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校之父,大爱无名_杂志-宠文网
宠文网

免费在线阅读网

宠文网 > 杂志

百校之父,大爱无名

时间:2024-03-08 11:12:11

1982年,63岁的田家炳放下公司工作,成立田家炳基金会,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至今,基金会已在国内资助大学93所、中学166所、小学44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20所,乡间学校图书馆1800余间。他累计捐资已超过10亿港元,用于教育、医疗、交通等公益事业,其中教育所占的比例高达90%。他还捐出了自己名下80%的资产。 田家炳16岁丧父,辍学到南洋寻找发展机会,开办了印尼第一家塑料薄膜厂。1958年,印尼排华情绪暗涌,田家炳放弃如日中天的事业,举家移居香港,隔年在屯门填海建厂,开拓香港人造皮革市场,迅速成为“香港人造皮革大王”。成立田家炳基金会后,他开始系统地推动慈善工作,并在90岁那年决定,基金会由家族管理改为由社会人士参与,他只任名誉董事长。 同时,田家炳将余下的物业、资产全数捐给基金会,物业储金作为永久的资助经费。亚洲金融危机时期,他资金周转遇到困难,甚至卖掉居住了37年的别墅,全数用于捐款。他晚年只租住公寓,过着一贯的简朴生活。 田家炳最常讲的一句话是“中国的希望在教育”。他知道要改变中国的教育面貌,重点在中小城市、广大的农村和大西北的落后地区。几十年来,田家炳的足迹遍布中国贫困地区,他年逾90岁仍坚持去捐助的师范院校与师生座谈,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和教育理念。弥留之际,据其家人回忆,田家炳身体已十分虚弱,眼睛也看不到东西,双手一直拿着一张全国30多个省份的田家炳中小学的分布图,不断抚摸。 这位来自广东梅州、长居香港、普通话带着客家口音的老人,非常关心内地的教育。他初中辍学,却拥有“博士”“教授”等很多名誉称号。这些彰显身份和成就的称号,放在田家炳的身上似乎恰如其分——几百座“田家炳大楼”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1993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在地球上,除了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没有几个人能够看到、认识这颗星星,就如茫茫人海里,没有几个人认识田家炳一样。 2018年7月10日,田家炳逝世,享年99岁。 父辈遗风 在梅州大埔县,坐上的士或电动摩托,一定不能说去“田家炳大桥”——这里共有126座田家炳大桥,它们在韩江流域依次排开,让这个一度只能依靠水路的“瓷土之乡”彻底告别了摆渡过河的历史。 在1978年田家炳捐资100万港元兴建湖寮大桥(后改名田家炳大桥)前,田氏宗族已经在大埔绵延了800余年,到田家炳,已经是第18代孙。父亲玉瑚公排行第二,开设“广泰兴”,主营砖瓦与油盐茶米等生意,乡里闻名。三叔翠珊公是清末最后一科秀才,四叔、五叔经商。在贫困的大埔,田家是富裕的家族。 父亲48岁那年,田家炳出生,是家里唯一的男孩。老来得子的父亲希望孩子能“彪炳百代”,为他取名“田家炳”。尽管陪伴田家炳的时间并不长,但父亲在他生命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也为他的人格打下了基础。 父亲玉瑚公着重培养田家炳的品行,每日教导田家炳两句《朱柏庐治家格言》,等他背熟体会后,再教两句,同时嘱咐他牢记并实践。这篇524字的治家格言田家炳倒背如流,并一生奉为圭臬。 在田家炳看来,玉瑚公爱得深切,也爱得理智,更难得的是在生活中教爱合一。父亲会在严冬早上谈渔翁钓鱼的事例,告诉田家炳“六月炉边匠,三冬水上翁,彼岂不知寒暑,只因业在其中”的道理。遇上乞丐乞食,父亲会分析人沦为乞丐的多种可能性——或幼年不好好学习,或壮年不务正业,并指出如果不好好自爱,老年就自身难保,富者也会沦为乞丐,怎能谈孝? 田家炳全然沿袭了父亲的教育方式,对子女严格又开明:坚持在家讲客家话,因为客家人“宁卖祖宗田,莫卖祖宗言”;让子女学客家话,却从不逼他们讲;坚持祭祖,却也尊重子孙的宗教信仰,祭拜时免去跪拜之礼;要求子女自立,但将选择权交给他们…… 玉瑚公德高望重,知识博、交友广,他家还订有当地权威且难得一见的《汕报》,广泰兴除了生意往来,更成了当地民众长知识、谈国事的场所。田家炳长期在侧侍候父亲、招待客人,浸淫在世情时局的谈论中,视野扩展很快。 他深知视野的重要性,也明白子女没有自己幼时成长的环境,便变换方式增长他们的见闻。儿子田文先记得,1960年年初,香港举办“空中游”,父母带他们坐飞机环游香港,飞机在云层中随气流升降,吓得兄弟姐妹们大呼小叫。田文先惊讶又感动:平时连坐巴士的钱都能省则省的父亲,为了让儿女增长见识,竟舍得花那么多钱让他们坐飞机。 15岁那年,田家炳念完中学二年级,玉瑚公去世。为减轻母亲负担,他放弃学业,结束短暂的求学之路,肩负起持家重任。母亲继续管理砖瓦厂的生产和家务,他负责广泰兴商铺及对外往来事务。两年时间,事业蒸蒸日上。 海外创业 大埔境内山多田少,粮食不能自给,工商?I不发达,当地人谋生不易,多到海外打工。田家炳分析家乡瓷土前景后,决定开发海外市场。 18岁那年,田家炳乘船前往越南早翁市,开始了海外创业的历程。十几个月后,他成为越南最大的瓷土供应商。 田家炳离家时,日本已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9年6月,日本侵略汕头,田家炳往越南运瓷土的出海口被占领,运输线被切断,第一次创业结束。 远在印尼的义兄田家烈在万隆经营一家土杂洋货商店,希望田家炳去照料生意,同其子田沧先经营商店,自己则准备回乡。但田家烈未动身已染重病,田家炳初来乍到他便因病离世。田家炳只好开始自学印尼语,经营洋杂货和土特产。 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1942年春,日军占领了印尼,田家炳经商的地区被划入戒备森严的军事区,日军限令华侨一个月之内必须撤出,而且不允许带走任何财产。苦心积攒起来的财富没法带走,田家炳?⑾纸鹨徊糠志偷匮诼瘢?徊糠炙透?抖??稚?睿?绞挚湛绽肟?蚵  田家炳转到印尼首都雅加达,去同宗族人田国璋创办的一家五金厂打工。“当时市面的进口货缺失不在话下,连印尼本国的制品也奇缺,可以说是投资工业的大好时机。”在田国璋和其他族人的援助下,1946年,超伦树胶厂建成投产,田家炳开始第二次创业。他对市场的敏锐嗅觉再次得到印证,超伦树胶厂成为印尼实业界的典范。 1951年,田家炳还清了全部贷款,并于次年创办了南洋树胶有限公司。1954年,他在日本考察PVC生产后,订购了全套生产设备,对公司进行了彻底的技术改造,1956年正式进军PVC薄膜生产领域。30多岁的田家炳成为印尼工业界的突出人物。 1958年,田家炳决定将蓬勃发展的印尼厂务留给侄辈管理,举家迁往香港。他曾数次回忆那次“迁徙”:“我看到局面对华人越来越不利,华人随时会成为各派政治势力斗争的牺牲品。同时,我希望子女能够接受中华文化的教育,但当时在印尼,根本没有正规的华文教育。香港社会有浓厚的中华文化气息,出入境、金融贸易都很自由,具备国际城市的基本条件。人民安全得到法律保障,生活习惯完全与内地一样。经多方考虑,我决定全家移居香港。” 香港人造革大王 1958年,田家炳一家来到香港。在陌生的城市里,田家炳夫妇带着9个孩子,挤在80平方米的房子中。 百校之父,大爱无名

提醒您:因为《百校之父,大爱无名》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12

推荐杂志

热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