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与名人一起读书 > 第16页

第16页

书籍名:《与名人一起读书》    作者:铁凝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站在展览厅里,他的画作那么耐人寻味:无论是1990年的《阿尔卑斯山的小屋》,还是1994年的《静寂》、2005年的《老屋》、《水墨文字》,都是抽象而又意蕴深远,画面上大色块的灰、浅灰、深灰,展现不同的景物,表达不同的情绪。几乎每幅画的题目都个性十足、张扬写意--《步入金黄》、《照透生命》、《秋之情味》、《小溪的谐奏》、《等待》、《柔情》、《黄昏都是诗》、《画枝条说》、《唱秋》、《落日最辉煌》、《树后边是太阳》……ˇˇ
谈到他的画,冯骥才说,最难忘的是那幅《老夫老妻》。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了这幅内涵深远悠长的作品:大风雪里,两只小鸟互相依偎,相依为命,上边还题诗一首:"南山有双鸟,老林风雪时。日日常依依,天寒竟不知。"作品记录了他曾经的生活场景,因此他说:"绘画有时候也是一种心灵的历史。"
冯骥才作画纯属偶然,全凭感悟。他这样理解文学与绘画的关系:"文学是延绵不断的画面,绘画是片断静止的文学。文学是用文字作画,而绘画是用笔墨写作,画中一点一线,一块色调,一片水墨,都是语言。"他的画充满灵秀与思索,你不由得在内心惊叹:这个高个子男人用一支画笔横涂竖抹,在绘画艺术上却独辟蹊径,自成一家。
为了进行文化抢救,他不仅发表了大量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辨性与呼吁性文章,而且将自己绘画作品中的顶级之作全部义卖,传达出他作为一名艺术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文明传承受到挤压、民族精神衰弱的时候,他的壮举令国人肃然起敬。
冯骥才非常喜欢罗曼·罗兰的作品,尤其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罗曼·罗兰对他的影响是用艺术情感去感受生活,去注视生活。他认为,艺术情感中包含着审美精神,包含着放大了的生活激情。
与冯骥才交谈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他睿智的目光,浓郁的书卷气,思索的眼神,健康阳光的笑容,渊博的学识,独到的见解都是那样充满魅力,令人仰慕。
如何修炼如此丰厚的文化素养?他略一沉吟:"古诗词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精华。年轻时我就主动地背过很多古诗词,也很喜欢新诗。这些东西给我留下了一种深深的文化情怀,一种中国所独有的文化情怀,包括中国人特有的情感和审美方式以及精神境界。古诗词能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在现实生活中创造诗意。"
冯骥才书语
人要学会看各种各样的书籍,有平面的,也有立体的。平面的书籍应多读那些古典的世界名著,因为这些都是人类的精华。而活的、立体的书籍会带给人更为丰富的知识,比如自然博物馆、艺术展等。
古诗词能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在现实生活中创造诗意。
心系民间文化立身文章绘画
冯骥才出名是从文学开始的,虽然他从事绘画的历史要比写小说的历史长得多。20岁那年,冯骥才因比赛受伤退出了体坛,转入天津书画社,专事绘画,当时以摹制宋代北宗山水及风俗画为主。"文革"期间他饱受磨难,曾秘密写作,藏匿于砖底墙缝间。"文革"后文坛兴起伤痕文学,冯骥才以小说《啊!》走上文坛。这"啊"的一声大喊,使他一鸣惊人,成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家。1985年后文坛开始寻根,冯骥才开始写文化反思小说,以一双《三寸金莲》迷倒了无数读者。上世纪90年代初,冯骥才的兴趣渐渐从文学创作转向绘画,并在中国各大城市和世界各地举办个人画展。他以中西贯通的绘画技巧和含蓄深远的文学意境,在中国当代画坛独树一帜,被评论界称为"现代文人画的代表"。
1996年后,冯骥才几乎从文坛和画坛消失,文化研究和城市文化保护成了他的中心工作。在他和其他关心民间文化的有识之士的共同倡导和努力下,"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于2003年2月18日正式启动。此工程是我国首次对民间文化进行国家级抢救、普查和整理。此工程将耗时十年,其规模之大、历时之长都是空前的。
冯骥才将自己的生活重心归纳为三件大事:文化批评、写作和绘画。在他的心目中,文化批评排在首位,将"冯骥才"介绍给世人的文学创作排在第二位,被冯骥才称作"更属于个人的东西,是一种生命的方式"的绘画排在第三位。
周国平
一个灵活的阅读者
周国平其人
周国平,著名作家,哲学家。1945年出生于上海,1962~196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分配在广西深山老林中。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1996年以怀念夭折女儿为主题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而闻名,但其绝大多数作品还是以哲理性、思辨性为主。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98年底以前作品结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西方的大哲学家并不仅仅是想做一个学者。有些大哲学家没有固定的讲堂和书斋,而是在街心花园里,进行开放式的知识传授和讨论。他们把'当下'的事物都纳入自己的哲学视野。"
周国平是那种特别具有能产性的作家,他出书的速度非常快。不久前,海南出版社出版了《周国平自选集》,长江文艺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一本自传--《岁月与性情》。周国平的自传频繁地在各地的畅销书榜上出现,人们阅读周国平的愿望与20年前一样热烈。也许我们可以追问:周国平的作品究竟关怀到了人们内心的哪个部位?他如何做到了这一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