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 第四章 常见不良情绪、不良心态的心理自疗

第四章 常见不良情绪、不良心态的心理自疗

书籍名:《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作者:赵雪波 黄凤英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社会是个变化莫测的舞台,迫使生活中的个体——人去适应它,所以置身于社会、生活、工作中的人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良情绪和心态,以至在人的心理上产生难以磨灭的阴影。如果这些问题不容易解决或解决不了,忧虑困境就不能根除,不但会影响周围人的心情,而且长此以往会一蹶不振、郁闷、烦躁,甚至还会出现不堪设想的后果,所以说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很重要。
1.及时排解坏情绪——消除忧郁
   “不如意事常八九”,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趋加快,人们的竞争意识越来越强,人际关系也变得日渐复杂、冷漠,自然灾害及交通事故的频发,客观环境加重了人们的精神压力,以及随之而来的落榜、下岗失业、失恋、离婚等产生的精神刺激和心理打击,都会导致人的情绪低落,忧郁。
  忧郁情绪是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是不少癌症患者的“病根”。有调查显示,60%的癌症病人发病前一年有明显的忧郁情绪,许多躯体疾病都与忧郁情绪有关。
  短时间轻度忧郁会使人的内脏神经和内分泌功能发生一定程度的紊乱,造成人体生理损害,经常被忽视。长期的忧郁情绪会使人体免疫功能总是处于低下水平,会诱发许多躯体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病、偏头疼、胃溃疡、糖尿病等,最严重的是患癌症的可能性明显增加,忧郁情绪也使这些疾病的治疗难度加大,病死率增加。调查发现,躯体疾病伴发抑郁症的比例相当高,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帕金森氏病、冠心病、心肌梗塞和糖尿病病人同时伴有抑郁症,在恶性肿瘤、脑血管意外、外科手术后、老年痴呆和肺气肿病人中,这个比例也超过20%。
  这位精神卫生专家认为,生活在当今社会,遇到这样的一些经历,情绪低落是正常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我调适,这种情绪很快就能消失。但如果这种低落情绪长时间挥之不去,并已出现认知偏差,对外界的一切体验就会是悲伤的,消极的,这就应引起足够重视,因为在抑郁状态严重得难以自拔时容易酿成自杀、自伤等悲剧。因此,及时排解这种坏情绪是十分重要的。
  文林,20岁。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文林妈妈变得特别爱“幻想”。经常说自己是某高官的亲属,现在受人迫害。有时还会无缘无故地收拾行李,拽着文林的手说:“快走,可能有人来偷袭咱们。”在文林升入大学的那一年,他妈妈开始不允许他上学了,而且一旦发病,就发疯似地撕着文林的书本。即便文林的爸爸在家,也管不了他的妈妈。为此,文林只能暗自哭泣。从此,只要文林的妈妈在家,文林就会感觉一股压力压在他的身上,快让他窒息了,哪怕是一点轻微的声响,都会令文林感到害怕,唯恐妈妈会突然做出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因此,文林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内向,怕和别人聊天,更害怕和别人说起自己家庭,有时候听到附近的人谈到自己的爸爸妈妈时,就会敏感地马上走开,学习成绩一度下滑。但是,纸里是包不住火的,一次家访,让文林家的“丑事”彻底见了光,爸爸将家里的现状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老师。此刻,文林感到非常的无助,感觉自己好像被人一层一层的剥开了,从此他很害怕去人多的地方。然而,事情并不像文林想象得那样坏,文林不但没有被歧视,反而多了一个可以信任并值得交流的朋友。
  从那以后,老师对她特别关照。上课时,为防止他走神儿,对他提问次数明显增多;放学后,还为他延长在校学习时间,有时甚至还让文林到她家里去学习,单独给文林开小灶;最让文林感动的是,老师非常守信用,她没有将文林家里的事情告诉任何人。一天,上课时,老师发现文林的练习册被撕得残缺不全,她不但没问原因,下课后还偷偷把文林叫到没人的地方,塞给他一本新的练习册。这时,文林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他头一次向人倾诉了内心的感受。通过这次交流,文林感受到倾吐之后的轻松。为此,老师告诉文林:“心里难受就说出来,我的手机24小时为你开机。”从此,每当文林感到压抑时,就会找到老师,有一次文林在23点拨通了老师的电话。把心里所有的不愉快都告诉了老师,文林霎时觉得轻松了许多,也能再度安心学习了。在老师的帮助下,文林最终走出了忧郁,在班里的成绩也一直是名列前茅。
  文林之所以可以走出这个误区,与她能及时和老师沟通分不开的。沟通,可以让压力适当转移,并且就像一枚定心丸,可以让浮躁的心灵得到休息。
  面对生活的不顺心,睿智的人会及时排解坏情绪。那么我们该如何消除忧郁呢?
  学会倾诉,不要自己生闷气,不要把不良心境压抑在内心。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周围总会有几个知心朋友,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可以找朋友们聚一聚。一壶清茶,一杯咖啡,把自己积郁的消极情绪倾诉出来,别人的同情、开导和安慰会让你感到舒服许多。
  可别小看这些细微的举动,它们是能够给我们带来实际效益的。美国有关专家研究认为:“一个人如果有朋友圈子,就能增寿20年”。
  人在伤心的时候,不妨大大方方地哭一场。哭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人的不愉快情绪的外在流露。现实生活中除了过度激动外,哭总是由不愉快引起的。因此从医学角度讲,短时间内的痛哭是释放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是心理保健的有效措施。
  当我们心情不佳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引吭高歌。在自己尽情地歌唱的同时,就可以很好地宣泄自己的不快。音乐对治疗心理疾病具有特殊的作用,而音乐疗法主要是通过听不同的乐曲把人们从不同的病理情绪中解脱出来。在我们唱歌的时候,那些歌的旋律,词的激励和唱歌时有节律的呼吸与运动,都可以缓解紧张情绪。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唱解千愁”。
  善待自己或享受一番也是一种抗忧郁药方,具体的方法包括泡热水澡、吃顿美食、听音乐等。送礼物给自己尤其是女性常用的方式,大采购或只是逛逛街也很普遍,男性借助饮酒的比率则是女性的5倍。暴饮暴食或酗酒当然都有很大的缺点,前者会让人懊悔不已,后者有抑制中枢神经的作用,只会使人更沮丧。
  改变看事情的角度也是抗忧郁的药方,不过一般人除非接受心理治病,很少应用这个方法。比如说结束一段感情总是很伤感的,很容易让人陷入自怜的情绪,以致越来越绝望。你可以退一步想想这段感情其实也不是很美好,你们的个性其实并不适合在一起。总而言之,换个角度看看自己,不管病情多严重,只要能想到另一个更严重的病人,心情便会好一些。老是与健康的人做比较的人容易沮丧。这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态的确有出奇的效果,似乎突然间一切不再显得那么灰暗。
  另一个搞好心情的良方是助人。忧郁的人低沉不振的主因是不断想到自己不足及不快的事,设身处地同情别人的痛苦自可达到转移注意力的目的。经研究发现,担任志愿者活动是很好的方法。
  情绪的变化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心情浮躁的人无法冷静地思考问题,无法顺利完成工作;一个极度焦虑的人无法正常与周围的人交往,无法享受朋友的温暖、家人的关爱、爱情的甜美,更有很多负面情绪和健康息息相关。所以,当你出现忧郁等不良情绪的时候,一定要通过各种途径从而得到及时排解。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一个快乐的情绪,健康的心理。
2.知足常乐——扼制贪婪
  生活中,常常听人说“知足者常乐”,但是,怎么去解释“知足常乐”呢?
  所谓“知足常乐”,顾名思义,就是指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满意,不苛求那些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也不强迫自己做那些办不到的事,而是能够用知足、快乐的心态来面对生活。
  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得不到的东西偏偏要一再执着地苦苦追求,只会徒添烦恼。如果有了“知足”平常之心,就会把人生的得失与成败就会看得平淡,即:只求过程,不问结果。然而,人的欲望是无穷的,社会现实总是难以满足。著名作家刘墉对人类的贪婪本性看到了极致:“旅客车厢内拥挤不堪,无立之地的人想:我是有一块立足的地方就好了;有立足之地的人想:我要是能有一个边座就好了……直到有了卧铺的人还会想:这卧铺要是一个单独包厢就好了。”世间上的人们,大多如乘客一样。
  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太多了,人想要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就像《渔夫与金雨》那个故事中的老太太:当了富婆还想当女王,当了女王还想当教皇,让天下所有的国王臣服于她的权杖之下。就像神话中的那个年轻人:得到了黄灿灿的金子,还想要点石成金的法术,最后落得一无所有的结果。正是由于那颗不知足的心,才演绎出同样残酷的恶果。刻意迫求物质上的丰盈,才一再抱怨自己的命运如何悲惨。那种欲望像喝海水一样,越喝越渴。
  人类总是很难快乐,因为有那么多没有满足的欲望。但是,这种不断攀升的欲望,促使努力去工作,去赚钱,于是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钱越来越多,可是我们并没有越来越快乐。为了钱,我们东西南北团团转;为了权,我们上下左右转团团;为了欲,我们上下奔跑;为了名,我们日夜烦恼。但是,到头来却又觉得自己一生都在痛苦中度过,好像从来都没有真正的开心过,而一味的怨恨。但是他们却从来都没有想过,知足常乐;珍惜现在已经拥有的,那才是真正的得到,真正的快乐。
  人生的快乐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对生活所持的态度。假若一个男人娶了一个很普通的女人,他总拿别人老婆的长处来与自己老婆相比较,越比越觉得别人的老婆个子又高挑,皮肤又白嫩,知识又丰富,于是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这绝对是自寻烦恼。如果他能反过来这样想:“她虽然不是美女,但知书达理,温柔可爱,最重要的是她能体贴我、关心我、并能给予我最大的理解和支持,能得此妻,我知足了。”这样,他的内心就会愉快,人活得也开心踏实了。
  近代的弘一律师,淡泊物质,随缘生活。一条毛巾用了十八年,破破烂烂的;一件衣服穿了几载,缝补再缝补,有人劝他说:“法师,该换新的了。”他却说:“还可以穿用,还可以穿用。”
  出外行脚,住在小旅馆里,又脏乱、又窄小,臭虫又多,有人建议说:“换一间吧!臭虫那么多。”他如如不动地说:“没有关系,只有几只而已。”
  平常吃饭佐菜的只有一碟萝卜干,他还吃得很高兴,有人不忍心地说:“法师!太咸了吧!”弘一大师恬淡知足地说:“咸有咸的味道。”
  “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朱熹的诗句足以警世醒人,因为往往一个贪字,很多人在内心中失去了宁静。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心灵的宁静,纵使能享受一时的欢愉,又怎么能获得长久的快乐呢?不懂得“知足”,就会缺少从容与达观的心态,就不会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现在的处境,又怎么会用进取的心去开创未来?
  这是一个张扬的时代,热门话题,流行时尚,抢手职业,最新潮流,在社会的喧嚣热闹中,许多人失去了自我。一般人总是相信,当自己置身于热门行业、职业、话题时,就俨然处于社会光环的中心,就会得到权利、地位和财富,就会得到快乐。等他们花尽毕生的力气追求之后,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期望的快乐并没有来,反而带来了痛苦。潮涨潮落,自己所追求的很多热门根本就不适合自己做,或者那根本只是一种弘目的泡沫。
  “知足常乐”需要良好的心态和大度的胸怀作为前提,因为它还是人的一种处世智慧。作为人,如果不明白自已处于什么位置,不懂得什么是自己需要达到的理想境地,就不可能对自我进行科学的定位,就有可能因好高骛远而迷失方向,最后弄得自己心力憔悴不说,还一生碌碌无为。
  “广厦千间,夜眠不过七尺;良田万倾,日食仅为升斗。”人穷其一生所追求的,最终不过是过眼云烟,即使生时拥有再多,死时也不能带走。因此,要想获得成功,我们就要学会在不足中找到知足,在不乐中找到欢乐。
3.携快乐启程——告别悲观
  同样的人生,异样的心态,由于人的思想境界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相同。大体上说,人生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乐观的,一种是悲观的。乐观者与悲观者有什么不同?譬如说吧,同样的半杯水,悲观者说,唉,可惜啊,再差半杯水,杯子就完全空喽;乐观者则会说,哈,太好了,再有半杯水,杯子就满了。虽然两人面对的和拥有的都是同等的,客观存在的——半杯水,但是两种说法,前者好像是透出一种消极和茫然,后者却是满怀希望,透露出一种热情和安慰。“空空的杯子,什么也没有,有什么用呢?满满的杯子,什么也装不下,又有什么用呢?”“半杯水之所以叫你不舒服,因为你弄不清楚——它是无力斟满,还是剩下的。”曾有人如是说。看起来这位旁观者似乎满有学问,说的也不无道理,如果你深思一下,就能品味出一些耐人寻味的哲理来,事实上恰恰适得其反。因为我们被一种假相所蒙蔽,没有更深入看到有一种悲观消极的情绪在左右这位旁观者。
  德国的哲学家叔本华说:“一个悲观的人,把所有的快乐看成是不快乐,好比美酒倒到充满胆汁的口中也会变苦一样。生命的幸福与困厄,不在于降临的事情本身是苦与乐,而要看我们如何面对这些事。”
  一个人在生活或工作中要想感觉有乐趣就必须学会寻找快乐。快乐是人生中的一味精神良药,是抹平一切的最佳物质。快乐不依赖财宝,有些人只有很少的钱,但一样快乐。有些人身家丰厚,却不见得终日笑口常开。那么,如何寻找到快乐,是苦苦等待么?用着悲观的态度去奢望快乐的怜悯,无所事事地叹息快乐已经忽略了你,这样快乐都被那拉长的苦瓜脸吓跑了。快乐不是我们守株待兔而得来得,那样的快乐只是瞬时间的满足。当我们用一种幸福的心态去生活,热爱身边的人,用心去感受身边的事物,即使是很小的事,也认真对待,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挫折,快乐被感染而乐意长驻我们身边。
  因此,在我们为生活而工作的时候,何不把工作当成寻找快乐的过程,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件事情,在做的过程里学会享受,而不是要达到一个什么要求,为了升职,为了往上爬而做,这样也许你的心态就会平和很多,做完了当天的事情笑一笑,为自己的付出感到满意就已经快乐了,何必太在意结果呢?患得患失最后累的是自己的心,很多东西不可把握,可遇不可求,坦然处之,龙还要游浅滩,虎也有落平阳的时候,我们的一时之失算什么呢,不妨都把这些不得意做自己的磨砺吧,也许风雨过后的彩虹更美丽,学会在工作里寻找快乐,在过程里把握快乐,快乐就长在身边。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非常的不快乐,他问他王宫里的所有大臣,怎样才能快乐呢?王宫里的人都无法回答,于是,国王就让宫里的大臣陪他一起去寻找快乐。但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一个没有烦恼而且很快乐的人。走着走着,他看见一个乞丐,他脸上似乎披着永远抹不掉的快乐。于是,国王就去问一问那个乞丐,为什么他那么快乐。“那是因为我什么也没有啊!”原来没有包袱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你所感觉的苦、累或开心、舒坦,首先是人的一种心境,牵涉到人对生活的态度。例如有一串葡萄,第一种人捡最好的先吃,第二种人捡最坏的先吃。在一般人看来,第一种人该是乐观的,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的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说是悲观的,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的最坏的。不过,事实上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美好在他的前面,第一种人只好靠回忆了,美好已成为过去了。
  生活中如果你面对一串葡萄,你该选择哪一种吃法?其实,每一种选择都反映出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也反映出你是怎样的一个人。你以什么样的目光看世界,世界就以什么样的目光看待你。人世间的许多事,或近或远,或远或近,往往是因自己的心态而改变的。人有时只要改变一下自己,便会有很多快乐和兴趣。当无法改变环境时,不妨改变一下自己,便会拥有另一番风景。分别也许是悲苦,但有一种距离美,过程的美,等待的美。我们若看到一个破碗,可以想:“这个碗很漂亮,可惜破了一个洞。”但你可以反过来想:“这个碗虽然破了一个洞,但还是很漂亮!”如果你面对太阳,可以这样说:“早晨的旭日黄昏便成了残阳”;但你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想:“今天的落日明早依然是一轮朝阳。”事物的本身没有悲乐,而感受事物的心灵却有悲观和乐观之分,悲者,乐者,心态也。正如我们常言的“命运”,如何认识命运?理解命运?改变命运?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态度去面对命运。
  面对同一扇门,有人悲观于门内的黑暗,有人却乐观于门内宁静;有人悲观于门外的风雨,有人却乐观于门外的自由。悲观与乐观,不同的心态,我们要做的是:告别悲观。
  实验失败了,有人说:1000次的惨败,你该收手了吧!爱迪生却告别悲观:1000次的失败起码告诉我1000种材料不能制作灯丝。终于在他的坚持下,灯泡发明成功了!他若没有告别悲观,那人类不知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年。
  细胞衰竭老死了,有些人悲观地躺在床上自怨自艾,等待别人的照料。霍金却告别悲观,独自坐上轮椅,用僵硬的手敲打鼠标,探索着那未知的世界。他若没有告别悲观,又何来一位用意志创造奇迹的伟人呢?
  受到别人嘲笑与羞辱了,有人独自停留在角落默默哭泣,而李阳却顶着骄阳大声地喊“英语”。他告别悲观,用这种近乎疯狂的行为创造了“疯狂英语”。
  小草被狂风压弯了腰,可它告别悲观,风雨后重新振作,面向朝阳;鱼儿被江流冲离了港湾,可它告别悲观,逆流而上,最终在故乡快乐的生活;云朵被风儿吹散,可它告别悲观,重新聚拢,为大地降下甘霖——面对同一扇门,你会再懦弱地无从选择、犹豫不前吗?你会再悲观得恐惧、不安吗?告别悲观吧!也许你无法改变环境,改变世界,但你可以摒弃悲观的心态,携快乐启程。
4.用信任代替——消除猜疑
  当今21世纪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人类无限制地制造机器,制造财富,人类的欲望正在与经济发展同样的速度膨胀,猜疑心与人的私欲也是成正比例的。私欲(权欲、金钱欲、性欲等)越大,猜疑心理就越强烈。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
  这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导致的悲剧。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是卑鄙灵魂的伙伴。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心生疑窦,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李森性格内向,不爱言语。平时很少与同学交往,即便是同寝室的同学也很少接触。有一次,李森偶尔经过寝室,恰好听到室友们正在以一种讥讽的口气议论她,当时她很伤心,却没有勇气走进门捍卫自己,只是悄悄地走开了,从此在她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渐渐地,她变得越来越不爱与人交往,而且也越来越多疑了。平时,只要看到同学们聚在一起说话,便觉得她们在说自己的不是;看到同学朝自己微笑,则觉得她们是在不怀好意地讥笑自己,有意在孤立自己。李森自己也意识到这些想法大多数是空穴来风,毫无根据的,但那些奇怪的念头常会莫名其妙地从脑中冒出来,弄得她心神不宁,寝食不安,学习也没心思。为此,李森苦恼极了。
  李森之所以会苦恼,就因为患了“猜疑”这一不良心理疾病。从心理学上讲,猜疑是由不信任而产生的一种怀疑心理,十分有害。猜疑是一个可怕的心理误区,因为猜疑会破坏爱情最宝贵的杀西——信任,引起对方的反感和抵触,这就暗藏着感情破裂的危险。它像一片阴暗的沼泽地,使人越陷越深,甚至失去理智。猜疑会增加思想压力,打破心理平衡。疑虑、恐惧、消沉,会使人陷入惴惴不安之中,天长日久可以导致心理崩溃。猜疑,不但是对对方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缺乏信心的表现。
  培根曾如此形容猜疑:“它是迷陷人的,乱人心智的,它能让你陷入迷惑,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他人的事业。”的确,因猜疑这一人性弱点酿成的悲剧,古往今来,举不胜举。如奥瑟罗错杀贞洁的妻子,吴王赐死忠诚的伍子胥等等。中国古代三十六计中的反间计,便是抓住人性中好猜疑的弱点而设计的,其结果是加速自身的毁灭。对现代人而言,猜疑不仅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无端伤害他人的感情,而且还会使猜疑者本人加重心理负担。严重的猜疑心还会导致心因性狂想症,那便是一种病态心理了。
  猜疑似一条无形的绳索,会捆绑我们的思路,使我们远离朋友。如果猜疑心过重的话,那么就会因一些可能根本没有或不会发生的事而忧愁烦恼、郁郁寡欢;猜疑者常常嫉妒心重,比较狭隘,因而不能更好地与同学朋友交流,其结果可能是无法结交到朋友,变得孤独寂寞,对身心健康都有危害,那么,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如何消除猜疑心理呢?
  1.正确认识猜疑心
  一次问卷调查表明,在被提问的3200名男女青年中,有2800多人回答:“害怕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如此高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猜疑心理普通存在。带头消除对别人的猜疑心需要巨大勇气,这勇气来自于真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2.摆脱错误思维方法的束缚。
  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只有摆脱错误思维方法的束缚,扩展思路,走出“先入为主”“按图索骥”的死胡同,才能促使猜疑之心在得不到自我证实和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况下自行消失。
  3.增强自信,避免消极暗示。
  喜欢猜疑的人通常是那些对他人抱有强烈的敌意、戒备、不愿相信别人的人,归根到底则是个人对自己信心不足,有潜意识的自卑倾向造成的。因为自卑而特别敏感,因为敏感而特别多疑。建立良好的自信心,这样,当我们充满信心地工作和生活时,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行为,也不会随便怀疑别人是否会挑剔、为难自己了;
  4.多与他人交往、沟通,增加心灵的透明度。
  猜疑往往是心灵闭锁者人为设置的心理屏障。只有敞开心扉,将心灵深处的猜测和疑虑公之于众,或者面对面地与被猜疑者推心置腹地交谈,让深藏在心底的疑虑来个“曝光”,增加心灵的透明度,才能求得彼此之间的了解沟通、增加相互信任、消除隔阂、排释误会、获得最大限度的消解。而且在与别人的交流过程中,你的朋友还会帮你理清迷乱的思绪,带你走出无谓的痛苦境地。
  5.拥有开阔的心胸。
  “心底无私天地宽”,对于别人的议论,你如果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心态,正确而心平气和地对待别人善意或恶意的批评,不在乎别人指指点点,自然也就不会产生那些毫无意义的猜疑了。
  总之,我们必须做到实事求是,理性思考,才能从猜疑枷锁中解脱出来。
5.多多顾及后果——平息暴躁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因为一些不足挂齿的小事而发怒,做出不该做的事,引起恶性斗殴,甚至导致人命案子的发生,最后锒铛入狱,事后常常后悔不已。
  火气大,爱发脾气,实际上是一种敌意和愤怒的心态。当人们的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相悖时就会产生这种消极的情绪反应。心理学研究表明,脾气暴躁,经常发火,不仅是强化诱发心脏病的致病时,而且会增加患其它病的可能性。
  暴躁具有攻击和破坏性,是一种负面的情绪、个性或状态。
  它所伤害的不仅是对方,不仅伤及无辜,更重要的是伤害了自己。暴躁是对暴躁之人的惩罚。
  在暴躁中没有自主,被裹挟而去,是一种丧失思考的表现。暴躁之后必后悔,清醒用于收拾残局,但多半已经来不及了。暴躁是睁眼瞎,是魔鬼附身,是梦魇,身心被愤怒全面占领的一次惨败。它是力量的滥用,是力量寻找最近的出口,是意志和理性的彻底瘫痪。
  暴躁中无胜算,只有发泄。它从来成事不足,是破罐子破摔。暴躁是无力之表达,与之相反的是不怒自威。后者引而不发,前者倾尽所有、一览无余,贫乏乃至贫贱。暴躁使人露底、露怯以至于一丝不挂。
  暴躁离疯狂只有一步之遥。疯狂是暴躁的极端,而暴躁是正常人的疯狂、瞬间失控。暴躁之人往往是懦弱之人,他们往往在遇到困难无计可施时,用暴躁来发泄自己情绪。
  暴躁是丑陋的,以吓唬别人为己任,让人望而却步。它的力量来自言词、动作和表情,而丑陋或丑恶最具震慑力。丑陋是暴躁的面具,也是它力量的秘密,随之而来的才是真实的攻击。如果人们已屈服于这吓人的丑陋,也就没必要实施攻击。
  暴躁的成因最重要的是无力感。软弱无能的人更易怒。其次,习惯于暴躁的人由于没有付出相应的代价,甚至还占了便宜,暴躁便作为某种生存技能沿袭下来。对方的懦弱可欺或地位低下,也纵容了暴躁。
  为了确保自己的身心健康,我们必须学会控制自已,克服爱发脾气的坏毛病。有人认为,脾气为天生,改不了。其实不然,实验证明,如果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许多容易使人暴怒的事情也可以变得不那么令人震怒。控制自己的脾气,是一种文化修养,需要培养。而这种遇事沉稳,不让自己情绪化的修养将对日后的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意识控制。当愤愤不已的情绪即将爆发时,要用意识控制自己,提醒自己应当保持理性,还可进行自我暗示:“别发火,发火会伤身体”,有涵养的人一般能做到控制。俄国文学家屠格涅夫,曾劝告那些易于爆发激情的人,“最好在发言之前把舌头在嘴里转上几圈”,通过时间缓冲,帮助自己的头脑冷静下来。在快要发脾气时,嘴里默念“镇静,镇静,三思,三思”之类的话。这些方法都有助于控制情绪,增强大脑的理智思维。
  学会做人的“雅量”,即容人之量,要“待人宽,责已严”,不要动辄指责怪罪别人。因区区小事而对同学发脾气,是极不礼貌的行为。你发了火,泄了气,痛快了,可这种痛快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如果把你调个位置,有人对你大发脾气,你会怎么想?所以,一个时时想着别人,处处体谅别人的人,即使自己心中不快,也不会迁怒于人,更不会把自己的不愉快强加给别人。
  承认自我。勇于承认自己爱发脾气,以求得他人帮助。如果周围人经常提醒、监督你,那么你的目标一定会达到。
  转移,当发觉自己的情感激动起来时,为了避免立即爆发,可以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做点儿别的事情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把思想感情转移到其他活动上,使紧张的情绪松驰下来。比如迅速离开现场,去干别的事情,找人谈谈心、散散步,或者干脆到操场上猛跑几圈,这样可将因盛怒激发出来的能量释放出来,心情就会平静下来。
  灵活,有很多事情是可以有多种处理办法的,遇事要灵活行事,不要那么僵硬,有时可以退让一下,给对方改变主意和态度的机会,选择方法要考虑事情的效果。
  也可以用一个小本子专门记载每一次发脾气的原因和经过,通过记录和回忆,在思想上进行分析梳理,定会发现有很多脾气发得毫无价值,会感到很羞愧,以后怒气发作的次数就会减少很多。
  情绪容易兴奋、激动,所以,建议平时有时间多听听节奏缓慢、旋律轻柔、音调优雅、优美轻松的音乐,对安定情绪,改变暴躁的脾气也是有帮助的。
  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他人交谈,了解他人,理解他人,也了解自己,从而正确地对待自己。
  生活中,一旦发觉自己出现了冲动的征兆时,及时克制,加强自制力。
6.追求荣誉而不是追求名誉——克服虚荣
  很久以前,在一座深山里,住着一老一小两位仙人。老仙人经过多年的苦心修炼,有了五种神奇的神通力。小仙人看到老仙人来去自如,心想事成,好生羡慕。苦苦哀求老仙人,教他这五种神通力。小仙人学会了五种神通力后,忍不住山上的寂寞,自此常常下山,在男女老幼面前表演神通力,不久便名声大振。有一次,小仙人正在卖力表演时,不巧被老仙人撞见了。老仙人教训他心术不正,可是小仙人充耳不闻,反而到处诽谤老仙人。
  没过多久,小仙人在一次表演中,竟然失足跌下来,原来他的神通力已全部失去了。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城。反过来全城百姓赞扬老仙人品德高尚,本领非凡。同时,纷纷谴责小仙人心胸狭隘,品行低下,最后一致决定把小仙人驱逐出城。沮丧的小仙人只能在众人的斥责声中灰溜溜地离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虚荣会让我们得到一时的满足,当公众看清虚荣背后的实质时,都会唾弃这种行为,那时你就会得到更不如意的状况。
  虚荣心太强,从心理学角度看,它是一种追求虚荣的性格缺陷,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虚荣心的产生与人的需要有关。人类的需要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尊重的需要包括对成就、力量、权威、名誉、地位、声望等方面。一个人的需要应当与自己的现实情况相符合,否则就要通过不适当的手段来获得满足,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达到自尊心的满足就产生的虚荣心。
  虚荣心过强的人有时会因为虚荣做出害人害己的事来。因为他们已经把炫耀自己作为在人际交往中很重要的一环,他们觉得只有把自己光鲜的一面表现出来,才能获得足够的尊重。其实这也是他们不自信的表现。一旦这种面具被揭穿,人们会不屑,他们经历从人们尊重到鄙视的眼光的转变,心理未必能承受得了。有人会借此销声匿迹,有人会恼羞成怒。
  有一个叫做贾琪的人,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里,但是家人从不亏待他,让他用好的,穿好的,吃好的,他也没有辜负家人对他的期望,顺利的考上了一所大学。但是,在上学的这段期间,他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原因是虚荣心过强,不好相处。在大学毕业之后,别人都是靠朋友找到工作,或者是拼自己的能力找一个差不多的工作,而他却一直处在无业游民状态,原因是因为他的虚荣心太强,太差的工作不想干,而好的工作又不会录用一个毫无经验的新人。但是,他却羡慕过有钱人的生活,于是经常吹嘘自己家里做什么生意的,家产有多少千万,还自我吹擂毕业于某重点大学。一开始有人相信他,和他做朋友,但到了后来,慢慢地也就不相信他了。后来,他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但收入不高,为了使自己有钱花,他不断编造谎言,以合伙做生意、代办贷款、出让商品房等名义向朋友们收取定金,还经常向一些朋友借钱,然后大肆挥霍。后来,他的谎言不断地被朋友们揭穿,终于暴露了真实的面目。由于涉嫌诈骗,朋友们要把他扭送公安机关,他居然恼羞成怒,持刀伤人,最终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虚荣心理,就是俗话说的“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往往只追求面子上的好看,不顾现实的条件,最后造成危害。在强烈的虚荣心支使下,有时会产生可怕的动机,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虚荣心是要不得的,应当把它克服掉。那么,要怎么克服虚荣心呢?
  1.做到自尊自重。
  这是克服虚荣心首先要做到的。做人起码要诚实、正直,绝不能为了一时的心理满足,不惜用人格来换取。有的少女为了满足物质的追求,牺牲自己最宝贵的贞操,是值得深思的。只有把握住自尊与自重,才不至于在外界的干扰下失去人格。
  2.要有正确的人生目标。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对低级庸俗事物就越不会注意。一位名人说得好:“虚荣者注视自己的名字,光荣者注视祖国的事业。”这是很中肯的。
  3.增强自我意识,不计较他人议论。
  “人言可畏”,但是对“人言”也要具体分析,要相信正确的一定会在实际行动中显示其真正的价值,能获得应有的荣誉。
  4.对荣誉要有正确有认识。
  一个人希望得到别人尊重是正常的,但这种尊重的基础是自己有所作为,而不是弄虚作假。我国古代诗人屈原说:“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虚假。”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是正常的,但这种尊重的基础是自己的有所作为,而并非无所作为、弄虚作假,否则,即使眼下得到尊重,终有一天也会露出麒麟皮下的马脚来。
  5.树立崇高理想人应该追求内心的真实的美,不图虚名。
  很多人之所以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就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因此,我们要时刻把消除为实现理想而存在的差距作为主要的努力方向。
  6.要有自知之明。
  自知之明包括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有清晰的认识。过高估计自己的长处,实际生活中达不到;过低估计自己的短处,实际生活又难以尽免,都会产生虚荣做法,承认自己有这么多长处,坦白自己有这么多短处,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虚荣心理的基础就会大大削弱,许多麻烦的事情就能避免。
  7.正确对待舆论。
  因为虚荣心与自尊心是联系的,自尊心又和周围的舆论密切相关。别人的议论,他人的优越条件,都不应当是影响自己进步的外因,决定需要的是自己的努力。只有这样的自信和自强,才能不被虚荣心所驱使,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说: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他的话虽然未必全对,但至少反映了相当一部分生活的真实。让我们用实事求是的武器,去战胜虚荣心理吧!
7.不妨换个角度看问题——弃绝嫉妒
  在人类的各种情欲中,有两种最为惑人心智,这就是爱情与嫉妒。这两种感情都能激发出强烈的欲望,创造出虚幻的意象,并且足以蛊惑人的心灵——如果真有巫蛊这种事的话。所以,我们知道在《圣经》中把“嫉妒”叫做一种“凶眼”,而占星术士则把它称做一颗“灾星”。这就是说,嫉妒能把凶险和灾难投射到它的眼光所注目的地方。不仅如上,还有人认为,嫉妒之毒眼伤人最狠之时,正是那被嫉妒之人最为春风得意之时。嫉妒俗称“红眼病”,是对别人的优势以心怀不满为特征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恼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感情。
  古往今来,无论是贫民百姓还是帝王将相,因嫉妒导致伤人害己、骨肉相残、家破人亡甚至亡国丧权的事例不在少数。三国时期的东吴大将周瑜忌诸葛亮之才,千方百计要害死诸葛亮,结果自己被活活气死,死时还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实在可悲!隋炀帝因司隶大夫薛道衡写了句比自己高明的诗句,因而杀了他,却是真的。临刑时,隋炀帝还妒火中烧地说:“看你还能写‘空梁落燕泥’这样的句子吗?”一副被嫉妒扭曲了的嘴脸,活灵活现。
  真正有本事的人,敢于和乐于“让贤”;怕别人威胁到自己的饭碗,大抵都是庸碌之辈。战国时著名的医学家扁鹊,不就是因为给秦武王看病表现了非凡的医术,惹起秦太医令李醯的嫉妒,而把他借故杀害了吗?
  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奇想联翩,饮誉海内,被人称为“科学幻想之父”,但临到死未能跨进法国科学院的大门,何故?是因为有三十多名嫉妒他的科学院士,用流言蜚语的墙挡住了他!
  莫里哀本是一个流浪喜剧剧团的普通演员,无人知晓,倒也安生。但忽然大写讽刺世态的剧本,一下子激起了一股嫉妒的旋风,同业中人横加指责,群起而攻之。
  嫉妒,与人种、地域、文明形态关系不大,它是人类的天性。每个人的一生,都曾经遭遇或心怀嫉妒。与动物相比,人类对于嫉妒有着更强的易感性。嫉妒像一把包裹着双刃毒剑,不撕开包装,对着自己一面的刃毒会使自己饱受毒欲燃烧的煎熬;一旦撕开包装,毒刃就要伤人,伤人的同时也害了自己。
  有一个人,非常嫉妒他的邻居,他的邻居越是高兴,他越是不高兴;他邻居的生活过得越好,他越是不痛快;每天都盼望他的邻居倒霉,或盼望邻居家着火,或盼望邻居得什么不治之症,或盼望下雨天雷能窜进邻居家,劈死一、两个人,或盼望邻居的儿子夭折……然而每当他看到邻居时,邻居总是活得好好的,并且微笑着和他打招呼,这时他的心理就更加不痛快,恨不得给邻居的院里扔包炸药,把邻居炸死,但又怕偿还人命。就这样,他每天折磨自己,身体日渐消瘦,胸中就象堵了一块石头,吃不下也睡不着。
  终于有一天他决定给他的邻居制造点晦气,这天晚上他在花圈店里买了一个花圈,偷偷地给邻居家送去。当他走到邻居家门口时,听到里面有人在哭,此时邻居正好从屋里走出来,看到他送来一个花圈,忙说:“这么快就过来了,谢谢!谢谢!”原来邻居的父亲刚刚去世。这人顿觉无趣,“嗯”了两声,便走了出来。
  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就是出于嫉妒,把自己置于一种心灵的地狱之中,折磨自己。但折磨来折磨去,却一无所得。
  由此可见,嫉妒是心灵的地狱。嫉妒的人总是拿别人的优点来折磨自己。别人年轻他嫉妒,另人长相好他嫉妒,别人身材高他嫉妒,别人风度潇洒他嫉妒,别人有才学他嫉妒,别人富有他嫉妒,别人的妻子漂亮他嫉妒,别人学历高他嫉妒……德国有一句谚语:“好嫉妒的人会因为邻居的身体发福而越发憔悴。”所以,好嫉妒的人总是40岁的脸上就写满50岁的沧桑。
  好嫉妒的人往往自大。因为自大,想高人一等。所以就容不下比他强的人。看到周围的人有超过自己之处,要么设法去贬低,要么设置陷井去抗害对方。由此可见,嫉妒又是快乐的死敌,人生多了一份嫉妒,便会少了十分快乐,这无论如何也是划不来的。可见,弃绝了嫉妒,人生就会走上一个更高的境界。
  避免骄慢、嫉妒、或瞋怒心生起的重要是凡事随喜。无论何时,听到别人成功,要随喜之。即使对俗世的成就,也应时时修持随喜。例如,听闻别人事业成功,应心生欢喜。听闻某人——无论是自己的敌人或友人——找到了友伴,也要心生欢喜,想着:“他们找到了所追求的快乐,这是多么美好”!要为他们欢喜,就如自己心愿得偿般。换句话说,要爱人如爱己。他人得到安乐时,要如同自己得到安乐般的心生欢喜。
  学会公平竞争。竞争应是激励人奋进的过程,而不应成为目标,如果把竞争本身看作是目的,便会使人过于看重结果,很容易引发不择手段、不讲规矩的举动。要明白,凡是竞争总有输赢,不要把目的只放在输赢上,而是要注重竞争的过程,从中发现自己输或赢的道理,体会竞争的乐趣,形成健康的心理。
  正确认识自我。要准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不要妄自菲薄;更重要的是不断剖析、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寻找自己对他人、对某事的评价与处理是否具有不公正、不客观的成分;面对某人某事的时候,自己的心情和行为的出发点是否理智等等。
  中国古代有副对联,叫做“欲无后悔须律已,各有前程莫妒人”。好嫉妒的人经常诵读此联,不断的反省自己,改善自己的品性。
8.变通又何妨——纠正偏执
  偏执性格是异常性格的一种,具有这种性格的人有两个特点:一是自负,自我评价过高,常常固执己见,独断专行,对人苛刻,喜欢挑他人的“刺”;二是多疑,极度的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等等。由于偏执性格具有这两个特点,这种性格的人人际关系很紧张,很不受周围人的欢迎。持这种人格的人在家不能和睦,在外不能与朋友、同事相处融洽,别人只好对他敬而远之。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健康心理的人能够经常保持乐观、自信的心境,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同时,善于协调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能用尊重、平等、信任、友爱、宽容、谅解的积极态度与别人相处,既有广泛而稳定的人际关系,又有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健康心理的人,能有效地处理与周围现实的关系,能对社会现状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观念、动机、行为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言行符合社会规范和要求,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当自己的愿望与社会的要求相矛盾时,能及时地进行自我调整。
  偏执型人格又称为“妄想型人格”,它的表现特点往往是:极度的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窄;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在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同时又很自卑,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别人,但从来不相信别人的动机和愿望,认为别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有问题易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强;如果建立家庭,常怀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等。这种人格的人往往过得不会幸福,在家不能各睦,在外不能与朋友、同事融洽相处,因此,就总是独来独往,无一个忠诚的朋友。
  症状与表现
  诊断一个人格障碍患者为偏执型,至少需符合下述项目中的三项:
  (1)很喜欢猜疑,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认为敌意或歧视,或无切实根据,便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备。
  (2)将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
  (3)总是不能心平气和地对待某件事情,有很强的嫉妒心理。
  (4)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人,总认为自己正确。
  (5)心胸狭窄,对别人犯的错误总是怀恨在心,缺乏宽容之心。
  (6)好脱离实际地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合理的“权利”或利益。
  (7)忽视或不相信与患者想法不相符合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以说理或事实来改变患者的想法。
  在现实生活中,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并不在少数。例如,李某,中年妇女,妻子性格古怪,时常将丈夫的好意往坏处想,如丈夫在外干了某坏事,专门买东西回来讨好她。再如她要回娘家时,婆婆特意给她些东西捎去,她认为这是婆婆有意撵她走等等,因此,夫妻关系和婆媳关系十分紧张。另外,有位刚升入高读书的男生,前半学期由于同学之间互不认识,所以老师就指定他为暂时的班长。到了后半学期,由于同学关系不和,就被撤换班长之职。于是,该生就疑心是某同学在老师那里搞他的鬼,嫉妒他的才干,认为自己受到了排挤和压制,对班长撤换一事耿耿于怀,愤愤不平,认为同学与老师这样对他不公平,指责他们,埋怨他们,后常与同学、老师为此发生冲突,有时还状告校长和家长那里,并要求恢复他的班长之职,否则扬言要上告、要伺机报复。大家都耐心细致地劝他,他总是不等人家把话说完,就急于申辩,始终把大家对他的好言相劝理解为是恶意、敌意。这样的无理取闹,久而久之就会与同学、老师之间产生一种日益恶化的关系,到高中毕业时,仍然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患者。
  偏执行人格障碍会给你的交往、生活和心理健康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应当设法纠正,你可以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1.要多与他人交流思想,减少对他人的猜疑。
  偏执的人常以灰暗消极的心理去判断别人的行为。猜疑产生的根源是对他人和事物认识不全面、不正确,如果再与他人缺乏沟通,就会使这种猜疑心进一步膨胀。因此要多与父母、同学谈心,与他们建立交流思想感情的“热线”,经常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了解他人的喜悦和苦恼。这样,与他人的隔阂就会逐渐减少。
  2.认知提高法。
  这类人对别人不信任,敏感多疑,妨害他们对任何善意忠告的接受能力。施教者或心理医生应在相互信任和情感交流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向他们介绍性格缺陷的性质、特点、表现、危险性和纠正方法。具备自知力和自觉自愿要求改变自己的性格缺陷,是认知提高训练成功的指标,亦是参加心理训练的最起码条件。
  3.交友训练法。
  积极主动地进行交友活动,在交友中学会信任别人,消除不安感。但是,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真诚相见,以诚交心。必须采取诚心诚意、肝胆相照的态度积极地交友。要相信大多数人是友好的和比较好的,可以信赖的,不应该对朋友,尤其是知心朋友存在偏见和不信任态度。必须明确,交友的目的在于克服偏执心理,寻求友谊和帮助,交流思想感情,消除心理障碍。
  (2)交往中尽量主动地给予知心好友各种帮助。主动地在精神上和物质上帮助他人,这有助于以心换心,取得对方的信任和巩固友谊。尤其当别人在困难时,更应该鼎力相助,患难中知真心,这样做最能取得朋友的信赖和加强友好情谊。
  (3)注意交友的“心理相容原理”。性格、脾气的相似或互补,有助于心理相容,搞好朋友关系。如两个人都是火爆脾气,都是胆汁质的气质,不容易建立稳固、长期的友谊关系。但是最基本的心理相容的条件,是思想意识和人生观的相近和一致。这是长期友谊合作的心理基础。
  4.自我疗法。
  具有偏执型人格的人喜欢走极端,这与其头脑里的非理性观念相关联。因此,要改变偏执行为,偏执型人格者首先必须分析自己的非理性观念。
  (1)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防止过分激动。人在生活中总会碰到不顺心的事,看到不顺眼的人,不能一遇挫折就箭拔驽张,甚至迁怒他人。否则,自己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少,最终还是自己的心境越来越差。因此,平时一定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控制能力。如果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要爆发时,可以作深呼吸运动,在心中默念“一、二、三……”当情绪的激昂状态过去后,自己的心情就会慢慢平静,还能进一步感受到自我控制的喜悦。
  (2)克服“自我中心”。偏执的人有的是妄自尊大,有的人内心很不自信,却以独断专行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但其主要特征还是以自我为中心,藐视他人和群体。想要克服这一点就必须投入到集体活动中去,使自己的行动逐渐与他人协调。否则,孤家寡人在大千世界横冲直撞,难免会坠入失败的深渊。
  5.敌意纠正训练法。
  偏执性格缺陷者容易对他人和周围环境充满敌意和不信任。采取以下心理训练和教育方法,有助于克服敌意对抗心理。
  (1)经常提醒自己不要陷入“敌对心理”的旋涡。事先自我提醒和警告,处世待人时注意纠正,这样会明显减轻敌意心理和强烈的情绪反应。
  (2)不断地增加对他人、对朋友需求的了解。同时努力降低对别人冒犯的敏感性。应该想到没有人愿意在自己安宁的时候去破坏他人的安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常情况下都是友善平和的。
  (3)要懂得“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的基本道理。要学会对那些帮助过你的人说感谢的话。
  (4)要学会向你认识的所有人微笑。可能开始时你很不习惯,做得不自然。但是必须这样做,而且努力去做好。
  (5)要在生活中学会忍让和耐心。充分调动自己的心理防卫功能,尤其调节机制。生活在矛盾复杂的大千世界中,冲突纠纷和摩擦误解是难免的,有时甚至是无法避免的,不要让怒火烧得自己晕头转向。
  6.消除敌意感。
  患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总是对身边周围的人充满了敌意与不信任,所以,想要克服这种心理疾病,就要帮助他消除对身边人的敌意与对抗心理。
  (1)懂得尊重别人。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尊重的基本道理。要学会对那些帮助过你的人说感谢的话,而不要不疼不痒地说一声“谢谢”,更不可默不作声。
  (2)学会忍让和有耐心。生活在复杂的大千世界中,冲突纠纷和摩擦是难免的,这时必须忍让和克制,不能让敌对的怒火烧得自己晕头转向,肝火旺旺。
  (3)用微笑对待你身边的每个人。在开始的时候,你可能还会有一些不习惯或不适,但必须要这样做,并且还要努力去做好。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所遭遇的烦恼将近一半左右是出于自己头脑中的想象,而剩下的一半才要靠智慧和力量去解决。
  对于患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如果能够及时的发现,并能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采用上述的认知领悟疗法和行为疗法进行及时的心理治疗,大多数情况下,来访者的思想压力有所减轻,社交能力和效果有较大改善,家庭及其生活中的矛盾得以缓解,精神生活质量也会有较大的提高。
9.结果只会“两败俱伤”——放下仇恨
  仇恨是人类情感的毒素,这种毒素即伤害自我,又危害社会。心怀仇恨的人与奸诈的人看似受不到别人伤害,但是“毒素”首先伤害的便是他们自己。
  记住历史的耻辱是让我们在反省中追求自强,但追求强大不是让我们去复仇。相信生活于仇恨之中的人是不会幸福的。
  仇恨会剥夺我们的快乐,也给他人带来痛苦。唯自强才是通往幸福之路。自强之时不忘和平、宽容、理性对于人类的重要。
  心怀爱与悲悯之人,不像心怀仇恨与奸诈之人那么强大。如同天使只有洁白的翅膀,而魔鬼却有锋利的爪牙一样。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一行人随意去踢道边的小球,谁知这小玩意儿越踢越大,而这路人觉得蹊跷,不断地踢,最终这个小球居然不断膨胀,顶天立地,吓得此人畏惧不已。这时,雅典娜女神出现了,告诉他,这个小球叫“仇恨”,如果你不去碰它,它会安然无事,如若它遇到不断的撞击就会加剧膨胀,一发而不可收。
  仇恨的“小魔球”不是在你成长的路边,而是撂在了心中。每当你看到一件让你觉得可恨的事情,心中的小魔球就疯也似地膨胀,而每每它膨胀堵塞了我心灵天空之时,终会爆炸。
  古贤曰:冤冤相报何时了?每个人内心都有仇恨的种子,一旦有了目标便会生根,然而有时会找错目标,比如对外族的仇恨,或许对于个体而言是善良无辜的,就像婴儿,然而都有可能成为仇恨的牺牲品。
  生活于仇恨中的人面目可憎的。翻开人类的历史,布满了大量仇杀的伤疤,造成的虐待、迫害、战争和屠杀。此时,仇恨就成为战争和歧视的驱动力量。
  仇恨是一粒种子,它的土壤是人际间不信任、敌意、怀疑、……用昨天的土壤来培养今天的仇恨种子,当这粒种子(小球)变得强大的时候,它首先危害的是它身边的人和社会。
  当年蒙元在抢掠汉族时遇到强大的抵抗,那时的汉族比现在的回族还合心。可恨当时的政府软弱,不积极抵抗,反倒是百姓们自己自发英勇抵抗,然而抵抗无法改变结果,带来了更野蛮的杀戮。最后在推翻这个短命政体的时候,汉族百姓们的血海深仇比任何民族都更炽烈,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同样野蛮地杀戮了那些蒙古贵族。
  “仇恨”可以说是一种悖论。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国家会轻易忘却自己的国之殇、族之恨、家之耻,但适时的忘记、反思会使这个民族获得自我的认同和无形的精神力量,而如果把仇恨漫无目标地播种,遭殃的则是播种者自己。因为,仇恨是一把双刃剑,当你以仇恨(暴虐)对待别人时,不要忘了也遭受同样的对待。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理解仇恨情绪的缘由,使自己从集聚的仇恨情绪中解脱出来。那么我们首先必须来体察,感受自己的仇恨,即首先承认你的仇恨存在。然后再理解,去挑战你心中的仇恨。这样在调整的时候就不至于半途而废。努力学会用安全的、建设性的方式来表达它,比如:把自己心中的不满和仇恨向别人倾诉,就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
  枊华出生在一个单亲家庭,在他孩提时就没有了父亲。继父凶狠而粗暴,枊华在继父的野蛮控制下长大,不知挨过多少打。家中没有丝毫的爱,只有无尽的恨。他甚至仇恨社会,恨那些比他富有的人,或在某些方面比他幸运的人。他说:“我恨他们,为什么他们能有那么好的工作,家庭那么幸福又富有?”他也清楚地知道,公开来表达他的观点在政治和法律上都是错误的,因此他把自己的仇恨埋在心底,只有在醉酒的时候,才一吐真言,发发心中的牢骚。甚至于他以抵触方式装疯卖傻,衣衫褴楼,成天到处鬼混。
  枊华感到很自卑,认为自己没有价值,连妈妈都不爱他。他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的压抑和仇恨氛围,进一步加深了他的抵触情绪和自我仇恨。他处理这些恶劣情绪的唯一办法就是向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发泄。他几乎没有朋友,人们都因讨厌而躲避他。这种孤独的状况更加重了他的仇恨心理。虽然他排斥很多人,但有一个老妇人和他的关系甚好。他经常同她谈谈心里话。这也许是因为他缺少母爱和没有父爱的原因。老妇人不同他争辩什么,而是与他探讨着现实性的生活问题。她鼓励他改掉那些令大家都讨厌的消极东西,一点一点地使他改掉坏脾气。在她的指导和帮助下,枊华才树立了自信、自尊,开始积极去找工作。
  雅典娜女神告诉我们,那个小球叫仇恨,那个“仇恨”只会使刺激仇恨者畏惧、裹足不前。一位西方智者也告诉我们,不要仇恨自己的敌人,因为这会让你失去理智。是的,仇恨有什么意义呢?何不放下它,保留一个完美的结局,而非“两败俱伤”。
  当仇恨在我们心中化解的时候,会发现做人原来是这样轻松惬意,幸福心情是这样垂手可得,人生是这样美妙神奇。
10.交给时间去判决——忘记报复
  报复是人性中一处扭曲的心理死结。它很像潜藏的癌细胞,当人能控制它时,也许并没什么危害。可一旦它超过正常的心理比例,就会给人造成伤害。
  女人长得很漂亮,高中毕业之后进了工厂打工,在此期间她与厂中的一名男人恋爱,不久结婚,最后还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儿子。一家三口,生活过得挺舒心。婚后三年,由于男人的努力被升了职,对于这个本来就幸福美满的家庭来说这无疑是锦上添花。可是不久,女人发现男人有点变了,常深更半夜才归家,问他,说是公司太忙,经常加班。女人相信了他。可是,男人却辜负了他的信任。一天,她带着女儿去公园玩,发现一个角落里有两个人在拥抱,仔细一看,不是别人,正是自己丈夫在搂着个女人。女人气得说不出话来。那晚她责问男人,男人说,你不喜欢可以走开嘛。女人大吃一惊:男人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她打听到那女人是谁后,便去找她,告诉她:“不要碰我的男人!”谁知那女人却厚颜无耻地说:“我哪点不比你强?竞争不过我就给我滚,别来烦我!”女人几乎气昏了。她天天劝丈夫:“不看僧面看佛面,我们还有个女儿呀!”丈夫给她的仍是副冷脸孔。最后丈夫摊牌了:离婚。女人说:“我又不丑,愁找不到比你更好的男人?离就离。”半月后在法院办了手续,他们离婚了。不到一年工夫,由于第三者插足,一个美好家庭瓦解了。
  但女人想错了。在那个小山城,生活对女人比男人苛刻。女人经别人介绍,相过5个对象,都吹了。什么原因?很简单,男人见她长相不错,都咬定是她作风不正派,丈夫才嫌弃她的。一股怒焰在她心底燃起:“男人算什么东西,这样作贱女人?我要出这口气!”一个报复计划在心里萌生了。
  小山城有个歌舞厅,灯红酒绿,出出进进的不乏追逐女色的男人。女人浓妆艳抹出现在这里,干什么?用她的话说是“钓男人”。不消两晚,她便“钓”上了一个,一个三十来岁的机关干部。凭着姿色,她知道怎样给他灌“迷魂汤”,只半个月,那男人便神魂颠倒了。再过半个月,图穷匕首见,她甜言蜜语说要嫁给他,条件是他和妻子离婚。这位干部言听计从,和妻子离婚了。女人暗自发笑说:“男人啊,该你倒霉了!”这回轮到她翻脸不认人了,她给这个机关干部写了封信:“谁希罕你这条蠢驴,和我结婚?死了你这条心吧!”
  下一个目标是个建筑业的老板,再下个目标是个服装批发商,“钓”的方法基本相同,结果也没有大差异。女人看着他们落魄的样子,得意地笑了,有时是狂笑,多解恨啊!
  然而命运就是这样的公平,她终于栽倒在一位女军人的手里。女军人在外地工作,长期与丈夫异地分居,女人见有机可乘,便向这位丈夫发起了进攻。她得逞了。同居没多长时间,这个色欲熏心的男人向自己的妻子提出离婚。然而,令女人没有料到的事情发生了,那就是国家的《刑法》有规定:破坏现役军人婚姻是犯法的。就这样,女人被这个女军人送进了牢里,面对的是长锁的牢门。
  俗话说:“种瓜结瓜,种豆结豆”,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看了女人的故事之后,相信许多人都会对她感到同情,说是那个男人害了她的一生。其实,这只不过是事情表象,真正害了女人的是她自己。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她患有严重的“报复”心理疾病,而且她没有及时的调节与诊治,导致了她的悲剧的发生。
  在人们思想里,总是在同情弱者,认为当一个人报复另一个人时,受伤害最大的是被报复者。然则却与事实相反,这就是物理上所说的力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当你打了一个人时,你同时也会感到自己很疼。同样的,当你报复别人的同时也是在报复自己。在报复者实施报复之前,报复者就会跌进扭曲、变态的心理深渊。报复者会花很多时间去构思、幻想和实验报复的内容。他们会经常陶醉在演习的过程中,而且还会一个人冷冷地傻笑。很多时候报复者完全处于阴暗的心理状态之中,他们会有自觉犯罪心理。因此心存报复的人内心难得明朗,发霉的心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种畸形的态势。要命的是这种状态会在日常生活中显现出来。在生活中,我们感到有些人很阴气;有些人总令你不寒而栗,想离他(她)远些;有些人你即使想说服自己接受,但感觉始终让你对他(她)充满警惕。原因很简单,正常人无法接受心理扭曲心态失衡的人,他们反感这类人,不屑也根本不愿意与他们交往。其实,报复心重的人有时也想轻松畅快地与人交流,但其骨子里时不时漏出的报复浊气,令人望而生畏。当报复心驾驭了人的灵魂时,人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了,只会潜意识地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就在他的报复成了潜意识的那一刻,他的人生就已经结束了,就已经毁了。而报复者的最终结局只有一个:被孤独和寂寞吞噬着。反之,当一个人受到了伤害,不是想着去报复,而是先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忘记报复,那么,阳光永远会照到他,黑暗就会远离他。
  忘记报复,就是要让那些真正爱我们的人,再也不要受伤害。
  同时,忘记报复,在很多情况下,本身也是一种最狞厉的报复。想想吧:有那么一天,那个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当他走到你面前的时候,本来他以为会看见你怨毒的眼神与无力的挣扎,本来他想要用最不屑的言语来取笑你。可是,他突然发现你已经不记得了他,这对他而言,将是一种怎样残忍的报复?又是一种怎样灭顶的绝望与不甘?
  所以,忘记报复,交给时间去判决吧!
  要相信,那不仅仅是种对亲人的负责或是对自己的宽容。
  那是对好人的永远宽恕,是对坏人的永远惩戒。
11.与人分享更快乐——不再自私
  自私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自私表现为凡事只为自己考虑,不顾及他人感受,以自我为中心。有些人的自私有时并不是很明显,虽然自私的手段高明些不被人发现,但在一己利益没得到满足时会长久地郁闷。这样的自私,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能对某些具体的事物有推进作用,但不适用于事物的长远发展,对自私者本身,推动作用也不稳定,随时会让自私者心理失衡而躁动不安。
  自私之心是万恶之源,贪婪、嫉妒、报复、吝啬、虚荣等病态社会心理从根本上讲都是自私的表现。自私之心,自古就有。战国时期,齐国有一美男子邹忌,一天另一美男子徐公来访,徐公走后,邹忌便问妻子、小妾、客人,他与徐公哪个长得更英俊,三人异口同声说邹忌长得好看。邹忌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他认为妻子是偏爱他,小妾是害怕他,客人是有求于他,他们不讲真话,都有私心杂念。所以《书·周官》就提出“以公灭私”,孙中山先生也提出“天下为公”的主张。由此可见,要克服自私心理,就要学会分享。
  这是一个漂亮的大花园。草丛中盛开着美丽的花朵。另外园里还有12株果树。春天来临时,树上开满红色和白色的花朵;秋天到来时,树上果实累累。鸟儿在树上歌唱,唱得那么动听,孩子们有时会停止游戏,来倾听鸟儿唱歌。他们彼此欢叫着:“我们在这儿多快乐呀!”
  巨人离家已经七年了。一天他回来了。他一进家,就看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他大吼道:“你们在这儿干什么?”孩子们一听就吓跑了。
  “我自己的花园就应归我自己,”巨人说,“除了我自己,我不许任何人在里面游玩。”于是他在花园四周筑了一道高高的围墙,还贴了一张告示:“禁止入内。”他是一个非常自私的巨人。
  孩子们因此没有玩的地方了。他们只好在马路上玩,可路上尘土飞扬而且到处是坚硬的石头,他们不喜欢。他们放学后就在高墙外转来转去,谈论着墙内美丽的花园。他们相互说着:“以前我们在这儿多快乐呀!”
  春天来了,全国到处开满鲜花,鸟儿到处飞。但是在自私的巨人的花园里却仍是一派残冬的景象——因为园内没有孩子的踪迹,鸟儿也就不愿在这儿歌唱,连树都忘了开花。雪花铺满草地,寒冰覆盖着所有的树木,使它们披上银装。北风刮来,接着又下起了倾盆大雨。自私的巨人坐在屋子窗前,望着外面寒冷雪白的花园,说:“我弄不懂为什么今年春天来得那么迟。我希望天气能变得好一些。”
  但是春天和夏天一直都没来。当别的花园结满金色的果子时,巨人的花园里却一个果子也没有。那儿永远是冬季,有凛冽的北风,寒冷的冰雪和瓢泼的大雨。一天早上巨人躺在床上,忽然听到一种优美的音乐。这是一只小鸟在窗外唱歌。他已经很久没听到鸟儿的歌声了,所以他以为这是世上最美的音乐。接着,北风息了,暴雨停了。
  “我相信春天到底来了!”巨人说着跳下床朝外面看去。
  他看到了什么?
  他看见一副美妙的景象。孩子们从围墙的一个洞钻进花园里来,坐在树枝上。他在每棵树上都能看到一个孩子。孩子们又都回来了,果树很高兴,用各种各样的花朵将自己重新装饰起来,鸟儿欢快地四处飞翔,歌唱,花儿也在绿色的草丛中抬头张望。
  “我多自私呀!”巨人说,“现在我知道为什么春天不肯到这儿来了。我要把这个男孩抱到树上,然后推倒围墙,那我的花园将永远是孩子们的游戏场。”他对自己以前做的事确实感到后悔了。
  于是他走了出来,轻轻地打开门走进花园。但是孩子们一看到他,就都吓跑了。只有那个小男孩没有跑:他眼里含着泪水,没看见巨人走了过来。巨人悄悄地来到他身后,他伸手把男孩轻轻抱起来,放到树上。那棵树顿时开满鲜花,鸟儿也飞来了在树上唱歌,小男孩伸出双手搂着巨人的脖子吻了他一下。
  其他的男孩认为巨人不再那么坏,那么自私,于是他们又都跑了回来。
  “孩子们,这儿现在是你们的花园了。”巨人说着把围墙推倒了。人们顺大路进城时,看到巨人正和孩子们在花园里玩,那个花园是他们见过的最美丽的花园。
  当你拥有六个苹果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它们都吃掉,因为你把六个苹果全都吃掉,你也只吃到了六个苹果,只吃到了一种味道,那就是苹果的味道。
  如果你把六个苹果中的五个拿出来给别人吃,尽管表面上你丢了五个苹果,但实际上你却得到了其他五个人的友情和好感。
  以后你还能得到更多,当别人有了别的水果的时候,也一定会和你分享,你会从这个人手里得到一个橘子,那个人手里得到一个梨,最后你可能就得到了六种不同的水果,六种不同的味道,六种不同的颜色,六个人的友谊。
  人一定要学会用你拥有的东西去换取对你来说更加重要和丰富的东西。所以说,放弃是一种智慧,分享是一种乐趣,不再自私是一种健康的心理。
  有一个故事,说一位犹太教的长老,酷爱打高尔夫球。在一个安息日,他觉得手痒,很想去挥杆,但犹太教规定,信徒在安息日必须休息,什么事都不能做。
  这位长老却终于忍不住,决定偷偷去高尔夫球场,想着打九个洞就好了。
  由于安息日犹太教徒都不会出门,球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因此长老觉得不会有人知道他违反规定。
  然而,当长老在打第二洞时,却被天使发现了,天使生气地到上帝面前告状,说某某长老不守教义,居然在安息日出门打高尔夫球。
  上帝听了,就跟天使说,会好好惩罚这个长老。
  第三个洞开始,长老打出超完美的成绩,几乎都是一杆进洞。
  长老兴奋莫名,到打第七个洞时,天使又跑去找上帝:上帝呀,你不是要惩罚长老吗?为何还不见有惩罚?
  上帝说:我已经在惩罚他了。
  直到打完第九个洞,长老都是一杆进洞。因为打得太神乎其技了,于是长老决定再打九个洞。
  天使又去找上帝了:到底惩罚在那里?
  上帝只是笑而不答。
  打完十八洞,成绩比任何一位世界级的高尔夫球手都优秀,把长老乐坏了。
  天使很生气地问上帝:这就是你对长老的惩罚吗?
  上帝说:正是,你想想,他有这么惊人的成绩,以及兴奋的心情,却不能跟任何人说,这不是最好的惩罚吗?
  人生是酸甜苦辣的组合,人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而压力却是无限的,喜悦也是无限的。当一个人的压力无穷大,不懂得把自己的压力分给别人一点,早晚要跨掉;当一个人遇到高兴的事情,却没有人与他分享,结果只会让高兴的心情变为郁闷。因为,生活需要伴侣,快乐和痛苦都要有人分享。没有人分享的人生,无论面对的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一种惩罚。
  细心观察和思考之后,你必然体会到分享的乐趣,那个时候你就能自动自发的爱上这种行为。你从一个无耻的自私鬼变成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当然你也能从中感到分享的无限乐趣了。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良性循环,多棒啊!
  这样去做吧,尝尝“无私”的滋味,否则你的人生也太不完整了!
12.和你失败的事“叫板”——击败自卑
  人们常说,自卑是缺乏魅力的根源。其实,自卑也是衰老的催化剂,它还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消极属性,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①心理上消极的自我暗示。②曾有过一段失败的经历,有过心理创伤。③过于看重他人对自己不高的评价。
  生活的辩证法告诉我们,自卑也有有利的一面。在人际交往中,自卑的人,往往谦虚谨慎,安分守己,善于体谅别人,不擅与人争名夺利。适度的自卑,还可以抑制人的狂妄,使思想上有一点压力,以激励人发愤自强。然而,自卑终究是弊大于利。自卑的人心情低沉,郁郁寡欢,常因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而不愿与别人来往,只想与人疏远,缺少朋友,甚至自疚、自责、自罪;他们做事缺乏信心,没有自信,优柔寡断,毫无竞争意识,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因而感到疲功,心灰意懒。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这就决定了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存在。但处理得好,会使自己超越自卑去寻求优越感,而处理不好就将演化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另外,自卑容易消蚀人的斗志,就像一把潮湿的火柴,再也燃不起兴奋的火花。而长期被自卑笼罩的人,不仅心理活动失去平衡,而且也会诱发生理失调和病变。最明显的是自卑对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有不良影响。
  可见,自卑的心理就是促使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常走下坡路,加速自身衰老的催化剂,因此,希望健康的人如果想要防止早衰,就应摒弃自卑心理。
  世界是多彩的,生活面临着一个又一个挑战。你愿意在家当懦夫,还是希望出去闯一闯呢?当然你希望自己能出去闯,有计划地闯!想想看,当做好一件工作时,你便能获得进一步的信心,同时又可为自己带来物质上的报酬,获得别人的赞美,进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要知道,世界上许多成功人物之所以能做成大事,走的就是这条超越自卑的路。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卢梭,曾为自己出身孤儿,从小流落街头而自卑;存在主义大师、作家萨特,两岁丧父,左眼斜视,右眼失明,失去亲情与身体的残疾使他产生了极重的自卑;法国第一帝国皇帝、政治家、军事家拿破仑年轻时曾为自己的矮小和家庭的贫困而自卑;美国英雄总统林肯出身农庄,9岁失母,只受过一年学校教育就下田劳动,林肯曾深深为自己的身世而自卑;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4岁家败,9岁辍学谋生,11岁亡父。自卑一直是他们前进的动力。正因为战胜了自卑,他们才有了最后的成功。
  受自卑心理折磨的朋友,请你好好想想上面这些杰出人物的例子。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自卑如能被超越,便成了我们成功做事的本钱。事实上,自卑的超越需要动力的升华。对由挫折、自卑到成功卓越的人士来说,是互相关联、互相依存的。
  只要改变心态,将自卑变为发奋的动力,就能走向成功和卓越。那么,如何才能克服自卑呢?
  1.首先要承认,自卑情绪人皆有之。
  实质上,一个人并非在每个方面都能出类拔萃,因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所以,在某些时候的某些方面有不如意的感觉,出现自卑也是正常的,大可不必以此为耻而自暴自弃,更犯不着用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去掩饰,那只是自欺欺人。
  2.正确地认识自卑感的利与弊。
  有的人把自卑心理看做是一种有弊无利的不治之症,因而感到悲观绝望,自暴自弃。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它不仅不利于自卑者的前途,反而会加重自卑心理。其实,比起狂妄自大的人,自卑者更加讨人喜欢。因为,自卑的人都很谦虚,善于体谅人,不会与人争名夺利,安分随和,善于思考,做事小心谨慎,稳妥细致,重感情,重友谊。自卑者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有利位置,增加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还应认识到,若克服了心理上的这种障碍,自己将更有前途。
  3.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心理学家默顿曾提出“预言自动实现”原则,认为人们具有一种自动促使预言实现的倾向,因而当遇到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不妨自己给自己壮壮胆,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我有能力干好这件事。”“我一定会成功!”“我有过人之处!”这样,一旦你怀着“豁出去”了的心理去做这件事就有可能成功。相反,要是你对自己进行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诸如“我不如别人”、“我干不了”、“我是一个没有用的人”等等,就会抑制自信心,产生退缩、逃避行为,从而难以取得成功。
  4.正确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长处。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你不妨将自己的兴趣、嗜好、能力和特长全部列出来,哪怕是很细微的东西也不要忽略。然后再和其他同龄人做一比较。既比优点,也比缺点。跟下比,看到自身的价值;跟上比,鞭策自己求进步。这样,就会得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结论。世上任何人都逃脱不了这个公式,明白了这一点,心理也就取得了平衡点。看到长处是为了培养自信,但也必须承认自己身上存在的短处。同时,也要认识到凡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力所能及的目标对自己的弱项和遭到失败持理智态度。既不自欺欺人,又不看得过于严重,而是以积极态度应对现实。对于导致自卑的因素要积极地进行补偿。一是“笨鸟先飞,以勤补拙”,二是扬长避短。有些缺陷已成定局,如个子矮小、长相不好等。但是,可从别的方面进行补偿。个子矮小如拿破仑,他做了法兰西帝国的统帅,身残者张海迪,坐在轮椅上,却大步地在事业的高峰上奔走,写了几百万字的书……
  5.正确地对待挫折。
  遭受挫折和打击,这是人人难免的。但人的承受能力不同。性格外向的人过后即忘,性格内向的人容易陷入其中。这时就应当注意凡事不要期望过高,要善于自我满足,知足常乐。无论学习或工作,目标不要定得太高太死,不然就容易受挫折。
13.找到自己的“团队”——走出自闭
  自闭是指人为地自我封闭于一个相对固定与狭小的环境中,由于隔绝了与人的交往而产生的心理障碍。这种症状常见的表现是:孤僻,胆怯,自私,任性,不帮助别人,也不让别人帮助。忽而自傲,忽而自卑。有的人可能学习或工作成绩不错,显示智商颇高,但情商可能偏低,不仅交往能力不足,而且不会妥善处事。造成这种病症的原因可能是长久关闭在自我的小天地里,没有与他人交往的环境,所以不容易交得知心朋友,从而导致性格的变异,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心理疾病。
  其实,自闭心理很平常,大概每个人都得经历一个自闭时期,才能走向成熟。不同的是,有的人时间长些,有的人短些,也有个别人一直走不出来,一生在自闭中度过。自闭心理的产生主要由以下三个因素所造成:第一,自我和外界的沟通遇到障碍,而自己又不能克服或无力克服;第二,自闭往往由于不自信、有自卑心理;第三,不能忍受的被羞辱的因素。所以,人在青春期是最容易产生和形成自闭心理的,因为人在青春期自己身体变化最大,对周围的事情最敏感,最容易情感波动,且又无法控制自我,自我意识非常脆弱和不成熟。这时候,如果情感上受到打击,人格上感到羞辱,就极易对现实生活产生不信任感和恐惧感,走向隔绝和逃避的自闭之路。
  英国青年丹尼尔·塔米特对数字有独特的感知力:计算速度比计算器还快;能轻松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的两万多位;还能不假思索地说出某年某日是星期几。但他的生活也为此深受困扰。从小与数字为友的他曾患有自闭症,有人因此称他“白痴天才”。
  英国《独立报》的某篇报道向人们展示了塔米特的独特本领,以及他如何克服重重心理障碍,逐渐走出自闭症阴影的艰辛。
  塔米特从小就对数字有特别的感觉。在他眼中,从1到1万,每个数字都是独特的。他能看到它们拥有不同的色彩、质地、形象甚至情感。
  对数字的形象化感知使塔米特做起数学运算来易如反掌。“数学运算具有对称美,”他说:“当我做除法的时候,例如13除97,我能看到一个螺旋状物体,一圈一圈盘旋而下。最终的形状就是正确答案。”
  但是塔米特在学校总是受到同学的捉弄,常常一个人躲在树林中数树叶。他感到和家人以外的人交流十分困难。随着年龄增长,他越来越害羞、自闭,甚至不敢正视别人的眼睛。
  直到塔米特25岁时,他才被专家确诊出患有异能综合症,也就是俗称的“白痴天才”。这是阿斯伯格症的一种罕见症状,患者在某方面表现惊人,拥有超常能力。在自闭症患者中,有10%的人是像塔米特这样的异能奇才,而在普通人中,这个比例仅为1%。
  被确诊后,塔米特开始有意识地训练自己战胜自闭症。几年前,他为死去的猫流下眼泪。这是他成年后第一次哭泣。意识到自己终于也开始像正常人一样表露内心情感,塔米特看到了战胜自闭症的希望。之后,他尝试着和人进行目光接触和交流,接受媒体采访。随着和社会的交流越来越多,他的表现越来越好。
  塔米特首次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是在2003年。他在牛津历史科学博物馆举办的一次活动中准确背出了圆周率小数点后第22514位,历时5小时9分。除了快速运算和超强的记忆力,塔米特还有惊人的语言学习能力。他会10种语言,曾在短短7天内学会了冰岛语。他甚至还自创了一门包含1000多个词汇的语言。
  自闭是一种对社会消极的对抗。自闭是为了保护自己。休养生息,也是—种沉默的抗议。自闭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对周围的一切产生隔膜,而且经常伴随着“白日梦”,在自己的幻想中寻找安慰。这时候,友情、爱和书籍是他们最向往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也最容易把他们从自闭中解救出来。说起来,自闭也是人重新认识自己的一次机会。在自闭中,人可以体验到自己,从自闭走出来的人会是一个新人,人们常常会说:“喂,你瞧,他(她)真的长大了!”
  对于患有自闭症的人来说,调整心态所必需的,不是“冷眼看世界”,更不是对世界和别人横挑鼻子竖挑眼,而应尝试用儿童一般充满好奇的眼睛去看世界,去重新了解和探索自己,发现在繁重的工作和家庭重压下自己真正的兴趣和志愿,思考什么才是自己真正价值之所在,并且用实际行动重新开始一段新的生活。另外一方面,改变自己消极和片面的认知,积极地看待事物,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也有助于改善自闭伴有的焦虑、抑郁情绪。对于部分症状较重、情结较复杂的中年人,及时去看心理医生是必要的。
  打开心灵,才能海纳百川,沐浴生命快乐的真谛!
14.自信只需刚刚好——打破自负
  自负实质上就是无知的个性表现,主要体现在不自知。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自负有时表现为狂妄;自负只是自信的一种极端化的表现。所以说自负本身并无过错,重要的是自负后的心态,最终自敛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自负,就是过于自信,且看不起其他人,也听不进其他人的意见。自负能激发人们的斗志,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信念,使我们能勇往直前的面对人生。但是,自负又必须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脱离实际的自负会严重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人生就像一盘永远下不了的棋,每走一步都会遇到一份艰辛,每前进一步都必须充满热情,而自卑、自负、自尊、自强便像人生路上的一个个音符,演奏着人生的乐章。
  对于人生,人们总幻想着一帆风顺,然而大千世界里既有风和日丽,鸟语花香,也有震天动地,荆刺野兽。见到前者是幸运的,遇到后者是不幸的;于是,人生的大舞台上自卑者屡见不鲜,自负者也不乏其人。
  有人说:“自负,像一个泥潭陷进去了就难以自拔。”的确,自负者是很“恋旧”的,他经常沉缅于往日极少的胜利之中,故而不听他人的意见,最终因为自负成为了自己人生的绊脚石。让我们翻开历史的书卷,让历史重现:
  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未坐定江山便大封诸候颇有秦始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气概,忽视汉王刘邦的力量,终为其击败,最后从垓下突围到乌江,自刎江边。
  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拿破仑·波拿巴。据说他在一次过阿尔卑斯山时说“我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傲气十足何等英伟!的确,他帅兵一度降服大半个欧洲,使法国资本主义得到充分的发展,但他的自负使之对外侵略扩张的欲望日益强烈,终于发动了以争霸,掠夺和奴役别国为目的的侵略战争,正是这份自负使他有了最后滑铁卢战役的失败,被流放而死在了圣赫勒拿岛。马谡熟读兵书,对兵法了如指掌,为孔明所钟爱,却因自负自满而遭致失败。关羽武功了得,力拔山河气盖世,却也因自负自满而败走麦城,成为历史的遗憾。
  成功往往导致自负,从而导致失败,这几乎已成规律。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说过,谦虚使人前进,骄傲使人落后。伟大哲学家孔子说过,谦受益,满招损。所以人需要自信,但万不可自负而不可一世。
  自负是一颗绊脚石,任何人踩上它,都会摔一跤,最好的方法还是远远地躲开它,不去碰它。愿我们都能把握好自己,多些自信少些自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