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杰出青少年的9大能力 > 第3章 敢于在最困难时越过绊脚石

第3章 敢于在最困难时越过绊脚石

书籍名:《杰出青少年的9大能力》    作者:张国诚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人性的弱点》

  过程是美丽的,结果也会可观

  有一匹马和一头驴子,他们是好朋友。他们曾在长安城内的一个磨坊里干活。后来,马随玄奘大师远征。17年后,这匹马驮着佛经回到长安,驴子依然在磨坊里拉磨。老友相见,好一番稀嘘:

  驴道:“听说这17年你经历了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真是惊天动地啊!如果换了我,走这么长的路,一定半途而废了。”

  马道:“可你走的路也不比我少,你也一步也没有停止过啊!”

  驴又道:“你该不是在笑话我吧?我哪里可以和你比!”马答道:“我们是好朋友啊,我怎么会笑话你?不信我们可以算一笔账,我们所走的路真是差不多的。”

  驴再道:“也听你这么一说,我倒是有些信了。只是,我整天被蒙着眼睛原地打转,说实在的,我究竟走过多少路,心里一点数都没有,我也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现在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设定目标”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再是行程: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或者是集约:数个小目标的实现最终达成大目标。总之,据说是只要有目标,人人都能成功。然而,为什么最初的信誓旦旦临了会变成一种不愿再提的尴尬?难道仅仅是坚持不够、缺乏毅力那么简单?是不是还有别的什么原因呢?我想是有的。有目标但一定还要看是否适合我们的尺寸,是我们根据我们自己的头脑、体力以及身处的环境度身定制的,还是空穴来风凭着一时的意志做的?

  如果我们的目标只是出自于某种“时尚”或“听说”,对那个已经成功的样板,我们有时尽管已经掌握了足够多的“已知条件”,但是这些“已知条件”和我们的具体情况也许不一定相匹配。

  在制定目标时,一定要想清楚我们自身的不利因素是多少,消除、克服、改变这些不利因素会有多少阻力,这样,对实现我们的目标会有很大的好处。

  所以,确定我们自己的目标,一定要切实保证这并非他人所强加,而是完全出于自身的需要。

  目标不在于明确或不明确,不在于高深或肤浅,不在于热门或冷门,不在于伟大或平凡,就看它是否适合于我们。骏马千里,是一种流动的美;驴拉磨盘,是一种圆润的美。只要心中拥有好的目标,努力去实现,那个过程和结果,都会是美丽可观的。

  欲望需要放弃

  有两位很虔诚、很要好的教徒,决定一起到遥远的圣山朝圣。两人背上行囊、风尘仆仆地上路,誓言不达圣山朝拜,绝不返家。

  两位教徒走啊走,走了两个多星期之后,遇见一位白发年长的圣者,这圣者看到这两位如此虔诚的教徒千里迢迢要前往圣山朝圣,就十分感动地告诉他们:“从这里距离圣山还有十天的脚程,但是很遗憾,我在这十字路口就要和你们分手了;而在分手前,我要送给你们一个礼物!什么礼物呢?就是你们当中一个人先许愿,他的愿望一定会马上实现;而第二个人,就可以得到那愿望的两倍!”

  此时,其中一教徒心里一想:“这太棒了,我已经知道我想要许什么愿,但我不要先讲,因为如果我先许愿,我就吃亏了,他就可以有双倍的礼物!不行!”而另外一教徒也自忖:“我怎么可以先讲,让我的朋友获得加倍的礼物呢?”于是,两位教徒就开始客气起来,“你先讲嘛!”“你比较年长,你先许愿吧!“不,应该你先许愿!”两位教徒彼此推来推去,“客套地”推辞一番后,两人就开始不耐烦起来,气氛也变了:“你干嘛!你先讲啊!”“为什么我先讲?我才不要呢!”

  两人推到最后,其中一人生气了,大声说道:“喂,你真是个不识相、不知好歹的人,你再不许愿的话,我就把你的狗腿打断、把你掐死!”

  另外一人一听,没有想到他的朋友居然变脸,竟然来恐吓自己!于是想,你这么无情无意,我也不必对你太有情有义!我没办法得到的东西,你也休想得到!于是,这一教徒干脆把心一横,狠心地说道:“好,我先许愿!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瞎掉!”

  很快地,这位教徒的一个眼睛马上瞎掉,而与他同行的好朋友,也立刻两个眼睛都瞎掉!

  原本,这是一件十分美好的礼物,可以使两位好朋友互相共享,但是人的“贪念”与“嫉妒”,左右了心中的心态,所以使得“祝福”变成“诅咒”、使“好友”变成“仇敌”,更是让原来可以“双赢”的事,变成两人瞎眼的“双输”!中国有句古语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偏偏有人就执迷不悔,把一些好事当作坏事去处理,因此,烦恼都是自寻的。

  人生有些错误是无法挽回的,有时,需要你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放弃。外在的放弃让你接受教训,心里的放弃让你得到解脱。生活中的垃圾既然可以不皱一下眉头就轻易丢掉,情感上的垃圾也无须抱残守缺。

  不要总想着挽回,有时人生需要放弃。放弃是一门艺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既需要你作出选择,而更多的则是放弃。与其说是抉择得当,不如说是放弃得好。人生苦短,要想获得越多,就得放弃越多。那些什么都不放弃的人,是不可能有多少获得的。其结果必然是对自身生命的最大的放弃,让自己的一生永远处在碌碌无为之中。

  放弃欲望是一种让步,让步不是退步。让一步,避其锋,然后养精蓄锐,以利更好地向前冲刺。放弃欲望是量力而行,明知得不到的东西。何必苦苦相求,明知做不到的事,何必硬撑着去做呢?

  放弃欲望需要明智,该得时你便得之,该失时你要大胆地让它失去。有时你以为得到了某些时,可能失去了很多;有时你以为失去了不少,却有可能获得许多。不以得喜,不以失悲。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去,管它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你应该明白:即使你拥有整个世界,但你一天也只能吃三餐,这是人生思悟后的一种清醒,谁真正懂得它的含义,谁就能活得轻松,过得自在,白天知足常乐,夜里睡得安宁,走路感觉踏实,蓦然回首时没有遗憾!

  物质上永不知足是一种病态,其病因多是权力、地位、金钱之类引发的。这种病态如果发展下去,就是贪得无厌,其结局是自我爆炸,自我毁灭。

  托尔斯泰说:“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这话,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这是针对欲望越大,人越贪婪,人生越易致祸而言的。古往今来,被难填的欲壑所葬送的贪婪者,多得不可计数。

  身外物,不奢恋

  有一个人想得到一块土地,地主就对他说,清早,你从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个旗杆,只要你在太阳落山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地都归你。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太阳落山前,他是跑回来了,但已精疲力竭,摔个跟头就再没起来。于是有人挖了个坑,就地埋了他。牧师在给这个人做祈祷的时候说:“一个人要多少土地呢?就这么大。”

  这个死者,正像《伊索寓言》里一个故事所说:“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所拥有的财物,无论是房子、车子……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没有一样是属于你自己的。那些东西不过是暂时寄托于你,有的让你暂时使用,有的让你暂时保管而已,到了最后,物归何主,都未可知。所以智者把这些财富统统视为身外之物。

  卡耐基曾说:“要是我们得不到我们希望的东西,最好不要让忧虑和悔恨来苦恼我们的生活。且让我们原谅自己,学得豁达一点。根据古希腊哲学家艾皮科蒂塔的说法,哲学的精华就是:一个人生活上的快乐,应该来自尽可能减少对外来事物的依赖。罗马政治学家及哲学家塞尼加也说:‘如果你一直觉得不满,那么即使你拥有了整个世界,也会觉得伤心。’且让我们记住,即使我们拥有整个世界,我们一天也只能吃三餐,一次也只能睡一张床,即使是一个挖水沟的工人也可如此享受,而且他们可能比洛克菲勒吃得更津津有味,睡得更安稳。”

  “身外物,不奢恋”,是思悟后的清醒。它不但是超越世俗的大智大勇,也是放眼未来的豁达胸怀。谁能做到这一点,谁就会活得轻松,过得自在,遇事想得开,放得下。

  无论你身处何位,贪只会丧失自己

  有一只贪心的狗衔着块肉,经过河上的一座木桥,这时它朝下看见了自己的倒影。它见那只狗居然也衔着块好肉,而且比自己的那块大得多,诱人得多。于是它丢下自己的肉,向水中猛扑过去,想要夺过那大块的肉。结果两块肉都丢了,水中的倒影消失不见,原来的那块肉也被河水冲得无踪无影了。

  狗由于贪心不足而导致了一无所得的下场。水中的狗,放大的肉,这些水中的倒影,正是贪欲膨胀时产生的种种幻想,蒙蔽了最初真实的心理。此刻虚虚实实,已难分辨,失去了判断力,结果常常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就是贪欲的最直接危害。

  拒绝这种诱惑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要心存贪念,无论你身处何位,无论你是多么的有权力,你如果贪欲盛了,你只会失去你口中的一切。

  有人说,世间最苦是情种。这种说法,不必是情种,只要是曾经为情所苦的人都会赞成。那么世间最累是什么人?我以为是贪人——我想不出还有什么人比有贪念的人活得更累。

  有贪念的人,首先要做的就是绞尽脑汁算计着如何贪了。有人求办事,要说事情如何不好办,暗示人送礼,要考虑如何让人送得主动,要考虑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把礼收下,时间、地点、氛围、表情、说话的分寸等等都要恰到“好”处。这些不知要在脑子里转多少遍。

  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贪了人家的东西就得给人家办事,而事情又不是那么好办的——不然人家就不送礼求人了。

  不好办也得办,就得动手脚,或偷梁换柱,或瞒上欺下。总之,通过正当渠道办不成,只能走歪门邪道,而光是清除“路障”就够累的。

  如果他是一位官,更让贪念的人惶惶不可终日的是怕出事。那一有什么风声就认为是草木皆兵,寝食不安,走在街上老觉得有人戳脊梁骨,仿佛全世界的人知道了自己是贪官。假如同党出了事,就更惶恐不安,怕被供出来。一屋子的高档工艺品、满箱子的黄金饰品,还有衣橱里的高档皮衣,全是别人送的,一张发票都没有,要是出了事就说“来路不明”了。多年“苦心经营”的安乐窝,平时最怕小偷,这时却希望那些高明的小偷来“帮忙”,让他们偷了去倒好,反正自己是不去报案的。没办法,这个亲戚家藏一些,那个亲戚家藏一些,半夜三更起来折腾。风声越来越紧,心理上承受压力也就越来越大,直到有一天就走向了极端:或者自杀,或者携巨款外逃,或者进入精神病院……

  写到这里,我更加相信世上活得最累的是有贪念的人。有贪念的人活得如此之累,完全是自作自受。他们在贪欲的罗网里苦苦挣扎,最终沦为贪欲的奴隶。从大的人生意义上说,他们并不比普通老百姓——那些鲜活的个体生命活得更有价值、更有趣味。他们或许的确趾高气扬、不可一世,但又的的确确是十足的可怜虫。

  清理掉身上的包袱

  在墨西哥海岸边,有一个美国商人坐在一个小渔村的码头上,看着一个墨西哥渔夫划着一艘小船靠岸,小船上有好几尾大黄鳍鲔鱼。这个美国商人对墨西哥渔夫抓这么高档的鱼恭维了一番,问他要多少时间才能抓这么多?

  墨西哥渔夫说:“才一会儿功夫就抓到了。”

  美国人再问:“你为什么不呆久一点,好多抓一些鱼?”墨西哥渔夫觉得不以为然:“这些鱼已经足够我一家人生活所需啦!”

  美国人又问:“那么你一天剩下那么多时间都在干什么?”

  墨西哥渔夫解释:“我呀?我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抓几条鱼,回来后跟孩子们玩一玩,再跟老婆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儿们玩玩吉他,我的日子过得充实又忙碌呢!”

  美国商人不以为然,帮他出主意,他说:“我是美国哈佛大学企管硕士,我倒是可以帮你忙!你应该每天多花一些时间去抓鱼,到时候你就有钱去买条大一点的船。这样你就可以抓更多鱼,再买更多渔船。然后你就可以拥有一个渔船队。到时候你就不必把鱼卖给鱼贩子,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厂。或者你可以自己开一家罐头工厂。如此你就可以控制整个生产、加工处理和行销。然后你可以离开这个小渔村,搬到墨西哥城,再搬到洛杉矶,最后到纽约。在那里经营你不断扩充的企业。”

  墨西哥渔夫问:“这要花多少时间呢?”

  美国人回答:“15—20年。”

  墨西哥渔夫问:“然后呢?”

  美国人大笑着说:“然后你就可以在家当皇帝啦!时机一到,你就可以宣布股票上市,把你的公司股份卖给投资大众。到时候你就发啦!你可以几亿几亿地赚!”

  墨西哥渔夫问:“然后呢?”

  美国人说:“到那个时候你就可以退休啦!你可以搬到海边的小渔村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随便抓几条鱼,跟孩子们玩一玩,再跟老婆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儿们玩玩吉他罗!”

  墨西哥渔夫说:“可我现在就过着这样的生活呀!”人生中有时我们拥有的内容太多太乱,我们的心思太复杂,我们的负荷太沉重,我们的烦恼太无绪,诱惑我们的事物太重太多,大大地妨碍我们,无形而深刻地损害我们。

  人生要有所获得,就不能让诱惑自己的东西太杂多,心灵里累积的烦恼太杂乱,努力的方向过于分叉。我们要简化自己的人生。我们要经常地有所放弃,要学习经常否定自己,把自己生活中和内心里的一些东西断然放弃掉。

  如果我们永远凭着过去生活的习惯,日常世故的经验,固守已经获得的功名利禄,想要获取所有的权钱职位,什么风头利益都要去争,什么朋友熟人都不愿得罪,这样我们会疲于应付,把很多时间和精力都化在无谓的纷争和无穷的耗费上。不仅自己的正常发展受到限制,甚至迷失自己真正应该前行的方向。

  在人生的一些关口,我们的生命中会长出一些杂草、肿瘤,侵蚀我们美丽丰富的人生花园,搞乱我们幸福家园的田地。我们要学会对这些杂草铲除和放弃。放弃不适合自己的职业,放弃异化扭曲自己的职位,放弃暴露你的弱点缺陷的环境和工作,放弃实权虚名,放弃人事的纷争,放弃变了味的友谊,放弃失败的恋爱,放弃破裂的婚姻,放弃没有意义的交际应酬,放弃坏的情绪,放弃偏见恶习,放弃不必要的忙碌压力。

  放弃我们人生田地和花园里的这些杂草害虫,我们才有机会,同真正有益于自己的人和事亲近,才会获得适合自己的东西。我们才能在人生的土地上播下良种,致力于有价值的耕种,最终收获丰硕的果实,在人生的花园采摘到美丽的花朵。

  放弃得当,是对围剿自己的藩篱的一次突围,是对消耗你精力的事件的有力回击,是对浪费你生命的敌人的扫射,是你在更大范围去发展生存的前提。

  放弃得当,是对捆绑自己的背包的一次清理,丢掉那些值不得你带走的包袱,拿走拖累你的行李对象,你才可以简洁轻松地走自己的路。人生的旅行才会更加愉快,你才可以登得高,看得远,看到更美更多的人生风景。

  人的一生很短暂,有限的精力不可能方方面面都顾及,而世界上又有那么多炫目的精彩,这时候,放弃就成了一种大智慧。放弃其实是为了得到,只要能得到你想得到的,放弃一些对你而言并不必需的“精彩”,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二合一”的圆通哲理

  狠心的狼想报复狐狸,他一直在找机会想治狐狸于死地。

  一天,狼帮狐狸说狮王想找继承人,候选人有:象,虎和豹子。要狐狸拿主意。

  狼把狐狸叫到猴子面前,问狐狸道:“这件事,你看怎么样?”

  狐狸知道狮王年轻力壮,一点都没有退位的样子,知道狼是存心编造故事来害自己,想要猴子来作证,便说道:

  “到目前为止,一切都还好。”

  “到底谁最合适?”狼急问道:

  “我不太清楚,问了好几个人,都说很难说,要不你自己说哪个合适?”狐狸反问道。

  面对狐狸的反问,狼本想抓住狐狸的把柄去状告狐狸要别的兽类来做兽王。但是面对狐狸的反问,它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因为它也知道,谁说出来谁就第一个会成为狮王嘴里的一块肉。

  精明人最常用的字句,好像除了“不一定”之外,便是“很难说”。样样不一定,事事很难讲。

  “不一定”和“很难说”,实际上都是“二合一”的表现。一般人以为“不一定”就是不一定,那是“二分法”的受害者,把“不一定”和“一定”相对待,并不是精明人应有的想法。我们的“不一定”,含有相当程度的“一定”成分,所以仍然是“二合一”。至于“很难讲”,同样不应该看作“很好讲”或“很容易说”的相反词,我们的“很难说”包含相当成分的“其实也很好说”。

  现代人最大的苦恼之一是“圆滑和圆通分不清楚”,甚至“将圆通看成圆滑”,以致“看什么都不顺眼”?因为我们最厌恶圆滑的人。

  圆通原本是我们十分喜欢的境地,一个人能够修养成为“圆通大王”,那还了得!

  可惜圆通和圆滑长得一模一样,表面上看起来,几乎不分轩轾。现代人脑筋逐渐扁平化,缺乏深度,看事情都不能够“入木三分”,所以“凡是圆通都看成圆滑”,丧失对圆通的体认,而扭曲了整个社会的判断标准。

  西方人一直拿“二分法”没有办法,始终摆脱不掉“二分法”的陷阱,不得已把它称为“必要的罪恶”。现代的我们,西化的程度愈深的,愈无可奈何地生活在二分法的困境中,动不动就明确地“二选一”,果决地在二中择取其一。

  “二合一”早已摆脱“二分法”的困惑,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我们的基本立场是“既不反对也不赞成”,便是惟恐掉入反对和赞成这种二分法的产物所造成的圈套,而难逃被套牢的噩运。谁也不愿意平白地被套牢,不是吗?

  方圆做人的正确立场,骗别人却能够好像没有骗一样,已经突破“骗人”、“不骗”的二分法,把二者合而为一,呈现“二合一”的面貌。

  方圆的人的高明立场在“深藏不露”,事实上是“站在‘不露’的立场来寻求合理的‘露’”,同样把“不露”和“露”合而为一,不再二选一了。

  真正圆通的立场,就是时时认清“二合一”优于“二选一”的事实,体认“真理存在于二者之中”,尽量在两种相反的矛盾因子中,寻求合理的平衡点,做到“相反相成”的地步,把矛盾化解,成为崭新有效的结合体。

  我们承认“圆通是高难度的素养”,一般人看不懂也学不精,何况一不小心,就会流于圆滑而遭人唾弃。然而一辈子学不会圆通,毕竟是人生一大憾事,所以“难学,还是要学;难精,必须用心”,大家共勉之。

  满脑子“圆滑”的人,看什么事情都觉得相当圆滑,连带看什么人都觉得丑陋、卑鄙。

  要学“圆通”,第一步必须“以圆通代替圆滑”,从此脑海中只有“圆通”的期待,因为它不是“圆滑”的对立词,却是“圆滑”与“不圆滑”这种“二分法”的“二合一”。圆通会有圆滑的成分,同时也含有不圆滑的成分。先接受“圆通”的概念,再观察“圆通”的事实,分析“圆通”的要素,庶几可以学得“圆通”的精髓。请看下面所叙述的案例。

  对涉世高手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是一以贯之的。苏联瓦解,西方民主国家固然额手称庆,然而就苏俄人而言,不论如何,总不是一件好事。车臣之战,万一演变成为“灭族”的战争,对苏俄民众来说,更是惨绝人寰,非我们这些外人所能想象。

  民主阵营和共产阵营对立,原本是“二分法”的产物,彼此不能相容,必须“二选一”,更加增加彼此的仇视。这种情况,由于苏联解体,两大阵营互相沟通,才逐渐进入“二合一”的境地。

  圆通人士,平日携带妻儿拜访朋友、亲戚,为的是联络感情,建立“二合一”的关系。

  上司部属为求长期合作,往往也追求“通家之好”。对于夫妻,我们总是“劝合不劝分”。既然结成夫妻,便是有缘,彼此要多包容,不能轻言离异。

  圆通人士心中有数,劝导夫妻不可离婚,结果还是可能离异。至少不出自我的口,将来夫妻反悔,不致两个人一起咒我:“当初根本没有想到离婚,就为了听你那么一句话:既然合不来,长痛不如短痛,干脆分开算了。一时糊涂,听信了你的话,才产生这么悲惨的局面。”

  劝导夫妻不可离婚,在夫妻吵架之后握手言欢时,心中落下一块大石,会庆幸没有劝导离异,否则夫妻必然合起来咒骂:想不到这么好的朋友,居然劝我们离开,真是人心隔肚皮,不知道安的是什么心!岂不冤枉?

  只要听的人有心听下去,轻轻问一句:“怎么很难说?”保证说“很难说”的人,就会接续把难说的部分轻易地说出来。站在“很难说”的立场来“很容易说”,有如“不一定”之后忽然产生“一定”的观点,既灵活方便,又有安全保障,对不对?

  圆滑的人,只推说“很难说”,便不说明事实,甚至乱说一些足以混淆事实的话,对于事实的澄清具有负面的影响,大家的心里都很不以为然。

  每一句话都对,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听的人觉得,“你把我当小孩,连这种常识都没有”;“你这样说,未免太见外了吧,要不要说是你的权利,也不必说得这样客套,提防得如此严密”:甚至“我还不知道你最小气,还要说得这样好听”,因而对答话的人相当反感。

  圆通的人,当然不会直接说出“应该给多少”、“最好给多少”或者“我打算给多少”这一类的话来。但是,在“我们研究看看”、“我们不妨分头打听,看看别人打算怎么给付”等等“推、拖、拉”用语之后,可能会说:“一般来说,每人每天给导游两块钱美金,不知道你觉得怎样?我们是不是再过几天,看看情况再来商量?”

  “赞成”、“反对”是一种“二分法”,表示赞成或反对,即为“二选一”。精明人以“既反对也不赞成”作为基本立场,便是“二合一”的思考方式。

  任何事情,总是不断地演变。往往原本可以赞成的事情,演变到最后,令人不得不反对;而原来应该反对的?也可能愈变愈应该加以赞成。

  把一切弄清楚,而且保证不再改变,这时候我们当然会当机立断,果敢地选择赞成或反对的态度。但是,就算如此,警觉性特别高的精明人,也尽量避免公开表态,以免引起抱持不同意见的人的指责,甚至仇视。

  方圆人士都是圆通人士,不可能单刀直入地问人家赞成或反对,因为对方认为有此必要,自然会主动表示,不必苦苦相逼,而得不到真实的答案。被人家问起赞成或反对时,也不可能直接了当地表示其中之一,却大多兼顾赞成及反对双方面的看法,尽量加以包容。

  锋芒太露角易断

  一次有客人到访,家中的小仆人聪明伶俐,与客人谈得甚为投机,结果冷落了主人。

  客人走后,主人生气地端起了主人的架子,训斥小仆人:“你太放肆了,也不想想自己的身份,今天要是不把刚才说的那些话收回来,我决不轻饶你。”

  小仆人说:“要是你能把泼出的水收回来,我就把说过的话收回去,怎么样?”

  主人说:“好的,今天你就可以回家了。”说完把一盆冷水泼向了小仆人。

  寓言中的小仆人爱耍小聪明,在主人面前锋芒毕露,自以为什么都懂,难怪主人不满意。假如你在上司面前夸夸其谈,目无尊长,自以为了不起,上司会很讨厌你的,一不小心就会落得小仆人的下场,被上司炒鱿鱼。

  想要在事业上一展才华的人,要记得时机没有成熟之前,千万别锋芒太露。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人不知我,心里老大不高兴,这是人之常情。

  尤其是年轻人,总是希望在最短时期内使人家知道你是个不平凡的人。想让全世界都知道,当然不可能,使全国人都知道,还是不可能,使一个地方的人都知道,也仍然不可能,那么总至少要使一个团体的人都知道吧!要使人知道自己,当然先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只有从言语行动方面着手,于是便容易露出言语锋芒,行动锋芒。

  锋芒是刺激大家的最有效方法,但若细细看看周围的同事,若是处世已有历史,已有经验的同事,他们却与你完全相反。“和光同尘”毫无棱角,言语发此,行动亦然,个个深藏不露,好像他们都是庸才,谁知他们的才,颇有位于你上者,好像个个都很讷言,谁知其中颇有善辩者,好像个个都无大志,谁知颇有雄才大略而愿久居人下者,但是他们却不肯在言语上露锋芒,在行动上露锋芒,这是什么道理?

  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言语锋芒,便要得罪旁人,被得罪了的旁人便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破坏者;行动锋芒,便要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会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阻力,便也成为你的破坏者。你的四周,都是你的阻力或你的破坏者,在这种情形下,你的立足点都没有了,哪里还能实现你扬名立身的目的?

  年轻人往往树敌太多,与同事不能水乳交融的相处,就是因为言语锋芒的缘故,言语所以锋芒,行动所以锋芒,是急于求知于人的缘故,处世已有历史,而有经验的同事,所以“以缅合欢”,也是因为曾受过了这种教训。

  如果我们初入社会,就表现得骄傲自负,结果得罪许多人,那你一生要想成功就会很困难。这就是自己为自己前途所安排的荆棘,有人为了避免再犯无心之过,就故意效法金人之三缄其口,即使不能开口,也要多方审慎,虽然“矫枉者必过其正”,但是要掩盖先天的缺点,就不能不如此。因此若听见旁人说你世故人情太熟,做事过分小心,不但不要见怪,反而要感到高兴才是。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采用这样的办法不是永远无人知道吗?其实只要一有表现本领的机会,你把握这个机会,做出过人的成绩来,大家自然就会知道。这种表现本领的机会,不怕没有,只怕把握不牢,只怕做的成绩不能使人特别满意。你已有真实的本领,就要留意表现的机会,没有真实的本领,就要赶快从事预备,《易经》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无此器最难,有此器不患无此时。锋芒对于你,只有害处,不会有益处,额上生角,必触伤别人,你自己不把角磨平,别人必将力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折,其伤害更多,而锋芒就是人额头上的角啊!

  勇者打倒权威,弱者被权威打倒

  世界著名交响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一次欧洲指挥大赛的决赛中,按照评委会给他的乐谱在指挥演奏时,发现有不和谐的地方。他认为是乐队演奏错了,就停下来重新演奏,但仍不如意。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都郑重地说明乐谱没有问题,而是小泽征尔的错觉。面对着一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土,他思考再三,突然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判台上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们在发现乐谱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否定”的情况下,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前两位参赛者虽然也发现了问题,但终因趋同权威而遭淘汰。小泽征尔则不然,因此,他在这次世界音乐指挥家大赛中摘取了桂冠。

  没有智慧不行,没有勇气也不行。谁也不敢说有智慧的人一定有勇气;但缺少智慧的人,大约也没有勇气,或者其勇气亦是不足取的。

  怎样是有勇气?不为外面威力所慑,视任何强大势力若无物,担负任何艰巨工作而无所怯。譬如:军阀问题,有的人激于义愤要打倒他;但同时更有许多人看成是无可奈何的局面,只有牵就他,只有随顺而利用他,自觉我们无拳无勇的人,对他有什么办法呢?此即没有勇气。没勇气的人,容易看重既成的局面,往往把既成的局面看成是不可改的。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孙中山先生,他真是一个有大勇的人。他以一个匹夫之身,竟然想推翻二百多年大清帝国的统治。没有疯狂似的野心,是不能作此想的。然而没有智慧,则此想亦不能发生。他何以不为强大无比的清朝所慑服呢?他并非不知其强大,但同时他知此原非定局,而是可以变的。他何以不自看渺小?他晓得是可以增长起来的。这便是他的智慧。有此观察理解,则其勇气更大。而正惟其有勇气,心思乃益活泼敏妙。智也,勇也,都不外其生命之伟大高强处,原是一回事而非二。反之,一般人气慑,则思呆也。

  没有勇气不行。无论什么事,你总要看他是可能的,不是不可能的。无论任何艰难巨大的工程,你总要“气吞事”,而不是被事慑着你。

  在权威面前一旦养成屈膝哈腰的“好”习惯,不但自己只能生活在人家的影子中,而且人家也未必瞧得上你。

  忍耐一下,你的人生就会出现火花

  一天,火石感到有人用力地敲打它。它又生气又奇怪,一看是火镰。

  “你发疯了!”火石对火镰大喊,“你为什么这样对待我?你到底想要干什么?我也不认识你,你让我安静一会儿吧!”火镰非常耐心地微笑着回答:“朋友,你忍耐一会儿,就能从你的身上创造出奇迹来。”

  这些话使火石安静下来。它平静地忍受着火镰快速地敲击和有力的磨擦,经过巨痛之后,果真从它的身上进发出美丽的火焰、能够创造奇迹的火焰。火石终于看到了自己的价值,觉得自己最初忍受的痛苦完全值得。

  美好的东西,是在艰难中孕育的。

  这正如寓言中火镰接触火石一样,只要我们做人处世在关键口上忍耐一下,就能在人生中创造出奇迹来。

  忍耐是一种本领,特别是当你处于劣势的时候。我们的祖先早就总结出一句至理名言:小不忍则乱大谋。懂得自我克制,就是懂得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曾经有一段时间,街头很流行“厚黑学”方面的图书。我们在这里先不评论他的是非问题,而只是想说,这种流行充分表明了人们在做事方面都需要掌握一些技巧,脸皮太薄可不行。洗掉身上的矜持与迂腐,才能锲而不舍,以柔克刚,取得成功。

  人活于世,做人做事若能“率性而为”,那人生就没什么可遗憾的了。问题是,你不是天地间惟一的存在,不是你想办什么就可以办成什么,而别人也不可能因为你而存在,对你一切都言听计从。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许多人际关系和事业上的不如意,这些不如意需要以智慧和耐心去解决,而不是靠你一时的喜恶和脾气。

  “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为人之所不能为。”

  假如,韩信忍跨下之辱。他当初徒一时之快,与凌辱他的无赖斗殴拼剑,也无异于弃鸿鹄之志而与燕雀论争。韩信深明此理,宁愿忍辱负重,也不愿争一时之短长而毁弃自己长远的前程。

  这样的忍耐,不是屈服,而是退让中另谋进取;不是逆来顺受、甘为人奴,而是委曲求全,不因小失大。一旦时机到了,他就能如同水底潜龙冲腾而起,施展才干,创建功业。

  韩信甘受胯下之辱,成就功业的故事表现了他的一种大智慧,你想一想你自己在做事中的自我克制能力如何,是否懂得多加忍耐?

  给心灵进行大扫除

  多年来,朱怡始终坚持一个习惯:每个礼拜六早上,利用别人不上班的时间,把自己的办公室彻底清理干净,连一张纸都不留。平常下班回到家后,她也会在梳妆台前花一点时间,反省一天中发生的事,顺便计划明天该做的事。

  朱怡很喜欢这种“向过去说拜拜”的清扫方式,把从前的自己做一个了结,然后,迎接一个全新的开始。

  朱怡自行创业以来,每年的业绩都是维持高增长。通常,人一旦站在高峰,总是很容易得意忘形。朱怡不是,她总是告诉自己:“一定要让自己随时放空,重要的不是回头看,而是往前看,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她知道,有一天假使荣景不再,过去所有的辉煌都会一笔勾消。

  几年前,朱怡有过一次深刻的搬家经验。由这次搬家,她真正体验出人要随时懂得“舍”。譬如,有些当初爱不释手的摆饰,等换了新房子之后,却和新环境格格不入,甚至变成最碍眼的累赘,连味道、风格通通都走样了!

  这个体验让朱怡产生很大的警惕:原来,人是会变的。以前认为不能丢弃的东西,并不保证自己会珍爱一辈子,不论是过去的收藏、衣服、品味、嗜好、成就、地位、财富,最后都可能不再属于你。

  朱怡常常被人问及:“你事业做得那么好,如果在事业与家庭之间做一个选择,你要选择哪一样?”她总是毫不考虑地回答:“除了家庭以外,我什么都可以放弃。”

  对朱怡而言,“回家”就是最适合进行心灵大扫除的场所。她很反对一些人,下了班之后到处找乐子,找party狂欢,好像非得把所有的精力耗尽才罢休。她很怀疑,这样的人没有足够的休息,疲累没有得到充分的纾解,将如何面对明天?

  外人看朱怡,生活井然有序,而且总是神清气爽。她说,这得归功于自己每天勤于做“内在清扫”,所以,已经没有留下什么值得烦恼的事了!

  人一定要懂得随时清扫,淘汰不必要的东西,日后才不会变成沉重的负担。

  你一定有过年关前大扫除的经验,当你一箱又一箱的打包,你是不是很惊讶自己在过去短短几年内,竟然累积了那么多的东西?你很懊恼,埋怨自己为何没能在事前花些时间整理,淘汰一些不需要的东西?否则,今天就不会光是为了清理这些箱子,压得你连背脊都直不起来!

  人生做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在办事的过程中,每个人不都是不断地在累积经验和知识?这其中也包括你的名誉、地位、财富、亲情、人际、健康、知识等等;另外,当然也包括了烦恼、郁闷、挫折、沮丧、压力等等。在这些累积的过程当中,有的早该丢弃而未丢弃,有的则是早该储存而未储存。

  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不是每天忙忙碌碌地过日子,把自己弄得疲累不堪,以致于总是没能好好静下来,替自己做‘清扫’?”心灵扫除的意义,就好像是生意人的“盘点库存”,你总要了解仓库里还有什么。某些货物如果不能在限期内销售出去,最后很可能因为积压过多的资金而拖垮你的生意。

  很多人都喜欢房子清扫过后焕然一新的感觉,当你拭掉门窗上的尘埃与地面上的污垢,把一切整理就绪之后,整个人好像突然得到一种释放。

  其实,在人生诸多关口上,我们几乎随时随地都得做“清扫”,念书、出国、就业、结婚、离婚、生子、换工作、退休……,每一次的转折,都迫使我们不得不丢开旧的你,把自己重新“扫”一遍。

  不过,有时候某些因素也会阻碍我们进行扫除。譬如,太忙、太累,或者,担心扫完之后,必须面对一个未知的开始,而你又不确定那些是不是你想要的结果,万一现在丢掉的,将来又拣不回来,怎么办?

  的确,心灵清扫原本就是一种挣扎与奋斗的过程。不过,你可以告诉自己:这一次的清扫,并不表示是最后一次的清扫。而且,没有人规定你必须一次扫干净,你可以每次扫一点,但至少在目前,你必须立刻丢弃那些会拖累你的东西。

  不做欺心事本身就是一种受益,一种愉悦

  白隐居住的禅寺附近有一户人家的女孩怀孕了,女孩的母亲大为愤怒,一定要她找出“肇事者”。女孩用于朝寺庙指了指,说:“是白隐的。”

  女孩的母亲跑到禅寺找到白隐,又哭又闹,白隐明白了怎么回事后,没有做任何的辩解,只是淡然地对女孩和她母亲道:“就这样吗?”

  孩子生下后,女孩的母亲又当着寺院所有僧人的面送给自隐,要他抚养,白隐把婴儿接过来,小心地抱到自己的内室,安排人悉心喂养。

  多年以后,女孩受不住良心的折磨,向外界道出了事情的真相,并亲自到自隐的跟前赎罪,自隐面色平静,仍是淡然地说了句:“就这样吗?”

  读书与看待问题一样,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很多人看完这则故事,肯定白隐禅师那种面对诋毁和陷阱,泰然处之,固守善念的超然风范而慨叹不己。而我却从另一个角度,即那个怀孕的女孩子的角度来看待这则故事,其实,若是她在白隐默默地接受了孩子之后,便抛开一切不再去想,这也许会成为一件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情,不会有人发现其中的秘密。然而她毕竟没能经受得住心灵的拷问,主动走了出来。可见,一些错误的或泯灭良心的情事对人心灵的惩罪有多么严厉。

  日常生活中,很多小事都在或隐或现中,考验着你的良心,至于是否能让每个人都良心发现,那要看人们各自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处事观了。

  前几天,电视里播放了中国第五代电影人聚会的场面,其中有一个场面是提起逃票的事儿,听时是用一种娱乐的心态听的,但过后突然也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次逃票经历。

  坐在回家的班车上,手里捏着车票钱,望着窗外五颜六色的霓虹和川流不息的人流心里洋溢着一种难言的安宁和惬意。这是黑夜的力量啊!

  一发现售票小姐把我给漏掉了,就决定下车时,一定把票给补上。这样一想就觉得自己的那一脉生命之水,在这漆黑的车厢里仍然很清澈,很亮泽。也就为自己至今还能做到做事不欺心,而深感欣慰。

  我是在路口上的车,车开动了售票员才从最后一排,往前挤着一个个地要乘客买票。或许是车上的人太多太挤,连过道里都挤满了人,或许是不少的人跟她讨价还价,说春节期间不应该提价的,把她给吵糊斗涂了,她竟然把坐在窗边往外看风景的我给漏掉了。其实我早就把买票的钱掏出来在手心里捏着了。

  我自然就想起小时的一件事来。那还是五六岁的时候,有一次奶奶叫我到街上去打醋,醋打好了,快走到家门口了,我却发现打醋的两角钱还在于心里紧紧地捏着。便想都没想就转身走回去,把手里捏着的钱,交给那个卖醋的人。得到了别人赞美的我,心里涨满了喜悦的兴奋。回到家我就把这事跟奶奶讲了。“是的,我孙子做得对,人活在世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做欺心的事。”奶奶夸奖我说。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庆幸每次遇到这样的事,或者是类似这样的事,都能像小时候那样,“想都不想”地做出不欺心的决定。

  车到站点,随着满车的人走到前车门口,我把一直捏在手里的十元钱,递到拿着扫帚准备打扫车厢的售票员面前,微笑着,用一种开玩笑的口气说:“你不想把票卖我,我可是非买不可呢!”

  售票员稍稍愣了一下,立刻就在她满含疲惫的脸上露出非常好看的笑容,说:“哎呀,你这人,真是太好了。”我感到走出好远了,她还在望着我笑。

  也许这些已成为中国影视业顶梁柱子的大导大明星演们,今天这个时候谈论年轻时逃票的事,不会有人想到提出“道德”的天秤上来衡量他们的人品,因为他们本人原本就没有把这种损公肥私的事情当回事儿。但我还是要奉劝大家:做事不欺心,才能保持内心的安宁和生命的清澈,这样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受益,一种愉悦。我深信,做事不欺心的人,更容易保有欣赏世界的好心情,更容易品出生活的好滋味。

  忍是大智、大勇、大福

  狮子、狐狸和驴子达成了一项三方协议,约定一起合作来找食物。在它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在森林猎取了许多食物之后到洞里分配。狮子让驴子分食物,驴子很公平地将所得分成三等份,并很礼貌地请狮子、狐狸先拿。

  不料狮子大怒,十分不满,竟把驴子吃掉了。

  狮子又让狐狸分食物,狐狸将猎物的绝大部分都让给狮子,只留给自己很少一部分。

  狮子满意地说:“这才是我的朋友,你分得很公平,谁教你的分配方法?

  ”狐狸回答:“我看见驴子的命运,马上受到了教育启发。”

  狮子、狐狸与驴子的结合如同三家实力各异的股东合作,想要平分利益是很困难的,因为实力最强的大股东一定会要求享有最多的利润,正所谓“狮子大张口”。

  与狮子这样霸道的强者合作,下场有两种,一是要求公平,结果一无所得,反受其害;二是委屈求全,忍隐退让,像狐狸那样圆滑。

  中国有句古话: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意思是让我们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不要一味使用莽劲去碰壁,而应该分析局势,做出某些以退为进的决策。这句古话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个“忍”字。

  忍学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儒家思想的精髓。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成名人物都是靠忍字而成大业的。现代世界上许多在事业上非常成功的犹太籍、日籍的企业家、金融巨头亦将忍字奉为修身立本的真经,均在自己家中、办公室中悬挂着巨大的忍字条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忍学是世界上成功的企业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科学家的必修之课。

  为什么要提倡“忍”呢?这是根据某些事物的具体情况来决定的。有的时候,你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无论你怎么努力,成效似乎都不大。被你一直信奉不疑的“一分耕耘,一份收获”似乎不再有效,这就好比手中拿着一万块钱却想通过自己的精心测算、分析来撼动股市一样。此时,你所做的最好策略就是不要凭着自己的“蛮劲”,一味地相信自己的判断,投入到某些前途极端凶险的股票中,相反,若你退一步,静观一下股市变化,先求其次,买一些绩优股,待选定时机再东山再起,投入到选中的冷门中,这时你才能真正获得成功。

  忍能成大器。只要你在做人的准则中牢记住忍这一条,你定能成大器。

  忍能做大官。这是当今官场的绝对真理。如果在上司面前不能忍得,遇事就仿佛对待路人那样粗暴顶撞,绝对不可能做成大官。古代的相命学在某些角度来看不无道理。

  一个脸大耳圆、嘴角上翘的人夸他日后做大官八成有道理,因为这种人一看就是个和事佬,他们绝对不会在非原则的事上和上司争得面红耳赤,也不会为上司的一点点小脾气而大动肝火,四平八稳的他们往往能以最省事的办法登上权力的高峰。

  忍能赚大钱。这是一个在商海中遨游多年的朋友对我讲的一句话。多年来,他一直坚信,在自己有求于人的时候,一定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忍字带来的后果。有时候,从银行贷款,就硬是要忍住审查人员的吹毛求疵。与老板谈生意,稍一不忍就可能损失一笔大钱。如果你的确要求助于那个对你挑鼻子瞪眼睛的人,你就忍一忍吧!只要不是原则性冲突,忍过了之后,钱就进来了,这何乐而不为之呢?

  当然,我们讲一个忍字,并不是劝告你怯懦,真正的忍是以退为进的手段。那些只是一味地退让,而不考虑自己真正的目标、不思进取的人,忍来忍去反而会让他永远不能爬起来。

  快乐始于放下贪欲

  据说上帝在创造蜈蚣时,并没有为它造脚,但是它仍可以爬得和蛇一样快速。有一天,它看到玲羊、梅花鹿和其他有脚的动物都跑得比它还快,心里很不高兴,便嫉妒地说:“哼!脚愈多,当然跑得愈快。”

  于是,它向上帝祷告说:“上帝啊!我希望拥有比其他动物更多的脚。”

  上帝答应了蜈蚣的请求。他把好多好多的脚放在蟆蛤面前,任凭它自由取用。

  蜈蚣迫不及待地拿起这些脚,一只一只地往身体贴上去,从头一直贴到尾,直到再也没有地方可贴了,它才依依不舍地停止。

  它心满意足地看着满身是脚的自己,心中暗暗窃喜:“现在我可以像箭一样地飞出去了!”

  但是,等它一开始要跑步时,才发觉自己完全无法控制这些脚。这些脚劈哩啪啦地各走各的,它非得全神贯注,才能使一大堆脚不致互相绊跌而顺利地往前走。

  这样一来,它走得比以前更慢了。

  人是一种欲望动物。而且不同的人,其所拥有的欲望也不尽相同。有人贪图名利、有人留恋肉欲;还有人则希望得到丰富的物质世界……在这些种欲望中,最危险的要数物欲,即对金钱和物质的贪恋。

  汤玛斯·富勒说:“满足不在多加燃料,而在于减少火苗;不在于累积财富,而在于减少欲念。”

  我们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也就怎样离开。我们的目光不须要一直关注在不能带走的金钱、名利、地位上,而是应常常关注在更宝贵的品格和亲情上。

  上面那则寓言故事,它明确地告诉我们:当欲望产生时,再大的胃口都无法填满,贪多的结果只会无穷尽的烦恼和麻烦。学会接纳自己、欣赏自己、使我们从欲念的无底深渊中得到释放与自由,是快乐的始发站。

  因此,许许多多的富翁虽然腰缠万贯,但是他们的精神生活并不快乐,精神世界格外空虚。为了钱,他们能够六亲不认;以物役己,魔障常在。

  贪欲人人有,但程度略有不同,贪欲又是人人憎恨的性格。没有人愿意与一个贪婪成性的人成为朋友。

  有一个人很喜欢飞鸟,他每天一大早就到树林中陪它们玩。飞鸟也很喜欢他,一看见他来了,都会群集到他身边来嬉戏。

  当他的朋友知道这件事后,就狡猾地对他说:“明天你抓几只鸟回来,也让我玩一玩。”

  第二天,他又到林子去,可是鸟儿只在空中飞行,却不肯像以前一样飞到他身边来嬉戏。

  他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才明白原来是自己心中已有了贪念。

  贪欲会使人的精力和体力双重透支。放下贪欲,追求平实简朴的生活,是获得快乐的最简单的方法。

  事实上,我们所拥有的,并不是太少,而是欲望太多;欲望太多的结果,就使自己不满足、不知足,甚至憎恨别人所拥有的、或嫉妒别人比我们更多,以致心里产生忧愁、愤怒和不平衡;欲望太多,就会导致心理贫穷!

  要减轻欲望,就要懂得舍弃。而外在的放弃让你接受教训,心里的放弃让你得到解脱,从而心里变得安宁。

  古人云:“人心难满,欲壑难填。”贪婪是每人或多或少都有的弱点。贪婪使我们为获取一点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甚至沾沾自喜;但更多的时候却使我们被内心的贪欲所蒙蔽、所困扰,使我们遭到更大的损失和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人类获得的任何地位、权力、金钱、声望,不论是物质方面的利益还是精神方面的利益,都会有失去之时。但是在何时,尚不为人们所知呢?老子说过:知足常乐。如果你有对自己的境况感到满足的时候,那么就不会为患得患失而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了。

  聪明过头只会蒙骗自己的眼睛

  有一次,台湾诗人林先生在日本到一家中国人开的餐馆,要了一份他感兴趣的汤。入座不久,服务生将一大盆汤放在他面前。他一愣,问服务生:“这么大一盆汤,我能喝得了吗?”

  服务生理直气壮地回答:“你没说明是要一小碗呀!”他一时语塞,匆匆喝了几口汤,心里感到不是滋味,便按一大盆汤的价格付了钱后拂袖而去。

  后来,他又到一家日本人开的料理店,要了一份同样的汤,也没有说是一大盆还是一小碗。不一会,服务生给他端来一小碗汤,并说:“如果不够,可再来一碗。”

  他只喝了一小碗,当然只付了一小碗汤的钱。再后来,他每次去日本,都要到那家料理店用餐,包括喝他感兴趣的汤。

  只有切实地为他人着想,而不是处处算计他人,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信赖,并可以由此给自己带来好处。

  有的人很精明,他虽然不算计别人,可也决不许别人占到他的便宜;同事、下属的什么小伎俩也瞒不过他,什么缺点毛病也逃不过他的眼睛……

  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的意思看似非常浅显简单,可就有许许多多十分聪明的人弄不明白这个道理。

  我有位才华、品德都很出众的朋友,我们俩相识已有十余年了。初时我们同在一家公司打工,分任两个部门的经理,后来我们先后辞职开辟自己的天地,一直保持着较紧密的联系。本以为以他的能力,他的公司定会很快上一个台阶的,殊不知,他做的一直都不顺利。

  为什么呢?我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太精明了。记得我们每次见面聊天,总在听他抱怨、指责别人,这些人包括他的合作伙伴、客户以及下属,他会一针见血地指出每个人的缺点和不足,然后抱怨同这些人共事有多么困难,他总也找不到令他满意的伙伴和员工。

  我相信他说的话,相信他是对的,也总在劝他:许多人并不是故意同你做对,只不过是个性、习惯的原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人、与人相处要尽量地看人长处,用人长处,不要老盯着人家的缺点不放,你又不是要找个道德楷模等等。

  说归说,下次见面依然如故,他的公司事业依然没有起色。

  有不少优秀人才可能有着与我这位朋友同样的毛病。他们自视甚高,自律甚严,在他们眼中,周围的人身上全是毛病,他们在用自己的标准、好恶去衡量要求别人。他们不乏精明,但少了一份应有的糊涂和容人的胸怀。这样的人才会是做具体业务的好手,但绝不是好的管理人才;他们可以成为好朋友,但要做整天在一起共事的同事很困难,尤其是做他们的下属。

  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有时候我们应有意识地区分朋友与同事。朋友们一般是意趣相投,大家有许多互相欣赏的东西及感情的因素,而同事则首先要求的是业务上的能力与配合,二者之间是有细微区别的。朋友之间和不来了,少来往就是了,而同事则还要天天在办公室打交道。对于同事则更要有一份宽容的胸怀,除去业务上的互相合作外,你完全可以允许他以你极不赞成的方式生活、娱乐,那是他的权利。办公室外,你可以对他敬而远之,而没有必要求全责备,按你的道德标准、生活方式去要求他,一些不伤害原则的小地方更是要求你忍让、宽容,也许他爱占些小便宜,也许他生活不检点,也许他品味不高……

  难得糊涂,让聪明人糊涂更难。水太清了连鱼都无法生存,人太精明了会没有愿与你共事的人。

  人不能事事苛求,时时苛求,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无异于为成功提供了一个台阶,聪明的人能适当把握事物分寸,而聪明过头的人则会把握教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