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宠文网 > 其他书籍 >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第49章

书籍名:《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作者: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章节:第49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然后,老大跟我说因为他给我提供了信息,我应该付给他10%的酬金。我犹豫很久,终于决定把600谢克尔给他。他拿到钱后,给我和弟弟妹妹都买了很漂亮的礼物,然后用剩下的酬金邮购了一批在国内很便宜的文具,去学校进行售卖,利润再投入继续进货,1年以后,他户头上的金额就已经超过了2000谢克尔。

        尽管老大很会赚钱,但老二比他更能领会犹太法则的精髓——从事其他人不做的、无须花钱和投资的工作。当老大在利用国内的资源赚钱的时候,老二赚的是不需要成本的精神领域的利润——老二以他14岁的年龄和文笔,竟然在报纸上开设了自己的专栏,专门介绍上海的风土人情,每周交稿2篇,每篇1000字,每月8000雅戈洛。

        老三是女孩子,因为比较矜持,也没有展露出赚钱方面的才能,但是我在她身上欣慰地看到了犹太人对生活的乐观和优雅。她学会了煮茶和做点心,每天晚上,她会精心煮一壶红茶,配上她自创的口味不同的点心,一家人围坐下来边吃边聊天,两个哥哥都很喜欢。两个哥哥支付的点心费用,刨开成本和每天需要交给我的费用外,老三也能活得很滋润。

        当我们家的资金越来越丰富的时候,我们一家4口合资开办了我们家的中国餐厅。我占40%股份,老大30%,老二20%,老三10%。当我们家的餐厅越来越有名的时候,我也引起了很多关注。我获得了拉宾的接见,成了以色列的名人。此时的我已经完全掌握了希伯来文,被以色列国家钻石公司邀请担任驻中国首席代表。

        回国任职的时候,孩子们也跟随我一起回到了中国,有了中国孩子作为比较对象之后,我发觉我的孩子成长得比我想像的还要优秀——在回国之前,每个孩子都去购买了很多以色列产的物品,回国之后,老师来找我了,她说我的孩子在校园推销来自以色列的商品,她建议我好好管教一下孩子。我告诉她,我无权干涉我孩子的行为,这是他们赚取他们学费的方式——因为,我已经不再负责他们的所有学习费用。老师的眼睛顿时瞪得大大的,她理解不了像我这样月薪5000美元的母亲竟然会不给孩子学费。我请她品尝一下女儿在家售价2块钱一个的小点心,微笑着告诉她:“这是我的孩子在以色列生活几年以来,学会犹太法则的产物,我相信他们将来都会成为优秀的人才……”

        在随后的高考中,老大进入了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他说他要成为专业的旅游人才,然后去以色列开办自己的旅游公司,垄断经营中国游;第二年,老二考入上海外国语学院,他说他的理想是当一个作家,在不需任何投资的前提下赚取利润;老三说她会去学中国厨艺,当一个顶级的糕点师,然后去开办全以色列最好的糕点店……

        很多中国父母都活在一种左右摇摆的矛盾心态中,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为大富翁,却又似乎害怕孩子过早地沉迷于金钱。这是一种典型的叶公好龙。犹太人用敲击金币的声音迎接孩子的出世,赚钱是他们人生的终极目标,至于教育、学习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中国的父母,哪怕心中憧憬无比,却从来不肯挑明这个话题。这句话很难说吗?其实只是简单的一句:“孩子,我想当一个富豪的妈妈……”

        (佘靖摘自《好日子》2006年第1期,徐华令图)

        摘自:《青年文摘(绿版)》2006年02期  作者:张文韬

        一再错过的机会

        改革开放之初,几个哥们打算去广东贩电子表,他们约小李一起去,小李不以为然,可是那些哥们儿都发了,等小李开始认真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满街都是卖电子表的小贩了。小李跟我说,他很后悔,后悔极了。

        后来又有人去广东倒挂历,小李仍然没去,他觉得那玩艺儿书店里太多,赚不到钱,可这回他又错了。那天他请我到小饭店一醉方休,酒后他哭了,他说自己太笨。

        如果时间真能倒转,我们每个人都会成功的,不过即使时间不能倒转呢?

        终于有一天,小李打起行装决定一个人去广东。我问他做什么生意,他竟然说不知道。但他告诉我,他发现一个规律,只要广东流行的东西,不几年内地就流行,只要你做了,肯定错不了。这回反倒是我犹豫了。

        几年后,省城开了家最大的家电商场,美其名曰“大集体”,其实就是几个人合伙经营,老板之一就是小李。那时国营的商场进货渠道单一,定价又不合理,很快小李就发达了,没过几年,他把电器卖得一件不剩,又开始做电脑,愈加发得不可收拾。

        前几天我又碰到他,已经是老李了,他说他已经把店盘给了别人,正准备出去走走。我说:“还到广东吗?”他摇摇头:“现在信息流通都很顺畅,广东已经不行了。”他要去国外看看,他发现很多国外流行的东西可能就是国内即将流行的,他还特意给我讲了强化木地板的例子。

        不久老李就出国了,不知道下次回来,他又要干什么大事。

        生活中,如果多数人都认为是机会那肯定就不是机会了,而当我们真正面对机会的时候,大多数的人总是犹豫不决的,所以才成就了少数的成功者。我们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错失机会,我们在每一次错失后都会懊恼,然后又在新的机会面前犹豫不决。其实我们缺少的不是机会,而是捕捉机会出现规律的慧眼。

        (范劲松摘自2005年12月20日《杂文报》)

        摘自:《青年文摘(绿版)》2006年02期  作者:云  弓

        等

        《纽约时报》上登了一则有意思的新闻——

        1941年,19岁的韩国青年金昌生,在父母的安排下,和小他两岁的孙顺艺结婚。但是婚后妻子还住在娘家,金昌生只去看过两次,直到1943年,才把孙顺艺接回家,却又在两个月后不告而别,只身去了库页岛。

        从此,孙顺艺就开始等待。她相信丈夫信中的话,说他去矿坑工作两年就回家。但是一年年过去,过了11年,金昌生在最后一封信里劝妻子改嫁,他自己则娶了俄国女人薇拉。

        1998年,金昌生回到韩国,发现孙顺艺苦等了58年,居然还没改嫁。

        两年后,金昌生与结合39年的薇拉离婚,终于回到孙顺艺的身边。

        几个朋友聚会,有人翻开报纸,念了这一段。

        “多感人哪!一等等了58年。”读报的人说。

        “去他的!”一位女士啐了一声,“没看出来吗?他当年为什么把年轻太太接回家?他就是居心不良,要把她关在家里等他。还有,他为什么回头找他的韩国老婆?因为俄国经济情况差了,韩国老婆一个人存了58年,有钱,所以他又把俄国太太甩掉,回到韩国。”又啐了一声,“去他的!这种男人啊!无情无义,是王八蛋!”

        “可是,”读报的人摊摊手,“我是说那韩国女人伟大,一等就是58年,几个人办得到?”

        话还没完,另外一位女士发难了:“她不是伟大,是笨,跟我一样笨。”

        大家都转睛看她,就听她恨恨地说:“我就是傻等。当年在台湾,丈夫出洋,要我等他。我酱油拌饭,省下钱汇到美国去给他。几年之后,回来了,天天上班到夜里十一二点,我也等他,做好了饭,让儿子先吃,我不吃,等他进门才动筷子,等出了胃溃疡。又过一年,他要我带孩子出洋,等他结束台湾的事业,去美国团聚。结果一等、二等、三等,原来他在海外早交了女朋友,带回台湾同居了。好!我知道之后不再等,立刻签字离婚。可是我又等另一个,等儿子长大,这当中什么人追我,我都不理,等到今天,儿子早飞了。”

        她做个飞的手势,叹口气:“我,还有人要吗?”

        “哎呀!这不稀奇啦!你怎不想想我呢!”

        在座一位老小姐开口了:“我的等,更糟糕,学生时代,我矜持,等着男生来追我。后来真有人来追了,我又叫他等,故意迟到半小时,才两次,男生就跑了。我学乖了,进入社会,再也不敢叫男朋友等,而是自己早早就到约会的地方等他,可是他事业心重,居然要我等,一等可以等上两三个钟头。我等火了,吹了!老同学个个结婚、抱了孩子,见面都问我为什么不嫁,还说要给我介绍这样那样的好对象,可是她们说的话,都算放屁。我一直等,等了几年也没人介绍半个给我,等我碰面怨她们,居然还吃惊地说‘什么?你还没嫁?’就这样,我待不下去了,出了洋,等到今天。”

        抬头笑:“喂!你们是不是要给我介绍啊?我还能等!等哪个死了老婆,离了婚。”

        这话惹来一屋子骂,却听一位有名的富婆说话了:“你啊!反正等不过我了。我以前要离婚,朋友劝我,说我老公正发,等他多赚两年,可以多分一点。偏偏他没赚,股票赔了,反而我赚得愈来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