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跟孩子一起读的简明国学 > 第38章 潇洒的挥毫--书法的发展史

第38章 潇洒的挥毫--书法的发展史

书籍名:《跟孩子一起读的简明国学》    作者:刘全志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1.古文字的演变

  甲骨文是目前看到的已经初具规模、比较完备的文字形态,现存的最早实物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甲骨文是在清朝末年发现的,这些文字都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所以被称为“甲骨文”。因内容多为占卜、祭礼等,所以甲骨文又称卜辞。

  金文是指铸造或刀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文。这种文字起源于殷商,盛行于周代。它的特点是线条浑朴自然,结字壮美多姿、雄伟纯朴,代表作有《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

  籀【zhòu】文,又称“石鼓文”,因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且刻在石鼓上而得名。石鼓文也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是石刻之祖。籀文上承金文,下启小篆,是金文向小篆过渡的字体。籀文的代表作是《石鼓文》和《诅楚文》。

  小篆又名秦篆,是秦统一后通行的一种文字书体。篆体字笔画趋简、线条圆匀、字呈竖势、端庄严谨、造型健美。小篆体的形成是中国汉字的一大进步,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小篆传世的代表作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

  隶书,又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汉隶由秦隶发展而来,秦始皇推行小篆的同时,也命人开始整理隶书。到西汉时期,隶书得到进一步规范,并开始盛行于世。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次大变革。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2.字体的多变

  字体,准确的名字应是书体,指书写文字时所采用的风格样式。汉字的书写风格,本来就因人而异,所以由此产生的字体也多种多样。总的来说,无论书法家的字体,还是普通人的字体,都大致可分为五种,即正、草、隶、篆、行。因为隶书、篆书的写法与文字形态的关系更为密切,所以此处只介绍正、草、行三种。

  正,即楷书,它是汉字书写风格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字体。这种字体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以作为楷模,所以称为楷体字。

  草,即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首先出现的是汉代的“草隶”,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东汉末年,张芝变“章草”为“今草”。唐代的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行,即行书,它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行书笔画没有草书那样潦草,同时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另外,行书又有“行楷”、“行草”的说法,这是就楷法、草法在行书中所占的比例而言,前者是指楷法多于草法,后者是草法多于楷法。

  3.许慎和《说文解字》

  许慎【约58年~约147年】,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东汉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被称为“字圣”。许慎从小就博览群书,通读五经,当时的大学者马融对他十分敬重,时人也有“五经无双许叔重”的评价。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中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全书把汉字分为五百四十个部首,然后按“分别部居,不相杂厕”的原则,共收文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重文【异体字】一千一百六十三个。《说文解字》创造了字典式的体例,被称为字典的鼻祖。另外,《说文解字》的内容十分丰富,包罗万象,说它是东汉以前的百科全书一点也不为过。所以,《说文解字》也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化,研究古文必不可少的桥梁和钥匙。

  二、书法界的“书圣”和“大家”

  王羲之【303~361或321~379年】,字逸少,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王羲之出身于名门望族,他14岁时,王氏家族帮助司马氏家族南渡建立东晋政权,建都建康【今南京市】,王氏家族作为功臣与陈郡谢家同为东晋豪门,唐代诗人刘禹锡作《乌衣巷》一诗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的“乌衣巷”就是王谢家族的故地。成年后,王羲之先做秘书郎,后来又被封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江州刺史等职,因为他最喜欢“右军”这一官职,所以后人又称他“王右军”。王羲之从小跟随父亲学习书法,年纪稍大时,又转益多师,博采众长,所以他的书法圆转流利,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

  张旭【675~750】,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至金吾长史,所以又称“张长史”。张旭的母亲出生于书法世家,很懂书法,所以他从小就受母亲的指点,勤于练习,对前人的书法名品又细心揣摩,所以很早就以善书名世。张旭个性豪放,豁达大度,才华横溢,卓尔不群。因他喝醉时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所以又有“张颠”的称号。唐文宗曾下诏,说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唐代“三绝”,因而张旭又有“草圣”的称号。

  怀素【725~785】,字藏真,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他幼年好佛,出家为僧,怀素是僧名,俗姓钱。怀素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称之为“醉僧”。他的草书,学习张芝、张旭,与张旭并称“颠张醉素”。怀素的草书被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时人评价为:“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长沙】人,他的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传说他有一次跟虞世南外出,途中发现了一块石碑,这个石碑的碑文是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索靖的书法写得很好,欧阳询一向都比较仰慕他的字,有如此机会当然不会放过,于是他席地而坐,在碑旁仔细观察并描摹了三天。后来他又广泛地学习北朝的碑版石刻,同时吸取了当地一些书家的长处,终于形成了“刚健险劲,法度森严”的“欧体”风格。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他的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是中国书法史上,继王羲之和王献之“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人们都说“其字宛如其人“,这句话对于颜真卿来说,真可谓恰如其分。他的字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体现了盛唐的风度。他的书法很美,人格更美。安禄山起兵范阳时,河北各郡都纷纷投降,只有他还固守平原城,被推举为义军盟主。只此一事,就可看出颜真卿的刚刚铮骨。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因他曾官至太子太师,所以世称“柳少师”。柳公权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刚开始的时候,只是在地方担任一个低级官吏,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唐穆宗看见了他的笔迹,唐穆宗很喜欢他的书法,就把他从地方调往长安,一时间他的手迹也被视为书法圣品。柳公权的字结体遒劲、严谨,一丝不苟,以瘦劲著称于世,各体之中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他的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是北宋皇室后裔,他的爸爸喜欢写诗作文,收藏很多书画古物,这给了赵孟頫很好的文化熏陶。但是,他十一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此后家境每况愈下,度日维艰。南宋灭亡后,赵孟頫回到故乡闲居。在他三十二岁那年,赵孟頫被元世祖忽必烈征召,元世祖见到他后惊呼为“神仙中人”,随后赵孟頫官运亨通,直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赵孟頫晚年名声显赫,时人称赞他“荣际王朝,名满四海”,可以说赵孟頫在元朝文人中地位最为显赫,所以被后人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精通篆、隶、行、草各体,尤其以楷书和行书闻名于世。他的书体圆润清秀,端正严谨,有飘逸娟秀之状,独树一帜,称为“赵体”。

  三、经典重温

  1.王羲之好鹅

  王羲之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2.欧阳询论书法

  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重轻,凝思静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均,八边俱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被正。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当枯形;复不可肥,肥即质浊。细详缓临,自然备体,此是最要妙处。

  3.颜真卿的《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