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 > 第16章 你不可不知的重大事件 (2)

第16章 你不可不知的重大事件 (2)

书籍名:《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    作者:文渊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匈奴人是犬戎人的后代。自从西周穆王开始向西北方拓展领土以来,匈奴人就一直是中原地区最大的外来威胁。秦亡以后,匈奴又卷土重来,不断南下骚扰汉朝北方边境。公元前201年,匈奴冒顿(mòdú)自称单于(chányú),把秦将蒙恬攻占的燕国一带的土地全部夺回,接着又进攻韩王信(原韩国贵族,和韩信是两个人),迫使韩王信投降。前200年,刘邦亲自率兵北伐,失利后被三十万骑兵包围于白登(今山西大同)。被围困七日后,用陈平之计,贿赂匈奴阏氏(王后)才得以脱险。

  平成之战让刘邦看到匈奴的实力。既然战争不能解决问题,于是就接受娄敬的建议,把公主嫁给单于,以和亲地手段与之讲和,以此,为汉初争取了相对长久的和平。

  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三年(前154)的一次诸侯王国的叛乱。参与叛乱的七国的国王是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胶西王卬。吴濞为这次叛乱的主谋。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汉初,刘邦一面铲除异姓诸侯王,一面分封同姓的子弟为王。后来受封的诸侯王割据势力迅速扩张,严重威胁中央集权。诸吕当权以及汉文帝刘恒继统等政治事件,加剧了这一矛盾。汉景帝刘启采纳晁错的《削藩策》,削夺王国土地则是七国之乱的导火线。七国诸侯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兵反叛,汉朝中央派周亚夫率军平服。此后,汉政府加强了对王国的控制。

  绿林、赤眉农民起义

  西汉末年,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大批农民丧失土地,多数沦为流民或奴婢。王莽改制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18年,山东琅邪人樊崇,在莒县(今山东莒县东北)集合饥民百余人起义,占据泰山,附近农民纷纷响应。不久起义队伍猛增至数万人。他们以泰山为中心,转战山东,到处捕杀官军,没收地主财物,严惩恶霸地主。这支起义军屡败王莽的军队。为了和王莽军队区别开来,他们把眉毛涂上红色,因此被称为“赤眉军”。赤眉军纪律良好,受到农民的拥戴,声势越来越大。在赤盾军起义的同时,全国农民起义军还有二十多支。其中力量最强的一支,是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与王莽太师同名)、王凤领导的队伍。他们以绿林山为基地,因此被称作“绿林军”。23年5月,绿林军已发展到10万人。经过昆阳之战后,他们攻入长安,推翻了王莽政权。后绿林军腐化,赤眉军被刘秀所灭,刘秀建东汉。

  黄巾大起义

  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因起义军头戴黄巾为标志而得名。

  东汉末年,宦官专政,横征暴敛,豪族大地主疯狂兼并土地,农民大量破产逃亡。184年(甲子年),太平教首领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兴兵反汉。十余年间,集数十万人遍布八州。各地都举行起义,他们焚烧官府,捕杀官吏。起义军虽然勇猛,但缺乏经验,在东汉政府和豪强地主的联合镇压下,黄巾起义最终失败。

  黄巾军共经历了七个月的英勇斗争,沉重打击了豪族大地主阶级,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失败后的黄巾军仍继续战斗。

  官渡之战

  196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197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讨伐袁术。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此时,曹操控制着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199年,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200年,双方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决战。袁绍拥兵十多万人,曹操兵少。曹操乘袁军轻敌,内部不和,亲自率领精兵五千偷袭袁军后方,焚毁其全部粮草。袁绍军心动摇,纷纷溃退。曹操乘胜追击,歼灭袁军主力七万多人。袁绍从此一蹶不振。经此一战,曹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赤壁之战

  曹操统一北方大部之后,企图一举统一南方。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占领荆州,改编荆州水军,拥兵二十多万,乘胜顺流东下,进到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曹军由于发生疫病,退驻江北。曹操下令将战船相连,减弱了风浪颠簸,利于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紧演练,待机攻战。周瑜鉴于敌众己寡,久持不利,决意寻机速战。部将黄盖针对曹军“连环船”的弱点,建议火攻,得到赞许。孙刘五万联军利用曹军远来疲惫,疫病流行,不习水战和曹操骄傲轻敌等弱点,用火攻先击败了曹操水军,继之大破曹军。曹操率领残兵逃回北方。赤壁之战后,曹、孙、刘三大集团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孙权、刘备在强敌面前,冷静分析形势,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历时16年(291-306)之久的战乱。战乱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因此史称“八王之乱”。

  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死,惠帝即位。惠帝妻贾后想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外戚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开始发生一连串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为了争夺中央政权,进行了大规模的混战,历时十六年之久。这次战乱,严重地破坏生产,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永嘉之乱

  从东汉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魏晋之际,在北方汉族人口锐减的情况下,胡族内迁形成高潮。在这过程中,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在统治集团内部,西晋诸王为争夺中央最高权力,发生了一连串的相互残杀和战争,历时16年之久,史称“八王之乱”。西晋王朝摇摇欲坠。306年,晋惠帝死,司马炽嗣位,是为怀帝,改元永嘉。刘渊遣石勒等大举南侵,屡破晋军,势力日益强大。308年刘渊正式称帝。刘渊死后,其子刘聪继位。次年,刘聪遣石勒、王弥、刘曜等率军攻晋,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歼灭十万晋军,又杀太尉王衍及诸王公。311年,匈奴兵攻陷西晋京师洛阳,俘虏了晋怀帝。纵兵烧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史称“永嘉之乱”。永嘉之乱后不久,怀帝被匈奴人所杀,其侄愍帝被拥立于长安。但这时皇室、世族已纷纷迁至江南,西晋王朝名存实亡。到了316年,匈奴兵攻入长安,俘虏了愍帝,西晋至此宣告灭亡。

  永嘉以后,北方士族大量南迁江左,它使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国文化第一次移向长江流域,改变了以前重北轻南的文化格局。

  淝水之战

  4世纪下半期,氐族贵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大,统一了黄河流域。383年,秦王苻坚强征各族人民,组成九十万军队南下,企图一举消灭东晋。东晋派谢石、谢玄率军八万迎战。晋军在洛涧(今安徽定远西南)大破秦军先头部队,进至淝水,要求秦兵略向后移,以便渡河决战。苻坚企图乘晋军半渡时猛攻,就命令军队后退。晋军乘秦军后退发起攻击,秦军由于军心早已涣散,在晋军的攻击下一退不可遏止。秦军大败,苻坚率部下十多万人逃回北方。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淝水之战后,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隋末农民起义

  隋末农民起义是从610年至618年上百支农民起义军进行的一场推翻隋王朝统治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

  隋炀帝骄奢荒淫,连年大兴土木,不断对外用兵,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芜,民不聊生。611年邹平南首先爆发了王薄起义,此后起义军日益增多,斗争地区也日趋广阔,形成了全国规模的起义高潮。616年以后,逐渐形成了三大起义军,即翟让领导的河南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江淮的杜伏魏军。起义军打击地主阶级,歼灭隋军主力,使隋朝统治土崩瓦解。地主官僚李渊也趁机割据一方。

  隋末农民起义规模巨大,起义军作战勇猛,指挥灵活,采取攻其不备,诱敌轻进等谋略和战法,节节获胜,击败了隋军主力,摧毁了隋王朝的统治,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起义有力地打击了地主阶级,特别是士族大地主,削弱了他们对农民的人身束缚,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经济比较繁荣的时期。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一场争权夺利的斗争,唐朝建立后,李渊封长子建成为太子,协助处理军国大事,实力雄厚的次子世民文武双全,武功卓著,形成两大势力。建成联合四弟元吉,准备除掉世民。626年6月4日,世民先发制人,在玄武门设下埋伏杀死建成、元吉。三天之后,唐高祖宣布立秦王为太子,国家大事,一律由太子处理。这年8月,唐高祖被迫让位,自称太上皇。李世民当了皇帝,就是唐太宗。第二年,改年号为贞观。历史上把这次政变,叫做“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即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

  渭水之盟

  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刚刚即位,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率兵十余万人直逼长安。大军驻扎在城外渭水便桥之北,距长安城仅四十里,京师大震,长安戒严。太宗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至渭水边,隔渭水与颉利对话,指责颉利负约。不久后唐大军赶至太宗背后。颉利见唐军军容威严,又见太宗许以金帛财物,便请求结盟。于是双方在便桥上杀白马订立盟约。突厥领兵而退。这就是有名的“渭水之盟”。这次事件对太宗震动很大,认为突厥反复无常,决定要彻底铲除突厥。后来,颉利多次背盟南下骚扰,太宗忍无可忍,派李靖、李绩等率大军出击。630年,唐军在阴山大破东突厥,俘获颉利。太宗当面数明颉利的罪状,但仍授予官爵,赐予田宅,把俘获的部众安置在北方边境地区,设都督府,有突厥人自己担任都督加以管辖。这种宽容政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各族首领纷纷上表“相率内属”,尊唐太宗“天可汗”。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于唐玄宗李隆基末年发动的历时八年的叛乱。由于唐玄宗尊孔崇儒,中央集权力量得以削弱,藩镇割据势力兴起。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在范阳(今北京)叛乱,攻下洛阳。次年称帝,攻下长安。后757年被其子安庆绪所杀。759年安部将史思明杀安庆绪,再攻洛阳。两年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763年史朝义自杀。前后历时近八年,始告平定。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战乱虽平,但安史部将势力并未消灭,藩镇割据局面由此形成,中原战乱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吐藩对唐的侵扰也是益频繁,唐朝国力大为削弱,其全盛时代也就从此结束了。

  唐末农民起义

  从859年末浙东人裘甫举起反唐义旗至884年黄巢义军被镇压,这场反抗唐王朝统治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先后长达25年之久,特别是黄巢起义,历时十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