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杰出青少年的9大能力 > 第1章 最可贵的是健全自我

第1章 最可贵的是健全自我

书籍名:《杰出青少年的9大能力》    作者:张国诚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给加西亚的信》

  绝望时,希望也同时在等你

  有四位年青的野外探险爱好者到原始森林跋涉探险,在森林里,他们看到了不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他们为这次探险感到无比的高兴,但是不兴也接踵而来。

  在第四天的时候,他们闯入了浓雾区,迷路了。

  更可怕的是,一名队员在走出雾区的努力中,涉水时被卷走,眨眼之间,随着他那恐怖的“救救我”的呼声,整个人就被咆哮的激流淹没了,好好的一个活人,在转眼间就失去了生命。

  为了活下去,他们凭以前学过的野外生存的知识辨别可以食用的植物,从树叶间寻找可以饮用的露水,一天天地维持着体力,不让自己累倒。

  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在浓雾区跋涉转圈,企图冲出去脱险,但是一切都是徒劳,最终还是在原地打转。

  10多天过去了,他们的信心也没有了,真的是绝望了。有人开始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有人开始大骂老天,说上帝没有开眼……

  有一位叫纪伯伦的队员他不甘心等死,提议再试试,可同伴们却不愿再作这种徒劳的努力。没有办法的纪伯伦只得单独行动。

  过了很久,纪伯伦回来了。他大声喊:“天哪,我们有救了,我发现了一个百氏可乐瓶子!”纪伯伦手中晃动着一个红色的空可乐瓶子。

  3个人抱在一起,激动不已。这说明这一带有人来过,而且来过不久,离平原地区已经不远了。

  第三十天,他们终于走出了森林。

  实际情况是,这只可乐瓶是纪伯伦曾经放在背包里打算做水杯用的,他仔细地剔除了罐身上的标签,作为“希望”的象征物来唤起同伴们征服死亡的勇气。

  人在一生中会碰到大大小小的失望和一两次、两三次的绝望。面对失望,有的人再度奋起,或另辟新径;有的人就此止步,或退而求其次。面对绝望,人的基本态度也许只有坐以待毙把自己交给命运了,因为这样最省心,似乎可以规避更大的、不可知的风险。我们把这个现象权且称做动物的“条件反射”,一种被动状态。所以,人们习惯于把一些看起来是别无选择、死路一条的境遇,叫做“绝望”。

  正如一个正在高速公路上疾驶的汽车驾驶员,突然车胎爆了,他的第一个反应一定是踩刹车,然后是听天由命。“踩刹车”是汽车驾驶员应对突发性事故的“条件反射”。过后,尤其是他的同行们会出来充当“分析家”“评论家”,说对付后轮胎爆裂,其实不应该踩刹车,你想啊,没有了动力车子自然会慢慢停下来,这样也不至于造成人员伤亡。这时候这个倒霉的驾驶员就想,站着说话不嫌腰疼,你试试!因此,这个世界上无论发生什么样的灾祸,事后总少不了有人用“假如……就……”来充当马后炮,来为自己找借口。

  在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年代,人们习惯于把一些具有处理非常事件能力的人,归结为“意志的胜利”,认为光凭“意志”就可以从本质上左右某项事物的结果。因此,小孩子从小就要受到很多关于“意志”决定论的教育。对学习稍有倦怠,大人就会说,这个小孩缺乏意志力。其实,假如我们愿意尝试用一种非线性的思考方式,去观察一些事物,情况就会大不一样。在面临所谓的绝境时,主动放弃旧有思维通道,做一个往前拱的“卒子”,提前启动“假如……就……”,你的生命就会出现新的精彩,而不是充当事后诸葛亮,只放“马后炮”。

  好了,年青人,面对绝望,不要后悔自己所做的事,不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找借口,因为无论是时间还是处境都论不到你去那样做,你除了行动找好办法解决它之外,你什么都不要想,因为你越想那些后怕的事,你会失望越大。

  保持平常心

  ——把心肝切给人吃,人还嫌腥

  L小姐是一家杂志社的主编,朋友介绍一位美工给她。这位美工刚从另一家杂志社离职,还没找到工作。L小姐看他很客气,也一副很听话的样子,便接受了她。

  这位美工的功夫只能说是中等,但L小姐待他不错,放手让他发挥,还主动帮他争取待遇,那位美工也感激涕零地表示将“鞠躬尽粹”,于是L小姐更对她好了。

  这样一年下来,这位美工生活安定了,并在别家杂志找到兼差,但也因此稍微影响本来的工作;可是她却开始抱怨待遇太低,设计的东西也越来越差,最后竟然丢下没完成的工作,到另外一家杂志社去了。

  L小姐气得快炸了,没事就说:“对人好,错了吗?对人好,错了吗?”像 L小姐这种情形很多人碰过,有道是“把心肝切给人吃,人还嫌腥”。

  为什么会这样?倒也不是“对人好”这件事是错的,而是L小姐忽略了人性中“恶”的一面。人是善恶并存的,圣人虽有,但毕竟凡夫俗子占多数。这种善恶并存的凡夫俗子心中的“恶”在适当时空便会冒出来,就如细菌在适当的温度下便会滋长那般。L小姐对那位美工太好,给了她是“好好先生”的印象,正好提供了他心中的“恶”抬头的时空。这位美工连个招呼也不要就弃L小姐而去是一种例子,另外还有因为你的“好”而“软土深掘”,得寸进尺的。

  我并不认为因为对人好反被人恶意对待,就不应对人好,但L小姐的例子的确是个教训,因此“对人好”要讲究方法。

  要先从“不好”开始,再进到“好”的层次。所谓“不好”倒也不是无理的苛待,而是给他一种精神上的压力,让他知道你并不是好好先生,那么对方便不会有“反正他不会对我怎样”的侥幸。过一段时间后,再对他“好”,这样对方会因“松了一口气”而感激你,而且也会认为你是“坏人”。尔后你便可后来“好”与“不好”交互运用。也就是说,宁可先严后宽,再宽严并济,若先宽后严,绝对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怨你、恨你,就像给小孩糖果,先给少再给多,他会很高兴,并且称赞你的“好”;若先给多后给少,他就要生气哭闹了。大人也是如此。

  另外,也可让对方为你的“好”付出代价,绝不可让他有“得来容易”的感觉,否则他就不会珍惜你对他的“好”了。

  不过人是很难说的,无论是先宽后严,或先严后宽,永远有根本不理会你的“好”的人,因此保持平常心,不因对方的无情而生气也就很重要了。

  不做哭泣的孩子

  从前有个孩子,手伸到一只装满榛果的瓶里,他尽其所能地抓了一大把榛果,当他想把手收回时,手却被瓶口卡住了。

  他既不愿放弃榛果,又不能把手抽出来,不禁伤心地哭了。这时一个旁人告诉他:“只拿一半,让你的拳头小些,那么你的手就可以很容易地抽出来了。”

  贪婪是大多数人的毛病,有时候只抓住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放,就会为自己带来压力、痛苦、焦虑和不安。往往什么都不愿放弃的人,结果却什么也没有得到。

  智能是什么含义呢?一时半会儿,你也许答不上来。然而,我们知道智能有很多类型,诸如“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满腹经纶,幽默诙谐”等词条都是智能的表现。但你也许想不到“放弃”也是一种智能。

  “放弃”不就是丢弃放弃,它是懦弱的表现,怎么会是智能呢?然而,不尽其然。尽管你的精力过人,志向远大,但时间不容许你在一定时间内同时完成许多事情,正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如把眼前的一大堆食物塞进嘴里,塞得太满,不仅肠胃消化不了,连嘴巴都要撑破了!所以,在众多的目标中,我们必须依据现实,有所放弃,有所选择。这样我们才能选出适合自己的营养食品,然后慢慢咀嚼,细细品味,直到完全吸收,我们不就又有充沛的精力了吗?

  然而,世界上真有放弃吗?如果在放弃之后,烦乱的思绪梳理得更加分明,模糊的目标变得更加清晰,摇摆的心就得更加坚定,那么放弃又有什么不好呢?世上没有绝对的放弃,只有永远的放弃。人生总要面临许多选择,也就要做出一些放弃,要学会选择,首先要学会放弃。放弃是为了更好的调整自我,准备良好的心态向目标靠近。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竞争日趋激烈,每个人的生存压力也越来越重。于是每个人都身不由己地变得“贪心”,追求的太多,其失望得也愈深。所以一定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不要做那个抓满榛果哭泣的孩子,因为毕竟我们已经不再是小孩了!

  放弃,是一种睿智,是一种豁达,它不盲目,不狭隘。放弃,对心境是一种宽松,对心灵是一种滋润,它驱散了乌云,它清扫了心房。有了它,人生才能有爽朗坦然的心境;有了它,生活才会阳光灿烂。所以朋友们,别忘了,在生活中还有一种智能叫“放弃”!

  糊涂难得

  有一只母老鼠慌慌张张地跑回洞里,对丈夫说:“大事不好啦,有只猫虎视眈眈地盯着一只公鸡,恐怕很快就要把它吃掉的。”

  公老鼠说:“‘你这真是咸吃萝卜淡操心’,这些都是别人的事,管它干什么?你还是小报这样的小道消息吧,反正又和咱们没关系,只要猫不来吃我们,就已经谢天谢地了”。清代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有一句著名的格言:“难得糊涂”。所谓“难得糊涂”实际上是最清楚不过了。正因为他看得太明白、太清楚、太透彻,却又对个中缘由无法解释,倘若解释了,更生烦恼,于是便装起糊涂。或说寻求逃遁之术。寓言中的公老鼠就是一只“难得糊涂”的聪明老鼠。

  现实人生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确实有许多事不能太认真,太较劲。做人太认真,不是扯着胳臂,就是动了筋骨,越搞越复杂,越搅越乱乎。顺其自然,装一次糊涂,不丧失原则和人格,或为了公众为了长远,哪怕暂时忍一忍,受点委屈,也值得,心中有数(树),就不是荒山。有时候,事情逼到了那个份上,就玩一次智慧,表面上给他个“模糊数学”,让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是“难得糊涂”。评职、晋级时,某候选人向你面授机宜,讨你个“民意”,你明知道他不够格儿,可又不好当面扫他的兴,这时候你该怎么办?不哼不哈,或嘻嘻哈哈,划“0”时再认真,不失原则。人格呢,似乎也不失,当事人问到了,坦诚指出他不够格儿的地方,不问顺其便。“难得糊涂”是既可免去不必要的人事纠纷,又能保持人格纯净的妙方。

  “难得糊涂”作为“牢骚气”,原来就是缘由“不公平”而发的。世道不公,人事不公,待遇不公,要想铲除种种不公,又不可能,或自己无能,那就只好祭起这面“糊涂主义”的旗帜,为自己遮盖起心中的不平。假如能像济公那样任人说他疯,笑他癫,而他本人则毫不介意。照样酒肉穿肠过,“哪里有不平哪有我”,专捡达官显贵“开刷”,专替穷苦人、弱者寻公道,我行我素,自得其乐。这种癫狂,半醒半醉,亦醉亦醒,也不失为一种“糊涂”。

  这种糊涂真正是“参”透、“悟”透了。所以当你面对现实、要学笑容可掬的大肚弥勒佛,“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难容之事”,那就会进入一种超然的境界。

  别把责备当家常便饭

  有一位李先生,喜欢跟别人争辩,借以卖弄自己的学识而已,如果你不跟他争辩,他倒也不会来麻烦你,伤害你。这位李先生,自己是一个很好的人,忠实、不说谎、不伪装,也从来不投机取巧,不做一点亏心事,更不占别人便宜。

  象这样一个好人,怎么会不受别人欢迎呢?

  原来他过分看重了自己,以为自己是个十全十美的人,以为人人都应该以他为模范,为导师。因此,他就喜欢随时随地地去教训别人,指导别人。看见别人有一点点缺点,就加以批评、指责,像大人管小孩,老师对学生一样,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神圣不可侵犯的神态。

  甚至常常有意地夸大别人的缺点,把别人的一时疏忽或无心的过失,说成是存心不良或者行为不端。

  同时他又不能容忍别人对他有什么不恭敬、不忠实之处。如果他吃了别人一点的亏或受了别人一点点欺骗,那他就把对方当作罪大恶极、无耻之极的人,加以攻击、嘲笑、讽刺或漫骂不已。

  只要想一下就可以知道这种人是多么地令人可怕,到处都会激起别人的憎恶与反感。

  一个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不做一点错事,这自然是千该万该、十分正确的事。但不要因此就把自己看得太高,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以为别人都是笨蛋,只有自己才是圣人。

  对别人的过失与错误,首先要分析他们犯错的原因,可能是受到恶劣环境的影响,可能是因为他们自己认识不清,也可能只是一时疏忽,有时还可能因为求好反而犯了错误,主观上求好,而客观上犯了错误。除了一些真正与人为敌的社会败类,应该群起而攻之外,大多数人所犯的错误都是可以原谅,也都是可以改正的。我们应该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对别人的错误,在不伤别人自尊心的原则下,诚恳而婉转地加以解释与劝导,安慰他们的苦恼,鼓励他们改正,自己吃了亏,受了骗,只要以后小心提防,不再上当就行了,不必就因此而跟对方结下深仇大恨,应留给对方一个悔改的余地。倘若一个人得罪了你,你不但不跟他计较。不向他报复,反而原谅他、宽恕他,必要时,还去帮助他,在一般的情形之下,他多半会对你十万分地感激,十二万分地惭愧,往往也会因此受了你的感化,痛改前非的。

  放下身段,学习遗忘

  蛇和老鼠是天敌,自古以来互相争斗。

  一天蛇咬伤了老鼠的儿子,结果老鼠的儿子中毒而死。老鼠全家十分伤心。公老鼠决心报仇-杀死那条蛇,于是磨好了它的锐齿,守在蛇洞口。等蛇出来的时候,他一口咬下去,没有伤到蛇头,只咬下了蛇尾,结果蛇跑掉了。

  老鼠全家因此心中不安,生怕蛇再来报复,于是想要讲和,拿了食物送到蛇洞里去。但是被蛇拒绝了,它说:“我们之间是不可能有和平的,我一看见你,就想起我被咬断的尾巴;你一看见我,就会想起死去的孩子。”

  上天赐给我们很多宝贵的礼物,其中之一即是“遗忘”。只是我们过度强调“记忆”的好处,却反而忽略“遗忘”的功能与必要性。

  人与人之间,能和平友好地相处,是不容易的。平时不觉得,一旦结仇,就会深刻的体会。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可见冤仇易解不易结。但是仇恨是不会轻易消除的,常会冤冤相报下去。

  所以,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要学会遗忘。

  例如:失恋了,总不能一直溺陷在忧郁与消沉的情境里,必须尽速遗忘;股票失利,损失了不少金钱,当然心情苦闷提不起精神。此时,也只有尝试着遗忘;叉,期待已久的职位升迁,人事令发布后竟然不是你!情绪之低潮可想而知。解决之道无它一一只有勉强自己遗忘。

  可见,“遗忘”在生活中有多么重要!

  然而想要遗忘,却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遗忘是需要时间的。只不过,如果你连“想要遗忘”的意愿都没有,那么,时间再长也无济于事。

  一般人往往很容易遗忘欢乐的时光,但对于哀愁的经历却经常忆起,这是对遗忘哀愁的一种抗拒。换言之,人们习惯于淡忘生命中美好的一切;但对于痛苦的记忆,却总是铭记在心。为什么呢?难道我们真的如此笨拙?

  不,当然不是。关键在于我们的“执著”。我们很少静下心来检查自己“已有的”或“曾经拥有的”,都总是“看到”或“想到”自己“失去的”或“没有的”。这,当然注定了难以遗忘。

  的确,我们这一代的人,好像个个都太精明了。无论是待人或处事,很少检讨自己的缺点,总是记得“对方的不是”以及“自己的欲求”。其实到头来,还是很少如愿——因为,每个人的心态正彼此相克。

  反之,如果这个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够试图将对方的不是,及自己的欲求尽量遗忘,多多检讨自己并改善自己,那么,彼此之间将会产生良性的互补作用,这也才是我们所乐意见到的。

  相信,每一个人都希望重新见到过去那种不那么功利的社会。这必须大家都肯放下身段,一齐来学习“遗忘”——遗忘那些该遗忘的人、事、物。

  享受独处,不要害怕孤单

  有一个学生因为性格内向,后来他借着玩足球而变得开朗起来。原来,这位同学的环境很差,缺课又多,当然成绩不会进步,因而使得他非常自卑。他上学常常迟到,放学后也常常流连于校园里,而后才拖着蹒跚的步伐回家。

  有一天,一位体育老师在校园里碰见他说:“看到你无所事事,你过来跟着我练球好啦!”老师说着,马上把球投过去。从此以后,这个少年就热衷于足球运动,接着他也恢复了爽朗性格。

  从上述的故事里,我们发现在体育活动或学习过程中,隐藏着不可思议的力量,能使人从不安或失意中稳定下来。例如学习射箭也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如想射中中间的红心,就必须聚精会神于一点上。

  同样地任何竞技活动,它们眼前都摆着一个具体的目标或敌人。在书法、舞蹈里,也有具体的形象表示样本,那些学习小提琴的孩童,他们上课之后,也立刻能发挥惊人的集中力,因为他们就要登台表演了。

  如果你和自己都不能好好相处的话,还能期望别人什么呢?

  很多人都害怕孤单。他们不知道自我创造的后果,所以犯了极大的错误——认定自己绝对不能孤单。他们每——次尽量让自己避免孤单的时候,都让自己再度感受到恐惧的侵袭。

  恐惧什么呢?就像有。人说的,“我单位一个人的时候,简直觉得自己一无可取。”

  许多人都有同样的恐惧。也许你喜欢和一些朋友聚在一起,在电话中聊上半天,或偶尔探问人家的私事,或在别人忙的时候坚持要去看他。或在团体里太注意自己,好像怕别人会看漏了你或忘记你似的。你可能会要求别人帮你做一点小事,以确定别人真的喜欢你。

  很多人都这么做,结果却愈来愈不喜欢自己,别人也觉得他不成熟。无法自处,往往使你显得有点幼稚。

  如果你能享受独处的时刻,那么你找朋友的意图将完全出之于真心,而非软弱。你打电话给朋友约他吃晚饭,只因为你想看他,而不是因为你无法忍受一个人单独吃饭。你的朋友会觉得你真心地喜欢他、看重他,而不是只想依赖他。你将变得更可爱——对那些想找个真心朋友,而不是找个比他更脆弱的朋友的人而言。

  练习一个人自处。如果你已经习惯和别人一起的话,刚开始打破这个习惯可能会使你觉得不舒服。如果你觉得不愉快的话,就探测自己的感觉。你为什么一直盼望电话铃响呢?你是否担心自己和某人的关系?你是不是厌烦自己?如果这样的话,你可以找点事做做——以克服独处时的恐惧。但不要觉得独处的时候,一定得做点有“建设性”的事情,才能掩饰单独一人的怪异行为。

  如果你愿意给自己一点机会——譬如一个月里找一两个下午独处,你将更能享受独处的乐趣。

  如果你想消除内心的不安,或希望生活得更有信心,那么全身心地埋头于体育活动或学习过程里,同样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给自己一个希望

  传说众神之王宙斯因为普罗米修斯违背了他的意愿,盗了天火给人类,因此他大怒,开始惩罚普罗米修斯和人类。他命令手艺最高明的匠神赫淮斯托斯按照女神的模样打制出一名女子,起名叫潘多拉,即具有一切天赋的女人之意,并且让每一个神都送一样礼物放在潘多拉随身携带的匣子里。之后,宙斯把潘多拉嫁给了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埃庇米修斯。因为普罗米修斯是个先知,所以他知道潘多拉是宙斯用来惩罚人类的工具,因此,他事先反复郑重地提醒和警告埃庇米修斯:千万千万不要动潘多拉的匣子。但普罗米修斯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语重心长的警示反而引起了埃庇米修斯强烈的好奇心。埃庇米修斯趁人不在,偷偷地打开了潘多拉的那个匣子,顿时,匣子里各种各样的东西都飞了出来,埃庇米修斯定神一看,天那,从匣子里飞出来的是战争、疾病、瘟疫、灾难、痛苦、妒忌……埃庇米修斯被吓坏了,他急急忙忙关上了匣子,结果,最后一样东西被关在了匣子里,这个东西恰恰就是:希望。

  从此以后,人类必须经历各种各样的战争、疾病、瘟疫、灾难、痛苦、妒忌……惟独缺少的是希望。

  有一位老师经常向青年人说:“人生不能无希望,所有的人都是生活在希望当中的。假如真的有人是生活在无望的人生当中,那么他只能是失败者。人很容易遇到些失败或障碍,于是悲观失望,消极下去,或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失掉活下去的勇气,或怨恨他人,结果落得个唉声叹气、牢骚满腹。其实,身处逆境而不丢掉希望的人,肯定会找一条活路,在内心里也会体会到真正人生的欢迎。

  保持“希望”的人生是有力的,失掉“希望”的人生是无力的;“希望”是人生的力量,在心里一直抱着“美梦”的人是幸福的。也可以说抱有“希望”活下去,是只有人才被赋予的特权。只有人,才能由其自身产生出面向未来的希望之“光”,才能创造自己的人生。

  在走向人生这个征途中,最重要的既不是财产,也不是地位而是在自己胸中像火焰一般燃烧起的信念,即“希望”。因为那种毫不计较得失、为了巨大希望而活下去的人,肯定会生出勇气,不怕困难,肯定会激发出巨大的激情,开始闪烁出洞察现实的睿智之光。与时俱进、终生怀有希望的人,才是具有最高信念的人,才会成为人生的胜利者。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我们所难以预料的。我们不能控制机遇,却可以掌握自己;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却可以把握现在;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到底有多长,但我们却可以安排当天的生活;我们左右不了变化无常的天气,却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情。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我们的人生就一定不会失色。

  人最怕的是绝望。绝望就像是癌症,它使人失去了面对现实、挣扎抗拒的勇气。而与此相反,希望却正如坚强的生之意志,它能使一切看似无可救药的事物重获生机,欣欣向荣。如果一个人的心灵有了希望,有什么东西可以打败他呢?

  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就是给自己一个目标,给自己一点信心。希望是什么?是引爆生命潜能的导火索,是激发生命激情的催化剂。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我们将活得生机勃勃,激昂澎湃,哪里还有时间去叹息去悲哀,将生命浪费在一些无聊的小事上呢?生命是有限的,但希望是无限的,只要我们不忘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我们就一定能够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

  放下身段,路越走越宽

  一千金小姐随着婢女在饥荒中逃难,干粮吃尽后,婢女要小姐一起去乞讨,千金小姐说:“我是小姐。”小姐不愿意去。

  结果呢?

  婢女去乞讨活了下来,而小姐还以为自己是千金小姐,不去乞讨,被活活的饿死了。

  人的“身段”是一种“自我认同”,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但这种“自我认同”也是一种“自我限制”,也就是说:“因为我是这种人,所以我不能去做那种事”,而自我认同越强的人,自我限制也越历害,千金小姐不愿意和下女同桌吃饭,博士不愿意当基层业务员,高级主管不愿意主动去找下级职员,知识分子不愿意去做“不用知识”的工作……。他们认为,如果那样做,就有损他的身份。

  其实这种“身段”只会让人路越走越窄,我并不是说有“身段”的人就不能有得意的人生,但我相信,在非常时刻,如果还放不下身段,那么会让自己无路可走。像博士如果找不到工作,又不愿意当业务员,那只有挨饿了;如果能放下身段,那么路就越走越宽。

  你如果想在社会上走出一条路来,那么就要放下身段,也就是:放下你的学历、放下你的家庭背景、放下你的身份,让自己回归到“普通人”。同时,也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和批评,做你认为值得做的事,走你认为值得走的路。“放下身段”比放不下身段的人在竞争上多了几个优势:能放下身段的人,他的思考富有高度的弹性,不会有刻板的观念,而能吸收各种资讯,形成一个庞大而多样的资讯库,这将是他的本钱。

  能放下身段的人能比别人早一步抓到好机会,也能比别人抓到更多的机会,因为他没有身段的顾虑。

  决不丧失斗志,乐观对待人生中的挫折

  一个人同一位准备远航的水手交谈,他问:“你父亲是怎么死的?”

  “出海捕鱼,遇着风暴,死在海上。”

  “你祖父呢?”

  “也死在海上。”

  “那么,你还去航海,不怕死在海上吗?”

  水手问:“你父亲死在哪里?”

  “死在床上。”

  “你的祖父呢?”

  “也死在床上。”

  “那么,你每天睡在床上不害怕吗?”

  这个故事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言简意赅,反映出了水手明知祖父、父亲都死在海上,却没有因失去亲人的痛苦挫折而改变自己的奋斗目标,仍然乐观地从事自己的事业。乐观是指人在遭受挫折打击时,仍坚信情况将会好转,前途是光明的。从情感智商的角度来看,乐观是人们身处逆境时不心灰意冷、不绝望或抑郁消沉的心态。与希望一样,乐观能施恩于人生。当然,乐观必须根植于现实,如果盲目乐观,其后果绝不乐观。

  生活中,有的挫折单靠个人的努力难以改变现状,因此,有的人便会不战而败,捶胸顿足,怨天尤人。这样的人永远也无法走出困境。真正的成大事者,则会满怀希望。有一位外国女人的头部被抢劫犯击中了五枪,竟然还能继续活下去,医生把她的康复归功于求生的希望。她自己也说:“希望和积极的求生意念是我活下去的两大支柱。”同她一样,许多癌症患者在面临死神的威胁时,对生寄托着希望,竟然活了许多年。在挫折面前只有充满希望,永不放弃,才有机会取得成功。

  希望使人增强了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经历过挫折打击而能心平气和地忍下来的人都有一种切身体验:人之所以能够忍耐,是因为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比如,一些受到不公待遇的人产生了极强的挫折感,他们本来可以找有关人去讨个公道,可是,又怕因此会给有意整他们的人留话柄,说他们计较个人名利。为了今后的前途,他们忍了,一次、二次、三次,每次忍让时他们心中想的都是希望,否则,如果一个人绝望了,对未来不抱任何希望,他就不会忍耐,而会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不去做任何努力;对一点点挫折都失去了承受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希望是奔向前途的航标和指路明灯。人若没有了希望就会迷失方向,生活就会失去意义。成大事者之所以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强,就是因为他们相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成大事者在对人生充满希望的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成大事者积极乐观的态度就是在挫折中主动寻找幸福。即使道路坎坷,荆棘绕身,强者也能主动地寻找幸福,愉快地享受着生活。他们在不能取得大胜利的时候,也乐于接受小小的胜利。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日本的自杀人数逐年上升。很多人遇到挫折,首先想到的是“勇敢”的切腹自尽,而不是思索该怎样战胜困难。生命对于一个人只有一次,是否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人生,那是大有讲究的。

  乐观对挫折中的人有如下作用:

  第一,乐观能为人排遣痛苦。乐观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特征,能排遣和挫败一切痛苦与烦恼,给人生活的勇气、信心和力量。医学家认为,愉快的情绪能使心理处于怡然自得的状态,有益于人体各种激素的正常分泌,有利于调节脑细胞的兴奋和血液循环。马克思也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第二,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利于促进入际关系和事业。持一种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参与活动,你会发现很容易与人和谐相处。乐观者浑身充满活力,容易与社会合拍,由于心情舒畅,在与人交往中就会对别人谦虚、尊重、理解,自然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敬,双方情感的相悦就能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同样,强者受挫后不气馁,以乐观的态度对待暂时的失败,这样就会使他有一种自信的动机力量。这种力量把自己展现于外,参与人群和事业,从而得到成功和成就。成功和成就的愉快情感会使自己更乐观地去继续从事未完的事业或开辟新的天地,这样的良性能环使人们的事业充满生机,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和意义。成长中的人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将形成较为全面发展的、聪颖、开朗和进取的个性。

  第三,乐观能促进身体健康。乐观者一生中收益最大的是他们的身体机能完好。人们常说“笑一笑,十年少”没错,乐天派自然心宽体胖,乐天派会笑对人生中的河坎与挫折。他们不容易被疾病击垮,他们抗御心脑血管病、癌症和糖尿病等慢性难治病的能力远胜过悲戚忧郁者。一项新的研究成果证明了乐观与健康的对应关系。研究发现,对自我前途和未来持冷淡态度是身体健康不良的前兆。有一位外国的流行病学家断言,长期有这种绝望意识的人,其死亡率高于心脏病、癌症和其他病因造成的平均死亡率。这说明乐观态度对于健康的确大有稗益,悲观绝望则严重影响身体健康。那么,怎样才能保持乐观的情绪呢?

  保持乐观情绪的秘诀主要有三个,一是善于幽默,善于找乐;二是遇到失败挫折决不气馁,有继续努力、再创辉煌的信念;三是为人和善,与人为友。

  拒绝与自卑“纠缠”

  有个大学三年级的女生,不漂亮,甚至还多少有点丑。见同班的女同学皆有了男朋友,唯自己形影相吊,便挺自卑,还常常悄悄地掉泪。

  教心理学的老师觉察到了这件事,就假冒一个男生的名义,给她写了封匿名的求爱信。

  尊敬的××:

  冒昧地给您写信,您不会红颜大怒吧!

  很久了,很久了,我一直在默默地观察着您!您是个极有特色的好女孩儿——当您的女同胞接二连三地有了男友,您却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女性的庄重,与您的女同胞比,您显然比她们更有内涵,更有古典色彩,更有分量!因此,在我的心目中,您格外神圣、格外圣洁!自然,也正是因为您格外庄重、格外严谨,我才不敢放肆失礼——请恕我暂时不公开我的姓名,但我肯定会天天关注着您,在得到您的认可之前,就让我从一个遥远的地方,小心翼翼地、满怀希冀地看着您吧!

  没有您,我将失望之极!

  我坚信,在未来的期末考试中,您将凯歌高奏!

  那时,请准许我真诚地为您高兴?行吗?您那灿烂的天使般的笑,将使我变得格外欢欣鼓舞!

  一个盼望着得到您的青睐的极善良的男同胞!

  ×月×日

  果然,就这么一封信,也就从此改造了一个人。

  那原本自卑的女孩子自打收到了这封信,就恢复了勇气和信心——她抬起了自己高贵的头,她的步伐从此充满了自信,她不再暗自垂泪,她奋发图强,她的拼搏使人感动。到了年终,她果然以全优的成绩得到了全班同学的一致赞美!爱情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她不仅给你力量,给你自信,并在你不察觉中改变你的一生。

  自卑的人总是无心无力做一件有挑战性的事,他们常用的借口是:“唉,我能力太差!”

  这种人无法始终摆脱自卑的“纠缠”,也根本无法达成自己的理想。而那些成大事者,首先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拒绝与自卑纠缠。

  有句话说:“天下无人不自卑。无论圣人贤士,富豪王者,抑或贫农寒士,贩夫走卒,在孩提时代的潜意识里,都是充满自卑感的。”但你若想成大事,就必须战胜自卑感。产生自卑的两种原因,一是孩提时代,都有自己是“弱小”的感受;二是社会对一些人和事有一种过于完美的追求倾向,使很多人都有一种自愧不如的自卑感觉。还有一些实际产生自卑的原因,如从小家境不好,教育不当,或是受压抑,身心不畅,或是受蒙昧,心身未得到开发,很少有条件和机会培养自信心,以致后来在人生道路上遭受挫折和失败的打击过多,感到自我的渺小和无奈因而怀疑自己的力量,产生自卑感。

  一个人自卑的特点是感觉己不如人,低人一等,轻视怀疑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而这正是成大事者最蔑视的!那么如何在成大事的过程中,拒绝自卑的纠缠呢?

  自卑作为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人人都或多或少有些。轻微的自卑心理很容易超越,它可以很容易地升华为人的一种良好品格: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从而转化为一种进取的动力,但能做到这点的人不多,大多数自卑者都碌碌无为。自卑心理重者更是如此。

  自卑心理较重的人,大致有三条出路:

  一是消极认命,让自卑的感觉化为现实:承认并接受自己的确不如别人,相信自己没有能力。持这种自卑心态的人,容易放弃个人的努力与奋斗,听任命运的摆布,以各种借口自欺欺人,为自己的失败辩护。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失败者。

  二是自暴自弃,走向侵犯他人,危害社会的犯罪道路,这种人看不到一点光明前途,挺而走险,以错误的方式去补偿自己的自卑心理。这种与他人为敌的反社会行为最终必以更大的失败而收场,许多罪犯都是因为自卑心理很重而选错道路的。

  三是发奋图强,超越自卑。承认自卑的感觉,决不让这种感觉成为控制自己的事实,与其为自卑而悲观丧气,庸碌一生,不如变自卑的弱点为奋斗的力量,扼住命运的咽喉,拼搏一生,争取成功。一旦有几个小成功的记录,则自卑就被逐渐超越,自信就会建立起来。持这种态度的人,不管原来多么自卑,必将赢得成功,赢得一个光明的前途。第三条出路是最佳选择。这是一条从自卑到自信,从失败到成功,从渺小到伟大的光辉灿烂之路。这条路人人都可以走,只要你相信自己并愿意改变自己,那么,你就能走上一条成功大道。

  宁与人共醒,不要我独醉

  有一个猎人,在湖沼旁张网捕鸟。不久,很多大鸟都飞入了网中,猎人非常高兴,赶快收网预备把鸟抓出来;没想到鸟的力气很大,反而带着网子一起飞走了,猎人只好跟在网后面拼命追。

  一个农夫看到了,笑猎人:“算了吧,不管你跑得多快,也追不上会飞的大鸟呀。”

  但猎人却很坚定地说:“不,你根本不知道,如果网子只有一只鸟,我就真追不上它,但现在有很多鸟在网子里,我一定能追到。”

  果然,到了黄昏,所有的鸟儿都想回自己的窝,有的要回森林、有的要回湖边、有的要回草原,于是那一大群鸟就跟着网子一起落地,被猎人活抓了。

  倘若独自生活,你可能会正直如神,但也可能会野蛮如兽。

  某人滴酒不沾,但是每次初识的人送他酒,他都会露出兴奋的笑容,举起瓶子,细细念上面的酒名。那些初识的人,后来成为他的好朋友,都责怪他以前“很假”,明明不喝酒,却装作兴奋的样子。“我们常说‘礼轻情意重’,也可以讲‘补错情意重’,重要的是你的情;不是礼。在你以为我会很高兴的期盼下,如果我说自己滴酒不沾,岂非泼你冷水?”某人回答。“我们可能成为今天的至交吗?”

  宁与人共醉,不要我独醒。政治家如是说。倘若人人都醉,我将与之同醉。倘若独自清醒,便将被视为癫狂。重要的是随波逐流。有时,最好的知识就是全然不知或装作全然不知,因为我们必须和他人共同生存,而大多数人是愚昧无知的。

  宁与人共醒,不要我独醉。

  一个集体组织中,勾心斗角最终只能损害所有人利益,即使仅仅为了自身利益,你也应该先作出点牺牲。

  “众人拾柴火焰高”,此时众鸟的合力却等于零,因为它们各怀私心。

  豁达人生随缘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

  “快撒点草种子吧!好难看哪!”小和尚说。“等天凉了。”

  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

  秋风起,草抨边撒、边飘。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

  小和尚喊。“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

  师父说:“随性!”

  撒完种子,跟着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脚。

  “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半夜一阵骤雨,小和尚早晨冲进禅房:“师父!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冲走了!”

  “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师父说:“随缘!”一个星期过去了。原本光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师父点头:“随喜!”

  随不是眼随,是顺其自然,不怨葱、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

  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

  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也不要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享受所有的春天,每个人的一生都注定要跋涉向沟坎坎,品尝苦涩与无奈,经历挫折与失意。

  在漫漫旅途中,失意并不可怕,受挫也无需忧伤。只要心中的信念没有萎缩,只要自己的季节没有严冬,即使风凄厉冷,即使大雪纷飞。艰难险阻是人生对你另一种形式的馈赠,坑坑洼洼也是对你意志的磨确和考验。落英在晚春凋零,来年又灿烂一片;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春天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何尝不是一种达观,一种洒脱,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练达。

  这种洒脱人生,不是玩世不恭,更不是自暴自弃,洒脱是一种思想上的轻装,洒脱是一种目光的朝前。有洒脱才不会终日郁郁寡欢,有洒脱才不觉得人生活得太累。

  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不至于对生活求全责备,才不会在受挫之后彷徨失意。

  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挺起刚劲的脊梁,披着温柔的阳光,找到充满希望的起点。

  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在大胆中蕴涵了鲁莽,在谨慎中伴随着犹豫,在聪明中体现了狡猾,在固执中折映出坚强,羞怯会成为一种美好的温柔,暴躁会表现一种力量与激情,但无论如何,豁达,对于任何人,都会赋予他们一种完美的色彩。

  一般认为,豁达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但从更深的层次看,豁达却是一种待人处事的思维方式。

  豁达地承认事实有一个人,他的性情并不很开朗奔放,但他对待事情几乎从不见有焦躁紧张的时候。这并不是他好运亨通。细细观察体会,会发现他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反应方式:比如,他被小偷扒走了钱包,发现后叹息一声,转身便会问起刚才丢失的身份证、工作证、月票的补办手续。一次,他去参加电视台的知识大赛,闯过预赛、初赛,进入复赛,正洋洋得意,不料,却收到了复赛被淘汰的通知书。他发了几句牢骚。

  中午,却兴致勃勃地又拜师学起桥牌来。这些,反映出他的一种很本能很根本的思维方式,那就是承认事实。事实一旦来临,不管它多么有悖于心愿,但这毕竟是事实。大部分人的心理会在此时产生波动抗拒,但豁达者,他的兴奋点会迅速地绕过这种无益的心理冲突区域,马上转到下边该做什么的思路上去了。事后,也的确会发现,发生的不可再改变,不如做些弥补的事情后立刻转向,而不让这些事在情绪的波纹中扩大它的阴影。这堪称是一种最大的心理力量。

  豁达的人,每每是乐观的人。而所谓乐观,按照某位哲人的说法,就是乐观的人与悲观的人相比,仅仅是因为后者选择了悲观。

  豁达的人在遇到困境时,除了会本能地承认事实,摆脱自我纠缠之外,他还有一种趋利避害的思维习惯。这种趋利避害,不是为了功利,而是为了保持情绪与心境的明亮与稳定。

  这也恰似哲人所言:“所谓幸福的人,是只记得自己一生中满足之处的人;而所谓不幸的人,是只记得与此相反的内容的人。”

  每个人的满足与不满足,并没有太多的区别差异,幸福与不幸福相差的程度,却会相当巨大。观察分析一个心胸豁达的人,你往往会发现,他的思维习惯中有一种自嘲的倾向。这种倾向,有时会显于外表,表现为以幽默的方式摆脱困境。自嘲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每个人都有许多无法避免的缺陷,这是一种必然。不够豁达的人,往往拒绝承认这种必然。为了满足这种心理,他们总是紧张地抵御着任何会使这些缺陷暴露出来的外来冲击。久之,心理便成为脆弱的了。

  一个拥有自嘲能力的人,却可以免于此患。他能主动察觉自己的弱点,他没有必要去尽力掩饰。从根本上来说,一个尴尬的局面之所以形成,只是因为它使你感到尴尬。

  要摆脱尴尬,走出困境,正面的回避需要极大的努力,但自嘲却为豁达者提供了一条逃遁出去的轻而易举的途径一一那些包围我的,本来就不是我的敌人。于是,尴尬或困境,就在概念上被取消了。豁达也有程度的区别,有些人对容忍范围之内的事,会很豁达,但一旦超出某种极限,他就会突然改变,表现出完全相异的两种反应方式。

  最豁达的人,则具有一种游戏精神,将容忍限度扩大。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身经百战、出生入死、从未有畏惧之心的老将军,解甲归田后,以收藏古董为乐。一天,他在把玩最心爱的一件古瓶时,不小心差点脱手,吓出一身冷汗,他突然若有所悟:“为什么当年我出生入死,从无畏惧,现在怎么会吓出一身冷汗?”片刻后,他悟通了一一因为我迷恋它,才会有忧患得失之心,破了这种迷恋,就没有东西能伤害我了,遂将古瓶掷碎于地。

  豁达者的游戏精神,即是如此。既然他把一切视为一种游戏,尽管他同样会满怀热情,尽心尽力地去投入,但他真正欣赏的,只是做这件事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游戏的乐趣在于过程之中。那么,他也就解脱了得失之心的困扰。

  祸福由天,珍惜今天的生命

  在远久的时候,山上的部落有个年轻小伙子,有一天到外打猎时,非常意外地捕捉到一匹野马。他兴奋地带着野马回到了部落,好消息传遍了族内,人们无不对野马的骏美夸赞,并为年轻人的奇遇感到嫉妒。大家都说他是一个幸运的男孩。

  然而好景不常,年轻人为了驾驭野马,不慎被摔下马背、跌断了腿。于是族人开始传说野马为不祥,才会为年轻人带来如此的灾祸。

  不良于行的年轻人只得留在床上休养,家人对这匹野马心生怨恕,纷纷走避,并为年轻人的遭遇感到难过。

  正巧,那时正逢兵荒马乱,族内的年轻男丁皆被抓去充军,躺在病床上的年轻人,因摔断了腿,留在家中,免受征召。族人又开始众说纷纭,赞许“良驹”为年轻人带来幸运,免于一劫。

  人生路上的得失祸福,岂是一时可以论断的?

  生命行进的过程中,或许会遭遇一些起承转合,我们喜欢这个“少年野马故事”,它教我们用平实的心情看待人生一时的喜与忧,也用平适的心情随波成长,在不同的激流中发现一些人生的智能与契机。

  挫折何尝不是老天交付的功课,挫折又何尝不该值得感激?

  有人抱怨上帝——因玫瑰有刺;有人却赞美上帝——因刺中有玫瑰。人生无常,当下最真。一位企业家谈及他的生死观。他说,他曾生过大病,住过加护病房,在生死一线间被拉回人间。从此思索着:“我还有什么事还没做,要及时做?”他说:“现在我的每一天,都过得很感恩的生活二以前怕死,之后不怕了。像前些时候常摔飞机,我却照样搭飞机来去国内外。事业上越来越放下,志业越来越提起。”

  他从死亡边缘回来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回馈社会。他说:“真正的欢喜,是亲身投入。”

  兰登曾说过一段深具寓意的话:在我们一出生时,就应该有人告诉我们:你以朝向死亡前进。那么我们就会全心全意地好好生活,善用每一天和每一分钟。

  时间,由无数个“当下”串在一起。每一瞬间、每一个当下,都带有有恒的种子。抓住每一个当下,人生了无缺憾。

  许多人一心想活得长寿些,与其活得长,倒不如活得好。重要的不是你活了多久,而是你活得“好”;重视生命的“亮度”而非长度。

  套一句伯纳德·杰森的话:活得够长,不一定活得够好;但是活得够好,就是够长了。

  有些时间专家建议你,假如自己只剩下七天生命,那么你将如何安排?和谁共度?多半的回答是:

  “如果我只剩七天,我会告诉××我对他的爱。”

  “如果我只能活七天,我要坐在海边,欣赏夕阳……”大多数人都希望能做些使生命更完整的事,而且也都意识到这件事的迫切。那么,还等什么呢?为什么要等到只剩下“最后”的七天,才愿意去做这些事?为什么不现在就做?为什么不现在就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