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百家讲坛全集 > 第十一讲 老子智慧与交往的心灵淳朴

第十一讲 老子智慧与交往的心灵淳朴

书籍名:《百家讲坛全集》    作者:CCTV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Txt小说-天堂


  最近从媒体听到,有一个小学毕业生给同学的留言,令我深思。这么写着:'祝你以后开宝马,住洋楼,吃海鲜,娶美女,包二奶,夜夜做新郎!'诸位想一想啊,这是什么话呀?什么味道啊!我还从媒体中听到这样的事,有一个城市对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你认为在当今社会做老实人吃亏吗?统计下来竟然有90%以上的学生认为做老实人吃亏。这也再度发人深省。对于这两个具体问题大家都会作出评判,不用我多说。我从总体上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在人际交往中无论是青少年还是其他人群,都有个心灵向度的问题。老子在这方面有许多的教诲与智慧,我就来谈谈心灵向度中的淳厚朴实的问题,这在人际交往中很重要。

  处厚不居薄

  我们可以先来自己测试一下,在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中,对于下面的问题,你选择的是愿意还是不愿意:

  你愿意与不诚实的人交朋友吗?

  你愿意跟没有信用的人作生意吗?

  你愿意在一个无赖的老板下面干活吗?

  你愿意娶一个不忠诚的老婆吗?

  你愿意嫁给一个骗子吗?

  你愿意你的父母是一个不清不白的人吗?

  你愿意把自己的孩子变得像痞子一样?

  一个正直的人大约都会毫不犹豫地说:谁愿意啊?谁都不愿意,除非是另类的人群!

  确实这是古往今来、古今中外一代又一代人心、人性、人道的取舍、选择、向背,是人类集体的正面选项。

  当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人是最复杂的,所以也有负面的选择,比如曹操有句话大家都很熟悉:'宁可我负天下人,不使天下人负我。'

  那么老子怎么说的?老子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第38章)什么叫处其厚?河上公注释:''处其厚'者,处身于敦朴。'老子说的是,在人际关系中大丈夫要处在敦厚、忠厚、淳厚中,而不要浇薄,也就是不要居处在薄处。这薄处就是不讲信用,不诚心,不厚道。

  有人会说了,这是对大丈夫来说的,而不是对于小人、小丈夫而言的,我可算不上是一个大丈夫,这话对我有用吗?其实,如果我们细细想想,谁活着不想活得像个人样啊,谁不希望做一个大丈夫、伟丈夫啊!那么什么叫大丈夫?我们来看孟子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照孟子的说法,有志气、有节操、有作为的男子就是一个大丈夫,所以我们常连着说'男子汉大丈夫'。我们要活得像个人样,要人生成功,不就是要有志气、有节操、有作为吗?那么老子的话对我们不是很有用吗?

  再看《韩非子》于此句子中的'大丈夫'的解释,他认为此'谓其智之大者'。我觉得解释的很有针对性,大智慧的人有的是智慧,他完全可以玩弄他的高人一筹的智慧,可以蒙人家,可以骗人家,但他选择的不是投机取巧,不是尔虞我诈,而是'处其厚,不居其薄'。大智大慧的人尚且如此,那么我们小智慧的人、少智慧的人不就更应该有正确选择了吗?

  既然如此,我们就得在人际交往中听听老子的教诲,'处其厚,不居其薄',那么就算不是大丈夫的人,遵循此道而行,也可以改变自己,重新雕塑自我,获得成功的。

  如果联系到上面所说的选项,我们可以又一次真切地体会到,老子在人际交往中'处厚不居薄'的哲理、智慧,就是从最普遍的现实生活、百姓的智慧中抽取出来,升华出来的。

  有人对此要说'不'了,在人际交往中,特别现在这样的市场经济情况下,'处其厚,不居薄'真的行得通吗?不,不,不!你看,几千年来中国的商业文化不就总结出这样的名言吗?这说是:'无商不奸!'你做个商人,你要做个大商人你就得不讲忠厚、淳厚,就是你不奸就发不了财,更发不了大财。

  那么真的是这样吗?其实这只是对奸商的概括,真正的大商家不是这样的,正直的人也不会这样。

  今天大家都知道香港巨商和财富化身的李嘉诚。他是曾经连续6年荣膺世界'华人首富',连续8年雄踞港商首席的'超人'。他学历很低,甚至连小学都没有读完,而且开始的时候手头没有资金,社会上没有地位,但是他获得了神话般的成功。许多人特别是经商的人都希望从他那里学到他的成功之道。我想,他的成功之道值得研究,而其中有一点就是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灵修炼,这在他名字上就体现出来了,一个是'诚'字,一个是'嘉'字,合起来就是真诚可嘉,精诚可嘉,这是获取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从小他母亲就教导他学会做人,要遵循古训,以后他是自觉地锤炼自我的人格。

  我读到李嘉诚说过的一段话,觉得讲得很好,可以作为解读老子智慧的一个例证。李嘉诚说:

  在我小的时候,母亲就教育我,要学会给予,学会诚实守信,对朋友讲信义。现在做生意,资金即使高出资产的几十倍也不够,生意是靠别人给你的,世间每个人都是精明的,要学会和别人沟通,让别人喜欢你。世界经济全球化,牵一发而动全局,金融风暴经常发生,要经常提防,信义是最重要的,所以,现在也是一样,信义二字是与人交往的准则。遵守信义可以受益终生。因此我经常教导儿子要遵守信义。

  李嘉诚讲得很深刻,这是因为他长时间地认真观察过、实践过、检验过、思考过,受益过。他讲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商家的人际关系,是老子所提倡的'处其厚,不居其薄'的很有说服力的现代注解。

  一是,你要和别人做生意,李嘉诚点醒得很透彻,'生意是靠别人给你的',那就是你得依靠别人啊!这就是说有个很重要的交往问题!你要让别人把生意给你,你就得好好对待别人!你就'要学会和别人沟通,让别人喜欢你'。否则,凭什么人家要把生意给你?

  二是,李嘉诚又点醒得极其到位,'世间每个人都是精明的'。是啊,你千万不要以为在人际交往中只有自己聪明、精明、高明。你错了!只要没有精神疾病,虽然智商上有些高低,但是人人都不傻,而生意人更是精明得很!因此,你骗人行不通,你使坏也行不通,你做奸商最终也行不通!那么倒不如你就如李嘉诚说的那样去做:'遵守信义'!

  三是,李嘉诚具有大商家的战略眼光,他看到'世界经济全球化','看到金融风暴经常发生,要经常提防',这里最重要的就是要靠信义。正如他说的'要经常提防,信义是最重要的'。这一点更深刻,说明变化的是商业,但不变的是人际交往中的诚信,不一样的商业,却是一样的诚信,一样的正是老子所说的'处其厚,不居其薄'!

  四是,这一套理念,有的是李嘉诚的母亲从小灌输给他的,而李嘉诚又因这些理念受益终生,现在他又灌输给他的两个儿子。他很注意对儿子的教育,除了要艰苦朴素,还要他们树立自己事业上的信誉,恪守承诺,而且要儿子为别人着想,不贪图小利,勤劳肯干,诚实奉献。在他们的家庭里,这一理念已经传递了三代人!

  所以大家再回过头来想想,老子的话是有深刻道理的,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处实不居华

  老子教导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处厚不居薄,还教导我们要处实不居华。

  我读到过这样一个材料,印象很深刻,老是忘不了,这里面有好多值得回味的地方,可以用来解读老子的理念。

  我们先来想象一下,英国的黛安娜是人人都知道的著名人物,她第一次被查尔斯王子邀请到皇宫里去吃饭,你想会怎样招待她呢?

  不知道大家怎么想,就我来想象的话,那一定是极其隆重的,比如用的是高档的餐具,吃的是少见的美味佳肴,饮的是收藏了很久很远的陈酿美酒。这样才显示皇家的气派,气派非凡。

  不是我一个人这样想,据说黛安娜当时也这样想的。当年查尔斯王子与黛安娜初次相会,俩人共进午餐时,黛安娜总以为能吃上一顿非常丰盛的酒席,但是令人意外的是,查尔斯王子只给她要了一碗隔夜的剩菜,回了锅就上桌子。

  我们大家还可以再设想一下当初黛安娜面对这样的情景,会有怎样的想法。据说当时黛安娜甚为困惑,事后向王室工作人员打听,得到的回答是:'这是王室的正统做法,丝毫没有怠慢之意,请小姐多多谅解。'

  我读到这则材料时,心中很感动,原来如此!真的这样吗?是的!比如安娜公主家里最受欢迎的一道菜是'牧羊人之髀',其实就是用隔夜吃剩的烤羊肉做馅做的烤饼。还有安德鲁王子不但吃得很省俭,而且经常开车上街买菜。据说他能如数家珍地报出伦敦地区主要副食品最新零售价,还尽量挑便宜的买。

  在这方面,年迈的伊丽莎白女王起了表率作用。她每餐吃得都很简单,甚至故意每周少吃一、两餐,一方面为减少蛋白质摄入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节约。她爱喝酒,但每餐不超过两小杯。她一直遵循着英国德古老格言:'任意糟蹋粮食是对神的亵渎,按量取食是做人的美德。'

  英国人一向把名义上的君主看成是'我们德行的领路人',所以他们这些王室成员一言一行都应起模范作用。另外媒体有其监督作用,英国是一个法制社会,王室成员的日常生活都在数千万人民的注视下,摄像机几乎跟着他们走,有时连一些细节都会被曝光。1969年英国电视台放映记录王室成员日常生活影片时,其中一个细节细到这样的程度,有个镜头是伊丽莎白女王在旅途中掏随身携带的小钱包,看里面是不是有钱,以便可以到商店里去买东西(参见解玉泉《英王室成员不丢剩菜剩饭》,《道德与文明》)。当然这材料里面不仅有他们对待剩菜剩饭上的做法与看法,我也从中解读到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朴实无华的一个方面,对今人也许会很有启发的。

  在人际交往中,有的人很朴实无华,说话朴实无华,办事朴实无华,交往中处处朴实无华,但是有的人却喜欢虚荣、羡慕浮华。那么老子怎样教导我们的?

  老子说:'处其实,不居其华。'(第38章)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又一智慧,这里'实'和'华'相对,'实'就是果,结的果;'华'字就是'花',开的花。老子说的是,在人际关系中要处在朴实、笃实、老实中,而不要'居其华',也就是不要居处在虚华、浮华、繁华中。

  人与人交往中要朴实、笃实、老实,我们俗话中还有这样一句话:'老实人不吃亏。'那么老子为什么要人们在交际中'不居其华'呢?比如就讲那个'礼'吧,就属于'华'的一种。我们都知道,在人际交往中有些话叫'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这大约没错。但是如果在交往中变成了'繁文缛节',变成了琐碎的、令人厌烦的虚浮的礼仪,那就是不对了。你想,你把人际交往变成了,天天请客吃饭,送礼拉关系,有数不完的应酬、招待、迎来、送往,你受得了吗?而真正的好的人际交往是处于'实',而不处于这种'花花绿绿'中的。

  讲到这里,我们还要解释一下,这第38章中老子说的话,比较难懂,老子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这是说,失掉了'道'而后有了'德',失掉了'德'而后有了'仁',失掉了'仁'而后有了'义',失掉了'义'而后有了'礼'。'礼'是缺少忠信的表现,是乱的祸首。所谓的前识先知仅仅是处于道的虚浮,是愚蠢的开始。这是说,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道、德等都发生了变化,而后是一层一层往下移动生发,最后出来了'礼'(包括法)。因此老子说,'礼'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这很深刻,如果人们把'礼'的深层应该内含的东西,像道、德、仁、义、忠、信等都剥离了,那么不就是成了'忠信之薄'了?这就是'薄'得只剩下一层表面的'薄皮'了,那就只是礼节的外表,而真正内涵的意义、作用、价值都抽掉了、剥离掉了。如果用这种表层的、表面的、稀薄的'礼'来搞人际交往、搞人际关系,那么怎么不是'乱之首'呢?大家想想啊,我们看到的许多不正之风、腐败现象、歪门邪道,不都是离不开那些请客送礼、送回扣、送红包吗?不都是在'礼'上大做文章,做足文章吗?

  我们再来看一位被人们称为'布衣教授'的季羡林。他是著名的大学者,他留过洋,做过北大的副校长,可是他一辈子朴实无华。

  据说有一次新生报到,一个外地来的学生,看到一个像学校工友样子的老人就请他为自己的行李照管一下,就去办事了。结果去了很久,当他回来的时候,那个老人还在那里为他看管这行李。后来他知道,这位老人就是季羡林先生。

  他就是这么朴实无华的人。他老穿一身蓝色卡其布中山装。就几年前,他还像农民一样,在燕园的池塘里撒点洪湖的莲子,生出荷花来,被称为'季荷',

  他把自己住的房子叫做'抱朴居'。他的'抱朴居'里,家具朴实无华,书桌、书架都是老式的普通家具。他的感情也是见素抱朴、朴实无华。他说:自己生在乡下,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

  他为什么把自己住的房子叫做'抱朴居'呢?这里就有他的理念。先说什么叫'抱'?抱就是抱持、守住的意思。什么叫'朴'?现在的'朴'字其实里面含有两个字,一个就是'朴'字,是树木的一种叫朴树;还有一个字是'樸'字,王充《论衡》中说:'无刀斧之断者谓之樸。'就是指没有加工过的原木,那当然是樸素、樸实、质樸了。古人还很有意思,将木材的这种保留原来样子的'樸'引申为人的质朴、淳朴;樸字还引申为做生意的本钱、成本,这也很有道理;今天简化成一个字了。那么什么叫'抱朴'呢?这个理念就是从《老子》那里来的啊!《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19章)'见素'就是显现素,就是现出素朴的本色;'见'就是现,'素'是未被染的本色生丝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保持,要守住朴素本真,不为外物种种欲望所诱惑。季羡林处世待人就是这样,与老子所说的理念相合拍。

  说到'抱朴',古代有一位叫抱朴子的,这就是东晋的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人。这个人的家庭背景很有意思,祖父辈既有出仕当高官的,又有成为有名的道士的,因此他既有官宦的血统,又有道士的血统。少年时候饱尝亡国的悲痛,此后又生平坎坷,这样的情况,使得他以'儒道双修'为立命之本。他外面是运用儒家的一套,而内里是运用道家、道教的这一套,这就叫'出处两得'。但是比较起来,他还是偏重于道家这方面,他写的著作就叫《抱朴子》。

  他有段话很可寻味:'道者,难中之易也。夫弃交游,委妻子,谢荣名,损利禄,割灿烂于其目,抑铿锵于其耳,恬愉静退,独善守己,谤来不戚,誉至不喜,睹贵不欲,居贱不耻,此道家之难也。出无庆吊之望,入无瞻视之责,不劳神于七经,不运思于律历,意不为推步之苦,心不为艺文之役,众烦既损,和气自益,无为无虑,不怵不惕,此道家之易也,所谓难中之易矣。'(《抱朴子'内篇'塞难》)

  这段话得辩证地看,道之朴即是要淡化名利、声色、谤誉、贵贱等,'恬愉静退,独善守己',这是有启示作用的。'此道家之难',真是没有说错,因为一个人在滚滚红尘中要做到这些真是难!至于要抛弃交游、妻儿那些,大家一看就知道那是不合情理的,当然不可接受的。抱朴子说到,不要太多的'劳神'、'运思'、不为之苦、不为之服,'众烦既损,和气自益,无为无虑,不怵不惕',其中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也确实是比较容易做到的'难中之易'。

  我们再来看人际交往中的虚华、浮华、繁华,当代人很讲究,而且讲究攀比。其实历史上就有,有名的如西晋时候的石崇(249-?)。他在荆州做刺史时候,打劫掠夺客商而成为巨富。他常常要和王恺、羊琇等竞富,就是竞争谁富有,极其奢靡。

  一次石崇和王恺比阔气、斗财富,两个人都用最鲜艳的东西来装饰车马、服装。还有呢,当时的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还帮助王恺。晋武帝曾经把一棵二尺来高的珊瑚树送给王恺。这棵珊瑚树是个奇宝,世上很少有能和它相比的。王恺很得意,心想这一下你比不过我了。他就把这棵珊瑚树拿去,到石崇面前炫耀。石崇看后,拿了一把铁如意就敲砸,把这棵珊瑚树打得粉碎。王恺跳起来啦,声色俱厉地斥责。石崇不慌不忙地说:'你不要急嘛,我马上赔给你!'于是他叫手下的人,把自己收藏的珊瑚树搬出来,有三尺高的,还有四尺高的,树干树条长得太美了,特别珍贵的就有六七棵呢,像王恺那棵二尺来高的珊瑚树那就更多了。王恺傻眼了,也开了眼界了,他输了!

  大家想,这样的比富好像石崇面子上风光无限了,但又有什么意思呢?大家一定记得老子的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不要说守住这些财富珍宝了,石崇最后参加了'八王之乱',被人给杀死了。

  但是历史不会就此停止啊,在人际交往中比阔气、斗财富的人也不会没有啊。到了北魏有个河间王叫元琛,他是个'豪首',就是豪华奢侈的头。他家里是用玉做的井栏、用金子做的吊水的罐子,用金子做成的井绳。他家里的宝贝太多了,金银、水晶、玛瑙、琉璃精工制成的奇妙东西太多了,而且好多是中原看不到的,是从西域来的。还有很多的歌女、舞女,很多的名马。他家的仓库里堆满了各种珠宝、各色丝绸,不可计数。他还让皇族的人来到他家里参观,让大家傻了眼,他还对别人说:'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这多骄横,多飞扬跋扈啊!他说人人都知道,历史上有个豪富的石崇,恨不能看一看他当时的情形。可是我不怨恨,恐怕是石崇会怨恨不能看到他的后面有这样豪富的我!但是结果又怎样呢?后来有河阴之役,元氏贵族和其他大臣被歼灭。到后来连他们原先的住宅大多变为了佛寺,那些财富更是烟消云散了。满堂的金玉,谁守得住啊!

  淳朴的回报

  我们常说,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做出超越性的新成功。这是很智慧的话,但是我们发觉有时人们并不真正愿意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获得新的成功的,在人际交往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历史上人们关于人际交往的智慧已经积累得很多很多了,就像是一个智慧的巨人了,但是有时候,后来的人没有很好地站在他的肩头上。

  老子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第22章)老子提出人际交往中要注意的'四不',即不自我张扬,因此反而高明;不自以为是,因此反而彰显;不自我夸耀,因此反而有功;不自我矜持自负,因此反而能长久。老子的这些话,其中不就点出了老实人不吃亏的道理,不就说出了淳朴会带来回报的吗?不过老子的话讲了几千年了,不愿听的人还是不少,不愿站在巨人的肩头上的人有的是啊。

  我们来举一个例子,也许可以触动大家的思考。潮州地方流传着这个传说。很早很早以前潮州府城外有一座古寺庙。有个云寂和尚已经是垂暮之年了,他知道自己在世上的日子不多了,就把他的两个弟子召来,一个叫一寂,另一个叫二寂。他们来到方丈室后,云寂和尚就交给他们两袋子谷种,要他们去播种插秧,到谷子熟的时候再来见他,看谁的谷子收获得多,多者就可以继承衣钵,做寺庙的住持。云寂和尚整日关在方丈室里念经,等到谷子熟的时候,一寂挑了一担沉沉的谷子来见师父,另一个二寂却两手空空。云寂和尚问二寂,二寂惭愧地说,他没有管好田,种谷没有发芽。云寂和尚就把袈裟和瓦钵交给了二寂,指定他为未来的住持。一寂怎么会服气啊,当然不服,师父道,我给你俩人的谷种都是煮过的。

  到最后我们豁然开朗,原来云寂和尚在选择接班人时要看看那人是不是淳朴老实,是不是处厚不居薄、处实不居华。结果一寂不淳厚,玩了小聪明,作了假;那个二寂淳朴,实事求是,该怎么就怎么。结果是:不老实的人,没有好结果;老实人却没有吃亏。

  这个故事,曾经被一个母亲用来教育他的儿子,那个儿子就是李嘉诚。原来李嘉诚的长江塑胶厂在生产塑胶花成功后,开始急躁了,在经营决策上一味地贪大求功,追求数量,而忽视了质量问题。结果客户拒收产品,还要长江厂赔偿损失。一时产品积压,没有进账,原料商却上门催交原料货款,银行也来催贷款,厂里只能裁减员工,部分裁减员工又上门吵闹,长江厂面临着倒闭的危险。在这些日子里,李嘉诚虽然回到家里还是强作欢笑,但是其母从儿子的脸色上看出一定是厂里出了麻烦了。她给李嘉诚讲了上面的故事。李嘉诚听了,悟出了做人诚实是根本,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流下了悔恨的眼泪。

  第二天李嘉诚回到厂里就召集员工开会,坦诚地承认自己的经营错误,对这些天来被他训斥的员工赔礼道歉。他又拜访银行、原料商、客户,向他们赔礼道歉,祈求原谅,并保证还清欠款、罚款。他不隐瞒工厂要倒闭的可能,恳切地向对方请教拯救危机的对策。李嘉诚就这样,用他的诚恳态度寻求谅解,终于一步步取得了他人的谅解。他用他的诚恳态度寻求渡过难关的对策,终于一步步渡过了难关。后来长江厂出现了转机,又渐入佳境了。李嘉诚回首这段历史,说过;'信誉,诚实,也是生命,有时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有意思的是,李嘉诚的母亲给儿子进行了做人的教育,正像他的名字一样要诚要嘉,其诚可嘉。李嘉诚又教育他的两个儿子,反复强调:'要令别人对你信任。不只是一个商人,一个国家亦是无信不立。'他又说过:'以往百分之九十九是教孩子做人的道理,现在有时会谈论生意,约三分之一谈生意,三分之二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因为世情才是大学问。世界上每一个人都精明,要令人家信服并喜欢和你交往,那才最重要。'(参见王志纲《李嘉诚经营智慧全书》金城出版社)我想,有时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是要真正了解它,深刻认识它,并不容易,而要实践它更难。道的深入参悟、循道而行,往往需要时间,需要经过多种经历的颠沛,所以有云:'吃一堑,长一智。'

  商家如果只知道'无商不奸',认为商人都是奸商,而且这个理念深入人心的话,那么当然会使现代商家千奇百怪都搞得出来。但是如果他们认真去发掘、研究中国乃至世界大商人的淳朴的智慧,站在他们肩膀上去超越,去获得新的成功,那不是很好的经商发家的路径吗?

  近现代有一家百年绸缎名店叫'瑞蚨祥绸缎店',这先是由山东章丘的孟家创办的,在清末民国初发展到鼎盛时期,在北京、天津、沈阳、汉口、哈尔滨、烟台等地都设立有分店。

  这家商人做生意就很像老子说的'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他要做商家的'大丈夫'而不做对不起顾客的'奸商'。大家来看看他'处其厚',厚到什么程度;'处其实',又实到什么程度。

  瑞蚨祥货真价实,不用说了;童叟无欺,不用提了;服务周到,不用谈了;这都还只是些以往旧时代商人的起码的应该'处厚'、'处实'的厚度、实度。可是我们有时想想,就是这一最基本的'厚度'、'实度',今天已经是21世纪的新商人、新商家了,还有许多做不到的,或根本不愿意去做的。

  再说,瑞蚨祥要货好,就得货源好,于是选择苏州等地的丝绸为主要货源。一次瑞蚨祥发现苏州原本信誉很好的一家厂家的丝绸质量有问题,从而拒收。这家厂主焦急了,如果拒收的话,工厂可能倒闭了,工人就失业了,于是恳求瑞蚨祥收下。瑞蚨祥的老板孟乐川,权衡再三,最后蚀本买进这批不合质量的丝绸。虽然自己吃了亏,但是使得这厂起死回生,避免了一大批人失业。同时教训了那厂,要狠抓质量,从而又巩固了合作关系。孟乐川还在看到黄河泛滥,百姓涂炭时候,毅然出巨资,组织乡民修堤筑坝,造福家乡。

  如果再往厚处看,有一个事情,真的让人很感动。大家知道,有时一个细节,决定成败;而发生在瑞蚨祥那儿的这一个细节能显示它'处厚'的厚度、'处实'的实度,同时也给它带来了重大的成功。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瑞蚨祥绸缎店在北京的分店当然遭殃了,店都被大火烧毁了,所有的往来账本都被烧掉了。这怎么办?老板很厚道啊,他的选择就相当于'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他作出了两条决定。

  第一,我欠了谁的钱,我的债权人只要你有存单的,都可以到我这里来兑现。虽然我的账本烧掉了,但是我不赖账,我照样认账,我照样兑付给你。

  第二,反过来,谁欠了我的钱,谁是我的债务人,本来应当还我的钱,因为我的账本烧掉了,没有凭据了,就勾销你的那笔欠我的账,不用你偿还了。

  大家想想啊,欠你的还你,欠我的抹掉,这已经不是一出一进,而是只出不进了,是够大的亏本、够大的蚀本生意啊,谁肯干啊?商人不是有一条信条,叫:'亏本的买卖不做吗'?但是瑞蚨祥做了!瑞蚨祥真是太厚道了,太朴实了,而且显示出了它'大丈夫'式的那种'处其厚'、'处其实'的厚度、实度、风度了。这很感动人啊,这个老板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高深的修养哪里做得到啊!

  大家想想,要是这个告示一公布会怎么样子啊?这个告示一公布,借给瑞蚨祥债的人被感动了,向瑞蚨祥借钱的人更被感动了,其余的人也被感动了,社会也被感动了!怎么不感动呢?兵荒马乱的年代,竟然还有这样讲信誉,守合同,重承诺的老板、商家,如何叫人不尊重瑞蚨祥!

  这结果使得'瑞蚨祥'的名声大振,信誉猛增,营业扩大,财源广开。这真是平常说的:吃亏是福啊!又说:善有善报了!有材料说,瑞蚨祥还和外国老板,比如英国、荷兰、日本等许多洋行建立了密切的业务关系。瑞蚨祥在包销英商普丰洋行的洋布和怡和洋行的洋纱时,订货只要预交一成订金,而销货后可获取二成到三成利润。(参见任云兰《瑞蚨祥的经营方略所蕴涵的商业道德》,《道德与文明》)为什么订金预交得那么少?外国人相信你的信誉嘛,不担心你赖帐。你看,厚道、信誉、诚心,成了瑞蚨祥的'名片',成了利润回报的生长点。

  我讲到这里就想起老子的话,很可以和瑞蚨祥的人际交往行为做一个互动式的解读,就是用老子的话来读懂瑞蚨祥的行为,用瑞蚨祥的行为来弄懂老子的话的含义。

  第一句话是《老子》第79章中说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什么叫'契'?'契'就是今天所说的契约、合同、借债的凭据等,分为左契与右契。先秦的合同、凭据刻在木片、木板或竹片上,然后一分为二,一人拿一半,左契是向别人借债的存根。到时候还债时两个半片合成全部,就对上号了。

  老子说:'圣人'虽然保留着别人向他借债的存根,但是不向这些人讨还那些债。有德的人就像那拿着借据的人那样宽裕又宽容,无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又索取。--大家看啊,那么瑞蚨祥不就是这样吗?它拿着人家的借据,而不要人家来还债,相反自己欠了别人的债,我必定偿还!这不就是有德之人,有德之举动?相反自己欠了别人的债,我必定偿还!这真是处于很厚很厚的地方了!

  不过《老子》的话中有一点要再说明一下。'是以圣人执左契'一句中的'左契',帛书甲作'右介',即是'右契';乙本作'左芥',即是'左契',与通行本同。这样就有个问题,文中到底是'右契'还是'左契'呢?在古代通常是尊者执右契,卑者执左契,所以有学者认为,应该如甲本所写当为'右契'('右介')。但是也有人认为,当如通行本和乙本所说为'左契'。高亨说,《老子》第31章中说过'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用契券,自然属于吉事,那么老子必定以左契为尊。古代左契、右契到底哪个尊哪个卑,因时因地而异,不尽相同。另外古代'凡贷人者执左契,贷于人者执右契。贷人者可执左契以责贷于人者令其偿还。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即施而不求报也'。这里的'责'字,就是求、要求的意思。还有一些说法,比如这里的'圣人执左契'是有意使圣人处于下位,又有说楚地风俗和中原不同,楚国人以左为上,等等。

  我们还要解读《老子》第79章中所说的另一句话。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什么叫天道?天道就是宇宙事物的规律。这里的'与'是帮助的意思。老子说:天道对于人来说,是没有什么亲不亲的问题的,也就是说天道是不偏私庇私的,但是它常常帮助善人。这里有个问题啊,天道怎么会长了眼、有了感情了呢?这就不可信了吗?不是的,相反这道理很深刻。你想,因为你是善人,所以你的行动就是循着道而运行的,那你不就是与天道在一起了吗?正因为与天道在一起,遵循天道,那么善人不就取得成功了吗?这不也就像天道帮助善人了吗?瑞蚨祥的成功,不也就解读出来了吗?

  所以老子在第38章中说到的人际交往中的这两种定位'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这是何等地警醒人们啊!老子最后紧接着又说了一句话:'故去彼取此。'这就是舍弃'薄'选取'厚',舍弃'华'选取'实'。但是,尽管老子向人们指出了这样的选择方向,千百年来'去彼取此'的也固然不少,但'去此取彼'的人也是代代不少啊,他们就是喜欢舍弃'厚'选取'薄',舍弃'实'选取'华',世界就是这么多元,否则也就不成其为世界了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