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杰出青少年的9大能力 > 第2章 缺乏奋斗,一切皆不可享用

第2章 缺乏奋斗,一切皆不可享用

书籍名:《杰出青少年的9大能力》    作者:张国诚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老人与海》

  不要停止!游下去

  两只青蛙——老青蛙和他的儿子,掉入了一桶牛奶中。它们为了求生不停地游,游了好长时间还是看不到希望。老子就对儿子说:“我累了,快淹死了。”

  儿子努力鼓励老子:“不,继续游,继续游,就会出现奇迹。要有信心。”可是,半个钟头后,青蛙爸爸还是停了下来,泄气了,结果沉到牛奶桶底。

  而青蛙儿子则继续不停地游下去,被搅拌的牛奶慢慢形成一个黄油球,不久,它脚下的黄油球变硬了,它将这个“球”当作平台,纵身一跳,竟然跃出那只牛奶桶。

  在所有的危险中,你不要忘记这里面也包含着机会。救星就在这机会中,而机会是人去创造的。“危机”这个词本来应解释为危险和机遇。

  其实一个人能否成功,或者说能否摆脱困境,抛开客观的原因不说,这里面还有一个心态问题。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如果你一个悲观主义者,那么你的遭遇可能就不那么理想;如果你是一个乐观主义者,那么你就有信心去面对一切的不幸与打击,在危险中寻找到摆脱困境的机遇。人定胜天或许是有点绝对,但是任何一个对麻烦轻言放弃的人,他注定是成功无缘。一个人只存在战胜了自身的怯懦之后,才有可能把你对成功的追求坚持到胜利为止。

  种下什么就收获什么

  战象玛利,年轻时是象群中最强壮的大象,吨位是普通大象的1倍,走动起来大地都会震颤。

  但是玛利年老的时候,也比一般的大象沉重而衰老。有一天,它到池塘边喝水,不小心陷入泥潭,无法自拔。象园的主人用尽各种方法,都无法救出玛利,因为他实在太重了。

  由于玛利来自王宫,是前国王乘坐的大象,园主只好把这件事禀告国王。

  国王听了很烦恼,因为玛利是老国王最珍爱的坐骑,父王虽已去世,玛利却不应该死在泥潭里的。国王想:玛利原是一只英勇的战象,是由世袭的驯象师家族所训练,虽然老驯象师死了,战争也结束了,年轻的驯象师应该还有办法吧!

  于是,国王找来老驯象师的儿子,告诉他玛利的处境,命他想想办法。

  年轻的驯象师答应试试。

  国王和驯象师一行人来到泥潭边。驯象师命人敲击战鼓。

  玛利闻听战鼓频催,仿佛又回到年轻时代的战场,精神大振,一鼓作气,跃出了泥潭。

  青年时种下什么,老年时就收获什么,这是一个问题,一个人人都知道的问题。我们把它称作“问题”是因为:在种子落入心田的那一刻,也许我们浑然不知,又谈何自觉?也许我们稚嫩无知,又谈何明辨?也许我们四顾茫然,又谈何选择?去哪里才能找到属于我们的“驯象师”?我们带着太多太多的问题、太多太多的疑惑,在昏暗、混沌中摸索……作为最初的“驯象师”,我们的父母、长辈,当他们有意无意地向你播撒种子的时候,他了解种子在你心田的生长过程吗?你的冷暖、你的痛痒、你的苦乐、你的成败、你的荣辱……

  如果你的“驯象师”特别疼爱你,你爬高,怕你摔着;你喝水,怕你噎着;你走路,怕你累着,当某天你发现你不能负重,不能见风,不能成活的时候,不必自责也不要责怪你的“驯象师”,尽快尽早地跃出泥潭,一切从头再来过。如果你的“驯象师”让你懂得如何将不停的努力变成你的一种习惯,融入到你的性格中,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感悟到,一次成功的尝试、一段奋进的历程,将是你终身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它似乎有一股神力,能够帮助你摆脱任何困境。

  毅力是使不可能的事 成为可能的最大动力

  有一天,乌鸦落到地面上,对野草说:“我想忘掉过去的一切,洗心革面,做一个受尊重的鸟类,从此以你为食,可以吗?”

  野草并不反对,说:“我没有意见,只要你有毅力就行。”

  乌鸦吃了几天草,终于忍受不了了,只得拍拍翅膀飞走了。

  人类有句很精典的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大概乌鸦也听说了这句话,于是也想试一试。可是三分钟热血过后,就忍受不住,半途而废了。

  可以说,凡是能成大事的人士大都具备两种素质,一是肯吃苦,二是耐得住寂寞。若非如此,又怎能厚积而薄发呢?

  有信心者不会因阻力而退缩。努力改变原来的想法、做法,但“还是没有成功”,因此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停止前进的人很多。许多人无法达到目标的最大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意识到毅力是使不可能的事成为可能的最大动力,而因一时的失败和挫折就立即投降。

  成功者知道,成功之果只能慢慢成熟,而且常常要经过许多的失误和挫折。他们知道,在受到挫折时没有理由灰心丧气,不能止步不前。相反地,他们从教训中学到经验,带着坚定的毅力前进,然后坚持下去,更加努力地朝向目标奋进。

  目标都是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地达到的。成功的过程是缓慢的,取得进步需要时间,所以改变现状有时得花经年累月的光阴。成功者都懂得这个道理,在为取得成功而奋斗的时候,容许自己经过努力与失败一步一步地前进。他们知道想即刻如愿是不现实的,正确的态度是要去实践、去努力。

  然而很多人并不了解,在他们取得成功之前的奋斗过程中,可能遇到许多挫折,面临许多令人沮丧的挑战。

  史华兹博士在考察杰出的个人品质以及取得成功的人具有哪些特点的时候,发现“坚持下去”是所有成功者的一种共同的性格。

  我们应了解,成功的旅途并非一帆风顺,因而成功也就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我们确定了目标后,我们一定要彻底执行,那些爬到半山腰就认为顶峰是遥不可及而退缩的人是可悲的。

  捕获心中的小鱼

  有个渔夫整日打鱼,以此为生。有一天,他运气不佳,忙活了一整天,只网到了一条小鱼,而且小鱼还劝他另做决定:“渔夫,你放了我吧,看我这么小,也不值钱,你要是把我放回海里,等我长成一条大鱼,到那时你再来捉我,不是更划算吗?”渔夫说:“小鱼,你讲得挺有道理,但是我如果用眼前的实利去换取将来不确切的所谓‘大利’,那我恐怕就太愚蠢了。”

  故事中的渔夫很聪明,要知道大海可不是渔夫自家的池塘。想什么就捞什么,所以踏踏实实地珍惜每一分收获是很重要的,只有脚踏实地,方可站得更牢。

  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呢?无论做人还是做事,用诚恳和踏实的方式才可以真正获得圆满。想投机取巧,结果反而经历了最失败的人生。

  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才会走下去,才会捕到“大鱼”。真诚、踏实,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人的艺术千变万化,根本之道就在于坚持原则,用一颗诚实的心去对待,因为诚实是立身之本。在创业的时候,诚实守信要胜过词藻华丽的广告。把你的事业建立在诚实信用的基础之上,你最终会取得成功。

  我们不止一次地听人讲过诚实的益处。有些人说,他们曾经因为不诚实得到教训,也曾因为诚实而受到奖励。对于那些讲究商业道德的人来说,诚实是第一要义。

  一个人讲了一个谎言,就不得不接着讲更多的谎言。在他悔悟以前,情况会变得很糟糕。然而,这并不是全部的恶果。一个人如果讲过一个小小的谎言,就会在他的性格中留下一个斑点,就像水果刚刚开始变质时的小斑点。一旦你允许自己讲一次谎话,那么你会发现你很容易说第二次谎话。很快,他的为人处世的方式都会失去踏实和诚实。

  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高贵的品格和认真的态度,渴望真诚。

  如果人们在商业交易中都很真诚,讲真话,那么双方的合作就不会破裂。商业交易需要双方都做到正直诚实。当人们不再互相信任的时候,就永远不会达成交易了。

  去翻土吧,葡萄园里有财宝

  一个农夫辛劳了一辈子,临终前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懒惰下去,于是想了个主意,告诉他们:“我在葡萄园里埋了一堆财宝,足够你们活下半生了,自己去找吧。”

  农夫死后,他的几个儿子拿起工具,挖遍了整个葡萄园也没找到财宝。倒是葡萄因为翻了土而长势很好,获得大丰收。

  留给子孙金钱,不如教给他们如何攒钱的方法。因为遗产再多也会有花光的一天,而致富的方法则可以渊源流长,永不枯竭,所以老农的临终遗言,胜过金山银山,让子孙们终生受益。

  勤劳耕耘才会有收获,虽然成果有大有小,但不付出努力想要不劳而获是不可能的。当长辈为你提供优越的生活环境时,是否该想一想,还应当承袭点什么呢?

  古人云:给人以鱼,还不教人以渔。

  留给孩子财产,还不如教他如何去赚钱和守财之道。

  别为一颗豆子放下一把豆子

  从前有一只狲猴,手里抓了一把豆子,高高兴兴地在路上一蹦一跳地走着。一不留神,手中的豆子滚落了一颗在地上,为了这颗掉落的豆子,狲猴马上将手中其余的豆子全部放置在路旁,趴在地上,转来转去,东寻西找,却始终不见那一颗豆子的踪影。

  最后撤猴只好用于拍拍身上的灰士,回头准备拿取原先放置在一旁的豆子,怎知那颗掉落的豆子还没找到,原先的那一把豆子,却全都被路旁的鸡鸭吃得一颗也不剩了。

  年轻时,对于某些事物的追求,如果缺乏智能判断,而只是一昧地投入,不也像故事中的琳猴只是顾及掉落的一颗豆子,等到后来,终将发现所损失的,竟是所有的豆子!想想,我们现在的追求,是否也是放弃了手中的一切,仅追求掉落的一颗!

  故事看起来好笑,但审视一下我们自己,也许就会发现,并不是只有猴子才会犯这样的错误。因为放不下到手的职务、待遇,有些人整天东奔西跑,耽误了更远大的前途;因为放不下诱人的钱财,有人费尽心思,利用各种机会去大捞一把,结果常常作茧自缚;因为放不下对权力的占有欲,有些人热衷于溜须拍马、行贿受贿,不惜丢掉人格的尊严,一旦事情败露,后悔莫及……生命如舟,生命之舟载不动太多的物欲和虚荣,要想使之在抵达彼岸时不在中途搁浅或沉没,就必须轻载,只取需要的东西,把那些应该放下的果断地放下。

  让我们从猴子的故事中吸取一个教训,牢牢记住:该放弃的就放弃,别为了一颗豆子放弃一把豆子。

  万事起于“渐”

  一个人被一只跳蚤折磨了很久。最后,他终于抓住了它。

  他怒气难平地说:“你这个可恶的东西,竟敢来吃我的血肉,还浪费我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捉你。”

  跳蚤回答说:“我罪不及死,因为我没有使你受到多大的损失呀!我吃的那些血肉对于你也是微不足道的。”

  那个人回答道:“做恶无论大小都应该受到惩罚,你一定要死在我的手上的。”

  “莫以恶小而为之”因为恶念即起,不分大小,都会给他人带来困扰和伤害。而且小恶越积越多,也会变成大恶。所经我们对小恶不应该姑息,应该及早消灭以免将来酿成大错。

  再有,大恶将会得到法律的制裁,而小恶也许不为法律所约束。不要以为这样就可以“小恶不断”了,因为伦理道德不会宽容你,即使正义之士不来惩罚你,你最终也会自食恶果。

  使人生圆滑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

  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没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

  假使人生的进行不像山坡而像风琴的键板,或而忽然移到,即如昨夜的孩子今朝忽然变成青年;或者像旋律的“接离进行”,由加忽然跳到减,即由朝为青年而夕忽成老人,人一定要惊讶、感慨、悲伤,或痛感人生的无常,而不乐为人了。

  故可知人生是由“渐”维持的。这在女人恐怕尤为必要:歌剧中,舞台上的如花的少女,就是将来火炉旁边的老婆子,这句话,骤听使人不能相信,少女也不肯承认,实则现在的老婆子都是由如花的少女“渐渐”变成的。

  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巨富的纨裂子弟因屡次破产而“渐渐”荡尽其家产,变为贫者;贫者只得做佣工,佣工往往变为奴隶,奴隶容易变为无赖,无赖与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儿……这样的例子,在小说中,在实际上,均多得很。

  因为其变衰是延长为十年二十年而一步一步地“渐渐”地达到的,在本人不感到什么强烈的刺激。故虽到了饥寒病苦交迫的地步,仍是贪恋着目前的生的欢喜。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变了乞丐或小偷儿,这人一定愤不欲生了。

  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的原则,造物主的微妙的工夫!阴阳潜移,春秋代序,以及物类的衰荣生杀,无不暗合于这一法则。由萌芽的春“渐渐”变成绿荫的夏,由凋零的秋“渐渐”变成寂寂的冬。我们虽已经历数十寒暑,但在围炉拥装的冬夜仍是难于想象饮冰挥扇的夏日的心情;反之亦然。

  然而由冬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冬,其间实在没有显著的痕迹可寻。昼夜也是如此:傍晚坐在窗下看书,书页上“渐渐”地黑起来,倘不断地看下去(目力能因光的渐弱而渐渐加强),几乎永远可以认识书页上的字迹,即不觉昼之已变为夜。黎明凭窗,不眨目地注视东天,也不辨自夜向昼的推移的痕迹。儿女渐渐长大起来,在朝夕相见的父母全不觉得,难得见面的远亲就相见不相识了。

  往年除夕,我们曾在红蜡烛底下守候水仙花的开放,真是痴态!倘水仙花果真当面开放给我们看,便是大自然的原则的破坏,宇宙的根本的摇动,世界人类的末日临到了!

  “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这真是造物主骗人的一大诡计!这是一件比喻的故事:某农弋每天早抱了犊而跳过一沟,到田里去工作,日暮又抱了它跳过沟回家。每日如此,未尝间断。

  过了一年,犊已渐大,渐重,差不多变成大牛,但农夫全不觉得,仍是抱了它跳沟。有一天他因事停止工作,次日再也不能抱了这牛而跳沟了。抱了日重、日的牛而跳沟,不准停止。自己误以为是不变的,其实每日在增加其苦劳!

  我们觉得时辰钟是人生的最好的象征了。时辰钟的针,平常一看总觉得是“不动”的;其实人造物中最常动的无过于时辰钟的针了。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也如此,刻刻觉得我是我,似乎这“我”永远不变,实则与时辰钟的针一样的无常!一息尚存,总觉得我仍是我,我没有变,还是留连着我的生,可怜受尽“渐”的欺骗!

  “渐”的本质是“时间”。时间我觉得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犹之时间艺术的音乐比空间艺术的绘画更为神秘。因为空间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广大或无限,我们总可以把握其一端,认定某一点。时间则全然无从把握,不可挽留,只有过去与未来在渺茫中不断地相追逐而已。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似乎只够支配搭船乘车的短时间;对于百年的长期间的寿命,他们不能胜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顾及全体。试着乘火车的旅客中,常有明达的人,有的宁牺牲暂时的安乐而让其座位于老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或博暂时的美誉);有的见众人争先下车,而退在后面,或高呼“勿要抢,总有得下去的!”“大家都要下去的!”然而在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人生”的长期的旅客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所以我觉得百年的寿命,定得太长。

  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他们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于方寸的心中,故佛家能纳须弥于芥子。

  立长志而不常立志

  以前,鹰和鸡生长在同一个家庭,当时群禽争斗,鹰和鸡备受外来欺负,他们找到了凤凰,要求学艺。

  凤凰教道:“学艺是一件很刻苦的事情,但万事开头难,只要端正你的心态,勤奋苦练,象我一样在天空中飞翔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鹰听了教导,暗下奋斗决心。

  每天一大早鹰就起床,背驮几十斤的重物腾空飞跃,用鹰爪和鹰嘴在巨石上来回磨擦,以致于血如柱也不顾。

  鸡听了教导,不以为然,认为凤凰自视清高,它的飞翔本领只是天生的,学艺象它那样飞翔成功是天方夜谭,但又担心凤凰说自己吃不得苦偷懒。

  怎么办呢?

  每天,当鹰一大早去练功,它便呼呼地跑上山头“呜呜”地叫几声,以示自己也起得早,当鹰每次去练爪功,它也便用嘴啄着小石头玩,以示自己在刻苦学艺。

  三年过去了,鹰越来越强壮有力,扇动翅膀能腾空飞翔,挥动爪牙能抓起一只山羊,用其利嘴能啄死一头蛇,而鸡,只能在逼急时飞十来米远,其爪只能踩死蚂蚁,其嘴只能啄死蚯蚓,当然,鹰也脱离了鸡群,而鸡其瘦弱的身体也只能靠人类保护。

  鹰能够学艺成功是它有一个端正的心态,勤奋刻苦,而鸡从一开始就认为学艺是很难的事情,所以他整个学艺的过程只是在做形式。

  “有志者事竟成。”这话说得很好,古今中外在任何方面经过艰苦奋斗而成功的英雄豪杰都可以做例证。志之成就是理想的实现。

  人为的事实都必基于理想,没有理想决不能成为人为的事实。譬如登山,先需存念头去登,然后一步一步地走上去,最后才会达到目的地。如果根本不起登的念头,登的事实自无从发生。这是浅例。世间许多人之所以浪费了他们的生命,就因为他们对于自己应该做的事不起念头。这就是上文所谓“消沉”,“无志气”。“有志者事竟成”,无志者事就不成。

  不过“有志者事竟成”一句话就很容易发生误解。“志”字有几种意义:一是念头或愿望(Wish),一是起一个动作时所存的目的(Pumpse),一是达到目的的决心(Wll,Detenination)。人譬如登山,先起登的念头,次要一步一步的走,而这走必步步以登为目的,路也许长,障碍也许多,需抱定决心,不达目的不止,然后登的愿望才可以实现,登的目的才可以达到。“有志者事竟成”的志。须包含这三种意义在内:第一要起念头,其次要认清目的和达到目的之方法,第三是必达目的之决心。很明显的,要事之成,其难不在起念头,而且目的之认识与在达目的之决心。

  有些人误解立志只是起念头。一个小孩子说他将来要做大总统,一个乞丐说他成了大阔佬要砍他的仇人的脑袋,所谓“癫蛤蟆想吃天鹅肉”,完全不思量达到这种目的所必有的方法或步骤,更不抱定用这方法步骤去达到目的之决心,这只是狂妄,不能算是立志。世间有许多人不肯学乘除加减而想将来做发明家,不学军事学当兵打仗而想做大元帅东征西讨,不切实培养学问技术而想将来做革命家改造社会,都是犯这种狂妄的毛病。

  如果以起念头为立志,有志者事竟不成之例甚多。愚公尽可移山,精卫尽可填海,而世间却实有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必须承让“不可能”的真实性。所谓‘不可能”,就是俗语所谓“没有办法”没有一个方法和步骤去达到所想的目的。没有认清方法和步骤而想达到那个目的,那只是痴想而不是立志,志就是理想,而理想必定是可实现的理想。理想普通有两种意义。一是“可望而不可攀,可幻想而不可实现的完美”,比如许多宗教都以长生不老为人生理想,它成为理想,就因为事实上没有人长生不老。理想的另一意义是“一个问题的最完美的答案”,或是“可能范围以内的最圆满的解决困难的办法”。比如长生不老虽非人力所能达到,而强健却是人力所能达到的。就人的能力范围来说,强健是一个合理理想。这两种意义的分别在一个蔑视事实条件,一个顾到事实条件,一个渺茫无稽,一个有方法步骤可循。严格地说,前一种是幻想痴想而不是理想,是理想都必顾到事实。在理想与事实起冲突时,错处不在事实而在理想,我们必须接受事实,理想与事实背驰时,我们应该改变理想。坚持一种不合理的理想而至死不变只是匹夫之勇,只是“猪武”。我特别着重这一点,因为有些道德家在盲目地说坚持理想,许多人在盲目地听。

  我们固然要立志,同时也要度德量力。卢梭在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里有一段很明白的话,大意是说人生幸福起于愿望与能力的平衡。一个人应该从幼时就学会在自己能力范围以内起愿望,想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也能做自己所想做的事。这番话出自浪漫色彩很深的卢梭尤其值得我们玩味。卢梭自己有时想入非非,因此吃过不少的苦头,这番话实在是经验之谈。许多烦闷,许多失败,起于想做自己所不能做的事,或是不能做自己所想要做的事。

  志气成就了许多人,志气也毁坏了许多人。既是志,实现必不在目前而在将来。许多人拿立志远大当藉口,把目前应作的事延宕贻误。尤其是青年们喜欢在遥远的未来摆一个黄金时代,把希望全寄托在那上面,终日沉醉在迷梦里,让目前宝贵的时光与机会错过,徒贻后无穷之悔。我自己从前有机会学希腊文和意大利文时,没有下手,买了许多文法读本,心想到四十岁左右时当有闲暇岁月,许我从容自在地自修这些重要的文字,现在四十几年过去了,看来这一生似不能与希腊文和意大利文有缘分了,那箱书籍也恐怕只有摆在那里霉烂了。这只是一例,我生平有许多事叫我追悔,大半都像这样“志在将来”而转眼即空空过去。“延”与“误”永是连在一起,而所谓“志”往往叫我们由“延”而“误”。所谓真正立志,不仅要接受现在的事实,尤其要抓住现在的机会。如果立志要做一件事,那件事的成功尽管在很远的将来,而那件事的发动必须就在目前。想到应该做,马上就做,不然,就不必发下一个空头愿。发空头愿成了一个习惯,一个人就会永远在幻想中过生活,成就不了任何事业,听说抽鸦片烟的人想头最多,意志力也最薄弱。老是在幻想中过活的人在精神方面颇类似烟鬼。

  为了将来,要把握现在

  有头驴子,总是嫌它的主人给它的食物太少,却让它干过多的活,实在不公平,于是它向天帝祈求改变现状,另外换一个主人。天帝劝诫它,这样做以后要后悔的,但还是给它换了新主人——一个烧瓦匠。

  在砖瓦场的劳动更加辛苦,驴子感到换主人后它的负担更重了,实在太累,于是又请天帝为它换主人。天帝答应了,但告诉它这是最后一次,于是把驴子送到皮革匠那里,驴子觉得它的工作更加繁重了,懊悔地感叹:“我宁可在第一个主人那里饿死,在第二个主人那里累死,也比现在强得多。要知道,我现在的主人,我活着时要给它卖命,死了他还要剥我的皮,太悲惨了。”

  驴子的不安现状,使它一步一步滑入痛苦的深渊。在它不满第三个主人时,很可能落入第四个痛苦,这一切,都出自当初的妄想。

  改变环境当然可以说是对的,但不能为了改变而改变,要有目的有计划,清楚识自己所处的现实。珍惜自己拥有的,这才幸福,而等到失去它时再去惋惜懊丧,就太迟了。为了将来,更要把握现在。

  懊丧是人自觉言行不满而产生的一种不安情绪。它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指责、自我的不安全感和对未来害怕等几种心理活动的混合物。

  懊丧成习的人绝不是个“马大哈”,他没学到“马大哈”对人对己的办法,不会得过且过,也不能对人对己都马马虎虎,相反,处事谨慎,处处提防自己行为不要出格。一旦有了行为的失检,总是害怕大难临头。同时,懊丧的人也有很强的“良心”自监力,即使没有什么严重后果,他也决不饶恕自己。

  容易懊丧的人是与世无争的好人。他们心地善良,洁身自好,习惯在处事中忍让、退缩、息事宁人,常常是生活中的弱者,生性胆小、怯懦。他不仅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甚至对别人的过错也“负责”。明明是别人瞪了自己一眼,他也会立即觉得自己肯定作了不好的事。

  极端懊丧的人常用反常性的方法保护自己。他越是怕出错,越是将眼睛盯在过错上。一句话会后悔半天,人家并未介意的事他也精神过敏。他对人际冲突极为恐惧,解决人际冲突的办法也很奇怪。自己的孩子被人家打了,他还跟着打自己的孩子,因为孩子给自己惹事生非。

  与别人发生冲突,在对方恃强要挟之下,他会当众打自己耳光,以求宽恕。同时用这种办法来平衡自己的苦闷,“因为我该打,打了自己才心安理得。”

  平常的人也有懊丧情绪。表现事情发生后的自我检查,总结不足,找出不足的原因,从而在以后的行动中做积极的调整。就这一点来说,人人都会有懊丧,它是人类进步的校正器。但极端的懊丧却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必须进行适当调适。

  人们经常不自觉地用一种刀子来刻画自己的形象,“因为我是忠厚无能的人,所以我能忍气吞声,宁愿伤害自己也不指责对方。”这种形象一旦刻画成功,品尝“后悔”的苦酒就成为一种自我安慰的享受。习惯成自然,一事过后,不是寻求胜利的喜悦,而是寻觅不幸与失误。只有打破这种感情体验的习惯,才能克服懊丧。

  小公务在将军后面打了一个喷嚏,将军若怪罪他,只说明他人格卑劣。难道他自己一辈子就当人面打喷嚏吗?

  开朗人的特点是把眼光盯在未来的希望上,把烦恼抛在脑后。只要让更具有意义的事占据你的脑际,你的心就会亮堂一点。

  有的人害怕行为失误给自己带来危险,其实真正危险的不是危险本身,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

  运动场上的胜利者,常常面带笑容,这就是因为他这时陶醉在优越感里。当我们观赏滑稽故事或相声时,也都会被引得哈哈大笑起来。

  如果你能积极利用这种笑的效果,则可医治因失败而产生的悲观和心理的紧张,甚至可将绝望感吹得无影无踪。怪不得有许多人在怏怏不乐时,就会跑到游乐场所去调剂一下情绪。同样地,如果在忧郁的时候,读一读身旁的漫画,或幽默小说,心情也立刻会开朗起来,甚至干劲十足。换句话说,利用外界的刺激,来引发自己大笑,便会使自己恢复优越感或自信心。

  同样地,不管想尽什么办法,都不易把忧郁症消除殆尽。在这种情况之下,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先创造一个令人发笑的环境。

  不愉快的心情常会因阅读幽默小说或漫画,而在不知不觉中开朗起来,当然,斗志也跟着旺盛起来。

  年青人,你如果在最担心害怕的时候,向自己大呼一声:“我豁出去了!”可能就不那么担惊受怕了。

  毅力是你人生成功的支撑

  某公司,常利用休息日,组织职员参加爬山运动,来锻炼个人的体格。

  年轻同事,当然高兴报名参加,但中年以上的人,多数已无此兴趣,而某乙却毅然决然参加了。因为年龄的关系,体力已差,某乙便落到年轻人的后面。而在年轻人当中,有的早巳捷足先登,有的却在中途就折回去了,但某乙还是努力地向上爬,虽然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如牛,而终于爬到了山顶。

  其上司,非常赞许某乙的毅力,有一天,便亲自到某乙家去访问他,闲谈之余,更觉某乙的精神令人钦佩,于是就让某乙担任他的秘书。某乙办事,也如他的爬山一般百折不挠,工作成绩自然也就胜人一筹了。

  从上面的故事可知,你不必问前途困难有多少,只要问你的毅力是否始终不断就够了。

  比如炸山开路,你不停地炸,再回头看看已炸成的路,证明你的用力,丝毫没有白费,却不必估计未炸的石壁还有多厚,几日炸不完,就花上几个月的工夫,几个月炸不完,就用几年的时间去炸。前面的石壁,越炸越薄,而你的毅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以不尽不竭的毅力来对越炸越薄的石壁,则胜券在握,哪里还会气馁,哪里还会失败,哪里还会有办不成的事!

  毅力的强弱,足以影响一个人的前途。毅力是应付办事困难的工具,毅力强,则你的智力、能力即使较差,也能克服困难,而使你达到成功之途。古人曾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又说:“勉强而行之。”无非是表示毅力能够坚强,就能达到“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的境界。毅力坚强就是至诚,能至诚必能息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征是毅力坚强的第一结果,博厚是毅力坚强的第二结果,高明是毅力坚强的第三结果。征是成功的第一步,博厚是第二步,高明是第三步,总而言之,有毅力总会成功的。成功可分三步,也就是说毅力的强度可分三等。你希望能得到多少成功,就看你有多少毅力。中庸的精要点,完全在于阐发毅力的重要性,并就哲理的根据,保证你的毅力,绝不会白白花费掉。毅力是从哪里产生力量的呢?就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对于困难的演化,《中庸》分析得十分清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形著明动变化是困难演变的六步演化,也就是向你保证。只要花一分毅力,就能得到一分成果,绝不是最后的毅力才有成果,以前的毅力却是无用的。

  毅力坚强的人,最易引起别人的同情与敬佩。

  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装懂

  两个朋友一起去旅行,他们来到海边,眺望大海,开始争论起大海究竟有多大。

  由于意见不统一,他们谁也说服不了对方,于是吵了起来。这时一只海鸥飞过来,对他俩说:“两个自命不凡的人,争什么,大海到底有多大,我比你们更清楚!”

  无知的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的人偏偏要作出博学的样子,仿佛自己什么都懂。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许多知识都来源于广泛深入的实践,就像长年生活在海上的海鸥,对大海的情况自然了如指掌。至于没有亲身体会,凭空想象而得出的结论,往往是靠不住的,说这种话的人也是如此。

  有些人喜欢抬杠,搭上话就针锋相对,无论别人说什么,他总要加以反驳,你说是时,他一定要说不是,到你说不是时,他又说是了。这是最可怕的习惯,犯的人很多,而且每每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些人不喜欢听取别人的意见,心目中只有自己,而且自以为比别人高明,事事总要占上风。其实,即使真比别人高明,这种态度也是要不得的。这种做法不为对方留一点余地,好像要把其逼得无路可走,才觉得满意。虽然你并没有想到这一层,但实际上你正在如此。这种习惯使你自绝一切的朋友和同事,没有一个人肯贡献你一点意见,更不敢向你进一点忠告,你本来是一个很好的人,但不幸你有一点爱和人较劲的脾气。惟一改善的方法是养成尊重别人的习惯,要知道,在日常的闲谈中十有八九没有绝对是非的标准。你的意见不一定是对,而别人的意见不一定是错,把双方的总和再行分配,你至多只有一半正确,既然这样,那么你为什么每次都要反驳别人的意见呢?你只不过有一半是正确的而已。

  别人和你谈话时,他根本没有准备请你说教,大家说说笑笑就算了,若你自作聪明,拿出更高超的见解,对方决不会乐意接受。所以,你不可随便摆出要教导别人的姿态。你的同事向你提出一个意见时,你若不能即时赞同,最低限度也要表示可以考虑,但不可马上反驳。要是你的朋友和你谈天,你更要注意,太多的执拗会把一切有趣的生活变得乏味。遇上别人真的错了,又不肯接受批评或劝告时,别急于求成,往后退一步,把时间延长些,隔一天或两个星期再谈吧!否则大家都固执己见,就不会有进展,反而互相伤害感情,造成隔阂。

  许多人因为喜欢表示不同意见,因此得罪了许多朋友。所以常常有些人劝人不要表示出不同意见。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而且也是不老实的。无论一个人多么爱面子,除了极少数愚蠢的、狂妄的人外,几乎每一个人,都更喜欢忠实的朋友。只要你的办法是正确的,向别人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不但不会得罪人,而且有时还会大受欢迎,使人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

  把自己的意见看做是绝对正确的,而别人的意见是愚蠢幼稚、荒诞无稽,那你就伤人了,而且伤得很厉害。

  不应该在小处争论不休,即使你不同意对方意见,你最好仍能表示对方意见中你所赞同的看法,以便缓和一下谈话气氛,使对方觉得你并不是抹煞别人的一切,无论你的意见和看法与对方的意见和看法距离多么遥远,冲突得多么厉害,绝对不要表现出一种无可商量的态度。如果你是一个善于谈话的人,你一定要小心地使谈话不要陷于僵局,使谈话能维持下去。

  在说话时,别人最怕你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别人最怕你是个武断的人,什么都走向极端。认为自己所说的话,就是天经地义,一点也不能更改。为了让别人有考虑的余地,你要尽量缓和,最好能够避免使用绝对是这样的说法。你可以说:“有时候是这样的,有些时候是那样的。”甚至你可以说:“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其效果比别人的那样要好。”其实更重要的是,你不要用一种教训人的声调来说话,也不要用一种非常肯定的声调来讲话,以避免使别人不高兴,让人难于接受。

  有些人口才比较好,在争论的场合,很容易得到胜利或是取得优势。因此就乐此不倦。可是他们忘记了一点,无论是比拳、斗剑,必须有一个自愿同你相比的对手。否则,就如流氓地痞,依着自己的威武有力,到处横冲直撞,欺凌弱小,并不是真正的勇士。

  在说话时,别人最怕的还有你是一个沉闷不起反应的人,所以,你和别人谈话,要随时加以反应,有时可以点头,有时可以微笑,有时说“是的”,有时可以随声附和,有时说“我也觉得这样”,有时也可以说“对于这一点,我不大同意”,有时说“据我所知,这件事是这样的,并不是那样”,有时也可以说“这一点,对我很有用处”,听了别人的警句,不妨大大表示赞赏。

  在说话时,别人最怕你自高自大,惟我独尊。而自以为别人必须敬佩你,你反而会失掉别人的敬佩。在说话时,别人最怕你不诚恳、不老实,而在一般交际场所,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胡乱恭维、没有立场。

  在说话时,别人最怕你模棱两可,有些事情,你可以避开不谈,拒绝表示意见。可是,你不能事无大小,一律不肯明确地表露自己的意见,只是含含糊糊地应付两句,让人听完你的话,总弄不明白你究竟是什么意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