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你为什么不道歉

宠文网 > 哲学心理 > 你为什么不道歉

令人困惑的道歉

书籍名:《你为什么不道歉》    作者:哈丽特.勒纳
    《你为什么不道歉》章节:令人困惑的道歉,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我的一位来访者是个暴脾气,经常因为各种小事对儿子破口大骂,比如车库门没关好等。过了一会儿看到孩子垂头丧气的样子,他便道歉称:“儿子对不起,我的话让你难过了。”无论什么事,他都是这样表达歉意的。

他的儿子对我说:“我很讨厌这种道歉方式,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不舒服。”这个孩子感觉到了问题,但无法确定是什么原因导致父亲的道歉总是模糊不明,导致应当承担责任的主体不清不楚。他只知道父亲的道歉让他感到很不舒服,不知所措。

说到这个父亲的错误,它反映出的倒不是道歉者的强词夺理或逃避责任,而是具有典型特征的焦虑型家庭的令人困惑的思维方式。无论任何组织系统,焦虑程度越高,个体对他人的感受和行为(而非对自我感受和行为)所负的责任就越大。受此影响,人们往往会做出混淆因果关系的判断,如“向你爸爸道歉,你让他头疼了”。实际上,正确的判断应当是这样的:“向你爸爸道歉,你明知他头疼还把音响声音开那么大。”

◇“看看你做了什么!”

下面来举个例子说明令人困惑型道歉。这件事发生在几十年前,那时我的儿子马特才六岁,有一天,他和同学西恩在一起玩,不知怎的,马特从西恩手里抢走了玩具,怎么也不肯还给对方。西恩没有办法,趴在地板上哭闹起来,一边哭一边咚咚地用头撞击地板。

西恩的妈妈就在旁边,她马上跑过去,开始声色俱厉地教训孩子。奇怪的是,她既没有阻止西恩停止撞击,也没让马特归还玩具,而是这样斥责马特:“马特,看看你做了什么?”她指着哭闹不停的西恩说:“看你干的好事!你让西恩在不停撞地板,马上向他道歉!”

马特一头雾水,这也不能怪他。这位妈妈让马特道歉,不是因为他抢了西恩的玩具,而是因为西恩在不停地用头撞击地板,这难道不奇怪吗?换句话说,她要马特承担的责任不是“抢玩具”这一错误行为,而是另一个孩子的举动。马特把玩具还给对方,一句话也没说便走开了。后来我告诉马特,他应该为抢玩具这件事道歉,但西恩用头撞地板这件事并不是他的过错。

如果当时马特为西恩的行为承担责任,这份道歉就会给他带来毋须有的麻烦。换句话说,他要承认的是自己没做过也不会做的事。同样,这样做也会给西恩带来风险,他会拒绝接受自我管理愤怒情绪的能力和责任,以后都用撒泼打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讨价还价”式道歉


“讨价还价”也是一种会让道歉感觉变味儿的错误做法,道歉者似乎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道歉了,对方就必须宽恕和谅解自己。如此一来,道歉仿佛变成了对对方的慰藉。实际上,道歉不应被视为人际关系中讨价还价的筹码,不能认为只要道了歉,对方就必须宽宏大量地既往不咎。

在密切的人际关系中,“你能原谅我吗”“请原谅我吧”,这些都是重要的仪式化表达,不能轻易脱口而出。当然,如果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中,受到伤害的一方认可并接受你的歉意,请求对方谅解并无不可。但是,如果道歉者期望或要求对方的宽恕,或是在时机并不成熟时要求对方的谅解,结果只会把道歉搞砸。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唐恩同意14岁的女儿跟机车好友出去兜风,他的妻子西尔维娅禁止这样做,唐恩一直以来都遵守这一规定。但是这次他食言了,还让女儿保守秘密,因为妻子知道后一定会大动肝火。

几天后,女儿意外说漏了嘴,西尔维娅得知后快气死了。对于自己的错误行为(允许女儿骑摩托车兜风和约定保密),唐恩表现得满是悔意。他不停向妻子道歉,发誓绝不再犯,然后便力求西尔维娅原谅自己。

当妻子表示无法原谅时,唐恩就继续施加压力,对她说:“我知道这次错得离谱,你会有好一阵子生我的气。如果有什么办法能改变这种情况,请告诉我。”

唐恩坚持请求原谅的做法让西尔维娅很苦恼,这种压迫让她失去了自我恢复的情绪空间,无法做到真心实意的宽恕,即使原谅对方,感觉也像是被逼无奈的结果。更糟的是,几次请求宽恕失败后,唐恩开始对她发起火来。这下子让西尔维娅感觉事情好像翻了个,唐恩居然成了受害者,这让她更加无法原谅对方了。

不难看出,如果犯错的一方道歉之后马上要求得到原谅,这种做法会压缩受伤害方必需的情绪恢复过程。在道歉方的请求下,后者心肠一软往往会草率地原谅对方,殊不知这样会剥夺自己必要的体验愤怒和痛苦的过程。

真诚道歉时,每个道歉者都希望能获得对方的谅解和宽恕,但是这种宽恕不能强求,否则它会让对方感到为难,让这份道歉变得面目全非,甚至造成更大的伤害。真诚的道歉,需要给对方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化解伤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道歉的目的。



令人反感的道歉


对那些压根不愿跟你对话的人来说,最好的道歉方式莫过于闭口不言。

有个叫丽萨的女人,睡了好友塞丽娜的丈夫,这件事让塞丽娜怒火中烧,明确表示不想再和丽萨有任何联系。塞丽娜开始努力忘掉丽萨,在绯闻公开后和丈夫一起挽救摇摇欲坠的婚姻。

几年后丽萨参加了戒酒互助会的辅导班,导师鼓励她回忆做过哪些伤害别人的事,建议她打个电话过去道歉,弥补自己所犯的错误。通过联系共同好友,丽萨找到了塞丽娜的电话号码,留言称和其丈夫出轨是自己这辈子所犯过的最大的错误。她希望能找个机会和塞丽娜见面,跟对方说说内心的想法。

丽萨的语音短信再次揭开了塞丽娜的伤疤,对方希望见面的请求让她好不容易平复的心情重新燃起怒火。后来丽萨又发过一次语音信息,补充道:“如果你能听听我对这件事的陈述,或许会原谅我的所作所为。”明智的塞丽娜选择了不做回应,丽萨只好写信再次表达同样的请求。这一次,塞丽娜看也没看就把信件丢进了垃圾桶。对她来说,丽萨的请求无异于对自己的再次侵犯。

丽萨的确需要原谅自己,但是这种自我宽恕过程不应让塞丽娜卷入其中。要知道,道歉的目的是平息和缓和受伤害一方的情绪,不能为了自我辩解、摆脱内疚或促进恢复过程而去骚扰或纠缠对方。丽萨在心理辅导班上学到的补救方式,只有在不会对对方或他人造成伤害的情况下才适用。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在这种事情上做到宽宏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