? *
人在信仰中存在,而非占有信仰。(fides quae creditur和fi-des qua cre’dftur①之神学上面的区别反映出把信仰作力内 容和作为行动的类似的区别。)人可以信仰自己和别人,信教的 人可以信仰上帝。旧约中的上帝首先就是对人可以f,-的偶像和 众神的否定。上帝概念的形成尽管与一个东方国王:但从一 开始就超越了 U身。上帝不允许有名字,不许给他画像。往以后 的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发展中,有过完全彻底的上帝非偶俾化的尝 试,或者不如说通过制定不准阐述上帝特性的规定,从而排除了 偶像化的危险。从化名迪奥尼修斯、阿雷欧加比特到不知名的 《无知的云》的作者和艾克哈特都进行了神秘主义宗教的极端彻 底的尝试,在他们那里,上帝概念的要旨就是“神性”(虚无 —no-thing),接着还有在吠陀和新柏拉图思想中表现出苹的 观点。这种对上帝的信仰是靠内心对自己的自我的神性特性的体 验来保证的,它是一个不断的、积极的自我创造的过程,或是如 艾克哈特所说,耶稣基督将在我们的自我之中永生。
相信自我、他人、人类,相信人有变得真有人性的能力也就 意味着稳妥感,值这种稳妥感是以我自己的体验为基础,而不是 建立在我的屈从之上,即不是屈从于一个给我规定一种特定的信 仰的权威。这也是一种真理的稳妥感,这真理不是理性上强加的 证据就能证明的,但我却坚信它,因为我依靠我主观经验的证 据。(希伯莱语中,信仰一词是emuna,意思是“确信”;我们 所说的阿门的意思是“肯定”。)我能够肯定一个人的真诚,但
①拉丁语丨人依株的倌仲和为信抑的信仰, ——译者
344
我直到他死前的最后一天都不能“证明”这一点,严格地说,单 是从他至死保存自己的真诚这一事实本身就可作出这一推断,从 实证主义的观点出发,他要是伤害了真诚,他也许会活得更长a 我的稳妥感建立在我对他人基本的认识之上,以我亲身经受过爱 和真滅为基础。这样的认识取决于人在多大的程度上摒弃自我, 取决于人是否能看到的存在,认识到他内心力量的结构, 取决于人是否能既看“士个性同时又能看到他是整个人类的一 部分。然后人们才知道,他能够和将要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当然 我这样说并不是指,人能够预言所有未来的行动,但是*他植根 于性格特征中的行为基线还是可以认识的,如真诚和责任感。这 种信赖基于事卖,因而是有理性的,但是这些事实却不能用传统 的实证主义心理学的方法来确定或“证明”。只有我自己依靠我 个人的生命活力才能“注意到”这些事实9

根据不同情况,爱也有占有或择在的不同方式,因而也有两 种不同含义。
爱情可以占有吗?倘若可以占有,那么爱情岂不成了一个东 西、一种物质,因而也就成了人可以拥有和占有的东西了吗?事 实是,决没有象“爱”这样的东西。“爱”是抽象的,她也许是 一个女神或者一个陌生的生物,尽管从来没人见过这位女神。现 实中只有学印巧爱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它包含关心某人(或 某物)、了解他、确信他、力他感到高兴的意思。这里 的他(或它)可能是一个人、一棵树、一张画、一个想法。爱意 味着,唤醒他(她、它)去生活,增强他(她)的生活活力。爱 是一个让人变新和成长的过程。
345
但是,假如以占有的方式去爱,那么就会限制、俘虏或控制 “爱”的对象0这样的爱充满压抑、丧失沽力、令人窒息、摧残 心灵、是毫无活力的爱。被称为爱的东西常常郎是对这个诃的滥 用,以掩饰事实上并没有被爱的情况a究竟有多少父母爱他们的 孩子,这至今仍未被人所知。在西方最近二百年的历史中,我们 看到不少对儿童施加暴行的报导,有对儿童讶体和精神进行摧残 折磨、有冷漠、纯粹的占有欲甚至性虐狂,这些简直让人发指。 因此人们反而更加相信,深情慈爱的父母不是规律,而是例外&
婚姻亦同样有两种:一是建立在爱情之上,一是象传统的婚 姻那样建立在社会的风俗习惯之上。真心实意彼此相爱的情侣看 来是例外的情况。社会方面的H的、需要1传统、双方经济上的 利益、对孩子的共同照顾、彼牝依赖、或者彼此间的恐惧、彼此 间的仇恨都被当作“爱情”,这种情况直到有一方或双方认识 到,他们并不相爱甚至从未相爱的那一刻力止。今天,对以发现 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在这一方面又进了一步:人变得更加实际更加 现实了,许多人只知性的魅力而不懂爱情,而且还把友好的、但 有一定距离的乱交关系当作是一种爱情的等价物。这一新的态度 导致更大的公平交易^^即更加普遍地互换情侣。这种态度并不 一定就会使得人们遇上越来越多的彼此相爱的人,实际情况可能 是,新的情侣同旧的情侣一样,彼此相爱甚少。
从相爱伊始到转变为“占有”爱情的幻想,这一过程常常可 以在情侣彼此相爱的历史中很淸楚地看到。(在1956年出版的 《爱的艺术》中,我指出了 “坠入情网”本身就有矛盾。由于爱 是创造性的活动,人们只能正在相爱和发展感情,但不能“私 入”,因为坠入是被动的意思^ )在求婚期,一个人还不能肯定 另一个的态度如何> 求爱的人却想方设法赢得对方的爱情。他们 富有活力、吸引力,有情趣,甚至还漂亮英俊——因为活力总是
346
使一张面孔变得美丽。任何一方都没对方,每个人都把精力 放在怎样存在,也就是说给与和刺激:.
通常,情况会随着结婚发生彻底的变化。婚约给双方以肉体、 感情、对方的爱以排他性的独占权。这一■方不需要再赢得另一 方,因为爱情巳经变成了人们占有的东西,变成了一个占有物。
双方不再象从前那样努力相亲相爱、觸犮情窦、互通情款, 他们逐渐感到无聊,美的容貌开始消逝。他们感到失望和无计可 施。他们不再是从前的人了吗?他们从一开始就涛成大错了吗? 通常,他们都在对方的身上寻找产生变化的根源,从而觉得自己受 了欺骗。他们没有明白的是,他们俩已不是过去彼此相瘥的他们 俩I而爱情的误解正是造成他们不再相爱的根源所在。到了 现往这段,他们不再相爱,而去考虑共同占有他们所具有的 东西:金钱、社会地位、一幢房子、小孩。有些以爱情为基础的 婚姻就这样转化成了一个财产所有者的联合会,一个由两个自私 自利的人结合而成的团体:“家' 衣时,他们述渴望重新唤醒往 D的爱情,他C或她〉可能沉湎于这样的幻想之中:一个新伴侣 将会满足他(她)的渴望&他们自以为所要的不是别的,正是爱 情。可是爱情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偶像、一个女神,他们想完全屈 服于她。爱情不是他们存在的一种表现。他们必定要失败,因为 “爱情是一个自由的孩子”(正象在一首老的法国歌中所唱的), 最后,这些爱情女神的崇拜苕们陷入被动的境地,他们逐渐感到 无聊,终于把余留下的往日的吸引力都丧失殆尽。
这些论断并不排斥这种可能性,婚姻逄两个彼此挚爱的人的 最好的道路问题并不在于婚姻本身,而在于双方以占有力准则 的性格结构,归根结底,在于他们生沽在其中的社会&就我所 见,那些现代同居方式(如群婚、交换作侣、乱交等等)的鼓吹 者的企图只是用不断的新的剌激来排逍无聊的感觉,用增加泮侣
347
的数目的方法来回避他们爱情中的困难,而不是去真爱一个人3
陈钢‘译
348
参加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
〔美〕坦恩鲍姆罗杰斯②
罗杰斯
—九五八年夏,我应邀在布兰代斯大学教授一个力期四周的 课程。我记得这课程题为“个性的转化过程。”起初我对这课程 并不抱很大希望,它是学生们所要学的几门课程之一,每周上三 次课,每次两课时。我更喜欢的是集中的专题讨论会形式。我事先 了解到,我所要教授的这一班的人员组成特别复杂,其中有教 师,攻读博士学位的心理学研究生,律师,几位牧师C其屮至少有 一个来自国外),私人开业的心理治疗医生和教育心理学者等。 总的来说,这班学生比一般大学生更成熟,阅历也更为丰富。对 这次授课我感到十分轻松,并准备尽我所能使我们大家都从中获 得教益;然而,对于它是否能取得诸如我以前指导过的专题讨论 会那样的效果,我是怀疑的。
也许正是因为我对这一班人及我自己不抱太髙期望才使这次 倮程进行得如此顺利。峩可以毫不犹豫地把它列为我所进行过的 改进课堂教学或讲习班教学的尝试中最满意的一次。在读坦恩鲍
①铎自 Chiangi H.-M,. Maslov* A.H* (eds. >,The healtby personality, 1977t pp*l74—I88n ? 坦恩跑姆 Tenenbaum t 1902~*
349
姆博士的文章时必须始终记住这一点。
.这里我想说几句题外话。我对治疗一位新病人要比指导一个 新&有信心得多。我感到自己巳充分掌握了治疗的各项条件,因 此对于将发生的情况具有相当的把握。但是在面对一批学生时, 我的位心就小多了。有时,我有一切理由设想一门课程会进行顺 利,结果却并没有出现生动活泼的,自发的、自我引导的学习局 面。然而有时在我自己毫无把握的情况下课程却进行得异常成 功。对我来说,这意味着我们在教育上对如何推动学习过程的理 论尚未迖到我们关于医疗进程的理论那样准确和_ 完整的程度。
现在让我们回到布兰代斯的夏季课程上来。大家就这次课程 所作的报告说明,它对几乎每一个参加者来说都是一次极有意义 的经验。我对坦恩鲍姆博士的报告尤为感兴趣,这份报告既是写给 他的同事也是写给我的。坦恩鲍姆博士是一位成熟的学者,而不 是可塑性很强的青年学生:他在教育上很有经验,并已发表了一 部写得很好的关于教育学家基尔帕特里克的传记。因此他对这次 体验_的感受就格外有价值。
我不想造成这样的印象,即我和坦恩鲍姆博士的感受完全一 致。恰恰相反,我有一部分体会与博士大相径庭,然而正因为如 此才使得他的观察更有助益。我尤感不安的是他的“罗杰斯”教 学法的提法,在他看来,似乎仅仅是由于我本人的个性和风格才 使他获得这样一次经验。
因此,我很高兴地在一年以后接到他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 的长信^由此可以证实我从各种类型的人那里得出的看法,即并 非由于某个教师的个性才使得学习过程富有生机,而是由于贯彻 了某些原则,才使之成为一次积极主动的学习经验。二切抱有正 确认识的“促进者”都可以去运用这些原则。
我相信坦恩鲍姆博士的两篇报告可以使人懂得t为什么参加
350
过他描述的这种集体学习的教师将苒也不会回到老一套较死板的 教学方法上去了。尽管人们会遇到挫折,偶而也有失败,似楚, 他们在指导毎一个新的班级时,总会不懈地寻找那些:乾成生动的 学习局面的条件。
罗杰斯与非指导性教学法
坦恩鲍姆
出于我对教育孥的兴趣,我参加了一次课堂教学法的实践,它 是如此独树一帜,富有特色,使我感到必须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 受。在我看来,这一教学法与传统的1人们普遍接受的方法截然 不同,它大大动摇了老教学法的根基,应该使更多的人了解它。最 好把这种方法称为“非指导性”教学法,我想,我们的指导教师 卡尔_罗杰斯也会倾向于使用这个名称的。
我过去对这种方式冇一些概念,伹坦率地说,我没有想到它 竟能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这倒不是因为我在思想上墨守成规e 在教育学上对我影响最深的要属威廉?赫尔德?基尔帕特里克和约 翰?杜威,而饪何一个对他们的思想哪饴略有所知的人都知道, 它绝无狭隘偏颇的气味。但是,我看到罗杰斯博士在布兰代靳大 学的课程中运用的方法是这样独特,以至如果不是我亲自参加的 话,有些东西我是无法相信的。我希望我能使你们对他的教学法 所引起的感觉、感情、欢欣和热忱得到一个起码的印象。
课程的进程是完全不拘肜式的。任何时候、任何人,甚至导 师也不知道下一分钟敎室ii会出现什么局面,会对哪一个题目展 开讨论,会提出哪些问题,哪些个人的需求、感觉和感情会宣泄 而出。这种无拘无束的Q由气瓴是由罗杰斯本人造成的。在这
351
里,人们享受到人类相互给予的一切S由。罗杰斯博士以一种既 友好、又随便的态度和学生们(约二十五名)围坐在一张大桌子 旁,他说他很乐意听我们谈谈自己的目的,再做一下自我介绍, 接踵而来的是一段紧张的沉默,没苻人讲话。最后为了打破这种 局面,有个学生羞怯地举手发了芑,接着又是一阵令人尴尬的冷 场,之后另一个人举起手。在那以后,大家举手就踊跃多了。指 导教师始终没有催促任何一个学生幵口。
无结构教学
然后,教师告诉大家,他带来了大量的材料——有单行本、 小册子、文章、书籍等;还发了一份参考书单。他一直没有表示 希望学生们去读这些书或做其他事情。就我记忆所及f他只提出 了一个请求:哪个学生自愿负责把这些材料放置在专供参加这次 课程的学生使用的一个房间里去?有两个学生当即报了名。他还 说他带来一些治疗过程的录音磁带和一些电影胶片。这使学生们 大为兴奋,他们问能否听到自己的声音和看到自己的形象,罗杰 斯回答说可以。于是,全班商定了如何把这件事搞好。一些学生 主动要求管理录音机,筹备放映机等。这期间绝大部分活动也是 由学生自己发起,自行组织的。
接下来的四次课进行得相当艰难而令人失望^在这期间,课 程似乎没有任何进展。学生们的谈话东拉西扯,想到什么就说什 么,一切显得杂乱无章,漫充目标,简直是布浪费时光。一个学 生饵许谈到穸杰斯理论的某一方面; 第二个学生可以毫不理会前 一个学生的话题,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到另一个方向上去;而第三个 人又全然不顾前两个人,提出某个完全不同的话题。虽然时而有人 试图把讨论集中起来,但是课堂的大部分进程看来仍然缺芝连贯 性和方向性。指导教师則聚精会神地、认真地倾听着每一个人的 352
发言。他并不在乎学生的发言切题或不切题。
由于学生们对这样一种全无结构的教学方式没有思想准备, 因此他们不知道如何把课程进行下去。在茫然与失望中,他们要 求教师出来扮演习惯和传统授予他的角色,即由他用权威性的语 言告诉我们孰是孰非,孰优孰劣。他们远道而来不就是为了向这 位神明当面求教么?是不是他们不走运?这位讳人,这一以他命 名的思潮的奠基人是否不打算让他们得到真传?他们已准备好了 笔记本,只等这位神明张开金口,结果这些本子大部分都没有用 上。
奇怪的是,这个班的成员从一开始就冇一种集体感,哪怕 在他们感到气愤的时候也是如此。在课下,学生中洋溢着一种兴 奋、活跃的气氛。因为他们尽管失望,但是他们之间毕竟进行了 交流,他们过去从来没有在课堂上、而且可能从来没有以现在这种 方式进行过交流。一种共同的、独特的体验把全班联系在一起。 在罗杰斯的课上,大家谈的都是自己的想法,它们既不是来自 书本,也不是重复指导教师或某位权威人士的思想。思想、热 情和感觉都出自他们自己;这是一个抒发情怀、激动人心的过 程。
在这种他们既未料及义无精神准备的自由气氛中,学生们畅 所欲言,而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情况是罕见的。在这段时间里, 导师多次受到批评,有好几次我见他显出十分震惊的样子。也许 人们会感到奇怪,尽管他使我们焦燥,可是大家却非常喜欢他。 因为,对+个这样富于同情心,对他人的感情和见解这样敏感的 人生气似乎是不公平的。大家都觉得在我们和导师之间存在着某 些小小的误解,一旦澄清,消除了这些误解,一切就都会重新好 起来。然而我们的导师尽管表面上和蔼可亲,可内心却是“顽固 不化” ?看来他并不理解*即使理解,他也是那样执拗<> 他拒绝'
353
改变主张。因此,这场“拉锯故”就这样延续下去。我们期待罗杰 斯有所彳r动,而罗杰斯却期待我们有所行动。有个学生的话得到 大家的赞同,他说:“我们足以罗杰斯为中心,而_不足以学生为 中心。我们就适来向罗杰斯來教的。”
鼓励思考
另外一个学生发规罗杰斯的思想皆受迤尔巾(\特里克和杜威的 影响*于足他从这一点出发,说他觉得自己巳怡出了罗杰斯的真 意。他认为罗杰斯是耍学生们独立地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他竖学 生们努力研究自己,研究自我,并希望这能导致学生“重建”自 己的人格,按杜威的说法,就趋重新塑造他的U±界观、思想方 法、价值观念及举止。这将是对经验的一次实实在在的改造,是 一次真正的学习。当然,他不想用建立在课本或讲授搖础上的考 试来结束课程,接着再來个传统的期末评分,一般来说,那祥做 1就意味学刃的结束和遗忘?。罗杰斯从课程刚刚开始时就-故达 了一种倍念,即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然而,这个学 生竖持说,思考是在岔路口上即在杜威提出的有名的“困境” 中开始的。当我们來到岔路口而又不知走哪条路才能达到目的 地的时候,我们便开始审视白己的处境。思考就是从这里开始 的。
基尔帕特里克也要求他的学生培养具冇独创性的思维能力, 他也反对那种拘泥于课本的学习方法。但是,他提出一呰重大问 题供学生i寸论,这些问题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并且使学生(il 身也在讨论中发生巨大的变化。那么为什么学生团体或个人就不
(D 设该说叨,当时罗杰斯博士既不表示同?也不衷示不同宽见《除非W接向也 裉出问翅.他总是不对学生的玖见作出反应,就菇直接问到趾,他也有对能不 做回咅_在码看,他的主要n的是眭明地并同悄地傾听学生的意见,
354
能提出这样的讨论题目呢罗杰斯十分同情地听着,然后说:
41我看你对此感受很深,是吗? 这个问题就算讨论完毕了。如果我 没记错的话,下一个学生的发言一一按照班里形成的习惯——提 出一个新题目,与刚刚进行过的讨论完全无关。
在讨论中,偶而有学生以赞许的口吻重提旧话,而且开始更 强烈地要汞罗冻斯担当传统的教师角色。这时,对罗杰斯的冲击 更频繁、更有力了。我觉得他有点屈从这些学生的要求了。(私 下里,他否认自己曾受了那么大的影响d在一次锞上,一位学生 提出让罗杰斯讲一小时课,然后我们讨论一节课。只有这一个建议 似竽合乎他的心意a他说他带着一篇尚未发表的论文,但提醒说我 们可以得到这篇文章,因此我们可以自己去读。可是学生们说那 和讲授不是一回事。单纯的阅读将使我们无法把握作者本人的风 格,无法体会那些陚予词句价值和意义的重点、曲折、感情等细 微之处P于是罗杰斯问学生们要的是不是就这些,他们回答是 的。他读了一个多小时。与我们巳经遂渐习惯了的生动、尖锐的 思想交流相比,这当然极端乏味,催人入睡,令我们大夹所望。 从此,学生再也不提让导师演讲的要求了。一次,他对这件事表 示歉意C “当学生要求时,这样做好一些,容易得到原谅。”) 时说,“你们让翠讲课,当然我还是有些用处的,但是,讲课有什 么意义呢?我已经带来了大量的材料,其中有很多报告的复印本,
①有一个学生把讨论的何劁列了一个单子,他油印并^发了这份单子,这件事 实际上就到此为止了。.
在这方面,另一个例于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在上第?次课的时候.罗杰斯 带来一些治疗过程的录音*他解释说他不典于担任教师角色,因此他是把& 已a武装”好本来的■录音带可以给他某种安全惑。一个学生不断要求他放这 些泉音。在班上相当强烈的压力下,他放了渌苷,然而也答应得十分勉理。 尽管有压力,但他在全部上谋期间放录音的时间总共不超过一个小时.诂然■罗 杰斯情JSU:学生们制做真实的现在录音,两不?*让他们去听那些他们只会 在学术角度上感兴鶊的录音,
355
还有文章、书籍、录音带、影片,”
到上第五次课的时候,明确无疑地;U现了一种情况e学生们 相互交谈,不再理会罗杰斯。他们希望并旦要求别人听自己说。 原先那个犹豫迟疑、吞吞吐吐、尴尬羞涩的班级这时变成了一个 互相影响、促进的班级,成为一个崭新的、紧密结合的整体,它以 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活动。同时出现了一些只有他们自己才能 重新描述或重复的讨论和想法^导师也参加进去了,他的作用应 该比班里任何一个人都蜇要,佰是他却设法使自己与班级化为一 体|学生组成的集体占了首要地位,成为中心,它取代导师成了 活动的组织者。
这种形势是如何造成的呢?对其原因我只能做一些推测,我 认为怙况是这样的,在头四次课时,学生们不肯相信导师会拒绝 担任他那传统的角色。他们仍旧相信他将给他们布置任务;不管 发生了什么,他总是课堂的中心,总会把班级管起来。他们经过 四次课才明白自己估汁错了a出现在他们面前的除了罗杰斯本人 以外别无其他。如栗他们确乎希望出现什么的话,就必须由他们 自己来提供内容,这真是一种令人不舒服的、挑战性的局面。他 们自己不得不讲话,并承担由此带来的一切风险。在这一过程 中,他们或赞同、或争论,他们的意见或一致,或相左。不管怎 样,他们把最隐秘的自我投进了这个过程。这个不同凡响、独具 一格的集体,这一新事物就在这神情况下产生了。
接受的重要性
你们也许知道,罗杰斯认力,如果一个人被人们接受,而是 完完全全地被接受^"不对他品头评足,而是体贴和同情一一这 人个就能够面对自己,产生丢开戒备心理和正视0己的勇气?我 目睹了这一过程。班级里互相交流的努力最初只不过是寻找一种
356
“生存环境”,这时学生们在感觉、感情和思想上的交流都是试 探性的。但从第五次课开始,这些由于偶然的机会聚在一起的学 生的关系就日渐密切起来,他们的真实自我也逐渐显露出来了。 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启发,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领悟、启汞 和理解的时刻简直是震憾人心的。我相信罗杰斯会把它们叫做 “治疗的时刻”。在这种富有成果的时刻,你会看到一个人的内 心世界奇迹般地展现在你眼前I接着整个班会笼罩在一片寂静之 中,简直象是在表示敬仰之情0班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沉浸在一神 近乎神秘的温暖、髙尚的情绪之中。我(我相信其他人也一样) 从来也不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它既是学习又是治疗;这禹说的治 疗并不意味着治病,或许可以把它说成是对人格造成一种有益的 变化,提髙他的适应性r使他更加坦率待人,更乐于倾听他人意 见&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都感到精神振奋,更加B由开放,更能 够接受自己和他人;同时由于我们努力去理解和接受/因此也更 乐于倾听新思想了。
世界总不是十全十美的,成员间的差舁造成的对立时有表 现。但在这种环境里,每一次冲击不知怎么都碑弱了势头,好象 双方的锋芒被消除了似的;如果学生们感到为某个问题争执没有 价值,他们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这样一来,冲突 无形中就消失了0拿我自己来说,即使有些学生起初曾令我恼 怒,但随着进一步的接触,我也开始接受、尊重他们了;当我试 图弄清到底犮生了什么的时候,我不禁有了一种想法:一旦你和 一个人亲近起来,了解到他的想法、情感和感觉的时候,他就不 仅变得可以理解而且成为善良、有吸引力的了。有些比较大胆的 人说话过了头或说得过多,但是这个集体已经通过它本身的存 在而不是依靠制订规则形成了它的权威;在这方面,除了很不正 常或迟钝的人以外,大家大致都能按照集体对自己的要求去做。
357
诸如敌对、跋扈、神经过敏等问题并不是很尖锐》但是如果用秒 表计时的话,哪一次课都免不了有废话和浪费时间的现象^不 过,通过我对整个过程的观察,我一直认为这种时间的浪费或许 是必要的;它很可能是人们学习的最佳方式,因为当我回顾这段 经历的全过程时,我敢肯定,如果用传统的课堂安排,我们是根 本不可能学得这么多,这样好,又这样透彻的。倘若我们接受杜威 关于教育即经验的重建的定义的话,那么述有什么比把我们的佘 部自我、我们的内心动力、热情,态度和价值观念都投入进去更 好的学习途径呢?不管人们多么巧妙,多么合乎逻辑地把一系列 知识或论述组织起来,也不可能达到上述学习方法的效果a
在这一过程中,我眼见一些性格乖僻、固执、武断的人,经 过短短的几个星期时间变得通情达理,而且在相当程度上不再自 以为是了。我还见到一些神经过敏、好冲动的人精神逐渐放松, 对人对己都更能接受了。有一个学生的变化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 的印象,当我谈到这个问题时,他告诉我说:“你说得很对,我 觉得自己不象以前那样僵化了,也更能对外界敞开自己的心怀 了。我很髙兴自己身上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我认为我在嘟里也没 有学到过这么多东西。”我还见到那些羞怯的人勇敢起来,而那 些放肆、好斗的人却变得纸腻、谦逊。
有人也许会说,这从本质上可以说是一个感化过程但我认 为这种说法是很不准确的。我们的课程包含了大量的与理智有关 的内容,可是这些理智的内容对每个人都很有意义而且极为重要, 也就是说对他的人格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实际上有个学生恰 恰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说* “我们难道应当只关心情感吗?理智 就没有作用吗? ”他接下去问道:“在其它课程中有哪个学生阅 读过或思考过如此之多呢? ” .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连续几个小时地阅读,供我们使用
3CB
的房间直至夜晚10点钟以前总有人在那里,而且不少人是因为校 卫人员要关闭教学楼才不得已而离开的。学生们听录音,看电 影,但是最大量的活动则是交谈。在传统的课程中,指导教师进 行讲授,绐学生们指定阅读和学习的内容。学生们则规规矩矩他 把这一切都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接着是考试,情绪的好坏就以 考试成绩为转移^>就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段完全的经验,它 给人一种到此止步的感觉,于是遗忘规律便迅速而无情地开始发 挥作用了。而在罗杰斯的教学中,学生们不论在课上或课下都在 阅读、思考,是他们自己在阅读和思考中吸取对他们而不是对导 师有益的东西。
我应该指出,这种非指导性教学并非茛分之百地成功。有 三、四个学生对罗杰斯的整个想法格格不入。甚至到课程结束的时 候,尽管几乎所有的人都充满热情,但据我所知还有一个学生対 罗杰斯的教学方法持极端反对态度,另一个对它也是非常不满的。 这些人希望导师提供一批完整的知识货物,电他们记忆下来,然后 在考试中再还给教师。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相信自己学到了该学的 东西。正象其中一个人所说的那样:“如果我要汇报在这个课程 中学到了什么东西,那我怎么说呢? ”应当承认,与传统形式的 谋程相比,在这门课程中要取得这样的结果即使不是不可能,也 是困难得多的。
罗杰斯使用的是一种自由、畅流、开诚布公、无拘无朿的方 法。也许一个学生提出某个有趣的讨论题,第二个人跟着对此发 表意见,而第三个人就可能提起一件大家不感兴趣的私事,把全 班引到另一个方向上去,结果使大家都很扫兴。然而,这正象生 活本身一样,行云流水,一去不返,似乎镘无目标,它向前流 淌,谁也说不出下一刻将会发生什么。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饱 含着期侍、警觉和生机*据我看,人们在课堂上熊接触到真实生
359
活的程度也就莫过于此了。对于那种服从权威、信奉井然有序的材 料的人来说,我相信罗杰斯教学法可能是左道旁门,因方他在这 里得不到确定的答案,而只有一个开放、菰畅的无休无止的过 程。
—种新型的方法论
我认为这个班级生动活泼的持色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结于上 文所述的开放性。在午餐室里,人们很容易凭他们热烈的讨论和 聚集到一起识别出哪些人是罗杰斯的学生。有时由于桌子坐不下 那么多人,他们会分成两三层围坐在桌旁,把盘子放在膝盖上吃 饭。正如罗杰斯本人指出的那样,在整个课程中不做结论。他从 来不做总结性的发言,这是与任何教学法背道而驰的。各项讨论 最后都悬而未决,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总是在流动变化之中。学生 们出于获得知识、取得一致的愿望,力求去理解并得出结论。甚 至学生们的分数都没有定论。分数愈味着终结I罗杰斯博士是不 给分的,而是由学生自己报分;这样一来,使这个表示课程完结 的标志也变揭悬而未决,没有定论了。同时,由于课程没有一定 的结构,每个人都把自身投入课堂之中,他讲的是自己的话,而 不是挺本上的语言,因此,他以真实的自我与他人进行了交流,也 正因为如此才产生了这种亲密关系积热烈气氛,它与一般课程上 痱种非人格化的课程内容恰恰形成了对比。
谈谈这个班里发生的一些美好事例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这种亲密感。有个学生邀请全班同学到她家去聚餐。另外一个学 生(他是位西班牙牧师)对这个集体如此喜爱,以至说起要办一 个刊物以拫道大家分手以后的情况。一些对学生指导工作感兴趣 的人自行组织到了一起'一个学生安排全班参观了一家治疗儿童 和成人的精神病院,他还安排我们观察了林斯利医生对精神病患
者所做的试验。班上的同学拿来录音带和印刷品放进供我们使用 的资料集里。善意。友情在各方面都有表现,这样融洽的气氛在 生活中并不常见。在我上过的许多课程中从没见过类似的情况。 在这方面,应该指出这个班是由各种各样的人偶然凑在一起组成
J
的》他们各自背景不同,年龄差距也很大。
我相信,我上面所谈的这些的确是对课堂教学法的创造性贡 献,它与旧的教学法有着根本的不同。它具有使人们行动起来的 能力,使他们感到更自由,更坦率,更加具备适应能力,对此我 是坚信不疑的。我自己就对罗杰斯教学法的力量有亲身的体验^我 认为,无指导教学法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即使那些接受了这个观点 的人目前也还不能完全地认识这一内容 我相信,它不仅在课堂方 面,而且在人类交往和共同生活的各种领域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更具体地说,它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法能够保证最广泛的讨 论、探索和实验,它有可能开辟一条新颖而又有创造性的思维途 径;因为它在方法、实践和原则上都与旧法根本不同。据我看,
这种方法应当在小学、中学、大学等一切学习领域中试行,在人 们集结在一起学习和创新的一切场合试行。在现阶段,我们不应. 过多地担心这种教学法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因为它还未经过仔 细推敲,我们对它还没有充分的认识。作为一种新方法,它从一 开始就会遇到一种不利因素:我们总是不愿放弃旧的一套。旧方 法受到传统、权威的支持,受到人们的尊重,我们自己又是它的 产物。然而,如果我们把教育看作是经验的重建的话,那么这不 正是设想每个人必须自行重建其经验吗?他必须通过重新组成他 最隐秘的自我、他的价值观念、处世哲学和个性来进行这一重建 过程。还有什么方法更能吸引一个人,更能促使他与别人交流自 己的思想和感情呢?还有什么方法更能打破那些造成人们之间互 相隔绝的障碍呢?而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为了自己心灵的健
361
全,本来就必须学会把自己看作是人类的一分子4
_次个人教学的体会
坦恩鲍姆
我急切地要写信给您,谈谈自己受到了您的敦学思想影响以 后进行的第一次教学实践的情况。不知您是否知道,我曾经对教 学有一种恐惧感。自从就于您,我开始更淸楚地认识到问翅的 症结6它主要来滬于我对于教师必须扮演一个什么角色的观念: 我原来以为教师a是发起者,又是导演,还要兼舞台监督。我总 是害怕被“晾”在课堂上一我记得这个词是您的说法,现在我 也爱用它了——学生们无精打采,提不起兴趣,反应迟缓,只有 我在那里絮絮不休,直到自己泄了气,装腔作势,没话找话,而 时间越走越悝,越走越慢。这就是我想象中的那种可怕景燊,我 想每一位教师对此都有一些体验,我则集这些体验之大成,常常 怀着恐惧而不是从容地以我的本来面目去面对我的班级。
下面是我的经验。我受到邀请到耶希瓦大学的教育学研究生 院举办两门暑期课程。但我当时有一个谢绝邀请的极好借a>我 正在准备赴欧,因此我不能暑假期间讲课。我如果在六月举办一 个上十四次课的强化学习班的话,不是会妨碍我的欧洲之行吗? 但是我没有推诿,而是接受了这项工作一因为我决心一劳永逸 地解决这一问题。如果我不喜欢教学(我已经有将近十年没有教 过课了),我会从中学到一些东西。如果我喜欢教学,我也会学 到一些东西。如果我注定要受一番磨难的话,还矣过这道关最 好,因为这次课程十分集中,时间不长。
您知道我对教育所持的见解受基尔帕特里克和杜威的影响颇 深。但是现在我的思想中又增蟫了一个强有力的因素一那就是 您。当我第一次会见我的班级令生时,我做了一件以往从未傲过
962
的事。我坦率地流露出自己的感情。我不是自认为教师应当知 道,学生则只能学习,而是承认我有弱点、疑问、有时陷入困 境,承认我什么由于我在班级和自己面前多少丢棹了教 师的架子,riiig的更真实的自我更自由地流撂出来,我感到自 己谈吐自如,甚至具有创造性。我说的“创造性”是指当我说话的_ 时候思想源源而至,而且我觉得这些思想是全新的,很有意义的a
另一个重要区别:由于我受到基尔帕特里克方法论的影响, 因此,我过去一向是欢迎最广泛的讨论的,但是,现在我才知道, 我还是要求并且期待我的学生了解指定给他们的课文和讲授材 料。更糟的是,尽管我欢迎讨论,但是在一切都说完做过以后,
我首先还是要求班级得出与我的思路一致的结论。因此,从它们 是否坦率、自由和具有探索性这几个标准来看,那些讨论都不能算 是真正的讨论I从它们是否启迪思想来看,那些问题都不能算是 真正的问题;所有问题都别有用意,因为我对于这些问题的满意 答案,有时甚至对其正确答案都有相当明确的见解。因此,我带 着教学対料来M班上,实际上把学生当做工具,我拿握情况,一 歩^步,引出我认为学圭应当学习的材料的中心内容。
,在最后的这次课程中,我还没有勇气抛开一切教学内容,但 #我确实傾听了学生的意见;我对他们表示理解和支持6虽然我 &费了谇多小时去准备每次授课,但是我发现,我没有一次用到 我走进教室里带着的大量材料中的哪怕一条记录。我对学生不加 拘束,不强迫任何人遵守任何固定的行动步骤,我允许最大程度 的多样化> 我听任学生把我引向何处。
我记得我与一位著名”教育家探讨这个问题时,他以一种我 认为是失望和不赞成的口吻说:“当然啰,你是坚持健全的思维 的。”我引用了威廉?詹姆士的话,他实际上是说人的理智相对 于人的激情来说只是沧海一粟。我告诉那位教育家,我对学生的
対3
感情因素更感兴趣,我把它称为“第三维” 0
罗杰斯博士,我不能说我在一切方面都仿效了您的榜样,我 还是谈了自己的观点,有时不幸还要讲讲课*我相信这些都没有 起到好作用,因为学生们一旦听到了权威人士的意见,就容易停 止思考而去猜测导师心目中在想些什么,去迎合导师的心意以便 博得他的好感P如果我还要讲课的话,我将减少这种情况的发 生。但是我确实做了努力,而且我自信总的来说我成功地使每个 学生获得了一种尊严感,使他们感到我是尊重、接受他们的I我 绝对不想去检査他们、评价他们或给他们的成绩定出分数。
这一切的结果——这也正遒我给您写信的原因一一对我来说 是一次无与伦比的、无法以一般语言描述的经验连我自己也无 法完全解释这种情况,我只是对它发生在我身上感到庆幸。我主持 的课程表现出一些我曾在您的课里体验过的特征。我发觉我从来 没有象喜爱这批学生那样喜爱任何其他的一群人,我还发现一 学生们在最后的报告中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们_己也开始感 到温暖、充满善意,愿意接受他人。他彳门谈到并且在论文中提到 他们是如何受到感动,他们学到了多么丰富的东西,他们的感受 是如何良好。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使我感到诚惶诚 恐。我相信》虽然我曾有过尊敬我、钦佩我的学生,但是,我从 未有过课堂气氛如此热烈、关系如此亲密的经历。顺便提一句,我 遵照您的做法,在阅读和预习方面不对学生提出任何固定的要求。
学生在课下写的报告表明上述这一切并非“偏爱之词”。学 生们把我说得如此完美,以至其他教师也要到我的班上来听课。 课程结束时,学生们在写给系主任本杰明*费恩的一封倍中用最 美好的词句赞扬了我,接着系主任也给我写了一封同样内容的信。
说我对发生的这一切情况兴奋不已还远远不足以说明我的心 情P我执教多年,但从来没有过哪怕近似于此的经历。拿我自己
3S4
来说,我从未在课堂上把整个自我这样大胆地显示出来,也从来 没有卷入得这样深,内心的活动这样激烈过。我也怀疑,在以教 学内容、考试和分数为重点的传统教学法中,有没有或能带有 “形成”中的人^■奋力实现自我、具有深刻和多重需耍的人—— 的一席之地。但是,说起这驻就离题太远了。在这里我只能向您 报道发生的情况,我心中充满感激之情,这段经历也使我更加谦 逊。我愿您知道这些,因为又是您给我的生命和存在增添了内 容,使之更加丰富。
原编者按
好几个月以后的另一封私人信件中的一段话说明,并非只有 坦恩鲍姆博士一个人有这样的体验。写信人说在我教的第二个 班上,发现了与前一班同样的观点和态度,只是这一次它们表现 得更加明显,我相信h这是因为我对运用这种教学法更感自如, 而且'^"我希望是如此^^更加熟练在这第二个班级里,出现 了同样的展现人格的情形,同样的欢欣和激动情绪,同样的热 情,以及同样的那种伴随着人们遂渐捐弃自我的过程的神秘感。 我班上的学生告诉我,当他们上其他课时,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 地互相对视,就象他们这枇人属于一个独一无二的集体、被一段 独特的经历联系在一起似的3我还发现第二个班的学生们当中形 成了一种私人之间的亲密感,在学期结柬时,他们已经在谈论年 度聚会的问题了。他们说,他们要以某种方式保持这段经历的活 力和彼此间的联系。他们还谈到他们的人格——包括世界观、价值 观、感情和对己对人的态度等■^发生的重大和根本性的变化
吴聿衡译
365
C美〕马斯洛
今天晚上,我打算谈谈健康心理学,或者说,关于正常状态 下的人的心理学。这是一篇来自日常生活的考察报告,是一件尚 未完成的研究工作,是对一个未知领域的首次探索。在这一探索 中,我有意暴餺出我的学术埋论中的薄弱环节。我说这些话是为 了提灌你们中的一些人,因为他们只欣赏巳经彻底完成了的研 究,而我要谈的还远远说不上是完成了的研究成果。
当我着手进行徤康心理学的研究时,我只选择那些最正常、 最健康和最具有代表性的人来作为我的研究对象,以便找出他们 的特点t在某些方面,他们跟一般人相比有令人惊异的差别。生 物学家曾以充分的理由宣称,他们找到了类人猿与〈未来)文明 人之间一直未被发现的中间环节。“这中间环节就是我们。”
在对健康人的研究中,我获得不少新的认识》其中之一就是 我们现在要专门讨论的问題。我注意到这些人常常说自己有过近 乎神秘的体验。这种体验可能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 绪,也可能是转眼即逝的抿度强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 狂、如醉如痴、欢乐至极的感觉(因为“幸福感”这一字眼已经 不足以表达这种体验)。
在这些短暂的时刻里,他们沉浸在一片纯净而完善的幸福之 中,摆脱了一切怀疑、恐惧、压抑、紧张和怯懦。他们的自我意
①译自 ArkoHtA. Ced.)t Ps^choloiJ and personal gro-wtiif 1980,pp.
277-283,
3S6
识也悄然消逝。他们不再感到自己与世界之间存在着任何距,离而 相互隔绝,相反,他们觉得自己已经与世界紧紧相连融为一体。 他们感到自己是真正属于这一世界,而不是站在世界之外的旁观 者。(例如,在我考察的对象中,有一个人就这样说过,“我惑 到自己是一个大家庭中的一员*而不是无人问津的孤」!^ ”)
最重要的一点也许是,他们都声称在这类体验中^到自己窥 见孓终■极的真理、事物的本质和生活的奥秘,仿佛遮掩知识的帷 葙一下子给拉开了。艾伦?华兹曾这样表达过这种感觉,“咦, 原来如此! v这好象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地丨我们的生活似乎是一 场艰巨紧张的奋斗,以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地,而现茌我们终于 达到了,这就是目的地!这就是我们艰苦奋斗的终点,是我们渴 求期待的成就,是我们愿望理想的实现。每一个人都有过这种时 候,即我们感到迫切需要某种东西,但又不知道究竟是什么> 而 这种朦胧模糊的未能如愿以偿的渴望则可以通过我们的这些神秘 体验得到最充分的满足。产生这种体验的人像突然步入了天堂, 实现了奇迹,达到了尽善尽美?。
就在这一点上,我已经得到了一些新的知识。我以前总把自 己读到的那点少得可怜的神秘体验归结力宗教迷信。与大多数科 学家一样,我对这些体验嗤之以鼻*概不相信,并把它们统统斥 之为胡说八道,错觉幻象或歇斯底里等。我几乎毫不迟疑地断定 它们都属于病态心理9
然而,那些对我讲述过或撰文描写过此类体验的人无不健康 正黹,这便是我的体会之一。除此之外,这类体验还使我看到了那 些目光偏狭的正统科学家的局限性,他们不承认任何与现成科学
①假如一个人在梦中来到了天堂,而貝他被B与一朵鲜花,以证明他的灵魂确实 到过这里,假如当悚_来时突然发现白己的于中果真在一朵_花,他的心悄 会怎样呢? ” 一柯勒律治
3S7
相违的情报资料是知识,也不承认它们是客观癍实。(“我是这 所学院的院长,大凡我不知道的就不是知识。”)
这类体验大多与宗教无关,至少从通常的迷信意义上看是如 此。这些美好的瞬时体验来自爱情,和异性结合,来a审美感受 (特别是对音承),来自创造冲动和创造激情(伟大的灵感), 来自愆义重大的顿悟和发现,来自女性的自然分娩和对孩子的慈 爱,来自与大自然的交融(在森林里,在海滩上,在群山中,等 等),来自某种体育运动,如潜泳,来自翩翩起舞时,……。
我的第二点体会是这类体验都是自然产生,决非迷信。从现 在起,我将不再称它们为“神秘体验%而改称“高峰体验” Cpeak-experiences)。我们完全可以对这类体验进行科学的 研究(我现在便开始了这项工作)。它们属于人的知识范围,而 木是什么不可思议的外界秘密。它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中,而不是 超乎于世界之上a它们不只是神父特有的本领,而是全人类共同 的感受。它们不再是宗教信仰的问题,对它们的研究,完全是出 于人的好奇心,出于对知识的追求。请大家留意一下象“启示”,
“天堂”,“拯救”等字眼的自然主义用法的含义吧。科学史正 是一门又一门的科学从宗教中诞生分化出来的历史。今天,历史 似丰又在我们探讨的这一领域中重演。或费换种说法,如果我们 从髙峰体验所具有的最美好1最深刻、最普遍和最人道的意义上 看,这类体验倒的确可以帔看成是真疋的宗教体验。因此,对这 方面的研究可能产生一个最重要的结果,即把宗教拉到科学领域 中来。
我的第三点重大体会愚,高峰体验比我所顸料的要普遍得 多。它们不仅在健康人中产生,而且在一般常人或甚至在心理病 态的人身上出现。事实上,我现在几乎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这种体 验,只是人们有时不能认识或接受罢了,
368
请 1注意,这句诘暗示了一个多么荒唐可笑的现象,我花了很
长时间才意识到这一点。辱印學孕亭宇吟亨寧、iloNfn^ir. m
淖导_參寺,? kmi
kkih ^ eikA^i^Jc'尖 呢?
既然这种体验是美好的,为什么我们会力圏掩盖呢?有人这样说 过》“一些人害怕死,另一些人则畏惧活。”大概我们属于后者 吧。
髙峰体验的特点与健康心理的特点之间有许多重叠吻合之处 (如更完善,更有活力,更具个性,较少抑制,较少焦虑等等)a 因此,我一直倾向于把髙峰体验称力“自我实现”或健康心理的 倏忽短暂的插曲。假如我的这一猜测是正确的话,那么几乎每一 个人,甚至那些病入齊肓的人,都有处于健康心理状况的时候。
我还有一点体会是:高峰体验的产生肯定有许许多多根源, 也肯定能在任何一种人身上发生。随着我的探索不断深入,,我对 产生这种体验的根源的记录表进变得越来越长。有时我都这样认 为,几乎在任何情况下,只要人们能臻于完善,实现希望,达到 满足,诸事顺心,便可能不时产生高峰体验。这种体验完全可能 产生于非常平凡低下的生活天地里,而有的情形哪怕重复出现了 上千次,也可能产生不了一次这样的体验。
里尔克在 <(给一位青年诗人的信》中写道* “假如你感到举 活贫乏,不要抱怨生栝,应该责怪自己,因为是你自己还没有足 够的诗人才华,将生活中的丰富内容概括表达出来。在创造者的 眼中,没有什么地方是平淡无奇无关重要的。”
举例来说,一位年轻的母亲在厨房里为丈夫和孩子们准备早 餐而转来转去,奔忙不止。这时一束明媚的阳光泻进屋里。阳光
369
下孩子们衣着整洁漂亮,一边吃东西,一边叽叽喳喳地说个不 停> 丈夫也正在轻松悠闲地与孩子们逗乐。当她注视着这一切的 时候,她突然为他们的美所深深感动,一股不可遇止的爱笼罩了 她的整个心灵。她产生了高峰体验。C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当我 听到女士们谈起这类体验时,我所表现出的惊愕状态,我的惊愕 表明,我彳|>曾经是怎样一直用大男子主义的眼光来理解这一切 的。)
几年后,一位青年男子对我说,他依靠在一个爵士乐队里担 任鼓手来挣钱读完了医科学院> 往整个鼓乐期间,他一共有过三 次高峰体验。在这些时候,他突然感到自己是一个杰出的鼓手, 而他的演奏效果简直达到了完美的地步^
一位女主人在宴会顺利结束后,最后一个客人已道别离去, 她坐在椅子里,望着杯盏狼籍、乱七八糟的屋子,想到度过了一 个多么愉快的夜晚,她体验到一阵极度的兴奋和幸福&
人们也可能体验到一些比较轻微的高峰体验。例如,对一个 男子来说,这种体验可餌产生在他与友人共进了一顿美餐,然后 点上一支髙级雪茄时I对一位女性来说,她可能在打扫厨房后, 望着周围清洁无瑕、闪闪发光的炊具器皿而进入这种体验。
因此,显然有多神途径适到这些狂喜神迷的体验。它们并不 一定是什么幻想离奇、神秘莫测的体验f.人们也不需要经过若干年 的训练和学习后才能获得。这种体验也不仅仅为那些在特珠的优 雅环境中深居简出的人所专有,如僧人、圣徙、瑜珈信徒、禅宗 佛教徒、东方人等等。这种体验不只是发生在远方,或某个特定 的地区,或某种经过特殊训练的人,或经过专门挑选的人。在任 何行业中的任何常人都可能在生活中得到这种体验。对于那些论 述禅宗的著作家来说,这对他们的学说无疑是一种支持,因为他 们宣称“无物特殊” (nothing Special)。
370
现在我可以比较有把握地进行另一个概括了。不管髙峰体验 的根源是什么,所有这类体验都趋于相互类似、彼此吻合。我不 能说它们都是同一的,但它们之间接近同一的程度,远远超过了 我的想像。当我听到一位母亲在描述她生下孩子的那一瞬间的狂 喜心情时,我感到万分惊讶,因为她用的一些词句竟跟我在某些 著作中读到的完全相同,像阿维拉的圣特来萨的著作,艾克哈特 的著作,或日本和印度文献中关于satori?和saiuadhi?体验的描 述。(阿道斯*赫胥黎③在他的《恒久哲学》CPerenial Philosophy) 中,也提出了相同看法。)
在这方面,我还没有进行非常认真细致的研究,我迄今为止 的工作都只是尝试性的、初步的。不过,我觉得完全可以对所有 的髙峰体验进行某种程度上的概括。jf宇〒j甲f
换种说法就▲,? iihii未丞得
到贏当我在文学作品中读到各种各样的类似体验 后,我对自己的这一见解更加确信不疑了。这些体验有:神秘体 验、宇宙意识、海洋体验1审美体验、创作体验、爱情体验、父 母情感体验、性体验、顿悟体验等等。它们全都交叉重叠,具有 相当程度的类似性,甚至同一性。
这一发现使我收益不小,大家也都可以从中获得好处,因为 它们有助于我们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诗人可能因一首成功的诗 而产生髙峰体验,数学家则可能因一次成功的数学证明获得类似 的感受。如果他们能用同样的语言来叙述这些感受和体验的话,
①Satwi*日文汉字是*悟遣”,表示鳙神_枏的意思,一译注 ? Samadhi,梵文,意译为s定' ?等持■,苷译为■三摩地,,?三昧”, 在供軟中表芾心专注一埔而不ft乱的精神状态,佛教以此作为取得确定之认 识_作出A定之押断的心瑾条件?——译注 @ Aldous HuxIey(lS94-),英?文学家,系*名的进佑沦者赫胥黎之孙,
一译注
371
我们就可以发现他们^主观精神方面的相似性远远胜过我们历来 的判断。我可以从不同的人身上着到彼此共同的地方,无论是手 持橄榄球向底线冲去的髙中运动员,述是因制定了一个完美无缺 的无花果罐头厂的设计计划而感受万千的企业家,或是陶醉在贝 多芬第九交响牙汾柔板中的大学生g我认为男性和女性之间可以 更好地了解彼此的精神生活,如果他们都能多加注意那些促使他 们产生最大满足和创造感受的笨西。例如在大学里,姑娘们因被人 爱恋而产生最髙体验的频率远远大于小伙子们》后者更经常是从 成功、征服、成就和胜利中享受到最大幸福。这一点既踉我们的 常识相吻合,也眼临床经验相一致。
如果我们大家对幸福的内心体验都基本相同,不管究竟是什 么东西刺激了这种体验产生,也不管获得这种体验的人是多么 不同(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内心世界远比我们的外表更为相似 的话),我们就可能获得一种途径使各不相同的人达到彼此同情 和理解,如运动员与知识分子,女人与男人,成人与儿童,等 等。艺术家和家庭主妇之间并非相去甚远,他们不仅生活在同一 世界上,而且有时会产生弗同的语言和共同的体验。
你能否根据自己的意志产生这些体验呢?不!几乎完全不 能1 一般说来,我们都像刘易斯的著作标题所揭示的那样,是 “喜出望外” (Surprised by Joy) ?高峰体验都是以毫无顸 料、突如其来的方式发生的。我们无法预计它们会在什么时候出 现。追逐这种体验有点像追逐幸福一样,我们最好不要直接在高 峰体验上下功夫。这种体验应该作为一种附产物或副现象出现, 例如它可能在我们成功地完成了一件重要任务之后出现。
当然,我们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使这种感受更可能产生,或 者不那么可能产生。有的人在性生活上总是能获得高峰体验,有 的人则可以指望在某些音乐或某种喜爱的活动中得到相同的感 37Z
受,如跳舞和潜泳。但是,没有任何一种途径能够确保产生这种
_ *
体验。当你们能够善于几乎是被动地感受时,或者当你们抱有信 赖感、臣服感或道家那种对万事万物听其自然、不加千涉的态度 时,你们便处于最易于形成这种体验的精神状态。你们一定要能 够放弃自己的骄傲、意志和支配感,不要力图操纵和控制自己的 感情。你们要能够放松白己,让高峰体验自然而然地产生。
我想这会使你们跟我一样,重新激发起对道家学说和禅宗教 义的兴趣。(总地来说,我相信我的这些发现与佛教禅宗和道家 哲学更吻合,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宗教神秘主义)。
我敢肯定地说,人们对这类体验的不可言喻性作了过分的强 调。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谈论、描述和交流这类体验,我自己一 直就在这样做,因为我懂得了怎样去谈论、描述和交流这类体 验。“不可言喻”的真实含义是“不能以理性的、逻辑的、抽象 的、可以表述的、可以分析的、意义确切的语言来传达和交流。9 你们可以将髙峰体验较好地描述出来,如果:(1)你们在相互 交流时,双方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体验4 (2)你们能够用诗一_ 的语言和热烈狂喜的语言来交谈,能够照荣格的意思那样让自己 带点古风,能够用隐喻的方式或原发过程的方式来意会,或者用 维尔纳所说的形象语言来思考。
心灵确实是孤独的,它被躯体包裹起来而与外界.隔绝。苘个如 此相互隔离的心灵能够越过其间的巨大鸿沟而彼此沟通起来,这 似乎是一个奇迹_而这奇迹竟真的发生了P
我的下一个问题是想谈谈高峰体验和高峰体验者之间的关 系。有一点在我看来似乎已经很清楚,即有某种同型的动力在起 作用,有某种相互平行的反馈和回响存在于感知者的特征和被感 知的世界的特征之间,因而人和外界往往互相影响。简单地说, 感知者必须与被感知的对象之间彼此符合,或者说他们必须相互
373
匹配,不论好坏总得像一对夫妇。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可能领悟 到什么是仁慈。具有病态心理人格的人决不可能理解什么是慈 善、良心、道德或内疚,因为他本身就与这些无缘6 —个善良、 真诚、美好的人比其他人更能体会到存在于外萆中的真.善、 美。同样,如果我们自己具有统一谐和的心理状态,那我们就能 比较容易觉察到世界的统一性。
但是,外界反过来也要对感知者产生影响。世界愈谐和、美 好、公正,它便愈能使人也变得如此。当我们在外界发现了最高 的价值时,我们就可能同时在自己的内心中产生或加强这狴价 值。举例来说,我们在布兰代斯大学进行的实验便证明,当人果 在漂亮的房间里时,他显得比在丑陋的房间里更冨有生气、更活 跃,更健康。换言之,较好的人和处于较好环境的人更容易产生 高峰体验。
要把这一点说清楚,还需要更多的实例。我打算就此写一篇 较长的文章,这个问题相当重要。
在髙峰体验中,“是什么样v与“应当怎么样”已合二为
__?* _____
一,没有任何差异和矛盾感知到的学什么,同时就是什 么P凡实际出现的,便都是美好的。S引起了许多难题,_ i此我 不希望谀得过多,从而超出了我对实际发生的情况的记录。
最后,我发现高峰体验有一点与神秘主义、特别是与东方的 神秘主义相反,即所有的高峰体验都是转瞬即逝的,而非永存不 变。虽然其影响和作用可能长期存在,但晕体验出现的一刹那却 是短暂的。
问题和疑难
对有些人来说,高峰体验一直具有较髙的治疗意义;而对另
174
一些人来说,髙峰体验则由于使人产生了意义重大的顿悟、启示 或宗教皈依而使其整个人生观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化。这一点很容 易理解,因为高峰体验就像使我们暂时步入了天堂,而后我们又 在这索然无昧的人世上不时回想起那美好的时刻。一个人很有特 色地说道,“我知道生活是美妙的,值得我活在世上I在那 些冷酷的日子里,我就竭A*忆那些美好的瞬间。” 一个妇女刚 刚经历了顺产以后,气喘吁吁地、同时又无比惊奇地对丈夫说, w决没有人有过像我这样的心情! ”另一个妇女在回忆同样的经 历时说,“我在当时感到自己就像是一个女皇,一个进界上最完 美的女皇。”有一个人回忆起他在战争期间一次夜间护航的情景 时说,在没有一丝光亮的沉沉黑夜里,他感到一种无比敬畏的情 绪油然而生,感到自己已经与广漠的宇宙融为一体,被包含在整 个世界的美之中,不可分割《>另一个人则回忆当他独自一人像鱼 一样在水中翻腾欢跃时,他感到自己爆发出一种纯粹是孩子的狂 喜心情,他因负感到一种生理上的完美幸福而禁不住放声大叫a 不用说,健康正常的性生活在相宜的情况下也常常产生类似的体 验。
我们不难理解这类美好的体验会产生心理治疗效果,使人变 得高尚美好。这种体验对任何人(不论是丈夫还是小孩)的性 格、人生观、世界观都要产生影响。真正令人费解的是这类体验 为什么〒学经常发生。尽管每一个人事实上都可能最终意识到自 己曾有似的体验,但为什么人的命运却如此可悲,充满了妒 嫉、恐惧、敌意和痛苦?这是我始终不能明白的问题。
从目前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线索,我们中有些人 正在专门研究“高峰体验者”和“反高峰体验者”。反高峰体 验者是指那些排斥、否认或压抑其髙峰体验的人,或者指那些 害怕自己的髙峰体验的人。我确信,如果我们以这种方式来抵
3F5
制高峰体验的话,那么我们内心的这种体验就不会带来任何好 处。
起初,我们以为有的人根本就没有产生过髙峰体验。但是正 如我上面所说,我们后来发现更可能的情况是反髙峰体验者有过 自己的这类体验,但他们压抑、曲解或由于种种原因排斥了自己 的体验,因而未能利用这类体验。
导致人们排斥其高峰体验的部分原因有:C1)那种刻板的 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如西蒙?德_博乌华相信这种体验是一种 脆弱病态的表现(阿瑟*凯斯特勒也这样认为)。在他们看来, 马克思主义者就应该“强硬”。为什么弗洛伊德要对自己的髙峰 体验持否定的态度,这是大家都拿不准的,也许是因为他 抱有十九世纪所特有的机械的科学观,也可能是因为(3)他的 悲观性格。在我所观察的对象中,我发现上述因素在不同的时候 都要起作用。在其他一些人身上,我还注意到(4)他们排斥自 己的髙峰体验,因为他们有一种狭隘的理性主义态度。我认为这 种态度是一种防御机制,专门反抗情感的泛滥、非理性的倾向, 失去控制、不合逻辑的柔情,危险的女性特征、对精神先常的恐 惧等等。我们在有些人身上比较经常地看到这种态度,如工程 师、数学家、分析哲学家、书店老板、会计人员等。一般说来, 他们都是具有强迫症倾向的人。
拒绝承认自己的高峰体验可麁导致种种不良影响,现在我们 就是要努力消除这些影响。
有一点我已经注意到,即权威人士对髙峰体验的赞赏有助于 人们解除对这类体验的压抑。举例来说,无论我是给学生还是给其 他团体作了关于髙峰体验的讲演后C不用说我对这类体验是肯定 和赞赏的),我的听众们都会恍然大悟他们曾有过i午多髙峰体 验,或者说,他们才首次“回想起来”。不过今天我更愿意这样
576
说,所有处于前意识?状态的混乱无序的这类体验全都冒了出 来,清晰注目,我们必须对此命名,必须认真对待&简言之,人 们此刻才“意识到”或者说才“明白”他们曾有过什么样的体 验。你们中4一定有许多人在听了我今天的讲演后也会有同样的发 现。这种发现很像你们刚进入青春期时首次萌生出性欲感觉的情 景一样,不过,这次你们的父亲却不会表示异议。
、最近,我从一个观察对象身上认识到一些与今天的讲演有关 的东西。一个女人虽然可能在分娩时产生髙峰体验,但她不能意 识到这体验与其他髙峰体验也完全一样,她不知道所有的髙峰体 验都具有相同的结构。大概正是由于这一原故,高峰体验不能产 生治疗性转换,不能产生普遍的效果。例如,女性只有在最后才 意识到T当她看到自己在丈夫的心中占据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位置 时所产生的感情,跟她在分娩时所产生的感情非常相似,也跟她 在碰到一个孤儿时所激起的强烈母爱板其相同。只有在这个时 候,她才能认识到这种体_具有普遍意义,她才能在以后生活的 各个方面有意识地利用这些体验,而不仅仅筒限于某个孤立的生 活角落。
这一研究工作也能有助于解释那个为许多宗教作家邦神秘主 义者所注意的古老难题,这个难题特别受到那些描写过有关宗 教皈依的作家的注意,像詹姆斯和贝格比等。他们常常暗示任何 人都有必要经历“灵魂最阴沉的阶段”,说到底,就是要有绝望 的体验。他们认为这是一个人要想达到神秘的狂喜心境之先夾条 件。从某些这样的作品中,我感到人似乎总要首先在最大程度上
(£ Precoflscious,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如弗洛伊德>,人的?识可分为两大部 分,*识和无意识,而无*识叉可进一步分为前*识和无*识主体,前*识 是无素识中接近意识的節分,其内容随时可能进入意识,伹无意识主体中的 内容却不容易或不可能进入意识,一译注
377
表现出自己的意志、骄傲和狂妄,当事实证明其意志、骄傲和狂 妄只能产生极大的痛苦时,人才可能打心底里表示让步和屈服, 并变得谦恭起来。他俯首屈膝,拜倒在圣坛前,对主说:“不是我 的意志,而是您的威力所致。”我要强调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现 象,这种现象也可能发生在酗酒者或精神病患者身上,发生在女 性反抗丈夫的压制时,发生在青年人反抗父母的约束时。
我现在认负,这个问题的难点一直在于它既可能呈现出健康 的形式,也可能通示出病态的形式。例如,这整套系统不仅对宗 教皈依和神秘体验起作用,也对胜欲起作用。茌神秘主义的文学 作品中,我们能轻易发现有关性的成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清心 寡欲的教士是怎样彻底弃绝其情欲的,可以看到像蒙肯(Henry Louis Mencken)那样的评论家是怎样高声取笑这类风流韵 事的。对于所有那些不能使性欲和宗敎(在“较高尚”的生活 中)共存的人来说,这是一个进退两难的困境,它使人终日烦恼 不安。现在,这个问题的这一方面已经不再使人感到困扰,至少 对于那些把性欲(起码是性爱〉看成是愉快美好的事情的人来说 是如此,他们极愿意将这看成是通向天堂的大门之一。
但是,还有其他一些问题。骄傲很容易变成一桩坏事,而 完全缺乏骄傲也同样不好,这样可能导致受虐狂。一个人似乎应 该既能坚定、顽强、固执、戒备、蝥惕、气盛、好胜、自信等, 也能信赖他人,能做到松弛和善于感受,能采取道家的态度,对 万事万物听其自然、不加干涉,能谦恭臣服。例如,我们现在 S经知道,一个人要想创造,要想进行深邃的思索和理论研究, 要想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当然也包栝与异性的关系,他就必须 将上述两个不同方面的特点和能力恰当地结合在一起,女性在信 任人和谦恭方面较强,而男性在决断和竖强方面较强,这看来是 真实的,但是男女双方都应该同时具备两个方面的能力?
3T8
就我们迄今所看到的高峰体验来说,其中大多数都具有被动 感受的性质。高峰体验降临于人,而人则必须能够做到听其自 然.人不能强迫、控制或支配高峰体验。意志力是无用的,奋力 争取和竭力遏止也是无用的。对这类体验我们只须让其自然发 生。我可以给你们举一些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我的意思。安贾尔曾 对我说,根据他的经骏,那些真正患有强迫症的人根本无法在水 中“漂浮”,因为他们不能放松自己,不能做到无控制。要想自 由溧浮,你就得相信水的浮力。你愈是挣扎,你就愈往下沉0这 种倩形跟大1小便,入睡,松弛肌肉等一样。所有这些活动都需 要我们能够使自己放松,任其自然发生,意志力只会碍事。由此 可见,意志力的干涉似乎只能抑制髙峰体验。
关于这一点我最后想说,“听其自然”和“信赖感”等诸 如此类的能力,并不一定意味着是“灵魂的阴沉”或ff绝望”, 也不意味着是骄傲感被彻底粉碎,或人的被迫屈服。健康的骄傲 感与健康的感受性可以并行不悖。我们要打掉的是那种不健康的 骄撖。
随便提提,这一点也是神秘体验与髙峰体验之间的又一不同 之处^
我在其他地方巳经提到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即高峰体验使 一些人变得更活跃、更激动、更兴奋,同时又使另一些人变得松 弛、平静、安详。我不明白这种差别的真实含义,也不清楚产生 这一差别的根源是什么。也许后者与前者相比是更完全的满足, 当然也许不是。在所有的受试者中,我至少遇到过一位因高峰体 验、特别是审美体验而感到剧烈头疼的人。她说在这些时候她感 到自己很生硬1紧张、激动,因而变得特别健谈。这头疼并不使 人讨厌,她一点也不回避,相反她还期待头疼出现。与头疼同时 出现的还有其他一些比较普通的现象,她说,“世界变得美好,
379
我自己徂变得和善。我有一种强烈的希望感,这对我来说是少有 的事。在这些时候,我明白我想要什么,我很有把握,较少怀 疑;我的工作效率变得高起来,能很快作出决定,很少含糊。我 比任何其他时候都更清楚自己的要求和喜奸。我不仅惑到更有希 望,而且更富有体谅精神和同情心,”等等。
我提的问题都是关于那些人们感到极度兴奋和幸福的瞬间, 因此他们能够注意到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悲剧、痛苦以及面临 減亡在那些具有足够勇气和力量的人的心中同样能够产生认知效 果和治疗效M。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快乐与忧伤的融合,欢笑与眼 泪的密切关系。
人们常常告诉我,有人流泪是因为极度的幸福(如在愉快的 婚礼上哭泣),或是因为正义的最后胜利(如为幸福的结局而热 泪盈眶)> 也有人因为感情激动而喉咙哽咽〈如由于跳舞特别优 美而产生高峰体验时),或是因为音乐髙峰体验而打寒颤、起鸡 皮疙瘩、发抖,甚至有一个人还出现呕吐的征兆。所有这些问题 都需要深入广泛地研究。
对高峰体验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提出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一定会成为下一个世纪的心理学的注意中心。 这就是古代某些神秘主义者和神学家称之为“大间意识”(Uni— tive consciousness)或其他什么名称的问题。正如驾信宗教的 人所说,这个问题就是怎样在这个世俗的世界上度过圣洁的一 生,怎样使人生具夜永恒的意义,怎样在这不完善的世界上始终 保持着对至善至美的理想,怎样在假、丑、恶的尘埃中永不忘记 对真、善、美的追求^过去,人们若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不得 不逃离尘世,隐居在寺庙里,过着苦行的生活。不少人还想尽一 切办法来折磨自己的肉体,压抑自己的欲望,克制其胃口,他们 错误地以为肉体和欲望是与永恒、至善至美、神性、上帝的意旨
3B0
等格格不入的。
请注意1高峰体验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被吸收到——或 甚至完全取代——那些不成熟的观念》根据这些观念,天堂不过 像一个乡村俱乐部,只是地点有些特殊罢了,大概在云层里。而 在高峰体验中,人们常常能直接窥见上帝的本质,而永恒性也似 乎成了现实世界本身的特征,或者换种说法,天堂就在我们的身 边,从大体上看,它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达到,我们随时都可以步 入天堂,逗留几分钟。夭堂存在于任何地方,在厨房里,在工厂 里》在篮球场上,在任何地方完美都可以出现,手段可以变 成目的,事情可以妥善办好。“大同生活” CUnitive Lire)变 得比任何时候都更成为可能,而不仅仅是梦想。有一点很清楚, 我们的研究将使这种生活更接近、更可能达到。
最后还有一句话。现在,那些比较熟悉有关神秘体验的文学 的人已经可以淸楚看到,高峰体验与祌秘体验非常相似,二者间 有彼此吻合一致的地方,但它们并不是同一的。它们之间的关系 究竟如何,我还不十分了解6我最多只能猜测二者并先本质区别, 只有程度上的差异p正如古典意义的描述,整个神秘体验多少有 点接近那些或大或小的高峰体验*
炫維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