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跟孩子一起读的简明国学 > 第32章 戏曲的传承和优秀剧作家简介

第32章 戏曲的传承和优秀剧作家简介

书籍名:《跟孩子一起读的简明国学》    作者:刘全志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元朝是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居于文坛主导地位的时期,戏剧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水平。中国的戏剧从起源、形成到发展成熟,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先秦时期的歌舞是它的发展源头,汉魏百戏和隋唐戏弄是它的形成时期,直到宋代的院本,它的表演要素才日臻完善。元代的时候,这个集舞蹈、说唱、技艺、科诨等表演要素于一体的文学样式--“戏剧”才终于走向成熟。明代的时候,戏曲出现了四大声腔的局面,这促进了传奇的繁荣。随着历史的发展,四大声腔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内涵,如明初时它指的是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当清代地方戏兴起后新的四大声腔就演变成了“南昆、北弋、东柳【柳子戏】、西梆”这四类,并且由此促成了另一个新的剧种--京剧的兴起。

  元代戏剧的两种类型是杂剧和南戏。这两个剧种的内容题材大致相同,体制上也存在一定的共同点,如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都包括曲词、宾白和科【介】三个部分。除了这些共同点之外,它们在体制上还有许多不同,这和它们演出的地域有很大关系。杂剧风行于大江南北,全国流行,所以在体制上比较正规化:它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这里的“折”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幕”,几折就相当于几幕;戏剧里演出的角色又分为末、旦、净三类,末分正末和小末,旦分贴旦、搽旦和小旦;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不能重复;全剧也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由正末主唱的剧本称“末本”,由正旦主唱的剧本称“旦本”。

  南戏也叫永嘉杂剧,它流行于东南沿海,在体制上要求得不是很严格。角色分为我们熟知的生、旦、净、末、丑等,并且剧中他们都可以唱,而且唱的形式多样,不似杂剧只能由一人独唱到底。

  南戏进一步发展便成了传奇,与南戏、杂剧相比较,传奇体制更加规范、音乐格律更加讲究、剧情更加复杂。传奇的真正繁荣期是在明代中叶以后,那时正值明嘉靖、万历年间,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氛围相对自由。传奇篇幅较长,动不动就是几十出,如《牡丹亭》共五十五出、《长生殿》共五十出。传奇的题材如同杂剧、南戏,也可分为历史剧、风情剧、时事剧、社会剧。

  随着传奇的流行,大批的文人也开始加入其中,他们的加入使传奇的语言更加典雅、绮丽。由于语言的雅致,情节的复杂,这一时期也有许多优秀的传奇不适合舞台演出,成了一种只供阅读的“案头文学”。清代的传奇延续了前代的特色,但又有创新,像《长生殿》、《桃花扇》这样的优秀作品,以精巧的结构、妥贴的宫调与曲牌、优美的文辞,形成了传奇创作的又一高峰。

  二、优秀剧作家和他们的故事

  古代的优秀剧作家实在是数不胜数,由于篇幅所限,我们仅来介绍最优秀的几个剧作家,他们分别是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郑光祖、汤显祖、孔尚任。

  1.“梨园领袖”关汉卿

  关汉卿【约1220~1300】是戏曲史上一个说不尽的人物。他号己斋、己斋叟,籍贯有多种说法,有的说他是解州【今山西运城】人,也有的说他是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县】伍仁村人,还有的说他是大都【今北京市】人。可以肯定的是,关汉卿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被明代的剧评家贾仲明称为“梨园领袖”,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

  关汉卿的前半生,是在血与火交织的动荡年代中度过的。那时,他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处于进则无门,退则不甘的难堪境地。与他人相比,关汉卿更能够在困境中调整自己,他性格开朗通达,狂放倔强,自称:“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的一粒铜豌豆。”在生活上,关汉卿投身勾栏瓦肆,豪放不羁,宣称:“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期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这话不仅是对传统礼教的挑战,也是他幽默多智性格的表白。

  2.“曲状元”马致远

  马致远【约1250~1324】,号东篱,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他是元杂剧“四大家”中从事杂剧创作时间最长的一位,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的美誉。代表作有《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

  马致远早年比较热衷功名,很希望在政治上一展身手,但是自从他考取进士之后,仅担任过一些地方的小官吏,这当然和他理想中的“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相差甚远,他的仕途很曲折,就这样在官场升降沉浮了二十年。

  “东篱”是马致远晚年给自己取的号,表示自己要效仿陶渊明隐居山林的志向。在归隐田园之后,马致远每日饮酒弹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

  3.有官不做的王实甫

  王实甫【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代表作有《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

  王实甫出身于官宦名门之家,他自己也有从政的经历,并且仕途还颇为顺利,但不久就辞官了。之后,王实甫一直隐居在家,那时的大都是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元杂剧也正在那里如火如荼地上演。回到大都后,王实甫便一头扎进了关汉卿的“玉京书会”,每天出入于歌台舞榭之中,从此也就投身于元杂剧的创作了。

  王实甫的儿子叫王结,他官至中书左丞,在朝廷地位很显赫。看到父亲每天厮混于勾栏瓦肆,很是觉得父亲不务正业,也有失自己的脸面,为此,他劝解父亲不要留恋“歌吹之地”,安心在家养老,毕竟自己有足够的实力来供养老父。可是王实甫哪里听得进去,辞官时他刚刚四十岁,就是过了几年,也还不到五十岁,正是创作杂剧的好时候,他又怎么会忍痛割爱呢?在传统社会,子以父为纲。所以,王实甫依然我行我素,每天都在乐此不疲地创作剧本。

  4.喜欢漫游的白朴

  白朴【1226~约1312】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后迁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为元杂剧“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有《墙头马上》、《梧桐雨》。白朴出身于官僚士大夫家庭,这个家庭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氛,父亲白华是金朝著名文士,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两家关系很密切,常有诗文往来。

  白朴幼年时恰逢兵荒马乱的岁月,他的父亲白华位居金室权力中枢。蒙古兵攻打汴京时,他随皇帝出奔,无暇顾及家中的妻儿。蒙古军队攻破汴梁之后,白朴的母亲死于战乱,白朴只好由父亲的好友元好问带出京城,漂泊于山东聊城一带。在逃难的日子里,白朴逐渐长大,他聪明伶俐,喜好读书,再加上著名学者元好问对他的悉心培养,白朴很快就成为很有学问的人。

  青年时代的白朴曾几次被推荐做官,但他深感世事沧桑之变,一直坚持终身不仕。白朴最喜欢漫游各地,在漫游期间,他结识了侯正卿、李文蔚、史樟等一批杂剧作家,并与著名杂剧演员天然秀有过密切的交往,也就在这个时候他投入到元杂剧的创作之中。

  晚年的白朴更是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之间,他除了用词曲和杂剧来表达他的意志情怀之外,还用诗文揭露专制统治的黑暗。

  5.寓居南方的郑光祖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他的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倩女离魂》、《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周公摄政》。

  郑光祖早年的时候曾在杭州做官,但他为人耿直,不善于官场周旋,同僚们都看不起他。因此,官场上的失落,带来了文学上的勃兴。杭州美丽的西湖,多情的伶人歌女,不断地触发着他的情思,于是他便开始了元杂剧的创作。

  6.喜欢写梦的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著名的戏曲家,代表作有《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因为他的书房名叫“玉茗堂”,所以称“玉茗堂四梦”;又因为他是临川人,所以又称为“临川四梦”。

  汤显祖从小就很聪明,加上有名师指导,自己又勤奋好学,学业自然长进很快。他二十一岁中举人,按说其仕途应该是很光明,可是随后他却走得异常艰辛,直到三十四岁的时候才考中了进士。

  做了官之后的汤显祖由于性格刚正,常得罪名人。有一次他得罪了神宗皇帝,神宗皇帝一怒之下把他贬为浙江遂昌知县。在遂昌的时候,汤显祖实行了很多善政,其中有一项是没有上报朝廷就去做的--放出监狱中的囚犯回家过年,并且在元宵节的时候还允许他们上街去观灯,这使他的政敌终于抓住了把柄,待考核官员的时机一到,他们就出来弹劾中伤汤显祖。汤显祖不堪忍受官场的相互倾轧,便向吏部递了辞呈,自己不等批准,就扬长而去。

  汤显祖愤而辞官回到故里之后,刚开始还希望有重新从政的那一天,后来眼见官场的残酷,就逐渐打消了这个念头。在其后的日子里,他便潜心于传奇的创作了。

  7.厚积薄发的孔尚任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清代著名传奇作家,代表作是《桃花扇》。

  孔尚任三十七岁以前一直在家过着读书、养亲的生活。那时,他搜集了一些关于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轶事,对传奇《桃花扇》的写作也有了初步的构思。三十七岁时,康熙皇帝来到曲阜孔庙祭孔,孔尚任担任御前讲经,言语、气度很受康熙皇帝赏识,当即被提拔为国子博士,就此开始步入仕途。随后,孔尚任又几经周转,经历颇为丰富。在为官过程中,他十分注意进一步思考南明史料,理清自己的思路。经过十几年的构思,在他五十二岁那年终于完成了《桃花扇》的创作。

  随后《桃花扇》便开始在北京频繁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好评,后来还流传到偏远的地方。不过,演出的成功似乎没有给孔尚任带来官场上的好处,没过多久,他便被免职了。很明显,这次罢官就是《桃花扇》惹的祸,因为《桃花扇》表现出一种对明朝的留恋和哀伤,这对清朝统治阶层来说,无疑是刺眼的。但罢官只能使孔尚任失去官职,却不能抵挡人们喜欢《桃花扇》的步伐。

  三、经典重温

  1.双调·沉醉东风

  元·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2.越调·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正宫·端正好

  元·王实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4.驻马听·吹

  元·白朴

  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