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心理学的诡计 > 第21页

第21页

书籍名:《心理学的诡计》    作者:万宇峰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一颗宽容之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不要因为一点的小事就让仇恨充盈在你的心里,当你被仇恨缠绕时,多想想这个人平时对你的好,这样就会让仇恨消失、化解。对别人的宽容也是对自己的原谅,给别人台阶下也是在为自己铺路,放下心中的仇恨,前面就是灿烂的阳光。雨果说:“世界上最大的是陆地,比陆地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人的胸怀。”也就告诉人们,我们的心胸要比我们想象的更宽阔。
  4用精神胜利法避行自我保护
  《伊索寓言》中有个“狐狸与葡萄”的故事:
  一只狐狸来到葡萄架下,正赶上葡萄成熟的时候,看见架上结满了一串串又大又红的葡萄。从早上到现在,狐狸一点儿东西都还没吃,肚皮早已饿得瘪瘪的,看到了这诱人的熟葡萄,口水都流下来了。“这葡萄多圃、多大啊,肯定很甜,我要美美地大吃一顿。”狐狸想。狐狸挺直了身子,伸直了前爪,后爪使劲往上扒,可是葡萄架太高了,狐狸连一粒葡萄也没有摘到。于是,狐狸后退几步,憋足了劲儿,猛地跳起来,还是没够着。
  一次、两次、三次……狐狸越来越没力气了。它仰起头,沮丧地坐在地上。过了一会儿,狐狸站起来,弹弹身上的尘土,说:“那葡萄又酸又涩,送给我,我也不吃。”后来,它在路边捡到一只柠檬。边吃边说:“柠檬真甜,正合我的胃口。”
  心理学上以此为例,把个体在追求某一目标失败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常将目标贬低为“不值得追求”的现象,称为“酸葡萄机制”或“酸葡萄效应”。
  与此相反,有的人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就蜕柠檬是甜的。这种百般强调,凡是自己认定的较低的日标或自己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借此减轻内心的失落和痛苦的心理现象,被称为“甜柠檬效应”。
  “酸葡萄效应”与“甜柠檬效应”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较为常见的心理现象,也是心理学中合理化作用的典型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酸葡萄效应”与“甜柠檬效应”有着实际的意义和作用,尤其是当人们面临压力而无能为力的时候,不妨采用这种方式来应对,以免走向极端。例如:某个和自己同时进公司的同事获得了升迁的机会,或是某个哥们儿有了个漂亮的女朋友,而你却没有这样的机会或“艳福”,很嫉妒而又无可奈何,就可以试着像狐狸那样安慰自己,有利于自己维持心理平衡。毕竟,限于自身和外界的种种冈素,我们不可能拥有所有自己想要的美好的东西,与其耿耿丁怀,不如退而求其次。
  但是,任何一种事物都有两面性,虽然“酸葡萄效应”可以暂缓心理压力,使心理得以平衡,但在很多情况下,“酸葡萄效应”与“甜拧檬效应”的消极意义也是明显的。这种效应只是一剂止痛药,而不是解毒剂,毒性不除,害处依然存在。例如,有的人明知自己的缺点和问题,却不正面、理性地面对,而是为自身所受的挫折寻找这样或那样的借u。不仅在最终结果上无助十问题的解决,还会导致个体自我萎缩,形成不良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这种心理容易弱化人的奋进意识,无法正面看待事物及问题,可能会逐步失去他人的信任,最终落入恶性循环而无法自拔。
  所以,我们应看到“酸葡萄效应”的消极面并加以抑制,而能否合理、全面地认识自己是关键。然而“睁眼看外面的世界”很容易,“静心看自己的世界”很难,这就要求我们积极纠正在自我认知方面所存在的偏差。
  仟何人都希望自己是优势大干弱势的个体,以保证拥有较强的竞争力,f日^缺陷和弱势是人人皆有、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一时无法接受,就可以通过这种心理机制,使自己的内心保持平衡,使自己不至于陷入悲观的情绪之中,之后再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追问,通过对“我是谁、我能做什么”等问题的不断自省,实现自我认知的升华和深化。
  可以说“酸葡萄机制”和“甜柠檬机制”只能起到暂时的止痛作用,真TF要达到治本的效果,还得进行自我激励,靠自己取得的成果来证明自己是好样的,而不要总是自欺欺人。
  5适当地对自己进行善意的欺骗
  《世说新语·假谲》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当时正是七八月问,骄阳似火、万里无云,士兵们口渴难忍,行军速度明显变慢,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竞因体力不支晕倒在道旁。曹操见状.非常着急,心想如果再这样下去,部队根本无法如期到达。于是他叫来向导,询问附近有没有水源。向导说最近的水源在山谷的另一边,还有很远的距离。
  曹操沉思一会儿,便快速赶到队伍前面,高兴地转过马头,对士兵说:“诸位将士,前边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红红的,肯定很好吃。我们加快脚步,过了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不禁口舌生津,精神大振,步伐加快了很多,顺利赶到了前面的水源所在地。
  这就是“望梅止渴”的故事,没有吃到梅子,只是想到,就可以起到!ml舌牛津,润喉止渴的作用。其实梅子就像是一种安慰剂,使人们的心灵得到了一定的满足,进而有了信心和力量。
  而心理学家通过实验也证明,用没有任何药物活性物质的淀粉制成的“似药”,给不知情的受试者或病人服用,居然也u,以起到治病的功效。心理学家把这种心理反应叫作“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效应”的产生原因大体有两种:首先,患者期待药物起作用的心理激发了牛理反应;其次,患者对所处的医疗环境引起了生理上的条件反射。而“安慰剂”之所以能够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丰要是因为它能够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从中获得安慰和支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