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全脑超能记忆力 > 第11章 神奇的记忆法则 (4)

第11章 神奇的记忆法则 (4)

书籍名:《全脑超能记忆力》    作者:王华斌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如果你还能回忆起来的话,我们前边讨论过,某样东西越是生动,记得就越容易。把一个有着完整意思的句子拆开,就使得它失去了文章的固有结合力,记起来自然要难多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回忆和记忆都会被割裂、破坏。

  为了在记忆的尺度上更上一层楼,你必须学会使用整体与部分相结合这一方法。也就是说,如果要记的东西不是很长,那么整体记忆则是上策;反之,如果要记的东西太长,不好以整体的方法来记,这时也最好先从整体的角度来理解全文,然后再将它分成尽可能少的几部分,这样记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回忆一下你在学校背诗、背课文的情景。放学后开始背,背了一段之后就开始忘了。过一会又接着背第二段,这样反复着。最后你终于背完了最后一段。这时你以为你已能将全部诗“课文”背下来了,你当然可以这样想。但就在你背诵全文时麻烦就来了。从一个段落跳到另一个段落,其连接处是你最紧张的地方。

  心理学家对此的解释是:全诗的整体意思已不存在了。你只找到了段落内的联系,但段与段的联系你却没有找到。

  使要记的东西在大脑中产生一个完整的形象,这叫做“鸟瞰记忆法”。对于量较大的东西我们要分开来记。但关键在于要使每部分都要尽量完整,并能与上下文有力地联系起来。

  在这方面,内战期间的林肯是个典范。

  在一次招待会上,林肯一反常规,采用先让众人把问题提完他再讲话的形式。目的是使自己的讲话不会被打断。大家一个一个地提问。最后,林肯把他们的问题在40分钟之内统统作了答复。他这种回答问题的方式就是采用了鸟瞰记忆法,抓住每一个问题的核心把它记下,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在回答这些问题时,还能把目光转向刚才提问的人。在一次国会听证会上,他空手步入讲台,凭借自己的记忆回答了所有有关问题。这当然也是采用了鸟瞰记忆法。

  鸟瞰记忆法还可以应用在对人名、长相等的记忆中。一些记忆专家们也曾用它表演他们的“拿手好戏”。

  整体记忆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对运动员的训练之中。例如某国的运动队在训练中,采用“自我暗示”的训练方法。教练员不进行分解动作的教学,而是向运动员讲解整体的、连贯的动作,并配以示范。然后再由运动员讲解整体的、连贯的动作,并配以示范。最后再由运动员自己试做几遍。对练习中出现的不足,也采用自我暗示的方法加以纠正:运动员躺在地板上,闭上双眼,回忆自己每个动作的形象,检查自己的不足。

  在统计学中求相关系数的公式:

  该公式看上去很繁琐,但我们可通过“分块”来简化我们的记忆量。即:上面的为一块,下面的

  下面的第三块。

  篮球训练的实验证明:甲组在20天中每天进行20分钟的实际投篮训练;乙组在20天中不作任何投篮训练;丙组在20天中每天只做30分钟的模拟投篮动作的训练。最后的结果是:

  甲组得分提高24%;

  乙组得分提高0%;

  两组得分提高23%。

  国际象棋冠军阿鲁卡因,在成为冠军之前曾把自己关在农村的房舍里,戒了烟酒,每天除了一些身体活动外,主要把时间用来进行这种“鸟瞰法训练”。他以自己为假想敌,反复思考怎样击败他们。

  棋坛大师与多名棋手同时对弈的事情已不再是什么新闻了。但他们在对弈中体现的记忆力却一直是令人称颂的。其中主要方法也是“鸟瞰记忆法”。

  心理学家们的研究发现,人的短时记忆是以意群(chunk)为单位进行的。构成每一意群的信息量是相对的。一个字母,一个单词,一个词组,乃至一个句子都可以是一个意群。意群内部的信息是互相连结的,而不是各自孤立的。试验证明,短时记忆所能保持的意群数为7±2。例如:

  “图书馆,炭水化合物,恋爱”

  这可视之为3个意群。但若我们将它们打乱,就成为:

  “书爱水图化恋馆物合炭”

  这就构成了10个意群,记起来也就难多了。

  利用意群来帮助增加记忆容量是一个好方法。只要我们多留意,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可以通过“分块”来简化它。比如电话号码:6449361。把它分成644,936,1这样三块来记要比单记7个数字容易得多。当然,如果你能看出这组数字内部的关系——82+72+62+12,那就更容易了。

  不断有实验证明,采用鸟瞰的整体方法要比部分法在时间上节省20%,有个最著名的实验: 一个年轻人拿着两首诗每首240行。其中一首用整体法来背,另一首用部分法。实验要求他每天学35分钟直至最后完全背下来。结果如下:(作图超级记忆训练P66)

  可以看出,鸟瞰法比部分法可少用83分钟。但也有一些实验显示,由于长度的不同,有时部分法则显得更经济一些。假设某材料很长,记忆顺序为ABCD……这时,你可以用这样一种方法,即:先记A,待A完全记下来后再记AB,之后再将ABC连在一起记。这样,到最后不但该材料全部记下来了,它的各部分的联系也同时得到了加深。这样做与“各个击破”之后再把它们连贯起来的方法相比,它的“整体感”加强了。不足的是,它的前部重复次数多于后部。但若将记忆过程略加调整,如:ABC→BCD→CDE……,这样就可以避免力量分配不均了。

  鸟瞰记忆固然有其优点,但当文章太长,材料太多,无法使用整体记忆时,不如化整为零。例如,连续四个小时的学习不如学50分钟休息10分钟,或把它们分为一天一小时,这样做的效果会更好些。

  心理学家阿尔玛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组智力水平差不多的学生读经济方面的材料。第一组一天读五遍;第二组每天读一遍,连续读5天。刚读完时检验成绩都差不多。但两星期之后的复查表明:第二组的成绩比第一组好得多。第二组记住了材料的1\/3,而第一组只记住了1\/10。

  得出上述结果的原因在哪里呢?

  原因就在于分散学习中,学生有休息时间来巩固而促进了记忆力的提高。而且,分散学习可以避免因长时间学习而造成的兴趣下降,注意力减退。同时,分散学习还可以避免前后所学的材料互相干扰。

  当然,分散也有一定的限度,不可以分得过散,各次学习的时间不能太长。这一点在前面已有论述,这就毋须重复。总之,“集合”与“分散”都是相对的。哪种好些,哪种次之,应根据材料的长短、内容、性质、难度及各人的具体情况而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而不是硬性照搬。也就是说,如果要记的东西是短小的(比较而言)那就采用整体法。反之用部分法。但这时也最好先用鸟瞰法对整体作了解,将其分成尽可能大的几块来记。不管采用什么方法,一定要记住这一规律。

  开头部分最容易记住,结尾部分次之,中间部分最难回忆起来。

  这样可使你更好地分配时间和精力,尽量减少或者避免遗忘的发生。

  本书中“整体”与“部分”谐调有序。作为“部分”的章节彼此相联,贯穿全书,使你的记忆工作进行得轻松自如。

  鸟瞰记忆训练

  训练1

  用分块记的方法记忆以下数字。

  9162536——

  1492536——

  81644936——

  192549——

  4163664——

  1008164——

  1218149——

  361640——

  14410064——

  62522525——

  训练2

  请你在最短时间内记忆以下词组。

  阿尔卑斯山 牛顿 火车 大西洋

  希腊 犹太 龙卷风 图书

  爱侣 老虎 春风 纽约

  神灯 莎士比亚 火山 郡主

  训练3

  请采用重复记忆的方法来记住下列文字。

  ACEFGBUTOZMILTT

  201349805198011

  VOZWTABCGXMPQZA

  704591368277021

  BTTEFNAVOESHIFT

  110917432890038

  HOWAREYOUIAMFIN

  64921732649018

  COULDYOUHELPMET

  389484801547290

  联想记忆法

  联想是一种心理事实,复现表象和概念通过联想得以彼此追忆。人的头脑中经常存在着大量联想,当人受到各种刺激时,这些联想便发挥其作用。联想在获取记忆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件事物唤起另一件事物,联想有助于各种新的记忆材料纳入一定的结构。构成联想的方式,既能为回忆提供便利,也能使回忆更加困难。心理学家莫里斯州·N·扬格和沃尔特·B·吉布森,根据自然记忆和人为记忆的普遍理论,强调指出:“在自然记忆中,联想是有逻辑的……但是,如果自然和逻辑的联想体系失灵,人为的、不合逻辑模式的联想,可以在记忆中用作辅助手段。”各种有助于快速回忆的记忆法,还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人们毫不费力地通过自发联想,回忆旧的记忆。这一过程称为无意识记忆。无论什么刺激,如声音、气味,看到的某个细节,都可引发对记忆的回忆。在通常情况下,人们的回忆是通过相似的事物或通过两个事物的区别实现的。当人们遇到某个人时,他们会寻找共同兴趣,一致之点。当人们读小说时,他们几乎无例外地记住这类文学作品的共同之处,其主题或主要情节,其故事或阴谋诡计以及小说中的人物。他们不难回忆起在一本小说中读过的某个特定人物,因为他们在另一本小说中也读到过,或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过类似人物。文学作品令人感动,人们被小说中塑造的人物性格所吸引。

  因为这些人物的性格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回响。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影子,不仅因为人都有爱情,而且因为也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摧残,它们阻碍了人的最美好的爱情心愿的实现。大部分读者首先发现自己与小说中的人物的共同之处。与此相反,具有批评精神的人,特别是文学、电影、戏剧评论家,他们则首先研究文学作品的创新之处,即有别于过去同类作品的内容。评论家们竭力勾画某个艺术家或作家的特有风格,找出他们在观察和感触事物,以及在表达一般人的思想感情的方式方面所特有的东西。例如卓别林和基通有各自表达忧欢的极不相同的方式,因此,给人以非常不同的感受。

  富有创造精神的人,表现出坚持不懈地寻找联想的特性。他们的精神一贯处于紧张活动状态,利用每个联想,作为发现新事物的跳板。关于创造性问题,保罗·瓦莱里曾写过一本有独到见解的书,以揭示灵感的奥秘。灵感是诗人的第一联想,它不由自主地、突如其来地浮现在诗人的头脑中。但是,这只是诗人创作的起点。如果作者不积极寻找其他联想,他最多只能写出美妙的诗句,却写不成诗。只有创作劳动,才能把灵感变成真正的文艺作品。为此,要积极寻求有趣的联想,塑造独特的比喻形象,以及创造有关的韵律、节奏等。

  几个世纪以来,各种观念的联想继续吸引着哲学家们的注意。联想主义之父、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区别有意识联想和无意识联想的创始人。然后,直到18世纪,戴维·休谟指出,无意识联想取决于与“外界的巧合”,因此,人不能加以控制。例如,人们并未想到在一块铺路石上绊一跤,但摔跤的事故发生后,人们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一个联想,想起很久以前曾在一个地方发生过同样的事故,产生过同样的感觉。

  厄班戈斯穷其终生研究联想问题,尤其是“毗邻”联想,即一连串更带自然性的联想序列。后来,卡尔·琼格研究了梦中的联想。在若干心理分析学研讨会上,梦境中的联想得以充分地分析研究。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这是那些不情愿触及的、被埋没的联想,在无意识中自由浮现在意识中。莱翁蒂埃夫在其《记忆力的发展》一书中指出,当人们说,“这事我想不起来了……”他们便是确认,首先有一个联想在他们思想的链条上展现。当人们说:“让我想一想……”这表明他们在做恢复记忆的努力,在唤醒一种念头,而这念头的后面,将带出一连串的联想。在第一种情况下,人们的思想属于无意识范畴,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人则是在进行有意识的、自觉的联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