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 第六章 常见病态心理、不良嗜好的心理自疗

第六章 常见病态心理、不良嗜好的心理自疗

书籍名:《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作者:赵雪波 黄凤英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据心理学家统计:在人群中,80%的人都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甚至一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人格缺陷和习惯性不良行为。这个惊人的数字值得我们深思,因此,怎样保持健康的心理?是现代人所必须面对及必须解决的人生及社会问题。
1.关于病态心理
  一个人的心理出现了不正常的倾向,就可以称为病态心理,或是心理障碍。同生理疾病相类似的,病态心理可以是严重的,也可以是轻微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在同一时期里,几乎可能有20~3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目前,各国都有自己的应用分类体系或方案用来区分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提及不正常的心理,就有必要说说正常心理。什么是正常心理?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所以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但是一般认为正常心理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心理正常的人总是热爱人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他们对生活乐观,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自己都是采取极其负责的态度,因而总是满腔热情地投身于生活,总是忘我地在为社会创造财富。对这些人来说,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台阶,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而且总是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向他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这类人用他们自己的行动去体验人生的价值,真切而深刻,所以总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反过来更能激起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世界上最困难的是什么?就是如何认识自己。一个心理正常的人,一般能有“自知之明”,就是说,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认识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学识、水平,既不高估自己,不对自己的一些长处和优势沾沾自喜,也不会自卑,过分地贬低自己,决不无缘无故抱怨、自责自己。反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便不能恰当地认同自己,或是莫名其妙地自傲,或是无缘无故地自卑,经常有意无意地掩饰自己的不足,心理特别敏感、脆弱,失落感极强,经不起风浪的折腾,存在严重的心理冲突,回避矛盾,无法保持平衡的心理状态。
  心理正常的人,在与其他人打交道的时候,不仅在理性上懂得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而且总是显示一种积极的、乐于与人交往的态度。他们懂得在交往过程中如何尊重人、理解人,从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到他人身上,能够平等地、宽容地、客观地了解、评价对方,与人相处时,总能显示出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积极的态度。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能够注意他人的长处,能较虚心地向他人学习。当他人有困难时,总能采取真诚的、有效的帮助。当与他人产生矛盾时,能做到“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不主动出击,不“窝里斗”,能进行较好的沟通,并以理智的、合理的方式解决。
  情绪最容易反映人的心理状态,也最能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一般来说,情绪正常的人没有过分的、不切实际的要求,所以很少有烦恼、不快,精神状态永远是饱满的、乐观的。在自己的人生遇到麻烦时,能做到泰然处之,决不自寻烦恼或自我折磨;一般能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所以很少有麻烦的、别扭的事情引起自己心理的不快。有修养,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当自己想发脾气或暴怒来临时,自己能够意识到,并将其抑制于萌芽状态。
  心理疾病根据疾病的严重、异常程度,可以分为神经症和精神病两大类。神经症属于程度比较轻的心理障碍,而精神病则属于严重的心理疾病。两者又分别包括不同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类型。
  病态心理根据其表现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1.人格和行为偏离,表现为一个人行为偏离于正常人的行为标准或人格结构,而且往往无法自我控制和矫正。这类人一般没有精神病症状,意识也是清醒的,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能力。对其矫正除了强制性处罚、劳教之外,适当的心理或行为矫治往往更容易见效。
  2.特殊条件下的心理异常,指由于某些药物或催眠术、梦游状态和神游状态下的心理异常表现等。
  3.轻度心理疾病,表现为各种神经官能症和轻度的心因性反应,他们的高级神经调节有些失常、睡眠不好,精力不能集中,但能理解和认识自己所处的心理疾病状态,主动求医,自理生活。一般经过适当的药物、体育、心理等方面的治疗,能很快恢复正常。
  4.大脑病变或躯体缺陷时的心理病态,表现大脑发生病变会使其相应的管理范围出现一些心理方面的病态反应。此外由于聋、哑、盲、跛等躯体缺陷的情况下,受损害的器官未能实现其功能,也会给患者造成某种程度上的心理病态。
  5.心身疾病,指那些由于以情绪为主因或主因之一而导致的疾病,如高血压病、偏头痛、甲状腺机能亢进症、胃溃疡病、哮喘等,既有身体系统的病变,又有精神方面的症状。
  6.严重的心理疾病表现,患者完全失去了自知力,生活不能自理,表现为各种类型的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严重的心因性精。
  心理疾病主要有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方法。心理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向病人解释疾病性质、病情的演变与结局,让病人了解疾病、树立信心,同时引导他们调整适应社会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可以消除病人的各种症状,大大缩短病程,改善社会功能,减少致残率,是最重要的治疗措施。
2.病态心理与童年经历
  人们常说,世上的事,其发生、变化都可追根溯源,人的心理特征的形成也是如此。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即使活到耄耄之年,许多行为都跟童年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一个人病态心理的形成,也可追溯到他的童年时期所经历的生活,尤其是他所经历的挫折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的阴影。
  如:一位中年男教师,夜晚常被恶梦困扰。而恶梦中总离不开蛇,即在梦中常出现一条毒蛇,或缠绕他的双脚,或向他吐着红舌。他因此常被惊醒,吓出一身冷汗。追根溯源,原来在他7岁时有过这样一次经历:那时他住在农村,有一次跟几个孩子一起外出割草,正当他用左手拨开一丛茅草,右手挥动镰刀时,突然窜出一条青灰色的蛇。他顿时吓得大哭大叫,丢下镰刀,转身就跑。当天夜里,他便发高烧,患了一场病。病愈后,他变得胆怯了,那条蛇从此成了他的一块“心病”,总是在梦中惊吓他。
  奥地利心理学家A·阿德勒在他的《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曾列举丰富的材料说明,一个人的心理特征可以从他童年的记忆中寻找其蛛丝马迹。
  例如,一位30岁的妇女受到焦虑的困扰而无法与友人交往,事业上也未获得进展。追踪她童年时代的生活,发现了这样的经历:“当我4岁时,我记得有一次走出屋子,看到许多孩子在玩游戏。他们动不动就蹦跳起来,大声叫道:‘巫婆来了!’我非常害怕。回家后,我问家里的老嬷嬷,是不是真的有巫婆存在?她说:‘真的,有许多巫婆、小偷、强盗,他们都会跟着你到处跑。’”从此以后,她便害怕一个人留在房子里,并且把这种害怕表现在她的全部生活中。这样一直到30岁都不敢独自离开家,不敢与外界交往。可见,童年的这一次经历是怎样深深地伤害了她。
  为什么一个人童年时期所遭受的意外刺激特别容易构成心理上的阴影,从而导致病态心理的形成呢?这是因为儿童时期心理尚未成熟,人格尚未独立,因此,面对外来的挫折往往缺乏足够的抗拒能力。最后,种种挫折便构成心理压力而积淀下来。在童年时代最能构成挫折并留下心理创伤的莫过于父母的忽视、冷漠及家庭生活的动荡不安。一天,上海一家心理门诊部的医生接待了一对退伍的军人夫妇,他们是为女儿来求医的。他们诉说18岁的女儿情绪总是喜怒无常,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情绪高涨,一会儿又沮丧颓唐。生活中一点小事都会激起她情绪的起伏变化,或纠缠不表,或哭闹不休。心理医生告诉他们,这是一种“易激惹”的心理疾病。这种疾病大多是因为童年时期受过歧视或虐待,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而造成的,是一种焦虑心理的反应。原来这对夫妇在部队工作,女儿出生后由外婆抚养。因外婆有病,便雇了一个保姆。保姆认为照管这个女孩是她的额外负担,便动辄暗中打骂。女孩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侵犯,常到外婆面前哭闹,寻求庇护。这样,时间久了便形成“易激惹”的心理疾病。
  恐惧症患者,女性,农民,小学文化。开始恐惧敲钟声,以后对敲打缸、盆、锅、碗等其它声音都很恐惧,听到后精神非常紧张,以致无法劳动,整日惶惶不安。治疗者让患者回忆幼年时期经历和受惊经验。患者回忆说5岁前后,离村子不远处有一庙,传说庙里有鬼。一天村里的儿童聚在一起相约一同去看鬼,一个调皮年长男孩事先躲在庙内,待其他人接近时,突然敲钟。大家齐喊“鬼来了”,抱头奔回村里。当时患者年龄最小,落在逃跑队伍的最后并摔倒惊叫,被家人接回,越数日方渐渐安静下来。治疗者分析患者现在的声音恐惧与儿时受惊相关,小孩子害怕钟声(鬼)可以理解,成人就不值得害怕了。患者同意医生分析,并认为找到了病根,症状逐渐平愈。
  美国科学家日前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孩童时期都遭受不同程度的虐待可能会导致成年后出现时而忧郁,时而狂躁的精神疾病——躁郁症。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1月31日报道,美国纽约医院的约瑟夫·戈德堡博士和他的同事对100名躁郁症患者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大约将近一半的成年躁郁症患者都有过一段不堪回首的童年时光。其中,有三分之一的躁郁症患者曾遭受过多种形式的虐待,包括情感虐待、身体虐待或性虐待。
  调查还显示,童年时有过被虐待经历的躁郁症患者比普通患者患病的时间要早,而且他们的症状也更严重。另外,童年时期遭受性虐待也常常导致患者企图自杀的高风险性。这一研究结果被发表在最近一期的《英国精神病学》杂志上。
  报道说,躁郁症一般而言是指个体有时出现忧郁的症状,有时又出现狂躁的症状,这两种症状不断交替出现,因此又称之为双极性疾患,也就是说个体会出现两极的情绪反应。目前,科学家还不能确定引起这种精神疾病的原因是什么,但由于它是在家庭中流传的,所以研究者认为这种疾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因素。
  综上所述,一个成年人表现出来的病态心理与童年时代的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童年的挫折,常成为病态心理形成的根源。这就告诉年轻的父母们,要使自己的孩子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长大后能成为生活与事业上的强者,就必须给孩子以充足的爱,就要为孩子的创造一个安定、宁静而温馨的家庭氛围,就要小心地保护孩子不让他在精神和感情上受到伤害。
3.预防和发现早期病态心理
  现代很多人愿意花钱和时间想方设法保持身体健康,却不知怎么去照抚自己的内心世界。其实,照顾你的心理健康,就跟照顾你的身体健康一样。二者都有赖于你对自己的责任感。不论轻微还是严重,心理疾病就像身体疾病一样,与个人体力的意志力强弱没有太大关系。再强壮的身体也会生病,再健全的大脑有时也会变得脆弱,生出毛病来。那么,你的心理健康处于什么状态呢?
  1.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正常的应付机制和自我控制;
  2.一级心理障碍:焦虑,紧张;
  3.二级心理障碍:性格失调,恐惧症;
  4.三级心理障碍:冒犯社会的行为,公开的侵犯行为,暴力行为;
  5.四级心理障碍:严重的压抑感与沮丧感,精神分裂异常行为;
  6.五级心理障碍:严重的心理衰败,丧失生活的意志。
  现在,对心理因素与健康的关系我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么,在你关注身外世界的同时,别忽略了你的内部世界。假如你照料得当、滋养充分,那将是一个精彩、神奇、浪漫的世界;假如你将它冷落,让它荒芜,它便是一个脆弱、单调黯淡甚至导致灾难的恶梦般的世界。你是成为一个人格完美、快乐向上、理智达观的人,还是成为一个人格残缺、消极低沉、鲁莽偏狭的人,这都将取决于你拥有一个什么样的内部世界。
  因而我们应及早发现病态心理,予以心理咨询或药物治疗。
  1.抑郁:抑郁的表现为一种充满悲伤的感觉,是对周围环境的抗拒。心境低落是抑郁症主要表现,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心灵感冒”。抑郁症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但却不单纯表现为心理问题,还可能诱发一些躯体上的相关症状,比如口干,便秘,恶心,憋气,出汗,性欲减退等等,女性患者可能会出现闭经等症状。
  抑郁症的具体症状表现有:
  (1)常常不由自主地感到空虚,为一些小事感到苦闷、愁眉不展;
  (2)觉得生活没有价值和意义,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兴趣,整天无精打采;
  (3)非常懒散,不修边幅,随遇而安,不思进取;
  (4)长时问的失眠,尤其以早醒为特征,醒后难以再次入睡;经常惴惴不安,莫明其妙地感到心慌。
  在抑郁的病人看来,世界是凄凉的,自己软弱无力,责怪自己患病,或反复讲述自己过去的言行,产生有罪感或自责感。抑郁的心理变化又与疾病的症状互相交错,相互影响,致使病人的食欲明显减退,体重下降。医务人员应认识病人这种绝望的心理失调反应,需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精神上的支持。使病人在一种同情的气氛下说出自己的感觉,给予具体帮助,教会病人监测自己的负面情绪,树立一种斗争精神。必要时,需配合抗抑郁药物治疗。
  2.焦虑:焦虑是对恐惧的自然反应,为多数恶性肿瘤病人在疾病过程中的体验。焦虑症又叫做焦虑性神经症,通常表现为坐立不安,呼吸紧迫、多汗、皮肤潮红或苍白、心悸等,这些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各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焦虑已成为当今人们的一大精神天敌,它不但能够使人心烦意乱,杂念万千,严重时还能导致生理方面出现相关的症状,如头痛、头晕、失眠、乏力、厌食、腹部痉挛、心悸、胸闷、恶心、多汗、呼吸紧迫、尿频、月经紊乱、阳痿等。
  当焦虑症患者情绪紧张时,要放松自己的身体。不妨做一下深呼吸,深呼吸可以使呼吸速率减缓,缓解焦虑情绪。一个人面临压力时,容易咬紧牙关,这时可以放松下颚.左右摆动一会儿,以松弛肌肉,缓解压力。
  3.自我封闭:自我封闭是指个人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交活动,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购物以外,大部分时间将自己关在家里,不与他人来往。自我封闭者都很孤独,没有朋友,甚至害怕社交活动,因而是一种环境不适的病态心理现象。其表现与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不愿结婚:其中大男不成家(多不愿意承担建立家庭、养育子女的责任);大女不出嫁(期待出现理想中的佳偶)。他们或回避现实,或期望过高因而自我封闭;
  (2)社会恐惧:多发生于性格内向者,由于幼年时期受到过多的保护或欺辱,其内心较脆弱,缺乏自信心,他们最害怕到公开场合,在生人面前常显得束手无策;
  (3)自责心理:有些人因生活中曾因一些“小错误”,自责自贬,就看不起自己,甚至辱骂讨厌摒弃自己,总觉得别人在责怪自己。于是深居简出,与世隔绝;
  (4)消极的自我暗示:有些人非常注重自己的外表形象的好坏,总是希望自己相貌出众,却又觉得自己长得丑。这种自我暗示,使他们非常注意别人的评价,甚至别人的目光,最后干脆拒绝与人来往。
  由于自我封闭阻隔了个人与社会的正常交往,则使认知狭窄、情感淡漠、人格扭曲,最终可能导致人格异常与变态。
  自闭症的神经心理机制、身体病因、病理解剖病因、或遗传上的病因都尚未突破,而在治疗方面也还没有根治的方法,但是已知有一些方法可以有效改善自闭症的症状,促进自闭症患者的适应,而有些方法已被证明无效,有些仍待验证。
  4.虚荣: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
  虚荣心,是一种为了满足自己对荣誉、社会地位的欲望,而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社会情感。有虚荣心的人为了夸大自己的实际能力水平,往往采取夸张、隐匿、攀比、嫉妒甚至犯罪等反社会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其危害于人于己于社会为之甚大。
  (1)物质生活中的虚荣心行为:主要表现为一种病态的攀比行为。
  (2)社会生活中的虚荣心行为:主要表现为一种病态的自夸炫耀行为,通过吹牛、隐匿等欺骗手段来过分表现自己。
  (3)精神生活中的虚荣心行为:主要表现为一种病态的嫉妒行为。
  对不良的虚荣行为要及时进行自我心理纠偏。如果个人已出现自夸、说谎、嫉妒等病态行为,可以采用心理训练的方法进行自我纠偏,这种方法源于条件反射的负强化原理。即当病态行为即将或已出现时,个体给自己施以一定的自我惩罚,如用套在手腕上的皮筋反弹自己,以求警示与干预作用。久而久之,虚荣行为就会逐渐消退,但这种方法需要本人超人的毅力与坚定的信念才能收效。
4.常见的社交病态心理
  人生活在世上,就必然要参与社会交往,社交的范围与每个人的职业、爱好、生活方式及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但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些人在社交中总交不上朋友,或者是交了朋友没多久,朋友又离他而去,且平时和同事的关系也不融洽。究其原因,是这种人在社交中心理状态不佳,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而这种心理状态,实际上就是社交中的病态心理。因此,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努力克服以下种种人际交往中的病态心理。
  一、自卑心理
  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有自卑感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
  二、怯懦心理
  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言词的人,由于怯懦,在社交中即使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却不敢表达出来。这种心理别人也能观察出来,结果对自己产生看法,不愿成为好朋友。
  三、猜忌心理
  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
  四、逆反心理
  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此说明自己标新立异。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我就认为坏;你说对,我就说它错,使别人对自己产生反感。
  五、作戏心理
  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逢场作戏,朝秦暮楚,见异思迁,处处应付,爱吹牛,爱说漂亮话,与某人见过一面,就会说与某人交往有多深。这种人与人之间交往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谊和朋友。
  六、贪财心理
  有的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因此他们只结交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朋友,而且常常是“过河拆桥”。这种贪图财利,沾光别人的不良心理,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损害。
  七、冷漠心理
  有些人对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一概冷漠看待,不闻不问,或者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高视阔步,就是自己的“个性”,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失去更多的朋友。
  八、自负心理
  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目中无人。与同伴相聚,不高兴时会不分场合地乱发脾气,高兴时则海阔天空、手舞足蹈讲个痛快,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和别人的态度。另外,在对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上,过高地估计了彼此的亲密度,讲一些该讲的话。这种过于亲昵的行为,反而会使人出于心理防范而与之疏远。
  九、干涉心理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人需要一个不受侵犯的生活空间。同样,人人也需要有一个自我的心理空间。再亲密的朋友,也有个人的内心隐秘,有一个不愿向他人坦露的内心世界。有的人在相处中,偏偏喜欢询问、打听,传播他人的私事,这种人热衷于探听人的情况,并不一定有什么实际目的,仅仅是以刺探别人隐私而沾沾自喜的低层次的心理满足而已。
  十、敌视心理
  这是交际中比较严重的一种心理障碍。这种人总是以仇视的目光对待别人。这种心理或许来自童年时期的家庭环境,由于受到虐待从而使他产生别人仇视我,我仇视一切人的心理。对不如自己的人以不宽容表示敌视;对比自己厉害的人用敢怒不敢言的方式表示敌视;对处境与己类似的人则用攻击、中伤的方式表示敌视。使周围的人随时有遭受其伤害的危险,而不愿与之往来。
  还有些人对社交怀有恐惧症。你或你身边是否经常会有这样的情景:
  “我在上司面前说不清楚我的意思,表现力极差,越是想表现越是不知所措。”
  “我真的不想去参加这个同学聚会,因为我不知道穿什么才好。”
  北京大学心理治疗师方瞻认为:恐惧社交也是病:以上这些表现不仅仅只是面对别人觉得害羞、不好意思,而是对自己以外的世界有着强烈的不安感和排斥感。这种对社交生活和群体的不适应而产生的恐惧和社交障碍在医学领域上被称为一种精神上的疾病即社交恐惧症,也叫社交焦虑症。别小瞧它,它早已是继抑郁症和酗酒之后排名第三的心理疾病,这可能是因为现代人面临的生存压力愈来愈大,特别是网络时代的来临,为人们带来了新的社交领域,若长期沉溺于网络上虚拟社会的社交活动,则会减弱与真实社会中人与人的直接交流的社交技巧。
  首先要弄清楚自己的发病原因。美国著名精神病学教授戴维·西汉先生说,心理、生理两方面的因素会共同导致社交恐惧症,它的发病是因为人体内一种叫“5-羟色胺”的化学物质失调所致。这种物质负责向大脑神经细胞传递信息。这种物质过多或过少都可引起人们的恐惧情绪。还可能是家庭背景所致:从小性格受到压抑或者是父母没有教会他们社交的技能、要么就是搬家过多。或者是心理上的原因所致:自尊心太弱,害怕被别人拒绝;或者就是对自已的外貌没有信心,过分肥胖或长有严重痤疮等。
  对此,提供了以下几种治疗社交焦虑症的方法:
  1.催眠疗法:精神分析师将你催眠,挖掘你心灵或记忆深处的东西,看你是否经历过某种窘迫的事件,试图寻找到你发病的根源。这种疗法时间长,花费也比较大。
  2.强迫疗法:医生让你站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或者让你站在自己很惧怕的异性面前,利用巨大的心理刺激对你进行强迫治疗。
  3.情景治疗:让你在一个假想的空间里,不断地模拟发生社交恐惧症的场景,不断练习重复发生症状的情节,精神分析师会不断地鼓励你面对这种场面,让你从假想中适应这种产生焦虑紧张的环境。
  5.药物疗法:这是目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你的发病是因为你体内某种化学物质的失调所致,所以运用某类药物调节平衡。
  4.认知疗法:这是一种不断灌输观念的治疗方法。医生不断地告诉你,这种恐惧是非正常的,让你正确认识人与人交往的程序,教你一些与人交往的方法。
5.辞职的病态心理与防治
  现在社会,跳槽已成为职场中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现象了。多数人在决定跳槽之时,都是交上辞职信就走人,要么是领了工资,第二天就“消失”了。这些人并不提前跟公司里的人透露辞职的事,也不会提前打好招呼。他们以为,这样能最好地保护自己。但是,世界很大也很小,更何况同在一个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职场混。因而成熟的职场中人,都会在辞职之时多考虑一下自己的离开对原公司可能造成的冲击,更应考虑降低自己的辞职成本。
  我们都是情感动物,尤其在这个变革的年代。总部设在波士顿的职业投资策略公司的总裁如是说。不管何种原因,当我们决定辞职,离开为之工作过或长或短时间的公司,总会有各种不同的复杂而难缠的情绪缠绕着我们。为了帮助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不对其他同事的情绪造成负面影响,下面几个“处方”也许会“药到病除”。
  症状一:狂喜。你已经有了一个高薪的新单位。当你递交了辞呈后,就被怂恿着开一个盛大的庆祝舞会。你被狂喜浸泡着,轻飘飘地浮在半空中。
  处方:将你的过度兴奋加封盖子,以免满溢出来而乐极生悲。记住,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事情,也没有白掉的“馅饼”,甚至一个“梦幻”工作也会带着问题来。
  症状二:生气
  若你的老板是个愚材,所以你最终向他说了句“拜拜”,之后就就像电影里的情节一样,摔门而去。愤怒,让你失去了理智。
  处方:你要记住,这种走法,只会留给人家永久的负面印象。要知道,你的老板握有你职业升迁的钥匙。所以,在发脾气之前,你要多想想。
  症状三:忧愁
  明白自己辞职是为了一个更好的机会。但是还禁不住怀念前任职公司的工作氛围。
  处方:你只需记得自己辞职的理由。在离开之前,你已经考虑成熟了,你会努力熬过这一关。
  症状四:内疚
  当你移交了自认为做得不够杰出的工作时,你恨不得能让时光倒流。你想承担更多的工作,但已经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了,因而你被内疚感折磨着。
  处方:在你离开的最后期限,如果不能完成所有的工作,你肯定会有犯罪感。完成力所能及的工作,把剩余的移交,然后再走人。
  症状五:患得患失
  你已经上交了辞呈,但你总在患得患失。你总是试图拿起电话,想问问是否能收回辞呈。
  处方:这种变换工作前的“神经过敏症”太自然不过了。提醒自己为什么会选择一份新的工作,当你想清楚之后,你就回到了原来的你。
  症状六:妒忌
  当你找到一份新工作的消息散播出去后,你在办公室里最亲密的朋友开始给你“冷眼”。
  处方:你的亲密同事可能会感到你抛弃了他们。约他们一起午餐,让他们知道你们的友谊将延续到工作之外。
  症状七:无聊
  在沮丧和茫然若失中,你度日如年的渡过你的最后两星期。
  处方:想要给人留下好印象吗?打起精神来是最重要的,既然已经决定离开,何不在最后的日子里乐观而更加努力地工作?
  当一个人决定辞职时,不仅对他自己有影响,对同事、对上司以及整个部门都会有影响。所以,最好的做法是首先直接跟主管提交辞呈,诚实地说明辞职的原因,然后与主管商量,什么时候应该让同事们知道,以及如何将工作合理移交。有的公司有严谨的代理人制度,交接过程会容易一些。如果没有这样的制度,在你走人之前要做好移交工作。另外,以下几件事是你非做不可的。
  1.写辞职信
  这是必须也是最基本的一步,辞职信和应聘信一样,都应有一定的格式,而一封合格的辞职信一般必须包括以下内容:离职原因、离职期限、工作的交接、向公司表示感谢的礼貌用语。也可以再加上一些个人的意见和建议,推荐合适的接班人等内容,但措辞和语气一定不能过激,以免白纸黑字上留下对你不利的“案底”。
  2.任何资料要带走,先确认是否有知识产权问题,损害原公司利益的事情不要做。
  3.若是进入原公司的竞争公司,尽量少谈原公司的竞争策略与业务机密。谈论这些虽然可能会暂时讨得新主的欢心,甚至可能因此提高自己的薪酬与职位,但更会因此落个背叛与出卖的恶名。
  4.避免以负面方式谈论原公司,这会影响你在行业内的声誉。
  5.不要积极挖原公司的人进新公司,否则新公司虽然短期获益,却会让新公司对你渐生防范之心,怕你再度离职时再挖墙角。因此,纵使你对公司有强烈不满,离职也要低调。因为外人很难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弄得满城风雨,不免让人质疑你为人处事的方法。
  此外,还有注意一点,那就是不要冲动辞职。有资料表明有40%左右的跳槽者是在冲动的情绪下作出决定的。这种冲动情绪有一部分是人的性格原因,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当事人在长期压力下,神经经常地焦虑、紧张,造成在处理矛盾事件的时侯,情绪激动、行为过激。前者由于当事人知道自己的性格,所以相对比较容易控制,而后者属于一种无意识的突发状态,很多当事人会忽视。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问题呢?有两个原因:
  1.心态问题:因为职业角色定位有问题,是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你和你主管或老板,是领导与被领导、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他们不讲理也好、脾气大也好、不问是非下结论也好,这是他们的管理或工作风格使然,当然,也有他们的个性因素在里面。但作为被管理者,首先应想到的是怎么去适应、调节,怎样做得更好,而不是一走了之。这种职业态度,对职业发展会产生很大的阻碍。
  2.加强沟通能力:一个人要学会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出现问题时,及时和主管或老板或矛盾对象沟通,阐述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很多职场上人都有一种奇怪的依赖心态,认为既是主管或老板就应该洞察一切,秉公办事,因此他们喜欢等着老板或是主管来处理问题,而不主动去沟通,自己主动去解决问题。
6.工作中常见的病态心理
  在现实社会中,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迫使着我们疲于奔命,每个人都在感受着职业带来的压力,而当这些压力郁积到一定程度时,就出现了一系列的职场病态心理。
  消除工作倦怠症
  李梅跳槽到了一家新公司,她很庆幸自己能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专业对口、收入颇丰还很稳定。这可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工作刚开时,李梅尚能满怀信心的投入工作,可是一年过去了,李梅发现工作永远是那样井然有序,所有的行为都和计划的没有什么差别,没有任何新鲜感,自己再也不像刚来的时候那样为了某个项目的完成而沾沾自喜了。这个工作不能带给她快乐和满足,特别是当她看到办公室的种种争斗时,更感到厌倦万分。她的情绪开始低落,行为变得古怪,经常发牢骚、发火……自己到底是怎么了?对于这些,李梅找不到任何答案。李梅周围也有很多朋友有类似的现象。
  其实,李梅是产生了工作倦怠感。所谓工作倦怠感,是指人们在紧张与忙碌的日常生活及工作过程中,生活上的以及工作中的情绪感受会随着大环境的变动,而呈现出一种身心紧张或调试不当的负面行为。
  染上工作倦怠的人犹如失去水的鱼,备受窒息的痛苦。产生工作倦怠的人会出现失眠、焦虑、烦躁等生理上的疾病、心理上的不适以及行为上的障碍,若不及时处理将会给职场中的你带来不可预期的伤害。
  造成工作倦怠的原因有多方面:工作沟通障碍、人际关系、付出回报率、公司管理的不合理性等等,外在的客观职场环境和主观的心理环境都是影响工作情绪造成工作倦怠的重要因素。一些不恰当的心理、行为方式可能加重工作倦怠,积极改善心理环境对缓解工作倦怠很在帮助。
  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身的条件、价值观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对自己的将来做一个大方向的规划,清楚地知道:我要什么,我的目标是什么,根据自己的规划来选择职业,这样,在面对职场挫折的时候,才能有更加平和的心态,心理承受能力也更强,因为你现在选择的职业中有你想得到的,它是通往你的职场目标的必经之路。
  2.接纳自己。几乎每个人都会遭遇负面评价,这多多少少都会影响到工作的心态,愤怒、沮丧……无论哪种情绪,首先都要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说这非常正常!自身的否定往往会让你遭受双重的挫败感。
  3.学会情绪管理。不恰当的办公室情绪爆发,可能会恶化人际关系,造成工作倦怠。掌握一些简单的情绪管理方法可以有效控制情绪的爆发,避免更糟糕的情况出现,例如:干净、整洁的办公桌面,一盆生机勃勃的绿色植物,或者卡通造型,都能让人保持良好的工作情绪;在情绪爆发之前立刻转身,以转移不良情绪。
  工作狂是一种心理疾病
  星期天清晨5点,山姆蹑手蹑脚地往办公室走,他生怕惊动了清洁人员,被人发现又这么早就来上班。查理干脆整夜不归地干活,困了就在办公室的地板上躺会儿。
  山姆和查理都是美国“工作狂戒瘾所”的“病人”。专家指明,工作狂是一种心理沉溺,工作狂是社会的高危人群,他们或者是过于追求完美,或者是过于忧虑,或者是只能从工作中得到自我价值的肯定。这样的人能全天候工作,完全不顾及个人健康和私人生活,导致身心功能紊乱、家庭支离破碎,往往在集体中有挖苦和讽刺的倾向,不仅不利于同事关系,最终也会影响工作本身。
  据科学研究发现,工作狂和酗酒一样,其实是一种病,现在很多人遭受这种病的困扰。如果从工作狂为生计而工作的观点看,他们这种疯狂的工作状态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工作状态对心理、生理都没有好处,对家庭生活也没有好处。
  工作狂并不是从小就喜欢工作,而是因为这些人心理出现了问题。
  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是工作狂,并且很清楚自己是在通过工作逃避生活的烦恼,那么工作狂是可以治愈的。
  用工作方式逃避生活的烦恼,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会使病情进一步恶化,所以这种方法不可取。遭受这种疾病困扰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许多心理专家认为这些人经常感到忧虑,他们不能把工作委托给别人,而且幻想他们能够在任何时候控制局面。
  为避免这种疾病,首先应该鼓励家庭成员关心工作狂。工作狂的问题之一是他们很难分清努力工作与沉溺在工作中的区别。一个努力工作的人是热爱工作的,而工作狂是依赖于工作的人,是工作的奴隶。努力工作的人会给自己休息时间,但工作狂不会。这也正是两者的区别。工作狂通常比其他人离开办公室的时间更晚,并且把这作为责备其他人的理由。
  那么,怎样才能阻止工作狂超常投入工作呢?心理学者对此提出两条建议:
  1.享受生活瞬间的乐趣。工作狂应当学会如何享受偷懒所带来的乐趣。刚开始的时候要留意一下身边所发生的事情,例如如何使一个孩子在起步阶段提高素质,太阳是怎样越过地平线落下山头的,或者试着花比平常吃正餐多两倍的时间宠爱一条狗等。看电视的时候应有意识地让自己什么也不干,学会忽视一些事情的方法。
  2.忘记最喜欢的习语,例如“我之所以不停地做事,全是为了孩子、妻子以及父母生活得更好”等。另外在工作之前,工作狂不妨先想想工作是为了满足生活乐趣,或者长时间工作会使家庭关系破裂等生活不幸,然后问问自己哪一种选择值得自己付出。与此同时,权衡一下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与家庭的关系。
  工作勤奋是好的,但不要变成“工作狂”,因为“工作狂”是一种病态。记得有位伟人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希望你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面对现实,找个对象成个家,放松一下自己,毕竟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
  对于整日忙得“一塌糊涂”的人,专家介绍了一种心理门诊常用的方法:将每天做的事,除了吃喝拉撒外,事无巨细地记在本子上,两周至四周后,分析哪些是必须做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应酬,哪些是完全不必做的。经过一段调整,你会发现工作更有效率,自己也有了休闲时间,有了和家人共处的时间,心情自然会好起来。
7.透视不良嗜好的心理成因
  不良的嗜好是人生的大敌,一个不能克制自己的人终究不能获得成功。不良的嗜好有很多种:过度酗酒吸烟、沉迷网络、偷窃、赌博、出口就说脏话、看不健康的书籍和音像制品、盲目攀比等都是不良的嗜好。不良的嗜好对一个人的负面影响是慢慢体现出来的。它在不知不觉中损害了我们的身心健康、降低了我们的个人品位,因此变得粗俗而低级趣味。
  酗酒吸烟上瘾的成因
  俗话说:“男人不喝酒,白来世上走;男人不吸烟,自来世上颠。”烟酒虽说不能充饥、又不能解渴,但它的确已成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特别是酒,还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传统,礼仪交流少不了酒,人逢喜庆更少不了酒,所谓“无酒不成席、无酒不足庆”。《本草备要》载:“少饮则和血运气,壮神御寒,遣兴消愁,避邪逐秽,暖五脏,行药势。”但是一旦陷入嗜酒如命的酗酒成瘾状态则完全变了性质。
  相对于酒而言,吸烟则是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调查研究发现,世界上84%的烟民吸烟是因为心理问题。作为后天形成的一种不良嗜好,吸烟对自己、他人和环境都有较大危害。全世界每年因吸烟导致死亡的人数达250万之多,可以说,烟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很多人都知道烟酒伤身的道理,那么,人们何以会对烟酒上瘾呢?除了人自身的心理因素、习惯因素之外,烟酒里还含有合法的成瘾物质,都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亲和力,如香烟中的尼古丁。生活中有太多的“烟鬼”、“酒君子”在向人们显示他们对烟酒的这种依赖,他们的这种依赖就心理因素和习惯因素来说,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对烟酒的快感体验形成。烟酒依赖的人多数饮酒初期心情愉快,酒后喜欢交往,并且吸烟也会缓解紧张、焦虑和苦闷,减轻疲劳。这样,渐渐形成每天不断饮酒或吸烟,随着烟酒吸饮量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人们也就慢慢被烟酒所俘虏,陷入过度酗酒吸烟的泥潭;
  2.固定的饮酒吸烟模式。长期的烟酒依赖者常常不分场合、时间的在很短的时间内饮下大量的酒或吸很多的烟,虽然多次宣称戒酒戒烟而不能断除。为了追求喝酒或吸烟的真正陶醉感,烟酒依赖者常常连续几天饮酒或吸烟,不吃不喝,也不洗漱,与外界隔绝来往。
  3.长期酗酒吸烟的人,都会对烟酒形成较强的依赖心理,这种依赖心理可连续性或周期性的出现,以体验烟酒所带来的那种欣快的心理效应,有时也是为了避免不饮酒吸烟所带来的不舒服的感觉,这种渴求常常很强烈。如果饮酒吸烟的时间和饮酒的数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使人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还会出现躯体耐受、难以戒断的症状。
  酗酒者,男性,49岁,机关干部。患者交游广阔,朋友众多,因工作需要每日奔波穿梭于各类酒场。开始妻子也很同情和心疼他,可后来却渐渐发现他自己在家也偷偷的喝,甚至在早晨起来也要喝它几杯。从他的单位到宿舍之间有三家小酒馆,每天下班回家,他一经过酒馆门前,就挪不动脚步。为了能够顺利地通过三家酒馆,他给自己规定,每家只喝一两。而且他的性格也变得莫名其妙,自私而又暴躁,对家庭的责任感已经很少,行为标准也下降,如不修边幅、撒谎等。身体健康也每况愈下。近来又出现了更大的问题,就是坚信妻子对自己不贞、有了外遇,并经常跟踪和盘查,闹得一家人不得安宁。家人见他变得不可思议.就将他送往精神病医院。经诊断,患者是典型的酒依赖和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
  上网成瘾的原因
  随着电脑的普及,网民数量的增多,一种新的疾病——网络性心理障碍引起了世界医学界和心理学家的关注。心理专家对众多网民心态进行过分析,对技术的迷信和对速度的崇拜,膨胀着上网的欲望,这是一类网民上网的动力;将上网当成一种时髦、流行如同身着名牌;看破红尘,远离江湖,隐居网络,成了许多人逃避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
  科学家一组最新统计数字为人们敲响了警钟。目前全球2亿多网民中,约有1140万人患有某种形式的网络心理障碍,约占网民人数的6%左右。这部分人在网上其乐无穷的冲浪体验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对网络的心理依赖,随着每次上网时间的不断延长,这种依赖越来越强烈。在中国,上网者一般以青少年居多,关于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的原因,专家分析有如下几点:
  1.成人意识少年进入青春期之后,成人意识变强,认为什么事都可以自己处理,但现实生活中,他们经常无法解决遇到的困难,一点小小的挫折可能就会令他们情绪波动比较大。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受挫后情绪不稳定,使得这些孩子不自觉地去寻找网络这个可以使他们完全逃避现实,情绪可以得到充分宣泄的世界;
  2.缺乏沟通青少年与父母之间无法很好的进行沟通。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在确立人生观、世界观最关键的时期尤其需要来自父母的正确指导。很多父母更习惯于那种“家长命令式”的教育方法,忽视了青少年的叛逆心理,造成了青少年偏要和父母对着干的局面:你们不让我打游戏,我偏要这么做;
  3.学习成绩差。自暴自弃大多数沉溺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的孩子,学习成绩都比较差,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不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往往会选择网络来满足自己;
  4.自控能力缺乏。青少年自控能力差,冲动性强,一旦陷入网络游戏,明知会影响学业,但是却不能自拔。
  根据心理学家格林菲尔德的分析,网民患上“上网瘾”的原因包括“感觉亲密”、“没有时间限制”和“没有禁制”。格林菲尔德说:“互联网的影响力与其他导致大家上瘾的力量截然不同,是我们从没处理过的。”
  综上所述,要多看健康向上的书籍,远离网吧,远离游戏厅,远离吸烟、赌博等不良嗜好,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时候,进行一些放松是必要的,但放松不是放纵,更不是低级趣味。
8.不良嗜好削弱性能力
  不规律的生活状态、不科学的营养摄入、睡眠不足对性能力都会造成负面影响,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生活中的不良嗜好更会削弱你的性能力。
  嗜烟
  1986年,南非普里多利亚大学曾对一百一十六名阳痿患者进行病因调查,结果发现其中有108名是瘾君子。而我国某市医院调查了440名阳痿者,发现仅“烟民”就占有64%。
  嗜烟为什么会导致阳痿呢?加拿大某研究室调查发现,吸烟者的阴茎血液循环较差者占1/4,而对照组仅占1/21,相差5倍。病理学家认为,烟硷可引起血管收缩。吸烟是动脉硬化的主要致病原因之一,而向阴茎供血的小动脉硬化达到相当程度时,势必导致阴茎的血流量减少,特别是勃起时,阳痿是其造成的恶果之一。研究结果还发现,吸烟男性阴茎勃起强度较差的比例显著高于不吸烟的男性。
  同样,妇女嗜烟也会对生殖系统造成危害。女性吸烟可致过早绝经。同时,嗜烟还能够导致女性不育,而且还会损害胎儿。据相关资料表明,孕妇吸烟会使胎儿和围产期婴儿的死亡率增加28%。
  嗜酒
  一直以来,人们都用酒助兴和以酒助“性”,因此,在众人的心目中总是把美酒看成性爱的伙伴,并且生活中的确有很多夫妻在做爱之前喜欢常规地畅饮几杯。那么,这种做法正确吗?
  酒的主要成分:酒精对人体的药理作用大致分为四期:朦胧期、兴奋期、麻醉期和呼吸麻痹期。在前两期内,酒精对中枢神经系统和性神经都起兴奋作用,且少量饮些确实有助于消除焦虑和解除身体的疲劳。因而适量饮酒之后对多数人来说,能够起到助兴和激发情欲的辅助作用。
  然而,这单单只是一方面。如果饮酒量较大或虽量不大但对酒的耐受性过小,酒精入体内很快进入麻醉期,这时,对中枢神经系统和性神经都会产生抑制作用,不但不能激发情欲,反而会导致性欲减退,阻碍性冲动的传递,乃至造成男子勃起困难或阴茎疲软,或引起早泄,从而导致性交失败。
  据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酗酒成性者多为慢性酒精中毒患者。他们的生殖系统程度不同地受到损害,精子成活率显著下降,睾丸酮浓度降低,阳痿发生率达45%~67%。妇女嗜酒会导致性功能紊乱,阴道分泌物减少,性交疼痛,快感和性高潮消失。所以,很多人称酒精是破坏夫妻性生活和谐的主要凶手之一。
  吸毒等不良嗜好
  据调查资料表明,吸毒、赌博和对某些药物,如普鲁本辛、氯丙嗪、心得安、利血平等,连续长期服用产生了药瘾的嗜药者,也会损害或影响性功能,引起阳痿和阴冷,这是因为毒品和某些药品可以直接损害生殖器官,抑制性功能,削弱性能力。它会破坏夫妻性生活的和谐,为家庭带来不好的影响。
  茶、海洛因、美散痛等对性功能的影响
  茶、咖啡和可可等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对性刺激的感受力,但是它只是一时性而无持续性,对于一般性功能障碍的患者能够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长期吸食海洛因和美散痛的男性,不仅能够导致血清睾丸酮水平降低,且血清中的促性腺激素水平也会降低,从而引起各种性功能障碍,如阳萎、性欲抑制等,严重者会引起男性不育症。
  有人认为使用大麻能增加性感和性交能力,但是动物试验证明,有降低血循环中睾丸酮的水平和抑制精子生成,引起性功能障碍和不育症。不过也有人认为,吸食大麻,均可降低血液循环中睾丸酮水平,造成男性阳萎等性功能障碍,停止吸食大麻后,能在短期内恢复性交能力。
  海洛因、美散痛、大麻都属于鸦片类制品,伪禁毒品,严禁服食。
  不良习惯让她们没了性欲
  据调查,美国18~59岁年龄段的女性中,大约有30%长期性欲低下;40岁以下的成年女性中,有27%无法达到性高潮、13%~15%有性交疼痛。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国女性中极为普遍,多数人把它归结为工作、孩子、家务方面的繁重负担。但美国《FITNESS》(《健身》)杂志指出,这和女性的5种日常生活习惯相关,除了前面提到的吸烟外,还有以下四种:
  1.锻炼过量。体育锻炼既利于身体健康、预防疾病,还能提高性唤醒能力,增强性高潮快感。不过,凡事都要有个度,要适而可止。过量密集的锻炼计划会使人精疲力竭无力进行性生活。当过度的锻炼使身体的脂肪含量低于15%时,控制性激情的雌激素会减少分泌,以至女性难以提起“性趣”。因此,当你想通过体育锻炼提高性生活质量时,势必要控制好尺度。
  2.服用避孕药。女性最常用的避孕方法之一就是口服避孕药,它不令效率高且使用方便。但是,作为一种性激素类药物,它打破了人体正常激素平衡,影响了雄性和雌性激素的分泌,这会减少阴道润滑液分泌,使性交时由于干燥而产生不适或疼痛感。专家建议,你如果出现这种状况,可以找医生咨询,换种避孕药,或采取别的避孕方法,如使用避孕套。
  3.有洁癖。大多数女性因过分爱干净,喜欢在经期使用一些带香味的卫生巾,或用过量的阴道清洗剂清洁阴部,这会破坏阴道内自然的酸碱环境,造成阴部不适,增加受霉菌感染的可能性。这些症状会直接影响到性生活的质量。实际上,阴道具有自我清洁的功能,用热水冲洗,或选择无香型的肥皂就可以。
  4.服用某些药物。抗过敏药物中抑制腺体分泌的成分会造成天然阴道润滑液减少,引起性交疼痛;高血压和抗抑郁药物使生殖器官周围的肌肉和组织过于放松,让女性难以达到性高潮。专家提议,在服药期间可以考虑使用人工的阴道润滑液。
9.常见不良嗜好的心理治疗
  面对自己和他人生活中的不良嗜好,以及如何判断引起此类嗜好的心理依赖性的强弱,我们往往感到束手无策。当我们了解了心理医学的治疗方法以后,我们在生活中就不难改正自己和他人的不良嗜好了。
  嗜烟
  一、未成年
  在大街上你可能会看到一副这样的情景: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嘴里叼着一根烟,两手插进口袋里,满脸的不屑神情。如今,学生暗地里抽烟的现象反而呈上升趋势,这让老师和家长头疼不已。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早早的就沾染上抽烟这种对影响身体健康的不良嗜好呢?
  教育专家认为,学生吸烟多为心理因素所致。一方面,当前未成年人接受的信息来自各个方面,可塑性很强,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电视、电影等音像制品中出现主人公吸烟镜头的频率非常高,这使得容易被五光十色世界吸引的青少年不自觉地仿效“英雄”的所为。模仿心理的存在使得他们很容易将看到的影像作为平时行为的标准。另一方面,渴望独立、早日成熟的心态也使得孩子们以吸烟的方式证明自己已长大成人,加之逆反心理的驱动使得在校生吸烟的比率不降反升。
  此外,就是所谓的家庭造成的,尤其是单亲家庭,或者是那些整天忙于工作,疏忽了对孩子管教的家庭,他们为工作而常常不在家,孩子一回到家,面对的不是香喷喷的饭菜,不是爸妈亲切的关怀,而是冰冷的没有一丝温暖的空当当的屋子,长此以往,孩子为了找到心理上的寄托进而就会养成这种嗜好。
  二、成年人
  只要你留心观察,发现许多人的中指和食指都微微的泛黄,有的甚至特别严重,而这就是经常吸烟的证据。人们也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为什么还要一个劲的吸呢?造成这种原因的主要因素就是压力,现代社会的竞争力越来越强,每个人都要承受不同的压力,生怕一不小心自己下了岗,没法挣钱养活自己家的老老小小,而让自己的家人、朋友、亲戚瞧不起。
  三、自我疗法
  1.改变吸烟的环境。戒掉吸烟,抑制起着决定作用,但完全靠意志戒烟也不实际,如果你决定戒烟,需将意志和不抽烟的环境结合起来才有效。比如:在家中由妻子、孩子来监督;对于陌生人,就说自己不吸烟;对于熟悉的朋友,就说自己戒烟了。只要态度诚恳,他们是会支持的。
  2.厌恶法。买几包不想抽的烟,在最不想抽的时候,强迫自己抽,直到对烟恶心为止。在患感冒或消化道疾病时对香烟常产生一种生理上的自然厌恶,此时戒烟效果显著。
  3.恐惧法。多看一些关于吸烟有害的书籍或者是其他方面的知道,以此来让自己产生恐惧,进而使自己慢慢少吸烟。
  4.代偿法。当想抽烟时,用别的东西代偿,转移兴趣的方向,如口香糖,瓜子等。
  酗酒
  人类饮酒的历史相当漫长。适当饮酒,可使人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还有益于健康。但长期无节制的大量饮酒以至于达到成瘾的程度,则不仅危害自己,还会殃及社会,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社会适应不良行为,严重时可能会让自己命丧黄泉。因此,必须进行自我矫正和社会干预。而人们,酗酒的主要原因与吸烟的主要原因是一样的,那么怎样才能戒掉呢?
  自我疗法
  1.改变对饮酒的错误认识和不良习惯。大部分人认为只要是男人就要会喝酒,不会喝酒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而酒喝的多少代表彼此之间关系的远近等,只有极力劝酒才能表示出待人的热忱和友谊的深厚等。有的人喜欢空腹喝酒或用大杯喝酒。这些都是需要加以改变的。要充分认识到酗酒给自己的身心健康、家庭和社会所带来的危害,纠正自己不良的饮酒习惯。
  2.参加戒酒协会。参加戒酒协会可结识一批好饮酒而有志戒酒的朋友,可在心理上得到一些安慰。通过相互监督、相互鼓励来增强戒酒者的决心。
  吸毒
  毒性对人类的危害,相信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早在清朝时期,大量鸦片流入我国,许多人因吸毒失去了自己温暖的家庭,同时也造成了国家危机。但是,人们好像从来都没有从中等到一点教训,现在还有大量的人因为各种原因去吸毒。而形成这种不良嗜好的原因也是压力造成的。
  1.环境控制。通过强制性的法律和行政手段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如对种植、贩运和设馆销售毒品的从严惩处,以断绝毒品来源;加强药品的严格管理,不准随便给予使用;同时将吸毒者隔离吸毒群体或集中进行强治性治疗。
  2.认知疗法。通过影视、电台、图片、报刊杂志等多种途径向患者进行宣传教育,使其树立起戒毒的决心和信心,达到戒毒目的。
  3.对于戒除毒瘾的人要辅以心理上的帮助,端正对自己、对社会的认识态度,调整好人际关系,帮助他重建生活的信心,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家庭成员千万不要对其抱敌对或蔑视的态度,应帮助他学会与别人进行沟通。在以后遇到心理冲突,感到苦闷、焦虑的时候,戒毒者可通过向人倾诉达到情感上的宣泄,通过积极的、建设性的行为改变自己的困境,这样就能彻底摆脱对毒品的依赖,防止重新吸毒。
  赌博
  赌博的人有时候已经达到了嗜赌如命,而这种人对赌博的喜好达到了一种病态的程度,因此在心理学上就产生了一个“病理性赌博”的名词。
  病理性赌博又称强迫性赌博,是指那种达到了非赌不可程度,并严重干扰其职业和家庭生活,损害其社会功能的赌博行为,具有持续性、反复发作的特点。有关资料表明,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病理性赌博在美国已越来越多见,被认为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精神障碍。我国目前虽还未将它列为精神疾病的诊断分类之中,但已作为一种社会适应不良的行为障碍而引起社会的关注。
  关于病理性赌博的诊断,一般认为参与赌博的时间或输赢钱财的多少并不是十分重要的诊断依据,重要的在于赌博行为对赌博者个人、家庭及其社会生活造成的长期的、日益加剧的损害。
  最早和最传统的病理性赌博治疗是以精神动力学为基础的心理治疗,其治疗程序繁琐费时。近年来开始试用行为治疗方法,例如采用厌恶疗法与想像性脱敏疗法等,另外也可采用综合心理干预疗法。这些心理疗法一般都是在医疗环境下,由心理治疗专家来完成的。由于赌博行为带有成瘾性质,所以只有在法律、社会和家庭等方面的共同配合、参与下,心理治疗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另外,赌博行为本身带有成瘾性质,所以在对病理性赌博进行心理治疗的同时,更应该有法律、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配合。只有这样,心理治疗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目前在我国,赌博是一种被禁止的行为,这对于那些嗜赌者来说有一定的威慑作用,若加以有效的心理治疗,恢复效果会很好。
10.男性病态心理与家庭暴力
  近年来,家庭暴力现象在国内有逐步上升的趋势,据某市的一项调查,受访的23%的妇女承认曾受到过丈夫的暴力伤害,其中有5%的妇女曾受到过严重的暴力伤害。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就是最好的典型。它讲述的是一个受人尊敬文质彬彬的医生,经常关门暴打妻子,导致妻子肋骨断折,胎死腹中的故事。
  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使用暴力伤害,主要表现为夫妻间的暴力伤害,其中以男方对女方暴力伤害为主。家庭暴力发生率较高,但暴露于社会的很少,特别是受害人诉讼法律的更少。受害人之所以“忍气吞声”,主要有以下三种心理原因:
  1.受传统封建思想影响,把老公打老婆当作为“家常事”;
  2.受“家丑不可外扬”观念影响,怕张扬出去家庭和自己都没面子;
  3.受“清官不理家常事”观念的影响,怕告了白告,反而受男方进一步残害。
  因此,受害人大都无奈忍受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分为强暴力、冷暴力两种。强暴力指施暴者运用器械或拳脚殴打受害人,受害特征为肉体伤,乃至死亡;冷暴力指施暴者用言语或冷漠等对受害人进行精神折磨,受害特征为心理伤,乃至精神失常。
  一般家庭强暴力多是发生在农村及城市低文化层次或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然而,在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中也存在许多强暴力的现象。如,广州市某医院的一个高级职称的医生,在家里经常暴打妻子。后来,妻子终于无法忍受,于是不顾“家丑”揭露出来。
  家庭强暴力分为以下两种:
  第一种,施暴人在主观上有意对受害人进行肉体折磨,主要因为受害人有作风或其他方面过错,或把受害人当出气筒等。施暴人在对受害人暴打之后扬长而去或呼呼大睡,完全不顾及对方的死活。
  第二种,施暴人从主观上讲,不是恶意地要对受害人进行肉体折磨,而是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心理严重变态,在特定情境下控制不住自己而暴打受害人,打后又后悔不已。不久又重犯,每每如此,难以改正。重庆市某厂一技术员,新婚之夜一看到妻子胴体,就控制不住用皮带猛打妻子。发泄过后,突然猛醒似地抱着妻子痛哭忏悔,找药给妻子敷伤,次日买营养品给妻子滋补身体。不久,面对妻子胴体又猛打起来,过后又是忏悔、敷伤、买补品。经常反复如此,其妻受不了折磨,诉讼离了婚。上述广州市某医生暴打妻子时感到脑中一片空白,打过又忏悔,也是此类的典型例子。
  家庭冷暴力多数都发生在城市,尤其是有知识、身份或地位的家庭。施“暴”者不使用强暴力而使用冷暴力的原因如下:
  1.施“暴”者顾忌自己身份,不愿形如“打手”;
  2.施“暴”者懂得法律,强暴力造成肉体伤残,易被受害人告到单位或法院;
  3.施“暴”者深知,某些精神折磨比肉体折磨更让受害人痛苦。
  一般来讲,冷暴力使用的手段有:一是言语攻击,抓住配偶的过错、生理缺陷或其亲人问题等,常常使用一些尖酸刻薄的话讽刺或挖苦配偶;二是冷落,长时间不和配偶说话,不过性生活,与配偶形同陌路人;三是把别的异性带回家,当着配偶的面亲热,甚至睡觉,置配偶难堪而又极痛苦的处境。
  在家庭暴力中,施暴者往往是家庭中的丈夫或者父亲,受害者是妇女和儿童。面对家庭暴力中施暴者的行为,人们往往会有愤怒的情绪,觉得此人真是野蛮。
  然而,根据心理医生的临床经验,家庭暴力中的施暴者,尤其是男性,有着某些病态心理,这些病态心理包括:
  1.低自尊——这些男性自信心不足,无法接受配偶比自己在社交上活跃、事业成功的现实,不是有意无意地贬低妻子,就是关起门来“修理”妻子,以获得心理平衡。
  2.病态的妒忌——有的丈夫无端怀疑妻子有外遇,于是用暴力来发泄心中的不满,婚姻中这种不信任是引发暴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3.严重的压力反应——有的丈夫因工作压力过大,或是在外受到挫折和打击,却没有适当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不会调整自己的情绪;若是喝了酒,情绪控制力更差,更容易对家人有暴力行为。
  4.家族暴力史——有的男性在童年曾目睹家庭中的暴力事件,潜移默化地学会使用暴力处理家庭问题的方式。
  5.认为暴力是有效的——有的人认定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事实上常常相反,暴力的结果只会使家人更生怨恨。
  6.男人自以为是的优越感——在家庭暴力案件中,其中也不乏高知识分子、高社会地位者,他们认为自己为家人提供富裕的物质生活,家人理应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当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时,这些人爱使用家庭暴力。
  心理专家指出,现代社会竞争加剧,在工作、生活中难免有各式各样的压力、困惑和烦恼,现代人应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例如做轻松的休闲活动、运动、旅行、与人交谈等。如果情绪实在控制不住要发作,建议用暂时离开的方法先避一避,以免导致令自己后悔的结果。
  此外,男性还应改变对女性的错误认知。有些丈夫把妻子当作自己的财产,完全忽略她的自主权,或是固执于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角色,压抑了女性的才能,这些想法其实都很不合时宜。男性还应改变对愤怒与攻击的错误认知。
  男人的男子气概,不一定只表现于强者的姿态。一个受人尊敬、受人欢迎的男人,一定是思想成熟、心理健康、态度体贴的男人,而不是咄咄逼人,甚至滥用暴力的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