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弟子规》里的家教智慧 > 第36章 智慧35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所犯错误

第36章 智慧35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所犯错误

书籍名:《《弟子规》里的家教智慧》    作者:木紫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弟子规》说,如果无意中做了坏事,这就叫“错”;若是故意为非作歹,这就叫“恶”。这句话提示家长要正确区分孩子的行为,不要孩子一做错事,就把孩子定性为坏孩子。

  小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喜欢探索不懂的事物、去做新鲜事。但是由于认知能力、身体素质的限制,可能会出错。家长宽容孩子的错误,才不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李洋洋在家里玩耍的时候,出于一时的好奇,给鱼缸里倒上了牛奶。晚上,父母回来,发现了情况,断定是李洋洋搞的恶作剧,问他是怎么回事。李洋洋说是同学来家里写作业,写完作业后给小鱼喝牛奶,就弄成这个样子了。

  妈妈跟那位同学父母核实情况,了解到那位同学那天根本就没有来家里,放学后就被父母接走去外地了。

  妈妈断定这件事是自己淘气的儿子干的。于是,把儿子喊过来,给他讲了两个故事。

  一个是爱迪生发明“沸腾散”的故事。12岁的爱迪生看到小鸟在天空自由地飞翔,就想,人为什么就不能飞呢?他用柠檬酸加苏打制成了“沸腾散”让家里的帮工喝下去,以为这样可以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使人像鸟一样飞起来。结果,帮工灌了一肚子碳酸气,痛得在地上直打滚。

  另一个故事讲的是列宁打碎花瓶后,担心被惩罚,不敢承认错误。在妈妈的不断暗示下,主动向妈妈说出了事情的真相。

  妈妈跟儿子说,无论是爱迪生还是列宁,他们都是好孩子。

  爱迪生因为探索问题,做了错事,当然可以原谅。列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下定决心做个诚实的人,也可以原谅。一个善良的孩子,无意中做了错事,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就是一个好孩子呀!

  李洋洋明白了妈妈的意思,他告诉妈妈是自己想让金鱼喝牛奶,才把事情搞糟的。儿子承认错误后,妈妈告诉儿子,犯错也没什么,重要的是要从错事中汲取经验、增长知识,犯了错误敢于承担、及时改过。

  托尔斯泰说:“只有什么事也不干的人,才不至于犯错误。虽然这恰好是他最基本的错误。”这句话更适合成长中的孩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孩子出生后,几乎不懂什么,在成长欲望的驱使下,通过对周围环境、接触到的事物不断地体验,去获取知识和技能。如果家长为了让孩子少犯错误、少糟蹋东西,而束缚住孩子的手脚,那么他将不会犯错误,同时,他的好奇心被抑制、探索的欲望变弱,逐渐失去创造力。因为儿童的思维和行为是一体的,禁止儿童的行为就等于禁止了儿童的思维。

  思维不活跃,何谈创造呢?

  从一定程度上说,错误是利于孩子成长的。但这并不是说,家长就可以任孩子错误下去。家长要指出孩子错误所在,并帮助孩子认真改过,以确保同样的错误下次不要再犯。在美国,学生的权利中有这样一条规定:如果有违反纪律的问题,应被事先警告通知。由此我们看到,这个国家对待孩子的第一次错误是很宽容的。

  孩子犯了错误,家长不要急躁,要冷静下来分析孩子犯错误的原因。

  对待孩子的错误既不能简单化,也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纵容孩子的错误,而是及时捕捉教育契机,帮助孩子分析问题,提高孩子在错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视错误情况不同对待

  孩子所犯错误大部分与善恶不擦边,可是这并不排除孩子也会犯一些真正的错误。比如,把坏事向自己不喜欢的同学身上栽、欺负老实同学、毁坏学校物品、常常偷拿别人东西、胡乱说别人坏话等。孩子出现了此类品行问题,家长要尽早帮助孩子改正,以免养成不良习惯,影响一生。

  2.教孩子正确对待错误

  客观认知与接纳“人无完人”,每个人都可能犯错误,有趣的是当我们越是不能客观地认识错误,不能接纳错误时,它就会越是牢固地附在我们身上,与我们作对。如果我们允许自己犯错误,面对错误并坦诚接纳它、承认它,它就会逐渐离我们而去。

  每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都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就把事情办好。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他的行为是与错误相伴的,如果处理得好,孩子越是出错,成长得就会越快。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人生应当做点错事。做错事,就是长知识。”

  由此可见,错误并不可怕。有的孩子之所以被错误压倒,是因为孩子没有一个正确对待错误的态度。所以,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家长要给孩子指出战胜错误的思路,使得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犯错,有缺点、犯错误并不可怕,只要勇敢面对错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以后不犯类似错误就好了。

  3.强化孩子的向善心理

  孩子天生就有一定的是非善恶观念。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保罗·布卢姆教授做了一个实验。他让6个月到1岁大的婴儿观看木偶表演。在表演中,一个“长”着眼睛的多彩木偶正在登山,一个木偶从旁协助,另一个则伺机把登山的木偶推下山去。看过几次后,研究人员把“乐于助人”和“搞破坏”的木偶放在婴儿面前,发现婴儿喜欢看向“乐于助人”的木偶,明显喜欢“好人”。

  基于孩子天生的向善心理,家长如果带领孩子多做好事、做善事、做友爱的事情,那么孩子就会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善良的人是不会做坏事的。

  4.教孩子分清善恶

  家长平时要多给孩子讲讲社会上的伦理、道德、宗教、法律等,让孩子明白这些是人们做事对与错的底线,违反了这些是不道德的,是要受到惩罚的。当然,这不是家长说说孩子就能理解的,家长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发生在身边的事情、社会上的典型案例,让孩子从中真切感受到做事、做人要讲道德,不能为非作歹。

  孩子对是非的判断受成长环境影响,比如父母、亲友、同学等。在孩子的人生观还没有确定的时候,家长除了自己做到是非分明、扬善除恶外,还要尽量让孩子与正派的人接触。

  5.杜绝溺爱

  教育家孙云晓说:“孩子们的许多毛病都是父母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比如,孩子拿别人的东西,家长觉得这是因为自己孩子能力强,能战胜其他同学,不觉得孩子的品质将会发生问题。孩子偷拿的毛病成了习惯无法收手,就成了盗窃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