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诡闻录 > 第7章

第7章

书籍名:《诡闻录》    作者:李东礼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经过周密的计划,一天晚上,当观众散去,脚步声又在舞台楼梯间响起的时候,三人先是把所有的灯都打开,再一齐动手,把戏院所有的门都反锁上,而后一人拿一把手电筒,顺着楼梯,自下而上,逐层逐间地进行地毯式的搜查。他们从一层搜查至四层,也不睹所疑。正奇怪之时,忽听地下室的铁门,发出只有在用力开关时,才有的那种沉重的哐啷响声,齐声惊呼:“到地下室了!”几人就一起往地下室飞奔而去。可到地下室一看,地下室的铁门却是锁得好好的。

  他们在宿州大戏院的这次逮鬼行动,曾在宿县城关作为奇闻轰动一时。

  令人奇怪的是,自这次逮鬼后,脚步声就没在大戏院舞台上的楼梯间响过。

  参加逮鬼的三人,至今还有两人在世。

  御砚

  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淮北收藏爱好者余平先生夜做一梦,梦见自己到了一个非常幽静的地方,有两人正在一条形石桌上下棋。面对他的人年轻些,背对他的是一位老者。老者衣襟宽大,头戴三国士人常戴的那种头巾,头也不抬地招呼他说:“来啦?”还没等他答话,又头也不抬地指着旁边一方巨砚说:“那东西是你的,拿去,物归原主。”他看了看那砚说:“我不要,我拿不动。”老者还是头也不抬地说:“有人送。”他一抬头,见一高大的黑脸汉子已将那砚抱起。他就往回走,那汉子跟着他。走没多时,他醒了。

  三天后,余先生的家响起了敲门声。他开开门,见他的一位身材高大的朋友抱着一方巨砚出现在他面前。当砚被展放在桌子上后,他第一眼就觉得眼熟——如梦中所见。他立刻打开砚匣,细细地验看起来。砚是上品青花端砚。砚体呈椭圆形,长三十六厘米,宽三十点五厘米,厚四点八厘米,重十三点六二五公斤,其上“墨雨”、“冰纹”罗布。砚堂之上有“眼”,“眼”左右各雕一龙;砚堂之右有清代藏砚大家、清四会知县黄任的铭文:端溪温润玉价重百车佢;砚堂之左有李仲的铭文:帝鸿墨海世不见近爱端溪清紫砚,并各有印章。砚背面有乾隆皇帝御题: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之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落款处刻有“乾隆七年秋月”和“古月”二字的方印。砚匣为紫檀木制作,做工精细。余先生得此宝砚,在欣喜之余,还时常为他梦之奇异而咨嗟不已。

  馍缩

  砀山县村民某男盛年早逝。他的家人在进行祭奠活动时,按当地风俗把几个馒头用碗盛着,放在他棺材头前。过没一会儿,见其中的一个像被人手握得一样,慢慢地萎缩起来,最后缩成了一个结实的疙瘩。睹者络绎。

  天坑

  湖北省五峰县谢家坪乡姚家坪村,有个被当地百姓呼之为天坑的天然溶洞。洞三面环山。山最高处海拔一千八百米,态状奇。洞口呈不规则椭圆形,最宽处约十五米。洞壁垂直若井,邈远无底。不论白天黑夜,皆有气流从中喷薄而出。受气流影响,在洞周边二十米的范围内,方向不同,气象、气味也各异。人站在洞西北方,可闻到鱼蛇的腥味;站在洞东北方,会感到冷风刺面;站在洞的其他诸方向,则觉得热气袭人。气象、气味的变化,又影响着周围植物的生长发育。在闻到腥味的地方是寸草不生,在冷气凛然处是花丰叶茂,在热风处则木枯绿萎。到了冬季,气流遇冷致雾,涌升达空,若玉柱塞顶天地间,与青山相映,令人怡目快心。

  观洞者终年不绝。然皆是绕洞而窥,从无人敢下入洞中。

  洞反季

  湖北五峰县五峰镇西北约十公里处的暑山山谷中,有一岩洞宽约一点二米,高约一点五米,水平进深约五十米,浑然天成。其内气温冬夏截然相反。在盛暑三伏天,是寒冷透骨,四壁上结着一层薄冰。然夏季一过,温度就逐步升高,冰就渐行融解。及至冬季,竟雾腾汽绕,类若蒸笼。地质学家前来考察后认为,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异常现象。究其因不明。

  通天柱

  一九六四年一个星期六的晚上,在泗县长沟中学读书的范永海离校返家。时月光昏朦,四野隐幽。他独自一人在乡村的道路上走着,心中胆怯,就边走边不住地四下张望。蓦地,他见身后竖起一道黑杠,黑杠直拔天际,就如同一座高不见顶的烟囱一般。他吓得拔腿就跑,边跑还边回头看着。他见那黑杠慢慢地向他歪倒过来,就像要把他压在下面似的。跑有半里路后,到了一个叫官庄的村子的打麦场上,再看那黑杠时,没了。

  自尽女

  某女,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以知识青年身份下放到濉溪县某村。到七十年代初,与她一批下放的或者是招工,或者是上学,都陆续返城了,只有她还在农村待着。她父亲虽是淮北矿务局某矿的财务科长,然人不谙交际,她本人也是秉承父性老实本分,因此对她来说,何时返城似乎是遥遥无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情绪越来越低落,本来就不大爱说话的她更加沉默寡语。偶尔能听她说的就是“想死”。

  一九七二年春季的一天下午,某女从乡下返回家中。她家住的是两间平房,她的卧室是靠平房后墙搭建的一间棚式小房子。晚上,她的表现并无异常。她平静地吃了晚饭,洗漱过后就到自己的房间去了。可是第二天早上,习惯早起的她在家中人都起来后,却还在睡着。她父亲透过她房间门上的玻璃往里看,她虽然睡得很安详,但床前可疑地多了一只小瓶子,就喊她,可怎么喊也喊不应。她父亲撞开门进去,拾起瓶子一看,才知她喝了敌敌畏。摸摸她身上,见还软,就把她拉到医院抢救。然为时已晚,她没有被救活。

  某女死后的一天早上,天还没亮,一邻女到院中公用自来水管处淘米,见生前爱干净的她正在那里洗衣服。邻女吓得未敢淘就退了回去。又数日,某女家后排房子一户主妇的妹妹从阜阳来看主妇,进了她家门,就作某女腔哭个不停。有经验的主妇就问:“你是谁?怎么附在我妹妹身上哭?”她说:“我就是住在你们前面一排房子的。”某女的生母几年前已病逝,这位主妇就跑去把她的继母叫来。某女的继母来了后说:“是你自己喝的药,你来闹啥?”主妇的妹妹仍作某女语:“我只喝一口,喝过就后悔了,没有人救我。我去找我爷爷,他拿棍子打我,又去找我妈,我妈撵我,没有办法,我就待在门前的葡萄树下。”某女家门前是有棵大葡萄树。某女的继母说:“他们不知道情况,我送你去,别在葡萄树下了,你走吧。”当天,某女的继母去了她爷爷和她母亲的坟上烧了些冥纸,作了一番祷告。此后就没再发生与某女相关的事。

  怪胎

  泗县长沟陈宅学校教师江淑华,无锡人。她怀孕前后正值夏季,夜晚为乘凉经常睡在室外。有村妇告诉她:“怀孕不能睡外边,睡外边会生妖怪。”她不信,一笑置之。一九五八年麦收后,她临产了,给她接生的,是学校附近邵庄邵开富的妻子。小孩一生下来,就长着一身毛,直蹦着要跑。邵妻伸手抓住小孩的胳膊,大声喊叫产妇的丈夫,说:“你的孩子是妖怪,快来!”江老师的丈夫跑来一看,转身抓起粪耙子,照着孩子的头就是一下,小孩即时昏了。他又找条绳子把孩子的手捆上。细看时,孩子为女性,两眼长在额头上,鼻嘴都有形无孔。后脑勺上长着一撮黑毛,掀开毛看,是一个圆形的嘴巴,嘴里长着雪白的兽状牙。

  这样的“孩子”,做父母的自然是不会留着,他们把她杀死,埋了。

  头魂

  某男,淮北市杜集某村人。在埋葬他嫂子时,掘墓人从地下挖出一个骷髅来。他拿起用手敲着说:“你这儿多舒服,等等我来和你做伴。”在场者皆认为不吉。几个月后的一天,他蹲在村中一十字路口东北角,对着地下,久视不起。一过路的熟人问他:“你在那儿干什么?”他头也不抬地说:“我找我的头魂,我的头魂没有了。”问者以为他是开玩笑,未予在意。过数日,刚吃过午饭的时候,他骑着摩托车路过这里,停下车又蹲在这地方和村人说闲话,一辆自南向北行驶的带拖挂汽车,在会车时开出道外向他们冲来。其他站着或蹲着的都躲过了,唯独在最北边的他被车轧死。

  上树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砀山县周寨村一带,活跃着一位拉二胡的盲人。他乐感丰富、技艺精湛,不仅能准确地拉出各种曲调,还能乱真地模仿鸟类和各种动物的鸣叫。孤身一人的他靠着这在街头卖艺,总算还能获得人们的些许馈赠,勉强度日。

  民国三十四年的一天,他像往日那样带着行囊,又一大早去赶周寨集了。经过无数次的磨炼,他凭着一根棍子就能知道一路上哪里高,哪里低,又在哪里要拐弯。不用人领,他能从家到集上,又能从集上回到家。这天他到周寨集后,因为收场收得晚了些,到傍黑时分,才开始往回返。

  离开周寨有两里路的样子,他估摸着这时天应该是黑透了,听到迎面渐渐走近的人声和车马声。他习惯地停住步子,往旁边闪了闪,好让人车过去。不想车马到他跟前停住了,一个人从车上下来对他说:“师傅,我家主人久仰您的才艺,特命我专程来接您,请赏光上车随我去。”

  这样的情况他过去也经历过,没有多问就在来人的搀扶下上了车。车行有一顿饭的工夫在一个地方停下,他听到了嘈杂的人声。过了一会儿,接他的那人对他说:“我家主人请您到楼上去。”

  他感到被人搀扶着到了楼上。他被引导坐下后,有人把二胡递给他。他调试一下,开始了演奏。优美的旋律不断地博得一阵又一阵的喝彩声和掌声。他拉了大约一个时辰后,有人给他送来了饭菜。他吃了,觉得很香。

  饭后没多久,他又被请求拉起来。受到善待又为听众热烈情绪所感染的他格外兴奋,他倾平生所学,一曲接一曲忘情地拉啊拉。大约三个时辰后,他有些累了,就停了下来。然而就在这时,他觉得周围出奇地静了,静得似乎连一个人也没有。他端坐着,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不一会儿,响起了附近村庄的鸡鸣。

  又过了约半个时辰,凭经验,他知道这时天应该是亮了。他听到从身下传来谈话声。

  “喂,你看那大杨树上是什么?”男甲的声音。

  “那不是个人嘛。唉呀,怎么像瞎子!”男乙的声音。

  “瞎子?瞎子怎么会上到树上去?”男甲的声音。

  “不是他是谁,手里还拿着二胡哪!”男乙的声音。

  “他跑到树上干啥?谁把他弄上去的?”男甲的声音。

  “问问他。喂,瞎子,你上到树上干啥?”男乙的声音。

  瞎子茫然地说:“我不是在楼上吗?”

  男甲说:“你不是在楼上,是在大杨树上。”

  瞎子说:“不对吧,我明明是坐在楼上的板凳上。”

  这时候,已经到了农人下地干活的时候,瞎子上到大杨树上的消息,如晨风一样迅速传播开来,人们都跑来看稀罕,很快就观者如市。瞎子的回答引起他们一阵哄笑。男甲接着说:“你是坐在大杨树的树膀子上,不是坐在板凳上。你是怎么上到树上的?”

  至此,瞎子似有所悟。于是向人们讲述了昨夜所历之全过程。人们都相信他的话,因为古老的大杨树根深叶茂,树干粗到两人还抱不过来,即使是健壮的人不借助工具也休想爬上去,何况还是带着行囊的瞎子呢?男甲和男乙在反复叮咛他千万不要动后,跑回村子拿来了梯子和绳索。他们上到树上,把绳子拴到瞎子的腰上,小心翼翼地把他吊了下来。

  瞎子是如何上到树上的?是人为?鬼为?还是怪为?众说纷纭。但瞎子上到了几丈高的大杨树上,却是不争的事实。

  藏獒

  萧县一村村民某,在西藏生活期间与一藏民关系甚笃。他因故回乡时,这位藏民送给他一只不足月的藏獒幼崽。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小藏獒很快就长到一百多斤,成为一只少见的大犬。

  某的家只有兄弟两人。一九六六年开挖新汴河时,兄弟俩都被生产队派去挖河,他们不得不把藏獒带着。挖河的民工都在食堂吃饭,而且是定量的,怎么解决藏獒的吃饭问题呢?兄弟俩没法,只好每人每顿从自己的份饭里省一个窝窝头给它吃。藏獒吃了三天,到第四天时,怎么给它它都不吃了。兄弟俩就把给它的窝窝头留在他们住的庵子里,上工去了。兄弟俩一走,藏獒就忙活了起来。它先是在它居住的这个区段前后左右遛了一圈,而后选择一个生火做饭的庵棚,在其门前趴下,不叫也不动。庵棚的主人开始不解其意,待藏獒待得久了,估摸它可能是要吃的,就给它一个窝窝头。藏獒吃了,就离开这庵棚,走到另一个生火做饭的庵棚,又是趴在庵棚的门前,又是不给吃的就不走。半天时间,它趴了两三个庵棚,要了两三个窝窝头,肚子也就饱了,自然也就不用吃主人的窝窝头了。此后,藏獒日复一日地用这种办法讨饭,在跟随主人在新汴河工地生活的两三年里,没再让他们省过饭给它吃。

  摘心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的一个星期三,湖北省某医学院有个班级的学生上解剖课。解剖课有个约定俗成的规定:三个学生分一具尸体,轮流主刀。一男生认为,光靠白天上课的时间,个人主刀的机会太少,要晚上一个人单独做。其他学生笑他没有这个胆子,他满不在乎地说不怕。到了晚上,他真的一个人去了解剖室。他先是按照惯例,向十几具已经解剖和尚未解剖的尸体致敬,申明不是对它们不尊重,而是学业需要,敬请谅解。他所在小组分到的一具尸体的四肢,已在白天解剖过,他就划开这具尸体的胸膛和腹部,对内脏器官逐一查看。看过后,他动手摘尸体的心脏。在他一手握住心脏,另只手持刀就要割断连接心脏的血管时,戏谑地说:“我摘你的心你不疼吗?”这时忽见一具尸体坐起来怪腔怪调地说:“我们好疼啊!”他立时就两手一撒,倒在地上死了过去。

  原来,那坐起来说话的尸体是一位和他开玩笑的学生乔装的。那学生窃随他进了解剖室,在他去取手术器械时,趁机躺在了几具尸体间。值得庆幸的是,那吓死的学生经抢救幸免于难。

  血馒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