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外国散文名著快读 > 第94章 我在美丽的日本

第94章 我在美丽的日本

书籍名:《外国散文名著快读》    作者:向荣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背景搜索]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现代派文学先驱,小说家,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的童年是在死亡的阴影下度过的,父亲、母亲、祖母和姐姐相继去世,16岁时惟一的亲人祖父也离他而去。孤儿的生活使川端饱尝世态炎凉,也让他过早地在《十六岁的日记》中思索生死的问题。他26岁那年,相恋4年的未婚妻撕毁婚约,又给了他沉重的打击。这些经历对川端的创作生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他一生都无法摆脱死亡和虚无的纠缠。1924年,川端和横光利一创办《文艺时代》,宣告新感觉派的诞生。川端大胆借鉴西方现代派手法进行艺术探索,成为新感觉派的干将。1935年,《雪国》的发表标志着川端形成了独特的创作个性。1968年,川端“由于他的高超的叙事艺术,以非凡的敏锐表达了最具有民族本性的日本灵魂”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二位获奖的东方作家。1972年,川端饮煤气自杀。

  川端的文学创作集唯美派和现代派于一身,融个性与民族性为一体,对日本现代文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代表作有:小说《雪国》《千鹤》《古都》;散文集《我在美丽的日本》等。

  [内容精要]

  川端的创作从反对传统、倡导现代出发,最终又返回传统,实现了两者的完美融合。川端作品中那种“诗一般的的纤细情韵”,很容易使人回忆起纤美精致的日本平安朝文学。不过,从川端作品的象征主义手法和自然主义描写,又可窥见西方现代文学的印迹。这种既具个性又带有强烈的日本气质的创作风格,使戈温·鲍德曼·佩特森等评论家认为:“仔细阅读他的作品,会发现西方作品中不曾有过的美学体验。”

  《我在美丽的日本》是川端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散文作品的汇集。川端在文集中抒发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迷恋,对艺术之美的感悟以及对死亡的观照。

  在文集里,记游性散文占很大的比重,从伊豆的温泉到浅草的公园到西国诸地,都留下了川端徘徊留连的足迹。川端与传统日本文化对大自然的钟情一脉相承,在记游散文中,川端以其对自然景色精妙细腻的描写表达自己对自然之美的体验和迷恋。《伊豆的印象》《伊豆温泉记》《伊豆序说》诸篇写于川端创作《伊豆的舞女》前后,是川端记游散文的精品。在文中,川端以日本画一样纤细简约的文笔描写伊豆的自然美景,讲述当地的风土人情,于精美的风景描绘中渗透了一个作家观察社会的敏锐与力度。

  艺术之美是川端探讨的又一个主题。《我在美丽的日本》是作者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答谢词,川端漫无边际而又幽雅流畅地谈论了日本的艺术传统,表现出他极丰富的艺术感受力和对日本文学的挚爱。散文《花未眠》从一个别致的角度探讨艺术美。作者以自己夜半起床发现“花未眠”的经历生发开去,感悟艺术创作的玄机,并指出“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极富启发性。

  此外,文集中有些文章反映川端对死亡的思索,如《临终的眼》《菊花》等。

  川端站在佛教精神的终极境界来返观存在于永恒和瞬息之间的美与生命,显示出不同于西方的“东方式的虚空和虚无”。

  [精彩片段]

  伊豆序说

  世人说:伊豆是诗之国。

  一个历史学家说:伊豆是日本历史的缩影。

  我在这里添上一句:伊豆是南国的模型。

  也可以说,伊豆是有山有水的风景画廊。

  整个伊豆半岛是一个大公园,是一个大游览胜地。也就是说,伊豆半岛处处都可以感受到自然的恩惠,富有变幻无穷的美。

  现在,伊豆有从下田、修善寺和热海三处入口。不论从哪一处进入伊豆,伊豆会首先以它的应该说是乳汁和肌肤的温泉来迎接来客的。毫无疑问,伊豆这三处都会让来客产生不同的感触。

  北边的修善寺路和南边的下田路,在天城岭上汇合。山之北称为伊豆的入口,属田方郡;山之南叫做里伊豆,属贺茂郡,北与南不仅植物种类和花期不同,南边的天空和海的颜色充溢着南国的风味。东西约四十四公里,占半岛的三分之一的天城火山山脉,与半岛三面环海的黑潮一起,给伊豆着上无边无际的颜色。如果把山茶花称为海岸线之花,那么石楠花就是天城之花。山谷之深,原始森林之严峻,使你不会认为这是个小小的半岛。它不仅是作为猎鹿山而闻名遐迩,而且越过这个天城会体味到伊豆的旅情。

  人们俏皮地把开往热海的火车称做情侣车。男女殉情是热海着名的产物。热海在伊豆就是如此出名,它也是一个关东温泉中具有近代式的都市。

  如果可以把修善寺称作历史的温泉,那么热海就是地理的温泉。修善寺附近充满一派寂寥,热海附近则显露出华丽的明朗。从伊豆山走向伊东的海岸线,会令人联想到南欧,这是伊豆开朗的容颜。即使同样是南国式的,里伊豆的海岸线,却是多么像一首朴素的牧歌啊!

  ……

  (摘自《我在美丽的日本》,叶谓渠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名言佳句]

  风雅,就是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美的存在与发现》)

  [内容赏析]

  川端康成在诺贝尔文学奖的答谢词中说:“以‘雪、月、花’这类词来表现四季转换的美,在日本被视作包含有山川草木、宇宙万物以及大自然与人的感情之美,乃是有历史传统的。”川端完全继承了日本古典诗人们对自然之美的亲近与痴迷。当谈及“月之歌人”禅宗大师明惠,川端对那种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极是推崇:“望月之人变成了月亮,他所望的月亮变成了他,他已浸入自然,与自然合而为一”。因此,川端用他那极端丰富的感受性去感应自然界的春风秋月、落花流水时,他笔端流出的那些优美灵动、简约含蓄的文字便具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美感和不露声色的动人力量。

  在川端的记游散文中,要数写伊豆的散文最富情韵,最精致感人。为了写《伊豆的舞女》,作者曾数次去伊豆感受生活,在来来往往中对伊豆的一草一木已是熟稔得犹如故土,写起来便如数家珍,也格外动情。

  所选的《伊豆序说》虽写于《伊豆的舞女》完稿后8年,然而川端描写伊豆的山川人情依然像当年一样情真意切。文章开篇便指出:“伊豆是诗之国”,“伊豆是有山有水的风景画廊”。接下来,作者用日本画一般清俊幽雅的笔调勾勒出伊豆的山形水色,含蓄凝练中蕴含着对伊豆山水情意缠绵的渲染。作者由伊豆的火山地貌联想到“男性的力量”,把汩汩温泉象征为“女性乳汁的温暖和丰富”,立意精巧把外界事物投射在心灵中的瞬间意象生发为有声有色的艺术情境。正如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所说:“他对那种纤细的美的热恋之情和充满表情的象征语言,显示了自然的生命与人类的生命的结合。”在倾情描摹伊豆景观时,川端没有忘记关注热海男女殉情之风俗。在美景中谈论死亡似乎不太和谐,但这恰好反映出川端的创作个色。当万物达到美妙至极的境界时,川端却透过美丽感悟到它的永恒与短暂,这样的感悟就使川端的作品弥漫着一种唯美而感伤的情调,在幽幽慨叹中触动了我们心灵中最柔软的部分。

  [专家建议]

  川端的作品带着典型的日本文化特征,纤美而感伤,这是他的作品的独特魅力所在。但对于其中的虚无主义思想,阅读时应辨证看待。

  推荐版本:《我在美丽的日本》,叶谓渠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