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跟孩子一起读的简明国学 > 第47章 古代的称呼与民俗

第47章 古代的称呼与民俗

书籍名:《跟孩子一起读的简明国学》    作者:刘全志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一、“糟糠”是对谁的称呼?

  1.典故原文

  【光武帝】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传》

  2.糟糠之妻不下堂

  光武帝刘秀有一个姐姐湖阳公主,她的丈夫在一年前去世了,所以这一年来,她老是闷闷不乐。光武帝和她感情很好,看着她过得不幸福,在生活上很孤独,就想帮姐姐物色一个合适的夫婿。所以这一天,当湖阳公主进宫的时候,光武帝就试探地问:“满朝文武大臣,姐姐以为哪一个最好?”湖阳公主当然知道弟弟想干什么,就羞涩地说:“我认为宋弘气度威正,品德高尚,朝中大臣都不如他。”一言一语,光武帝就明白了姐姐的心思。

  过了不久,光武帝便把宋弘召进宫里,他也想探问一下宋弘的心思,就对宋弘说:“有句俗语说,人贵了,要换掉一批旧朋友;人富了,也要另娶一位新妻子。我想这应该是人之常情吧?”

  宋弘心里边也像明镜一样,他知道光武帝话里有话,但他并没有顺着光武帝的意思来回答,他说:“皇帝陛下说的俗话我是没有听过,我所知道的是,人贵了,不可以忘记贫贱时结交的知己;人富了,也不可以抛弃贫穷时所娶的妻子。”

  光武帝听出了宋弘的心思,当时脸上很不高兴。但过了一段时间,他再想想,毕竟还是宋弘的话有理。

  后来,人们便把与自己生死相依、同甘共苦的妻子称为“糟糠之妻”。

  二、称岳父为“泰山”的来历

  1.典故原文

  【唐】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yì】,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泰山之力也。”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zǔ】》

  2.译文

  有一年,唐玄宗李隆基准备去泰山封禅,时任宰相的张说被任命为封禅使。按照当时惯例,封禅以后,三公以外的随行官员都可晋升一级。于是张说就寻了一个私情,让他的女婿郑镒也来参加了。

  按说郑镒本来是没有资格去参加的,因为他只是一个九品芝麻小官,而想要和皇帝一块登上泰山的大臣必须是六品以上的人员,其实就算你有这个资格也未必一定能去,因为满朝文武都想去,到泰山旅游一圈回来之后自己就会官升一级,这样的好事谁不期待?

  当唐玄宗封禅结束之后,每个人都升了一级,唯独郑镒连升四级,一下子成为五品大员,真是平步青云呀。唐玄宗大宴群臣的时候,看见郑镒穿着绯红的五品官服,很是奇怪,他不是奇怪郑镒的衣服,而是奇怪这个人,因为这个人他以前不认识。朝廷里边有一定级别的大臣,他们每天都要上早朝,天天会和皇帝见面,皇帝怎么会对他们一点印象没有呢?而这个郑镒,唐明皇就对他没有印象!

  唐玄宗就把他叫到身边问了一下,才知道他原来是宰相张说的女婿。又问他为什么穿着五品官服,这一下郑镒彻底懵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吓得直打哆嗦。旁边有一个叫黄幡绰的宫廷戏子,他笑着把话接过来:“这都是泰山的力量嘛!”众大臣也纷纷说这全在于泰山的成全,唐玄宗听了之后哈哈大笑,张说和郑镒算是解了围。

  此后,泰山也就成了妻父的代称。又因为泰山又称“东岳”,所以,妻父也称“岳父”、“岳翁”、“家岳”,妻母则称“岳母”了。

  三、贴花黄的来历

  1.典故原文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

  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木兰诗》

  2.女子贴花黄

  古时候,女子有贴花黄的风俗,这一习俗是如何来的?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在南朝刘宋时期,宋武帝有一个女儿,名为寿阳公主。寿阳公主不仅长得很漂亮,还是活泼好动的女孩子,她特别喜欢和宫女们在含章殿的梅花树下荡秋千。有一次她们玩着玩着就困了,于是就顺势躺在殿檐下睡着了。当她们醒来的时候,宫女们发现有朵梅花落在寿阳公主的额头上,寿阳公主皮肤白嫩,经梅花渍染,居然留下了梅花形状,无论怎么擦也擦不掉。对于面色娇容的公主来说,这可不是小事情,不过,寿阳公主是个很会打扮的人。于是,她就经常将梅花贴在额前,因为这样她比原先更美丽了。看到寿阳公主的做法,宫女们也纷纷效仿,一时之间宫廷里边很流行这种梅花妆容。

  后来,这种妆饰逐渐传到宫外,民间爱美的女子也纷纷效仿,她们喜欢用黄颜色的粉在额头上画出各种花和鸟的形状,或是用金黄色的纸剪成花鸟形状贴在额头,这就是发展变化了的“梅花妆”,因为颜色的缘故,民间又把它叫做“贴花黄”。又由于这种妆饰在未婚的女孩子中特别流行,所以渐渐地没有出嫁的姑娘也被称为“黄花闺女”了。

  四、为什么称结婚男女为结发夫妻?

  1.典故原文

  古诗--留别妻

  汉·苏武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这是一首离别诗,诗的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我如果还能活下来,就一定会赶回来和你相见;如果不幸死去了,我也会在黄泉下永远地想念着你。”这两句最能道出恩爱夫妻之间的那份生死不渝的情感。

  2.“结发夫妻”

  “结发”原是古人成人礼的一部分,就是束发。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长发。男子在二十岁的时候举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女子在十五岁举行笄礼,笄,即簪子。自周代起就规定女子在订婚后、出嫁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在20岁行笄礼。受笄时也要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然后用黑布将发髻包住,再以簪插定发髻。古代无论男女,只要举行了成人礼,就意味着到了成年,代表着一个人到了可以结婚成家的年龄了。

  到了汉代,“结发”成了新婚夫妻成婚的一种仪式。南宋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娶妇》中记载:“男左女右,留少头发,二家出匹缎、钗子、木梳、头须之类,谓之合髻。”也就是说,在洞房花烛夜,新郎新娘饮交杯酒之前,需就床而坐,各自剪下自己的一绺【liǔ】头发,再把这两绺头发相互绾结缠绕起来,以誓结发同心、生死相依。这种仪式还有诗为证,说:“交丝结龙凤,镂彩结云霞。一寸同心缕,千年长命花。”这首诗说得更为详细,两人把发“结”在一起,有牢固、结合、结伴之意,寓意着新婚夫妇恩爱缠绵、白头偕老。因而,“结发”在这里自然就有了成婚的意思,人们也就称首次结婚的男女为“结发夫妻”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