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人物志 >  八观

八观

书籍名:《人物志》    作者:刘劭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原文:



八观者:



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



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



三曰观其志质,以知其名。



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



五曰观其爱敬,以知通塞。



六曰观其情机,以辨恕惑。



七曰观其所短,以知所长。



八曰观其聪明,以知所达。



译文:



八观:一是观察一个人对待争夺和救济的态度,以分辨他是否反复变化,没有恒性。二是观察一个人感情变化和反应,以了解他为人的基本准则。三是观察一个人的至性本质,以知道他的名声是否相称。四是观察一个人的行为表现,以辩识他所作为是否似是而非。五是观察一个人对别人的爱敬态度,以判断他为人处世之道成功还是失败。六是观察一个人情绪欲望,以明了他是宽恕还是疑虑。七是观察一个人的短处,以明白他的长处。八是观察以个人是否聪明,一分析他所能通达的方面。



原文:



何谓观其夺救,以明间杂?



夫质有至有违,若至胜违,则恶情夺正,若然而不然。故仁出于慈,有慈而不仁者;



仁必有恤,有仁而不恤者;厉必有刚,有厉而不刚者。



若夫见可怜则流涕,将分与则吝啬,是慈而不仁者。



睹危急则恻隐,将赴救则畏患,是仁而不恤者。



处虚义则色厉,顾利欲则内荏,是厉而不刚者。



然而慈而不仁者,则吝夺之也。



仁而不恤者,则惧夺之也。



厉而不刚者,则欲夺之也。



故曰:慈不能胜吝,无必其能仁也;仁不能胜惧,无必其能恤也;厉不能胜欲,无必



其能刚也。是故,不仁之质胜,则伎力为害器;贪悖之性胜,则彊猛为祸梯。亦有善情救



恶,不至为害;爱惠分笃,虽傲狎不离;助善者明,虽疾恶无害也;救济过厚,虽取人不



贪也。是故,观其夺救,而明间杂之情,可得知也。



译文:



什么叫作观察一个人的夺取和救济,以分辩他是否有恒性?通常认为人的性情本质有正面和反面,如果正面无法战胜反面,那么恶的性情就会夺取正的一面。有时情况象是这样,其实并非如此。因此宽仁出于慈爱,也有慈爱而不宽仁的。宽仁必然会有救济,也有宽仁而不救济的。严厉的必然有刚强,也有严厉而不刚强的。如果看见可怜的人就流泪,将要施予财物时却吝啬,这是只慈爱而不宽仁。见到别人处境危急就产生同情,将要前往久远却畏葸不前,这只是宽仁而不救济。对待虚情假意色貌严肃,受到利欲熏心就内心怯弱,这是严厉而不刚强。诚然,慈爱而不宽仁的,乃是贪吝占了上风。宽仁而不救济的,乃是畏惧在起作用。严厉而不刚正的,乃是利欲在作祟。因此说,慈爱不能超过吝啬,必然不能宽仁;宽仁不能克服恐惧,必然不能济人;严厉不能战胜利欲,必然不能刚直。因此不宽仁的资质取胜,才能本领只是害己的东西。贪婪悖逆的本性占上风,刚强勇猛只是为祸的媒体。也有性情纯善的人救助为恶之人,这种善行不至于成为祸害。感情深厚忠诚,虽然偶有互不尊重,也不会导致彼此分离。帮助良善,彰显光明,虽有嫉恨邪恶也不能伤害自己。慷慨救济,虽然财物取自他人,这不是贪婪。因此观察一个人对待争夺和救济的态度,分辨正反间杂的情况,可以获知。



原文:



何谓观其感变,以审常度?



夫人厚貌深情,将欲求之,必观其辞旨,察其应赞。夫观其辞旨,犹听音之善丑;察



其应赞,犹视智之能否也。故观辞察应,足以互相别识。然则:论显扬正,白也;不善言



应,玄也;经纬玄白,通也;移易无正,杂也;先识未然,圣也;追思玄事,叡也;见事



过人,明也;以明为晦,智也;微忽必识,妙也;美妙不昧,疏也;测之益深,实也;假



合炫耀,虚也;自见其美,不足也;不伐其能,有余也。



故曰:凡事不度,必有其故:忧患之色,乏而且荒;疾疢之色,乱而垢杂;喜色,愉



然以怿;愠色,厉然以扬;妒惑之色,冒昧无常;及其动作,盖并言辞。是故,其言甚怿



,而精色不从者,中有违也;其言有违,而精色可信者,辞不敏也;言未发而怒色先见者



,意愤溢也;言将发而怒气送之者,彊所不然也。



凡此之类,征见于外,不可奄违,虽欲违之,精色不从,感愕以明,虽变可知。是故



,观其感变,而常度之情可知。



译文:



什么叫观察一个人感情变化和态度反应,以了解他为人的基本准则?人们往往隐藏自己的真实感情,不显露于外表、语言。要想了解一个人,必须观察他的言辞旨意和应对酬答。观察他的言辞旨趣,庶几听声音之善意还是丑恶。观察他的应对赞和,庶几看他智慧能否应付。因此观其言语,察其应对,足以相互对照,别有认识。然而,论点显明,态度正确,让人明白易晓;言辞不敏,不善应对,令人深奥难测。能够审辩深奥和显明的道理,便是精通。言语反复无定,没有中心,便是杂乱。预知未来发生的事情,便是圣明。追想思考深微的道理,便是睿智。遇事见识超过常人,便是聪明。内心精明,外表不显,便是机智。能够察识细微,便是神妙。美妙而不隐蔽,便是疏朗。挖掘不尽,愈测愈深,便是充实。假意迎合,相互炫耀,便是虚伪。只见自己的长处,便是不足。不自夸自己所能,便是优点,因此说,凡事不符合正常的道理,必然有其缘故,内心忧虑形于外表,显得疲乏黯淡。身体疾病表现于形色,显得杂乱污秽。欢喜之色,愉快欣悦;愤怒之色,凌厉张狂。妒忌疑惑之色,无礼而喜怒无常。及至动作出现,言辞相随,因此言辞极为欢愉,而神色不曾相应表现,其中必然有违心之处。言辞不能达意,但神色可信,乃是不善言辞。话未出口已怒形于色,乃是内心充满激愤。言语嚅嗫而怒气可见,乃是迫于无奈,勉强忍耐。凡是这些类型,迹象显示在外,不可遮盖,即使想掩饰但神色已暴露。既然内在的感情已不难察明,那么无论如何变化也可以获知,因此观察感情变化和态度反应,通常的为人也就不难得知。



原文:



何谓观其至质,以知其名?



凡偏材之性,二至以上,则至质相发,而令名生矣。是故,骨直气清,则休名生焉;



气清力劲,则烈名生焉;劲智精理,则能名生焉;智直彊悫,则任名生焉。集于端质,则



令德济焉;加之学,则文理灼焉。是故,观其所至之多少,而异名之所生可知也。



译文:



什么叫做观察一个人的至性本质,以知道他的名声是否相称?凡是有所偏的人,具有两方面素质的,就两种素质相互促进,而获得美好的声名。因此骨骼挺立,气质清朗,就获得美好的名声。气概清峻,体力劲健,,就具备强健的名声。聪明直率,坚强诚实,就产生信赖的名声。在这些基础上,加上端正的品质,就能成就美好的品德,加上勤学,就会知书达礼,富有教养。因此观察一个人的素质具备多少方面,不同的名声之所以产生就可以得知了。



原文:



何谓观其所由,以辨依似?



夫纯讦性违,不能公正;依讦似直,以讦讦善;纯宕似流,不能通道;依宕似通,行



傲过节。故曰:直者亦讦,讦者亦讦,其讦则同,其所以为讦则异。通者亦宕,宕者亦宕



,其所以为宕则异。然则,何以别之?直而能温者,德也;直而好讦者,偏也;讦而不直



者,依也;道而能节者,通也;通而时过者,偏也;宕而不节者,依也;偏之与依,志同



质违,所谓似是而非也。是故,轻诺似烈而寡信,多易似能而无效,进锐似精而去速,诃



者似察而事烦,讦施似惠而无成,面从似忠而退违,此似是而非者也。亦有似非而是者:



大权似奸而有功,大智似愚而内明,博爱似虚而实厚,正言似讦而情忠。夫察似明非,御



情之反,有似理讼,其实难别也。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得其实?故听言信貌,或失其真



;诡情御反,或失其贤;贤否之察,实在所依。是故,观其所依,而似类之质,可知也。



译文:



什么叫观察一个人的行为经历,以辩识他的所作所为是否似是而非?纯粹发人阴私而不徇情,违背常性,不能做到公正。假借当面揭短,看似正直,其实斥责良善,攻击好人。纯粹放纵不拘,无异流荡,不能通达正道。凭借放纵,看似通达,其实行为傲慢,没有节制。所以说,正直的人斥责别人过失,好揭发别人阴私的人亦斥责别人过失,他们的斥责表面相同,之所以斥责别人,原因相异。通达的人放纵,放荡的人也放纵,他们放纵的行为相同,之所以放纵的原因却不同。然而怎样才能区别他们之间的不同呢?正直而温和,是中庸之德;正直而好揭短,却是偏失。好斥责却不正直,叫作依。疏导而有节制,属于通达。通达而时常过分,就是偏失。放纵而不节制,叫做依。偏失与依似,表现一样,性质不同,所谓似是而非。因此轻易承诺,看似重义气,其实很不守信。经常变换做法,好象多能,其实无效。锐意进取,看似精诚,其实不能持久。好加议论,似乎善于观察,其实只会添乱。表面顺从,看似忠诚,其实背后固守己见,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表现。也有似非而是的情况。大的权术政治,看似奸邪,其实有功天下。大的智慧学问,看似愚钝,其实内在精明。广博的爱,看似空泛,其实淳厚深沉。正直的言论,看似谴责,其实情怀忠诚。观察辩明似是而非,掌握真实情感的反面,好象道理明白,其实难以鉴别,不是天底下最精明的人,谁能把握其中的真实?所以听其言辞,信其神色,有时失去真正的人材,观察贤明与否,根据在于对方的表现所凭依的基础。因此观察他似是而非的表现所凭依的基础,他属于哪一类的材质也就可以知道了。



原文:



何谓观其爱敬,以知通塞?



盖人道之极,莫过爱敬。是故,《孝经》以爱为至德,以敬为要道;《易》以感为德



,以谦为道;《老子》以无为德,以虚为道;《礼》以敬为本;《乐》以爱为主。然则,



人情之质,有爱敬之诚,则与道德同体;动获人心,而道无不通也。然爱不可少于敬,少



于敬,则廉节者归之,而众人不与。爱多于敬,则虽廉节者不悦,而爱接者死之。何则?



敬之为道也,严而相离,其势难久;爱之为道也,情亲意厚,深而感物。是故,观其爱敬



之诚,而通塞之理,可得而知也。



译文:



什么叫做观察一个人对人的爱敬态度,以判断他的前途是顺利还是坎坷?人伦之道的极至,莫过于爱和敬。因此《孝经》以爱作为最高的道德,以敬作为道的关键。《周易》以气感作为德,以谦让作为道。《老子》以"无"作为德,以"虚"作为道。《礼》是以敬为根本,《乐》是以爱为主宰。而且人情的本质有爱和敬的真诚,就能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感动天地,获取人心,而他的为人处世之道也就无不通畅。但是爱不可少于敬,爱少于敬的话,节操清廉的人归附他,而多数人不接受他。爱多于敬,虽然廉洁清高的人不满意,但受其恩惠的人会甘心为之献身。为什么?敬作为一种道德,严格等级而使人相互疏远,这种情况必然就不能持久。爱作为一种道德,情感亲密而心意深厚,能够深刻打动人心,因此观察一个人的爱敬的态度是否诚挚,其为人处世成功还是失败,也就可得而知。



原文:



何谓观其情机,以辨恕惑?



夫人之情有六机:



杼其所欲则喜,不杼其所欲则恶,以自代历则恶,以谦损下之则悦,犯其所乏则婟,



以恶犯婟则妒;此人性之六机也。



夫人情莫不欲遂其志,故:烈士乐奋力之功,善士乐督政之训,能士乐治乱之事,术



士乐计策之谋,辨士乐陵讯之辞,贪者乐货财之积,幸者乐权势之尤。



苟赞其志,则莫不欣然,是所谓杼其所欲则喜也。



若不杼其所能,则不获其志,不获其志则戚。是故:功力不建则烈士奋,德行不训则



正人哀哀,政乱不治则能者叹叹,敌能未弭则术人思思,货财不积则贪者忧忧,权势不尤



则幸者悲,是所谓不杼其能则怨也。



人情莫不欲处前,故恶人之自伐。自伐,皆欲胜之类也。是故,自伐其善则莫不恶也



,是所谓自伐历之则恶也。



人情皆欲求胜,故悦人之谦;谦所以下之,下有推与之意。是故,人无贤愚,接之以



谦,则无不色怿;是所谓以谦下之则悦也。人情皆欲掩其所短,见其所长。是故,人駮其



所短,似若物冒之,是所谓駮其所伐则婟也。



人情陵上者也,陵犯其所恶,虽见憎未害也;若以长駮短,是所谓以恶犯婟,则妒恶



生矣。



凡此六机,其归皆欲处上。是以君子接物,犯而不校,不校则无不敬下,所以避其害



也。小人则不然,既不见机,而欲人之顺己。以佯爱敬为见异,以偶邀会为轻;苟犯其机



,则深以为怨。是故,观其情机,而贤鄙之志,可得而知也。



译文:



什么叫作观察一个人的情绪欲望,以辨别他是宽恕还是疑惑?人的情欲表露有六种基本征象。让他志向得以实现,就喜悦。不能让他才能得以发挥,就抱怨。向别人炫耀自己的成绩,就被人厌恶。谦虚卑损,甘居人下,就讨人喜欢。冒犯别人的短处,就遭人忌讳。惹人厌恶而冒犯所短,就会受人妒害。这是人的本性六种表现。人之常情没有不想遂其志愿,所以刚烈之士喜欢设计策谋;辩论之士喜欢盛气凌人的质问;贪婪的人喜欢聚敛财货;宠幸的人喜欢显示权势。如果他们的志向得到称颂,没有不欣然快乐的。这是所谓欲望得到满足,就喜悦。如果他们的能力不能得到发挥,他们的志向不能得到施展,就悲哀。因此功业不能建立,刚烈之士愤慨;德行仁政失去规范,正直之士悲哀;政治动荡而不能安治,贤能之士怨叹;敌手的能力尚未清楚,权谋之人沉思;货物财宝不积聚,贪婪的人忧虑;权势富贵不显赫,贵幸的人悲楚。这是所谓不能发挥能力,就怨恨。人之常情没有不想争先,所以厌恶别人自夸,自夸都是想胜过别人,因此自夸自己所长,没有不遭人嫌恶。这是所谓以自己的长处压过别人,就招来厌恶。人之常情都想求胜,所以喜欢别人谦虚,谦虚可以甘居人下,甘居人下有退让的意味。因此无论贤明还是愚昧的人,接受别人谦让,没有不喜形于色,这是所谓以谦虚处下就讨人喜欢。人之常情都想掩盖自己的不足,显示自己的长处,因此别人非难短处,就象有个东西罩住他。这是所谓触犯别人所不足,就会引起讨厌。人之常情都想攻击居于自己之上的人,以自夸凌犯对方惹其厌恶,虽然招来憎恨,但不曾招致祸害。如果以自己所长非议对方所短,这是所谓以其所恶,触犯其所短,就会产生妒害。凡是这六种情况,它们的根柢都是处于自大的心理,所以君子接人待物,受小冒犯而不计较。不计较就无不谦敬处下,所以避免受到伤害。见识浅薄的人却不然。这些人既不能正确的审时度势,又要求别人顺从自己,以假装爱敬求得别人刮目相看,以偶尔邀约认为对方轻视自己,如果侵犯他的利益,就深怀怨恨。因此观察情绪欲望的表现迹象,贤明还是鄙陋的内心可以得知。



原文:



何谓观其所短,以知所长?



夫偏材之人,皆有所短。故:直之失也讦,刚之失也厉,和之失也懦,介之失也拘。



夫直者不讦,无以成其直;既悦其直,不可非其讦;讦也者,直之征也。



刚者不厉,无以济其刚;既悦其刚,不可非其厉;厉也者,刚之征也。



和者不懦,无以保其和;既悦其和,不可非其懦;懦也者,和之征也。



介者不拘,无以守其介;既悦其介,不可非其拘;拘也者,介之征也。



然有短者,未必能长也;有长者必以短为征。是故,观其征之所短,而其材之所‵长



可知也。



译文:



什么叫作观察一个人的短处,以知道他的长处?偏材的人,都有所短。因此正直的缺点在于好斥责别人而不徇情;刚强的缺陷在于严厉;平和的不足在于软弱;耿介的短处在于拘谨。然而,正直的人不抨击是非,就不成其为正直,既然喜欢其正直,不可否定他好责人过。好责人过,恰是正直的标志。刚强的人不凌厉,就不成其为刚强,既然喜欢其刚强,不可否定他的严厉,严厉正是刚强的表现。平和的人不柔弱,就无法保持其和气,既然喜欢其平和,不可以非难他的柔弱,柔弱是平和的征象。耿介的人不拘谨,就无法守护其其耿介,既然喜欢其耿介,不可以指责他的拘谨,拘谨是耿介的表征。但是有短处的,未必有长处;有长处的,必然有短处标记。因此观察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短处,他的材能所长就可以知道了。



原文:



何谓观其聪明,以知所达?夫仁者德之基也,义者德之节也,礼者德之文也,信者德



之固也,智者德之帅也。夫智出于明,明之于人,犹昼之待白日,夜之待烛火;其明益盛



者,所见及远,及远之明难。是故,守业勤学,未必及材;材艺精巧,未必及理;理意晏



给,未必及智;智能经事,未必及道;道思玄远,然后乃周。是谓学不及材,材不及理,



理不及智,智不及道。道也者,回复变通。是故,别而论之:各自独行,则仁为胜;合而



俱用,则明为将。故以明将仁,则无不怀;以明将义,则无不胜;以明将理,则无不通。



然则,苟无聪明,无以能遂。故好声而实不克则恢,好辩而礼不至则烦,好法而思不深则



刻,好术而计不足则伪。是故,钧材而好学,明者为师;比力而争,智者为雄;等德而齐



,达者称圣,圣之为称,明智之极明也。是故,观其聪明,而所达之材可知也。



译文:



什么叫作观察一个人的聪明,以分析他所通达的方面?仁,是道德的基础;义,是道德的节制;礼,是道德的文饰;信,是道德的支柱;智,是道德的主导。智慧出于明达,明达对于人来说,好象白昼的太阳,夜晚的烛火。越明达的人,所见越远。明达及至深远很难。因此恪守一项事业勤奋好学,未必能达到人材的标准。材能技艺,精致巧妙,未必能把握理论的深度。通于义理,能言善辩,未必能具备大的智慧。智虑能够经理事务,未必能获得普遍性的真理。只有对深奥的道理进行思考,然后才能无所不及,这是所谓学问不能达到人材的要求;材艺不能达到理论的高度;善于说理不能具备更高的智慧;善于思虑不能把握普遍的规律。"道"这种东西,回环反复,变化神通。因此另外讨论道以下的各种材德。几种材德各自运行时,以仁最优。合并一起,加以运用,就以明达作为主导。所以用明达知道仁,就众望所归;以明达统帅义,就无往而不胜;以明达支配理,就无事不通晓。如果没有聪明,就将一事无成。因此追求名声而名不符实,就显得空泛迂阔;喜欢辩说而没有道理,就显得杂乱烦琐;设定法制而思虑不深,就显得苛刻过度;玩弄权术而计谋不足,就显得虚假诡诈。因此材能均等而勤奋好学,聪明的人成为老师;力量相同而争强好胜,明智的人成为雄杰。品德一致的,通达者为圣人。圣人之所以称为圣人,在于他是最聪明智慧的人。所以观察一个人的聪明,他所通达的程度也就可想而知。


**T*xt*小*说*天*堂WWw.xiAosHuotxt.Net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