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冒牌者综合征”说再见_杂志-宠文网
宠文网

免费在线阅读网

宠文网 > 杂志

和“冒牌者综合征”说再见

时间:2024-03-03 08:51:54

古豆豆 你是否和我一样,每当取得一些小小的成绩或者被别人夸奖说“你真的很棒”时,就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悄悄地在心里蔓延:这说的是我吗?明明自己并没有别人说得那么好。 无法真正地接受他人的赞美,还认为是自己的表象骗过了别人的眼睛。担心被识破,别人就知道真正的我是什么样了。我总会冒出这样的想法:我的某些成绩只不过是碰巧而已。 后来我发现,并不只有我这样想。美国演员娜塔莉·波特曼在哈佛大学的毕业演讲中,谈到自己刚被哈佛录取时的情形:“我仍怀疑自己的价值,觉得一定是哪儿出错了。在这里我不够聪明,我必须要证明自己并不是花瓶演员。” 英国演员艾玛·沃特森也曾在《VOGUE》的采访中说,她常质疑自己的表演才能是否担得起这些赞美:“我做得越好,别人越夸赞我,我内心那种没底气的感觉就越强烈。我好怕有一天,别人会发现我根本不配拥有现在这样的成就。即便演完《哈利·波特》之后,我也没有自信可以成为一个演员。我觉得自己只是运气好,我需要?e人来肯定我。” 这种心理状态,就是临床心理学家保琳和苏珊娜提出的“冒牌者综合征”,也被称为“骗子综合征”或“自我否定倾向”。 保琳和苏珊娜用5年的时间研究了150名女性来访者,她们都是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就的优秀女性,但都承受着自我否定的折磨,认为自己表面优秀,实则名不副实,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 后来的研究表明,不仅女性有“冒牌者综合征”,男性也有同样的困扰。 首先是外归因模式。面对外界的认可,无法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倾向归因于外界的因素。 曼哈顿心理学家约瑟夫说:“这些在‘冒牌者综合征中挣扎的人,更倾向于将他们的成功归功于运气而不是他们的优点或辛勤工作,他们也普遍不将自己的成功当作一回事。” 其次是极端的成长环境。他们通常在被父母忽视的环境下成长,感觉自己并不重要,得到一切只是侥幸,或者沉浸在过度夸赞中,时刻担心自己不够完美,会让父母失望。这两种极端的成长环境都会触发自我否定的倾向。为什么你那么优秀,却瞧不上自己 已经有足够多的客观评价表示,很多人非常优秀,却依然瞧不上自己。自我否定的想法像魔咒一样如影随形。“冒牌者综合征”这种心理状态到底是如何发挥其作用的? “冒牌者综合征”人群所具有的特质与成长环境密切相关,非常容易在特定场合被激发。尤其在经历一些人生中的“高光时刻”,比如职位晋升、取得学位、获得奖项等能力受到认可时,自我否定的倾向最容易被触发。 在这样的情境下,能力被众人认可,地位得到提升,往往意味着承担更多的责任,面临更大的风险。 “冒牌者综合征”的提出者之一保琳,用“冒充者循环”来阐释这群人的思维模式,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人心理活动的过程是周而复始的焦虑:面临考验能力、与个人成就相关的任务,会感到挥之不去的焦虑;在焦虑情绪下,他们要么会过度准备,要么会无止境地拖延;任务完成后,他们会在片刻的放松后继续焦虑,质疑自己成功的原因。 过度准备的人认为成功是由于自己做了很多准备,并非凭借自己的能力取得,而拖延的人会认为是暂时的运气帮了自己。如何打破“我不够好”的魔咒 要打破“我不够好”的魔咒,最重要的是积极的自我暗示。它有多神奇?让我们先看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实验安排两组有数学天赋的孩子阅读数学家哥德尔的传记,其中一组孩子读到的传记有个微小的改动,他们会看到哥德尔的生日和自己的一样。最终实验显示,这一组孩子的成绩明显优于另一组。 一个微小的改动,让他们认为自己和哥德尔有一种隐秘的联系,于是积极的心理暗示发挥作用了——他们会不自觉地向自我暗示的角色看齐。这也是心理学中所说的“自居效应”,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倾向于扮演这个角色。 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取代那些时不时冒出来的负面想法。允许偶尔出现的负面想法,但在两种信念的博弈中,要让你的积极信念击倒负面信念。 接下来,我们要安心地接受别人的赞扬。如果积极的自我暗示对你用处不大,那试着去听听周围的人如何评价你、赞扬你。 从他们的话语中,找到一个个“证据”,比如,在什么情境下取得成功,成功带来的成果是什么,自己克服了怎样的困难,用这些细节去证明自己的成就的确实至名归。 我们还可以用实际行动驳斥负面观念。如果你从自我暗示、他人的赞美中仍然无法获得十足的肯定,那么试着找到更加确凿的证据——从自己的行动中去寻找证据,夯实自我肯定的根基。 即使是微小的成就、进步、提升也用白纸黑字记录下来,可以是一次突破害羞性格而进行的提案,可以是主动融入一个新团体的尝试,当然也可以是读了一本让你收获颇丰的好书。 我们统统记录下来,时常回顾自己的点滴成就,它们终将连点成线,使你更加明确自己的位置,更加明晰地看见自己的未来。 学着拥抱这些经历,确认它们的存在和作用,随着它们逐渐成长、丰盈。人生本就是一场与怯懦、质疑、恐惧的博弈,只要我们还在前进,就永远不会输。 正如娜塔莉·波特曼在演讲中所说:“你,可以决定自己的价值。” (如云摘自《中国青年》2021年第11期,本刊节选,毕力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