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杰出青少年的9大能力 > 第6章 激发自己做大事的潜能

第6章 激发自己做大事的潜能

书籍名:《杰出青少年的9大能力》    作者:张国诚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学会改变自己》

  经验和学问包含在99%的“失败”中

  有一只体重达8000公斤的大鲸鱼,能跃出水面66米表演各种惹人笑的高难动作,令观者惊叹不已,非常钦佩这只大鲸鱼的训练师。

  这位伟大的训练师透露了他的绝活:开始时,他在水下安置一条绳子。鲸鱼每次从绳子上方通过时就会得到可口的鱼吃,训练师就拍拍它并和它玩,以此对它表示鼓励,让鲸鱼听懂人类的语言。

  当鲸鱼从绳子上方通过的次数逐渐多于从下方经过的次数时,训练师就把绳子稍稍提高一点。

  只不过提高的速度距离很短,不至于令鲸鱼因为过多的失败而沮丧。

  如果一开始训练师就告诉大鲸鱼,快!跃起来!并且达到规定的高度,这样你将会成为一个出色的表演明星,那时候人们将会为你喝彩,为你发狂,这样你可以得到你喜欢的一切,想想,那该有多么风光!

  “你有没有搞错,就凭我这个体重?恐怕你先得帮我减肥。”鲸鱼如是回答可想而知,它非但不会被打动,反而会认为培训师在开玩笑。而训练师运用一个小小的设计,却使鲸鱼在不知不觉中越过极限,取得了超凡的成功。

  这个哲理故事很有内涵,不得不让我们想起年青人学习时背英文单词。

  很多人都觉得背英文单词最头痛。面对每天英文课后一排排的单词,心里面就发毛。其实,我们每天只记一个单词还是很容易的,但是很多人先担心自己会前学后忘而最终放弃学习。谁会因为怕遭遇红灯而不上街?因为怕失恋而不找对象?怕吃药而不生病?如果我们要求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并把它看作像维持生命那么重要,那么,我们的生存层次也一定会因此而一步一步地上升。

  如果你是个营销员或者是生意人,假定你规定自己每月必须完成 100个拜访,先给自己设下 99次“失败”底线。结果你却做成了2次,也就是说,你的实际完成数比计划数多了1次,这时候你就会以一种赞许的眼光来看待这一次额外的收获,其余的98次失败就变得人情人理了。这难道不应该庆贺吗?再说,和人打交道是一件变数最大的事情,它不像某种应用技能那样有自主性。一次两次失败了,你就忙着下结论,看,我知道就是不行的,还是算了吧?好好想一想,10人不接受你,不等于第11个人也不接受你,你的说词对这个人不适合,不等于所有的人都不爱听。有人接受了你,或许就因为和你有眼缘,而并非是你推销给他的东西对他有多么重要。对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来说,一时一事难定成败。那么,怎样才能多一点可掌控性、多一点胜算呢?所有的经验和学问都包含在 99%、甚至是 100%的“失败”中!

  其他工作也是如此。比如你新上手一项工作,之前你对它只是有一点理论上的认识。这时候你也许会想,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去做,万一搞砸了,人家会怎么看我?于是你开始设想各种可能发生的问题,越想越觉得没有把握。由于你对这项工作的切入点是一个“怕”字,也就是说你给自己的心理暗示是“这件事我没有做过,所以我没法做好它”,你的意识在阻止你跨出第一步,即使你勉强跨出去了,一遇风吹草动,你的第一反映就是缩回你的脚来。

  举步前你什么都别想,跨出去就是了,就像呼吸和眨眼睛那么不由自主。以一种成人的心态去经历和体验每一个细节,不断修补、整合、重设、调整你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路径。这里需要特别提及的是,所谓成人的心态,它还应该包括,不埋怨自己,不指望有唾手可得的标准答案,不经常提示自己:我很辛苦,我正在克服困难。

  实力就是一切的一切

  杰弗森刚从学校毕业,很顺利地进入一家小型公司担任职员,说好试用三个月,期满调薪。

  公司人不多,杰弗森自认为工作胜任愉快,和学校的生活并没差多少。有次同学聚会,一比之下才发现自己拿的薪水和别人差很多。

  “你的能力不应只拿这样的薪水!”同学这么说。

  杰弗森如梦初醒,忿忿难平,终于按捺不住,找 BOSS“谈”。他向表示他有能力,不应只拿这样的薪水。BOSS不置可否。杰弗森认为自己“胜券在握”,谁知五天后,他的薪水并没调整,杰弗森十分尴尬,觉得进退两难,耐了半个月,终于辞职了。

  人性虽然复杂,但在复杂中还是有不变的铁律,这些铁律在任何人身上、在任何时间及场合都不太可能会改变,而杰弗森很明显地触犯了这些铁律,因此也可以说,从这些铁律来观察,杰弗森的要求落空,根本不用等到发薪日就可以确定的。

  杰弗森触犯了那些铁律呢?

  我们看,杰弗森刚去那家公司,没有“资历”,资历虽然不代表能力,但却代表了“力量”,他可以让人在某些时机、场合取得优势;换句话说,资历深的人声音大,有“份量”;资历浅的人不要说声音大小,甚至连发声的机会都没有,就算主管或老板给你“发声”的机会,其他人也会有意见,哪怕他们的学历能力都不如你。这种人性的特质,连老板或主管也无可奈何,而这也就是有些初来乍到的人不随便开口,一开口就表示“我是来学习”“请多指教”的原因。杰弗森来不到三个月,还在“试用”期间,而且也才刚从大学毕业,一般事都难开口了,更何况“薪事”呢!

  再看他对公司的“贡献”。人眼看高不看低,有成就有贡献,自然可以获得别人的尊敬与“臣服”;在一个单位里,“贡献”更是奠定个人地位的重要条件,也是谈判时的重要筹码。有“贡献”,说明了你是个有能力的人,也标明了你的“价值”,老板需要你的能力,你的要求,他应当会接受。若没有丝毫贡献就去谈判,老板是不可能基于“善意”而答应你的,因为他不了解你的能力,而且他若答应你,他将如何面对他人?杰弗森才到公司,工作还不算熟练,这么草率就去找老板谈,实在是不知天高地厚。

  还有他违背了“平衡”的铁律,一个无资历、无贡献的人是没有权利要求什么,也不可能得到什么的,这是因为一个团体里需要平衡。不仅老板或主管会主动去制造、维持平衡,同侪之间也会去制造、维持平衡,能有平衡的状态,则每个人都可受到“平衡”的庇护,而不致失去立足根本。另外,老板也需要和下属维持一种平衡的相对关系,也就是说,老板不希望他的下属爬到他头上去,因为一旦这种平衡遭到破坏,老板将会在领导统御上产生困扰;一旦属下壮大,他将失去统御的力量,成为被宰制者。以杰弗森为例,如果老板轻易在各种条件未备的情况下答应杰弗森的要求,以后怎么办?是不是任由杰弗森要胁?对其他员工又要如何交代?

  杰弗森不自觉地触犯了这三条铁律,期望落空势所必然,理想的做法是:先做满三个月,看老板是否调薪,如果没有,再去“了解”,确定试用是否“及格”,如果老板并无不用你的意思,那么在工作上多表现,再去要求调薪。

  总而言之,没有力量,是没有谈判的权利的,这是人类社会中的铁律。社会很现实,有力量才有权利,年青人想在社会上好好生存,就一定要记住:实力就是一切的一切。

  始终保持内心清醒

  狮子被猎人捕捉到,并且关在笼子里。

  狮子绕着笼了走来走去,一只蚊子问他:“你走什么呢?”

  “我在找逃出去的路!”

  狮子并没有找到可以逃出去的路,于是它躺下来休息,偶而也起来走动走动。

  “狮大王,你现在又在做什么呢?”蚊子问狮子。

  “我吗?”狮子静静地说:“我找不到路出去,所以我躺下来休息,并且也活动活动筋骨,我在等待机会呀!”

  狮子并没等到逃走的机会,反而等到了死亡,因为猎人要杀死它,好剥下它的皮去卖钱。

  蚊子问狮子说:“猎人要杀你,你知道吗?”

  狮子说:“我当然知道!我始终知道我在做什么、想什么!”

  一头狮子在无能为力的环境中,始终保持了内心的清醒。作为我们人类,是不是应该在任何时候都保持最大的清醒呢?

  有时候保持清醒地是痛苦的事,若环境果真无法改变,迷迷糊糊,醉死梦死反而还能保有一些“快乐”。但寓言是寓言,人世是人世,在人世里,没有绝对的事,一加一并不一定会等于二,世事的发展,总是会出人意料,也因为如此,人世间才有那么多的悲喜剧。

  虽然如此,保持内心的清醒还是必要的,因为在没有绝对的世事中,却也有一些“必然”,也就是说,有些悲剧是属于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而有些喜剧是属于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

  为什么要保持“清醒”?

  因为这样你才能了解周围环境的变化,也才能了解你该怎么做,做了之后的结果,以及这结果所代表的意义。就算有时候你并不能做什么,但你也要知道你正在“做”什么,无能为力的“无所作为”也是一种“做”,这是经过评估所做的决定的呀。能保持清醒,你就会有一颗敏感的心,能测知环境,尤其人心的变化,并且有敏锐的判断,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能保持清醒,你就不会慌张、忧虑、不安、迷惑,你就会冷静。

  要保持清醒不容易,因为人是感情动物,各有弱点和盲点,但可以经过练习而成,而做为你的练习的法则便是——反省!

  古代的圣人都强调一日三省吾身,对于不是圣人的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在任何有困难面对尴尬的时候,反省自己呢?

  所以,我们一定要永远保持清醒,有时候可能我们不一定能做什么,但一定要知道你正在做什么。

  自己身上有最好的地图

  黄昏时刻,有一个人在森林中迷了路。天色渐渐地暗了,眼看黑幕即将笼罩,黑暗的恐惧和危险,一步步移近。这个人心里明白:只要一步走岔,就有掉入深坑或陷入泥沼的可能。还有潜伏在树丛后面饥饿的野兽,正虎视眈眈注意着他的动静,一场狂风暴雨式的恐怖正威胁着他,侵袭着他。万籁无声,对他来说是一片死前的寂静和孤单。

  这时,凄黯的夜空中,几颗微弱的星光,一闪,一烁,似乎带来了一线光明,却又不时地消失在黑暗里,留给人迷茫。但是对汪洋中的溺水者来说,一根空心的稻草都是珍贵的,都认为是救命的宝筏,虽然一根稻草是那么的无济于事。

  突然间,眼前出现一位流浪汉踽踽途中,他不禁欢喜雀跃,上前叫住,探询出去的路途。这位陌生的流浪汉很友善地答应帮助他。走呀!走!他发现这位陌生人和他一样的迷途。于是他失望地离开了这位迷途的陌生伙伴,再一次回到自己的路线上来。不久,他又碰上了第二个陌生的人,那人肯定地说他拥有逃出森林精确的地图,他再跟随这个新的导引,终于发现这是一个自欺欺人的人,他的地图只不过是他自我欺骗情绪的结果而已。于是他陷入深沉的绝望之中,他曾经竭力问他们有关走出森林的知识,但他们的眼神后面隐藏着忧虑和不安,他知道:他们和他一样地迷茫。他漫无目的地走着,一路的惊慌和失误,使他由彷徨、失落而恐惧。无意间,当他把手插入口袋时,找到了一张正确的地图。

  他若有所悟地笑了:原来它始终就在这里,只要往自己本身去寻找就行了。从前他太忙,忙着询问别人,反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事——回到自己身上找。

  如同这位流浪者,我们天生具有一份内在的地图,指引着我们离开忧虑和沮丧的黑森林。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情绪性的恐惧是多余的。假如任何人告诉你别的,那他一定没有找到他自己。

  解除恐惧的办法是始终存在的,但是我们一定得靠自己的能力去解除自己的恐惧,不能随便听信他人,不要因为他自称知道解决的办法,就放弃自我明智的追寻,甚至委屈了自己。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追寻,甚至于“绝望”本身也能够帮助我们。如保罗·泰利斯博士指出:“在每个令人怀疑的深坑里,虽然感到绝望,我们对真理追求的热情,依旧不停地存在。不要放弃自己,而去依赖别人,纵使别人能解除你对真理的焦虑。不要因诱惑而导入一个不属于你自己的真理。”

  所以,尽管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如意的事,但只要你善于把握自己并明白以下几点,是可以战胜困难的。

  不要把忧虑和恐惧隐藏在心中。许多人有忧虑与不安时,总是深藏在心间,不肯坦白说出来。其实,这种办法是很愚蠢的。内心有忧虑烦恼,应该尽量坦白讲出来,这不但可以给自己从心理上找出一条出路,而且有助于恢复头脑的理智,把不必要的忧虑除去,同时找出消除忧虑、抵抗恐惧的方法。

  不要怕困难。人遇到困难,往往是成功的先兆,只有不怕困难的人,才可以战胜忧虑和恐惧。

  同样,在人生的战场,我们必须善于放弃,而倾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于主战场上,不必计较次要战场的得失与荣辱。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学会放弃同样重要。当你路过篮球场或足球场时,看到别人正尽兴比赛,听到那欢快的笑声时,能不动心吗?但这时,我们必须放弃一项:去燥热的教室里学习,或是在凉爽的绿茵球场上活动,斟酌损益,当放弃后者而取前者,因为我们的前途比短暂的欢乐更为重要。我们应当学会放弃,并且敢于放弃,不要为一点利益斤斤计较。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必须学会放弃,学会可以为了一棵树而放弃整个森林,这也许便是另一种珍惜。未来是不可知的,而对眼前的这一切,我们还来得及把握,我们还可以在无限中珍惜这些有限的事物!

  好了,年青人,在你自己身上,有你最好的地图,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否则,你的地图就会失去它应有的价值。

  除了自己瞧不起自己,

  没有人敢瞧不起你

  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去参观凡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凡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答:“凡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

  第二年,这位父亲带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这位父亲是一个水手,他每年往来于大西洋各个港口,这位儿子叫伊东布拉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

  20年后,在回忆童年时,他说:“那时我们家很穷,父母都靠出苦力为生。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认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好在父亲让我认识了凡高和安徒生,这两个人告诉我,上帝没有轻看卑微。”与生俱来,人是一样的人,但往往有那么一些人把自己搞得一塌糊涂,因为他们太自卑了。

  富有者并不一定伟大;贫穷者也并不一定卑微,上帝是公平的,他把机会洒到了每个人面前。自卑的人也有相同的机会。

  每一个事物,每一个人郁有其优势、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自卑只能让你自己独自没落。

  心理学认为,自卑是一种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其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学识、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常产生猜疑心理;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等。自卑心理可能产生在任何舞龄段和各种各样的人身上,比如说,德才平平,生命仍未闪现出“辉煌”与“亮丽”,往往容易产生“看破红尘”的感叹和“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无奈,以至把悲观失望当成了人生的主调;经过奋力拼搏,工作有了成绩,事业上创造了“辉煌”,但总担心“风光”不再,容易产生前途渺茫、“四大皆空”的哀叹;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一去不回头,往往容易哀怨岁月的无情和生发出红日偏西的无奈……这种自卑心理是压抑自我的沉重精神枷锁,是一种消极、不良的心境。它消磨人的意志,软化人的信念,淡化人的追求,使人锐气钝化,畏缩不前,从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开始,以自我埋没自我消沉告终,使人陷入悲观哀怨的深渊不能自拔,真是害莫大焉!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自卑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力和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情感。自卑感的产生,往往并非认识上的不同,而是感觉上的差异。其根源就是人们不喜欢用现实的标准或尺度来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应该达到某种标准或尺度。如“我应该如此这般”、“我应该像某人一样”等。这种追求大多脱离实际,只会滋生更多的烦恼和自卑,使自己更加抑郁和自责。自卑是人生成功之大敌。自古以来,多少人为自卑而深深苦恼,多少人为寻找克服自卑的方法而苦苦寻觅。

  强者不是天生的,强者也并非没有软弱的时候,强者之所以成为强者,在于他善于战胜自己的软弱。一代球王贝利初到巴西最有名气的桑托斯足球队时,他害怕那些大球星瞧不起自己,竟紧张得一夜未眠,他本是球场上的佼佼者,但却无端地怀疑自己,恐惧他人。后来他设法在球场上忘掉自我。专注踢球,保持一种泰然自若的心态,从此便以锐不可挡之势进了一千多个球。球王贝利战胜自卑的过程告诉我们:不要怀疑自己、贬低自己,只要勇往直前,付诸行动,就一定能走向成功。久而久之,就会从紧张、恐惧、自卑中解脱出来。因此,发愤图强,积极取进,是医治自卑的良药。

  其实个性不合才正常

  先生爱滥买东西,家中堆积如山。床头放满,就堆放地上;地上堆满,就占走廊。妻子疲于打扫整理,于是每次出门或旅行,丈夫一买东西,两人就开始吵架。

  谈起这一点,做妻子的恨得牙痒痒。

  妻子个性耿直,说话坦诚,一说话必得罪人,得罪人后还不认错。而丈夫却认为世间根本没有对错的道理,只有保持和谐的需求;于是,太太整天想热战而苦无对手,因为丈夫采取冷战态度,彼此话不投机,婚姻关系日趋冷漠。谈起老婆,丈夫一脸无奈,令人同情。

  无论你结婚多久,但一旦谈起婚姻里的个性冲突,也许所有婚姻都会无一幸免。

  这岂非怪事?

  当初两情相悦,自认个性相合、才会非君莫嫁,非卿不娶。为什么结婚几年后才来抱怨对方与自己的种种不合?是爱情使人盲目?还是结了婚的人变得更独具慧眼?使他(她)在别人眼中还不错的配偶,却有许多独到的批判?个性不合的故事,有千种万状,形形色色,其复杂、其特异,常令局外人讶异,这随手拈来的两个范例,就是局内人深受其苦,而旁观者很难了解的“不合”僵局。

  所以,我们不免要问,既然会个性不合,当初为何会结婚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婚姻中为何有那么多不合?就是因为彼此结婚了!若和一位个性不介的人只做朋友,很多个性的难缠处根本没有机会碰触到;个性不合的同事或上司,再不合,也有职位权限的约束,必须维持表面的合作及安全的距离。

  但是,在非常封闭、亲密的婚姻关系里,距离很近,短兵相接,个性不合的潜在因子完全得以自由彰显,那可就难缠了。

  由于利害与共,做朋友时不见得构成麻烦的不合之处,都会突显成大问题;由于关系密切,别人可以一笑置之的差异,婚姻中人却可能因长年累月的忍受而感到痛苦难耐。在婚姻里,“最好的和最坏的都给你”是常见的游戏。

  如果和同事吵架了有后遗症,和朋友吵架对方会掉头而去,大不了你也可以与他断交。

  只有配偶和小孩,无论你怎么骂他,只要还没有到撕破脸的地步,他(她)都不能一走了之。

  “看我能勉强你到什么程度而你不会走掉?”这又是婚姻里的另外一种游戏。所以,“不合”成了大问题。

  既已结了婚,不能像换个公司或与人拆伙那样潇洒地向“不合”说再见,只能在发现“不合”的事实后想办法与之共同生活?

  而且,要小心维护,不要让与“不合”勉强共处的怨气及无奈侵略了爱情的地盘,使婚姻中的“不合”现象扩大,而感情的相合逐渐消失。

  妙的是婚前的“相合”,也可能正是婚后的“不合”。恨丈夫乱买东西的老婆,婚前可能正是因为对丈夫的慷慨印象深刻而心许;讨厌老婆直话直说的丈夫,当初就是因为欣赏这个女人谈恋爱的坦诚大方啊!

  既能载舟,便能覆舟。婚前的“相合”,可能就是婚后的“不合”,只是我们在选择对象的条件而心动时,常常见树不见林,没有远见而已。

  快乐由心生

  小和尚来问师父:“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师父说:“用功。”

  小和尚再问:“如何用功?”

  师父说:“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小和尚再问:“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

  师父说:“不同。”

  小和尚再问:“何故不同?”

  师父说:“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素,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小和尚再也不问了。

  修行到心无空碍,却不是容易事。一位唯心论的学者,平夙昌言意志自由,忽然被人绑架,系于暗室十有余日,备受凌辱,释出后他对人说:“意志自由固然不诬,但是如今我才知道身体自由更为重要。”

  常听人说烦恼即菩提,我们凡人遇到烦恼只是深感烦恼,不见菩提。

  常言道,“境由心生”,又说“心本无生因境有”。总之,快乐是一种心理状态。内心坦然,则无往而不乐。

  吃饭睡觉,稀松平常之事,但是其中大有哲理。

  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转为烦恼。叔本华的哲学是:苦痛乃积极的实在的东西,幸福快乐乃消极的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所谓快乐幸福乃是解除苦痛之谓。没有苦痛便是幸福。再进一步看,没有苦痛在先,便没有幸福在后,梁任公先生曾说:“人生最快乐的事,莫过于看着一件工作的完成。”在工作过程之中,有苦恼也有快乐,等到大功告成那一份“如愿以偿”的快乐便是至高无上的幸福了。

  有时候,只要把心胸敞开,快乐也会逼人而来。这个世界,这个人生,有其丑恶的一面,也有其光明的一面。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随处皆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雨有雨的趣,晴有晴的妙,小鸟跳跃啄食,猫狗饱食酣睡,哪一样不今人看了觉得快乐?就是在路上,在商店里,在机关里,偶尔遇到一张笑容可掬的脸,能不令人快乐半天?

  当我们住进医院里,僵卧了十几天,病愈出院,刚迈出大门,陡见日丽中天,阳光普照,照得我们睁不开眼,又见市人熙攘,光怪陆离,我们也会不由地从心里欢叫起来:“好一个艳丽盛装的世界!”

  “幸遇三杯酒美,况逢一朵花新?”我们应该快乐。只有深入到生活的深处,你才懂得自信与积极才是快乐之源。

  没有气的皮球是拍不起来的

  一个经理,他把全部财产投资在一种小型制造业上。由于世界大战爆发,他无法取得他的工厂所需要的原料,因此只好宣告破产。金钱的丧失,使他大为沮丧。于是,他离开妻子儿女,成为一名流浪汉。他对于这些损失无法忘怀,而且越来越难过。到后来,甚至想要跳湖自杀。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一本名为《自信心》的小书。这本书给他带来勇气和希望,他决定找到这本书的作者,请作者帮助他再度站起来。

  当他找到作者,说完他的故事后,那位作者却对他说:“我已经以极大的兴趣听完了你的故事,我希望我能对你有所帮助,但事实上,我却绝无能力帮助你。”

  他的脸立刻变得苍白。他低下头,喃喃地说道:“这下子完蛋了。”

  作者停了几秒钟,然后说道:“虽然我没有办法帮助你,但我可以介绍你去见一个人,他可以协助你东山再起。”刚说完这几句话,流浪汉立刻跳了起来,抓住作者的手,说道:“看在老天爷的份上,请带我去见这个人。”

  于是作者把他带到一面高大的镜子面前,用手指着镜子说:“我介绍的就是这个人。在这世界上,只有这个人能够使你东山再起。除非坐下来,彻底认识这个人,否则,你只能跳到密歇根湖里。因为在你对这个人作充分的认识之前,对于你自己或这个世界来说,你都将是个没有任何价值的废物。”

  他朝着镜子向前走几步,用手摸摸他长满胡须的脸孔,对着镜子里的人从头到脚打量了几分钟,然后退几步,低下头,开始哭泣起来。

  几天后,作者在街上碰见了这个人,几乎认不出来了。他的步伐轻快有力,头抬得高高的。他从头到脚打扮一新,看来是很成功的样子。

  “那一天我离开你的办公室时,还只是一个流浪汉。我对着镜子找到了我的自信。现在我找到了一份年薪三千美元的工作。我的老板先预支一部分钱给家人。我现在又走上成功之路了。”

  他还风趣地对作者说:‘我正要前去告诉你,将来有一天,我还要再去拜访你一次。我将带一张支票,签好字,收款人是你,金额是空白的,由你填上数字。因为你介绍我认识了自己,幸好你要我站在那面大镜子前,把真正的我指给我看。”

  人是一种有理想、有目标、有追求的高级动物。生活的态度是人格的温度控制器,其好坏足以影响人生的成败。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迈向美满成功的跳板。

  人生的方向是由“态度”来决定的,其好坏足以左右我们构筑人生的优劣。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成功的催化剂,它使人格变得温暖活泼,富有弹性;使人充满进取精神,充满冲劲和抱负,即使遭遇困难,也可以获得帮助,事事顺心。因而,做一个快乐的“王子”。

  相反,消极的、冷漠的人生态度则会使人格变得萎靡、阴郁、懒惰,使人觉得周围处处都是障碍,都是不友好的眼光,最终使自己遭遇失败。人生态度是后天的,消极的人生态度并非先天遗传,并非不治之症,完全有可能设法加以纠正。

  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事情。相信人生充满乐趣,常微笑,避免愁眉苦脸,会令你怀有希望,从内心产生信心,使你一夜之间判若两人。下面是培养积极心态的几个方式,供你参考:

  早晨起床后,就要决心过愉快的一天,下决心不要为琐事烦心,必须提醒自己记住情绪的力量非常大。如果在愉快、积极的气氛中醒来,加上潜意识的作用,一天的心情都会感到舒畅。若因无谓的事而烦恼、不愉快时,应赶紧注意纠正。

  走路时,不要两眼看着地面,应该抬头挺胸,昂首阔步,断不可妄自菲薄。要祛除孤立的心态,毅然钻出象牙塔,和外界打成一片,这样就会看到充满幸福、亲切、爱情、希望的美好事物。这时你会发现,在污秽的街上居然长着一棵漂亮的树,街角的修鞋匠雄心勃勃、充满希望,即使老找你麻烦的上司也有他好的一面,万事都显得那么美好。振作精神,不要做“没办法”的人。无论怎么困难的工作,都应认真思考解决的办法,不可推拖敷衍,不可怕麻烦,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担忧上,不要替自己找寻借口。要知道,成功的哲学在于“天下无难事”。

  假如无意中做下傻事,没有必要因此捶胸顿足,不要气馁。事情没做好,用不着找借口,这样做并不能改变事实,而应力求下一次把事情做得更好。为此应该接受别人善意的批评,把它看成一种激励的力量,不应心存芥蒂,产生抵触情绪。

  不要故意给人难堪,不可对人吹毛求疵,而应处处与人为善,否则别人也会给你脸色看。

  应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多替人着想。圣贤曾说“与其因怀疑而招致误会,不如没有疑心而被骗”,相信别人,别人也会相信你。

  人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别人的影响。择友务必慎重,最应该交的朋友是有干劲、态度乐观爽朗、处事练达的人。

  自信心是一个人做事情与活下去的支撑力量,没有了这种信心,就等于自己给自己判了死刑。

  没有自信心,好比没有气的皮球,怎么拍也拍不起来,谁还会拿去比赛。

  潜能无限,把握好手中的铁锹

  举重项目之一的挺举,有一种“500磅(约227公斤)瓶颈”的说法,也就是说,以人体的体力极限而言,500磅是很难超越的瓶颈。499磅的纪录保持者巴雷里,比赛时所用的杠铃,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实际上超过了500磅。这个消息发布之后,世界上有六位举重好手在一瞬间就举起了一直未能突破的500磅杠铃。

  玉不琢不成器,人的潜能也一样,不去挖掘就有一潭死水,日久便会发臭。

  人的潜能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恐怕是谁也无法回答的。因为按照科学家的说法,人的一生只能用去其脑力的1%,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99%的潜能有待挖掘。

  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潜能是因为人都有惰性,如果可以依赖,如果可以不动脑筋,那么就没有人刻意的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来,这个现象在女性身上最为明显。也许是因为社会的浮躁,也许是因为“男权”社会的余波,女人在社会中总是扮演依附性的角色(当然并不代表所有的女性都是依附于男性的)。可是如果一旦失去男性的依靠,女人往往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比如离婚的女人,因为有过失败的婚姻,对男性的信任度也下降,因此她们更多的需要靠自己创造生活。而事实上,很多女性已经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女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原来她们离开男人会生活得更好!

  这就是潜能的力量。但是很可惜,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释放出自己的潜能。所以我们更应该在日常做事中就学着逼迫自己,对自己要求得更高一些,去办那些你认为自己做不来的事,也许你就会发现,很多能力都是要靠自己深挖掘才能表现出来的。优秀的人就是懂得如何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的人。

  其实,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小觑自己的能力,自己限制自己本身的发展,有小小的成就马上以为自己已经到达巅峰状态,于是不肯再冒险,坚决不再向上爬,结果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潜能,错过无数向前推进的机会。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对自己潜能不充分了解而因此自限的人。假如这些人能够充分了解及利用自己的潜能,那他们岂不是可以为自己创造更丰富更美好的人生?所以,只有不断地发掘、了解、利用自己的潜能,才能将自己的成就推上一个又一个的高峰。

  了解及利用潜能的宗旨在于去办好那些你真正喜欢做的事情。

  做为年青人,你应该尝试问问自己:我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有什么素质是其他人没有的?我做什么事情时觉得最舒服?我做什么事情做得特别好?我有什么嗜好?我有什么与生俱来的才能?有什么事情我做得特别自然?空闲的时候我会去做什么事情?这样就可以找到你的兴趣所在,只有在这些有兴趣的领域你才可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许多时候,父母、老师及其他长者,会为了我们将来有安定的生活,而替我们选择一条安稳有保障的路。可是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我们的潜能,造成很大的浪费。

  因此当我们生活得不如意,觉得未能发挥潜能时,不妨问问自己:“父母为我们所创造的自我形象是否有问题?”如果你觉得确有问题的话,那就表示你的生活方式未能将你的潜能带出来,你需要改变。

  还有一种情况,当别人说:“你最在行是做……”“这件事找到你办就确保无误”,“我早知道你对此事的反应会如此了”,“你别的可能不行,这个一定行”等话时,将这些说话详细地用笔记录下来。如此做了数星期之后,有系统地分析你的笔记。你会发觉你的行为有一定的模式,原来你一直在人前显露自己某方面的兴趣及才华。这些兴趣及才华很可能是你自己以前从未意识到的,不过如果你相信“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句话,你不会对这些发现掉以轻心,因为它们会带领你发掘到自己真正的潜能所在。

  知耻近乎勇

  不幸的狮子被关在笼子里,狐狸看见了,一改往日卑微,指着狮子的鼻子辱骂:你这可恶的森林霸王,我再也不必每月送你一只鸡。狮子心平气和地回答:“捉弄我的是不幸的命运,何必为小人的辱骂呕气!”

  生活中的小人就像寓言中的狐狸,你得意时,他锦上添花;你遇难时,他雪上加霜。所以平时最好不要跟这种人打交道,这种趁人之危的行径令人鄙视。

  狮子的态度十分明确地向人们展示了什么叫“不跟小人一般见识”,你要和他生气,才是真的吃亏了。

  每个人的一生之中,总会有“宠”有“辱”。“辱”便是侮辱、耻辱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落魄的时候,对待“辱”,君子、小人的处境虽然相类似,但他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君子坦荡,泰然处之;小人气馁,恹然沉沦,一个人如有君子的胸怀——受辱心不惊,就能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持正直的品行,遇到挫折、受到打击也会心境开阔,沉着冷静。

  人世多磨难,并不可怕。有志之士决不会在困恶忍辱中忧心忡忡、动摇信心。他们深深懂得,环境愈艰苦、条件越恶劣,越能磨练人的忍耐心,。造就战胜困难的强者、正像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们都知道汉代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忍辱发愤的动人事迹:司马迁触怒帝王,受刑下狱,他几次想死,但三思之后,想到那些逆境中成就伟业的先贤圣哲,他决心思辱发愤,终于经过十八年的奋发进取,完成了巨著(史记)。由此可见,受辱之时不改志,那就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最终会创造辉煌,要做到这样,首先要有一种“眼底无穷世界宽”的博大胸怀,只要看清了,想通了,才实现了主观上的自我解放,自我超脱,才能显示出人生的真正意义。

  受辱心不惊,是一种“知耻”后的行事原则,然而有“知耻”,便有“不知耻”者。这样就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人知耻、忍耻到雪耻,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国雪耻;也有人受辱却不知耻,即是人们常说的厚颜无耻或恬不知耻“乐不思蜀”的故事就给我们展示了蜀后主刘禅这个“无耻之徒”,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也”。这就是说,一个人不可以无廉耻之心,不知道耻辱的耻辱,才是真正的耻辱。

  耻辱有大小之分、轻重之别。小而轻的耻辱,如与人争吵,白白换骂、遭人批评、受人议论,对于这些应吸取教训,决心改正,努力做出成绩,但是如果一个男子汉大丈夫,穷得讨饭,靠漂母(注:洗衣服的老妇人)施舍饭吃;有力不敢使,从少年的胯下钻过去,一般人是经受不起这种奇耻大辱的,特别是青年人又有何面目见人?但是韩信经受住了这严峻的考验,并且为他后来建功立业奠定了忍辱负重的思想基础,正应了那句话,“大丈夫能屈能伸。”

  “知耻近乎勇”,把自己所受的耻辱变为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韩信正是能知耻而后勇,同样,卧薪尝胆对后世之人所以能具有教育和鼓舞作用,最主要的原因也是“知耻后勇”,一般说来,一个人或一个国家从知耻到雪耻,必然有一段历史距离。大多数受辱者,皆因当时的力量或境遇处于劣势,在与人斗争中,或力量悬殊、寡有敌众,或天时地利不和,致使自己被人打败或欺凌,不能立即雪耻,只要能做到“受辱心不惊”,将耻辱强忍吞下,铭记在心;经过养精蓄锐、日渐强大,洗雪旧耻,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仇”或“耻”都非“报”不可。

  我只想说,身受耻辱,意志坚强。胸怀宽广、志向高远者,必得胜利。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夏季天气炎热干燥得不得了,到处像着了火一样,池塘的水干了,住在池中的两只青蛙不得不离开那里,另找容身之处。

  它们看到一口贮满水的深井,一只青蛙说:“我们下去,就呆在这里吧,肯定有许多食物供我们生存。”

  另一只青蛙却说:“可是如果一天井水也干了,咱们就永远也跳不出这么深的地方了。”

  青蛙遇到的那口深井,也可以利用,但只是权宜之计,可解燃眉之急,但不是长久之计,不可久留,一旦困境有了转机就要马上离开。

  凡事要考虑后果,以决定行动是否可行。如果不计后果,只图一时之便,就会自蹈无法脱围的深渊。做事就要深谋远虑,当然不是说好高骛远,凭空想像,而是结合眼前,加以权衡。

  世事多变,世界是纷繁复杂的,没有任何固定的方式能够担保人这一生一世平安顺遂,天下大势自古以来便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合”,治世世;“分”,乱世世。这一“分”一“合”,反映了朝代的更替和历史的发展,人这一生也像大海的波涛,有起有落,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有人把生活比作驾舟,风里漂浪里走,力克激流。一个人处在复杂多变的社会里,常常感到世事难料。古人云:“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顺者”常居安思危,深谋远虑,“逆者”多目见短浅、执迷不悟。孔子在《春秋》中告诫人们:“入无远虑,必有近忧。”这种谨慎的处世思想是我们所提倡的处世之道。

  历史是无情的,无数史实告诫人们“顺之则存、逆之者亡”和“居安思危”的道理。纵观我国封建社会各朝各代的兴衰,一般地,统治者在创业之初,往往历经磨难,深知立业艰辛,每于开国之初,尚能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力戒奢侈,以仁政治天下。但是“创业不易,守业更难。”一旦这份基业传到子孙手里,却成了他们享乐的源泉、挥霍的资本。历史上难得有几位明君。况且即使他为百姓着想,而生活上仍免不了奢华。更多的国君骄奢淫靡,逸乐无度,只顾眼前却无远虑,顾享乐而不恤民情、不理朝政,以至乐极生悲,国倾身亡。很典型的例子便是春秋战国时的秦国。秦始皇是一代英豪,他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作出了许多丰功伟绩。然而,他也曾耗费巨资,搜刮民脂民膏来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奴役百姓筑建万里长城,都是为了给子孙奠定万世基业供他们快乐逍遥。结果,由于他晚年和秦二世统治时期,实行严酷的统治政策,致使人民不断起义反抗,秦朝在不到十五年时间就覆灭了。历史证明:居安不思危者必亡。

  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在<金陵怀古)中有两句充满哲理发人深省的诗句:“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意思是说,统治者在取得了政权之后,他们便奢靡逸乐,贪图享受,哪里知道安逸与祸患是同时产生的。王安石的诗,虽然是慨叹历代建都金陵的王朝的兴衰成败的教训,却向人们揭示了一个历史的必然规律:繁华景象下隐含着危机。

  金子只是在用时才会发光

  有个守财奴用自己的全部家当换成了一块金子,把它埋在墙角下的一个洞里,而且每天都要看一次。

  由于他总要去那里,渐渐的引起了别人的注意,发现了这个秘密,终于趁他不备偷走了金子。

  守财奴再去时,金子已经不在,于是他放声大哭。

  邻居见他如此难过,就安慰他说:“金子埋在那里不用,和石头有什么分别,这样吧,你再埋一块石头在那里,拿它当金子就行了吗?”

  金子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能当作货币来流通,如果放置不用,自然无法发挥作用,无异于石头一块,所以邻居所说,的确很有道理。可是守财奴偏偏就想不通。

  人面对金钱,就应当有一个正常、豁达的态度,既不要像一毛不拔的铁公鸡那样当个守财奴,也不要胡乱挥霍成为败家子。在经济发达的今天,能正视金钱,对你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修养,很有帮助,钱本来就应当使生活变得更美好,不是吗?

  记住,金钱就其本性来说,决不是不能升值的。钱能生钱,而且它的子孙还会有更多的子孙……谁杀死一头生仔的猪,那就是消灭了它的一切后裔,以及它的子孙万代,如果谁毁掉了5先令的钱,那就是毁掉了它所能产生的一切,也就是说,毁掉了一座英镑之山。

  如果你把金钱吝啬到舍不得用,那钱就会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这时的钱跟一块石头的价值是一样的。

  所以,年青人一定要记住,你有了钱,你赚了钱,关键是好好的用你的钱,用到正处,而不是为了积蓄你的钱,吝啬到唯钱是命。

  站得高并不一定就看得远

  海边有几个人散步,他们爬上一块高高的礁石,向海面远眺。他们看见远处有一个黑点靠近,以为是一艘大船,就等着看大船入港的情景。谁知那东西靠近,大家一看竟不是大船,只不过是艘小船而已。他们继续等,后来那东西靠了岸,竟然根本不是什么小船,原来是海上漂的一捆柴。大家大失所望,其中一个人说:“哎,什么也没看着,只不过是一堆烂柴禾,白等了一场,太没价值了。”

  期望越高,失望也就越大。几个海边的游客之所以大感失望,就在于事先他们将海上漂浮的那捆柴期望得太高,指望是一艘大船,结果怎能令他们满意呢?

  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因而人难免会期望落空,如果想不开,难免为自己增添烦恼。所以要保持平常心,以正常的心态去看待未知的事物,做好的打算,也做好坏的打算。

  内涵的美丽是真正的美丽

  一只孔雀开屏,张开了它美丽的尾巴,看到有只仙鹤经过,于是嘲笑仙鹤的羽毛太难看,它说:“孔雀的羽毛金碧辉煌,五彩缤纷,有如帝王般华丽尊贵,再看你,羽毛灰溜溜的,也不好看。”

  仙鹤回答:“比一比别的吧,我能飞上高空,在天空中长鸣,而你只能呆在地上的粪堆房,像只鸡一样。”

  这两种鸟的志趣不同,孔雀热衷于外在美,欣赏自己华丽的羽毛;仙鹤的追求则是飞上高空纵声长鸣。本来外表美也是孔雀的优点,可是它以此自傲,并以此讥笑清亮的鹤,未免不智,无形中降低了自己的身价,更显庸俗。

  美丽不一定好用,好用不一定美丽。比如我们看许多在冬天穿丝袜短裙的女孩,她们的确很美丽,但防寒作用如何呢?

  完全是一种要风度不要温度的人。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许多仪表堂堂,口若悬河的人并不一定是能手,相反许多貌不出众,少言寡语的人却可能是实干家。所以对眼前的优缺点最好能进行辩证地认识。

  内在美与外在美都是可取的,然而前者更为重要,因为它反映了一个人的修养与精神境界。所以那些以貌取人,并自以为美的人,常常是内心最贫脊,最丑陋,最没有内涵的人,就像踩在粪堆上的鸡一样,只知道自己羽毛漂亮,却忘了脚下的一切。

  认识你自己

  《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关于乡下老鼠和城市老鼠的故事:城市老鼠和乡下老鼠是好朋友。有一天,乡下老鼠写了一封信给城市老鼠,信上这么写着:“城市老鼠兄,有空请到我家来玩。在这里,可享受乡间的美景和新鲜的空气。过着悠闲的生活,不知意下如何?”

  城市老鼠接到信后,高兴得不得了,立刻动身前往乡下。到那里后,乡下老鼠拿出很多大麦和小麦,放在城市老鼠面前。城市老鼠不以为然地说:“你怎么能够老是过这种清贫的生活呢?住在这里,除了不缺食物,什么也没有,多么乏味呀!还是到我家玩吧,我会好好招待你的。”乡下老鼠于是就跟着城市老鼠进城去。

  乡下老鼠看到那么豪华、干净的房子,非常羡慕。想到自己在乡下从早到晚,都在农田上奔跑,以大麦和小麦为食物冬天还得在那寒冷的雪地上搜集粮食,夏天更是累得满身大汗,和城市老鼠比起来,自己实在太不幸了。

  聊了一会儿,他们就爬到餐桌上开始享受美味的食物。突然,“砰”的一声,门开了,有人走了进来。他们吓了一跳,飞也似地躲进墙角的洞里。

  乡下老鼠吓得忘了饥饿,想了一会儿,戴起帽子,对城市老鼠说:“乡下平静的生活,还是比较适合我。这里虽然有豪华的房子和美味的食物,但每天都紧张兮兮的,倒不如回乡下吃麦子来得快活。”说罢,乡下老鼠就离开都市回乡下去了。

  这则寓言使大家看到不同个性、习惯的老鼠,喜欢不同的生活方式。即使他们都曾经对不同的世界感到好奇、有趣,但是,他们最后还是都回归到自己所熟悉的架构里。为此,马尔登指出:“我们在构筑自己的目标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自己的个性、习惯。”

  马尔登说:“现在就是你重估自己的时刻——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将何去何从?现在就是你认清怎样改善生活的时刻。”

  我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自从上帝创造了天地万物以来,没有一个人和我一样,虽然四海之内皆兄弟,然而人人各异。我是独一无二的造化。

  据说,在希腊帕尔纳索斯山南坡上的神殿门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认识你自己。”人们认为这句格言就是阿波罗神的神谕。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最爱引用这句格言教育别人。

  生活中最大的冒险,就是更进一步了解自己。悲哀的是,有许多人因为不了解自己,在面临环境中的许多问题时,当然也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应付和处理,因而陷入失败的泥沼中。

  通常人们以为外部世界不易发现,而自己对自己却了如指掌。事实上,大部分的人都不能彻底了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你也是其中之一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事实上你可以避免这种情况。你可以有一个新的决定,做一个新的抉择,选一个新的方向。你可以有一个全新的开始,为自己的前程勾勒出远景,你不必等

  到不幸发生时,才猛然惊觉什么才是你生命中重要的事情,什么才是你的梦想。如果你可以领悟到这个概念,那么将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自己。

  做二流人才比一流人才更有发展

  一位退役的上校军官对他友人说:“你看电视上那些将军,他们都是二流人才!”

  友人诧异地问:“那些一流人才那里去了?”

  “一流人才都没当上将军,有的早就退役,生活潦倒,愤世嫉俗!”

  “那……你是几流人才?”

  “我吗?”退役的上校笑话着说:“我是三流人才!”学习二流人才的谦卑、踏实、努力,否则不免聪明反被聪明误。

  这位退役上校的话看起来有故弄玄虚的味道,事实上,他的话,正好说出了人性丛林里的若干真相。

  他所谓的一流人才是智慧高、反应快,样样优秀的人,这种人的表现让人不敢逼视,所提见解也非一般人所能了解,更能见人所未见,言人所不敢言?然而这种人因为太多优秀,对自己太有信心,因而“忘记”身边有一大群“平庸”的人,他的突出表现,无形中带给这些平庸的人压力,因此,他的优秀反而成为人际关系上的阻碍;他再优秀,总不可能斗得过平庸之辈联手抑制吧!更何况,在位者、掌权者也有人为了安全感而容不下他呢?一个年轻的、在人际关系上处处障碍的人,怎有可能出头呢?另外,优秀的一流人才因为了解自己的优秀,当他不为周围的人接纳时,不是产生很重的挫折感,丧失企图心,便是为了智慧上的倨傲,而不屑与那些“庸才”共事;总是过犹不及,因此不是在原地愤世嫉俗,做个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怪物”,便是急流勇退,做个不管世事的凡夫,虽然未必穷途潦倒,但总是“怀才不遇”。

  至于二流人才,若以上中下来分,二流人才算是有中上资质的人,比一流人才就是差一点,因为他看到的、想到的没那么远、那么多,反而能为一般人理解、接受;同时因为这种人光芒有限,不致于造成别人太大的生存压力,加上这种人也有才华有限的自知之明,因此在人际关系上比较不会出现障碍,上位者也不会对他产生戒心,而可以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支持,因此这种“二流人才”反而可以慢慢地发展,终于掌握权力。另外,这种“二流人才”因对自己怀有“才华有限”的危机感,会保持谦卑及不断的学习,这一点也是“二流人才”经过踏实的努力而超越“一流人才”的原因之一。

  “二流胜过一流”就是这么回事,而这是合乎人性丛林法则的。

  那么,“一流差过三流”是怎么回事?难道“一流”还比不过“三流”?

  “一流差过三流”并非绝对,但却常是事实。“一流人才”一旦落魄,有时会比“三流人才”境遇还惨,因为“一流人才”不屑做“三流人才”所做的事,而“三流人才”有“一流人才”所不能理解的愚痴和踏实,反而能拥有一片自己的天空,所以,在某些情况之下,“一流差过三流”是存在的。

  你是第几流的人才?

  如果你是第二流或第三流,那么你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如果你是第一流人才,那么必须小心,你的智慧有可能成为你的负担。

  因此,把自己当成“二流人才”吧,学习他们的谦卑、踏实、努力,否则不免“聪明反被聪明误”,因为人性丛林里是“二流人才”的世界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