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人的潜能和价值 > 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

书籍名:《人的潜能和价值》    作者:马斯洛(Maslow A.H)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新的趋向及其它
人类潜在能力的新启示?
C美〕奥托②
何谓人类潜在能力?简单地说,它的含意是,一般健康人只 在运用着他的潜能的极小一部分《>本世纪初,美囯心理学家威廉* 漘姆斯曾提出假设:一个正常健康的人只运用了其能力的百分之 十。稍后又有学者玛格丽特?米德撰文,认为不是百分之十,而 是百分之六。她的文章后来收入我于一九六四年出版的《人类潜 在能力探索》—书中。而据我最近恬计,一个人所发挥出来的能 力,只占俥全部能力的百分之四a我们估计的数字之所以越来越 低,是因为人所具备的能力及其源泉之强大,根据现在的发现, 远远超过我们十年前、乃至五年前的估测。以下我进一歩阐明此 问题4
首先,深信人类潜在能力的有哪些人呢?其中有亚伯拉罕_ 马斯洛,自然还有加德纳?墨菲,著名心理学家,这位我认为是当 之无愧的“人体潜在能力运动之父”。一九五四年,壅菲出版了 《人类潜在能力》一书,由于这本书,他遭到各界人士的漫骂围 攻。一九六三年,我曾要求他为(〈人类潜在能力探索》撰文。从 那以后,他就在人类潜在能力的几个领域中更加话跃,除上面言 及的几位人类引为科学家之外,从事这项研究工作的还有已故的 戈登?奥尔波特,刚才提到的玛格丽待?米德,以及〗*乙?莫
①译自Arkoff, A. (ed.) , Psrchologf and personal groTrth, 19S0, pp. 337 — 344
② II托(Herbert A*Otto, 1922-).
3S5
雷诺博士和卡尔*罗杰斯当然,在其他国家中,还有许多同 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人类潜在能力的表现种种
那么,有哪些人类潜在能力的表现呢?你也许会记得你的金 色童年。当你走出房门,空气是何等的新鲜,万物的颜色是何等 的灿烂!你也许有如此体会:你的父母走进屋子,一言未发。然 而你已预感到他们将说什么,什么事情将会发生。这种种感觉的 能力到我们成年后就逐渐消失了。童年时,对于父母所作的种种 暗示,我们更容易心领神会。当然,这种惑觉能力在成年期能够 再度获得。
临床心理学家们通过训练之后,往往能够理解人们种种非言 语的暗示。一个人踅进办公室,在椅子上坐定,虽然他未讲一句 话,一个训练有素的心理学家已经对他有很多了解^在很多新的 成长研究中心里,都设有这种感性觉知训练。这种训练能重新唤 醒人们的这种感觉能力。而这种能力使人能够采用与现在不同的 方式和周围的人与事接触^
我们不断感觉到的阈下意识是人类潜在能力的另一种表现。 当听别人汫话时*我们同时也注意到了周围的嘈杂声音<^我们所 感觉到的信息,只是我们接受的无数信息的很小一部分。还记得波 士顿那场椰林公寓火灾吗?那扬火灾使许多人丧生。哈佛大学公 共卫生研究所的一位精神病理学家对这场火灾进行了研究,他发 现火灾之前有十来个人走进室内,旋即又走了出来。原因是他们 感到“不舒服”。到底哪里不舒服,他们也说不出来。只是感觉 异常,似乎有某种因素催促他们离开那里。这些人感到不舒服的 时间,从火灾前一小时到十五分钟不等s于是这位精神病理学家提
出如下假设i这些人在那时通过嗅觉已感到火灾已在某处闷烧。 他们的意识或者说他们的大脑计算机构告诉他们:那些珠光宝气 的帷帘快着火了,快离开这里。他们的大脑经过简单的计算然后 发出报蕾信号,于是他们采取行动&从这件事中,我们得出教 训;要更加相信你的直觉,并照此办事。
人的大脑可以看成是一个计算机,但比现荏的任何计算机强 大得多。设在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本学的大脑智力研究所的一些 研究人员认为人的大脑功能实质上是无限的。我们之所以用计算 机比拟人脑,因为人脑和计算机一样,在.它活着的时候,汲收了 大量的信息P但我们还没有学会给自己编排解决问题的程序。意 味深长的是,是什么因素阻碍了我们利用这些大量储藏的信息解 决问题? '
在未开化的部落中,我们得到另一个人类潜在能力的例证。 印地安人有着非常敏锐的意识。通过地上的鹿蹄印,他们就可以 做出判断:“此鹿离开已约有一个半小时,它有多髙,有多重 等” 0 —个巫医也许会指着万里无云,艳阳高悬的天空对一位来 访的人类学家说:“用不了一个钟头,准有一场暴风雨”。人类 学家对此浑然无觉,但巫医感觉锐敏,早已嗅出暴风雨的蛛丝马 迹。这样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许多未开化部落的人都有异常发 达的嗅觉^而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却由于生活在一氧化碳和有毒 的工业气体环境之中,大大丧失了这种感觉。
^■于澳大利亚土人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人类潜在能力的又一 表现。科学家们发现,这些土人具有超人的感觉能力。他们能够在 很远的距离以外以非物质的方式传递信息。这种信息的传递是在 严格限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这就使我们接触到了超感知觉,进入 了灵学的领域0而灵学在几十年内都时运不济。许多科学家至今 担不承认超感知觉。虽然已经有人对此作过大童的研究,虽然美
3B7
国在这方面的先驱和奠基人约瑟夫*莱茵也就此做过大量的工 作,心理学界仍然在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休。他曾受到不少攻击, 怀疑他收集的数据的准确性。尽管美国最高专业学会对他的统计 处理给予充分肯定,对他的攻击仍是有增无减。值得指出的是, 如果人们全盘接受超感知觉假说的话,那无异于动摇他们对一切 事物的根本看法,将改变他们的信仰,将改变他们整个的系统。 这也许是灵学受到巨大反对的原因。
在苏联有二十多个政府主办的研究所和研究中心从事这方面 的研究。他们称这种特殊的心灵感应现象为“脑电波传感”。苏 联的科学家相信人的大脑可以象广播电台那样传递信息。他们的 研究和我们有所不同。他们承认现存的现象,选择一般智力的人 作为试验对象并施加训练&他们的研究就是这样进行的。而我们 的研究方向是选择天赋很高、冇这些超感能力的人,然后进行测 试、研究,试图弄清超感现象并证明其实际存在。我本來可以在 这方面讲很多,然而在这里我只想说明超感知觉也是一种人类潜 在能力的表现。美国工业部门已经对人的超感知觉研究进行投 资。如果你对此项研究有兴趣的话,可以从《怎样发挥你的潜在 能力>〉一书?中得到更多的东西。
创造力是人类潜在能力的又一表现^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 人的创造力。行走在美国的大地上,我时时都被我周围的人民的 巨大的创造力所震悴。数据证明,如果你参加过创造能力训练的 话,你的创造力就会比以前更加旺盛D美国的企业界在这个领域 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通用电气公司的研究就是杰出代表之
^ o
人类潜在能力还可以从人们对自主神经系统的新理解中显示
① Otto, Guide to developing your 1967*
3S8
出来。我们这一代人被告知他们不能控制自主神经系统&然而最 近通过对生物反馈系统的研究,我们发现心律、血压、消化器官 的运动和脑电波都可以受到人为的控制。这个结论所包含的意思 似乎有点荒诞不经。然而那些被称为中流砥柱的科学家们正断 言3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人体有能力使自身再生。如果我们减 少登月投资而增加这方面投资的话,我们定能使这一设想在我们 这一代人中成为现实&人体内部的大千挞界还极镭人们去探索0
现在人们正在越来越多地用人造器官来代替人体内坏死的器 官。这种作法使人失去人性。人被装上人造肾、人造心脏、人造 胃,便越来越象机器人。我们应该把时间和精力用于研究那些起 死回生的倒子。有些人得了不治之症,身离黄泉路不远&但心不 由己,忽然决心恢复健摩,最后竟达到目的。或者利用人的信念 和他们对上帝的信念作为他们自生的促媒,最后也确实实现了器 质怯的再生。这类例子世界各地都有,有案可稽,充分证明了人 类的这种能力6这才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多年以来,每当和 内科医生谈到这个问题,他们总是同意我的观点,并当场举出几 个从医i上看来不可能、但实际上又发生了的例子。我们的,应 该花在这方面,而不是去研究什么人造心脏、人造肾一那些本 末倒置的事情。
人们现在热衷于在人体内更换“小零件”,这只能使人机械 化、使人性丧失。当然器官更换有一定的意义,无可厚非。我只 是想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探讨这个问题。科学研究为绝大多数人的 最大利益服务,使整个国家受益。把一些小玩意儿移椬进人体, 因而使人性丧失,则与此目标南辕北辙。据我看来,现在还无人 涉足起死回生,器官再生这些领域。而这些事情却已经发生或正 在发生,这就是现实。如果有人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的话,我愿 得知进展而欣欣然。
389
脑力活动是人体潜在能力的又一表现。在这个领域里,我们 的苏联同行巳遥遥领先。他们曾对一些智力最高的人做过一些研 究。一九六四年,在一家理发馆里,我偶而在r张苏联为英语国 家的人办的报纸“苏联今日生活”上读到一篇文章。其中谈到人 们运用自己脑力的本领。文章如下:
“人类学、心理学1逻辑学、生理学的一系列最新成果证明 人类的潜在能力是巨大的。当代科学使我们懂得人的大脑结构和 工作情况,大脑所储存的能力使我们目瞪口呆。”
“在正常情况下工作的冬,一般只使用了其思维能力的很小 一部分。如果我们能迫使我们的大脑达到其一半的工作能力,我 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会40种语言。将一本苏联大百科全书背的 滚瓜烂熟,还能够学完数十所大学的课程吣”
“这种说法并不夸张^这种对人类潜力理论的推断,现在已 为人们所接受a怎样才能挖掘出这一巨大的潜力呢?这是一个牵 涉甚广的复杂问题。”
为了争取人们对人类潜力研究的普遍支持,我曾先后与副总 统汉弗莱及各方面其他政府人士进行过会晤,我甚至还在墙上画 过一幅俄国熊的画。不过我同时提出,两国之间不庳竞争,而应 本着情报互通,造福人类的精神,共同搞好这项研究,汉弗莱曾 对我作过口头许诺,以后就杳无音信了。
人类潜力的另一表现是精神潜力。这种潜力人人都有。我认 为教堂无助于对这种潜力的发掘。教堂所鼓吹的,是一种使生命 衰弱的,低级的精神感受&希望得到这种感受的,都可望获得圣 徒迦克伯?伯可米或圣徒莫格所获得的那种神秘的感觉。人们不 通过教堂的礼仪也可以得到更加深刻的思想交流和思想一致的调 整。教堂神父们似乎对此不感兴趣,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因为 人们通过深刻M思想交流会成为异教徒而反对教堂。所以我认
为,每个人都有巨大的精神潜力,而这个领域是被忽视了的。
最后还有“摩西老母效应w值得一提。许多人到了垂暮之年, 忽然发现自己有这样或那样的能力。这种能力过去从未被发现,只 有到了老年,才派上用场。这些人和那些徒有这种本领而不得其 用最后终于抱恨终生的人相比,要强得多。当我访问称之为“退 休村”的村子时,我发现了具有各种各样才能的老人,在暮年之 际正发挥着自己的才能。美国现已著名的艺术家摩西老母在她的 晚年才发现自己有惊人的艺术才能。所以我们往往把她当作范 例,解释这类现象,并称之为:“摩西老母效应〃。
与此相提并论的还有“短路理论”:如杲我们不去唤醒我们 的潜在能力(这种潜在能力包括能力源),这些能力就会转化成 自我毁灭的渠道。这是我的观点^这和一句体育界的行话相似 ——“不用,就会失去” ^肌肉如果不运用,就会萎缩。而这种 荽缩程度之大,足可以加害于身体。我们说,如果你不断地挖掘 你的潜在功能,你的一生都会充满令人激动的探险^
当我谈及人类潜在能力的假设 <人只发挥了其潜在能力的百 分之十)时,人们也许会说“啥?我现在已经做得相当好,没有 必要再来给我施加压力。”我对此的答复是“你可曾记得在你的 生活中有这样一天:你工作得特别轻快,你的创造性得到了空前 的发挥,你的工作由此而卓有成效。你这天感到很幸福,心里有 一支歌在欢快地跳荡……总之一切都那么称心如意? ”。我们每 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这是因为你比平常更多地运用丁你的潜 力,而充分地运用你的潜力是一次愉快的经历。是的,迖到这一 步可能会有骚扰,因为这涉及现状的改变A成长和变革总是息息 相关的。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在成长、在进步时,我们的心情是欣慰 的,这是一种满足和欣喜结合在一起的丰富情感。
391
人类潜能运动
现在让我谈谈人类潜能运动。大约四年之前,还只有三个成 长研究中心:它们是伊萨冷学院、凯洛斯研究所和芝加哥的绿洲 研究所。今天,已有至少有一百七十五个研究所,从事这方面的研 究,这些研究所都同意人类潜能说,并用分组试验#的方法发掘人类 潜力。I960年,我在犹他大学创办了一所人类潜力研究所w我们在 实验中发现:人们很难自动挖掘自己的潜力,我们利用了小组试 验室的研究,并采用了许多方法。之后,我把这些方法汇总编成 —本书,名叫《挖掘人类潜力的小组法种种》①研究所重点研究 怎样在专家辅导下,以结成小组的方法挖振人类潜力,专家们百 分之九十五的精力都用于对正常、健康人的试验,参加者也都发 挥得很好,他们都希望能更多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在试验中,许 多人一而枵,再而三地回來要求再接受这一类小组体验(在我指 导的那个组中,百分之五十都是再次参加的),这是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此法行之有效,能帮助人增进创造力,増强 解决困难的能力。使人们对自己的看法和估价更加积极《值得一 提的是,它还给人们的家庭生活带来了积极的变化。
人类潜在能力假说断言每一个人只运用了其能力的很小一部 分-这个假说实际是给愚笨的儿童或成人都带来一线希望之光。 因为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力。虽然至今我们还未学会去开发它,但 它毕竟能被开发出来。在这方面,我主要在黑人居住区,在老年 人及一些失业的人中,进行了试验。最近我们在人类能源发展组 织的协助下,在圣迭戈作了一次颇为成功的试验。虽然人类潜力
① Otto*H*A*Graup methods to actualize hum an potential, 3975* 392
坷以给每个人带来益处,遗憾的是,对于美国的大多數人来说, 人类潜力假说还是陌生的。只有少数髙级知识分子知it它。然而, 这个假说却应该众人皆知。应该让全世界人民都知道,应该成为 各国人民的福音。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我们都是变革者,阿 尔文*托夫勒的著作《未来的展惊》中所谈到的新兴村社的兴 起,妇女解放运动,争取生态平衡,都是这场变革的标志。下面 我们摘引一段理査德? E _法森博士的文章。该文发表于1967年 3月的《公共教育》上,文章的标题是“杰瑞米_法森的教育v, 这篇文章同时也是给加利搞尼亚州中等教育委员会的一个报告,
“将来,变革将不仅是生活中的一段插曲,而且是生活本 身。生命也将不仅是一种存在而被人们视为不断变化的过程。只 有那些能在变化过程中生活并享受这种变化生活本身的人才能得 到幸搞。那时,变革在生活中已是必不可少。未来的生活变化很 快,我们必须有灵活适应的能力,人与人之间的暂时关系和萍水 相逢,都能够使我们的生活増添欢乐和兴趣。在过去,熟悉的环 境、熟悉的人,固定的生活,对于价值、地方、人与人之间关系 永恒不变的概念及电此产生的可靠感,一直是我们生活的基础。而 将来,我们能否适应生活,则要看我们对这种变化的应付能力了。” 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你因循守旧,你就会越来越走向生 活的反面。因为无论在嘟里都处在变化中。也许你三年五载后会 重返母校,发现母校也在变化。如果你的心里还伟念着过去,你 会感到痛心的,
人格和环境 环境对于人格的影响的重要性,在过去一直是被行为学家
393
们忽视和低佶的。因为人的内心活动复杂而莫测》还因为如果人 们指出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境,那么人类就必须对坏境负 起责任来。我个人认为,这是行为学家们避而不谈环境与个人的 密切关系的又一个原因。我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基于多年之前 的感觉隔离试验。多次的试验证明I如果把一个人放在充满了水 的容器里,配以氧气设备以保障生存,把盛满水的容器放在一个 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断绝一切声音来源,使这人处于一种完全与 信息搞绝的状态中,过三个小时或四个小时,他就会产生幻觉。 这就充分说明人格的支柱是环境。
把一个人与世隔绝,是现在能够采用的、最严苈的刑法3如 果一个人在孤独中呆很长时间,他最后就会精神失常。这神惩 罚,最为常用。在一些完全熟练地采用这一方法的监狱,牢房里 的人在食物被推进双层夹门时,听不到任何声响,他周围是绝对 的黑暗,他听到的是完全的寂静口到后来,犯人就会精神失常。 当然如果他性格坚强,或有股力量支持着他,.那就另当别论了。即 便如此,他所忍受的痛苦也是很大的在人格形成过程中,物质 环境和社会交往有极大的意义。我们过去一直不愿正视这一现 实,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剧之一。
从环境这个角度来说,舆论宣传的冲击力不可低估。我曾在 《屋期六论坛》上撰文,对此问题有所谈及,这里转摘如下: "舆论宣传工具如同贩卖精神粮食一样,宣扬暴力行为其恶果压慢 悵地腐蚀着人们的自我系统9这种腐蚀,损害了人们的信任因子。 假知我们在发育成熟的那些年间,我们能在感情、爱情和理解方面 得到一定的满足,我们就能够对我们的伙伴投以相当的信任' “尽管其重要性被贬低到最小程度,信任仍是当今社会最重 要的因素之一。我们基本上是信任人的。比如:当我们驱车奔驰在 公路或高速公路上时,我们就对同行的人怀有极大的信任感,对
394
于那些和我们联系以完成他们的任务或责任的人,我们也是很信 任的。信任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的基本工具。当我们对某人表示 不信任时,他会敏感地觉察到,并回报以同样程度的不信任。我们 的新闻报纸里不间断地充斥着犯罪暴力行为1抢劫、强奸等消 息。这些消息正形成一股缓慢而强大的潮流,侵袭我们信任水库 的堤坝。年复一年,我们很少听到恩爱、关心、人情友谊的佳 音。同理,我们自己也开始不被人信任了。总而言之,舆论宣传 不间断地发表犯罪行为的消息,好似滴水穿石,蚀穿了人们心中 的信任因素,导致人们之间的互相疏远、隔阂,妨碍了人们之间 真挚感情的交流,破坏了人类大同世界的形成、发展和昌盛。”
我们的电影、电视,满眼暴力行为,真是槽糕透顶。至少和 信任因素的毁掉一样糟糕。它使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方法> 用暴力解决问题。比如,毒打某人,或暗杀某人,更有甚者,折 磨某人以求解决个人或社会问题。这个方法被认为是行之有效 的。当今社会上犯罪率惊人的上升,很大程度上是这种引导美国 人以暴力解决问题的社会条件造成的。这就是我国的瑪实,而我 们却在一旁坐视不管,任其蔓延。
家庭群
群居运动之兴起,是因为人们寻隶一种人与人之间真诚相 爱、相互关心的关系。人彳门认为这种关系,靠单个家庭是难以达 到的。
显而易见,家庭这种社会结构已处于进退维谷的困境。扶危良 计之一,就是建立家庭群。家庭一直陷于原来的那种窘境中, 难以自拔,若要成力一个互相理解、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集 体,其唯一出路是家庭加入另外的家庭,组成一个扩大了的家庭
395
~"家庭群,家庭群的理论基础是斯托勒博士关于网状家庭结构 的概念?。人的自我舁化和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疏远,是当今最严 重的问题之一,而家庭群这种根基雄厚的方式,可以部分地解决 这个问题&
一个家庭群拥有三个到五个家庭,这些家庭有自己独立的住 m按固定时间在一起碰头,労了建立起互相友爱,互相关心的 关系,他们首先要公开直率地交流思想。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 交往和经历〈这种交往能在家庭之间制造一种友好气氛,我也曾 就此写过专论),这些家庭就探讨起他们的理想和目标,比如: 作为一个扩大了的家庭,将来应做些什么?怎样共同发挥家庭成 员的作用?家庭群之间的宗旨是帮助其成员发挥他们的潜力,使 家庭生活更加丰富、更加美好、更加稳固。 ‘
我竖信,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家庭将和我们同在。而同 时,又会有很多新的生活方式出现,供我们选择。它们发展缓慢 而又确定不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这些方式。面对各种各样 的生活方式,我们应诙允许它们的存在,承从它们的存在^也许 我们社会会在其中的一种方式中永恒地生存下去,有谁知道呢? 海明威?在很多年前曾说过一句话,对我来说,真是震聋发愦。 他说他将不再说:“我绝不会那样作”,因为他发现,若干年后 他将正在做他“绝不会做”的事。
家庭的巩固 我确信,家庭关系应该加强。每个州都应成立婚姻服务咨询
<3)参见Otto, H-A-, The family1 in starcTi of & fuiure, 1970.
②海明戒{Ernest Hemingway, 1961),臾国小说j|C, 1054年得过诺
见尔文学奖。一译注
396
中心,这种中心由联邦支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巨大的系 统,为巳婚和未婚的,以及需要得到帮助的人服务或提供信息与 建议a这样就可以减少婚后的不幸和离婚。因此,有必要加强这 种联邦和州支持的婚姻服务咨询中心。这里我想引用我在“难道 一夫一妻制失败了吗? ” 一文中说过的一段话:
“目前的医学大力介绍年际体检作为防止疾病的方法之一, 这是完全必要的&同样,对于那些愿意培养和发展婚后幸福的夫 妻来说,年终总结也应提倡。这样,在‘危机’到来之前就能达 到统一认识,加强和提髙家庭关系发展的潜力。主要注意力应集 中在促进家庭达到更加亲密、愉快,有创建力又完美的婚姻关 系。我建议,全国各地都应有婚姻和家庭潜力服务中心,这样, —个家庭可以每年有一次‘体检’,也许,更重要的是可以欢得 对他们婚姻有利的、积极的信息。所谓‘信息’,我指的是在如何 使婚姻更加完美方面所收集的建议、提示和研究。”
婚姻和家庭潜力眠务中心是1968年我在芝加哥短暂停留期间 与我的一个同事拉西*霍尔博士共同提出的&这一方案得到#基 石基金会”的支持,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一直未能充分实行。 无疑,这是很可悲的。因为,婚姻和家庭潜力眼务中心不论是 作为一个试验方案,还是为了培养为发展家庭潜力而工作的专业 人员,都是当务之急。
在全国范围内,有一种对家庭冷漠无情的倾向。所以要得到支 持,是十分困难的。例如,据我所知,除内布拉斯加的尼克*斯 提奈特教授外,还没有人在加强家庭关系方面作任何研究。在我 看来,家庭迄今仍是人与人之间关系中最完美的结合。让我们支 持、加强它,力提髙发展家庭关系的潜力而努力。
397
提高个人潜力
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粘住”或B冻倕” 了不少的人。提 髙个人潜力,并不是要推翻所有这些风俗习惯,而是在认识到它 的束缚性的基础上,迈出新的一步。陈规旧习逐渐根深蒂固, 最后把你带入六尺深土之下。你的希望成灰,瞑目而眠。应该认 识到陈规旧习正侵害着我们,阻止我们接受新经验。人们吃的是 同样的早餐,甩同一个牌子的牙音刷牙;发出同样的动作洗 脸r采用同样的方式娱乐;在同样的三、因个餐馆就餐I购买同 样的饮料。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能力,挖掘更大的潜力*就要除去 其中限制你发展的陈规旧习,让新的经验和信息输入。要获得这 些东西是值得冒险的。
我们的教育制度,扼杀了求知的好奇心。据统计*我校毕业 生每年只读一本书。我认为,这就是对我们教育制度的最严厉的 控诉。目前情况发展的恶兆是再清楚不过了。"信息输入”和
“信息输出”的“灌输法”,即"如果你完全重复我的话就能得到 优良等级这类事,常常就是所谓的大学、学院教育。我们应当激 发求知的好奇心,箝要新的经验,需要冒各种风险,深入人类潜力 的各个领域及发展中心。在发展中,不怕冒险。
我发现我釆用的一种方法极有价值。这里我愿与你们共享I 这就是自我承认法。每当完成一项自己认为了不起的工作,十有
A
九回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上级很少说I “这工作干得不错1 ” 或者同事称道,“好家伙,真了不起i ” ,或者其他人的表扬。 但我们自己却明白我们完成了一项很不错的工作。因此,每当我 完成一项工作,只要我自己认识到它是出类祓萃,井且也真正喜 爱它,我就对自己承认它。通过这些事例,我赠给自己一份美好
33#
的礼物。这礼物舞我前进的动力。结果,每当我衰成一项杰岀的 工作,我就盼望着这种献给自己的礼物。我认为,通过这个过 程,高质量的工作和创造性可以重现,这就是自我承认的方法之 一,而且确有成效。
最后,我想谈谈发掘个人潜在能力的小组试验法。这个方法 S被许多精神病医生和大学所采用。我还打算走遍全美,并去国 外,对有兴趣采用这些方法来完善人类潜能的同仁进行培训,为 咨询服务中心和心理学部门输送人材。各地的人类潜能研究机构 的负责人不妨将此法忖诸一试。小组试验法强调建立互爱的环 境,使自由交往不受阻碍,人与人真正达到互相关怀。在许多方 面,这都与#交朋友”和"敏感作用”提供的环境不同,后者在小 组实践中,常常弥漫着愤怒和敌意的气氛4我们绝不强迫任何人 参加我们的试验,参加与否,恭请自便。一周以后,我们不难发 现,参与者的变化和发展是十分惊人的。
我们之中的每一个人都只是发挥着自身潜力的很小一部分, 小如芥豆之微。在这里,我衷心希望诸位去不断发掘自己的潜 力,进行那人生旅途上最激动人心的探索*
田海林许启明译邓鹏校
扣9
存在的焦虑与创造性的生活?
〔美〕沃克?
现在苒去评说当今社会的飞速变化以及知识,技术、财富的 猛增已是过于迁腐了,但上上一代人或前两代人前进的步子大大 加快,这却是事实。恰如有人打趣所说的那样:刚开始干,就 过时了。”现代世界委实变化太快,以致诞生在这个世界的儿童 们到了成年时,他们出生的那个世界已不复存在。学生在学校所 学的功课,一俟他们毕业的时候,都已经因为社会的迅猛变化而成 了无用的玩意儿。在过去,事态似乎稳定一些,还可以预测。人们 为生存而奋斗,这似乎赋予了生活一些内在意义,目标似乎也比 较明确。然而,由于今天技术与财富的泛滥,对大多数人来说, 生存已不再是唯一的奋斗百标。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开始思考 他们生存的意义和这时,他们常常发现自己为这一类问题 所画感,诸如:“我i谁?我正走向何方?为什么我要去那里? 我所干的一切意义何在?真的有必要吗? ”伴随这些问题而来的 是烦心的焦虑、极度的苦恼。
有些心理治疗家曾提出一种存在心理疗法,以帮助人们认清 这些疑难和问题。这方面比较引人注目的先驱之一是维也纳精神 病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 一次,弗兰克尔博士问一位陷于绝 望而不能自拔的病人,“你为什么不自杀呢? ”这时,弗兰克尔
①译自 Arfcoff,A, (erl, >P Psychology acd personal growtli, 1980,pp, 258—262,
②沃克(C,Eugene Walker, 1939~~>
400
的眼睛一亮,一下子窥见一秤能着手帮助病人认清自己的生活意 义的方法。
弗兰克尔是极有资格来谈生活意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 被囚禁在纳粹集中营里时,他的思想曾受到考验。他的早期著作之 一题名为《从死亡的营垒走向存在主义》(后修订,并以《人对意 义的探索》?为题出版),这样有些人就以为他的思想是在集中 营里形成的。其实,他曾告诉我,在他被囚禁以前,自己的思想 就已形成,并完成了阐发这些思想的手稿。只不过他的思想在集 中营得到检验,信念也更加坚定。
弗兰克尔认为,人的主要动机是要揭示出自己生存的意义。 他把这称为“探求意义的意志” (WiU-to-meaning),并杷它 与其它两种流行的关于人的本质和动机的观点区别开来^ 一是认 为,人的动机是趋乐避苦。这种享乐主义的观点弗兰克尔称之为 “求乐意志” GViU-to-pleasure)。这一看法曾得到不同领域 中许多人的认可,在精神病学领域,弗洛伊德是最大的代表, 第 二种认为,人的主要动机是统治和征服的欲求。这是以阿德勒为 首的一些人的看法,弗兰克尔称之为“权力意志"CWill-to^po-wer>。弗兰克尔认为,这两种看法只包含有部分真理*但在 探究人身上的主要动力时,它们就错了。人的主要动力是竭力要 理解生存的意义。动物寻求快乐与征服,但却不懂得生存的意 X.入的本质是探明意义。
有时,人的“探求意义的意志也会受挫,弗兰克尔把这称 为*生存挫折”。这种挫折根源于人在生活中所感到的“生存空 虚”,而且它主要表现为一种厌倦状态o这是一种空虚感,一种 失却自身的滋昧,一种觉得万事无聊的心绪6这种厌倦和空虚的
? Frankly V*. Maay3 Search for m?aaingv
401
情绪状态本身并不是一神精神疾病。它是一种精神上的“不安% 人人都可能产生。人们只有在发现自己生存的意义后才能消除这 种状态。但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它就会成为滋生焦虑、神经 症和其它情绪疾病的温床。
神经症和情绪障碍当然也会由其它原因引起,但在今夭,有不 少是由生存空虚和生存挫伤导致的a弗兰克尔把它们称之为“心 灵性”(no6genic)神经症。“no如edc”这个词是no6s和gen-ic 两个词构成。从上下文看,的意思是指“思想” ' “灵 魂”、“心灵”,genic是指“根源v 、 “开端”。这类神经症都 是由精神问题发展而来的。甚至在其他神经症中,有关存在方面 的间题也以这种或那种方式紧紧地交织在一起。在弗兰克尔看 来,人不能给自己的生活强加上某神意义,世不能指望别人为自 己的生活陚予意义e人们必须去发现生活本身所固有的意义。其 他人可以帮助他去发现。弗兰克尔称他的这种心理治疗法是他 独创的理牲疗法Uogotherapyh从内在涵义来看,(logo)或 ■ * 4 A ■
弗兰克尔所提出的许多见解和方法都可用来对付我们生活中 常有的焦虑。他指出,作为一个人,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对自己在 生活中的责任要有明确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心。我们必须对自己负 责,对他人负责,这种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生活o这是一个不断前 进、'永无止境的进程,而非我们一朝所能达到的状态。人不会满 足于自我平衡、内心和谐和没有任何压力的状态。只有当人富有 责任感地去对待困难、处理问题时,他才是最满足、最幸福的, 他的生活祖才最有意义。
当一个人为了追求价值而不断成长进步时,他的生活也是有
402
意义的。这些价值主要有三方面工创造的、体验的、态度的。
一个人为社会利益而工作时,这是创造的价值。在谈到对人 类的创造性贡献时,我们一般总是指艺术、音乐、文学一类的东 西。弗兰克尔的意思也包括它们。寻束这种价值的人可能从事这 类活动,不管是消遣徂好,述是搞专业也好。大多数社区学院都 开设有能帮助人们从事这类活动的课程。当然,图书馆可以就这 些领域提供丰富的资料和信息9在社会的每一个池方,都会有些 个人和团体鼓励人们变得更富有创造性,从绘画、酿酒到雕刻, 乃至生活中的日常小事。这类成就能提供部分的生活意义。但创 造性价值的概念毕竟比这广泛得多。比如,我们在工作中完成了 一件漂亮活,并为自己的产品感到骄傲,无论如何,这与前面那 些成就是有所不同的。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日常工作当作表达创造 性价值的媒介,而不是当作花时间去挣钱,我们就会发现生存的 —种充实而又激奋的方面> 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里,人们常常 由于像僵尸般地一味操劳而儿乎感觉不到这一点&如果从创造的 角度去对待我们的工作,人人都会获益。我们不但丰富了自己的 生活,也使我们周围的人的生存得到充实。
但创造性价值的概念还不仅于此,我们还能在帮助别人时获 得这种价值,如帮助朋友、家庭、邻居等等。给小孩跌倒碰玻皮 的膝盖缠上绷带,让他不再疼痛,也是极富创造性的行为&参加 公共事业的工作也是如此。在这些富有责任感的活动中,我们发 现了人生的真实意义6
第二个方面是体验的价值。它与对爱情、愉悦、好奇、知 识、大自然、艺术以及历史的体验和欣赏有关。观察生活中的真、 善、美,体验热情和激奋的心绪,就会使人感悟到生活的深蕴和 意义。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到那些可以发现这些事物的地 方去。我们可以去听音乐会,参观画展,上剧院等等。真正说来,
体育活动也是激发心智的艺术活动。旅游1闲谈和其它一系列活 动都可以包括在内。有一个古老的笑话,说某人每月都耍到得克 萨斯州的瓦科度一次周末。但他体验和欣赏了生活,因此,这个 周末对他来说也是激动人心的经历。另外,认识和了解他人身上 的种种特点,di可以使我们获得体验价值。在真正的交往中, 与人交谈,增进与他人的了解,显然会带来体验的价值。
亨;的价值指我们应诙持正确的态度去对待生活。比如,只 要可我们就应该回避苦难,但假如我们面临的是无法逃避的 苦难,我们就应该努力便苦难成为自己生活中的一种推动力 量*承受苦难使人崇高,只要有自己的目标,我们就有力量去承受 苦难而不被压垮。如杲我们遭受的苦难对他人或对某一重要的事 业有利,那么我们就应责无旁贷地承受它。弗兰克尔在他的一书 中写道:一位老人因自己心爱的老伴去世而痛不欲生,押/兰克尔 却对他说,他替他感到高兴。老人不解:“你怎么能这样说呢?” 于是弗兰克尔给他指出,如果他先死,他的老伴必然会万分悲 痛。既然现在是老伴先死,他就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这种痛苦, 并为老伴不会受这种罪而感到庆幸。
我们从苦难中还会获得教益。艰苦磨难是一位良师,无忧无 虑的生活固然不坏,但痛苦的人生却可以使我们的人格变得深邃 而成熟。苦难可以成为促使我们发展的有力激素。所以,生活的 意义也常常可以在痛苦磨难中找到。
态度的价值也与人的幸福观密切联系着o弗兰克尔认为,美 国的特点是备受“玩乐道德” (£un morality)之害。美国人觉 得,生活的基本价值和目的就是幸搞和玩东。这使他们认识不到 生活中苦难的意义,因为当他们受苦时,总是觉得双重的难受。 一方面,由于遭受磨难而感觉不快,同时,又由于不幸而觉得丢 脸。其实,对待幸福的正确态度是,幸福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能追
404
求、甚至是不能期望的。只有当我们在生活中求得真正的意义和 积极的价值时,幸搞才可能作为这种生活的附产物而产生。这才 是真正的幸福,它与单纯的享乐格格不入。
此外,态度的价值还涉及时间。在《医生与心灵》一书中, 弗兰克尔把他对时间的看法概括如下:
流逝的时间不可造,但时间中发生的事却是不会磨灭 的。所以流逝的时间不仅仅是烛芯,也是评论员《任何哲学 都不需要悲观主义,尽昝它们清楚地揭示了存在的短暂性。 为了明确地表达这一思想,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比喻:悲观 主义者是这样一种人,他总是怀着恐悮和悲戚的心情注视着 他墙上的日历a他每天撕去一页,日子一夭夭流逝,H历越 来越薄。另一方面,与悲观主义相反的人一张接着一张地撕下 曰历,然后小心整齐地把它与以前的排列在一起,在背面草 草记下几行曰记。从这些日记中,他能怀着自豪和喜悦来回 顾他记下的丰富内容,追忆他度过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即便 他发现自己在变老,那又有卄么关桌呢?难道他有理由嫉妒 他所看见的古年人,或以愤愤不平的心情留恋自己的青春? 他有什么理由去嫉妒青年人呢?因为青年人有更多的机会和 更长的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未来吗? “不,谢谢你,”他会这样 想I “在过去的岁月里,我已经实现了一切,而不仅仅是机 会,我不仗完成了我的工作,而且爱过,承受过苦难。这些 就是我最感自豪的事,尽管它们丝毫不值得嫉妒。,
一个人对他在生活中所起作用的态度同样十分重要。每一个 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命运和在生活中的贡献,没有人能代替他。每 个人都有责任去认识自己的作用,履行自己的义务。这样,他就
405
能使生活变得有意义。死亡与其说是毁灭生命,不如说是给生命带 来了意义。假如生命是无限的,人就会把一切事情都往以后淮 延。我们也就不需要去活动、去工作、去创造。生命必然完结这 —事实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死亡也就是生命的一部分p有趣 的是,当新的一天来到时,我们感到好像是第二次过这一天;在 第一次,我们白白地浪费了光阴,而这一次我们仍可能如此,假 如我们不以新的方式去对待生活的话。
以上述方式对待生活就可以使生活富有意义^这样生活的人 便不会因存在挫折而为无谓的焦虑所烦恼D
弗兰克尔还发明了一些他用来治疗他的病人的特殊方法。这 些方法能帮助病人正确认识事物,找到自己生活中的意义。其中 有一种方法叫辦“矛盾意向” (paradoxical iateiUioa〕。
矛盾意向的理论前提是:在许多情况下失调行为的产生是由 于人们过分害怕某些令人恐惧的事物。这就是说,由于他老是担 心着某种可能使他感到焦虑的处境,因而他变得万分恐怖,以至 于不由自主地被引入这一境地。这叫作“预期焦虑”,它常常使 人变得无能为力。一个人对某种处境的恐惧,以及他对这种恐慎 的害怕,使他陷入恶性循环。他极力希望摆脱他所恐惧的处境, 结果被焦虑所压倒。如果到了他不得不面临这一处境时,他已几 乎不能正常进行工作和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矛盾意向法,即告知病人努力去做他在这 种情況中最害怕做的事,或盼望这些事发生。当然,这是与真正 的愿望相反的。这样,致病的惧怕感为相反的愿望取代了。这一 方法使人以先发制人的方式克服预期焦虑,让他松弛,以便从容镇 静地对付他所面临的局面。弗兰克尔曾谈过一个十分有趣的例 子。他曾治疗过一个很严重的成年结巴。那人说自己从懂事起就 结巴a只有一次他没有结巴,那是他十二岁那年,一次他乘公共 406
汽车不买票,想蒙混过去,结果被售票员抓住了。他暗自想道,这 下越结巴越好,让售票员知道他不过是一个可怜的结巴孩子,于 是他竭力想结巴,但却一点也没有结巴《
弗兰克尔的同事还谈过一个例子,那是一个有过心脏病发作 的人,他非常担心自己的心率变化,不敢出院,害怕万一急需医 生时不能救急。一次,当他又陷入这种毫无必要的焦虑时,护士 便要他加快心跳,而且尽量增加痛苦和焦虑。然后*护士离开房 间,让他独自呆在萊里。当护士固到房间时,他说自己实在不 能做到护士的要求。实际上恰恰相反,他这时反倒十分平静。他 竟鼓起勇气起床到医院外面去散步,他足楚有半年没有出去散步 了。到一家商店时,他又开始感到心挑加快,于是铒对自己说 道t “焦燥不安吧,尽置I ”结果,他却感觉不到焦虑,反而乎 静下来,不久以后,他出了院,又回到工作岗位上
如果一个人要用这种疗法来医治对演说的胆怯,那可以在演 说前这样对自己说t “我要尽力感到焦虑。我要焦燥不安,在台 上心惊胆顫,想逃逋,把自己从上到下裹起来。我要打眵嗦,浑 身打战,我要汗颜,脸红脖子粗,要结巴》语无伦次。我要焦燥 不安,使自己觉得整个大搂都在与我一起颤抖,我流的汗也许 足以把全部听众淹死。至少可以肯定,我的汗水要没有淹死他 们,那汗气也一定会把他们闷死。我会当上坻界冠军,第一流台 上颤抖的选手。奧林匹克不是还有这一项目吗?我会得金牌” 通过这种矛盾意向的作法,人就会平静下来。嘲笑恐惧并以一种 幽默的方式来决定你该针对恐惧自言自语些什么。这样就可以消 除逆境可能对你产生的消极影响,使你在这种境況下仍然能应付 自如》
在弗兰克尔看来,这一方法是以发现生活的意义为理论根据 的。它使我们注意到我们是怎样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到日常生活的
407
琐事上,并且过分地夸张它们。这样做会导致非理性的、不必要 的焦虑。要是我们停止这类无聊把戏,把力量集中夜有意义的事 情上,那么我们马上就会摆脱焦虑,过一种更充实、更有明确目 的、更幸福的生活。矛盾意向就起抵消这些日常的琐碎恐惧感的 作用。当然,这类恐惧感是从生存的空虚中滋生起来的P所以* 过有意义的生活是对它的最好预防。
带兰克尔发明的另一种方法叫作“逆反应” 弗兰克尔区分了正确与错误两种对待逆境的态度,在这些情 況下,我们可以运用上述方法。他认为无论是被动的方法还是主 动的方法都有正确与错误两类。
错误的被动方法是指人们由于预期焦虑而逃避困境,这是逃 离恐惧^正确的被动方法是运甩矛盾意向法。凭借这一技法,人 们就可以不再害怕困境,而且会奄无畏惧和焦虑地去克服困难。
错误的主动是沉迷和强迫地执着于问題和忧虑,结果自己过 度劳累,精疲力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逆反应就是这种情况
40%
下的正确的主动。藐视问题,使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更重要的事 情上。
到小概译
幸搞、献身和意义?
〔美〕加德纳②
假如今天的青年人没有被当前广为流行的那种对“追求幸 福”的幼锥解释所迷惑的话,他们可能会更加容易理解“献身” 在生活中的地位。任何一个人,只要他在智力和道德的发展上已 经超过刚刚出生三个星期的婴儿,就不大可能真正接受当代关于 幸福的观念e我们这样说并不见得过分苛刻。从亚里士多德到杰 弗逊,所有曾经认真思考过人类幸福的人,一旦发现人们今天对 这个字眼的解释时,肯定都会大吃一惊。
人不可能让自己沉緬于当代幸福观所暗示的那种单调祜燥的 生活状态,这是一个简单的真理。虽然人们普遍认为满足、悠闲、 舒适1娱乐和达到全部目的就意味着幸福,但事实恰恰相反,这 —切并没有给人带来幸福。尽管经过了有史以来最狂热的努力, 美国人并没有捉住象征幸搞的青鸟。其原因在于t使人能够充分 满足的幸福并不是一种人们可以渴求的生活状态。我们运用了空 前未有的动力,结果却获得这样一种静止呆板的状况,这本身就 是一种嘲讽《?
—个穷困的国家可能抱有这样的错误法,即认为幸福仅仅 雋舒适、快乐和拥有足够的各种物质。但是我们已经尝试过了, 所以我们知道得更清楚。
① i?启ArkofL A. and personal growth, 1980, pp .
2B7—2S3,
? 如籂纳(lohn W. Gardner^ 1912~
419
任何人都可以接受上述事实,同时又不必低估生活中使人感 到快乐的东西。对于那些劝告穷人应当满足于贫穷或者对饥者宣 扬饥饿使人髙尚的道学家,人们理所当然要表承怀疑。每一个人 都应该有机会享受美好生活给人带来的舒适耜愉快,但我们在这 里所要指出的是,仅仅这些是不够的。假如舒适和快乐的生活就 足眵了的话,那么有不少的美国人应当说是极度幸福了。在历史' 上,还从未有过像美国人这样普遍地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他们应 当相互诉说自己的安宁和喜悦,而不是像他们现在这样彼此交换 镇静剂的药方。
这样,我们就达到一种与流行小说鼓吹的见解根本不同的幸 福观丨小说宣扬的是满足欲望I而我们这种更正确的幸福观垮 指,人们朝着有意义的目标而进行的艰苦奋斗。这些目标使个人 与更广泛更远大的人生目的联系起来0小说所说的幸福不过是乏 味的无所事事》而正确的观点则是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有目的的努 力。小说的幸福包括各种形式的百无聊親的愉快> 而真正的幸搞 却是指一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和才能。这两种幸搞观都 包话爱情,不过小说强调的是被爱,而正确的观点则更强调能爱。
我们这种更加成熟和更有意义的观点揭示出了这样一种可能 牲,即一个人在致力于履行其道德责任时也可能获得幸福P这种 情形决不可能在那些受到当前流行的幸搞观影响的人身上出现, 除韭他们的道德责任碰巧是异乎寻常的有趣。
请注意,我们在说到那种因朝着有意义的目标奋斗而产生的 幸福时,我们并不是说一定要达到这些目标。人类某些奋斗的特 点正是在于其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些为建立一个理想玫权或 者为战胜人间疾苦而献身的人,可能也会享受到一些小小的胜 利,但他们不可能贏得长期的斗争。目标会在他们的面前向后退 去,始终是可望而不可及*正如奥尔波特所说,这样的奋斗“陚
411
予人格以稳定不变性,但这决不是达到目的后产生的稳定不变 性,不是静谧安适所带来的稳定不变性,也不是紧张减轻后所导 致的稳定不变性。” ?
正因为如此,富有自我更新精神的人从不感到0己巳经达到 目的a他明白,真正重要的事业是不可能完成的,可能有间断, 但决不会有终点^ 一切有意义的目标都会随着人向它们的迈进而 往后退去。那些自以为已经迖到目标的人恰恰是丧失了目标,或 许他们一开始就没有什么目标。
人们普遍认为,处于自然状态的人只愿意从事那些对于满足 生理需求来说是必要的活动》但是,每一个人类学家都可以证明 这种看法并不正确。原始人对于他所属的社会群体和他所承认的 道德秩序有着强烈的义务感。人类一定在人为的文明大染缸中经 过相当时间的浸泡后,才可能想像得出只有那种沉迷于生理满足 的生活方式才是完美无缺的。
任何头上长着眼睛的人都能够看到,大多数人(包括男人和 女人〉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都愿意承担艰难困苦,而且他们 也确实这样做了。事实上,他们常常为了自己的信仰而承受苦 难。蒙田写道:“安适会使美德落空,美德只有在充满荆棘的崎 岖小道上求得o”?
这并不是说,人们所抱^的任何超越自我需要的目的都一定 能得到我们的赞同。这些目的可能具有最高的理想主义特征,但 也可能是残酷的,甚至是邪恶的。这是我们讨论的问题的一个突 出特点。如果我们错误地以力人只需要满足其物质要求而不给他 提供任何有意义的东西,那么他就会轻率地抓住出现在面前的决
① AHportT G W、Becoming, 1355,pp, 66—6S* @ Montaigae^ M, Essajs, toI, 21 p, 100.
412
一个“有意义的东西”,不管它是多么肤浅和愚蠹。他可能献身 于虚假的神明,毫无理性的政袷运动,狂热的崇拜和一时的风 尚。因此,如何把人的献身精神引导到有价值的对象上,这一点 至关重要^
如杲认为人是无私的生物,只希望服务于高尚的理想,那也 是错误的。我们已经反对了那种把人性看作是一昧追求物质享受 的.自私自利的过分简单的观点,但我们也不能陷入另一种相反 的错误中。人是一种复杂而矛盾的存在。他以自我为中心,但又 不可避免地要与自己的同类交往。他是自私的,但他又可以做到 最高的无私。他力自身的需要所控制,但又发现只有使自己与自 身需要以外更广泛的东西联系起来,他的生活才会有意义。这是人 的自我中心主义和道德■倾甸之间的紧张冲突,正是这种紧张冲突 给人类历史增添了不少的戏剧色彩。
彭吉象译陈维正校
重新写你的历史°
[美]埃利枭@ 哈泊③、
过去的一百年间,心理学界有这样一种观点,即:在影响人 们的生活方式的诸因素中,过去的经验占着首要地位。无论是精 神分析学派,还是条件反射(或衧为主义)学派都十分强调这一 点。然而,不幸得很,人们发现,这一心理学上最重大的突破之 一,对许多人竟造成了最严重的危害。一些人将这一并不完全明 智、并不一定有效的见解接过来,加以利用,创造出并支持了我 们所说的第八恭理性认识。即:一个人的过去对他的现在是头等 重要的。由于过去某件事对你产生过重大影响,它在今天就仍然 对你的感觉和行为起决定性的作用。
在一个正常的工作日里,我(埃利斯)一般要接待二十名来 进行个别治疗的病人和二十名进行小组治疗的患者。他们当中大 多数人都相信过去的条件作用或影响¥年他们的行为在某种程度 上呈现失调状态。例如,一位四十岁&4常漂亮的离婚妇女对我 说》“您老是诱导我更积极地去跟男人交往,这我没法做到a我 ~辈子也没这么干过。” 一位年轻的妻子告诉我,她宁愿自己的 丈夫在商业上的冒险中损失五万块钱,也不愿看见他被解雇一 原因是她丈夫过去找到的许多职位都很不理想,所以她相信他再
① #自, Psychology and persoml growth, 1930, pp, 350.
? 埃科訢(Albert Ellis, 1913—).
⑨哈泊(Robert A.Harper, 1915-) ?
414
也不可能找到满意的工作了。一位非常英俊、聪明、受过良好教育 的二十二岁的小伙子对我承认,如果他现在的女朋友跟他吹了的 话,他就简直不敢想象自己能再找到这样称心如意的人儿,因为 他“从儿童时代起就形成了一种恐惧心理v,认为自己“缺乏足 够的才智走向社会,去获得自己的意中人”。既然如此,他问 道:“我怎么敢指望再找上一个呢? ”
就这样,在我门诊的大多数日子里,都有不可数计的患者 告诉我说,他们那些过去的残酷、根深蒂固的创伤无论现在或是 将来都不会愈合,除非我能象魔术师变戏法那样,替他们解除这 种有害的影响。遇到这种病人,我总是说*
“陈词滥调!无论你在儿童时代所接受的条件作用和有害影 响是什么,如杲没有别的原因,他们的作用总是有限的。它们之 所以至今对你继续产生影响,是因为你至今仍听之任之,至今还 对过去人家对你灌输的胡说八道深信不疑e你究竟要等到什么时 候才放弃自己念念不忘的信条,将自己解放出来呢? ”这种愉快 的反灌输战役进展迅速,结果通常是我取胜^有时候(令人遗 憾>,病人也从我这里逃走,从为了消除被他们夸大了的过去的 有害影响而需要进行的工作面前逃走。
我们周围的大多数人和这些人有相似之处。他们相信,如 果某事曾经对自己的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如果在某个时斯某件 事显得适宜或必要,那么这件事必将永远举足轻重《>于是,他们 认定,因为自己曾经不得不听命于父母,所以即使现在已经长大 成人,也应该照此办理,或者,因为曾经感到自己是环堍的牺牲 品,所以现在有这种感觉亦理所当然;或者,因为自己曾经接受 了某种迷信,所以至今仍应该对这种胡说八道信之敬之P
这种对过去的作用的过分尊岽之所以站不住脚,有以下几方 面的理由《
1.如果你让自己过分感到过去的经验的影响,从逻辑的角 度来讲,就犯了过分概括的错误。一件事在某种情况下合理,并 不说明它在一切条件下都合理。你的父亲在你小时候对你也许不 近人情,你也因此被迫反抗过他的“暴政,怛这并不意昧着所 有的人都不近人情,不说明你必须随时对他人保持戒备心理。虽 然过去你觉得自已无力反抗母亲的控制,但这并不说叨你命中注 定永远都那样虚弱。
2*如果你任随自己过分受往事的影响,你必然放弃寻找解 决问题的多种途径。那种只需一种方法就能得以解决的难题事实 上太少。而如果你保持思想方法上的灵活性,就能上下求索,排除 那些乍看有理、实则错误的方法,找到较好的方案。然而,如果 你认为自己必须继续不适当地受过去经验的影响,就会倾向于根 据以前的“方案”行事,而这些方案往往是有很大缺陷的。
3.—个人的举止在某种情况下得体,可是在另外的场合却 会大不相宜。尤其是儿童在其与父母的关系上,往往采取哭泣、 闹别扭、或者是发脾气来解决问题。这些方法后来被证明是无济 于事的,因为除非被这些孩子雇用,其它的成人对这一套是不买 帐的^如果你墨守陈规,至今仍原封不动地用过去行之有效的方 法来解决今天的问题,你会常常发现它们已经完全无效了。
4 .如果你仍然明显地受过去的影响,就会招致精神分析家 所谓的移情效应——这意昧着你将不恰当地把自己对过去生活中 出现过的人的感情转移到今天跟你有关系的人身上来。例如你会 自找苦吃地违抗你的上司的意旨,仅仅因为它唤起了你对二十年 前父亲的独断专横的回忆,而这种移情关系常常是不现实的,有 害无益的。
5 *如果你一昧因循守旧,总是按过去的经验办事,就将错过 许多对你也许是极其愉快的体会。比如,如果你因为少年时代喜欢
■415 -
体育运动^至今仍然对它忠贞不二的话,你就可能一辈子不涉猎 艺术,当然也就不会发现艺术还能给你带来更大的满足。或者,
如果你因为曾经夹去一个财会工作而从此放弃寻求会计职务的努 力,你也许就永远不再会有足够的能力保持并享受另一项会计工 作的乐趣。
6 ,对既往的影晌的盲目接受使人缺乏现实感,其原因在于 情过事迁,现实与过去有明显的差异。在今日的超级公路上驾驶 T型搞特汽车是危险的,因为旧日的交通条件今天已不复存在。 以对待你母亲的态度来与妻子相处必将招致麻烦,因为她不是你 的母亲。
结论是,尽管如精神分析学者和行为主义者所清楚地看到的" 那样,过去的存在不容抹杀,它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人们去重复旧时 的行为方式,担逛这种影响不一定是巨大的。人们能够改变人 性,无论过去的行为条件存在了多长时间——否则,我们另会跟 我们祖先一样,至今还生活在山洞里。
一个人由过去的经历所造成的基本的个性并非根深蒂固,也 无需进衧多年“深入”的分析才能重新塑造它。如果一个人借助 有效的治疗,参与大强度的心理治疗阅读、讲座、集体活动,最 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基本假设和人生哲学的不断反省和否定,不懈 努力地改变着自己的“本性〃,那么他就往往能在几个月内取得 按常规几年内才能取得的显著成绩。
不错,绝大多数人多多少少反对让自己产生急剧的变化a因为 正如我们在本书中从头到尾所指出的那样,他们总在不断地强化 旧时的信念4例如,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告诉自己,黑人从来没有出 息> 或者,工作上的失败是可怕的事;或者,这个性界不应该强 迫他们把蛋糕烘烤熟了再吃等等。然而这种情况,非但不能证明 “人性”的不变性,反而恰恰说明了其反面,正因为我们的自我
* * 4
4i7
判决使我们不断重复过去的错误,所以我们也总能作出另外的自 我判决来改正这些错误。正因为我们今天的行为极大地受到我们 对以往经验的看法的制约f所以我们的将来才会取决于我们今 天的作为。而我们凭着有目的有计划的思维和实践呈能够在很大 程度上调节和控制自己今天的活动的。
一位名叫哈罗德?斯托弗的病人来接受治疗时,脾气乖戾、暴 燥,他一来就告诉我,如果他不能改掉这脾气,就无法娶自己心 上的人儿。他恳汞道t “哈泊大夫,你可千万得帮我的忙,因为 格雷丝说了,只要我再发一次火,她就不再原谅我,跟我一刀两 断。我听她说,几年前,当她老是跟自己的上司过不去的时候, 您对她帮助很大。她还说,要是我不来找您帮助的话,她就会跟 我过不去的”
我回答说《 “噢,我只能尽力而为,或者更确切点说,只能 帮助你充分发挥出你的所能D本过,最最重要的是> 你得先告诉 我,你这脾气是怎么养成的? ”
哈罗德就告诉我,他怎么从小时候起,每当稍不遂意时,便 大发雷睫。这事很有典型意义。这神脾气也是他人纵容的恶果, 因为他记得他的母亲曾得意洋洋地告诉客人:在哈罗徳还很小的 时候,就会因为母亲叫他干点他不愿干的事而大吵大闹,“哈罗 德一生下来就有主见' 他母亲总是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往事。看 来,这位不可一世的独生子倒颇能讨得母亲的欢心,
不难设想,在这种情况下,母亲认为他的火气是天性自然、 不可避免、而旦还近乎可爱,这种态度使哈罗德逐渐习惯了,他 将发脾气看成是一神征服母亲和其他人的正常而有效的手段,尤 其是对女人,他觉得这手段更有必要。可是当格雷丝不吃硬的一 套,正告他除非他不再象个没教养的大孩子那样为人处担:,否则 就与他断绝关系的时候,他终于猛釅过来*他的乖戾暴燥的个性
寿数巳尽。他应该改弦易辙,为自己的生存寻找更加适合的道路
对哈罗德指出他毛病的根源所在并不困难,他很快就同意他 没有必要为养成这样的恶习而责备自己。既然这明显地是他母亲 的功绩,自我谴责是于事无补的。
“可今后我该怎么办7 ”哈罗德问道,“旣然我已经搞清楚 了这一切的由来,又该怎么克服它呢?难道我身上那些实际上可 以追溯到出生的那一刻、那些长期以来深深地扎根在我的举止中 的东西还有可能改变吗? ”
“当然可以。”我回答,“不错,由于你的孩子般的火爆脾 气存在了这么长的时间,或者,确切点说,由于你长期以来视其 完美无瑕,天经地义,所以,要跟它作斗争的确十分困难,这是 没有疑问的a但是跟你不改掉这些自找苦吃的习惯而将会遇到的 困难相比,这里的困难就小多了。”
“可我该怎么做呢?我怎样才能把坏脾气根除掉呢? ”
“基本上用同样的方法。你怎么养成它,就怎么革除它。” “可你刚才不是说过,我这个性子是我母亲娇惯的结果,由 于她对我发脾气百依百顺,给我的恶习提供了条件吗? ”
“不,这不完全对——尽管表面上看来是这么回事当然你 的坏脾气姜到了你母亲的嘉奖,可更重要的是,你自己不仅接受 了这种嘉奖,而且还得陇望蜀指望更多的嘉奖。你不仅对自己 说* ‘呵,妈妈又来了,看来我又可以要一通脾气了,我不妨坚 持下去你还对自己说,妈妈让自己感到畏惧我的脾气,爸爸也 睁只眼闭只眼,还有女仆弗洛伦斯也听任我为所欲为。这么看起 来,无论什么时候我要什么东西,人家又不给我的话,我就找上 象爸爸妈妈和弗洛伦斯这样的人声嘶力竭地闹上一通,不达目 的,誓不罢休。我也知道这样做叫人家不愉快,可是》只要达到
419
自己的目的,那又有什么关系?因力对我来说,人家对我不是有 苯必应的话,那真叫不可思议,不能忍受。即使叫人家不痛快,我 也在所不惜。如果有人任我叫嚷,不理我这一套的话,就叫他们 见鬼去,我去找其他迁就我的人好了。难道你不是老对自己说这 种话吗? ”
“仔细一想,你说的话太中肯了9话既然说到这里來了,我 的确记得,我曾经有过许多朋友,小时候我让自己当上了我们那 个区域的娃娃头之一。可是当我发现他们当中有些人对我的火气 不做it步,不让我靠发火来达到目的的时候,我就同这些孩子断 绝交往,跟一群总是让我力所欲为的胆小鬼混在一起。现在回想 起来,我得承认,那些胆小鬼中没有一个算得上是那个地段上最 聪明能千的孩子^可我力了让自己随心所欲地行事,仍然不惜跟 他们搅在一块儿。”
“你过去力了满足自己眼前的愿望,甘愿牺牲你的一些最聪 明能干的朋友,那么今天,你还保持着这种习惯,还在那些象你 的父母、女仆一样一听到你叫唤就对你百依百顺的胆小鬼中寻眾 满足,并且放弃那些长远目标,弃绝那些更有能耐的朋友吗? ” “我想是这样的。可是我至今不清楚该怎样改变Q己的习惯
呵。”
“我已经说过了一怎么来的,还得怎么去。因为如果说你 的火爆性子并非主要由于他人的训练所致,而是由于你训练自 己,总是去寻求舒适享乐的方式的话,你如今也同样能训练自已 不发脾气,从长计议去争取那些更为长远的幸福和快乐。”
“过去,我对自己说,‘咦,哈罗德,别犹豫,发他一通 火,吓唬这帮傢伙,叫他们照我的办。’现在,我是否同样可以 对自己说‘哈罗德,别发傻啦,去争取你生活中真正需要的东西 ——争取那些象贏得格雷丝一样更远大、更有意义的目标吧,为
420
人处世得象个男子汉,别再耍小孩子脾气了’。对不对? ”
“不错。你现在常对自己说*既然我的坏脾气生下来、就养成 了,既然它踉我的个性已结成了不解之缘,我怎么能改变它呢7’ 这多少是你对自己只图眼前享受,不頋长远利益的做法而找出的 理论依据。可你同样可以这样对自己说:‘无论我这孩子脾气养 成了多久,无论我制服了多少人来依从我》我现在都要改掉它。 我得痛改前非,时时警惕自己,为自己好,避免旧病复发,换个 样子为人处世。
“你的意思好象是我再不应该把失去眼前的快乐和满足看成 是不可接受的事,你认为我能眵承受这样的损失,而且这样做是 为了更大的利益《>对吗? ”
“对,不宴光是从行动上来改变,还要把这种变化提高到哲 学的高度。我相信,如果你接受了成人的处世哲学,那么你从今 以后就能驾轻就熟地更成熟地处世为人。” . ^
“可是假如我照你说的去做了,一时也取得了好结果,而后 来我又失畋了,又发了脾气,怎么办? ”
“果真如此的话,只要你不用这一小小的筋斗来向自己证明 江山易玫,本性难移,部么发火虽不可避免,它也就只会仅仅是 小小的挫折而已&你很快又会恢复平静,而越到后来,你失误的 时候就越少。”
“只要我抓住现在,为不同的将来不懈努力,就能忘记以往 长期的消极条件的作用吗? ”
“不错。每当你旧病复发时,你就对自己说:‘噢,我又犯老 毛病了,迭是因为我又在愚弄自己&让我想想刚才对自己说了什么 来着,.让我看看怎样把这次反复变为前车之鉴,使自己下次不再 重犯。’如果你能冷静地、怀着兴趣地观察这种反复,观察引起 这种反复的自我判断,你过去的消极条件的作用就能转化为现在
421
的积极条件的作用,你的问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事实果不出我所料,六个星期之后,哈罗德来作了汇报, “您相信吗?我跟格雷丝真的订婚了。订婚的通知书正在付印,印 出之后f您将收到一份,这还是她主动提出来的呢!头天晚上》 当她提出订婚的时候,我对她说,‘亲爱的,听我说,我知道最 近六个星期以来自己再没有乱发脾气,我因此为你,也为我自己 感到高兴。可你怎么知道,我明天就不会再闹一回呢? 〃我不敢 肯定你明天就不犯老毛病了,虽然我以为你并不会,格雷丝说,
4过去我不喜狄你发火,但是我更反对的是你那种不论要什么,人 家都得答应的小孩子脾气。是它叫你发火的。自从你跟哈泊大夫 谈话之后,你这_气大大改变了,我相信你不会很快又恢复老样 子的。要是恢复了,’说到这里,她笑了。哈泊大夫,你知道她是 怎么个笑法儿的,她笑起来那模样,没人能比得上。她接着说, ‘我马上就跟你离婚
格雷丝和哈罗德真的结婚了。哈罗德那成熟的举止风度再没 有退化到原来的小孩子作风上去。他in在尽一切努力巩固自己的 爱情,我们有充‘的理由相信他俩会成功的。
任何一个有头脑、有毅力的人,都能通过以下的一些途径克 服过去的影响。 ,
1.正视现实,承认在某些方面,你的过去对你产生着重要 影响。疽同时也看到,你的今天对明天来说也是“过去”。今天 你不可能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成为一个完全不同的人。但 是,你却可以从今天开始,对自己施行有意义的改造,而最终彻 底脱胎换骨。通过新的思维方法,对现实的新的体验,把你的过 去看成一种不利条件而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你就能在明天或后 天极大地改变你的举止,
2.客观地承认你过去的错误,不要对自己进行道德上的谴
422
责,而要学着从中吸取教训,这于你现在和将来都有好处p不要 因为曾经犯过错误,就不自觉地重复它们,而应该带着冷静的眼 光观察和分析这些错误。不时检査你的习惯、举止,分清好坏, 决定取舍,这样来改变自己。
3.如果你发现自己受制宁某种痼疾,阻碍你实现眼前的目-标,你可以不仅通过语言、而且通过行动来对它进行不懈的斗争, 例如i如果你在母亲面前老象个孩子而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的话,你就可以不断地说服自己:“我没有必要这样表现下去, 我已经不是小孩了,我可以对母亲开诚布公,把自己的真实的心 愿告诉她。她对我已经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她再也不能打我 了,除非我自己心甘佾愿。我要干什么事她也不能拦阻了。虽然 我并不想无故伤害她,可我同样也不愿伤害自己。我过去以为违抗 母命就会带来灾难,真荒唐——没那回事儿! ”这样,标就能抵 制过去的任何不合理的影响,让你自己看到其中的荒谬可笑,看 到它们对你有害无益,看到如果没有它们你的成就会大得多,
4 .为了在自己身上造成一种可靠的变化,光A自我反宣传 总是不够的,你必须伴之以行动,有意地跟过去的影响作斗争。 比如,在你母亲面前强迫自己表现得象个成人,敢于冒招惹她反 对的风险,言以往所不敢言*行昔日所不敢行。如果你从未跟公 共汽车上的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交谈,从未单独去参加舞会,或者 是干其他什么你想做的事,那么强迫自己去做,不要让自己安 静,直到IU己一次又一次地去尝试这些“可怕”的举动为止,这 没有什么可笑的。不要只是想,而是要靠了这种强制性的 实践,你儿天或几周之内就能战胜自己数年形成的恐惧心理 和惰性。
5.你还可以通过制定计划来帮助自己战胜过去的影响。例 如*要是某一天,你成功地眼公共汽车上的一个陌生人搭了
423
腔,就允许自己那天抽烟看报。反之则取消自己当天抽烟看报的 资格。不断增强自己踉过去作斗争的能力,如若自己没头没脑容 忍了过去,立刻惩罚自己
6,使用理性——感情想象能力每天用十分钟时间生动地 想象自己与一个陌生人交谈的情景,让你自己感到忧虑或者惭愧。 然后,靠着改变你认为在陌生人面前举止唐突是件可怕的事这种 宥法,把自己的感觉变为一种关切,不带任何紧张。在这种生动 想象出来的“危险”情景中不断实践培养起自己对此的关切心 情,消除忧虑感。
7*最重要的是要记住!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了,它对今天或 将来都没有什么神奇、自动的影响你的旧习惯充其量使你的变 化比保持原状困难些而已,然而困难不等手不可能。努力和时 间,实痺再实践,思维、想象、行动——你能够将它们作为一剂良 方,医治以往任何时候的失败和创伤*并将昨天的失败变为今天 和明天的胜利#
邓鹚译田海林校
424
属于自己的生活°
C英〕米尔纳?
快意的产生和消失
自从我发现我过去的体验如一幕幕往事不断远远退去而我的 脑海中又不断浦现出我前所未知的许多想法以来,我便难免对我 的事业中的许多难题感到有些束手无策了。因此,我认定,如果 我选择一些特殊的经历加以细致研究,或许会使这个问题更容易 解决。正如我写日记时总要试图记下每天最美好的时光,我也开 始更仔细地观察这些美好时光,并追根索源。引起我注意的第一 件事,就是在一定的思想情绪下,一些最简单的事,甚至连电灯 在澡盆水面上瞬间的反光,也能给我带来最大的快意》而在另一 些时候,我似乎又变得那样麻木,毫无反应,就连我所喜爱的音 系、明媚的春光,乃至挚友的陪伴都无法使我满足。因此,我决 心找出这些情绪的依琚所在,我能驾驭自己的情绪吗?有时我仿 佛觉得情绪被我的某一故意的行为所左右,尤其是记载下来的情 绪感受使我惊讶不已。好象我在试图捕捉着什么,而纸上的字则 提供了一张网,这^网暂时缠住了一个模糊的影子,而这个影子 同宇意毫不相干。有时我似乎感到,我写作时的动作犹如泼往余 火上的燃油,使火焰升腾而起,照亮四周的黑暗,也为我忽明忽
(D 译自Ctii&fig;, H*-M+ and Maslov. A.H, healthy Periona-
litj, 1977, pp. 189—202,
? 米尔钠(Marion Miljierr 1900—1980) ?
暗地揭沄了从未想象过的事情?
我知道我为描述我的经历所作的努力,不仅提高了这一经历 的质量,而且为描述所做的努力本身就能使我更敏锐地观察自己 内心的细微活动。由此我开始领悟到,各种各样的观察方法举不 胜举,这些观察方法由一种我所说的内心姿态所控制,这就如一 个人的自我意识会有一个最强烈的存在中心,即一个人的自我核Z 心。我现在发现,这一存在的核心能够随意转移I但是,如果试 图向那些从未有过这种感受的人解释这一发现,这就象解释怎样 摆动耳朵那样不容易P
通常情况下,这一意识中心似乎存在于我头脑中的某个地 方.可是我渐渐发现,只要我愿意,我能将它转移到体内的任何 部位,甚至可以完全把它排除在我的体外。一天晚上,我乘坐在 火车上,由于白天的印象在脑海里不断涌现,使我实在无法入 睡二我碰巧在心底感觉到了 “自我”,我的头脑立即安静了下 来,没过片刻我就安然入睡了。但一想到我活了二十五年,竟然 没有发现意识内存在的这种可能性,这使我感到诧异。
表明我真正具有驾驭自己观察事物方式的能力的第一次暗示 来自我与音乐的联系。过去,我聆听咅乐时总是被一些萦绕在心 底的想法所打搅,所以音乐的内涵远比我听到的要深刻。但是偶尔 我也察觉到自己不知不觉地越过这一障碍,达封了一种完美的欢 快意境,使我忘掉了自身的不适。然而这一现象却也罕见,在绝 大多数情况下,我发现自己开始会认真地听一段,接着就心不在 辕、思绪翻腾、冥想起个人琐事4这时,我就会不耐烦地把Hi己 晃隈,决心好好地欣赏佘下的音乐节目,其结果我还是发现,单 靠决心仍不能使自己陶醉在音乐之中。但我逐渐萁觉,尽管我无 法用直接努力的方法来促使我全心倾听,却能在音乐会开始之前 先展幵内心活动<> 我以不同的方式向自己解释这种努力。有时我
42S
似乎让意识传递到了我的脚心,有时又让自身的情感飘荡在音乐 厅里,要不就感到自己仿佛正站在交响乐队的旁边。我曾试图把 这一感觉记录下来,使之能不断提醒我。
在我的笔记里,有这样一段话t
上周星期三,我到考文特花园歌剧院听歌剧《弄臣 $觉得疲惫不堪,开演时我根本就无法听进去(坐在顶层楼 i又窄又挤的条凳上〉,但是我蓦地想起应该使自己超脱于 自身之外,和音乐融成一体——有时我沉醉于音乐意境里, 我感到浑身释然,轻忪自如。
在这种时刻我也开始臆想,看也许同听一样,也有各种各样 的方法。
一天我漫不经心地望着一群鸥鸟从高空中飞过,我对它们亳 无兴趣,因为我把它们只认作“鸥鸟”,我只是果呆地望着鸥鸟 一只一只地飞过,突然我的眼前似乎出现一片光明。对于那些司 空见惯的东西的厌倦感骤然变成一种深深的宁静和快意,而我的 全部注意力一下就被鸥鸟吸引住了,整齐的飞行队形,明快的节 奏,还有它们悠然的翱翔宛如优美的舞姿。
我全神贯注地观察这一现象,我感到自己的意识范围开阔 了。我感受到的是自己亲眼所见的,我想到的也是自己亲眼所见 的,我不知道怎样使自己既能感觉又寧思维a直到三个月之后, 我才想到将我听音乐时发现的窍门用在观察上。这个念头产生 时,我一直在思索和寻找在日常生活中从自我中解脱出来的方 法,以及觉察别人感觉的愿望到底有多强烈但是我不知该从何作 起。我倏忽回想起我听音乐时的窍门,就幵始试着坐在屋里的一
①意大利四幕歌剧,由威尔第和皮亚$根据葙果的《偏快的a王》改?4
、 一译者
42T
把椅子上“解脱自我” C我独自一人,所以觉得从椅于开头为 好)。眨服间,椅子就象面目全非了,我“感到”椅子的大小, 而且马上能说出我是否喜爱它的形状。以我之见,这一点或许就是 观察的秘密所在,这种方法并可应用于了解人们所喜爱的东西, 我观察事物的一般方法似乎都是由大脑支配的,仿佛就象一座禁 锢我自己的髙塔,只能从窗口远眺窗外正在发生的一切。而现 ,在,我似乎发现,只要我愿意,可以走出塔外,使自己同正在发生 的事情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我才能体验到一些从孤立的高塔窗口 所无法看见的事情……有人会认为,在发现了这一新的可能性 之后,我会不断走出塔外去观察事物。实惊则不然,每天工作的 压力要求我去思虑,而不是去感觉,我好象完全忘记了这一新的 自由的存在,而且我觉得我惧怕这种自由,也不情愿老是夬掉在 塔内所具有的安全感。
通过这些方法,我开始理解到,我的观察能力是可以改变 的,这并不直接依赖于视觉或者听觉,而依赖于这种特殊的内心 .姿态p
接着我开始推测,不仅观察,而且实干也能如法加以控制。 我在日记里这样写道:“打乒乓球的秘密在于手臂要灵巧、放 松。”我敢说任何关于体育运动的手册里都会有类似的说明。但 是,因人云亦云而承认这点与靠自己的肌肉去验证这点是风马牛 不相及的两码事。我刚开始打球时,根本不相信不费吹灰之力就 能用一块小小的球拍去打击这样一个湖蹦跳跳的小球,因为我是 在这样的信念中长大的,即:克服困难的唯一途径是要亲自尝 试。< “噢,史密斯小姐,这道算术题太难了”——“唔,荣爱 的,你就努力试试吧& ”)亲自尝试就意味着咬牙皱眉,绷紧肌 肉,全力以赴。所以如果打乒兵球难,那你就得试一试^结果 呢?你全身值硬,埋头用力,朝着球猛力挥拍,直到有人指正
42&
道T “手臂放松些。”我不相信地试了一下,立刻,那小球干净 利落地越过网,击到了对方的球台上,一次还不算,只要我不胡 打一气,一次一次都成功了。使我吃惊的是自己的手臂仿佛能自 动地挥拍,能正确地判断力的大小和方向,而无需我的帮助,这 时所需的内心姿态似乎却躲到一边去了口
我另一个关于运动的发现是在补秣子时发现的。我通常是笨 手笨脚地乱忙一气,总是急于早点补完,但却事与愿违,这全怪 我未发现补袜子也有趣,而且能使我不再白日做梦。有一天,我 不知从哪儿读到每个人都该学会熟悉自己身体部位的运动。我记 不起书里的其他内容,但是这一点引起了我的兴趣,并决定试试 看3我发现在补袜子时我能做某种内心动作,一种使我不留意手 的超然动作,它不打搅手,让手自行穿针引线^起初我感到很难 做到不让我的大脑去支配我的手缝针,可每次取得成功其结果使 我为之惊叹> 因力此刻就产生了一种轻松感,而且我能毫不费力 地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缝补a我发现这并不是一时的效果,只要我i 抑制住有千涉欲望的大脑,就会出现好效果。从那以后,缝缝补1 补成了我渴望的乐事,通过手活动产生的触觉给我带来了一种享 乐,缝缝补补不再是一件尽力躲避的烦心事了。
尽筲我感到这一发现对我至关_要,但我似乎并不觉得我能 如意地利用它。尽管我知道该如何着手,但总记不住去干,就象 神话中的英雄那样,经常忘记运用他们特有的魔力。这一点常使 我感到非常气恼。而一当我记起利用这一点,又使我联想起小小 的单壳动物,它能从体内释放出一部分自己的香气,便之扩散, 把它想猎取的食物笼起来。释放我自身生死攸关的精华是一种新 的姿态,这比将我自己的意识置于体外(我听音乐时曾尝试过) 更具扩散性;这更象是伸出无形的具有超感的触角,就如海葵伸 出自己毛茸茸的触角一样4我现在还认识到我对世界所持的一般
429
态度是畏缩的,就象一只受到突然惊挠的海葵,就象一条畏缩在 自己制造的防护壁里的阿米巴虫。我还有待去学会自信,只有在 '自信的情况下,我的触角才会在我想观察时自然展开.
我记不清楚,’下一桩使我想起这种心埋姿态的事情是否发生 在春天。反正是将近一年之后,四月里的一股热浪席卷着弗吉尼 亚州的里士满,一天傍晚我注意到尘土满地的路旁有一排校着半 透光树叶的大树,大概是美国梧桐树吧,似乎暮色里灰白的天际 上显出一幅图案,就象旧铁门上的花格,又象古代抄本上的装饰 图案。我突然冒出一种难以遏制的欲望,要想攫取这一图案,使 .它成为己有——或许绘上几笔能土有它。可我无瑕动笔,而且即 :使有时间,我也不知如何动笔。我忽然记起该伸出我意识的触 角,搭在树枝上,让我飘浮在它的周围,以这些精美的图案作力 佳肴,直到它象复杂的实体化为我自身的一部分,我再也用不着 把它们画在纸上了。虽然那接踵而来的快意已被遗忘,但我还是 做了.记载,“天哪,我感到有只鸟儿萵髙地站在我内心的树梢上 婉转吟唱。”这算是我能找到的对当时最接近人的记忆的快意了。 不过这话显得太耳熟了,除非它是我自.己的真正感受,不然我就 会感到不安,因为我有些怀疑是否有人曾对我说过这句话。
自那以后,仅仅为了使我的意识突破我身体的局限,最终使 我的四肢充满活力,井使我心宽体胖,我又发现了另一姿态。这 固我的描写有些俗气,干脆把它叫做,“肥胖的感受。”稍后我 找到了这样一条注解:“肥胖的感受加深了自我呼吸。”这一点 把我逗乐了,因为那完全是我称之为纯心理姿态所产生的身体效 杲的又一个例子。而且我没过多久还岌现了 “肥胖的感受”的妙 用。有一次,经过一整天困难的谈话,我累得精疲力尽,在回家 的路上我想起该强使这种心理姿态苒现。仅过了一会,我就觉得 精神焕发,能眵毫不懈怠地满足夜生活的需要P
450
没多久,我找到了是什么在我急需时阻止我伸出我的觖角fe 第一线索,那是在一天晚上,我在纽约的中国剧院看戏,我试着 照此伸出我的触角,因为台上的话我一个宇也听不懂,无法集中 精力,这就难以使我不去回想白天的印.象,而那正是我希望忘掉 的。我想假如我能听懂的话,我的眼前该有多少迷人的乐趣啊, 而那一直在分散我注意力的就是白天担忧的烦人之事。因此,我 就故意试着伸展我的触角。我刚一做出这一心理姿态,我就隐约 感到我心房后面一阵惊慌,催促我赶快缩回自身,就象一只受惊 的蜘蛛,蜷缩着腿,一动埤不动地装死。
所有这些经验似乎都遵循着某种特殊的内心活动,我后一次 发现,证明这一活动还能带来静化,即放松。一天,我独自一人 坐在船甲板上,晒着太阳,四周是茫茫的大海,微微的海风抚摸 着我,我在那儿却心神不安,满面不悦,愁眉苦脸,就好像被剥 夺了享受的权力,而这种享受正是我在寒冬和城市的黑暗日子里 朝思暮想的事。我明白,既然我已得到我渴求的东西,阳光,悠 闲和大海,我应该高兴才是。突然我察觉到我在尽力思索,我似 乎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我想一点什么,我就能高兴起来。这并 不是说,我有特殊的难题需要在那时解决,而仅仅是一种感受, 即:一个人应当勤于思考,多多注意,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能有些 趣谈。但是沉浸在阳光与和风之中,肚子里又填满了美味佳肴, 我脑子却显得迟滞,不便思考,我的身体也懒得动弹。自然啰, 当我一意识到人应该有思想这一想法时,我认识到这真是太愚蠢 了,我停止了自己的任何努力,干脆“随它去” B立刻,太阳照 旛下的绳子在大海的衬托下泛出的白光一下跃进我的眼帘,我坐 在那儿凝望着,心里满足极了。
我还发现由于被动性而产生的效杲的另一例证。过去我对绘 画一直显得略有兴趣,可常常又因说不出究竟喜爱什么而发
431
余了偶尔几次我在忙于其他事情没有来得及欣赏一幅画时,那 画却似乎先跳进了我的眠帘,我仿佛从来也不知道该如何决定6 可是有一天我在一张塞尚?的静物画前停住了脚绿苹果,甶 盘子,还衬托着一张布。我又累又烦,而且美术馆里熙熙攘攘挤满 了星期天出来观光的游客,简直使我无法集中精神。我只好干脆 坐下来欣赏,懒得去回想我是否应该喜欢这幅画。我慢慢觉得有 什么正将我从茫茫的凝望中拉出去,画上的色彩都复苏了,紧紧 吸引住了我的目光,直到我感受到了它们的活力。渐渐地一阵巨 大的快意融贯了我的全身,把所有的烦燥和是否喜爱的疑虑全都 驱赶得烟消云散……而这一切都发生在我静坐和等待的时候。倘 若我仅仅是草率地瞟上一眼,井妄加评论t “难道这也是塞尚的 佳作吗? ”然后,随着人流浮荡而去,总是仓促地一牺一幅地看 着,就会完全错过它&如果我不是太疲倦而不想思考的_,我会 说丨“礁,这是一张塞尚的画,是人人都应当喜爱的作品”于 是我就会站在那儿试着喜爱那幅画,结果对我来说究竟喜爱它什 么却越来越无把握。在写这篇文章时我想起了另一次我疲劳时的 经验,当时我也是太累,不想思考。那是一个仲夏的早晨,我跳 舞珧到很晚,似乎上床睡觉已大可不必,在明媚的阳光下,我独 自一人在汉普斯德的一片荒地上散步,然后在蕨丛中躺了下来, 望着天上悛悛飘动的朵朵白云,我一下就尝到了我从未经历过的 幸福感,因为当时我尚未开始追寻快意,也不知道快意从何而 来*
在我想起於另一次惊人的经历中,我感受到一种新的性质。 那时,我们在离开两年之€刚回到英国在普利茅茨登陆。我们乘 着一列穿越康沃尔郡的星期日列车,每隔几英里火车就要减速,
①塞尚(Paul Ckz&jitit, 1839—1906) ?法田01家,后期印象搮代表人猶_ 432
“吱〃地一声,然后静静地停在某个乡村小站上D起初我在沉思 着自己的事,只偶尔往窗外瞥上一眼,总感到对乡村太熟悉了, 而且内心里全无返回故乡常有的澈悄。对此我心里略有点失望, 仿佛一切都显得太单调,太普通了。同过去许多次一样,我的激 情尚未达到浪搜的热潮。接着我有了新的感觉。也i午是我想起要 伸展自己,去探索窗外的景色。我巳记不起我准确的姿态。但我 突然注意到白色小村舍和小巷,整齐的绿色田野,还有一种东 西、颜色、形状、或者就是田野的特色,在我的心底引起了十分 强烈的共鸣,我坐在那儿,仿佛是在同我的情人幽会,脸上泛出 欣喜若狂的光芒。
这次我想起了在中国剧院里我曾觉察到的模糊恐惧感,我渐 渐感到好像有什么在阻止我做出这些探索姿态。渐渐出现了一些 恐惧感,尽管仍很朦胧、渺茫,但却象心跳一样强烈,主要是有 一种怕失去自己的感觉,有一种怕被其他氧物战胜的畏惧心理卩有 —天,我似睡非睡地躺在沙滩上,突然瞅见一只海鸥站在离我很近 的地方,双翅在背上高髙地舒展开,大鸟停芘地上都爱做这种姿 势。不知不觉,我感到一阵狂喜,只觉得自己已成为鸟儿运动的 一部分,接着*我的恐惧感又驀然而起,第一次提出了这样的问 题:“试图阻止我、不让我去感觉事物实际情况的妖魔是什么广 但我反应太慢了,没等我认出妖魔的形状它早已无影无踪了。
在随后的一年里,我没有关于控制情绪的新发现,就是在应 用我学会的方法方面也进展甚微。后来有一天,我在德国黑森州 一带度假,我发现了比以往更为生动的感受能力。当时天气又潮 又冷,我的旅伴病得有点神经质了,我们只好放弃徒步旅行计划。 电于我不懂德语,我无计可施,无力把我们从郁闷沮丧中解脱出 来。我感到很孤独,心里总有一种不健全感。我渴望做点什么, 行动起来,以排遣那一个接一个的忧虑念头《我对旅伴生病颇为恼
衫3
火,对自己总是以自我为中心t怨天尤人,也感到一阵无名怒 火。我不得不呆在镇子里,这使我产生了禁镝的感觉,只有当淸 爽的晚凤拂过空无一人的街道,送来四周森林的气息,我才有了 快意。我祈祷道:“但愿太阳出来,让我无忧无虑地歇息吧。” 一天早晨,我醒来一看,太阳出来了,我走进森林,沿着一条小 径漫步,来到一幢小屋前。苹果树下摆着岀售饮料的小摊,从那 儿可以俯视一条宽阔的峡谷。我坐下来,回想到有时我试图用文 字来描述我正柱观察的事物时,我发现自己的心绪却突然变了。 因此我自语道;“我看见一幢立于江色天竺葵丛中的自色房子, 我听见一个小孩的低声吟唱。”这句最简单的咒语似乎却勾通了 我与坻界的联系。事后,我试着把发生的事记录了下来:
……那些鲔动着的树叶忽闪忽现地給萆垛投上一袞簇阴 影。这些萆都是新割的。那一簌蔟阴系时蓝时绿,我认不 它究党是什么颜色,但是我骨子里却能感受到它们。沿着溪 谷的阴影往下,从溪谷上漫漫闪光的空间穿过,有一些微小 的音响在萦回,消失,被运处吞没。一束阳光透过黑暗的森 林喷薄而出,金色的阳光在我眼前泛起,流过我的脑海,倾 泻进宁靜的光池。我凝望着那棵松树,目允上下打量着笔直 的树千,我的肌肉感觉到,它的根四处蔓延开,使松材高耸 地圪立在山间。天空中乐音起优,树林里擞风阵阵。风声慢 慢融入高悬着的一片沉寂之中*^ —只蜜蜂嗡嗡飞过,在静谧 的空中留下一困金色的涟漪。我脚下的一只鸡噜咯不停地啄 着地上的草叶……
我坐在那儿,一动不动,深深地吮吸着对周围的感受,一浪 接一浪的快意流过我体内的每个细胞。我的注意力就象一只蝴 嫌,轻盈地从一种快意飘然飞向另一种快意,毫不费力地追逐着
134
欢乐。有时,我的注意力老是惦量着一种想法,发表口头评论,不 过这些已不再会在与我所见之物之间形成讨厌的障碍,它们被编 织入我的视觉组织之中。我不再费力去做点什么,我对现状颇为 满意a有时,我的各个感宫常常互相冲突,因此我只能要么看,
要么听,无法同时并举。而现在,我的听觉、视觉和空间都化为 —体了.
我不知道我静静地坐在那儿观望了多久。终于,我站起身,
伸伸腰,然后沿着那条小径下山,怒气和不满消先了,心中充满 了宁静。但是,还有许多要解答的疑问<> 在我干过的事中哪一件 对我感官的苏醒更为重要呢?或许我啥也没干,全都是森林或太 阳的麋力的缘故吧?我能重复我的经历,治愈我的怒气与自我怜 悯而获得永久的解脱吗?如果仅靠观察就能使人心旷神怡,那我 为何还总是费力去找事,总要干点什么呢?当然,我绝对没有料 到,开启我个人现实的钥匙竟会存在于如此简单的技巧中,即一 种让感官自由感觉而不受目的约束的能力。眼睛和耳朵是否有它 们自己的才智,对此我已开始有所疑虑。
发现“他人”
尽管放松思想和对内心活动的观察显得如此有利,我仍没学 会怎样持续不断地运用这些方法。当我考虑这点时,过去我尽力 所为的情景一幕幕地从我脑海里闪现而过。后来,我认识到这些 情景都发生在我独自一入时,因为我一同其他人采在一块,似乎 总是神经紧张,在我和世界之间就筑起了一道保护圈。
我记得,在我第一次发现无形的心理触角可以广泛展开使自 费融入大地的风光之中或者与飞鸟一道翱翔时,我恐惧得惊慌失 措。然而,我渐渐发现,除了无穷的快意,没什么可怕的事发生,
435
我也就消除了恐惧心理,在大自然里获得了安全感;但是,在我 想试试其它感受方法时,我仍是心有余悸。有时我在聆听音乐 时,倏然产生了陶醉之感,于是除了美妙的音乐声,我和其它任何 东西都不复存在了。尽管我是如此畅快,我照样会死命抓佳某种错 乱念头,把我带回烦人的、充满自我意识的熟悉天地里。有一 次,当我聆听布拉姆斯的一首弦乐四重奏时,我突然想大声疾呼: “停下,停下,他决不会象这样倾泻他的心思,你们歪曲了他的 曲子,你们演奏的正是人们要隐藏的东西。”而且后来在参观一 个建筑物时,我发坪了恐惧。我从不觉得建筑的魅力比得上绘 画,尽管我也清楚,只要我知道如何欣赏建筑,它们也是具有魅 力的e过去我常幣同其他人一道去逛教堂,这些著名圣地人人都说 值得一看,值得赞美,但我发现自已总是心神不定,总希望参观 快点结束,快点走出,置身于阳光之下,因为我故意做出的广泛 感觉姿态在这些地方象是失灵了,或许是我无力使自己去试试。-后来,有一天我做完放松的练习后,有人带我去参观雕^ (过去 我常常觉得这种艺术令人费解>。这次我发现,只要我象人们所说 的那样保持平静,忘掉一切,我就潜入了一个充满黑暗、紧张、 压抑的天地,这些感觉构成了一种朦胧、但是深深的满足,在我 的骨子里,脚心里,呼吸里都感到了这种满足的存在。此后不 久,我碰巧来到威斯敏斯特教堂这个总是引起我莫名其妙的厌 倦的地方,我看不惯那些零乱的石碑、椅子。我静等着音乐响 起,举目四顾,尽力冲破阻碍与外界联系的屏障,驱散讨厌教堂 的成见。突然我成功了,倏忽间我的努力使我的心灵摆脱了一切 杂念,并透过建筑外表的装饰感觉到它内部赤棵的骨架结构和石 头里的自然纹路。可一瞬间我又感到有些透不过气来,因为我良 现内心畹起了恐惧的回音。在体积象超人一样庞大的真人一般的 雕塑里同样存在着紧张、压抑,仿佛在威胁着我的自我存在。自
436
那以后,我醒悟到,要了解建筑物,就需要一副深谙其道的好头 脑,就象登山运动员有一副喜好高山的头脑一样,我想,我没有 通过触摸,而是使自己沉浸在安全感中,全神贯注地去思索我目 睹的事物,我每次沒游教堂时,我都成功地感受到一种安全感I 而一到大街上,脑子里很容易就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目的,闭眼也 能欣赏房屋建筑。不过,既然我已认识到我由深信耸悬在我头顶 的拱顶和梁柱而产生的恐惧,我发现,跟往常一样,对灭亡的恐 惧渐渐化为深深的快意,
从这以后,在与他人的相处中,我慢慢对怎样放松有了更多 的了解。正如我曾发现无形的触角可以伸出包围物体一样,我现 在发现我同样可以用触角把人围住。但是在这样做之前,我更箝 要一种安全嬅作为基础,因为我常感到有某种东西需要提防,这种 东西时常横隔在我和我想了解的人之间。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搞清 楚我害怕什么。尽管现在我非常清楚,在感知的天地里我想干的 事就是使自我消先在我的感知对象中,可一旦这对象是另一个人 时,这种想法就太使人寒颤了,很难得到完全承认。所以,既然我 无法认识这一想法的真象,就让它停留在臏想的程度,并一直便 我处于紧张状态,防止我所需要的这种融化得逞&
终于,我突然得知解脱自己的方法。自然,对于我要摆脱什 么我曾给了许多暗示,并县多少有些眉目,不过,直到有一天我 碰巧在回顾我过去所有的发现时,我才完全搞清楚了。我才开始 反复考?这一事实,即:任何我认为是幸福源头的事物似乎都依赖 于消除紧张的能力,似乎在于将我的注意力扩大到个人兴趣小圈 子以外,似乎在于不偏不倚地看待我的经验。我才认识到这种放 松与解脱必须以基本的安全感为基础。不过,显然我所获得的安 全感还不足以使我这样做,因为在我体内有一种强烈的欲望,我只 能朦胧地感受到,但从未正视过。还是在后来我才想到,一旦你
4^7
以彻底的妥协性去正视,你知道的一切一整个宇宙,哪怕只
有一次,让那些“不属于你”的东西流向你,把你吞没,你的安
全感就会永远消失。只有准备接受灭亡的命运,人们才能从楮神
上的“孤独”,从实际上真正如同死亡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我现在认识到,只要你有危险感,你就无法真正利用那种交
流技巧去正视其他男女,而这种技巧比一切其他技巧更需要消除
紧张*获得自由。当然,我说的交流不仅是指才华横溢的交谈,
而且包括感情交流的全部美的内涵,正象我初次考察我的经历时
所发现的那样,我的大多数快意皆来源于自然界的事物,我现在
觉得,我每天捕捉到的幸福感主要归于同旁人的交往。关于这
点,不言而明的谅解显得尤为重要&过去,我总喜欢通过交谈来
判断与朋友交往的价值I而现在,这种不M自明的夬系显得更为
重要——尽管部分原因或许应当归于这一事实,即:我同一个从
未学会说话的人共同生活了十八个月。 :
我正开始发现一个直接交际的新世界。当然,这不是一个靠
语言,动作和手势交际的世界,而似乎是通过忡展无形的触角达
到近乎直接的感情交流。这不仅在于我的感知力提高了,也不仅因
为我伸出白身去接触他人就能“感知他们存在的必然性”,而且
在于他们似乎也有所得,我还不知如何以别的方法解释他们举止
的变化。臂如,有一天我把一个老太太从椅子上搀扶到床上去,
她老态龙钟,早已先去了正常的理智,对许多事情的处理活象一
f
个小孩,例如耍小孩子脾气,不愿睡觉等。她长得挺胖,我完全 不知如何是好,心里直发窘,真想丢下不管,让这事不了了之。 这时,我无意中瞟见她那双无能为力的懾脚,脚上有什么东西一 下把我吸引住了,使我超脱了自己,考虑起她的难题,这样,她 的困难也变成了我的困难,她脚上的僵硬全部消失了,她轻易地 听从于我的帮助。自然,她很有可能发现我笨手笨脚的帮忙中的
4SS
微妙变化》但是,另外一些时候,尽管我没有做出任何外向动 作*只是伸出了自己内心的无形触角,人们的情绪也会变化。所 以,当我哄我的婴儿睡觉时,我总是静静地等在一旁,纹丝不 动,而且心里也是一片宁静。我一旦流露出不耐心和烦恼的神 色,他就会变得睡卧不安&当然,这或许完全是一秤巧合,但是 这种现象反复发生过多次,最后,我也很难否定我的内心状态的 确对他具有直接效力。
'交际也开始包括群居生物的整个复杂结构。正如我曾学会为 了颜色和形状本身而观察颜色和形状一样,我现在渐渐觉得,象 家务事一类的行为,就它们本身而言,也完全可能达到交际的结 果。而过去,我并不把它们放在眼里,只把它们当作例行琐事, 因为它们“不能使我有所得”。现在,我开始发现,每天的一部分 欢乐均来自扫地或者做饭(过去我总讨灰千家务活,因为这是费力 不讨好的事)i我似乎爱上了家务活,因为它也是一种交际,它 表达了我对由我保持整洁的房子和住在房里人们的思想感情。固 然,正如我不能老是为颜色和形态观察事物而不管对我个人目的 有何用处一样,我也不是每次都能这样无私。有许多时候,我 简直无法只从行为本身的角度看待我的行为,而是出于装点家庭 门面才不得不打扫一番,因为客人们可能注意到脏迹,并且不怀 好意地暗中讥笑;或杳我不得不做顿好菜,因为只有这样我才是 我喜欢把自己想象成的那类人。但是,我却从未发现我每天的快 事清单上还列有家务事这一项*以前我只是为上述原因不得已而 为之a
我现在明自了该怎样将过去的发现应用于解决交际问题^在 我的事业初期,我发现,仅为自己要挣得结果,仅带着对幸福的 期望干事,一般来说都是致命的,这会使快意潺流的源头干涸。
(自然,为了别的目的,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会被需要完成的工
439
作占去a但我不是在这里谈论由外在因素强加的必然性*而是怎 样安排可以自由选择的行为和态度。〉所以我也开始发现,正如 我曾经希望的那样,为他人力争结果是没有半点出路的,我那被 激怒的自我专注使我嫉妒那些为别人卖力孝。随着我对事物观察 力的不断提髙,我开始看清,为别人卖力本身就完全是一种毫无 把握的安宁之路,因为只要你期待你的所作所力能有结果,接踵 而来的就会是越来越多的恼火事。一旦你觉得你有权去干涉他人 的问题,那就只能使这些问题比你本人的问题更为令人头痛。因 为对你自己的问题至少你可以按你的it志尽力而为,可是他人对 干傻事总是固执己见。这一点使我轻易地想到,自己完全明白到 底什么才能对他人有利I 一想到自己处于救世主的地位,不免髙 兴地觉得自己超人一等,颇有些飘然得意,感到我自己正在成为 —个更负令人崇敬的角色。我费了很拴时间才懂得应该抑制那种 想去干涉并帮助他人过好生活的情感。我知道有人在这样做,我 就觉得自己是义不容辞了,尽管我并不很清楚什么是最应当做的。 后来除了这种当仁不让的感觉外,我还感到一种同情别人悲惨命 运的相当痛苦的感觉。由于学习,我提高了自己盼知觉能力,这 种痛苦感觉却非祖没有减小,反而越来越强烈。然而,渐渐地我 也懂得了,只要我为别人干事仅仅是为了干事本身起见,那就无 可挑剔,作为一种礼貌表示,其价值更是存在于干的行为之中,而 不在于结果,如果我为他人做出牺牲,那决不是因为我认为他们 霈要我的帮助(因为这可能对他们是一种侮辱,就好象我是在暗 地里抬高自己〉,而只是把它作为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情感的一种 方式而已。给予帮期本身就足够了,结果如何是无所谓的。
就这样,我慢慢意识到,在我能以这种不偏不倚的g光去观 察并能认出另一親心灵而对之又无所求时,才能体验到巨大的 快意。这种交际并不总是要求有具体时间和地点的接触,因为有
440
时我是从一本书或者一张画中捕捉到人的意义,为我每天的快意 增色。对于人们在领悟了一件难懂艺术品以后不可避免要产生的 烦人的优越感,我渐渐不再感到大惊小怪,尽管这种烦人的感觉常 常惹我恼怒c我不大懂音乐和绘画,我在那些喜爱音乐和绘画的 人们面前只有自叹渺小3现在我自己已看出这种虚假傲慢的原 因,因为有时一幅画、一幢建筑物或者一首诗在我眼里也会骤然 充满活力。每逢这种时刻,我总是陶醉在交际之中,陶醉在同艺 术家心心相印的交流之中^在这共享的时刻里,我感到自己成了 一个崭新的' 更为髙大的人,此刻,难以不感到要高视阔步,因 为盲目的瞎想几乎引起了一种感觉,那就是在创造美好事物的过 程中,瞎想本身也曾做出一份贡献>
王映桥栗爱平译
441
人性问题的心理学讨论
对罗洛?梅的评论?
〔美〕罗杰斯
我认为罗洛是人本心理学的主要学者。他学识渊博,造诣极 深,文章洋溢着智慧^
他常常批评人本心理学中的不良倾向,反对追逐浮浅的或未 经审査的目标。他要求研究的深度,并因他本人几有杰出的哲学 和理论思惟而受到尊敬。
我想我和罗洛的主要分岐在于对人类个体本性的理解。他把 魔鬼之性(the demonic)看作是人性构成中的一个基本元素, 井在他的著述中阐发了这一观点。至于我,虽然我深深觉察到今 日世界中有多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破坏的、残暴的、恶毒的行 为,——从战争的威胁到户外无意义的暴行——但我并未发现这 种恶是人性所固有。在有利于成长和选择的心理氛围屮,我从未■ 听说有任何人选择残暴的或破杯的道路。选择似乎总是趋向社会 化,改善与他人的关系。我的经验使我相信,文化的影响才是造 成恶劣行的主要因素。生育的粗陋方式,婴儿和父母的经验混 杂,教育系统的约柬性和破坏性影响,财富分配的不公,对于不 同于我们的人抱有很深的偏见,——所有这些和许多其他因素使
①译自 Journal of Hamanistic Psycholagj, Vol, 2Z? No. i , Summer, 1032, pp. 8 — 9* a人性问埋的心理学讨论”这一总标?是译者加的■
442
人的机体转到反社会的方向。因此,我认为人种的成员,象其他 物种成员一样,在本性上是建设性的,但受到他们经验的拫 害。个人的生活在一定程也是由他或她的选择造成的,并 且,如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到的那样,那些选择是可能趋向伤害他 人或自己的。然而,假如我们能提供一种促进成长的氛围,这些 选择就会证明是倾向有利于社会的建设性的选择,而且是完全自 由地和自发地这样选择。假如人性包含一种内在恶的因素,我就 看不出怎么会有建设性的趋向了。因此,罗洛和我在这一点上仍 然是有分歧的。
关于恶、的问题 】
—给卡尔?罗杰斯的一封公开信?
C美〕罗洛?梅
亲爱的卡尔t
你在《展望》专号上发表的文章讨论了我对人本心理学的贡 献,我非常珍视你的看法。你在许多方面给我带来荣誉。
你还进一步指出你和我在恶的问题上存在的主要分歧。
正如你正确地说明的那样,“恐怖、敌意和侵犯的存在是我 们时代的紧迫问题”。我愿补充说,我们如何对付这些问题布极 为重要的意义。在这些破坏性的力量中最重要的是核战争的可能 性——或如许多人相信的,有较大可餌性——和连带的核辐射威 胁& 一项盖洛普民意测验表明,在美国十人中有七人相信一场核 大战将会真地爆发,或者,在今后十年内很有可能爆发(Newt
(D 课自 four!1■及 1 of tluTiani^tic Psychologjr, Vol. 22, No. 3, Suminet pp. JO-21.
4U
week, 1981, Oct. 5,p. 35).很明显,假如我们不能建设 性地解除原子能造戒的威胁和它带来的恐怖,我们的文明也将象 古代的罗马人、叙利亚人、埃及人、希腊人一样走向毁灭。
你写道,罗洛“把魔鬼之性(the demoaic)看成是人性构 成中的一个基本元素,并在他的著述中阐发了这一观点。”你并 提出与此相对立的看法,认为“文化的影响才是造成劣行的主要 因素……因此,我认为人种的成员,……往本性上实质是建设性 的,但受到他们经验的损害”。
由于我对你的感情和我rt之间长久的友谊,给你写这封僧是 相当闲难的。但恶的问题极力重要,急需要有清晰的认识P因 此,我将力求阐明自己的观点*不只是为了我们个人的目的, 而且也为了帮助读者自己对忖这些问题,不只是为了我们自己, 而且也为了我们的子孙和未来的世界。我同意伯克的说法:“恶 的得逞唯一所需要的就是好人的无所做为”。
首先,我从来没有用过“demonic” 一词,而且说过这并非 我的意思。我用的词是“daimonic” 它有重要的不同含意。 在《爱和意志》(Love and Will)-书中我在这个题目上写 得最多,现将其中的一段引述如下:
这(the daimonic).是在每一生命中都存在的肯定自 身、坚持自身、延续并增强自身的欲望……这同一肯定的 C另一面〕就是能使我们的钊造性变得強有力的东西(P.
①这个饲来自希聃文daemon,在古希貭神话中指介于神和人之间的超自然的 精更,和demon—词的含窻不同,(Umon指能控制人体的KK,但习1B上两 饵已经通用。梅这里取daemon—词一详注
444
123)。
因此我是说,我把人看作是一束具有一定结构的潜能。受到 这种增强自身的欲望的驱策的潜能,.既是建设性也是破坏性冲动 的塬泉。假如这种增强自身的欲望结合在我们的人格中(我认为 这正是心理治疗的目的),它将产生创造性,那就是说,它是建 设性的。假如这种欲望脱了缌,它能支配整个人格,就象它在狂 怒中,在战争期间的集体偏执狂中,或在强迫的性行为或压迫行 为中的所做所为。这时就产生破坏的堉动。
你和我都曾在心理治疗中见到过许多青少年案例,他们的父 母说他们有破钚性,实%他们只是想取掙自己的独立,想肯定自 己,坚持自己的权利。^如我们铲除了这种欲望,象许多医师所 做的那样,我们就会有负于求诊者的期望。我相信里尔克是正确 的,他写道,“假如我的魔鬼离开了我,恐怕我的天使也会飞 走。”
的确,关于这种欲望的概念对于恶魔般的活动是一个理论的 说明,正如它对于创造性也是一个理论的说明一样。这可能是你 为什么会说我(我认为是误会了)是在论述恶魔之性。
荏你的信中你承认恶包围着我们。你说,“我深深觉察到今 日世界中有多得让人难以置信的、破坏的、残暴的、恶毒的行为 -~从战争的威胁到户外无意义的暴行。”但你说,你“相信文 化的影响才是造成恶劣行为的主要因素。”
这使文化成为敌人~但除了你我等人以外,还有谁构成文化 呢?你提到“我们教育制度的破坏性影响,财富分配的不公”。 但除你我和象我们一样的人以外,还有谁应对这种破坏性影响和
445
不公负责呢7文化不是什么由命运造成并强加于我们的东西n 很明显,文化趋大好事正如它是恶的来源一样。我们同样也 可以说,我们终于能有教育制度和经济制度这本身就是我们的文 化造成的。罹要有文化才能创造自我,也需要有自我才能创造文 化I它们是成为人所必需的“阴和阳”。除了和文化交互作用外 就没有自我,也没有什么文化不是由自我所构成。
的确,任何团体都是凭借它所建立的、使它所以成为一个团 体的共同期望而把遵从团体的倾向强加于团体内的成员的^但这 仅只是一种因素,它不能说明为什么人能单独地或成群地转变成 战争贩子和个别的或集体的谋杀者。我设想,我们文化中的恶也 是我们自身中的恶的反映,反过来说也同样。
你在另一处但就同一个題目还说过/〃未来的人……将是能 够在新世界中生活的人,新世界的轮廓现在只能隐约看出。但 是,除非我们自我毁灭,新世界必然来临,并改变我们的文化。" 植正是这一你认为将被改变的文化也是你所说的可能使我们毁灭 的文化。相信核战争可能发生的那十人中的七人也是“未来的 人”,但他们具有完全不同的观点^他们显然并不相信新世界 “必然”来临,并“改变我们的文化” 他们看到另一些事实: 他们有些人知道,只要一顆核弹落在芝加哥,就会造成200, 000 人死亡。美国在今年底将比年初增多近2,400次按爆炸,代价是 花费几十亿美元。诺曼?苛辛斯观察这些事实时说:“一种庞大 而又致_的无知巳经掌握了我们。”我愿称之为一场集体的精神 病,它使我们都陷入它的把握之中,我们却觉得能岽身介入很有 意思,没有什么预定的理由说我们的社会“必然w会生存或象罗 马、希腊和埃及那样解体。这些古国公民中的“善”又如何呢? 我们能否生存,取决于你、我和数以百万计的象我们一样的人能 不能或愿意不愿意行动起来去改变我们的破坏性的方向。
446
文化的善或恶是因为构成文化的我们这些人是善或恶的。我 们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破坏性的,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这 些人在一定程度上是破坏性的,不论我们是俄国人,或日本人, 或德国人,或美国人。
关于你确信我们正在走向的新世界,你还写道:
这个新世界将是更人性的和更人道的,它将探索并开发 人的心灵和精神的丰富蕴辑。它将产生出更完美无缺的人 ……它将是一个更自然的世界,带有对大自然的重新荫发 的爱和崇敬……它的技术将以增强而不是惊夺人和自然为目 的。它将释放创造力,当个人意识到他们的力董,他们的能 力,他们的自由的时候。
科学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变革之巩正在兴起。在这个新 世界里,这些变革之风将吹遍天下……我们可以选择这个新 世界,但不论我们是否选择它,似乎它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可 抗拒地逐渐在改变我们的文化。?
你画出了一幅诱人的、动人心弦的图画,任何一个人都会愿 意相信它的p但我想起了瓦伦?本尼期在关于你和他的记录片中 说的话,当时他形容你的观点是“太天真了v。
你怎么能使你描绘的这一u人性的和人道的”世界和美国自杀 率近30年升高171%的事实相符合?这一髙増长率的大部分是在十 几二十来岁的年羟人中发生的;我们怎么能告诉他们说,他们的 世界将探索“人的心灵和精神的丰富蕴藏”?又如何解释过样的事 实丨大范围的民意测验在七十年代卑期表明,5个美同人中只有 1人相信“来年不如今年”,而现在却揭示,55%的多数已不得
(I) Roger^t C*, A Way of being*, I9S0*
44?
不持有这一悲观的看法7 —个人怎么能向这些悲观的人说到释放 “创造力,当个人意识到他们的力量,他们的能量,他们的自由 的时候” ? '
在五十年代并直到六十年代后期,大多数美国人相信现在比 过去强,未来又将胜过现状^到1978年,这一范型已经完全逆 转,出现了一个“真正从乐观到凄凉的历史转折”。这些“未来 的人”并没有发现世界在“增强”他们的“人和自然”。
我并且还怀疑你如何能使你的看法和著名的米尔格兰姆耶鲁 实验协调一致。你知道,米尔格兰姆是从各界人士中觅求受试者的 (他们回答一个特殊的问题,每小时酬金4美元)。向受试者说 明实验的目的是对玻璃隔断后的a学习者”进行教导,办法是在他 倣出错误的反应时给予电击。但实验实际上的目的是要观察,人 在增强电压以惩罚学习者失误时能走多远。受试者在实验进行过 程中总是被告知要增强电压。
实验结果使米尔格兰姆震惊,也使我们读到这些数字的人惊 骇,竟有60%以上的人中愿使电压上升到一个可怕的髙度,他们应 该知道这样髙伏特的电压会使玻璃隔断那边的人受击致死的。米 尔格兰姆①写道,他研究的“主要是习以为常的破坏过程,那菇由 —般人喁从命令完成的米尔格兰姆指出,他的实验结果和卡利 中尉一案审判中所揭露的现象是相似的,卡利中尉由于在越南战 争中在美莱的所做所为而受审,当时美国士兵曾接受卡利中尉的 命令使许多妇女、儿童和老人遭到血腥屠杀。
? Milgram, S. Obedience to authority. Nev Yorkt Harper & Rov,
】腳.
448
你又如何对待菲利浦_钦巴多在的斯坦福a囚禁B实验呢7 ? 你会记得钦巴多和他的助手把他的心理学班上的学生分为“看守” 和“囚犯”,让他们在一座建筑物的底层经历一次为期两周的监 禁。试验期间,他发现“囚犯”开始辱骂“看守”,看守也以辱 骂回敬,不久,看守便用短棍殴打囚犯。真的暴行越来越严重, 使钦巴多又惊骇,又懊恼,不得不在一周后便中止了这次实验。
这些学生起初彼此并无特殊的仇恨。他们都是中等阶层的 人,.象你我以及我们的同事一样,他们肯定也会符合你的“未来 人”范畴的。但他们具有破坏的能力,它无须很多煽惑就能变成 现实中行动的恶^恶的可能性就在表面下潜伏着。菲利浦?钦巴 多,象斯坦利?米尔格兰姆一样,也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 不过是想要找出人在破坏和自我控制方面的可能性。
是的,文化对于我们有强大的影响,这是公认的事实。但是 如果这些倾向不是已经存在于我们之中文化就不可能具有这些影 昀,因为,我重复一句,是我们构成了文化。当我们把恶的倾向 投射于文化时——如我们在匝抑自己的欲望时的所为*~'恶就成 为文化的过错而不是我们自己的过错了。于是,我们并未体验到 对我们自恋的打击,那本来是由于我们自身的恶而搏要我们承担 的。
倘若你认为问題在于人太容易受他们文化的影响,对于他们 承受的命令太屈从,对于他们的环境太柔顺,那么,你就是对人的 恶做出了最令人寒心的判断^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都成了绵 羊,依椟于任何一位牧羊人》那么,斯金纳?就是正确的了。但
? Zimbardor P* G,t W", Haner. C# & Jaffet, D*
Mind ii a formidable jailor: A PiTandelHan prison,New York Times Aprii 8 t 1973, p, 38ff+ *
公斯金纳是美H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和实验家*他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于 环塊的选择作用而形成的,主张通过严格的控制改善人的行为。一译注
449
我不认为你会相信这种说法,我也不相信。
: 的确,我也能举出同样多的英雄行为和利他行为的事例,如 最近飞机在华盛顿坠毁以后所出现的情景5我不紅说我们人仅仅 是恶6我是说我们是善恶混的潜能束。 ,

让我们转到我们在&己工作领域即心理治疗领域中所体验的 恶的问题。你会忆起你S己的重要实验,那是约,二十年前在威斯康 星的麦迪逊城退伍军人管理恥附设医院中进行的^实验持续进行 了三年之久,目的是检验患者中心疗法对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如 何?。你还会忆起,曾有十二位有经验的开业医师被选为裁判来 评价疗效,我也是其中之一。
倾听了你送给我的彔音带以后,我报告说,虽然我觉得这种 疗法总地说很好,但有一个明显的琉忽。那就是患者中心疗法的 医师不(或不能)处理患若的愤怒> 敌意、消亟~^即恶一一等 情感。结果是其他裁判大体也指出了同样的问题。我摘引你和你 的同事关于全部实验所写的概要如下:
特别突出的是所有理论家的评论都指出,患者中心治疗过程 以某种方式迥避了预料之中的和通常会有的患者消亟的、敌 意的、或侵犯性的情感表现。明显的含意是,患者中心治疗 医师由于某种原因似乎不大愿意接麦消亟的、敌意的、或侵 犯性的请感。是不是这些医师很少重视或理觯他们自己的消 亟的、故意的、或侵犯性的情感,因而不能接受来自患者的 这些情感?是否他们根本不相信消亟情感的重要意义?②
? Rog^r^ C*, Geixrtlin, E.t Kicsler* D.* & Tru^x, C, The thcmpc-uitc relationship with schi zophrenic^. Mad is ? 冏前注,第503洱■
4S0
你的一位学生拉斯金摘引了见于那本书的我的报告,
岁洛?梅,作为威斯康星研究的局外专家之一,“有时得到 这样的印象,即室内不是两个人……反省法误用的结果〔是〕T 我们只能得到一种没有一定方向的同一性,而不是两位受试 者在相互作用着,专今可1
宁,fe 都表子今字,舍字
k ■分^ 一A 奇
k 者自己作为一个主体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取得经
验的机会,反对医师的机会,体验在人世间生活的机会z?
尽管“患者中心疗法的医师,不论个别或集体,都主张在治 疗关系中保持开放和声由”,局外的栽判却强调“他们认为是医 师的僵硬和控制的性质使他封闭在许多他自己的和患者的经验之 外% ^
上述的这$学生,他从那时以后已成为一位自己独立开业的 医师,又以他自己的经验做了一些补充的说明。我知道,我们的 学生有他们自己的发展道路,你和我都不能对他们负责。但拉斯 金关于他自己的经验的说明和我们这里讨论的问题有密切关系, 请允许我再做摘引③:
我用患者中心疗法的早期概念有助于我遏制我的恼怒、我的 侵犯行为,等等。那时我得到某种反馈,由于我那么友好, 人们很难对我说什么不友好的话,也很难对我发怒。
①引语出处同前注*
②同前注,#503瓦。
Rankin, N*h Becoming- a therapist, a person, a partner* Paycho-tlicerapjt Theor/ Research Practice^ l97Sr I5C 4 ) *
451
他接着继续说,他需要在患者中心研究范围内找出一些新的途径 取得另一些现象,即我称之为“消亟¥、敌意的和侵犯性的情 感”的表现&
我发现治疗中重要的问题是患者能采取一种对我一一对医师 的反对态度。这和拉斯金所说的是相符的,即他认为当他“太友 好,太和另一个人打成一片”时,他就是从患者那里拿走了什么。 他从患者那M拿走的是患者变得独立的可能性。患者的恼怒在他 们坚持趋向心理健康的个别步骤中是他们的动机的一个基本的部 分。医师的恼怒也能成为一种强大的助力,有助于患者体验到他 们的行为对于他们与人相处一般会有什么影响。
这就是说,恶的某些方面^怒,对医师的敌意,破坏性 ——有必要茌治疔中引发出来^个人的自律不是靠回避恶才出现 的,而是靠直接面対恶。医师有必要认识并承认他们自己的恶—— 敌意,侵犯、愤怒*^假如他们想要观察并接受患者中这些经验 的话。
我非常乐于相信,不可能有什么人在治疗中和你相处一小时 而不受到良好的影响。但每一个患者确实有可能毁掉自己,而且 有些患者不论你和我对他们做了多少工作或做得多么好仍将毁掉 他们自己^你说明过这一点,你说过在芝加哥一位患精神分裂症 的妇女曾使你陷X困境的事。

我想回到不可避免的文化转变的问题上来。你写道,你所描述 的这个“新世界”即将a不可避免地到来”,最近你又评论说, 这个新世界正在“不可抗拒地开始改变我们的文化。”你怎么能 如此肯定?有无数情景可以写下来作为对未来的预测。上文提及 的那舞自杀的人在完全不同于你所说的情景中生活和死去,而民
452
意测验也表明,我们国家的大多数公民会有非常不同的预测^从 我认真看待的那些情景看,在人类的发展中既有善又有恶.
你还写道,“我们可以选择〔这一文化变革〕,但不论我们是否 选抒,它总是要发生的。”你的意思是不是说,不论我们做什么冇 哭的活动,它都将发生?这听起來义象是斯金纳了,环境将强迫 我们进入这一美妙的新世界,不论我们想不想要它!
正象斯金纳的观点所表明的那样,你所说的不论我们人做什 么它都将到来这种看法也割断了社会行动这根神经。我非常清醒 意识到的一个危险是,对未来的玫瑰色预测会诱使人得出结论, 认为人们无须做任何努力只要无所做为地姬着等待就行了。这正 如伯克所说,是恶的胜利所需要的最捷径^
除核战争迫近的危机以外,还有无数问题在唤起我们的注意 和努力。例如,其中的一个问题是食物的短缺和饥馑<> 总统世界 饥馑委员会1980年说明,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 填不饱肚子的人都更多,巳迖到800,000,000 (共产党围家未计 在内)P由于能得到的食物在减少,以上数字正在增长并将在2000 年接近饥荒的比率这包括几十万濒临饿毙的和千百万每天空腹 上床睡觉的儿童。这包括流浪街头的父辈,他们由于找不到工作 而丧失自尊。也包括绝望的母亲,她们只能束手无策地眼巴巴地 看着她们的孩子饿死。
假如我们确实要得到一个新世界,就首先要解决这些问题。 如果我们不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将不会有你所见的正在来临的新 世界。人类苦难的代价将是太高的。
在《爰与意志》中我还写道:
它(增强自身的欲望)是对我们自恋的沉重一击。我们是“温
45$
文尔难”的人,象苏格拉底时代有教养的公民一样,不论 我们私自是否承认,我们总不愿公开地被提醒,甚至在我们 的爱中我们也受杈力欲所驱策,也有玴愤和复仇的动机。虽 然这种欲望不能说自身就是恶,它却使我们面临困境,究竟是 有意识地,怀有责任感和对生活意义的理解来运用它呢,还
是盲目地和粗鲁地运用它呢?......当这种欲望受到压抑时,
它会以某种形式发泄出来,"^它的极端形式是暗杀,荒野 上谋杀的心理病理折磨,以及我们熟知的那些本世纪的恐怖。
“尽管我们可以在恐怖前退缩'英国精神病学家斯托尔 写道,“但是,当我们在拫章上或史书中读到那些人施于人 的暴行时,我们内心深知,我们每一个人在自身内部也怀有 同样野蛮的冲动会引向谋杀、酷刑和敁争。”
我主张对人的恶要采取现实的态度。一位同事佐诉我,当你和 布伯在密执安讨论问题时,祢说,“人遙本上是好的”,而布伯 回答说,“人基本上是好的'——和恶的。”我的论点是,我们必 须容纳一种关于我们进界和我们自身中存在恶的看法,不论那个 恶多么触犯我们的自恋。
当我们能够对付这个恶时,这时候,只有这时候,我们关于善 所说的一切才会有力量和有说服的作用。这时,我们才能以真正 能够影响我们文化的方式#话,那和我们在我们的珍疗室中所看 到的极少数人是裉本不同的。
你和我都常常肯定人有某种程度的自主能力,能眵做出决 断,在和他们的命运、和他们的文化的相互关系中,能坚持某种 程度的选择自由。这些能力加重了我们的责彺,要求我们以现究 的态度肯定这里所包含的焦虑,这一自由的不稳定性和有限度, 肯定这样的事实,即:只有个人能正视这个世界的一切内在的和 外现的残酷,它的失败,和它的悲剧时,我们对人的信念才能起
454
好的作用。
恶的问题——或者宁可说,不正视恶的问题——对于人本主 义心理学有很深的,在我看则是有害的影响。我确信,它是人本 主义运动中最严重的错误。于是,扬克洛威奇在他的新著《新的 法则》(象你和我的讨论一样,也是有关未来人的)中能说,人 本主义心理学是我们文化的自恋。我相信他是正确的e自恋音是 一些内向而不是外向的人,他们在妇爱中迷失了方向,不能看到 他们身外的现实和其他的人并与之发生关系。有些参加并领导人 本主义运动的人这样做兒是为了寻找一个躲避风浪的港湾,一个 由观点类似的人组成的会社,他们也对我们周围的恶假装看不 见。我宁愿成为少数的成员之一,他们的目的是使人本心理学会 成为一个这样的组织,它将积极地献身于解决我们自身中、社会 中和世界中的恶和善的问题。
从我的经验看,当我们看到并肯定人有善恶两种潜能时,1人 生从摇篮到坟墓的旅程表现为一种热情,一种挑战,一种吸引。 我们所体验的欢乐,将带有我刚才说到的那种坚持自身权利的、 敌意的和消亟的可能性作为它的另一极。从我的经验着,正是这一 诃极化,这一辩证的相互作用,这一积极与消极之间的摇摆,给 予人的生活以动力和深度。生活对于我不是一种实现预定的善的 模式的需要,而是一种挑战,经历几个世纪一直传递下来,要我 们每一个人做出抉择,是把杠杆掷向苦还是掷向恶。我认力这似 乎需要悠久的宗教真理"^怜悯与宽恕(这里我相倌你一定冏m 我的看法),而不容有道德的优越感或自持的公正善良。
我记起我的青年时代一三十年代中期,那时我在美国中西 部的一个学院里茌咨询者。茌这个学脘里,学生中的发n人都是 和T-主义者我们相信国际联盟并确信,只要我们宜布战争为非 法,lit界就能得到和平&当时有一位教授说将会爆发另一场大
455
战,我记得我们以鄙视的眼光看着他,就象他是一个被社会遗弃 的人一样。我的同事相我那时是多么错误啊!我们甚至不能相信 在拫章上读到的关于犹太人在德国惨遭迫害的事,正象人们今天 不能相信报上刊登的关于核弹的新闻一样。这件往事的重要之点 在于希特勒利用了我们高尚的但不现实的理想,我相信,这助长 了或至少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就是为什么我在《爱 与意志》中写道t
不承认“恶[这本身证明就是“恶”,它使我们成为坫在破
坏狂一边的帮凶。
我并不是在预言人类的厄运^我是说,假如我们忽略了恶, 我们将向厄运靠近》而恶的发展和胜利很可能成为苦杲。
我不是一个悲观生义者^是的,我相信悲剧,正如莎士比亚 的戏剧和尤金_奥涅尔等人所描绘的那样,因为我认为悲剧能表 明人的存在的崇髙o没有悲剧,生活会成为苍白的,没有意思 的,平板的。在同我的那些所谓乐观的朋友谈话时,我注意到, 当我们开始认真考虑一些根本问题如原子战争的可能性或迫近的 食物匮乏或这个星球自身终将在一定年限内毁灭时,他们的乐观 证明不过是对于他们的绝望的一种反作用造型,而我部证明比他 们更乐观,这时,我笑了。这似乎是因为,人需要有一种哲学, 虽然我们行动中有失畋或暂时的炎望,但我们的哲学仍能挺立而 不倒。
这一切归结起来又一次证明,《乐观”和“悲观”这些词指 的是一个人的领悟状态,和真理无关。
亲爱的卡尔,我是怀着对你和你在过去对我们所有的人所做 的贡献的深切敬意写这封信的。如果我的言词太激烈,那只是 因为我的信念的坚定?
林方译
456
辩证法的多种涵义①
〔美〕里奇拉克②
虽然社会科学在本世纪以前就已开始形成,但心理学、社会 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确实是在二十世纪才迅猛成投和发展起来的。 却果说17世纪力自然科学提供了哲学理论上的理性基础的话,那 么,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才真正算得上是研究人的行为和社会制 度等学科的正确概念形成之时。17世纪杰出的思想家们——培根、 笛卡尔、伽里略、霍布士,洛克、莱布尼茨、牛顿等已认识到他们 作为科学上的开路先锋是时代的需要^这促使他们去考察各自专 门研究的不同领域,这些学科的基本前提和规则,以及它们今后 应向何处发展。现在人们似乎都默认,17世纪所制定的这些规则 和程序将“适用于”任何时代。
其实,这种态度是错误的,极为有害的,因为它否定了某些 科学家们有必要进行缜密的思维和自我批判,而他们恰恰最需要 的是自我检査,我们这里指的是那些太乐于让自己的概念模式去 模仿自然科学的范式的社会科学家们。本论文集?的目的正是要 指出,这种天真的接受自然科学的规定的作法如何贬抑了人性中 富有生命力的一面。如果社会科学要想让人信服,就必须牢牢把
W *
①译自Ryctliic, I, F* DiaUctiOt Humanistic rationale for be_ havand development* 1976, chap, 1*文中砂及BE论文集各幸安雜的 说明部分,中译均从釀.
②里奇拉克〈Josepli F. Rychlac, 1928-->
③里奄拉克主编的这丰论文集是九位心理学寒从心理学角度专门讨论辩证法的 文集? 一编#
4ST
握住人性中富有生命力的方面^这必然萣与行为1事件、社会等 方面的辩证法或辩证的描述联系在一起的。辩证法这-古老的概 念的重要性不可低估Z现代”社会科学未能真正担负起其应尽的 职责,其主要■原因在于从20世纪初到今天人们一宜忽略了辩证 法。我们希望在本论文集中纠正这一过先。
在共产主义者的国家以外,本世纪有关辩证法的唯一一■部学 术著作是M. J.阿德勒写的。他的《辩证法》(1927) —书及他在 《西方名若丛书》中的《合题》(1952)—书里所论述的观点, 成力研究的重要基础。但在这些书中人们很抉会发现,作者并未 替辩证法这个概念下一个适用于任何时代的“定义”。人们总是 从辩证法可以界说的、方面来认识它,并运用它来证明自己感兴趣 的某种问题。实际上,无论是辩证法或是这些论者都是流变不拘 的6确实,辩证法概念本身的一个主要特征恰恰就是难以给予具 体规定。辩证的法则从来没有停止过自己的发展,它在任何时候 都不愿受约束要把辩证法固定在一个单一僵死的定义中就会毁 灭它。只要人们懂得了这种辩证法的变化和发展的观点,那么, 就可以运用辩证法来说明、解释许多日常生活经验。当然,这 种解释本身会导致人的行力概念化,但立足于这种辩证法之上的 概念化远比那种一成不变的辩证法罕亭f正如本书的 标题所眾,辩证法一直是人文科学的iiaii“(我们不妨说 它的“定义”就是如此)。这就是说,辩证的法则是对机械观的 强烈谴责,就这一点而论,当今的心理学竟几乎仍逛机械观占优 势的科学。
那么,人们一般所指的“辩证法”楚什么意思呢?在这一章里 我们将考察几种观点》过去一些思想家正是以这些观点来解释辩 证法这一概念的。我们并不想死死抱住一个定义,只屉为读者阅 读以下各章作准备。在以下各章中,心理学家们从不同的专门研
458
究出发提出了不同的辩证观,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辩证法是世界的法则
辩证法理论最古老的释义之一是“世界法则”这种说法^在 西方记载下来的最早的哲学文献中,米利都学派的阿那克西曼德 (公元前611—547)认为,宇宙是由对立的成分组合在一起的, 如空气冷、火热等等。后来,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40—4S0)又 说,斗争是变化的法则,事件正是据此法则在时间中发展。这种 观点来源于对立是一切生命的基础这一事实。赫拉克利特甚至 说,对立的两极在意义上是“相同的”(因此,可以说左即是 右)。恩培多克勒(公元前493—433)认为:“爰与斗争”是推 动事物发展的辩证的对抗者^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中,日 常事件的世界(潜在)之所以可能过渡到纯粹的理念世界(存 在),是因为一切语词的意义都是相互关联的,它们构成一个辩 证的整体,这一整体的基础乃是它们所指称的真实对象(即理念
—校者注),但仅从表面上我们是看不到意义与对象这二者之间 的关系的。下面我们还将读到这一点。历史学家们很早就注意 到,希腊的精神就是宇宙精神,因为一切自然事物都被看作是辩 证地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认识、知性、理智等方面都是“同一 事物的各个方面”。
我们不能误认为对辩证法的阐述仅限于西方的思想。佛教在 东方思想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许多学者都曾明确指出,印 度、中国、日本的思想因同化了佛教的思想而具有自己的独特 性。佛教对尘世生活持有激进的辩证观a印度人及印度佛教哲学 的中心观点是,必须寻求亩然中的空,打破虚假的两分法,寻求 只有通过“解脱”或“涅槃”才能获得的完整体验中的和谐圆
459
融。再来看看中国的哲学,名蓊《道德经》(公元前fiOO,可能 是多人合著)充满了辩证法思想,最苦名的是阴阳法则。阴或阴 的因素被描绘成被动、接受、柔弱,是事物的一个方面;正如女 性或母亲一样,阴代表了世界中的创造的潜能。阳则是主动、进 取,明显地显示出阳性的力量。和谐作为阴阳之间的辩证平衡最 为人们所欲求,尽管中国人的特点确实是宁可以柔弱胜刚强。在 本书第八章中,我们还要更详细地说明阴阳法则,特别是了解毛 泽东辩证思想的背景9他的辩证思想可作力我们说明中国哲学的 又一例证。
毫无疑问,近代最重要的辩证的世界法则观是马克思主义者 的阐述,它把黑格尔的上帝概念作了唯物主义的改造,揭示了贯 穿于历史的辩证运动。这一发展采用了重复的正、反,.合三段 式。黑格尔(1770—1831)讲的是人的“精祌”中的矛盾,以及 “精神”在各个阶段的冲突和发展。马克思(1818—1383)杷这 一对立纳入经济力量和与此有笑的阶级斗争之中贯穿历史的辩 证法行程是无情的,其结果是明确的&上帝也许会获得自我意 识,而辩证唯物主义中最后的“否定之否定”则将在无阶级的状 态中完成^马克思发现,物质自然界中的辩证法是对资产阶级和 他的教条主义的学者们的嘲讽和憎恶,因力,它在自己的内涵中 既有对事物存在阶段的肯定,同时,又有对这一阶段的否定,包 含着自己不可避免的解体……。
这种确信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看法至少是今天辩证法的概念 (在西方世界)不普及的原因之一。许多人天真迪认为,“辩证 法”就是思想史上的“辩证唯物主义”。实际上,历史上不少辩 证法家曾主张,我们不能预言辩证概念永恒不变的过裎(关于这 一点请看第章〉。在辩证的冲突或矛盾中,如果结果事先早就 知逭,那么》真正的辩证冲突就不会发生了。一如我们将在下一
460
节中所看到的,这一点正是苏格拉底对辩证概念的理解&而且, 黑格尔和马克思都认为辩证运动将$某种特定的社会秩序中结 束,这样他们便完全湮找了那一阶g以后辩证发展的任何可能 性。
作为有效推导法的辩证法
我们可以举出的第二个辩证法的含义是可靠的推导法这一提 法,也就是迖到认识真理的正确的方式方法。在我们涉及知识问 题时,我们总得涉及的问题。“意义”一词存盎格鲁_撒克 逊的字源里有“希望J ‘“意向”的意思,它有时指有指向性的起 点或推导的起点,通过“已知”推导出“未知”。不管我们所指 的是一个词还是一个意象,“意义”中的含义表明,“这一项” 与它项或“其它”多项之间有相关的联系,意义把多项纳入了一 个整体之中。但在此,最基本的模式,那怕是最简单的模式,也 可能是相对立的。辩证法家们总是坚信,意义之间的这种联系决 定了它们的相互对立。与一个人“意欲”引起某人对某样东西的 注意时,从表面看来这粧行为是非对立性的。怛甚至对这样的行 为钱们也可以看作是对立性的。因为它表示的是“就是它而不是 别的什么”,或者“你应该注意的恰好是它而非其它”。当然,有 些辩证法家也说过,没有必要认为一切意义都是对立的。正如我 们所知,i午多意义就并非是对立的。此外还应提到,我们不知道 “右”,就不知道“左” 赫拉克利特说,如果f是因为人类社会 中有非正义行力,我们也不会重视正义的行为。他说这话时就运 用了辩证法的原则。行为的“否定”方面帮助人类认识到肯定的 一面。.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道徳与伦理的概念也有明显的辩证法的
含义。辩证法的法则有助于道德与伦理学的理论^神学家们更娃 经常用辩证法理论来为己辩护。比如,在马谟尼德斯(1135 — 1204)提出的希伯来教和圣*伯那汶图拉(1221—1274)推行的 哥特教中,“否定的神学”概念就是典型的辩证推导法。既然上 帝是不可思议而令人敬畏的概念,那么,我们就理应承认自己对 肯定概念的无知。既然生物远远低于这一上升的盒义,我们就只 能从“是”这一极走向其反面去说明上帝亨”什么。
神学家们一贯认为,辩证法是“个人的i‘法”,通过它, 个体才具有在生活中选择“善”(上帝的意志)的能力因为善 与恶是辩证的对立,在某种程度上说,实际选择的行为道路就是 “成为一个人” ^现代心珲学对这种辩证概念一无所知,它在论 述人的行为时用的完全是另一套术语(这些术语我们将在下一节 涉及)。不管神学家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几个世纪以来一 直是用辩证的逻辑去解释“自由意志”的。在更力遥远的过去* 奥里拫关于神的力量的衰微说也属这一类。上帝所 创造的善,只有在与潜藏在宗教事务中的恶对立时,它的意义才 明确既然以其他方式谈论善是没有针对性的,那么对恶的选择就 必然存在。因此,以这种选择作为辩证存在物的神肯定相反的可 能性,这就仅仅成为一个简单的时间问题。几个世纪以耵,克尔 凯廓尔<1813—1855)就把他的存在哲学以及“非此即忮”的抉 择能力这种“主体辩证法”椬根于人的存在功能之中。这就是 说,克尔凱廓尔使他的辩证法楞脱了黑格尔式的世界原理模式, 而把辩证法置入作力主体的人的胸中,因为每一个人必须抉择并 把自己托付给某种行动过程,这是生命的本质。
在东方哲学中,从墨翟(公元前468—376>的著作巾,兴起 了一个辩证法思想的学派,并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墨翟认为,辩 证法是一种用米鉴别正确与错误、好与坏、相似与不同的方法。
462
后来公孙龙(公元前330—250)注意到,一切事物都不过是永恒不 变的“一般”的表现,它通过日常生活的具体“特殊”中的对立 联系诉诸人时感官。这种哲学显然类似苏格拉底_柏拉图区分存 在(不变的一般)领域与变化不定的领域(含有一般的具体特 殊)的提法。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当谈话中用到“辩证法”这个词时,如果一般人不是马上想 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话,他一定会想郅由苏格拉底在教授或探 讨知识时使用而发展起来的“问答式” c桕拉圈的“对话集”记 录下了这一过程。首先是苏格拉底向他的学生提出问题,并要他 们采取某一立场,然后他又与学生的立场对立,以捍卫他的观 点。如果学生选择A,苏格拉底就桿卫非A;如果学生选择非A, 他就捍卫A。在他来说反正都一样,因为他并没有把自己看作是 记忆中储有“知识”并把它传授给学生的人。他作为一个人所知道 的一切,被问的人也知道,两个人在対话中共同合作,辩证地探 索潜在的知识,双方通过口头的採索能学到更揞粹的东西。从开 初所赞成的谬误出发,他们逐步达到其对立面-真理1因为任何 事物都是由这种对立结合起来的。
以后桕拉图照搬这种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展开的讨论^有时 人们会觉得*苏格拉底总是聪明机敏地引导交谈迖到某一预定的 结论。仿佛对话是根据脚本进行的。但苏格拉底确实谒力想避免 这一点。他的意图只是耍保持交谈的开放性,白由地在任何可以 想象到的方向上进行,所依循的仅仅是思想在自曲的交流中所形 成的东西。假如有人采用辩证的问答术只是力了去左贫交谈,支 配这种口头探究过程达到某种预定的结论,那么苏格拉底会称它 为“诡辩”(即虚假的、经常是貌似有浬但却是欺骗人的精巧的 论证方式)。希腊的诡辩派正是这样干的^苏格拉底十分乐于挫 畋这些浅薄的讨论者和“老师”。在苏格拉底看来,辩证讨论的
J63
灵魂就是彻底挖掘出事物中潜在的可能性。交谈中所涉及的各个 方面都得到合琿的考虑。因为双方都不知道这种口头讨论将在哪 里结束,所以两个方面都需要开掘。确实,这种发掘式的辩证过 程是没有终止的。在辩证考察中提出的问题常常多于回答。总 之,“最后的答案”都不会是现有的。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现实中 所具有的辩证行程确定性与苏格拉底提出的这种关于辩证法的理 性解释是不同的&
作为无效推导法的辩证法
' 诡辩派提出了另一种辩证法观,他们认力辩证法是靠不住的 推导法,不管什么时候运用它,在逻辑上都会引起错误口也就是 说,辩证法根本不t肖使用,它简直就是谬误之父把谬误看作 “某种实有的东西”,看作推导知识过程中的积极性因素,这种, 理解方式太奇特了,它与假定没有谭误、假定谬误是与真理毫不 沾边的那种理解方式截然两样。亚里士多德纠正了把谬误与作人 的智慧中的遗产这一看法,他提出了一种旨在打消(至少是限 制)人们对辩证逻辑的信任的思维风格。他憎恶苏格拉底辩证法 的那种“坐在椅子上空想”的特征:两个人坐荏一起谈啦谈啦, 常常把他们愚弄得以为自己逐渐懂得了真理,实际上却是回于个 人的镝颇永远没有摆脱错误。亚里士多德否认一个人从谬误出发 会接近并把握真理,进而提出了一种“注重实际” ded)的哲学。亳无根据的前提只会得出毫无根据的结论。但他 并不否认人们_¥辩证地去推理。他承认,当我们的主要前提受 到攻击时,我彳丨i‘得靠辩证法来保卫,因力就我们的前提比别人 的前提更充足可靠这一点而论,常常没有实在的“根椐”。在这 种情况下,我们大家都成了诡辩论者。但这一条理由仍不能说明
464
诡辩论就是基本的或“科学的”锥导法。
亚里士多德的批判所要完成的任务是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如 何从前提插出知识(亦即一般所谓“演绎”),而辩证法家们总 是执着于构筑前提(亦即一般所谓的归纳)^辩证法家是一个探 索者,而亚里士多德却夸耀自巳的独特功用在于实际地创造知 识。我们知道,辩诬法家们强调的是如何解释事件、看问题的出 发点、以及由于在解释事件时持有偏见而引起的本来无偏颇的事 件中的矛盾等问题。比如,马克思强调指出,历史事件不仅得这 样去理解,而且必须如此去解释,一个人的解释受其阶级性的制 约,他不可能摆脱这一影响。生活于某一历史时期的人,由于卷入 事件的某一边太深,使得他不能看到归根到底是什么力量在起作 用。因此,那些不可避免地要从自己的框框去看过去事件的历史 学家们适当运用辩证的考察就会使自己的头脑开窍。这里我们谈 的是带有阶级偏见的单个的人,我们可以把它与克尔凯廓尔对辩 证考察的看法直接对比一下。克尔凯廓尔认力,个体必须使自己 处于他主体地通过辩证考察所达到的生活“塘遇”,从而按照自 己的承诺去“行动”。不管是个人的行为还是个人对历史的解 释》事件的辩证构筑杷人类个体置于知识创造〈归纳、说明、假 定)的最前沿。
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尤其注意从已构筑起来的前提出发演 绎出知识I他区别出两种逻辑推理(推导法)形式》其一是 推理,其二是辩证推理。二者之间最关键的区别在于,我们 于从中推出(演绎出)含义的那些原始命题〈特別是“基本命题”> 是从何而来的?辩证法家把其原始命题仅仅建立往“意见”的基 础之上,眢如说,苏格拉底以“什么是美? ”这个问题来引起一 席对话,而他的学生则根据自己的来回答他的问题。反之, 持必然推理者则仅仅依据原始的、i士意义来展开思维。亚里士
今 * * *
4€5
多德对什么是原始可靠的前提给予了种种,但其核心思想是任何 有意义的陈述中的对于原始可靠命题的真值,人们不 能择取“亦此亦彼
比如,“一切单身汉都是未婚男子”这种同语反复娃有一致 性的,它不容有矛盾观点的选择余地。另一种基本的可靠的前提 也许可以说是一切绖验“事实”,因为这是一个关于现实中真正 的情形是什么的操作的定义。亚里士多德是真正的生物学之父, 他希望打消对辩证讨论术的偏信,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卯客观存在 的经验上的明确事实。操作的定义实际上是变相的同语反复。比 如我们讲,“就这一研究来说,x尺度是我的x概念。”我们一 定狼讨厌“它就是它”或“x即是x”这一类的陈述。可是,使 用这些陈述的目的是旨在使任何有矛盾意义的称谓变成非矛盾 的。这些被断定的陈述就排斥了任何毫无意义的胡说,从这些 “给定的陈述”中推导不出任何辩证法的把戏或是诡辩论的游 戏。有些辩证法家可能仍会坚持甚至任何同义反复都是包含矛盾 的,不过其他人会同意在这种情况下,这一同义陈述的两端之间 是不包含矛盾的(参见前一节我们对意义的讨论)。
可以说,辩证推理和必然推理之间的区别,渗透到了芮史上 各种神学理论和哲学理论之中。比如,在神学上,圣?奥古斯丁 (354—430>就是一个彻底的辩证法家,他的“圣三位一体”概念 就是这种全面观察事物的傾向的表露。圣?托马斯*阿奎那 (1225—1274)很接近亚里士多德,他也担心滥用辩证推理,尽 管他从来没有否认人毕竟能“运用对立来推理”。另一方而,奥 康(1280—1350)把亚里士多德的必然推理彻底具体化到人的生 理模式中。他把通过感觉器官直觉到的知识与通过抽象得到的知 识区分开来。这一点所依据的“仅仅”是在感觉摄入后还有精神上 的理智活动出现。由于知识(或今天所说的“信息”)通过感官
466
传人大脑,由于感觉在感知结构中是f了巧和年斤苹的(神经只 传导“一个”信号,而不是“二个” 信4)因此,知识
被说成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知识以“那儿萌生”,然后又被 “这里”,在这里精神的活动极力有效地成为智慧产生的必 然形式o这样一来,辩证推理就被贬拙为某种输入信息的错误过 程。辩证推理向来可疑,统统是谬误,它在这一意义上只能是
在英国经验派哲学中,我们看到了这一辩证推理在人类思想 中遭到彻底否弃,16性纪至17也纪兴起的数学怂恿并支持了这一 否定的过程。数学推理成了必然推理的唯一的绝对必要条件。在 必然推理中,亚里士多德的矛盾法则”不涉及这一问题,即tfA 不萆非A”。自然,这是毫无辩证之处的,因为在_证法家看 来,矛盾状态或悖论是获得最高真理的潜能。我们看到,英国经 验派成功地把心灵的概念数学模式化了。霍布士(1588—1679) 很喜欢说“思维即计算C即加减)”,洛克<1632—1704)认力 推理就是根据过去这种或那种感觉冲动出现的次数来推测现在的 能力(奥康的直觉认知),他由此而提出了许多与数学类似的东 西。辩证推理被说得一钱不值,洛克的这种模式今天仍是经院心 理学的想当然的学院化范式^在当代简直难以找到一种认为人能 “以矛盾来推理”的理论。由于自然科学的兴起,精密实验主义 中的论证术成了人的行为的唯一模式,成为扼杀辩证法的帮凶。 逻辑的发展是这样的:辩证法中包含着谬误。心理学是科学,所 以它不能包含谬误。结论是什么呢?辩证法对心理科学来说是经 不起考验的云云。够了!难道人类辩证推理的结果真是如此吗?
辩证推理与必然推理之间的对立也出现在东方哲学中。我们 已经提到过墨翟和公孙龙的辩证法学派。此外,孔子(公元前551 —479)则提出了摈弃辩证法的思想。在孔子的钳学中明显包含
46?
着一种必然论证的逆辑,孔子提出了一个有明确等级制度而没有 争夺的和请、稳定、复礼的社会。人人克己就能克服对立,因为他假 设f 一种正确的和一种错误的行为方式存在。所以,“纯”儒家 是&辩证法的,虽然后来儒家的命题和阴阳法则结合起来并在旧 '中国出现了占统治地位的宋明理学的形式s
辩证法是超验的
“信息”作为输入脉冲传入大脑,依其频率的分布引起各种 可能的回波,这种说法是从奥康经由霍布士到洛克的路线,它对 心智提出了彻底的机械主义的解释9这种推理方式在控制论中得 到充分的运用输入机器的前提非真即假,决没有既真又假(矛 盾律)的情况。一旦辨出有谬误,这就等于说无“真理”可寻 了。所以/机器的功能仅在于辨错。人们常说,所谓的机器思维 确实从不出错,这只能说明,机器思维什么也创造不出来。它们 象必然推理式的理论家一样,只能从无异议的含义中推出或演绎 出信息。这些无异议的含义则恰恰是抅筑在滋养它们的真实的大 前提中的。机器的操作者把这些前提置入机器,机器必须分辨谬 误。 .
现代认识论企图用精确统一的术语描述人类中活生生的个 体,对此我们诙说什么呢?正如我们所曾指出的那样,现代心理 学的学院化范式是洛克式,它无法将机器与操作思维机器的人区 别开来。现在各大学里的心理学不就是如此吗?他们当然不能做 到这一点,因为人的辩证想象巳被排斥于心理学之外,这是毫不 值得惊怪的。人类的行为个体(作为一个全能的行为个体> 被概 念化为一个单向性输入输出事件的连续体,并凭惜种种中介来起 到行为的奇能“决定者”的作用。中介是过去的输入信息,在以
468
后的时间里,依据频率和接触的数学式原则,通过出生后起作用 的直观印在纸”(洛克语)一样的心灵上^于是,就把错误 归因于机能不足、输入有误、对输入信息的错误编码、蓄存水平 失效或由于干扰而丧失整合贮存信息(记忆)的能力等等。心智 (如各种事件一样 > 只是在严密的因果律领域里流动。这种因果律 设定自然科学依凭单一的必然推理才会向前发展。
直接与英验派的这种心智观相对抗的,是以康德(1724
— 1804)为代表的大陆哲学路线。虽然康徳与他以前的亚里士多 德和阿轰那一样,未敢放开手脚去运用辩证法式的沉思,但他十 分欣赏这样的看法:人的理性的确是在扩展意义时运用两极对立 来发挥作用的。奥康使直观似乎完全成为无结构的东西,作力个 体的人,对于外界的感觉经验似乎就是这样。康德实际上是说, 感觉经验是由人的感性时空形式组织起来的。但时空的功能不是 在感觉经验“里面”,而是与每一个人面对原始经验,对经验作 现象的直观把握时置入感觉经验屮去的。这种精神的组织能力对 于推理极为重要,因为当我们在纯粹理性的沉思中,可能有起越 全部感觉经验(直观)的理念。知识可以从经验出发,并由感性 因素组织起来,但它并不总是从作为的经验中产生的,因为 在纯粹理性中(亦即自由思想中),可ik会有与“外界现实”完 全无关的理念^
事实确实如此,人的心智中的超验的辩证法功能使我们能凭 想象去重新组合和高度重构我们每夭通过矛盾推理和对立中的矛 盾而感知到的经验指述,由此,.我们便从日常事件和已知“事 实”中摆脱出来。心智不管是在经验之内还是在经验之外,都完 全能任意构想,人面狮身的斯芬克斯就是壮丽而有力的例证。思 维机器能从它的电子中介输入信息中重新组合出这种亭的东 西吗?斯芬克斯的确树起了一尊人的辩证智慧的纪念一。“如摩
4^9
西把他的十诫纲领输入电子计算机,那么我们绝对看不到奥里根 辩证指述的那种神圣力置。一个仅知遒必然推理的人,在“你不 得觊觎邻人的妻”这样一块想象的单极指向的标示上,绝不会直 观到猥亵的东西^
东方哲学中也存这种辩证的超越主义U印度佛教析学家龙树 (100 — 150)根本否认或拒绝承认由四对对立的因素构成的现象 经验:非生非死,非永恒非瞬灭,非一非多,非来非去。在此我 们又看到一种类似前面提到的黑格尔和马克思式的“否定之否 定”形式。但龙树是说,佛徒僧人只有通过超越存在的对立紧张 关系,走向空(sunyata)和无砍〈sunya)的存在方式,才能 达到中道。禅宗也有类似的看法。入空门者只有超越他的问与 答、真与假等矛盾对立/去探求彻悟并力求达到与梵合一的域高 状态,才能进入澄明之境。接下来我们谈关于辩证法的最后一种 解释a
辩证法——寓杂多于浑一
我们要提醒读者注意过一定义。其实,在以上的论述中已涉 及到它了。在很大程度上,它是心理学最重要的用法,并可以视 为与所谓的矛盾律相对立的法则。早在古希腊时期的哲学论文 中,就已经有“寓杂多于浑一”或“寄浑一于杂多”这一类命 题。说法是多种多样的,诸如一与多、一中的多等等a这种多样 中的统一的说法就是希腊辩证哲学家们的看法,他们的世界观就 是运用辩证法则去区分事物。一个人如何去把一块“整体”切成 小块,从根本上说是极为任意的,因为通过辩证的考察,它总择 表现为:A与非A不同,实际上“这种差异”是“不矛盾性”的一 种形式,只耍我们通过xyz的透视镜来看一看,就明白了。辩证
470
法家认为,某一事物在同一时间里不能旣存在又不存在这种看法 是不对的。黑格尔曾提出过一个论据,说明一事物能在同一时间里 既存在又不存在。圣?奥古斯丁的“圣三位一休”概念(我们前 面曾提到过)也证实了这种看法。它们恰好都是以人们所看到的 整一性为前提的。
強然,眾助于必然椎理的人会马上反驳这种说法,认力这样 的论据或概念统统是瞎扯,辩证诡辩术永远只会带來谬识和悖 论,因此极不可取。要是我们从方法学的实证观点出发来费待这 一情形,我们就得承认,必然推理的驳难楚有道理的。如架在科 学方法中,左可以指右,上可以指下,在这一方可以找到它的那 一方,科学方法就不成其为科学方法了。我曾努力想证叨,精神 分析学所提出的东西是楮当的,它是在科学上使用辩证法的代表 作。弗洛伊德在190S年给荥格的信中,淡到他与费伦茨合作所发 现的根据和法则,并指出5 “妄想狂告诉我们的全是假的,它的 反面才是真的。弗洛伊德实际上对他的病人都持这种态度。被否 定的材料恰恰是极为重要的。病人谒力否认某种东西实际上是 说:“我必须压抑它不说出来。”
虽然对妄想狂或精神分裂患者来说,这种方法的确无可非 议,但它也很难说是一种科学的法则。对这一类洞察力甚至也能 用科学方法来研究,即把理论形态转换成实验法中的变项,并据 以预测某种结果C在证实证据过程中的“控制和预测v )但把辩 证法变成必然推理本身就是极冒险的买卖,因为得考察到它有成 为诡辩和错误推论的潜在可能。另一方面,杏认人类行为中辩证 推理的可能性同样也是冒险的买卖。假如弗洛伊徳不幸使他的人 类行力辩证法强加于科学的方法,那么现代实验心理学也就一定 要翻案了。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现代心理学的推理是必然推理, 并把这种推理的基本原理推广到行为概念本身上去。它现在所做
471
的,恰如伯特所说,正是牛顿的科学早就做过的,即把它的方法 变成形而上学。
在一本讨论辩证法的书中理应提出论证的问题,因为人们都 知道,辩证法家是能眵迖到科学的精密槔限的。在本书中我们还将 举一些例子,说明观察和实验的努力也得以辩证推理为基础才能 形成在科学上可靠的(方法)概念(理论)。就这一点而论,我 们真正的问题是,要使社会科学家们相信,辩征法可以应用到人 际关系、社会历史动力等领域中去。一旦人们接受这一前提,一 旦这一范式被认为是值得利用的,那么,如库恩在他的“规范科 学”概念中所告诉我们的t我们就有可能以实证的研究有力地支持 规齊科学U至于现在,还没存什么办法能证明已被说成是根本不 存在的东西!
格式塔心理学家比任何其他心理学家都更积极地阐发这种看 法。他们认为,“整体比各部分的简单总合有多得多的东西。” 科夫卡(1885—1941)对洛克式理论家要隶把逐原的无限循环引 入科学研究深表惋惜。科夫卡努力反对这种述原的倾向,因为它 专断地无视人的存在的许多方面。他希望扭转心理学中的这种倾 向,从而帮助“重新建造在秩序的发展过程中被破坏了的整体的 本来面目”。当然,这并不是说,格式塔心理学家在表述他们的 行为理论时已使用了辩证法的概念。格式塔心理学家是他们时代 的幼予,因而他们并没有充分重视象康德主义的感知和思辩理论 中的超验辩证概念。“不可测概念”在格式塔阵营中并不比在洛 克主义者中较受欢迎,
寄浑一于杂多的理论在现代是由精神病学或心理治疗所复 兴的。在论及弗洛伊德时我们巳提及这一点。在精神分析学家和 那些紧紧追随精神分析学家的人格心理治疗家们的著作中,充满 了变相的行为辩证法,只不过它罩上了一层反话、怪论、自我毁 472
灭、“疯人逻辑”之类的外衣。本书第四章将进一步探讨辩证法 理论的这一十分重要的运用,并对它做出更力详尽的评价。在美 学和艺术表现的理论中也有十分生动的辩证法理论。最典型的就 是,人们发现,艺术经验要求一种“对立的紧张” *因为,在这 种紧张中经验的整体内涵着一些具有审美因素的内在冲突。豪塞 在他的四卷本的《艺术的社会历史》一书中运用这种观点讨论了 建筑、戏剧、小说、绘画。要考察任何艺术形式都得凭借辩证分 析。音乐是最变化无穷的艺术形式,因为它同时表达相对立的音 色和极富情感表现的旋律。不过,心理学尚未看出应利用辩证法 模式于它的美学理论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东方哲学^禅宗大师曾提出这样一个问 题:如果有人问必然推理论者一个自相矛盾的问题,如“单掌相 击会发出什么声响” ?他该如何回答?在这里,这位大师所持的 就是辩话立场。他要以涵盖一切的自然浑一去统摄众僧0他这样教 导自己的学生,其原因仅在于,提出一个问题并不意味着该问题 的合法性,该问题就能成立,因为任何问题都会导致把自然界人 为地分裂为“多”,而实际上自然只可能是“一”。提出问题的 人都是苦苦思索的求学者,但他们却总是对自己正在探索的东西 一无所知。他们应该追求的正是一种对浑然一体的存在的认识。-自然不霏要问题,不需要科学上的解释。要体验自然中的最幽微 的意义,个体必然溶入自然的浑一中去,此为自然的风草虫鱼和 单纯的“存在”(自然的“一”)。
I
结论及人本心理学的可能
我们的上述考察无疑初步证实了这一论断,即,对每一种理 论观点来说,辩证法都不会只有一种单一的含义。它是两极观、
473
对立说或矛厨论。就离in的辩证法來说,两极中的一端必须包含 另一端。对立必须是自然的,非人为的。a ?阿德勒在他的著作 中曾这样描述辩证法:“当我_们治疗一位受虐狂患若时,辩证法 常常就变得十分明显(正题〉。在他们没有受虐待时,就产生疾 恨和愤怒〔反题),直到他们通过捐躯才找到达到正常的途径 (合题)。阿徳勒使用了辩证法的语ff去表述他的看法,但这只 是杂牌辩证法,因为,在欲求受虐这一情境中,正题不是反题 (仇恨那些不虐待他们的人这一情境〉的真正对立的含义,正题 与反题没冇形成对立。从前顼我们椎不出后项的含义。真正的对 立应是某种完全不同的东西(比如对被虐待的惧怕)。
只要正题的这一含义暗含着或暗示着它的对立面,那么我们 就会有种种方法走出“下一步”(不管它是什么)。阶级斗争学 说就暗指一方战胜另一方,或者也许是暗含着某些在未来才会出 现的正题的合题。从正题经山反题达到合题是一个运动过程,社会 科学和心理学中发展理论家的史学家都强调这一点。他们常常提 到“新”的或“髙一级”水平的概念。新的合题综合了矛盾。但任 何辩证理论都不是必然要求矛盾的解决,而且,辩证法家也不应 寻求对立含义的矛盾对時在存在的需要中某一天达到终结。合题 是否出现,最后的否定之否定是否发生,取决于各个理论家使用 辩证法的方法。
我们认为,各种形态的辩证法理论应紧密结合,这是一切各 种对立意义(事种、信仰、阶级等)的必由之路。这不应误解成 我们主张只有一种反题达到给定的正题。黑格尔也明确提出过, 达到正题的不只一个反题,在辩证的进程中可以有四项初次听 说辩证法这个诃的人往往认为这一概念指的是必然推理的解释, 以为这种对立指的是严格可预测的a与非a这种一前一后排列着 的把原始命题与真实命题连在一起的二元性。这当然不是辩证对
474
立的真正含义。一个人可以指称菜一给定命题的对立面,而无需由 另一个人视为前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任何给定的正题中所 确证的总是表现在潜在的意义外延的复合体中的意义,
比如,这样一句活:“找寻在沙滩上丢央的表v,它表达了 多层意思,既有外延义,又有内涵义0这一陈述本身就具苻提 议或命令的语调,所以,听者会马上以这种反应方式来回答: “你凭什么指使我? ”或“找找看”,“遵命”之类。换一个人 也许会怀疑表确实丢了,因为这一陈述的含义中杂揉着“原始命 题和真实命题”。这个人因此会思索:“我们怎么知道表真的丢 了呢? ”第三个人也许会注意提出这一要求的人,并思考这一类 间题^ “你怎么能肯定表是妥在沙滩而不是丢在蒔天停车扬呢?” 显然,在这一极简单的陈述中可以想象到许多对立的含义。但如 果我们现在从此项推理到对立项,那么我们就有广泛选择具有非 几何学的精确性的辩证推理的余地
正如前面所述,从一开始我就把本书视为在反对心理学完全 屈从于必然推理和机械主义(指行为主义——译者)的思想斗争 中的一发“重型炮弹”。在当今,人本主义这一术语为种种不恰 当的定义糟蹋得不成样子,然而我们确又想不出与机械主义相对 的更好的术语。所以我们仍继续使用这一术语。它既包含有人本 主义的含义,又包含有人道主义的含义。在思想史上,因的论哲学 家和神学家与自由、自由意志等结下了不解之缘&不幸的是,目 前的发展趋势是人们都想当然地认为,人本主义苕不过就是些竭 力鼓吹人的行力中高尚的、类似宗教的一方面的人。人们反而因 此劝阻那些自豪地椎崇人本心理学的心玴学家们,说人本主义不 过是假遣学。
人们也把人本主义与所谓“交朋友”小组、各色芥样的社会 改革看成一「y丨事,有些人甚而至于把人本主义与那些“自鸣得
475
意”的心理学団体混为一谈,这一类心理学家的本事就是在开会 休息期间跑到公园里去,围着长掎大跳其舞。在这种情况下,任 何人另要提出应从人本主义角度來研究心理学,就会被人看成是 在宣扬“爱汝同胞、竭力相助”之类的劝世文。当然,在对待人 际关系上我们应该维护这种基本的人道原则,但这类沦理态度无 疑有害于在邊验研究中作出客观的判断,经验研究要求我们必须 尽可能公正地收集、加工、检验数据紂料。当代理论上兴起的非人 本化的倾向是出于如今大多数处于政治影响下和职业、学脘圈子 里的心理学家们对实证的偏爱,不了解这一点,人本主义卷想促使 他顽固的对手以更加人本主义化的方式去描述人类社会就会白赀 气力。这是无用的。最好是遵術荣格的见解,人既不是天使,也 不是魔鬼。
如果心理学家在枸筑理论时确实是为了提髙人的尊严,如象 罗杰斯所做的那样,或者心理学家提出自己的理论是为了人的幸 福,如象斯金纳所做的那样,那么,这两种心理学家都可以说是 人道主义者。前者是人本主义的人道主义者,后苕是机械主义的 人道主义者。要求每个人本心理学家必须是人道主义若是没有道 理的。以前我曾说过,一个心理学家站在人本主义一机械主义立 场上,并不表明他个人对人类的希望,也并不表明他愿意通过对 善念的思考来提髙人的尊严。一个心理学家的立场必然受他运用 某种理论的意愿基础的制约。
机械主义者完全依赖于应然科学的反目的论和实证概念,而 人本心理学家则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运用辩证法去对科学作双向进 展的(即既是科学的、实证的,又是人本化的)探究。我们希 望,本书能充分揭沄出:只有辩证法能力我们提供合理的基础,依 据这一基础我们便能从理论上阐明人类的男男女女都是一种有目 的的动物,在地球上的长期生活使他们发展出特别系统的概念思
47$
维能力,同时,他们又具冇这样一种倾向,喜欢对自己行为的逍 徳方面担负起责彺!对于现实生活中审美的或是幽默的东西,他 们也能体会欣赏;他们乐于与同性人寻求共同的爱好而结成友 谊,与异性谈情说爱,而且,这一切都不是哪一个文化的人所特有 的,这是全人类共通的d可以公正地说,人们在试着说明什么是 “人”时,他们真正想说的就是上述那些特点在科学以及由科学 得到的知识t没有任何东西会与我们这种对人类行力的看法相矛 席o
刘小慨译陈维纲校
严密人本心理学的主要原则?
〔美〕里竒拉克 我们完成了什么
本书各章是按照四因的形式来回顾西方思想史并进行论述 的,这四因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框架,我们发现,这个框架是在人 类知识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亚里士多德给这些概念取了一个名 称,但是他毋须把它们“彻底想通v.因此,表I?中表示的思 想被我们当作研究的论据,我们研究的目标是把握能够提供这些 思想的那种有机结构,同时尽可能和表中阐述的意思保持一致。 这就是说,我们是对待表1中所包括的内容的,因为我们 感到心理学不应该论据自身的代表性如何指手划脚。
①译 0Rychlac, J.F. , The psychology of rigorous Humsnjs^iT 1977, chap. 11.
标?是译宥加的,本聿庙全书圾后一聿,原标娌为“总结,反应和再肯定”,作 渚在本书中用人本主义与机械论的二分法来概述入类思想和心理学发展的历 史,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心理学的描述术语e作者主张,使用这些新术语, 并用目的沦的方法作指导,就可以完成心理学中的萆命。使心理学既是獪密 的(BP可以经受实验的位验),又是人本主义的,——译者 ?作者在本书第1窣表1中开列了西方思想史上的1(M个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主要 息想,并tft效至里士多徳的四因论——从质料因,动力因,形式因和终裉因 ,四个方面说明世界t导求事物的根本原H——对他们的_论结构进行比较和 分类。关于意义的S(释和方法论思想,作者作了这种对比,一是论说性的, 特征是单一性,单向性,不矛盾性> 一是辩征的,特征是对立性,把矛屏统 —到总体中4当代心理学关于人的禊式苻两种,一是洛克式的,恃征尨论mi 性推理,倾向于质科囚和动力因,二是康德式的,其推理既是圯证的又是辩 证的,倾向于形式因和终扱因,作者的立场是文持后一种棋式,一i?者
47%
我们发现,表1中有许多思想,如果不充分显示概括其意义 的因果关系,就简直无法予以说明。那些想要把握表1的结构的 心理学家,假如他们的构思只限制在四种因果意义的一种,两 种,或者甚至三种之中,他们就不能达到目的。即使在自然科学 的描述性解释中需要作这样的限制,在解释人类行为的时候限制 人们使用在表1中引证的因果意义,也是有意而专断地在歪曲心 理学实质。因此我们面临拥问题就是建立一门这样的心理学,它 能把表1中从人的角度形成的概念包括迸去。
我们发现,这样做含有承认前人论点的意思。很如我们把这 些论点当作本质设k,那么就可以用目的论的概念来说明人类的 行为。确实,表1证明,在思想史中人们曾大量提出目的论的阐 述。我们既然在历史的概述中致力于研究这些思想,我们就 必须找到某些我们自己的前例,这些前例“于我们理觯目的论 的见觯。一种关于意义的分析马上就建立起来了,因此对人的辩 证(除论证之外)推理能力的信念有助于我们的这项努力D不论是 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的思想中都可以发现,不仅有各种因果意义, 而且有论证与辩证在意义上的对照,并且没有论据说明这是文化 的传递所使然。这一值得注意的事实对于我们的努力陚予一种具 有历史份量的信念。很明显,在这里根本不存在任何事实能削弱 人类天陚辩证推理模式的论点。
在发挥这些论题的同时,我们还证明为什么在现代自然科学 中对人类朽为既没有使用辩证的描述,也没有使用终极因的振述, 而对人类衍为的研究本来是可能利用这两种描述来进行的。由于 神学目的论与科学经验主义的历史性对立,我们在表1的各种原 因中添上了培根式的限制,首先是添在非人类事件的描逑中,然 后是添在人类事件的描述中(尽管培根从来不曾有意耍忽略茌艺 求、伦理学、形而上学等等方面对终极因的描述,这些学科中的
47$
每一门都可以当作人类行为的表现形式)。数学及其相伴的矛盾 律的同时出现,进一步起了一种作用,即在有关人类状态的概念 构成中从可以接受的理论先例的清单上消除了辩证的阐明。这些 程序限制的不可避免的(因力是符合逻辑的)结果,是机械控制 论的人的表象。
我们按照所谓的洛克一康德模式对我们这一专业的主要思想 家进行比较研究,以此来追溯心理学中这一发展的过程^■它所 以称为洛克-康德横式,是因为这两个哲学家在世界观上形成典 型的对照,我们已经在各个时代和各种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看到了 这一点。毫无疑问,假如心理学不把洛克模式作为一成不变的范式 来接受,这种情况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发现,就心理学中构造主 义和机能主义两个学派的基本范式而言,甚至这两个学派之间的 历史争论也是一种虚假的对立。洛克主义在心理学中鼓励的那种 朴素的经验主义态度,在什么是确确实实观察到的东西与怎样解 释观察到的东西之间引起了严重的混乱。心理学不是去察看载于 表1中对于人类行为的充分说明,而是与17世纪社会历史的要求 典命运,它认为这一时期对于科学的解答对于一切时代都是适用 的。确实,现代物理科学在概念上曾经忽略了心理学。
在反对这种过时的科学观和这种科学观产生的人类表象时, 我们接着就是要求在f辱I而不是在亨字士进行一场革命。如果 我们保留科学中经典‘二杀变的确但是改变由这种方法 加以检验的假设的形式,一门严密的人本心理学就有可能建立a 我们本质上是在走一条“中间道路”,旣不主张改变科学的控制 和预测的方法,也摒弃一种几乎更加有害的作法,即:以非目的 的理论公式来解释有目的的行为,说更加有害是因为它的害处不 容易被发觉。这需要一扬明智的革命,在这场革命中,我们要努 力使我们的理论术语保持含意的清晰,与我们的方法论术语判然
480
宙别^我们举了几个术语混乱的例子,并且作出了努力,在思想 上廓清我们所指的人类行为的决定论和自由究竟是什么意思,我 们在这场讨论中提出,目前在严密的实验中自然累积的证据不能 证实一神对于决定论的绝对有效的因果解释。如果把曰的姓的假 设加之于目前提出的关于条件作用的论据,毫无疑义,后者必将 证实前者1
接着我们进入人类行方的目的论解释,在这个解释中,有必 耍引入一些新的术语,其中最重要的大概是目的作用(Telospo, 。找到这样一个术语似乎是绝对必要的,它否认反应(as-ponse)的过分简单含意,但不否认行为的发生这个事实。目的 性的行为发生了,但是它在事件过程的起点起作用,在一段时间 中先行地并连贯地运动,它本身并不是时间的函数,便用这个基 本概念,我们可以包容表1中描述的、所有朽为以及库恩的科学革 命概念中论证的核心。这样的革命茌概念中发生了,起初是在某 些现象不能理解为先前范式含意的连贯扩充(即它“不是推出的 的时候引起的,因此一个新例的描述必须与观察到的事实更加协 调一致》而此一例本身又是由改变了的范式这一新的概念构成所 创造出来〈即便之成为可能的)。
这个过程不过是人类用另一拽东西來整理他们对经验的理解 这种普遍事实的一个例子。他们必须具有,并且不断地寻找一个 基本框架》根据这个基本框架,人们的行为发生了,或者能够被 合理地解释、更改、重新解释、等等。同样,科学家们可能对于 在严密实验框架中发生的事情或从经验方面所见的究竟是什么都 有不同的意见。在观察事物1行为举止,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 荚系等等方面,以及对于什么是“正确”的方法,人们也不断地 发生分歧,來取相互对立的立场。人类关系中最困难的方面,亳 无疑义在于找出据以着手研究的共同基础^在群体成员中间,精
4S1
神上的不幸会达到这样的程度,家庭1职业社会、或者一个民 族,都缺乏这样的共同属性。
因为人本心理学的最初陈述就是要提供这样一个关于人的看 法,我们于是进入一种逻辑学习埋论(Logical Learning Theory, 简称LLT)①的描述^把行为的机械性阐释和H的性阐释两 者归并在一起,都作为由做出这些阐释的科学家所提供,这是十 足的抽象。这和无机界的机械性阐释不发生抵触,但确实说明, 在经典的实验心理学的实验设计内部,有许多隐蔽的目的性行为 正在发生。我们可以既从历史的角度又从实际的角度来理解,为 什么一门行为主义心理学使闸了控制论的和与机械有关的比喻 (用LLT的术语来说,就是使用了一些同义反复的变种)来解 释行为。他们尭从一种导致错误的前提假设出发着手研究的,这个 假设认为,要使心理学成为科学的,就必须使用控制论的和冇关机 械的比喻,他们与很多物理科学的同事一道找到了一种共.通的语 言。
其中具有讽剌意味的是需要象库恩这样的科学史家(1970) 來描述科学家的一种表象,这种表象比在心理科学中提出来的表 象还早兮冬序(因为趄有H的的)。和这一讽刺相符合的是,行 为主五#接受俾恩把他们“当作科学家”对他们的行为特征 所作的描述,却没有看见这一事实中的反常现象:即他们关于行 为的规范理论不能把握萍恩分析的所指。逻辑学习理论能够包秸 这种分析,就象它能够就其fM讶的意义水T吸收表1所反映的,
? 作者对I J.T的解籽赴;“一种对-T ^习的F]的论的(人本主义的:> 睁杆,它 M时依靠论证的和的逻辑斛释类或。它及汽对T较低的(低于人类的、 #扒体肚适用的问技込没冇第决,柯这里无意否定低于人的水乎的自的忭 w这取所说的学dnxwning)犮中.在总义扩大的衍况卜*,个入借肋 于学习可能变得对丁_羟验冇吏为车酋的理解,这神知识的增进也可餌不是 的” f人{H也可能"学习铕误"* -译注
4S2
跨越历史的各种概念,并给予它们各肖应有的重要性一样3
然后本书的内容开始讨论一系列实验,特别是在学>J (词语 学习)这个领域内进行的实验,这个领域曾充满非S的忱理论的 阐述。作力心理学中所需变革的一种类型,我们作出这样一个预 言,可以把基于LLT之上的目的论的阐述用于研究的计划;路 成这个研究计划最初是要检验非目的性的理论,甚至在这么不利 的基础上,它也被证明是站得住脚的。在这个断言的基础上,茌 经过十五年以上的经验研究之后,LLT的拥护者的结论是,LLT 已经得到了确证。在承认“如果……那么……”命题齿定后件的 荒谬性时①,我们也许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搜集的资料中, “没有什么独特的RV?效果”的无效假设可以在统计显蒗的意义 上,在令人满意的水平上铍否定。
在评价情感的研究中有效产虫的人类表象是一种杏0的的有 机体的表象,这种有机体在其行为中,能够既是任意的,又是严 格决定论的,能够加深意义,并为此既沿着选择的方向,又沿着 非选择的方向行动。生活的经验是由称为人或者自我的特性所整
? 作者对a如果……那么……”命鹿的肯定后件的解样是,"一种(论证性的) 逻辑谬误,在其中作为一种情況(例如必然为真)所肯定的东两……汉有必 然地支持所提示的关蒹。这种读误的一个例子兹,‘凡人(前件)都是有死的 (后件>。这是有托的,因此,这是一个人>这种?误在科学活动的由理 论到方法的序列中得到了?公认,为此,对于任何经验上町论证的亊实棋式, 在原则上永远存在N个理论来解释观察到的*结果——译注
②RV是K强化价SWreinftircemeTtt value)的缩5?D作宥对强化的銪择是, 最好理解为一种方汰论的裎序,佴逻洱学3理论把强化作为学H者的肯定 得到成功的扩展时所发生的现象.因此,当理解的13的性或行动的目的性是根 据一个前提形成,……我们就有正在发生的这前提条件的強化。……H定强化 的增进来闲于肯定前提的S义,否定强化的增进来源于否定前拉的意义s ,J 对强化价$的解释是,感评价的操作化逢度是迎过要求被试者对可爱性 材料預先作出评价得到的……,有人认为,喜欢的评价反映了肯定的悄感评 价,不甚欢的评价反呋了被试者否定的情感评价。从它的背彔理论来考虑, 强化沪值逛童义性的非麴卒量度,”
48$
理的,它从这个原始点出发积极地进行概念化工作。在这个生 物体的行力中很多是可以预测的,这是由于这些对意义的内省的 整理要么是巳知的,要么是可以由一个超然的观察者(extras^ ectlve observer)猜到的,他因为这种洞察力的缘故,预测了 行为的方向。个人的和目的的决定由统计学预测的数学决定论 ■(形式因)来描绘或採索&但届我们不让这些方法论的探索作为 我们解释的理论*我们可以借此正确评价行为的自我决定的性 质,它使这些规则性成为可能。此外,我们在错误变化中看到了 “某种东西”,而不是“某种东西的缺乏”。错误不仅来自底层 的随机波动,因而是可以预测的实在。正如我们所探索并预测的 成绩一样,错误在同样程度上異有归因于主体的决定性<=
假如正确地吸取历史的教i川,假如我们推荐的解决办法楚比 较合理的,我们可以把这种对于心理学的研究称力“革命的”, 我们对于这种自称的革命有什么经验呢?
我们革命的迂回
没有人能够在科学的概念领域内促进和宣布一场革命。如库 恩提出的,当一个范式内部的不一致变得明显起来的时候,就应 该逐渐地形成一场科学革命,或者这场革命要逐渐地强加给一个 思想学派。但是当一个科学家集闭不承认这种不一致(不象其他 科学家那样看待这些不一致),或者承认这些不一致,但是把生 活在这些不一致当中当作一种职业上的抱负,那又会发生什么事 情呢?这似乎就是在心理学中正在发生的事情P如粜我们说: "看,你的人性概念与有思想史以来的众所周知的人性概念是不同 的”,这么说对于一个以U己的思想固执而引以为荣的心理学家 来说,儿乎不是在提出一种不同的意见。他会回答:“嗯,那又怎
4U
么样呢?这就是科学应诙做的事一剥去人类幻想的成就,并以 真实的形式描述人类的行为,不加任何华而不实的‘拟人化’修 饰。”许多赞成非目的性描述的心理学家并不都是这样直言不讳 的。大多数心理学家并没有想过这一问题,不过这意味着,从实际 方面来说,他们是继续支持一种对人类的非目的性描述的传统 假若我们用一场革命对于心理学这门专业的明显影响来衡量 它,确实,刚好在这一点上,LLT或任何其它种类的目的性心 理学都会被判定为完全是不革命的如我们在第五章讨论的,已 经定形了的机械论的观点逢够在所谓的认知心理学中给它的洛克 主义以目的性的“声调v c由于这种适应性的改变,当前的时代 精神似乎把这种认知性的阐述看成是革命的,而且从心理学这个 专业的颇力晦暗和孤寂的角落里就没有一点点呼喊要对事情加以 改变。我们并没有自以为是地相信,LLT除了在一种概念的意 义之外,在任何方面都是革命性的。目的性心理学是一场人们期 望的革命,不过我们还应该使它更活跃,使它扩展到心理学的整 不领域。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在听到心理学家这样说——好象必须首
先学学了思想(理论),亨辱才可能有支持这个思想的论据一一 的就认为这是把本枭侖置了。他们说:“让证据自己出来
说话、或者说:“首先让我们看看实验的结果而不要有先A之 见# *或者说“这需要作一种新的实验,而不需要一种新的 理谂。”我们已经试着证明了为什么这种对科学的素朴的经验主 义的研究是无效的,除非我们在开始经验的研究之前愿意断定有 ? ? *
些东西可能发生,否则我们就不能发现某些东西。本书怍者在 1959年开始RV的研究,就相信一项试验应诙设计得很“周密”, 还要严格地搜集证据,同行才会没有先入之见地考虑、使这个理论 受到检验&即使存在这样的先入之见?情况也一定是,在越来越
4U
多的树料补充给一个理论作为证据的支持时,我们这些主持柴志 的或批准委员会的审议人才肯花必要的时间来理解他们的一个同 行的意思是什么,才愿意来审查整个的研究和经验资料的相笑情 况,等等。
这种看法是多么天真,库恩的分析是多么正确1我们在-际+ 认识到的是,往一个思想学派中训练出来的科学家发现?,^ 另一种方式来看事物,玆从专业方面看似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应 该希望心理科学在这方面能够竭力仿效法律专业。虽然确实有一 些刻板的或是有自信心的律师,他们不能持有与他们白己相对立 的立场,但是法律专业的理想是能够按照先前事件的几条基本线 索来观察一个案例的事实格局。一个精明强干的辩护律师确实是 这样的人,他能够既从他这一方又能够从对手的理论上的法律判 例来辩护一个案件。确实,如果他对于对手的讼案比对手本人更了 解,就很能希望结果将有利于他所持有的更加全面的看法^这并 不意味着在事件的整个过程中他都是“正确”的。对手可能正在 为在法律上更能站住脚的一方辩护。一旦讼案结束,他甚至可能 教给对手他可以考虑的辩护路线,这是他(指对手)未能加以利用 的, "
我们可能在这里遭到批评,因为我们使用了一种类似对手-程序的东西来谈论科学,但是就革命性创造观的精神实质而论, 这似乎并不是不恰当的6不幸的是,对职业心理学家来说,法庭 是专业杂志和批准机构的审议人的一条既薄弱又坚固的防线,而 这些人一定会把自己装扮成科学职责的监护人&并且,当他们由 于若干原因中的任何一个庳因不能使自己在另一条思想路线中有 所准备时,对于那些从一种不同的参考框架中讲话的任何一个 人,情况就变得令人沮丧了。对于读者来说,回顾本书作者在公 布LLT用语(或争取一笔继续研究的基金)的那若千年中所面
糾6
临的一系列一有时是富于幽默的一情况,那将是饶有趣味的0 关系重大的问题在于理论的看法和选用的术语。确实,这种语言 对大多数心理学家来说是陌生的,这包括那些想在如何说明行动 方面看到变化的心理学家。事实上,我们对于我们所喜爱的浬论 表达术语能否载入研究出版物中,巳完全放弃希望了,而且—— 主要是通过坚持使用方法论的行话~■一把LLT降到脚注参考中 去,在脚注中鼓励读者去了解这“更广泛的理论”,这理论是 “太复杂” 了,以至不能为了节省篇幅(以及诸如此类的事情> 进行适当的描述。这使杂志审议人的生活稍稍轻松一些,并且增 加了机会,使我们的研究工作有可能见之于文献。虽然,说真 的,甚至这种策略在很多情况下也仍然于事无补。
无疑地,因为理解LLT研究工作的要旨有困难,在使情感评 价起作用的工作中,使用强$这个术语也部份地出了问题。虽然 我们仍然相信,它作为方*S的枸造物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心理 学牛的神话是:一种理论观点确实懂得另一种观点是怎样使用这 个术语的。因此,要说起强化“价值”,并且不是指某种食物奖
* *
赏、休克、或者是在观察与实验上所追踪的成绩波动的水平一^ 虽然这些都是方法论的(追踪、设计)因素——却是对神圣的理 论结构的一种损害。我们对所遇到的新困难的这个方面只有责备 岛己而巳。
然而,一种未曾料到的混乱与分歧的根源是由于使用词语学 习的试验的设计和装置。虽然我们进入了这个领域,相信它是心 理科学的一个可以接受的(虽然复杂)分支,但是我们吃惊地了 解到,有这么多的心理学家——有些甚至是很固执的——打算不 考虑从对偶联合研究中所产生的论据。记纹鼓①在我们这个计算
①一种很原始的生理实驗仪器*
48?
机时代是一个和马车一样粗糙的装置。有些心理学家一听到词语 学习这样的词句,就会从脊梁骨发出一阵战栗,不论你说多少话证 明人是有人性的也不能使他们平静下来。我们把一个人描绘得更 象唐*吉河德而不象嗄拉罕德,他骑马走进不相干的干旱的土 地#迫使这些心理f学家的思想超越精良仪器是完全不可能的3从 这样的实验设计中永远不可能产生任何有价值的证据。
似乎这还麻烦得不够似的,那些典型地掌握了词语学习资料 的心理学家发现,只能把RV全部当作这样的东西加以接受:我 们试图证明(见第九章)它不是实验的人工制品,不是对“别的 什么东西”的多佘的量度,等等,即是说,它并不是和频率有成 的。甚至当我们向对方提出了证据,并向杂志审议人谈到我 们早期工作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些“词语学习心理学家” 或“实验心理学象”(注意RV出版物只在人格杂志和有关临 床研究的杂志上发表)完全不考虑以前经历过的东西,并且再 三提出一些老问题^ —个特别固执的编辑绝不可能越过“你怎 么能确信这不是一个频因因素? ”这个阶段。我们毫不怀疑假若 我们把本书第九章提交给他,他仍然会认为在反回来进行R V研 究这个问题上,情况是太槽糕了。另外一个有幽默感的编辑实际 上承认,在有些最近写下来的情况中,关于LLT观点成立的某 些问題是来源于他的杂志审议人对于有关构念所采 取的“阴性RV”的看法。我们双方因这一讽喻而开心地笑起 来。在这些编辑工作的决定中是没有什么个人的东西的;这些编 者和他们的工作人员在这样的环境下是在尽可能地尽职,并作出 了他们的范式假设。
当然,偶尔也有这种淸况,一种编辑方针的策划就个人而言 已经证明是无效的。例如,一家主要的实验杂志的编辑曾经反对 RV研究,他的理由部份地是根据这一事实(我们恐怕在前后成
468
对的相关物中混淆了所谓的剌激的意义和反应的意义。我们愚蠢 地相信这是真诚的陈述。好象它在理论上作出了区别似的,我们 因此花了一年的时间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来证明RV似乎在S-R 配对的剌激那一半起的作用比反应那一半多一些,——至少当一 个对偶联合的两个部份(指剌激词和反应词)都由被试者发出时 是这样。CRV研究的这方面在第九章和第十章中没有讨论J在 整整一年之后,实验被设计出来,重新提交给这同一家杂志时, 又遭到了否定,这次是十分强调这一事实:这项研究是过时了 的,它是有时代错误的,它是不相干的,并且在文献中同当时 “热门的结果”是不协调的,等等。作为遭到拒绝的请求者,我 们被告知,任何东西都要被除去,我们终于理解到了这个意思: 对于这个编辑委员会的成员,不论有多少树料都决不会使关于RV 的构念成为合理的,在经历这种情况的时候,要相信波普的证伪 原则,$字是要接受一种唐_吉诃德式的世界观。
在A点学中没有任何单一的研究完全依靠自身就值得挑选出 来作为一组不会受到攻击的事实,这些事实会立即形成某种理论 观点。我们可以在研究报告的设计、结果或者解释中挑出毛 病。为了更具创造&备研究路线,这个事实被夸大了,因为审议 人很自然地被培养得缺少理论语言和概念化能力,这是从熟悉的 东西转到不熟悉的东西时所必需的。就RV研究来说,我们多次 听到假定的研究设想,它并不必定要检验它后面的理论。这实际 上是LLT的原则,承认“如果…那么……”命题中肯定后件 的谬误。但是,对于批评家来说,这似乎已经成为不考虑那些实际 上是不受约束地自然累积的证据的理由。假若这证据能以另一种 方式得到说明,它肯定是可以这样说明的,因此理论被人信奉的
_ *
时候(这是不常有的)是不可靠的,即使它并不是完全不正确的f最 低限度,这应该命令I这种“现行的范式”不应该被窜改,因为
48B
在数量中存在着力量,并且为什么不站在优势地位一边呢?我们 的很多批评家似乎就是按照这种方式推理的。在实验条件之间的 平均差的意义上,当任何一门关于RV的研究成果不是太丰富时, 或者所引证的绩点水平CP-leva)不是很极端时,就特别容易 这样想。
组间平均差中一个分数值的纯力有时可以具有一种催眠的影 晌6在0.5定兔统计上显著的水平时能得到10分绩点平均差,要 比0.1的统计显著水平上得到2分绩点平均差更好些。但是甚至 这也不是确实可靠的,因为有一些固执的心理学家,他们有意强 调绩点水平i身的作用。心理学家通常认为0.05 (显著〉时的研 究结果比0.01时的研究结果“弱一些”。依此类推,0.01时的研 究结果又大大地“弱于” 0.001时的研究结果。这种把统计逻辑 具体化的作法是非常有害的,因此,如果批评家既有平均差又有绩 点水平要考虑时,他通过一种自命的“严格”,就可以说,“这 些(绩点)并不是给人以深刻印象的研究结果,”而事实上这两 种纯方法论手段都不是“研究结果”。实验的结果总是力理论 服务的,理论把意义陚于这些结果,因为我们在科学中接受了控 制-预测标准(真理的相符论)。只要这些平均差作为被预测的 东西列出来,并获得了可以接受的显著水平,他们的价值就不在 于这种任意的手段而在于理论,这些手段是指向理论的,并从理 论中获得某意义。但是,如果就象在今天常有的情况一样,理论 方法的混乱在批评家的意识中出现了,在一切事情上都导致了一 种洛克式的世界观,那么,把他自己的那一种严格性施加于观察 到的事实,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拒绝很重要的理论涵义。
当我们进入更加细微的研究领域时,这种没有想象力的研究 是不可能继续维持的,就象在第十章中概述的那样。我们必需寻 找更小的但统计显著的差别的交叉-证实 4 BO
这种证实单独、提出时可能看起来不太有效,但由于一系列续发 研究的一致性而增加了价值和统计上的显著P我们很容易忘记, 绩点水平并非在富有大量资料的现实世界中进行研究将会做出交 叉证实的那种可能性的概率陈述。具有一系列关于某些题目的研 究经验马上就会使研究者懂得1 0.001水平的研究成果常常不能 在这一种或任何一种传统的显著水平上进行交叉证明,然而0. 05 的研究成果——它在各种不同的抽样实验中甚至处在0. 10的水平 上〈或者反过来,0. 10的研究成果处在0.05的水平上)——长远 地看,却能为受检验的理论提供更多的东西。
所有这些使我们回忆起这样一个事实:一种革命的或革新的 思想路线,比简单的"以研究对研究”所进行的审査,需要在更广阔 的水平上的评价,因为这种审查不考虑有关问题的全盘研究路线 和研究设计的精巧性(虽然这种个别的审查当然也有它的地位>。 因此,完全可以理解,任何一位对于单项LLT研究进行审査的 人,在精确把握所涉及和所测试的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上,是有 困难的。既然我们已经提出了一大批工作任务,并在此之前作了 理论上的讨论,我们就希望,我们关于人的可供选择的观点 如果不是一场革命或一秤革新——至少能作为一种迂回起伏变 化,在未来心理学的贡献上,将平稳地纳入更直接的上升阶段。
反应和问题
在若干年之中,关于LLT的缺点,人们提出了一些反对意 见,并提出了一狴观察报告。我们在这一部分将考察其中的10项 更为经常听到的反应和反对意见。以下的安排是先陈述一种反应 或反对意见,然后再作出回答。
1.这种看法是基于一种循环论证,因为它坚决主张学习只
491
是在它已经发生之后才是可能的3
这个反对意见依靠这样一种假定:学习出现在习得的过程中, 就象“描画”在学习曲线中一样。逻辑学习理论坚决主张,描 画出来的过程反映了概念的形成,它被提出来作为超越时间(以 及在时间之内)的一种固定的已知的东西^实验者对学习是什么 (即学习的标淮)下定义,但是在所谓的描画程序的误差变异之 内,大部分被试者的行为是被提出来作为前提的行为,它被LLT 认为完全和学习过程的一个部分一样是最终追溯到的路线。被试 者必须学习的第一位的事情之一(即前提)是实验者期望他遵循 的程序规划,然后他或者是遵守,或者是不遵守这些规则。对这 样的学习用图解表示是“在(概念的)事实之后〃,但这并没有 使我们对学习的解释成为循环论证。量度过程必须预先根据实验 的预测来决定,但是在科学的方法中,必须在学习中发生的事情 的事后关系中记荥下数据,在根据计划完成了抽样检验之后,被 试者就获得了他们被裁定的标准水平,等等a
%.如皋人们已经固定了那些赋予他们经验的意义的前提, 学习怎么会发生呢?所有的人不都成了坚硬而不可塑的吗?
有关发展期和心理治疔过程的研究证据很少显示出人类行为 有巨大的可变性。逻辑学习理论坚决主张,就人是不可改变的而 言,这种坚硬性是由于目的决定论引起的,这种决定论是通过固 定的前提而成为可能的,这些前提赋予生命以意义,因此,只要 经验中没有发生.某种显著的量的I跃,这些前提是很难排除的。 不管一个人是否发生了变化,LLT的论点是,我们只有通过恰 连地理解在所研究的生命阶段内得到肯定的前提,才能判定这种 可能发生的事件的原因<>那些否定行为中前提的作用的心理学家, 要正视一些理论问题和方法论问题,因为羌于人类行匁的研究成 果已经以奄不含糊的趋势证明,意识是这一过程的中心特征。在 492
成功的实验的努力中,甚至锘误的断言也能有助于说明这一点0 因此要继续妄称目的性不是一个已经得到证明的事实,就会严? 歪曲我们已经反复多次证明了的來西。 _
那些改变得更多的个人可能肯定了前提,这些前提合乎 逻辑地蕴含着这样的意思:适应/余新,创造性的选择在生命中 是自然这一类个人在生活中前进,随时准备使用-种类比, 画出一条平行线,作出了从肯定什么东西是真的到肯定什么东西 不是真的但或许是可能的这种辩证的逆转,如此等等<> 像天才这 样的因素,他人的合作,甚至所谓的运气,也进入了这个等式, 但是我们的克尔凯廓尔式的变化概念使LLT固定在“已知的” 原点上,因为我们认力,行力是断的对象,而不仅仅枭(推断 的)媒介。我们还坚持要看看理论家的断言,他宣称在人们的生 活中正在发生着变化,或者没有发生变化。这个理论家把什么东 西预先就当成是一种变化呢?确实,他形成的推断框架合乎逻辑 地决定了他将把什么东西绉作是他人行为中的变化。不论我们考 虑的是被试还是对被试提出要求的主试,LLT都把问题推回到 先行的意义,——这些意义是由人的特性(指被试或主试C丨身) 合乎逻辑地传送的——对于人的行为发生了什么事情采取了某一 看法。
3.把一门心理学建立在像情感这样的先天因素的评价上是 有益的吗?这不是对物质因决定论的一个让步吗?自由意志的概 念怎么可以建立在物理决定论的迪础上呢?
我们不应该混淆躯体的结构安排(包括遗传模式的各个方面) 和心理的安排和模式。作为一种关于行力的逻辑理论,LLT坚 决主张,人类智力倾向于以这种方式模仿和全如一些事件,这些 事件是以一种遗传的行为能力为基础的。由先天生理结构使之成 力可能的逻辑(逻各斯二秩序)不是唯一地电这一明显可知的结构
493
决定的,就像人类行为的模式不是唯一地由一切人都苻同样一般 的生理结构这一事实决定的一样。不论在一种文化内邡和在各种 文化之间,在人们走路、谈话、做事、以及过日子的方式之间,都存 在着巨大的差别。说人们先天地在情感上确定了他们将把什么经 验内容纳入有关生命意义的前提,并不趋说作为结架的秩序(意 义)是先夭地决定的&在这里决定主耍不是物质-形式的,而 是形去二终极的,尽管我们承认,可以做出这一类判断(秩序) 的躯体存在的原因是生物遗传的物质因所决定。
4.情感评价从何而来?
这是我的同事们最经常提起的问题。,f要问的问题是: “你能够用动力因的术语来解释情感评价,’或者“你能够缶 诉我们在情感中作出的判断的动力因吗? ”对这个得到重加阐述的 问题作否定的回答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人们相信,当我们这 样做的时候,终极因概念对于它自身是一种合理的解释。但是治 一个人用这些术语来提出问题时,他似乎是在对批评者说:“不, 我不知道这些评价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它们是神秘的。”我们不 是采取更加直率和精致的路线,并以理论构造的术语来提出问题, 我们从经验中学到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式逛以下谢的路线来 回答:我们生而具有在情感上作出评价的能力,就馓我们生而抖 有记得从经验中输入的东西的能力一样。经验会影响作出怡感评 价的學中。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情感评价楚来自“过去 的经。莅这种用语中,LLT想耍承认的唯一之点是从所经历 的经验的一开始,个体(自我)作为在记忆中已形成概念的东西 是在构造和整浬那些将被最初知觉到、在概念上被保留、作沟越 础而重新获得的东西,■装前的行力正喿由于这个基础的级故而成 为有目的性的。完全超出了输入-输出的同一因素(幻我)采取 了一种同躯体的严格的机械过程相对立的立扬,并增舉了对于全
494
部经验一过去的和现在的——构造和整理(意义/,
5 .辩证法不足经不起生理学和生物学的研究的检验吗?物 」理理论在实质上是100%论证性的。
虽然在论证的物质因和动力因的意义上,生物学的解释从传 统上蛊一直遵循自然科学的描述的,但是有一些发生在大脑研究 中的有趣的发展提供了变化的希望^确实,在裂脑的研究结果中 不存在不利于以辩证法来解释行力的东西。大脑的两个半球可能 得出关于知觉到的实在的性质略有不同的倾向观,这在有些时候 能导致关于如何完成一种语言表达(左半脑> 或者艺术作业C右 半脑)的不同意见或冲突,这样的科学发现并没有给予辩证的阐 述多少致命的打击。完全相反!我们认为奥恩斯坦的髙度创造性 的——如果说偶尔被曲解了的话——努力〈他在脑的研究和禅宗 佛教的辩证法世界观之间作了一个比较>是在无意间指出*辩证法 在生物学的水平上对人类行为起了作用。
斯皮奈里和普里布兰姆用电子仪器记录了大脑额叶皮质中的 细胞,同时输入剌激于视网膜,他们发现,视网膜受体域的模式 被大脑细胞改变了。因此视网膜的感受能基于一种有选择的和定 向的大脑过程而时时改变,能认为这一定向的能力是通过学习得 來的吗?或者,假设这种能力是在经验展开时对生命施加影响的 先夭机制的一部分,是否更合理?我们认力后一理论至少和前一 理论一样是合理的a我们需要做的是考虑这样的可能性:这种视 网膜剌激的重新整理是遵循着对立性原则的——就像失于梦的变 形的研究结果所提未的那样,在这种情况下被感知到的事物和人 往往跑到现象和行力中的自己的对立面去我们于是就有了辩 证的生物理谂的开端o我们一些主要的脑科学权威采取了这样一 种理论态度;它比我们在第4、第5、和第7韋中讨论的主要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更不带洛克色彩。普里布竺姆已经承认,他
495
的“生物主义观点”是新康德主义,他把精神活动说成是《结构性 的” 0
但是对于辩证的阐述最引人注目的证据性支持出现在著名的 神经外科医生和脑权威潘菲尔德提出的对精神的解释中,他曾在 加拿大蒙特利尔的麦基尔大学从事他的研究。虽然潘菲尔德没有 辩证的语言,但他关于几个癱痫病人的脑剌激的经验给我们提出 了代表辩证的生物学理论开端的一些图象,这些病人在电极插入 他们打开的大脑中时是清醒的。他描绘病人的一种印象如下: 病人躺在手术台上,处于一种惊讶的状态,因为他觉得自己和他 的一些在南非农场上的亲戚一道大笑,同时又在蒙特利尔接受手 术。又有一种病人的印象是,他在受到电刺激要他发声时报告 说:“我没有发出那种声音……你(指潘菲尔德〕是从我身上弄 出这声音的”还有一种病人的印象,他受到移动一只胳臂的剌 激,他伸出他那支可以自由活动的手,把那支正在移动的手举到 一个地方,以抵抗电荷的支配。要想象任何一种更加具体的经验 的证据,它允许抛弃人类行为中的矛盾律,这将是困难的。在这 里,我们使人同时在两个地方(在心理上〉存在,他们拒绝对他们 所说的话承担责任,而通过相反的行为反对他们正在做的事情!
虽然我们现在述不能就这么做,但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要开 始使用一种辩证的基本原理来描述大脑中神经细胞活动的本性, 显而易见应该是简单的。潘菲尔德继续以一种半生物学的腔调讲 话,他指的是精神和身体的“两种本质”。虽然他愿意接受二元 论,这对于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比对于机械论的心理学有更大的鼓 舞(见潘菲尔德关于机械论不能说明精神的评论),但是也可能
能量支出领域。这样,如果意义(用物理学的术语来说,即是能 量组织)确实是辩证的,我们就能够在(能量的)存在的一个领
496
域找到一种二元性,而不去阐述分隔的和判然有别的领域(一中 有多的论题)。潘菲尔德让大脑成为一部计算机,他把精神说成 是这种纯粹工具性机械的程序编制者。这种程序编制者的比喻使 得情况好象是:从一个领域(精神)中得到的意义被带到了另 一个领域(大脑),,它在有意义的(能量)组织问题上与第一个 领域是分隔的和有区别的。辩证法如同元构念(讲etaconstruct) —样,允许我们提示,陚予一个单一的同一体(identity)次相 反于输入经验的规定(“我”对“非我”或“那称为输入的东 西〃),便肯定了一个带有自觉性时意义扩展过程,即事物可能
■■ S
丧另外一种样子(精确地说,就像在潘菲尔德的病人那里所见到 的那样)。这并非不像费希特的自我定义的发展,只有这点不同, 我们不是把辩证的自我定义建立在唯心论的基_上。那个导致而 不是涉及两个能童来源领域的二元论是由于分立的组织结构引起 的,一种是物理上的输入,一种是逻辑上推断出来的。前者(脑 组织)不会直接而简单地对后者(精神)作出说明。
现在所需要的是生物、生理领域的理论家的工作,从这样一 种可能性着手:大脑中的某些细胞——或者大脑中细胞组织的某 些形式一不仅允许信息通过一个输入-输出序列(具有记忆贮 存干预)的单向流通,而且允许潜能中有一种真实的自我反射性, 以便懂得,认识(knowing) $了¥準就是出自大脑的行动。如 象在潘菲尔德的病人的情况中二‘,. iri果这样的神经组织允许个 人统一体对于它的输入采取一种立场,而不仅仅是对输入作出反 应,我们就有生物学上的正当理由相倍行为的目的性。自我反射 性作匁这种观点中的一个理论术语,将取代反馈。正如潘菲尔德 在整个四十年左右的杰出经历中意囝探明的,应该承认永远存在 着一种超越的同一体,独立于计算机-大脑的物理过程,当电输 入发生的时候,有能力对其有效性和含义作出判断和决定。脑刺
497
激不能使他的病人得到这样的决定和信念。这种同一体的能力本 身不是输入,它要评论面前通过的物理场景,它要看出一种情况 中的幽默或者讽刺含意,它要保持一种与大脑机制相远别的完整 性,这使潘菲尔德得出结论说,“一个人的心灵(mind>……就 是这个人”.
我们对于面前的问题的回答是,就生理生物学的研究说,辩 证法并不是经不起检验的,虽然它所导致的理论将与经典医学模 式的传统还原性的质料-动力因描述分道扬镳。我们只能希望,将 来会看到,朝人本主义方面发展的神经生理学家会十分认真地吸 取辩证的概念,并很有启发地把辩证的概念用于他的研究努力之
6.其他科学怎样看待关于行为的目的论描述的前景?如果 我们重新引入终极因,我们不是冒险要从科学共间体中被排斥出 去吗?
我们在本书各处从其他各门科学提出了证据,以证明茕们的 科学家间行比我们现在所能意识到的更加乐意接受目的论^最后 的回答大概是要由这样的人来作出的,他将决定科学的定义是什 么。我们已经注意到,茌自然科学的描述中,培根的限制是怎样 地从非生物界向生物界扩展的。不过培根也说过,最终的因果关 系是与彤而上学、艺术、伦理学等等之中的理论描述有关的。但 是要对自然界中一种动物作出说明,正是人类行为心理学的责任, 这门心理学反映了对于艺术创造、道德、以及在思想中意念所起 作用的兴趣。
如果自然科学家因力心理学研究目的行为而把它涪成非科学 的而加以排斥,并进而排斥目的论,他确实就是提出了一种挑故? 关于人类行为中非目的行为的性质,他最好存一神可以加以辩护 的观点。人本心理学家论述这种观点,可以非难他的论证,只耍
'498
有可能,就引证经验论据支持对立的论点。换句话说,不论这种 批评可以当成是科学的还是非科莩的,他还是不能逃避作为学者 的应尽职责,即弄清自己的思想,正视对立的论点和证据。在最 后的分析中,科学的定义不过是一些惯例。一个让惯例而不是让 论点和证据支配他的职业活动的科学家是不值得汸效的或不值得 受重视的。
大约三十年前,罗伯特?奥本海默在美国心理学会大会上直 率地对心理学家讲了话。在当时,我们只能猜测他对于我们上述 理论的态度是什么,怛是他给自己选择的论题是在科学中使用类 比(在LLT中,我们把类比着成是有偏袒的同语反复)。他的 实质牲论证是;心理学继续在牛顿的(洛克的)机械论的基础上 对于它的科学作类比推理,但事实上,至少是物理学巳经脱离了 这个模式。当奥本海默说下面的话时,他把他对于人的表象的关 往表芾得很清楚了: “我认为,必须以极其谨慎的态度对待形式 的类比推理,特别是当我们把这样一些被试和那样一狴被试加以 比较的时候。在前一种被试中.,编码的概念,信息传递的概念, 或者目的的概念是先天的和自然的;在后一种被试中,它们不是 先天的和白然的。”他说的并不是调解理论。他后面的评论清楚 地表明,他本来是欢迎一门更加愿意考虑人类概念化能力的心理 学的。这本书所呼吁的改革直接符合了奥本海默的批评和建议。 它们也和庳恩提出的对科学行为的解释完金相符。因此*我们看 不出,如果心理学带头从人出发(或者用一个最可怕的术语:拟

Mtm对行为进行描述,“放逐”怎么就必然会随之而來。为 把具有人性特征的东西拟作是人呢?确实,如见我们的兴 趣是描述人类的行为,这种间语反复的特性就是应该在逻辑上采 取的笫一
7 .如架承认了在科学中“如粜……那么……”这种肖定后
499
件的命题的错误,你现在就必须承认,所进行的RV斫究从来都 没有确定地证明什么&因此,力什么我们还要作研究工作呢?
我们从事研究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反对我们理论上的对手关于 措述行为的观点。我们从来都懂得,虽然我们有证据支持我们的 理论,“另一方”大概也可以用某种模式把问题解释清楚(当然, 这对双方部是有好处的〕。但是,在我们尚己的思想路线内部, 证实是很重要的。之所以很重要,是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的证据, 我们才能确信,当我们并没有把我们的概念混淆和曲解为行为的 川流,好象他们是相关的而实际上并非如此的时候,我们的概念 就成立了。然而,甚至更力重要的是,如果我们要别人开始像我 们一样地看问题,我们就有责任把我们的概念传递到方法论的设 想中去,以便通过对我们坚决主张的观点的实际论证,使这些概 念能够“接触实际”。没有什么东西比看见我们预言将要发生的 东西的实际发生这件事对于我们潜在的支持者更具有说服力了。
我们在LLT中说,科学家是这样一神人,他们“有的时候” 努力证明自己理论上的争论之点是正确的,至于这么做能达到多 么经常的程度,则仍然是一个问题(有时,100%的时间是这么做 了,钽有时只有5 %的时间这么做,“这要视情况而定”)。显 然,某些别的人一~■学生或同事——也可以替这个逋论科学家完 成有关的经验性检验。如果从来就没有做这样的检验,如果这样 的检验结果没有影响在发展之中的理论的产生,我们就会坚决主 张,这个人不是科学家,虽然他或她可能在其他的知识领域具有 十分重要的作用。回到原来的第6点,这一类证据(而不是理 论〉是用来表示一类知识或者是科学的,或者不是科学的。
8.人本心理学脱离了比较心理学。
如果这是真的,而我们并不相信事情会变成这样,那么责备 应该投向那些坚持要使一切行为描述都一律能用因果有效解释的
500
&然科学家。这种还原性的要眾被当成是一种断言,因为它似乎 促进了心理学中理论描述的过分节俭的路线。我们在下面提出一 种可供选择的节省原则。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想要知道,在人类 水平上的一种目的性说明是杏降低了比较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 例如,如果人们参阅比较生态学的文献,可以看到,在这一门专 业中,关于目的性描述的可接受性有许许多多神态度,就完全像 在心理学中一样(见劳伦兹的批判性分析;第351—370页)?。 如果在今天没有强调目的性的比较生理学家,并且没有强调目的 性的生态学家,这确实是历史上的奇闻。但是要说目的性的人类 心理学必定脱离了较低的动物行为理论是背定不正确的。人本主 义者只能表眾惊词,为什么心理学在低于人的水平上没有作目的 性的阐述(如果情况确实是这样的话)。人本主义者不是疏远这 种阐述,而是乐于鼓励这样的阐述,如艰出现了这种阐述的话。
9.当你坚持要考察理论家的断言以及他的思想学派作出的 假定等等的时候,你是仅从个人偏见出发做出论证,科学家不能 涉及这样的“个人”因素《他们必须依据确凿的证据。
从个人偏见出发的论证是以对方“作力个人”的外部因素和 无关因素而拒绝一种看法。例如,如果受宗教考虑的驱使而论证 说有自由意志,那么由于这种带偏见的促动因素,自由意志的论 证就是无效的。认为我们在LLT中是从个人偏见出发进行论证 的批评家大概会认为,如我们所作的,在向自然科学家的质料-动 力因的论断提出挑战的时候,我们是在怀疑他们当作确凿材料的 东西,这完全是因为他们fe这些材料的作用中除pp原因的意义 外拒不考虑别的意义。LLT的批评者主张,只要k_些理论所提 眾的东西有累积的证据,我们就必须同作为记录在案的经验论据
① Lorenz^ Studies in animal and hu^ian beh aTior 501
打交道,而不能用这些论据探求前的先行假设中的论证来消腺这 些论据
如果LLT在向传统的然科学描述的挑战中所作的一切凫 要排除它那建基于范围狹窄的(它在这种研究中断定的〉因艰性之 上的怔据,上述批评就是有价值的。但是如张一一就像我们在这本 书中所做的——可以表明由自然科学的心理学家提供的证据是破 弥了目的性的证明,如果这里提出了一批可供选抒的论据反驳这 狴关于行为的非H的性说明,那么,一定要认为我们是在进行从 个人偏见出发的论证,则是完全错误的。那个主张他的论据是不 言而喻的科学家在同人本主义的辩沦中可能已经输掉了,因为正 如我们巳经看到的,科学方法就其本身而论不过連一种蹩脚的类 比,它所代表的可以是任何东西的发现,唯独不能代表有效因的 规律性连结?)。
不过,从另一种意义上说,我们必须承认,人本心理学家不 能完全避免对于从个人偏见出发的战术的兴趣5?在人本心理学中, 当然并没有把偏见、诡辩、以及这一类有关的人类特性排除在茌 在之外。在我们的心理学的实验中,我们不想使用这样一些论 证,但是我们也不想矫饰说:这些论诳没有出现,或者,科学家 在他们个人的看法中摆脱了这些不相干的问题。人本心理学将永 远对“人”怀有深厚的兴趣。
10,逻辑学习理论(LLT)不能预言某一意图将要采取什 么方向。只是把一种意图称之为理解,把次一意图称之力行动, 并没有把LLT从不能预测行为的闲境中挽救出来。我们怎么能 够有这样一门科学,它承认自己从一开始就不能作出预测呢?
①S-R连结佐行力主义心现学的基本公式.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部是对刺激CS) 的反应(R),
502
我们所考虑的最后一个问题大概被那些批评目的论的人当成 是对于这种行为研究方法的致命的打缶。这是基于一种科学的定 义,它强调预测,超过了看重知识。我们已经试着表明,科学家 经常能够预言一些他们没有弄懂的事情(见弗兰克的(〈科学之哲 学》,第2章,这一章对这个问题有最好的讨论。如果预测 是论据性证明的一个方面一例如对证实的控制和预测——那么 对于任何科学,从一开始就没有必要假定:它在某一天将对一切 作出预言!一门科学,它把“任何事情都是可预测的"这一论断 连作前提,就已经排除了这样的可能性:某些事物可能是f可预 测的,或者,有各种不同的、可能的预测形式(有些人把^狴情 况称为预测的“水平”,但是我们不喜欢在谈到水平时做这种暗 含的等级排列,而宁愿用“形式” 〔forms〕这个说法> 这样 的一门科学不会是客观的,因为它将不能了解论据可能提示的某 些可供选择的东西。 ,
'在心理学中,有些人相信他们的使命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 行为做出预测”。他们这么做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方法论技巧堉 髙到他们作为理论家的责任之上。他们把心理学家变成了保险公 司的统计员,并成功地提出这样的神话:保险统计的预测对于科 学的证据是足够的a但它显然这样!如同在第6章中所讨论 的,我们可以在保险统计的规则‘之_内研究同一体,并由此而发现, 规则“起作用”是因为这个同一体(自我)在面临特定情境逻辑 时提出的前提(终极因决定论)。
我们并不否认,我们愿意把责任归于个人,这意味着在行为 桔述过程中的某些问题上我们可以说行为就等于个人,虽然我们 可以退一步承认,这个人会选择这种或那种方法,但他实际上所
① Frank| P.> Philosophy of Science, 1957*
503
“做”的上不是由我们的保险统计的规则洪定的,而是由 决心▲是岛。对于包由意志心理学来说,没有别的方法来起 人们或者是接受终极因的构念,把它当作至少是在某些情 况下的行为的合理原因,或者是不接受终极因。如果一个人能够 仿制他的大脑的过程,把他“为此之故而行动”的东西加以概念 化,如果我们能够预测他的行为的唯一途径是了解别人在他所处 的情况下会做什么,或是了解通过这种或那种选择可能会得到的 好处,我们就必须主张扩展这样的可能性: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对 观察到的机会进行比较并对存种意义加以整理(活动的大脑过 程)。换一个说法,他可以在头脑中构造出一种情境(在这种情 境中我们已经通过观察与实验收集到基础比率作为一种“不同 的”情境),借此使我们的基础比率无效,如果我们知道他的构 造活动,我们当然就能够接近于预测他的行为> 侃是只要他是辩 证推理的人,确实能够整理(即潘菲尔徳的“安排”〕他先前的 前提,我们就不能预先知道他的枸造活动,
实际上,在这里,预测中的损失要大于得知“大多数人”在这 种或那种情境下将会怎样时所得到的好处(我们感到心珂测量试 验也利用了这一因素)3不平常的安排 < 前提〉湮没于误差变异中。 作为一门严密的人本心理学,LLT不必承认爭对行为作出 预测。它期望能和机械论心理学一样对行为作?出?预,测_。似是由人本 心理学家在实验条件下作出的预测将是这样的类型:我们预言, 某人的行为路线■^不论是倾向这边还是倾向那边^^将依据佌 在这一实验中应该怎样做的想法(推断)而定,甚至在他后来做的 事情不正确时也是这样。机械论者'认为:预测永远意味着这样的 情况:我们预言被试者可能这么做而〒可能那么做如果一个人 力图效法保险统计员的角色,那么后二类型的预测就被当成是本 质的,因为我们期待着一种实际的结果(谁买了肥皂,出了多少意 504
外,哪些学生真正毕业了,等等。)但是在一门+的,f中,顸 测也可以属于前一种既然科学方法不是理论活会本真,_它就不 能告诉我们应该实施这两种预测中的哪一种。逻辑学习理论对于 “非保险统计”预测的兴趣至少是和对保险统计预测的兴趣同样 强烈的。
严密人本心理学的原则
意识到这一点是重要的:LLT只是几种可能的人本心理学 中的一种,我们认为,这种学习理论作为促使人掌握人的属性的 首次努力,是值得心理学家考虑的。但是,即使它的构念证明不 值得进一步发展,还是有一些原则也许能为大多数(也许是全部) 希望自己能对科学事业做出一定贡献的人本心理学家所赞同。在 本书结束的这一章,我们提出十项具体的关于严密人本主义的主 张,以此重新肯定我们对于心理科学极其需要的这种发展的支 持。
1.理论的精密性质不同于方法的性质,要从后者得到前者 在原则上是不可能的&
除非我们预先就确定理论和方法两者是多少有些不同的事 情,科学方法的动力因构架就将继续被作为我们对行为的理论描 述的实质。一旦承认了两者的匡别,心理学家的责任就扩大了他 不仅必须收集科学的证据,他还必须不断地对他的思想进行加工, 审查他就这些论据提供的任何“经验说明”和有关假设。
2.外察形成的方法与内省形成的理论是一致的。
“在我的科学说明中,我只能谈论在我的方法中已经观察到 的东西”,这种态度导致在后继讨论中对于实验设计的重复表 述。“固守事实”作为出发点虽然很好,但这可能意味着一个人
505
拒绝深入到事实的关系当中去,以了解可能正在进行着的情况<*虽 然对于科学描述的某些方面是不合适的,但人们可以构成内省的 理论阐述来描述人类。对行为构成第一人称的说明完全是逻辑 的,因为我们是从第三人称的角度观察这行力,其目的是在所发生 的情况中消除我们(个人的)的影响。我们可以因为证据性的理由 观看“在彼处的那种行为”,但是在一种理论的意义上也可以把所 预测的事件过程解释为“我的”行力(即在那样的情况下我会作 出的行为)。
3.在关于人类的每一种实验中,考虑到两种或多种身份 -实验者的身份和被试的身份是有益的。
如果我们把一个实验中的被试作为事件过程中不起作用的因 素加以概念化,显而易见,要得到对于他的行力的人本主义的说 明,如果不是不可能的,也将是很困准的。现在,实验证据无疑 证明了,但这种关于被试的消极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必须承认这 一事实:在每一种关于人类的实验中都存在一种身份问题,它对 于事件的过程提出了我们称之力被试变量的东西。承认实验者的 身份也是重要的,因为我们就这样使自己想起,实验者是从某些 观点出发讲话,对于他们在自己的论据中可能看到的东西,他们 有一些作为范式的假定,如此等等。因此,关于人类的探索实验 是两种等同的有机体之间的一种羌系,其中的每一种在结果当中 都有一种“发言权” c这把我们引向下一个问题。
4 .考虑到内省的理论蕋础,节省原则要求任何对实验者适 用的描述性阐述也必须对被试适用,反过来也是这样^>
心理学家往往谈及对行为作节借解释的重耍性,而从未意识 到物理科学中的节省是唯一与外察说明联系在一起的。从外察方 面考虑,它有充分的理由用对于较低等动物完全相冋的术语来“节 省地”描述人类的行为——即翻译为质料因和动力因的概念。但是 5C6
内省理论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显然必定要把 (人类的>实验者和(人类的)被试者联系起来,并且坚持认为,对一 个人行为的说明与对另一个人行为的说明是相配的。如果我们看 一看所有的实验家怎样谈到(内锴地构成的)科学行为,
我ff]会发现什么呢? ’ * '
实验家把自己想成楚在一些假设的迤础上从事工作的,这些 假设喿他从这一类或那一类模式中类推地抽引出來的。然后他通 过一系列严格的、预先安排的步骤检验这些假设,这些步骤姓满足 他的评价标准的^?他使作力结果的数据受到数学的检验,这些数学 的检验是逃于}H明的假定之上的(例如中心极限定理),他所使用 的P-水平是完全任意的。实验家只是太愿意用这种方式乘描述他 的行为了。不过,当他记录下他所观察到的经验事实的描述时, 我们一点也不知道什么类推假定,预先排列,评价,或者任意的 判断标准。人类有机体“在仪器中”或若“在研究的设计中”是 作为有效引起的强化的历史结尾而出现的。这倒真是一种最不节 锴的行为方式D因此,人本主义者将甚于内省理论的节楫的理山 要求心理学家在同一的模式中既描述他们自己的行为,也描述他 们的被试的行
5.对于任何观察到的事实的模式'■不论是实验性的或是 别的,在原则上都布N种可能的解释a
今天几乎已没有哪个理论物理学家会天真得认力决盅性的实 验是可能的,更不必说是值得向往的,但是很多心理学家仍然 做着这种十八世纪的梦。对于理论来说,方法决不会是足够的, 虽然我们可以为理论矩下一般的经验法则,如我们“新的V锴法” 之类,但没冇一个心理学家会D欺地相信可以发现出一种方法, 使他能够一劳永逸地判定,哪一种理论是描述了任何事物的本 性!对于同一辜物可能布不止一个理论是真实的并将永远是真实
S07
的/
6.短语控制和预测中的词控制,既指实验设计的逻辑,又 指以后在实验过程中进行的操作。
在方法的讨论中,人们对进行控制的概念曾给予过于狭窄的 定义。人们假定只有一种动力因控制是合乎要求的,而事实上科 学发现的字,^^卩前提的连结,量度的探索,预测结果的检 验,结论彳I出——已大量带有形式因和终极因的意义。即使科 学家否认他是按照g的论〈在他的行为意义中运用终极的因果关 系)来推理,他确实也不能否认他遵循了有顺序的逻辑步骤,而 逻辑不是通过有效方式产生的事件顺序。在我们关于确证的控制 和预测的规定中,至少有一些控制是逻辑的控制。这意味着在我 们的科学程序中,我们从来都不只是在观察动力因。我们正在观 察的是我们已经从逻辑上预先安排的东西,这是一些连续的事 件,它们f容易受到我们自己的和被试的〈关于逻辑序列的)逻 辑的影响。
7.鼓励心理学理论家更广阔的理论概括,从理论到以方法 学进行检验的发展路线的加长是有益的。
心理学在使论据形成概念时要避免有意识努力可能招致的损 害,正如它应避免无约朿推论形成所谓松散的理论概括所带來的 损害一样。如果说曾有所谓心理学家无约束理论化的时期〈我们 对此有怀疑),那也确实早已成为过去了。除非心理学家和力出版 销售而审查他的著作的人承认从基本的概念化到所引起的经验 摔验可能有一条逻辑的发展路线,人们就不能卓有成效地进行概 念研究工作^只要我们的逻辑控制仍然是清晰的和精密的,这条 路线就可以放长一点^由于试图在方法中一在实验的设计中
看到理论,心理学已排除发生概念革新的可能^根据以下理 由便对一种研究加以排斥是不合理的:如认为它不能“立即”检 508
验它的全部范式,或者,只有基本范式的逻辑推导得到了实际实 验的检验。由于证实是仿照动力式的因粜关系定型的,茌这种事 件顺序中我们能够直接作为一种范式看待的只能是先前的洛克模 型,宣称这个范式是根据科学方法产生的证据中唯一可能的范式 就是摈弃了真正的客观性!
8.把变量的运用限制在方法论的讨论中,把它从理论的讨 论中完全排除出去。
我们必须断然否定心理学家就是研究变量这一说法。他们 研究的是他们的理论偏向认力与他们的职业兴趣有关的那些东 西,一旦他们逬展到对他们所相信的东西进行证明的工作,他们 的理论概念就象变量一样进入了证据检验阶段。一旦我们脱离方 法论背景而把我们的构念当作变量来谈,那就不会有劢于迖到任 何目的,实际上就是陷入惯例的泥潭。
9.在理论领域,重新承认形式因和终极因的结构是合理的 解释,承认这是它们岛身的力量所决定。
没有对于行为的目的论的描述,人本心理学是完全不可能 的。这就要求我们回到三个多世纪以来在自然科学中一直不承认 并加以嘲笑的那种描述袼式。350年前,料学家们根据充分的、 正当的理由抛宑了目的性的描述。目的论造成了它不能解决的问 题,而它确实解决的问题又是在受压抑的情况下解决的。作为二十 世纪的科学家,如果我们一定要象羊群一样,听从十七世纪历史 重担的躯使,继续对我们的理论描述强加约束——这种约束不顾 相反的证据,一直是在否定人的人性■■我们就不是忠实于自己 的使命。对宁人类行力的目的论描述,辩证法就象元构念一样, 提供了一种有用的基本原理。?
? jUKyclilac, J*F + (erf^)r DiaUctici Hiimanistic ratfor ?
ior arifl development, I976*参见本译文集上一箱译文,
509
10.心理学中人本主义方法和人道主义方法的区别。
有一种看法认为,一个人提倡人本主义心理学就必定是一个 人道主义者。如果我们能够一劳永逸地消除这种看法,就一定能 鼓励心理学中人本主义的发展。因力在思想史上目的论一直是和 神学、道德哲学、伦理学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看到当前正在发生的 一种不幸的趋向,就是假定人本主义者一定要为更加为人的粦似 宗教的一面进行争辩。有些心理学家在U己的著作中可能真心诚 意地想要对人本主义的理论作认真的研究,但他们由于人本主义 “假道学”内容而被人劝阻不要这么做。人本主义被认为与各 种类型的“交朋友”小组和社会改革是一回事——这些改革常常 由具有杜威一样的眼光的倡导者们以一种易动感情的方式构想出 来,他们随时准备把纯化批评(purity criticism)①强加于一 个行力观察者提出的任何特征描述。
因此,当我们谈到人本心理学的时候,对一个听者來说好象 我们是要他“把人类兄弟看成是值得尊敬和帮助的”或渚诸如此 类的事情。这种说法可能适合对人类关系的一般探索,但对于我 们作为科学家必须审查的论据的客观评价,这种伦理方面的表态 毫无疑问是有害的。它们作为解决这本书所讨论的问题的捷径而 出现&这种人本主义的倡导者并不认为人之所以失去人性是理论 构造中的技术问题,他认为,在一个人“应该”如何把人看成髙 级存在钧的问题上,他能依靠目的性的表述而亨學他的心理学同■ 行以目的论的方式来描述人类。这是误入歧途&会力a遵奉衆格
①作者对“纯化批评__的解释是,?这样的指控< 有的时候,理论构念强使它们 推述的对象带有任意的、菹曲的意义t丧失了被描述(被*释)的东西的本质D 纯化拊评的幅度从仅仅搞防这种可婼性廷伸到高度进攻的对T * 一切理 论,的拒铯支持一种‘自发的阐明_ _那邊由作为论据的_资料提供给不 带偽觅的观察者的7”一一译注
510
的卓见要好得多:人类的沉沦并不亚于他们的髙尚。
人本主义这个术语,如我们所建议的,在心理学中应取任何 得到拥护的理论的纯方面的含意。人本主义若在他们对一个 人的行为作出描述时&南了目的论,机械论者不把这种终极因的 概念引入他们的解释中。但是,人道主义者,不论他们具有人本主 义的信念还是机械论的信念,在心理学这个专业中至少是要部分 地改善人们的命运——或者是借助于在一种概念的盘义上提高他 的自我价值的水平(例如罗杰斯,或者是借助于以某种受控制 的方式提髙他的物质满足水平(例如斯金纳)人道主义者和 人本主义者之间的这种区别有这样的好处,就是消除那些不公正 的偏见,这是斯金纳和其他行为主义者曾经不得不面对的,如被 视为法西斯份子,残忍,或者人的尊严的敌人。人们可以不同意 在改造行为中主张操作条件作用的人的陈述,但是这种努力的目 的确实和“交朋友”小组中相互作用的分享和关怀一样是人道主 义的。事实上,行为矫正的倡导者经常使用“htimanUtlc”这个 词来形容他们的研究,但对这些研究使用lumanitarian”③这个 词才较为恰当。怛是要点在于t —个人可以是人本主义者而不必 承担改进社会政治或心理治疗的重担。
我们不耍求读者为了从事人本心理学的工作而接受任何一种 人道主义的前提。我们欢迎对传统观念进行攻击的人,欢迎愤悅 嫉俗的人,只要这些人准备使他们的概念受到严格的经验检验。
目的是要作意志坚强而头脑并不闭塞的人。不耍让任何人纠缠、 哄骗、威胁我们,这些人要求我们把理论放在任何一种基础上,
① vRogers. C.R., On becoming a person. 1961,
③humanistic中文可译为人道主义.人本主义和人文主义i tiumanitarian偏? 人迸、慈鲁、博爱等含意》—译注
SU
戧是不放在我们k为是符合人类状况的开端模式上。对于那些随 时准备作出努力怔明自身理论信念的人来说,科学的方法论工具 就在“眼前”,我们希望这本书由于形成了在这方面可供使用的 更令人满意的描述语言而有助于人本主义的事业a
杨功换译徐友漁校
512
人名译名索引
Adler,A,阿德勒 Adler, M.J,阿攀勒
Alexander 1 亚历山太一世 Allport,GtW.典尔 R 特 AnAximamler 两那充西曼德 Angyal, A.安贾尔 Aristotle 亚里士多德
^t^Thomai 阿査郎
Bacon, F,培根 Barnes, H.E. E 恩斯 Barron, F,巴伦 Bateson, 巴怜森 Begbie, 格■比 Benedict,TR.本 S 迪克特 Bennis, W,本尼斯 Befgson,H.柏格森 Bernard, L.伯 A德 Binswant gert L,其斯万格尔 Bonaventura, 伯雜饮图拉 Boring, E.G.波抹 Bpnirlbjf J. M 尔比 Brahma I. 布拉姆斯 Brock, W.布罗克 BubertM,布伯 Buffon, rte 布丰 Bugental, J.布榧资 Burke, E,伯克 Burtt.E.A.伯惮
Cannon, W,B,坎农
C* zanne,.p# 塞尚 Coleridge,S,T.柯勒律 f& Condillac, £.孔迪雅克 Cousins, N.苛辛斯 Crawford, M.P,艽劳搞德
D'Alembert, J,进朗贝尔 Dante, A,坦丁 Darwin, C, 达尔文 Delgado, 徳尔加多
Descartes,R.笛卡尔 Deutsch.F,多伊奇 DeTfey, J.杜戒 Dtlt^iy, W.狄:尔岽
Eckhart,],艾:S 哈特 Elircnzweigr A.埃伦兹费格 Ellis,A.埃利斯 Engels, F,恩格斯 Empedocles恩培多克勒 Erikson, E.H. 埃里克森
Farson, 怯森 FarsGu,R.E.法森 Ferenczi, S.F,费fe茨 Fichte? J.G,费希特 Fine, B,费恩 Fli^s.W.弗巧斯 Frank, P.弗兰兖 FrankUV,弗兰充尔 Freud,S.弗洛伊德
Fromm* E, Furtmlluer,
弗洛姆 福特米勒
Galileo lie 利略 Gardtieft J,W.加德纳 Gibran, K.J.纪伯伦 Goethe, J.歌癱 GoldUein.K. 寄尔*斯坦 Grod deck.G.格罗代克
HalIPL. * 尔 Halmo5,P.哈尔摩斯 Harding, M.E.哈丁 Harper, R, A.哈泊 Hauser, A.豪 S Hegel, G.黑格尔 Heideggtr, M.海德格尔 .一 Heming'way, E.海明威 Hera^lituA 赫拉克利符 Herbart, J,F,赫巴待 HeScbelpA. t| 射尔 Hippia* 希比 3E Hobbea, T. flf 布 士 Hollingworth, L,霉林沃思 Honey, K.霉尼 Howe丨Is, T,H,亲威尔斯 Humboldt, A,洪&
Hume, D休俱 Huxley, A.赫胥轚
lbn-RusKd 伊本*路西*
C即Averroes,阿成岁伊》
lames, W.詹坶士 Jefferson, T,杰播进 Jung.C.荥格
Kant, I. mm
Kierkegaarrf, S, fl:尔凯 _ 尔 Kilpatrick,W,H, * 尔帕特里吏 Kinsey, A,金西 Klineberg, 0.克兰伯格 Koestler, A, 凯斯待?
Koffka,K+ 科夫卡 KriitE. 充里斯 Kub ie_ L.摩比 Kuhn, T1* S.库恩
Lamarck, J*-B. ±t马文 Leibctiz? 莱布尼玫
Levy P D* 利 ?
Levis, C.SF 刘岛斯 LippsT^ 李皆斯 Locke, J* 济克 Lorenz* K. 劳伦兹
MpimonideS 马读尼德斯 Mannheim,K,曼海姆 Marceli G*马塞忽 Marm or, J*马莫尔 Marx, K,马究思 Maslow, A.H,马斯济 MayP R* 梅 McDougall, W. S独孤 Mea t M.米IK Mencten, H*L_ 象青 Milgram.S. 米尔格兰姆 Milner( M* 米尔納 Moatajgne* M,E.蒙田 Montesquieu 孟德斯姆 Moore, C. A,穆尔 Moreno, J.Lr,典雷诺 Mou$takasf C*莫斯塔苄思 Murphy, G,墨郭
N^garjuna 龙树 Newtoxi, !* 牛极 Nietzsche.F, ? Jfe
Ockham P W* 奥康 CVNeilU Eugene 尤金.奥涅尔 Oppenheim?r? R* 奥车海It Oirnstein,E,E.奥思斯圾 Otto, H* A* 奥托
Pascal,B_帕斯卡尔
SI4
Fastore巴斯托尔 Penfield, W.潘菲尔?
Peris,F.珀尔斯 Piave, F.皮亚维 Plato 柏位[fl Pribram,K*H.抒里布兰姆 Protagoras 朽■罗培哿拉
RanltrO* 兰克
RaskintN,拉斯金
Reict, W* 软希
Rhine,J.B.莱因
Rie^maii,D4 讯斯曼
Rilke,R*M,里尔克
Rogers, ChR,罗杰斯
Rychlac* 〗.F.里奇拉克
Santayana 桑资亚那
Sitre, J,P.萨特
Scbe]lingiF*W#J*yon 谢林
Schiller, 1 .C*F‘von 席勒
Schopenhauer^ A,叔本华
Sh&kESpe^re, W.莎 士比亚
Sbeldon? W*H,樹尔登
Shoben* E* J, H 本
Simone rie Bouvoir 四SK.德ff 乌华
Skinner,F* 斯金输
Socrates苏格拉底
Spinelli.D.N* 斯皮杂里
Spinoza, B、de斯宾诺莎
Sprang^, E,施茌兰格尔 StinmUN. 斯提奈特 StolUr,F,斯托勒 Stcrr, A*期托尔
Tetienb&um, S * 坦恩fS 姆 Theresa^ st. 圣特來萨 Thorn[丨 ike, E. L 菜代充 Tillich,P,蒂利希 Toff ler, A,托夫勒 Totc.anini, A* 托斯卞-尼尼 TyUr,L.泰勒
YerHifG,成尔第 Y,>ltair& 伏尔泰
Walker,C,E.沃克 Watson. G+ 沃森 Watt?, A.* 华兹 Wfrner? H p 维尔纳 Winckeimann, J*J,痕克尔曼 WolfftW,沃尔夫 Walfle.D.沃尔夫
Y么nkekvkh. D.扬克洛维竒 Yerkes_ 耶基斯
Zimbardo, P,Gt 饮 E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