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明诗三百首 > 第78章 李攀龙 (2)

第78章 李攀龙 (2)

书籍名:《明诗三百首》    作者:金性尧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首句以伏阙上书领起,次句颂新君对故臣的昭雪。三、四两句指王忬的生前死后,五、六两句,喻自己与世贞的交谊,并露归隐之意。末两句追溯当年游从之趣,几疑春色不在江南,仍归结到友情。

  登黄榆马陵诸山是太行绝顶处①

  千峰郡阁望嵯峨,此日褰帷按塞过②。

  落木悲风鸿雁下,白云秋色太行多③。

  山连大陆蟠三晋④,水划中原散九河⑤。

  回首蓟门高杀气⑥,羽林诸将在横戈⑦。

  【注释】

  ①黄榆,黄榆岭,在河北邢台西北,西接山西和顺县界,石径盘旋,形险道冲。马陵,也是峰岭。太行,山名,绵延山西、河北、河南三省。②褰帷,撩起车帘。作者去的时候是乘车而去。按塞(sài),巡行塞上。③白云句,《新唐书·狄仁杰传》:“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可作为太行白云之一证。④大陆,大片陆地。三晋,春秋末,晋国为韩、赵、魏三家卿大夫所分,各立为国,史称三晋,其地包括今山西、河南及河北西南部分,也即太行山脉绵延之地。⑤九河,古代黄河自孟津而北,分为九道,故名。作者同题五律中,也有“河势中原坼,山形上党来”句。这句意谓中原大地上黄河散流。⑥蓟门,即蓟丘,故址在北京德胜门外。⑦羽林,明代亲军有羽林卫,这里泛喻朝廷的精锐部队。黄榆岭上有关口,明代设兵防守。

  【说明】

  共四首,这是末一首。

  作者曾任顺德(今属河北)知府,顺德治所在邢台,故同题五律中有“太守(知府)方秉障,清时敢勒铭”语。颔联写秋高气爽,落木悲风时节,太行的秋色,因白云之多而更显健朗,带砺山河的气象亦由此涌现。当时鞑靼部队时常犯边,所以末句这样说,但收得平弱。

  另两首的对偶句,如“悲风大壑飞流折,白日千崖落木寒”,“群峰不断浮云色,绝嶂长留落日悬”,亦佳,但变化太少。

  登华不注山送公瑕①

  鸿雁高飞木叶丹,逍遥台上一凭阑②。

  浮云不动孤峰起,落日长临二水寒③。

  多病故人书未达④,中原秋色醉相看。

  预愁匹练江南道⑤,极目吴门驻马难。

  【注释】

  ①华不注,山名,在作者故乡济南市东北。公瑕,周天球,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钱谦益《列朝诗集》谓其诗“大率声调雄壮,规摹王(世贞)李(攀龙),去吴中风雅远矣”。②逍遥台,山东滕县故薛城东南有逍遥台,然其地离华不注甚远,此或借喻。③二水,指黄河与济水。④多病句,孟浩然《岁暮归南山》:“多病故人疏。”杜甫《月夜忆舍弟》:“寄书长不达。”⑤匹练,形容白马飞驰。李白《赠武十七谔》:“马如一匹练,明日过吴门。”因李白诗言“明日”,故本句用“预愁”。

  【说明】

  诗当是与周天球同登华不注后而作。五、六两句,言自己因为多病,对故人疏于音信,故醉中应该多多赏览中原秋色。末句侧写惜别,婉转而恳切,意思是天球回到故乡,想起今日一同登临的依依之情,预料必多惆怅,难以驻马了。

  挽王中丞①

  司马台前列柏高②,风云犹自夹旌旄。

  属镂不是君王意③,莫作胥山万里涛④。

  【注释】

  ①王中丞,王忬,字民应,王世贞之父。中丞,王忬曾任蓟辽总督、右都御史。明初设都察院,其中副都御史职位相当汉之御史中丞。②司马,王忬曾官兵部右侍郎,古人亦以司马称兵部长官。列柏,汉御史府中列植柏树,后因称御史台为柏台。③属镂,剑名。吴王夫差曾赐伍子胥属镂自刎。④胥山,在江苏吴县西南。《史记》记伍子胥自刎前,曾怨恨吴王听信谗言,杀害忠臣。吴王闻而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囊),泛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名曰胥山。一说吴王阖闾(夫差之父)时已有胥山。后人又传说伍子胥死后为涛神,常借素车白马出入波涛之中。两句意谓,王忬被杀,并非是世宗的意思,所以,王中丞不要像伍子胥那样,化作汹涌的怒涛。

  幕府高临碣石开①,蓟门丹旐重徘徊②。

  沙场入夜多风雨,人见亲提铁骑来③。

  【注释】

  ①碣石,古山名,在河北昌黎县西北。②蓟门,即蓟丘,故地在北京德胜门外。丹旐,丧礼中用的铭旌。③沙场二句,写王忬死后,英灵不灭,仿佛还见他从沙场上提铁骑而来。

  【说明】

  共八首,这是第二及第八首。

  王忬起先很受世宗信重。嘉靖三十八年(1559),鞑靼部队将西入,却扬言朝东来,王忬立即引兵而东,鞑靼遂乘隙渡滦河而西,大掠遵化、蓟州等地,驻内地五日,京师震动。王忬在作战中,确有失策之处,因而为御史方辂所劾,刑部拟议戍边,世宗手批云:“诸将皆斩,主军令者顾得附轻典耶?”次年冬,斩于西市。则杀王忬原出世宗本人之意。穆宗即位,世贞、世懋兄弟伏阙讼冤,复故官。

  《明史·王忬传》末,增加了王忬父子与严嵩父子嫌隙的情节,“滦河变闻,遂得行其计”,意思是出于严嵩的阴谋。支大纶对王忬极为钦重和体谅,但他评忬之死云:“华亭(指徐阶)乃予罪严嵩,至方秦桧之杀武穆,是以君子恶居下流。”谈迁亦云:“王中丞坐疆事死,非死严氏也。隆庆初,子世贞讼冤,归狱严氏。此家诉则然,岂定论哉?”(皆见《国榷》卷六十三)

  严氏父子奸恶,事迹具在,但王忬之死,实由世宗。攀龙诗“属镂”二句,已含皮里阳秋之意,并起欲盖弥彰的作用。他本意在痛惜王忬死非其罪,又不敢明责世宗,否则,何必要这样说呢?

  和聂仪部明妃曲①

  天山雪后北风寒②,抱得琵琶马上弹③。

  曲罢不知青海月④,徘徊犹作汉宫看⑤。

  【注释】

  ①聂仪部,聂静,嘉靖十四年进士,官仪部郎中。仪部,洪武时,礼部下有总部、祠部、膳部、主客部四属部,后改总部为仪部,后又改为仪制司,为礼部的第一司。明妃,即王昭君,晋人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明妃之称,则始于江淹《恨赋》。②天山,即北祁连山,匈奴呼天为祁连,在今新疆境。③抱得句,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刘建女)嫁西域乌孙,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娱之。见晋石崇《明君词序》。后人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嫁有相似处,故推想如此,事实上昭君与琵琶无关。《琴操》也记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④青海,湖名,在今青海境,古名西海,北魏时始名青海。⑤徘徊句,昭君本是汉元帝的宫人。李攀龙选唐人七绝,以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为第一,李诗这两句,或有所胎息。

  【说明】

  原诗共四首,这是第三首,也只有这首最好,好就好在末二句,借错认青海之月为汉宫之月,曲达旅途中的昭君委屈心事。杜甫《咏怀古迹》云:“环珮空归月下魂”,然则昭君出塞之后,死生已与明月相共了。

  沈德潜《明诗别裁集》云:“不著议论,而一切著议论者皆出其下,此诗品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