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跟孩子一起读的简明国学 > 第21章 宋代词坛上的一座仰止高山

第21章 宋代词坛上的一座仰止高山

书籍名:《跟孩子一起读的简明国学》    作者:刘全志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一、苏东坡的成长历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

  苏轼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苏洵,就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小时候,苏轼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文笔,才十几岁就“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看到儿子才华横溢,苏洵一面高兴,一面担心,因为他觉得这个儿子与他的另一个儿子相比,爱表现,缺乏谦逊顺从,一直下去,人生之路不会太顺。为了提醒他,苏洵就用“轼”来给他命名,因为“轼”作为车上的一个部件,只是为了装饰,没有实际的作用,以“轼”做名字就是时刻提醒儿子不要徒有其表,不要炫耀表现,要做一个具有实干才能的人。当然,在给苏轼取名的时候,苏洵也给他的另一个儿子取名为“辙”,就是车辙的意思,他的目的也是提醒儿子,因为车辙使车子行走顺当,人们不会认为车辙很有功劳,同样如果车子行走不顺当,人们也不会怪罪于车辙,借此来提醒苏辙要善处祸福之间,必要时要表现积极些,这样才能有所收获。知子莫若父,事实证明,两个儿子的人生道路确是如苏老泉所料。

  1056年,二十岁的苏轼随父亲、弟弟一起离开家乡,准备第二年参加科举考试。第二年,苏轼同他的父亲、弟弟同榜中了进士,苏轼还得了个第二名。其实,这个第二名实际上就是第一名,原因是这样的:当年的主考官欧阳修有一个学生叫曾巩,此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章写得十分漂亮,平常深受欧阳修的喜爱,这一年曾巩也参加了考试。评卷时,欧阳修看到苏轼所写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大为赞赏,觉得这篇文章怎么说也应该是第一名,但欧阳修转念又一想,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一定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如果把曾巩定为第一名,别人会说自己偏爱学生的,于是为了避嫌,就判了这篇文章得第二名。谁知,阴差阳错,一放榜才知道,那篇文章的作者是苏轼,不是曾巩,于是曾巩仍得了第一,苏轼只好屈居第二了。

  几年后,苏轼被授予官职,正式步入仕途,但由于为人正直坦率,苏轼的建议总与执政官相背,所以无论是主张变法的新党执政,还是保守循旧的旧党当权,苏轼都备受打击,几次被贬。有一次因为写诗,还被投进了监狱,险些丧了性命,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虽在黄州过上一段清闲的日子,也自取了“东坡居士”的雅号,但在大部分的时间,他还是处于新旧党争的风口浪尖上,一有不慎,就会被贬外地。史书上说,在苏轼晚年,先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后又被贬至更远的儋州【今海南】,这就是放逐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后来,新皇帝即位,大赦天下,苏轼才获得北归的批准,在北归的途中,苏轼不幸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苏轼的一生命运多舛,仕途偃【yǎn】蹇【jiǎn】,在新旧势力的忌恨和排挤下,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依然保持着卓然傲立的人格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面对挫折,面对坎坷,大多数人会惆怅,会悲愤,但苏轼却超越了这一切,不然的话,能写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吗?这才是真正的乐观精神,真正的通达胸怀。

  二、豪雄纵放的豪放词

  苏轼的词常融入深厚的情感体验和人生体验,无论是写人还是咏景,他的词在给人以奔放豪迈的形象和飞动峥嵘的气势时,总让人想到人生的苦涩和面对苦涩所具有的豪迈气质。说白了,也就是在他的词中,意象是豪迈的,语言是奔放不羁的,音调是铿锵有力的,笔墨是酣畅淋漓的,这样的词读起来是相当给力的。

  我们来欣赏一下堪称古今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lèi】江月。

  此词是“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在黄州空闲的日子里,苏轼游览长江赤鼻矶,面对浩瀚的流水,时年四十七岁的苏轼大发思古之幽情,在缅怀英雄豪杰的同时,借以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报国无门的苦衷。

  上片是写景,场面是宏大的,意义是通俗易懂的;下片是写周瑜的业绩和自己的感慨,苏轼以精彩的传神笔墨,以独到的细节捕捉,把周瑜塑造成了一个指挥若定、英勇潇洒、从容沉着的大将风范。这样的形象在文人词里还是第一次出现,属于苏轼首创。苏轼在这首词中不仅把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炉,而且把幻想和现实、过去和现在也自然地结合成一体。内容之丰富、意境之高远、气势之恢弘,让人佩服,难怪清代徐釚说:“自有横槊【shuò】气概,故是英雄本色。”看来,苏轼这次游览也直追曹丞相“横槊赋诗”了。

  三、细腻多情的婉约词

  苏轼虽然是豪放派的大家,但婉约词写得同样神韵悠远,读来令人回肠荡气。这就是大家的风范,从来不拘于一艺一技。

  我们来欣赏一下他思念妻子王弗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妻子王弗,十六岁嫁到苏家后,和苏轼情投意合,两人经常在一起读书。不幸的是十一年后,王弗因病去世,对此苏轼很是伤心。这首词写于王弗去世十年后,虽然过去十年了,但苏轼思念妻子的情思还是那么真挚,那么浓烈。这首词上片写苏轼对王弗的思念,他们生死相隔,千里之遥,凄凉无限却又无处诉说,“纵使相逢”后三句,更写出了生在人世的几多辛酸;下片叙写自己的梦中的情形,王弗还像往昔一样正在“小轩窗”前梳妆,二人相见却“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词的结尾处则设想妻子在黄泉之下对自己的怀念,写王弗的肠断正是写苏轼的断肠,这其实正是苏轼自己多情的表现。全词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感染力极强,读之催人泪下。

  四、旷达超俗的杂感词

  苏轼乐观开朗的性格通过他的杂感词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影响的外在表现就是清空疏旷的艺术格调。在苏轼看来,词不仅是情感的载体,同时也是人生体验的展示。所以,苏轼在词中多用比喻、象征、拟人、烘托等抒情手法,来创造出通灵旷达、乐观积极的意境。他的《定风波》就体现了这一点。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路上遇到大雨,如果不想淋得像落汤鸡一样的话,就得急急忙忙往家赶或者赶快找个避雨的地方。但苏轼不一样,他的做法是“何妨吟啸且徐行”,就是唱着歌,悠哉游哉地慢慢走。我们不要问苏轼的脑子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因为他给出了答案:“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这里苏轼已把所遇到的烟雨上升到了整个人生的高度,并且始终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山头斜照却相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