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知性力II > 上班族可以成为“T型”的商务人士

上班族可以成为“T型”的商务人士

书籍名:《知性力II》    作者:大前研一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下面,我们就进入核心的话题。我们可以根据20多岁、30多岁、40多岁、50多岁等不同的年龄,分别考虑上班族充电的具体方法。
  首先,如果是20多岁的人,就应该发现人生很漫长。20多岁本身也许会很短,假设现在是25岁,到60岁退休的时候还有近40年。一般来讲,在10岁左右,人们的身心发育就已经完成了,因此现在25岁等于已经有了15年的经历。可是到退休年龄的时间是这个的2?5倍以上。因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未来的工作时间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相当漫长的时间。
  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学到东西的人”,并且希望现在到退休的这40年生活得有意义,那么现在就应该瞄准成为“T型人”(尽可能是“木屐型人”)的目标,立刻开始学习纵深方向的技能。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学到东西的人”,并且希望现在到退休的这40年生活得有意义,那么现在就应该瞄准成为“T型人”(尽可能是“木屐型人”)的目标,立刻开始学习纵深方向的技能。也许有人会说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很困难,实际上绝对不会有这样的事情。高中时代考大学的拼搏实际上也就是最后的1~2年。大学考试至少要学习三科以上的内容。上班族为了培养自己的技能,只学习一个科目就可以了。从25岁开始再下一次学习的决心,如学习人文地理,认真地投入1~2年的时间,在27岁的时候就应该能够成为一个不错的专家了。
  可是,很多人因为接受了日本的教育,特别是觉得在考大学时学的那些东西对人生也没有帮助和意义,因此已经不想再像以前那样学习什么东西了。在走向社会后,很多人即使想学习,也只是想学习那些和考试科目无关的知识。如果让我说,考试的科目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觉得没有意义的人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方法有问题。我觉得学习地理和历史等内容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而且音乐和美术也会对人生有很好的正面影响。不要考虑为了获得什么资格,而是扩展人的素养和世界观。所以要集中精力学习一个或两个领域的知识技能。
  从20多岁就让自己这样随波逐流的人,到了40多岁的时候就会被公司扔进垃圾箱。这是因为没有学到特殊技能的人是没有任何特殊价值的。公司这个地方,是一个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方,在嘴上说着“太忙了,太忙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度过了40年。如果按照公司说的那样去做,的确是不知道为什么每天都很忙。从20多岁就让自己这样随波逐流的人,到了40多岁的时候就会被公司扔进垃圾箱。这是因为没有学到特殊技能的人是没有任何特殊价值的。
  没有什么特殊技能的40多岁的员工,只不过工资比较高而已,对于公司而言没有什么使用价值,而且也不可能指望将来会怎么样。企业高管在面对这些人的时候,虽然不会说“你是一个没有用的人”,但是周围的人看到高管那种焦躁不安的态度就能立刻明白。高管的眼神总是放在年轻人身上,而且那些以前曾经被人们说成不合群的人都开始得到了重用,结果没有什么特殊技能的40岁的人很快就被同僚和年轻人超越了。
  高管的眼神总是放在年轻人身上,而且那些以前曾经被人们说成不合群的人都开始得到了重用,结果没有什么特殊技能的40岁的人很快就被同僚和年轻人超越了。另一方面,从20多岁开始在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习并得到发展的人们,到了40多岁的时候,正好是所学的技能得以展现的时期。那些人对于公司而言是非常有价值和喜欢用的人,而且因为有1~2项特殊的技能,所以在客户中间也有很好的评价。
  至于在什么领域学习、增加技能水平,也没有必要拘泥于我们在第一章所介绍的“上班族充电必不可缺的七大技能”里面的内容。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或者在高中时代喜欢的,擅长的,还想再深入研究一下的领域也可以。

一天要看两页百科辞典 - 2 要成为锐利的商务人士 - 知性力II:全球管理大师职场励志巨作
和考试无关的学问,不但有趣而且有用
  有些人在大学考试结束后,就会把教科书和参考书全都扔掉,这也并不是什么可惜的事情。我觉得可以扔掉的是数学、物理和化学的书籍。这些理科的内容,在今后如果不把它们当做职业的话,在成为社会人之后一般都不会再使用。比如数学,即使是中学的内容,在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后,都不会再需要了。虽然有“超水平发挥”的说法,我们在看到这些题目的时候也常常会有感触,为什么当时就能解答出来呢?但是实际上这都是大学考试时期磨炼出来的特殊才能而已。作为原子炉的设计者,如果不会运用数学自然要被解雇,而普通人不会运用数学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即使会运用也没有什么太多的正面影响。但是,语文、英语、世界史和人文地理等领域都是对人类的发展有帮助的知识,而且仔细读起来既有趣又有好处。
  有些人在大学考试结束后,就会把教科书和参考书全都扔掉,这也并不是什么可惜的事情。我觉得可以扔掉的是数学、物理和化学的书籍。如果再让你读高中时代的课本会让你厌烦的话,那么只读百科辞典上面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也可以。我一般是读小学馆出版的《日本大百科全书》。有的时候会阅读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而下一次则是从镰仓时代到南北朝时代,再下一次也许就是从室町时代到战国时代,每次读2页左右的内容,即使是这样,也会记住很多东西。
  重要的是,应该重新走一下以前的道路,特别是总是想着往前走的日本人。也正是如此,日本的教育才会什么都想涉及,结果却只能做到像草鞋那样的薄而宽。培养出的人才也只能是草鞋型人才。我觉得计算机和互联网比较特殊,除此之外也没有必要特意去学习什么新的东西。
  在日本人过去学过的科目当中,和“上班族充电必不可缺的七大技能”相重复的只有一个,就是英语。我们没有必要去背英语,越是要背英语也就越容易忘。为了考试而记住的英语,一旦考试结束就会立刻忘掉。为了考试的学习是一种典型的不能把学习的内容变成有用技能的学习。
  为了考试的学习是一种典型的不能把学习的内容变成有用技能的学习。我在进入大学后,也开始了课余打工,因为翻译的打工工资比较高,于是就去考取了英语的翻译执照。我并不是在外国长大的,也没有在外国短期生活的经历。就是在横滨一所普通的中学和高中自己学习的,但也就是靠这个水平,我在翻译执照考试时合格了。
  也就是说,只要把在中学和高中学到的英语知识掌握了,已经相当管用了。也正是日本的英语教育,我的英文语法比我的美国妻子还要精通一些。所以英语的学习,只要慢慢地走回到以前曾经走过的道路上就可以了。
  可是,日本的教育模式很难让人们回到先前的道路上。按照一年级之后是二年级,其次是三年级这样的顺序学习知识,已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所以在这种氛围下,人们也很难说出来,“因为没有完全理解清楚,想回到一年级重新学习”。可是,学习是一种类似反刍的过程,对于曾经学过的那些东西再度持有兴趣,然后更为深入地学习下去,这样的过程需要反复多次才可以。也正是经过这样的反刍过程,才能学到真正的修养。
  重要的事情是,重新回过头审视自己走过的道路,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深地挖掘下去。只要这样积累下去,知识就会转化为修养。我一直认为,对于我们人类来讲,修养比知识重要。而日本的教育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把知识用“填鸭式”的方法不停地塞给学生。这样的知识教育不会转化为人们的修养。所以,重要的事情是,重新回过头审视自己走过的道路,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深地挖掘下去。只要这样积累下去,知识就会转化为修养。

每个人都要学会倒着看历史 - 2 要成为锐利的商务人士 - 知性力II:全球管理大师职场励志巨作
慢慢地走回去,尝试用自己的大脑推理
  如果大家对明治维新感兴趣,那么就可以查阅一下当时美国的文献资料,看看美国人是如何看待明治维新的。结果就会发现,他们看到的明治维新和我们现在理解的截然不同。当时乘坐“黑船”而来的美国交涉官,把当时看到的日本状况做了详细记录并发表在《纽约时报》上面。根据这个记录,可以了解到在那个时候,日本最了不起的幕府人物是井伊直弼,他是主张改革开放的中心人物。其他重要的人物是历任陆军和海军大臣的幕府官僚小栗忠顺,还有长岗藩的河井继之助等日本的天才人物。这些事情是“东急Agency”的会长、新井喜美先生告诉我的,他曾经写作出版了《拯救日本幕府的“预测力”和胆识》(President出版社)。我自己查阅资料后也惊讶地发现,我们理解的“明治维新”有很大的偏向性。
  一提起“明治维新”,大家就会立刻想起坂本龙马、西乡隆盛、胜海舟等核心人物。可是,通过查阅历史资料,我看到了“明治维新”的另外一面。可是这个历史的一面不会出现在教科书中。所以我最近也开始主张“有必要用别的视角重新审视‘明治维新’”。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在教科书里面学到的“明治维新”的历史,实际上是在“明治维新”成功以后,由那些胜利者们书写的历史,换句话说只不过是为政者创造出来的历史。在那些历史的背后,在开始“明治维新”的15年以前,德川幕府就已经在酝酿开放国门,并已经开始集结优秀的人才,进入了组织的变革期。
  如果把当时的日本看做是企业的变革期,那么教科书上的“明治维新”就是为了完成公司现任社长交代下来的任务而书写出来的企业史。然而,这个变革实际上也是由于上一任社长准备了15年后才得以实现的。“GE”(General Electric)的前会长雷吉·琼斯书写的GE史和现会长杰克·韦尔奇所书写的GE史肯定不同。“明治维新”的历史和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通过这个事情,我觉得重新回顾一遍走过的道路会有非常好的效果。现在的日本人,满脑子都是想着尽可能走快一步,尽可能多学一点东西,而且觉得重温历史是一件可耻的事。这就是日本人的价值观,而越是有这种价值观的社会就越有必要重温历史。为了能在世界范围内发挥领导作用,修养和宽阔的胸襟是必要的,但是这种能力在只是一味地往前奔的环境中是无法养成的,只有通过重温历史才能够得以形成。所以,现在那些20多岁的人们应该回到来路上,重新开始学习。
  为了能在世界范围内发挥领导作用,修养和宽阔的胸襟是必要的,但是这种能力在只是一味地往前奔的环境中是无法养成的,只有通过重温历史才能够得以形成。所以,现在那些20多岁的人们应该回到来路上,重新开始学习。

在公司里走过的道路是错误的 - 2 要成为锐利的商务人士 - 知性力II:全球管理大师职场励志巨作
回到来路的确很难,但不这样做就不能开启新的人生
  之所以要求20多岁的人开始这样做,是因为到了30多岁以后,想回到来路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回到来路越早越好。
  例如,我在“麦肯锡”的时候,聘用过的职员大约有500人左右。我聘用的标准是:“没有受到日本模式的太多影响,而且还能在日本这个环境靠头脑工作的人。”换句话说,就是想培养那些“在日本虽然是属于另类的,但是在世界范围内能够通用的人物”。
  在我聘用的500人当中,日后能被培养成为麦肯锡流的优秀咨询顾问师的职员,基本上都是30岁加减2岁的人,也就是那些在28~32岁之间被我聘用的人。
  如果聘用的职员超过了32岁,就意味着这个人已经在日本的企业中养成了日本式的工作习惯,而且很难加以纠正。单单是清除习惯的清零作业就需要5年的时间。可是在“麦肯锡”,如果工作了5年后还不能成为一个可以合作的伙伴就会被清除出去,这是公司的作风。所以花5年的时间进行清零作业根本来不及。例如,有一个35岁的人,毕业于东京大学,并且以出色的成绩进入了某个一流的企业,被期以厚望后送到哈佛大学商学院留学并获得MBA学位,就是因为他在13年的上班族生活中所养成的习惯难以纠正,结果最后都没有能够融入“麦肯锡”这个公司中。
  之所以要求20多岁的人开始这样做,是因为到了30多岁以后,想回到来路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回到来路越早越好。
  虽然说回到来路越早越好,但在那之前没有养成企业人的常识也会让企业为难。另一方面,如果聘用27岁以下的年轻人进入“麦肯锡”,因为在工作上面还显得比较鲁莽,在日本这个企业社会中难以使用。例如,在客户的面前不太注意礼节,随便地招手喊:“喂,出租”,常常招来周围的白眼。虽然说回到来路越早越好,但在那之前没有养成企业人的常识也会让企业为难。
  所以在日本,“30岁加减2岁”是能够开始新学习的适龄期。比这个年龄早不好,比这个迟也不好。当然也不是说在那个年龄段之内的人们都合适,为了能在“麦肯锡”这样的世界级企业里面生存下去,并且还想升迁,那么这个时机是最好的。还有,人们能不能成功也不单是年龄的问题。一般来讲,人们在这个年龄段进入企业,最后能够获得成功的人也仅占1/5左右。
  “麦肯锡”这样的公司和日本的企业不一样,是一个很特殊的公司,它不是靠团队生存,而是靠个人的技能生存。
  如果用酿造葡萄酒来形容这个人才培养的过程,那就是在28岁的时候开始酿酒,那么在其35岁的时候就能成为最好的葡萄酒。在日本的“麦肯锡”,我们早在1971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注重培养能在35岁左右发挥作用的人才。如果用酿造葡萄酒来形容这个人才培养的过程,那就是在28岁的时候开始酿酒,那么在其35岁的时候就能成为最好的葡萄酒。也就是说,这种方法我们在30年前就已经开始实施了。现在,那些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或者在日本各个业界活跃的人,很多都是出身于“麦肯锡”。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培养方针”符合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
而日本的企业,一般都是在22岁的时候就开始酿酒,在55岁才开始让他们成熟。在我刚刚成为经营管理咨询顾问师的时候,几乎所有大企业的董事们都是在60多岁以后才当上董事的。虽然“本田技研”的董事们是40多岁,但这也和企业的年龄较短有关。在那个时代,“麦肯锡”就已经能让还只有35岁的年轻人独当一面,的确是一个少见的企业集团。不过,日本也一直在慢慢地进步,现在也发展到了人们必须要在35岁就走上成熟的阶段。根据我在30年前就开始实施这种转换,并有聘用过500多人的经验,为了能够实现这个转换而实施新教育的适龄期只有30岁前后2年的这4年而已。
  但是,这个年龄标准,现在也许应该再降下来2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美国,30岁就已经显得有些迟了。当时在美国,我们聘用人员的标准是28岁加减2岁,也就是说26~30岁的人是我们选择的标准。所以如果日本现在也是这样的标准,也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

不能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 2 要成为锐利的商务人士 - 知性力II:全球管理大师职场励志巨作
公司的将来由你们创造
  20多岁的人不能只是按照公司要求的去做事情。其首要理由就是,公司只会教给你落后于时代的工作方法。20多岁的人不能只是按照公司要求的去做事情。其首要理由就是,公司只会教给你落后于时代的工作方法。
  我在《知性力——变革时代上班族的核心竞争力》一书中也详细描述过,几乎所有日本企业在4月份实施新员工教育的时候,都是让那些中老年员工来进行的。可是,那些老员工们只能教授那些陈腐的工作方法。在这个工作的创意和工作方法都需要进行大变革的时期,好不容易有了那些新鲜的、还什么都不知道的新员工,但如果还是向他们灌输并强迫他们记住那些陈腐的工作方法,那么这个公司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变革的了。
  因此,为了要改变公司,必须要有人在一些地方说一些谎言。至于怎么说谎言,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在15年前的时候,我是负责“麦肯锡”经营战略的董事,我当时就公开宣扬说:“一个人两台电脑的时代就要来临了。在家里一台,在公司里一台。”我的目的是希望把咨询顾问的工作方法进行一次大变革,使之能够紧随网络时代的步伐。
  可是,我的建议遭到了那些老年人顽强的抵抗。他们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当时的咨询顾问工作方式还沿袭着古老的传统,一般是挨家挨户地拜访顾客,并且一直保持低姿态看着顾客的脸色工作。于是我对那些老年人这样恳求说:“麦肯锡在网络社会到来的5年后必须有变化。可是,如果我们把旧有的价值观和咨询顾问的工作方法强加给年轻人,那么我们的公司就不会有变化。所以,我觉得不要再向新员工灌输‘咨询顾问工作的真谛是辛苦加顾客关系’这样的内容了。”
  随后,我们对新员工开始了全新的工作方法的教育,而且员工教育的主题定为:“5年后的麦肯锡应该是这个样子。”在那个时候,我们就已经把员工教育的重点放在了计算机和“知识经营管理”上面。我们要求员工用计算机进行产业分析,在一个项目结束后必须把从中得到的经验和信息进行集约化和类型化作业,并储存到计算机中,只要是“麦肯锡”的员工都能够检索到这些信息。正是因为这些信息的日积月累,我们构筑了全员共享的系统。当然,除了顾客企业的机密之外,我们把行业以及问题的性质、工作的推进方式等,只要是对其他人有用的信息都做成了数据库。因为这个作业过程持续了10年,而且我们在世界各地有超过5000名咨询顾问师在全力实施这个工作,所以才有了今天的“麦肯锡”。

不要强迫自己遵循公司陈腐的工作方法 - 2 要成为锐利的商务人士 - 知性力II:全球管理大师职场励志巨作
“麦肯锡”是因为采用了超前的工作方式才变得强大的
  当然,我们在15年之前并不是这样做事情的。但是我们对新员工说:“这个公司的员工都是按照这样的方式工作的,如果你们不学习这个方式就干不好工作。”虽然对新员工说了谎言,但结果是那些新鲜的、什么都不知道的新员工,在进入公司后的一两个月内就完全掌握了新的工作方式。虽然在后来的实际工作中,这些新员工们发现那些老员工们并不是这样做事情的,从而使得一些人产生了上当受骗的感觉,对公司有些失望。但是他们只学会了这种新工作方法,所以不管他们愿不愿意,只能按照新的方法开始工作。
  “麦肯锡”是一个人员“进”和“出”都很频繁的公司,员工每年的辞职率大都在20%左右。因此,掌握了新的工作方式并能够开始教授别人的人,在2年以后是40%,3年以后是60%,4年以后是80%,这样每年都会增加20%。只要这样连续下去,5年就能够使得公司全体变革成为理想的状态。实际上也是如此,5年后的“麦肯锡”有了显著的改变,变得非常强大起来。
  对新员工的教育可以让上一年来的员工去做,更好的方法是让新员工教育老员工。这样的员工教育就能够很好地向新员工传递“公司的未来必须由你们创建”的信息,而且老员工们僵硬的头脑也能够变得柔和一些。根据这样的经验,我一直提议在日本的公司里面也可以尝试做这样的事情。对新员工的教育可以让上一年来的员工去做,更好的方法是让新员工教育老员工。这样的员工教育就能够很好地向新员工传递“公司的未来必须由你们创建”的信息,而且老员工们僵硬的头脑也能够变得柔和一些。如果想适应现在这样变化激烈的社会环境,就真的有必要进行如此之大的改变。
  可是,没有一个公司能够实施我的建议,甚至连踏出一步的勇气都没有。只是一味地教授陈腐的工作方法,所以日本的公司很难有什么变革。不过另一方面,对于上班族而言,不论是什么时候只要想变就能够改变。如果所在的公司没有什么改变,那就尝试让自己有所改变。而且重要的是不要把自己不能改变的理由归结为公司的责任。

公司是“训练场”,还是“养老院”? - 2 要成为锐利的商务人士 - 知性力II:全球管理大师职场励志巨作
如果把公司当做训练场,实力就能快速增长
  还有另外一个理由,也让我觉得20多岁的年轻人不能百分百地听从公司的吩咐。那是因为很多公司自己都不知道应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年轻人如果只是按照公司的吩咐去做事情,什么都不多想,那么在工作时就不会有太大的压力,而且心情也会很好。但是在这样的工作过程中,人们的感觉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麻痹掉,变成了所谓的“公司人”。年轻人如果不想自己也成为这样的人,那么现在就需要认真地考虑一下,是把自己现在工作的公司看做是对自己进行教育的“训练场”,还是看做能让自己一生有口饭吃的“可以依靠的大树”。而且这个思考和决定越早越好。
  年轻人如果只是按照公司的吩咐去做事情,什么都不多想,那么在工作时就不会有太大的压力,而且心情也会很好。但是在这样的工作过程中,人们的感觉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麻痹掉,变成了所谓的“公司人”。这就意味着,如果把公司看做是“训练场”,那么即使很辛苦地工作也会让人的心情变得愉快起来。对年轻人而言,所有遇到的困难和障碍都是锻炼的机会。即使是上司的严厉训斥,也应该看做是一种对自己来说值得感激的锻炼。人们如果能够这么想,那么所有的经历就会对人生有益处。即使是令人讨厌的工作内容也能够坦然面对,比起在商学院里面的学习,这种在现实工作中的学习更容易消化和吸收,而且伴随着经验的积累,实力就会得到显著的提高。重要的是,积累起来的经验在将来可以适用于任何公司,所以为了积累经验,人们也就会主动去做一些上级要求以外的工作。如果一个人真的能这样做了,那么他的实力就会不停地增长。
  对年轻人而言,所有遇到的困难和障碍都是锻炼的机会。即使是上司的严厉训斥,也应该看做是一种对自己来说值得感激的锻炼。

在公司里面,要始终坚持公平无私的立场 - 2 要成为锐利的商务人士 - 知性力II:全球管理大师职场励志巨作
加入帮派的确能够早日出人头地,但跌落得也快
  另一方面,如果决定把公司当做是可以依靠终身的场所,那就应该把精力用在搞好内部关系上面。但是有些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那就是不要委身于一些特定的帮派中。例如,现在公司里的一个专务董事很有势力,而且自己的课长也和那个董事是一派的。如果听从课长的诱惑加入了那个专务董事的帮派,那么从20多岁开始就会让人另眼看待。但是一旦那个董事出了问题,那么这个帮派的人们也会受到牵连,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会被打入“冷宫”,或者被发配到偏远的地方部门。
  属于某些特定帮派的人,的确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出人头地,而且也会带给你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但是如果决定了一生都在这个公司里面工作,那就绝对不要这样做。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到你退休之前,那种能够呼风唤雨的人物至少会轮换4次以上。而且自己最初效忠的课长最终能当上社长的可能性也就只有0?2%左右。
  如果决定要在一个公司里面终老,就要尽可能地坚持公平无私的一贯立场。实际上,这才是在出人头地的竞争跑道上能够进行最后冲刺的最佳武器。所以,如果决定要在一个公司里面终老,就要尽可能地坚持公平无私的一贯立场。拓展自己的视角,不管是公司内外,尽可能和各式各样的人物交往。重要的是要让人觉得你是一个中立的人,不会徇私舞弊,也不会搞各种小动作。实际上,这才是在出人头地的竞争跑道上能够进行最后冲刺的最佳武器。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会不会在背后捅自己一刀”,才是社长在挑选自己接班人的时候最重视的条件。迄今为止,我接触过数不胜数的优秀管理者,他们都是用这样的基准挑选自己的接班人的。有很多人输就输在最后这个接班人选择的环节上。
  很多高层在挑选接班人的时候并不是按照能力标准选择的。一般来讲,经营管理者在选择接班人的时候,经常采用的原则是看自己退休后不背叛自己的人是谁。接班人可以不必是自己最亲近的人,但对于那些曾经向自己的对手摇头摆尾效忠的人以及在接班后有可能让自己的影响力消失的人,无论多么有能力也绝对不会提拔。所以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如果一个人被认为具有帮派的背景,那就没有什么机会了。
  经营管理者在选择接班人的时候,经常采用的原则是看自己退休后不背叛自己的人是谁。接班人可以不必是自己最亲近的人,但对于那些曾经向自己的对手摇头摆尾效忠的人以及在接班后有可能让自己的影响力消失的人,无论多么有能力也绝对不会提拔。这就意味着,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够得到公司上下所有人的信赖,就应该保持一贯中立的立场。因此,到退休之前保持住平稳的工作状态就是在公司里工作的最大目标。特别是那些期待自己有好运能当上社长的人,就更应该注意用公平无私的立场和态度贯穿始终。
  不过,公平无私不是说对所有的人都要应承。实际上那些对所有的人只会点头哈腰、笑脸相迎的“蝙蝠人”也会让人讨厌。特别是利用网络世界中的电子邮件的BCC功能,就能够立刻发现这些“蝙蝠人”的本来面目。所谓的“BCC”是一种送信方法,就是在同时给很多人发送相同内容的电子邮件时,收信人不知道还有什么人接到了同样的邮件。例如,“蝙蝠人”向你讲述了一些信息,而你觉得不是很可靠的时候,用这个“BCC”的方法就能够向很多人调查这个信息的真伪,所以在瞬间就能看清这些“蝙蝠人”的嘴脸。也就是说,利用网络调查和驱使公司内外的人际关系就能够让人们的谎言立刻大白于天下。

“社长是这么说的”是推脱责任的说法 - 2 要成为锐利的商务人士 - 知性力II:全球管理大师职场励志巨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