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乱谈三国网络文集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乱谈三国网络文集

第78章

书籍名:《乱谈三国网络文集》    作者:
    《乱谈三国网络文集》章节:第78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于是,大家都以能攀上诸葛亮为荣,查祖籍、查姓氏、查出生地和落脚地,争相宣称诸葛亮是属于他们的。  最有理由说诸葛亮是他们那方人的,自然是山东人。因为诸葛亮本传明载:“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琅邪是汉代的王国名,其政区地位与郡相同。故琅邪国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到诸城一带。阳都是琅邪国下面的一个县,今属山东沂南县。阳都故城遗址,就在今沂南县南砖埠乡的黄疃庄,那里立有“阳都故城”的石碑。  本来,说诸葛亮是山东人有史可据,然而山东人对诸葛亮到底是山东的哪一方人仍有争议。诸城人说,诸葛亮是他们那里人,因为在诸葛亮兄长诸葛瑾的传里,裴松之注《三国志》引韦昭的《吴书》说:“其先葛氏,本琅邪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因以为氏。”按《吴书》的记载,诸葛家族本姓葛,原籍诸县即今诸城,徙到阳都后为有别于当地的葛姓,阳都人便称他们为“诸葛氏”。这是诸城人说诸葛亮老家在诸城的理由,也有史可据。  除了诸城人有争议外,临沂人、沂水人也有争议。一些书籍包括工具书对诸葛亮故里的说法也不一。有的说是在沂水县,有的说是在沂南县,有的说是在临沂市。这三地的争议主要是行政区划的变更所致。在1961年前,阳都故城遗址在沂水,1961年后,划到了沂南。临沂曾是沂州府的治所,阳都县原属沂州,所以临沂人说诸葛亮是他们那里人也有理由。  当山东人相互争论之时,河南人采取查姓氏起源的办法,考证出诸葛亮的祖先是河南人。在《中国姓氏寻根》这本书里,对葛氏的根一直追溯到远古时能歌善舞的中原部落葛天氏,葛天氏部落的后人就姓葛。夏朝时,在河南东部还有个葛国,其国君为葛伯,这葛伯的子孙也姓葛,而诸葛氏就是从葛氏演变而来的。  我们湖北人也参加过这场争论,主要是跟河南人。河南人说诸葛亮是河南南阳人,他十年耕读的地方就在南阳,这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己说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裴松之所引《汉晋春秋》也说:诸葛亮“家于南阳之邓县”。襄阳人说:《汉晋春秋》说到诸葛亮的家还有一句话:“在襄阳城西二十里。”襄阳人指出,邓县在北周时已撤消,汉代的邓县隆中早已归属襄阳,并以晋代就在隆中建有武侯祠为证,认定诸葛亮是襄阳人。这场官司打了很久,后来清代襄阳人顾嘉衡去南阳做了知府,为平息这场争端专门题了一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  这位知府的话是有道理的,如果要辨起来,襄阳人南阳人都应该知道,汉末的襄阳、南阳都属于荆州。襄阳是荆州南郡的一个县,南阳是荆州的一个郡,诸葛亮不论是襄阳人还是南阳人,都是属于荆州的。从公元194年诸葛亮十四岁上随叔父到荆州,到公元214年三十四岁时离荆入川协助刘备攻取成都,诸葛亮在荆州共有20年之久。赤壁之战后他督理荆州的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屯临丞今湖南衡阳市。刘备借到荆州后他转到南郡江陵,与关羽等一起守荆州。除荆州外,他在益州也有20年。荆州是他的成长之根、创业之基;益州是他的治国之所。荆州、益州成都都是诸葛亮的第二故乡。  按照我们中国人以出生地定籍贯的惯例,诸葛亮的原籍应是山东,他是山东人无疑。襄阳或南阳,荆州和成都等,都是诸葛亮居住地,讲籍贯不必去争。  有人说,诸葛亮是大家都喜欢的人,让他多兼几个省籍,有什么不好﹖古希腊的大诗人荷马,不是曾有七个国家声称是它们的公民吗﹖我们说,诸葛孔明作为中华民族一位不可多得的先贤,他不是属于哪一家的,而是属于我们全民族的。                    

        空城计之合理性(上)        

            单纯视为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赌博,未免太小看空城计的合理性。

            事先的安排与事后的变化不多考虑,断章取义仅凭焚香弹琴的从容悠情,以管窥天或坐井观天,见识有如瞎人摸象,难以得见全貌。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前后文仔细端详,把时间背景及细节过程娓娓道来,方可探知究竟,事实胜于雄辩,而不是猜想可能,或是感觉应该如何。

            诸葛亮在得知街亭及列柳城尽失时,正着手安排北伐军撤兵事宜:所以一开始就安排关兴及张苞各引精兵三千人投往武功山,又令张翼先遣剑阁以备妥归路,再命马岱及姜维殿后准备埋伏,最后移民天水、南安及安定等三郡官吏军民皆入汉中。而诸葛亮亲率五千兵马运粮,这些分拨安排,正是打算撒兵的序列开始。

            可惜总有人错认为诸葛亮只用一座空城打算对抗司马懿,或是讹言成毫无准备之下被迫迎战,事实上诸葛亮在事前的分拨安排,却鲜少人知。事前已有埋伏,才敢布局示疑,这与事前没有准备,赌运气冒险一博的情形迥然不同。老是往司马懿「养敌自保」,或是诸葛亮「冒汗走险」等方面猜测,不如仔细落实事件的「前因后果」,还比较具体根据而不沦于幻想迷惑。

            从火烧新野及博望用水开始,屡被吓得惨败的魏军官兵,在其心目中,诸葛亮是个善用诱兵的奇兵专家。而且魏军亦向来善用诱兵,从早年的濮阳之役诱取吕布,以及官渡之战诱斩文丑等,魏军早知贪饵受诱的下场──壮烈牺牲地重创负伤。诸葛亮高举北伐大旗,集结大军来袭,不管是移动三郡居民或是节度蜀兵诸将的行动,都不会是小活动而不为人所知,纵使司马懿不知蜀兵虚实,也能知悉蜀兵曾有大规模的移动。但是司马懿等魏军在西城跟前所看到的蜀军,却无任何大规规重兵,这些蜀军怎会消失不见呢?移防的蜀军人在何方呢?会不会是埋伏准备袭击呢?是不是诸葛亮打算用少人的诱兵引导魏军入城受死,以诸葛亮为蜀军的最高领导,谁敢掉以轻心看扁?

            司马懿再冒失也要盘算诸葛亮的麾下大将,像关兴、张苞、马岱及魏延等蜀兵诸将,是不是全都聚集在西城等死,还是隐匿在旁,虎视眈眈伺机而动?或是研判蜀兵诸将悉数逃亡,仅剩诸葛亮一人落单,眼中没有蜀兵诸将存在,除非司马懿得意豪赌,自认逮到没有护卫兵团的集团主帅,这若不是运气太好,就是诸葛亮设下陷阱,以诱兵请君入瓮。

            司马懿原本不信哨兵报情,亲自探敌求证后,于是采取谨慎的措施。先行后退,再缓徐图:若有埋伏,则顺势引退;若无埋伏,则再兴战事。从司马懿不久又重回西城,盘问当地居民有关蜀军虚实,便可得知司马懿的确有卷土重来的军事行动,并非像有人所说的「魏兵一路吓回长安」。先退一步,保持安全距离,再另谋主意,而非惊吓大逃。

            后来就在武功山的小路,关兴及张苞杀声盈谷,更兼魏军心疑,岂敢久停。曹真本想贪功追杀,不意却半途中伏,被诸葛亮事前所分拨安排的姜维及马岱拦截,不得不引兵鼠窜而还。司马懿若不早退,差点就落得曹真的下场。随着司马懿撤兵暂退,诸葛亮趁机撤回汉中。

            事先有「分拨安排」,事后有「埋伏交战」,遂使诸葛亮以风声鹤唳的静肃,巧设空城疑计而圈套司马懿。                    

        空城计之合理性(下)        

            正史在裴注引有郭冲三事,谈论诸葛亮空城计。

            裴松之已经就空城计的发生时间、地理位置、攻守形势及礼节尊卑不分等加以驳斥,所以郭冲所言并非事实。光是司马懿人仍为荆州都督(就是周瑜一辈当不到的职位),人在宛城,没空北上街亭与诸葛亮对阵,时空已经不符。

            郭冲说司马懿带兵二十万,诸葛亮仅留蜀兵万人,其它余军则交给魏延,司马懿以二十比一的优势,根本不用惧怕。而《三国演义》却说魏军仅有十五万,诸葛亮自身有兵二千五百名,另二千五百名蜀兵暂出,而关兴及张苞各领三千,这里已有一万一千名,还有张翼、姜维及马岱各军未计,若再把街亭战场的王平、魏延、高翔、申耽及申仪等残军计入,还有赵云及邓芝的箕谷疑军合并计算,恐怕兵少的人不是蜀兵。按《三国演义》的说法,当初诸葛亮率领大兵三十余万,蜀兵北伐军当初还能惊动魏明帝亲征,军队的规模及实力仍不容小觑。

            按《汉晋春秋》诸葛亮自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也就是蜀兵多于魏兵,而非魏兵多于蜀兵。若是司马懿大军以众凌寡,又何需在意区区万名蜀兵呢?事实上诸葛亮也不是仅带万人就敢北伐,连南征南蛮都不只动用万人,北伐又怎只用万人。司马懿的对象不仅是诸葛亮的直属本队,更应考虑全体北伐大军。

            人数再多并非不怕陷阱,战国时长平之役,赵卒虽以四十余万人之众,仍落入秦军包围而挨饿,最后还被迫投降坑杀。汉中一带的山岳地形,满布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及天隙等险要,以石穴丛林等障碍,最怕身陷死地而无逃生余地。山林还不利于魏军骑兵的奔驰,山谷中的关隘其中还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险要,兵卒虽多,忽略地形的限制,岂不大意。

            诸葛亮已有大军,兼有地利,司马懿如郭冲所称,虽有二十万,但仍未必占尽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