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 > 第17章 你不可不知的重大事件 (3)

第17章 你不可不知的重大事件 (3)

书籍名:《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    作者:文渊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唐末农民起义瓦解了唐朝的反动统治,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庆历和议

  从1040年至1042年间,西夏连续对宋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事,宋朝每次都遭到惨败。西夏虽屡胜,但掳掠所获财物与先前依照和约及通过榷场贸易所得物资相比,实在是得不偿失。

  庆历四年(1044),宋朝与西夏最后达成协议。和约规定:夏取消帝号,名义上向宋称臣;宋夏战争中双方所掳掠的将校、士兵、民户不再归还对方;从此以后,如双方边境之民逃往对方领土,都不能派兵追击,双方互相归还逃人;双方在本国领土上可以自由建立城堡;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另外,每年还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000两,绢23000匹,茶1万斤。

  庆历和议达成后,西夏多次派遣使者到宋朝,请求宋朝开放边境地区的互市。庆历五年,宋朝政府决定在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和镇戎军(今宁夏固原)的安平皆设置两处榷场,恢复了双方贸易往来。

  澶渊之盟

  1004年辽圣宗、萧太后率兵二十万大举南侵。兵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东京危急。宋真宗畏敌,准备迁都南逃,在宰相寇准等人的促使下亲临前线澶州(今河南濮阳),宋军士气大振;而辽初战不利,统帅阵亡,又有后顾之忧,但北宋统治者无心抵抗,屈辱妥协,同意与辽议和。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河沟为界,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的缔结,是宋辽双方力量均势下的产物,此后双方停止战争,和平往来100年之久,宋辽边境得以安定,双方生产都有恢复和发展。

  靖康之变

  靖康元年(1126)1月,金军南下,渡过黄河,直抵北宋东京开封城。宋钦宗派使者赴金营求和。金军提出:宋须交金500万两、银5000万两、牛马骡各1万头匹、驼1000头、杂色缎100万匹、绢帛100万匹;割让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州)、河间三镇(称三镇,即包括其所属州县);尊金帝为伯父;以宋亲王、宰相作人质,送金军北渡黄河,才许议和。金军攻城,宋守军多次击退金军。但宋钦宗仍继续与金议和,答应了金赔款和割地的要求。金撤军北归。同年8月,金军再次南侵,东京城破。宋钦宗亲赴金营,献上降表。从12月起,金军大肆搜刮宋廷的府库及官、民户的金银钱帛。次年4月,金军俘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戚北撤。宋朝皇室的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也被掠去。北宋灭亡。

  绍兴和议

  绍兴和议是南宋与金在1141年签订的和议。宋军在反击金的入侵中已取得一定的胜利,但宋高宗与宰相秦桧唯恐有碍对金议和,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的兵权,甚至制造岳飞冤狱,使抗战派对投降议和活动无法进行反对。绍兴十一年(1141)双方达成和约:宋向金称臣,金册宋康王赵构为皇帝;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自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绍兴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10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嘉定和议

  金章宗在位晚期,金朝北边受到蒙古族的侵逼,内部又有各族人民的反抗。南宋重臣韩侂胄便趁机对金用兵,进行北伐。1206年5月,宋分道进兵。初时收复了一些地方,不久,金援兵大量南下,宋军大败。金人要求惩办战争祸首,主和派礼部侍郎史弥远等竟杀死韩侂胄,函其首送给金人。1208年(嘉定元年),双方重定和约,史称“嘉定和议”。其主要内容如下:南宋与金由叔侄之国改称伯侄之国;界与绍兴时同,金军放弃新占的大散关以南地区;一次性赔“军银”300万两。这次和议是南宋对金另外一次的屈辱媾和。

  元末农民大起义

  元朝末年,韩山童通过白莲教宣传、组织群众,准备起义。至1351年5月,韩山童、刘福通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红巾,人称红巾军。刘福通起义后,得到了各地的响应。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北方的“北琐红军”和“南琐红军”,濠州(今安徽凤阳)的郭子兴等。1355年2月,刘福通拥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称帝,又称小明王,国号大宋,改元龙凤。1358年,刘福通迁都汴梁(今河南开封),迎来了北方红巾军全盛的时代。在元政府和地主武装的镇压下,各路北伐军失利,汴梁失陷。不久,刘福通遇害。1352年,朱元璋参加了濠州郭子兴的起义。郭子兴死,朱元璋继续领导这支起义军。以后,朱元璋渡江南下,建立了以今南京为中心的根据地。朱元璋采纳“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组织屯田,保障自身物质基础。1364年,朱元璋即吴王位,设置百官。1367年12月,朱元璋正式即皇帝位,国号“明”,以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为国都。1367年10月,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率大军北伐。1368年7月,元顺帝北逃。不久,明军进入大都,元朝灭亡。

  元末农民起义首先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解决了北宋以来长期积累的土地兼并问题,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靖难之变

  1398年,朱元璋死后,因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后,即与信亲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及城内布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燕王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建文帝以为准备停当了,便秘密下令擒拿燕王,但是没有成功,燕王朱棣即起兵南下。这时建文帝已无大将可用,只好起用幸存的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纨袴子弟李景隆继续讨伐,均被朱棣打得大败。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结果朱棣得胜,占领南京,即皇帝位,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建文帝下落不明。

  土木堡之变

  1449年2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向明朝政府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并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制造衅端。同年7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东路攻辽东;西路进攻甘州(甘肃张掖);中路为进攻的重点,又分为两支,一支直攻宣府围赤城,另一支进攻大同。大同前线的败报不断传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煽惑下,一意孤行,执意亲征。7月16日,英宗和王振率50余万大军从北京出发,由于组织不当,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随征的文武大臣却不使参预军政事务,军内自相惊乱。13日,狼狈逃到土木堡,瓦剌军已紧逼明军。土木堡地高无水,将士饥渴疲劳,仓猝应战。瓦剌军四面围攻,骑兵蹂阵而入,挥长刀砍杀明军,朱祁镇被俘。随征大军几乎全部战死,明50万大军,“死伤过半”。这次战役,明史上称为“土木堡之变”。这次大败影响深远,成为明王朝由初期进入中期的转折点。

  城市民变

  明朝万历、天启年间(1573-1627),广大城镇、市民、生员、乡绅反对矿监税使与封建权贵的斗争。参加者主要是商人、工匠、乡绅等。民变多起因于矿监税使的疯狂动夺。成市民变与农民起义不同,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正在兴起的城市社会力量反对腐朽的封建统治,要求改革政治,保护工商业发展的愿望,但他们缺乏长远目标,也没有同广大农民或其他被统治势力相结合,斗争孤立分散,因而斗争成果并不显著。

  萨尔浒之战

  努尔哈赤花费三十年时间统一了东北女真部落,并于1616年建立了后金政权。此时,后金国兵精粮足,努尔哈赤不满足偏居东北,逐渐把目光转移到日益腐朽的明王朝。1618年4月,努尔哈赤公开宣布“七大恨”,起兵反明。金兵兵临抚顺城下,明守将李永芳畏敌,开城投降。7月,后金军攻入鸦鹘关,攻占清河堡。至此明抚顺以东诸堡,大都为后金所占。明廷在辽左覆军损将后,决定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进攻后金的战争,企图一举消灭建立不久而势力日盛的后金政权。1619年2月,明各路大军二十四万云集辽沈,兵分四路,分进合击,直捣后金政治中心赫图阿拉,一举围歼后金军。当时,后金的八旗兵力共六万余人,与明军相比,处于劣势,决定采取“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集中兵力、逐个击破的作战方针。结果明军大败。

  努尔哈赤此战的胜利,不但使后金政权更趋稳固,而且从此夺取了辽东战场的主动权,为日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明军自遭此残败,在战场上完全陷入了被动,被迫采取守势,辽东局势日趋危急。

  明末农民起义

  明朝末年,陕北地区连年灾荒。1628年旱灾严重,但官府仍照旧催逼租税,农民忍无可忍而起义,涌现出高迎祥等十几支农民军。高迎祥称闯王,死后,起义军拥李自成为闯王。主力分成两支,一支由李自成率领,一支由张献忠率领。1640年,李自成军进入河南,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受到民众欢迎。1643年,起义军占领西安,次年建立政权,国号大顺。1644年攻入北京,崇祯死。李自成进军北京,沿途宣布“五年不征,一民不杀”、“平买平卖”,又宣布凡被地主侵占的田地农民都可以认回耕种。农民军纪律严明,禁止私藏金银、占住民房和踏坏田苗,受到民众的欢迎。起义军占领北京后,李自成率军在山海关欲招降吴三桂,但吴三桂降清,与多尔衮发兵夹击,兵力过于悬殊,起义军败,回师北京,撤退至西安,欲以陕西为基地再起。李自成辗转至湖北九宫山时,遭地主袭击而身亡。张献忠的农民军在长江中下游作战,后占领成都。清军入关后,张牺牲。农民军余部继续同清作战,坚持斗争20余年。

  三藩之乱

  清康熙初,平西王吴三桂镇云南,平南王尚可喜镇广东,靖南王耿精忠镇福建,时称“三藩”。“三藩”多拥重兵,久镇其地,形同割据。康熙十二年(1673)3月尚可喜自动请撤藩归老辽东,吴三桂、耿精忠亦相继请撤藩归辽东以为试探。康熙以“撤亦反,不撤亦反”,下令撤藩。吴三桂于11月发动烦乱,耿精忠、尚可喜子尚之信及广西将军孙延龄先后响应,清政府军事上并无准备,一时,三藩占有云、贵、桂、粤、闽、湘、蜀等省,以及赣、浙、陕、甘、鄂的一部。清政府在政治上实行分化瓦解;在军事上遏制吴部于湖南,然后剪其两翼。十五年,尚之信、耿精忠及陕甘的王辅臣相继反正,吴三桂于衡州称帝,国号周,年号昭武,开科取士。寻吴三桂病死,孙世璠嗣位于贵阳,改年号洪化。十九年吴世璠败走云南。次年,清军入昆明,吴世璠自杀,三藩乱平。耿精忠、尚之信等被处死,藩产入官,尽撤藩军入北京。寻于福州、广州、荆州设八旗驻防,以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