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撒切尔夫人传 > 4. 顽强捍卫英国的利益

4. 顽强捍卫英国的利益

书籍名:《撒切尔夫人传》    作者:撤切尔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撒切尔首相在大力推进国内的经济改革,一次次机智地度过危机,顽强地保住自己的权位的同时,还必须腾出不少的精力来处理瞬息万变、波谲云诡的国际事务,努力捍卫大英帝国的利益。

  外交领域对撒切尔夫人说来纯属陌路,但她以出色才智和强硬风格处理好了一系列国际事件,既保障了英国的利益,又赢得了个人的声誉。

  撒切尔夫人上台执政之初,恰逢苏联军队侵略阿富汗。她不仅强烈谴责了苏联人的侵略行径,要求苏军立即撤回,而且对苏联采取了经济制裁措施。英国政府严正指出,苏联入侵阿富汗,意在“切断西方的石油供应”,“把阿富汗作为向中东和更远地区进行扩张的跳板”。此外,撒切尔政府还在伦敦主持召开了有美国、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和加拿大6国副外长级的阿富汗局势紧急研讨会;约集了42个联合国成员国,要求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开会,督促苏联立即从阿富汗撤军;而且同其他西方国家一道,对苏联实施“制裁”,停止英苏间高级往来和文化交流,决定不延长1975年签署的英苏低息贷款协议等。撒切尔政府还响应美国政府的倡议,对1980年在莫斯科举办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加以抵制。

  1980年年底,波兰发生了“团结工会”的罢工风潮,波兰政府发布戒严令,宣布实行军事管制。波兰的事态发展激起了西方的严重不安。作为西方世界的一个重要发言人,撒切尔首相谴责了波兰违反了“人权原则”,并指出其中有苏联的介入。这样,1980年开始的波兰危机加剧了由苏军入侵阿富汗所引发的东西方对抗。撒切尔夫人公开声明,一旦苏联军队进入波兰,西方国家就将采取“报复行动”。但是,撒切尔首相并没有与美国同一步调。当时,英国和其他西欧国家一样都与苏联签订了双边天然气管道协定。按照这个协定,英国等西欧国家向苏联提供设备,苏联则利用这些设备铺设管道,从西伯利亚引来天然气供应西欧国家。这时一贯主张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的共和党人罗纳德·里根已接任美国总统。当时里根政府要求西欧国家中止履行协议,禁止西欧公司参与苏联天然气管道的铺设工程;接着又下令禁止使用美国专利技术的西欧公司参加这一工程。撒切尔夫人虽然与里根总统在反苏立场上遥相呼应,在推动整个西方对苏“冷战”攻势中保持深度默契,但她并不想撕毁对苏协议,以牺牲英国利益为代价。所以,撒切尔政府并没有在这一“制裁”问题上屈从美国政府的压力。她下令英国有关公司照常履行同苏联签订的合同。其实,如果英国一步一趋,完全遵照美国的意愿行事,英国将蒙受数十亿美元的巨额损失。一贯讲求功利的撒切尔首相决不唯“美”马首是瞻,甘冒这一风险的。

  一个阿富汗问题,另一个波兰局势引起的麻烦,加上欧洲中程导弹问题①使1979—1980年的欧洲形势大为紧张,英国和苏联的关系骤然降温,似乎又倒退到了50年代的冷战氛围。
①1979年底,撒切尔政府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其他成员国达成一项“双重协定”,规定苏联在1983年底如仍不与美国就中程导弹问题达成妥协,英国就将和西德、意大利、荷兰和比利时一起在本国国土上部署美国的潘兴Ⅱ式导弹和巡航导弹。这项协定旨在逼苏联政府就削减其部署在欧洲的SS—20中程导弹问题达成妥协。

  不过这时撒切尔政府并不想在这条道路上走得太远,还在试图保持与苏联的联系渠道。“从实力地位出发”,“抓住一切机会与苏联进行现实的辩论和谈判”,——这才是撒切尔首相大力遵循的方针。1981年3月,英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新的文化协定,把原有的文化协定延长两年。1981年5月,英苏两国在伦敦恢复了部长级贸易谈判。

  撒切尔政府也努力扩大同东欧国家的接触。1980年3月,外交大臣彼得·卡林顿访问了罗马尼亚;10月,他又先后访问了波兰和匈牙利。同年9月,撒切尔夫人访问了南斯拉夫,双方都要求外国军队撤出阿富汗,反对用武力侵略他国。1981年6月,卡林顿勋爵在伦敦与来访的波兰外长举行了双边会谈。英国和东欧各国的关系一直维系着这种不冷不热、若即若离的状态。

  撒切尔政府同美国里根政府的关系十分密切,英美那种“特殊关系”似乎得到了确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方所极力强调的英美“特殊关系”,到1970年希思执政时已不复存在。当时的提法是“自然关系”,即主张欧美之间建立“平等伙伴关系”。1974年工党上台后,强调发展“传统的英美友谊和合作”,不再提“特殊”二字,希思政府则干脆把它送进了历史博物馆。

  撒切尔首相上台伊始,即反复强调英美关系的重要性,认为美国是英国的“最主要的盟国”,肯定西欧需要美国的核保护伞,强调“美国如不留在欧洲,欧洲和自由世界将不可能得到很好的保卫”。她在1979年12月首次访美;1980年3月,她又再度访美。这说明“铁娘子”对英美关系“特殊性”的重视。当里根总统入主白宫后,与“铁娘子”成为一东一西的绝妙搭档,西方舆论不时对他们在政治和气质两方面作过对比:他们都是信奉货币主义的政治家,都主张对苏联毫不妥协,采取强硬姿态;他们都奉行极右翼的内外政策,对工人运动不予认同,意识形态上都与共产主义誓不相容。有的媒体甚至认为,撒切尔夫人的当选对里根的竞选是一大鼓舞,而里根的问鼎白宫又是对撒切尔夫人的强大支持。他们两人几乎同时在大西洋两岸两大重要盟国执政,重又恢复了丘吉尔开创的英美关系的蜜月期,走上了“特殊关系”的道路。在他们的极力推动下,保守主义在80年代重新抬头,一度成为西方政治的主流。

  的确,里根在撒切尔夫人眼里简直是个难得的知音。他们在个人理想与价值观念方面简直是同一模式。撒切尔夫人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随着时间的流逝,英国模式对其他大陆其他国家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尤其是在经济政策方面。但里根的当选则具有更加直接和更加根本的重要性。因为它表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力量,美国正在重新确立它在领导世界事务上的自信心。我从未怀疑这一变革的重要意义,并从一开始就把尽我所能加强和推进里根的勇敢战略视为我的责任,以赢得正在被西方失去的冷战。”

  1981年2月15日,罗纳德·里根宣誓就任美国总统之后才一个月,撒切尔夫人就作为他邀请的第一位外国首脑,访问了华盛顿。

  撒切尔首相一踏上大西洋彼岸,便受到最热烈、最隆重和最豪华的国宾礼遇,里根总统热情拥抱他的这位来访者,撒切尔首相则亲吻了这位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的面颊,据说里根是国际舞台上惟一获此殊荣的男士。接着,他们就非常广泛的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

  这次访问主要是象征性的,无非是要向世人展示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和共同干预国际事务的决心。撒切尔首相最后在与里根总统分手时表示:“您的问题就是我们的问题,您想寻找朋友帮助,我们将随时准备着。”

  东西关系固然显示出“铁娘子”顽强捍卫英国利益的决心,但撒切尔夫人荣登首相宝座之后面临的最为棘手、最为紧迫的涉及英国利益的难题,倒是处理罗得西亚问题和英国对欧洲共同体承担的巨额费用问题。

  罗得西亚问题由来已久,这里不妨长话短说。

  罗得西亚原为“大津巴布韦”,位于非洲东南部,得名于8—10世纪,意为“石城”,当时即有相当发达的文化。19世纪末,英国殖民主义分子罗得斯侵占了津巴布韦,建立了“英国南非公司”,将它改称为南罗得西亚和北罗得西亚。北罗得西亚后来取得了独立,成为赞比亚共和国。南罗得西亚从1923年起则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掌权的为当地的白人种族主义者。他们只占当地人口的5%,却占有全国一半以上的沃土;而占人口94%的非洲黑人却被驱赶到占全国土地面积一半的贫瘠地区。白人种族主义政权对黑人施加极不人道的经济和超经济剥削和压迫,并对周边邻国侵凌不已。1965年11月,种族主义者扬·史密斯不顾英国政府反对,强行宣布“独立”,并于1970年3月改国名为“罗得西亚共和国”。他们的行径不仅激起津巴布韦人民的强烈反抗,而且激起非洲和国际社会的同声谴责。前工党威尔逊政府和保守党影子内阁都始终坚持对史密斯政权实施经济制裁。

  在斗争中,产生了津巴布韦非洲联盟(简称“民盟”)和津巴布韦非洲人民联盟(简称“人盟”)。他们坚持游击战,决心用武力推翻史密斯政权,同时强烈要求英国政府向史密斯政权施加更大的压力。后来,在撒切尔夫人出任首相之前不到一个月,史密斯曾在津巴布韦导演了一次“大选”,推出了以黑人主教穆·佐雷为首的黑人居多数的政府,他自己只任不管部长。但这个傀儡政权孤立无助,内战始终平息不下来。

  1979年8月,第22届英联邦首脑会议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举行,刚当上首相不久的撒切尔夫人偕同外交和联邦事务大臣卡林顿勋爵出席了会议。会议达成了一个由英联邦负责监督而实际由英国负责的罗得西亚权力过渡方案,开得极为成功。赞比亚总统卡翁达在送别撒切尔夫人时,热情拥抱了她,还赞扬说:“铁娘子为昏暗的地平线上带来了一线曙光。”于是,这个久拖不决、涉及英国与非洲各国关系和大英帝国形象的老大难问题,总算迈出了解决的良好一步。

  1979年9月10日,撒切尔政府根据这次英联邦首脑会议的建议,在伦敦主持了津巴布韦有关各方代表参加的制宪会议。同年12月21日,与会各方签署了“罗得西亚”和平协议。1980年2月27日至29日,津巴布韦根据协议举行了议会选举,穆加贝领导的“民盟”在选举中获胜,组成了一个包括“人盟”领袖恩科莫在内的联合政府。同年4月18日,津巴布韦共和国终于宣告成立。

  这样,撒切尔夫人总算如愿以偿,实现了她在大选中的庄严承诺:当选后立即解决罗得西亚问题。而罗得西亚问题的顺利解决,无疑是这位“铁娘子”的一大政绩,也为英国形象添上了精彩的一笔。

  撒切尔首相上台之后,虽然积极推动西欧各国联合起来,以对抗另一超级大国苏联的军事优势,但并不热衷于同西欧国家搞一体化。这是因为,英国在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落后于西欧各国,本身又不是农业大国,而在上交给共同体的会员费中的一部分是用于补贴共同体国家的农业生产,然后再向他们进口大宗的农畜产品,用本国有限的金钱去资助别国的农业生产,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撒切尔首相对英国为加入共同体而被分摊巨额经费一直心存疑虑和戒心,她根据负责调查这一费用的财政部官员彼得·米德尔顿所提供的确凿数据,得知英国为参加共同体而多承担的会员费用竟高达10亿英镑,不禁拍案而起,愤愤不平。

  1979年11月,撒切尔首相执政后第一次参加欧洲共同体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举行的首脑会议,讨论共同体1980年的财政预算。她在会上强烈要求削减英国支付的巨额会员费,“铁娘子”的言词之尖锐和态度之坚决使与会首脑大为震惊,她甚至把共同体的预算称为偷盗英国国库的罪行,使西德总理施密特和法国总统德斯坦怫然作色,几乎使首脑会议濒于破裂。直到会谈结束前的最后5分钟,这位“铁娘子”才稍稍作了点让步:她仍然反对共同体提出第二年减少英国3.5亿英镑会员费的方案,但同意就这一问题再次举行会谈。这位英国首相认定共同体仅是一个以牺牲英国利益的政治舞台,对英国弊多利少。她紧紧盯住的是现实好处、英国切身利益和英美的“特殊关系”。

  都柏林会议之后,撒切尔振振有辞地自我表白:“我仅是就我们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钱举行会谈。我们所得到的回报理应与共同体的平均水平相等。”这显示出了她毫不妥协的精神。

  1980年4月末,共同体在卢森堡再次举行首脑会谈。撒切尔对会上建议减少英国7.6亿英镑的费用仍然断然拒绝,她认为该建议仅涉及以后两年的费用。她那“为英国利益抗争到底”的气概异常昂奋,劲头有增无已。人们把她嘲讽为当年在西欧国家一意孤行的法国总统戴高乐,冠以“女戴高乐”的绰号。撒切尔夫人对此反而自鸣得意,孤芳自赏。

  1980年5月29日至30日,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在布鲁塞尔再度举行。英方莅会的是外交大臣卡林顿勋爵。会议就英国所摊派的费用最终达成了协议:德、法等八个共同体国家作出了极大的让步,不仅对头两年,而且对第三年英国的摊款份额作了调整,“英国将从它为共同体提供的会员费用中获得三分之二的回报”。

  对卡林顿勋爵所取得的这一胜利成果,撒切尔首相最初仍然很不满意,甚至对该协议斥为“一文不值”。经过卡林顿勋爵的据理力争,最后又将这个问题提交全体内阁成员讨论通过。撒切尔夫人在“既成事实”面前,被迫作出妥协。这是内阁成员逼迫这位“铁娘子”让步的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

  会员费的问题以后仍然是英国和欧洲共同体其他各国唇枪舌剑的焦点,直到撒切尔首相第二任期才得到了最后解决。经过几个回合的顽强斗争,撒切尔夫人终于劳而“有功”,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和不屈不挠的交锋,在会议桌上为大不列颠争回了巨大利益,她那强硬的外交风格给欧洲共同体各国领导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撒切尔首相在国际舞台上不仅旗帜鲜明地为英国利益而大声呐喊,而且在涉及英国的国威和形象等问题上也毫不含糊,敢于刺刀见红。

  例证之一是在伦敦对中东恐怖分子实施了一次成功而又漂亮的突击。

  1980年4月30日,5名恐怖分子袭击伊朗驻伦敦大使馆,扣押了20个人作人质。其中多数是伊朗使馆职员。枪手们自称,他们是属于伊朗“殉教者”的组织,强烈反对伊朗革命所建立的政权。他们提出了3条要求:一是要求伊朗政府释放91名在押的政治犯;另一是要求伊朗持不同政见者的权利应得到尊重;最后要求用飞机将他们和人质送出英国。当时伊朗政府既不愿满足这些恐怖分子的要求,撒切尔政府也不能允许他们扣押人质的行动获得成功。但枪手们威胁说他们的要求如得不到满足,他们将把使馆与人质全部炸毁。面对这样的挑战,撒切尔夫人毫不含糊,她斩钉截铁地表示:“我的政府要尽一切可能保证人质的生命安全,和平解决危机。但除此之外,恐怖分子必须被击败。”联系到1979年11月美国营救被伊朗革命者扣押在美驻德黑兰大使馆里的49名美国外交人员作为人质的行动最后以失败告终,这位“铁娘子”在深表沮丧的同时,决心毫不退缩,不能再让世人看到西方的软弱可欺。

  撒切尔政府立即成立了以内政大臣怀特洛为首的特种应急事态中心,采取既保证人质安全又不让恐怖分子离开英国的策略,首相从一开始就想采取强硬立场,绝对不让枪手们的要挟得逞。她后来回忆说:“如果有人质受到伤害,我们就将考虑对使馆发起攻击;如果有人质遭到杀害,我们就将毫不犹豫地派遣特种空降兵进入使馆。”她也深知,要是动起真格,抢救人质失败,不仅有损西方特别是英国的威信,更重要的是对她的政治生涯也将是一场灾难。

  双方谈判无效,危机发生的第四天,形势又突然恶化:“人质面临生命危险”。这时,撒切尔夫人当机立断,她向怀特洛下达了“派空降兵进去”的命令。

  这次空降兵的突击十分成功:活着的19名人质全部获救,4名恐怖分子被杀,1名被生擒,无一漏网;参加袭击活动的空降兵和警察也无一伤亡。撒切尔夫人亲自前去慰问空降兵们,并和空降兵司令等人一道观看现场电视录像。

  往后的几天里,撒切尔夫人一直沉浸在喜悦加自豪的心绪中:美国人办不到的事,撒切尔首相却办到了!这次成功突击也向任何地方的恐怖分子送去了一个有力的信号:英国是不好惹的,他们休想从“铁娘子”那里勒索到什么东西。这也就从另一侧面提高了撒切尔政府的威信,大长了大英帝国的国威。

  例证之二是在马尔维纳斯群岛打赢了一场对阿根廷的以强敌弱的战争。

  1982年5月至6月,英国海军远涉重洋,在距离英国本土8000英里之外与弱小的南美国家阿根廷在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为“福克兰群岛”)打了一场短暂的战争,这场马岛之战一时轰动了全世界,使世人为之侧目。在这场实力悬殊的战争中,作为“胜利”一方的英军与其说大张了大不列颠王国的国威,“捍卫”了大英帝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毋宁说是使撒切尔首相成了维护民族尊严的英雄,为她积累了一笔雄厚的政治资本,其声望达到了她任首相以来的最高峰。丘吉尔以后的每一位首相,在这位“铁娘子”面前也似乎相形见绌了。

  马尔维纳斯群岛位于阿根廷本土以南300英里的南大西洋上,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1690年,英国人约翰·斯特朗漂流到这里,将两个岛屿之间的海峡命名为“福克兰海峡”。此后,英国人一直称这里是“福克兰群岛”。1764年,法国在这里建立居民点,将它命名为“马尔维纳斯”。1767年,西班牙将该群岛并入西班牙在南美的属地。1816年,获得独立的阿根廷从西班牙人手里继承了这些群岛的主权。1833年,国势强大的英国以该群岛最先为英国人发现而据理占领了它,尽管许多国际会议确认它理应属于阿根廷,英国却始终不予认同。从此,英阿两国在群岛主权问题上一直争执不休,一度还因此中断了双方的外交关系。

  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立即同阿根廷军政府建立了联系。1980年2月,英阿恢复了两国的外交关系。同年8月,当时任英国内阁贸易大臣的塞西尔·帕金森还专程访问了阿根廷,并在一次对阿国商会的讲话中,盛赞两国“在经济政策方面”的“密切”。

  至此,英阿关系虽有所松动,但马岛归属问题迄未解决。同年11月,英国外交部官员尼古拉斯·雷德莱访问马岛,与阿方讨论马岛问题:群岛可以归属阿根廷,但要租借给英国。

  英国提出这一建议实属无奈:万里迢迢,英国既无力加以保护,而要开发群岛周围海底的油矿,不仅力不从心,经济上亦不合算。只是由于岛上操英国德班郡口音的英国血统居民不答应,致使二战后英国几届政府都未能放弃马岛,颇费踌躇。在马岛战争爆发前夕,岛上只有1800名英籍居民,而在后来战火中丧生的两国士兵却高达1500人之多。

  1982年3月31日晚,正在下院办公室的撒切尔首相接到报告,说阿根廷海军正在驶向马岛。她一面召集内阁紧急会议,商讨对策,一面致电美国总统里根和国务卿黑格,请求他们从中斡旋,对阿国执政委员会主席加尔铁里将军施加影响。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军队进驻马岛,岛上的英国总督雷克斯·亨特一枪未发,即行投降。理由是:“1800平民是难以同成百上千的军队再加上庞大的海军为后盾论理的。”

  撒切尔政府对阿根廷人的军事行动显然毫无思想准备。就在阿军出动之前,守卫该岛的皇家“坚忍”号破冰巡洋舰由于防务紧缩,已接到被调回本国的命令。因此,新政府理应为遭受“入侵”承担一部分责任。

  4月3日,英国议会下院召开特别会议,辩论马岛问题。会上,议员们群情激愤,叫嚷除出兵外“别无选择”,甚至反对党工党的领袖和议员也义愤填膺,要求把阿军赶出福克兰群岛。英国议会出现了少有的一致。同时,反对党也要求追究撒切尔政府的责任。执政党内部也不平静,后座议员把外交大臣当做批评的对象和攻击的靶子。

  4月5日,外交大臣卡林顿引咎辞职,他为保守党服务了30多年,而且他领导的外交部也的确为英阿争端作过积极努力:既反对国防部撤回“坚忍”号,又想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马岛归属问题。没想到他竟成了撒切尔夫人在这一事件中的替罪羊。紧接着,掌玺大臣汉弗莱和外交与联邦事务国务大臣理查德·卢斯也相继挂冠离去。

  与卡林顿辞职的同一天,下院决议向南大西洋派遣的一支由62艘海面战舰(包括“无敌”号和“赫尔姆斯”号航空母舰)、6艘潜水艇、42架战斗机和200架直升飞机组成的海军特混舰队正式启锚出海了。与此同时,英国的战时内阁也正式组成:除首相外,有内政大臣威廉·怀特洛、贸易大臣塞西尔·帕金森、国防大臣约翰·诺特和外交大臣弗朗西斯·皮姆。当时皮姆刚刚受命接替卡林顿的外交大臣一职,辞去了下院议长职务。

  特混舰队南下之后,英方于4月30日宣布马岛周围200海里为海空“禁区”,警告任何外国船只和飞机切莫进入。从英国本土驶抵马岛,预计特混舰队约需4个星期的时间。当时国际上的许多观察家和政府领导人都认为英国出兵的主要目的,是迫使阿根廷人坐到谈判桌前来。

  为此,国际力量纷纷出动为英阿双方和平解决争端而奔走呼号。作为英美“特殊关系”盟友,又与阿根廷同属美洲国家组织成员的美国率先行动。国务卿黑格将军在危机发生后的最初几周内,一直马不停蹄地穿梭于伦敦和布宜诺斯艾利斯之间,试图促成一个双方妥协方案的出现。可惜的是,这位将军先后拿出的五个不同的和平方案,都遭到英阿双方的拒绝。紧接着,这位美国国务卿又提出一个最现实的方案,即阿军全部撤离马岛,英方特混舰队距马岛1000英里之外的水域停泊,然后在美国出面监督下,在不违背岛上英籍居民意愿的前提下,英阿双方就此后五年内马岛的主权问题重开谈判。但就是这一暂时隔离处理方案,也被英阿双方所拒绝。黑格将军在伦敦与撒切尔首相会谈时,“铁娘子”甚至敲击办公桌说道:“这就是1939年张伯伦用的办公桌,他胡说什么捷克离我们还远着哩!由于他的失职,英国白白丧失了4500万人的生命。”可见这时的撒切尔夫人战意已决,和谈言论已听不进去,只有通过武力获得全胜,在政治上才会对撒切尔首相产生最有利的影响,又能重振英国当年的雄风。

  继黑格将军之后,美洲国家组织又以秘鲁总统贝朗德为代表,出面为英阿冲突调停,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也参加进来。但这时战火已起。4月25日,先期抵达马岛的英军重新占领了乔治亚,岛上阿军缴械投降,双方无重大伤亡。两架英国直升飞机因海面上风雪交加,不幸坠毁,机组人员无一生还。

  5月1日晨,一架英国轰炸机从升天节岛起飞,向斯坦利港投掷了1000磅炸弹。同一天,外交大臣皮姆飞赴华盛顿会晤黑格国务卿。皮姆对记者表示,轰炸斯坦利是为了推动和平解决,眼下除保证“禁区”的安全外,没有考虑进一步的军事行动。

  正当皮姆大弹“和平经”的同时,英国核潜艇“征服者”号正在追击阿根廷的重型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5月2日,阿舰被两枚鱼雷击沉,368人葬身鱼腹。这时,秘鲁总统贝朗德还在与黑格、皮姆和加尔铁里协商和斡旋中,这位总统甚至就在5月2日还对记者夸口,说当天晚上就可能在和平协议书上签字了。

  但是,严酷的事实是,“贝尔格拉诺将军”号恰是在5月2日傍晚时分被一举击沉的。而据阿军方宣称:“阿舰并没有进入英国宣布的‘禁区’”。英国国防大臣诺特也承认,阿舰只是“靠近”了“禁区”。

  在给予阿军以致命的一击之后,撒切尔政府立即表示对秘鲁总统的和平方案有兴趣(按:秘鲁总统的和平方案其实与黑格国务卿最后的一个方案大同小异),以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并使加尔铁里将军处境尴尬,左右为难。

  5月4日,阿根廷的一架战斗机发射法制“飞鱼”式导弹,一举击沉了英国的巨型战舰“谢菲尔德”号。

  5月18日,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的调解宣告失败,马岛之战全面升级。

  6月14日,阿根廷军队难以抵御英军的强大攻势,宣布投降。6月15日,消息传到了伦敦,撒切尔首相顿感“如释重负”和“妙不可言的愉悦”。

  英军的胜利得来不易。当岛上的阿军投降时,英国舰队的食品和药物已所剩无几,加之90%以上的英国士兵已染上流行性痢疾和冻足病。守岛阿军如能多坚持几天,战争的结局可能改写亦未可知。

  在整个马岛之战中,英军动用兵力3.5万人,各类舰艇118艘,飞机270架。阿根廷参战兵力6.5万人,各类舰船33艘,作战飞机250余架。

  战争结果,英军伤亡500人,损失飞机20架,舰艇30艘。阿军伤亡1000人,被俘1万人,损失飞机90架。

  在马岛重新陷落英军之手的第三天,阿根廷的执政委员会主席、陆军总司令加尔铁里将军宣布辞职。他的政治生命也就从此终结,随后又遭到法庭起诉。须知民族主义这把双刃剑可不是好耍的:不能克敌制胜,就会伤害到自身。想当初,1979年末上台的加尔铁里军政府在控制马尔维纳斯群岛之后,阿根廷民众群情昂奋,深深地沉浸在民族自豪感中。这种被军政府一手挑动起来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搅混到一起的狂热激情,一时成了军政府赖以存在的基础,而国内日益深重的危机反倒被人遗忘,政府内部那不可调和的矛盾也暂时被搁置一边,加尔铁里将军一度成为万人空巷、欢声雷动的民族英雄。但曾几何时,这位铁腕人物便变成了阶下囚,遭到阿根廷人的唾骂。不亦悲夫!

  但是,大洋彼岸的情况则恰恰相反,马岛之战的胜利无疑给撒切尔夫人一剂益气壮体的强心针,对她的政治生涯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正如战争失败也会断送这位“铁娘子”的政治前程一样,战争的胜利确实巩固了她对保守党的控制和对全国的统治。战争结束之时,撒切尔首相不仅在英国名声大噪,而且在国际舞台上也风光一时。其实,这次胜利也为保守党在下次大选中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胜利的光环下,撒切尔夫人不由意气风发,扬言“这个国家有决心完成它认为必须完成的任何事情,有能力完成它认为是正确的事情”。她甚至大言不惭地说:“我们不再是一个日益衰弱的国家,我们有了新的信心,有能力解决经济困难。这种信心在8000英里之外的战场上经受住了考验,并被证明是无坚不摧的。”

  经过漫长航程,英国特混舰队的舰艇才陆续返抵国门,在码头上受到英雄般的隆重而热烈的欢迎。这时,为大英帝国利益顽强捍卫的撒切尔首相,一夜之间似乎成了温斯顿·丘吉尔第二了。在1982年10月伦敦街头举行盛大游行和阅兵典礼之后的欢宴席上,撒切尔夫人兴高采烈地致辞说:“现在,人民重新树立了自信心和自豪感。一切怀疑和忧虑统统烟消云散了。”

  其实,马岛战争的胜利被人为地大大夸大了,打这么一场以强凌弱的小型战争所支撑起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很有点自我炫耀,甚至有涂脂抹粉之嫌,何况英国为打赢这场战争而遭受16亿英镑的巨大损失,何况英国国内在一片欢呼胜利声中,还有人要追究撒切尔政府的失误,更何况英国打赢这场战争靠的是美国的帮助,因为在英阿交战期间,美国不仅为英国特混舰队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供应尖端武器“响尾蛇”导弹,而且通过其先进的卫星侦察系统,向英方透露了大量有关阿根廷的军事情报,从而使阿军动向悉在英军方的监控之下。诚如英驻美大使亨德森所说:“正是美国帮助英国打赢了战争。美国提供的帮助无论如何夸张都不为过分。”

  由此看来,撒切尔夫人所热衷宣导的英美“特殊关系”,在这个决定她的政治生涯的关键时刻,实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她为顽强捍卫英国利益的艰苦时刻,确实助了一臂之力。在英国举国洋溢着节日氛围的微妙礼炮声中,“铁娘子”已在为她的第二任首相而煞费苦心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