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跟孩子一起读的简明国学 > 第11章 “七子”的风骨与“七贤”的酒肚(1)

第11章 “七子”的风骨与“七贤”的酒肚(1)

书籍名:《跟孩子一起读的简明国学》    作者:刘全志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历史处在大分裂的转折时期。在这种风雨飘摇的黑暗年代里,最痛苦的莫过于普通老百姓,最感时伤世的莫过于有良知的文士。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占据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后,在中国北部开创了一个以邺城为中心的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由于曹操父子的提倡和身体力行,许多文士在饱经战乱之苦后,如百川赴海般相继奔往邺城,归附到曹氏政权周围。在这里形成了以“三曹”为领袖,以“七子”为代表的,庞大的邺下文人集团。

  “三曹”,指以曹操为首的曹氏三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因他们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以及后世的文学都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建安时期,云蒸霞蔚,名家辈出,文学各体都得到了发展,他们在诗、赋、文等创作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尤其是诗歌,吸收了汉乐府民歌之长,情辞并茂,具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以及文人们的思想情操,给后人留下了“建安风骨”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李白有诗句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这里的“建安骨”指的就是建安风骨,建安文学对后世的影响从中可见一斑。

  1.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以及《蒿【hāo】里行》、《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等不朽诗篇。

  曹操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官宦家庭,他小时候就异常聪明,年轻时机智警敏、权衡应变的能力十分突出。在家乡时,曹操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学业,所以周围的人都认为他好耍小聪明,而成不了大器。有一天,他见到了善于给人相面的许劭,许劭对他说:“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曹操对后世的贡献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在政治上,他统一北方后奖励耕种,恢复生产,为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了贡献;在文学上,曹操的诗、文俱佳,诗歌慷慨激昂,散文形式自由流畅,鲁迅称他为“改造文学的祖师”。他的《蒿里行》被钟惺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曹操已经远去了,他的是非功过自有后人去评说。两千多年来对曹操的价值评判一直争论不休,民间的评价多种多样,可以说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评价,结论却很简单:他不是好人就是坏人。这种极端式的评价不具有代表性。史上最有名的两次评价是两个“三国”里的评价:《三国志》云“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陈寿这段文字对曹操的评价那是一个字“高”,若与秦皇汉武相比,曹操可能会逊色一些,但若和同时代的另两位君主刘备、孙权相比,曹操无疑是排名第一的。当然并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这样认为,在《三国演义》里面,就表现出明显的贬曹倾向。这是出于民间情感和创作上的需要,有意歪曲情况做出的评价,并不意味着是对曹操的正确评价。

  曹操的诗歌大气、慷慨、悲壮,就凭这一点,我们就得高看曹操。他诗歌的气势与境界,确切地说就是诗歌里表达出的雄心和进取之心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当然,曹操诗歌里的感叹感伤和无可奈何的句子,同样颇具魅力,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种低沉的情绪、忧郁的神情,同样让现实中遇到坎坷、挫折的人感触很多。

  2.曹丕

  曹丕【187~226】,字子恒,曹操次子,220~226年在位,史称魏文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袭位为魏王,先任丞相,后废汉献帝自立,定都洛阳。曹丕爱好文学,他的诗歌委婉悱恻,多是爱情、伤感的题材。曹丕在文学史上有多个第一,他的《燕歌行》两首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部理论著作。

  有人说曹植的诗如仙,曹丕的诗如人。读曹操的诗让人壮怀激烈,读曹植的诗让人意气风发,而读曹丕的诗则让人为之动容。虽然曹丕的诗名不如其父曹操、其弟曹植,但魏文帝的诗歌却最像文人。相比之下曹丕更容易令人感动,因为他诗篇里流露出的是细腻的感伤,更能使人产生共鸣。明代人钟惺在《古诗归》里说曹丕的诗“婉娈细秀,有公子气,有文人气”。清代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3.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之子,曹丕之弟,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曹植的诗如天籁之音,天马行空,高高在上,为众多学者文士所推崇景仰。曹植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共有一百多篇,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泰山梁甫行》、《美女篇》、《洛神赋》、《白马篇》、《与杨德祖书》、《求自试表》等。曹植的诗名很高,他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钟嵘称他“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可谓“建安之杰”。

  曹植从小就很聪明伶俐,十几岁便能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落笔成文,深得其父曹操的宠爱。那时曹操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多次想要立他为世子。然而,曹植文人气太重,行为放任,不拘礼法,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相反,他的兄长曹丕善于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一个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因为,曹丕称帝后,表面上把曹植封为诸侯王作为奖赏,心里还是把曹植当做潜在的敌人。有一次,有人告发曹植擅自扣押使者,还喝酒打人骂人,这本是小事。但是,曹丕还是把曹植给抓了起来,一开始怕杀了他众人不服,毕竟曹植的行为构不成犯罪。后来,曹丕便想出一条妙计:不是说曹植文思敏捷嘛,让他“七步成诗”,如果做不出,便是欺君罔上,那时再杀,众人也就无话可说了。真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所幸的是,曹植走七步还真得做出了诗,这首诗就是有名的《七步诗》:“煮豆持作羹【gēng】,漉【lù】菽【shū】以为汁。萁【qí】在釜【fǔ】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把兄弟之间自相残杀、恩义全无的情形表现得淋漓尽致。

  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叡【ruì】继位,即魏明帝。曹植仍被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得到根本好转。在曹丕父子统治的十二年中,曹植曾多次被迁封,最后被封在陈郡,公元232年曹植去世,谥号为思,所以后人又称曹植为“陈思王”。

  二、“建安七子”

  “七子”是与三曹同时代的七位文学家,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càn】、徐干、阮瑀【yǔ】、应玚【yáng】和刘桢【zhēn】。“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中,又号“邺中七子”。

  1.孔融

  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的二十世孙,官至北海郡相国。他年少时曾让大梨给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世传“孔融让梨”的佳话。曹操挟汉献帝迁都许昌后,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在许昌时,孔融对曹操专权蛮横的做法多有不满,曾经当面指责,为曹操所忌,后因谋反罪,下狱弃市。孔融是建安七子中年龄最大的,文才甚丰。他长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散文有《论盛孝章书》、《荐祢衡表》,曹丕说他“体气高妙”,刘勰说他“气盛于为笔”。

  2.陈琳

  陈琳【?~217】,字孔璋,广陵【今江苏省宝应县】人,擅长章奏书记。曾入袁绍幕,军中文书,多出其手。

  最著名的是《为袁绍檄豫州文》,文中历数曹操的罪状,诋【dǐ】斥及其父祖,极富煽动力。相传,这篇文章传至许昌,当时曹操正有头痛之症,卧病在床。等看了檄文之后,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不觉头痛顿愈,从床上一跃而起,大声问:“檄文出自何人之手?”下人回答:“听说是陈琳之笔。”曹操笑道:“此乃人才也,如果跟着我,必有大用。”官渡一战,袁绍大败,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不但没有追究他的过错,反而把他收入幕僚。陈琳的诗风刚劲有力,有代表作《饮马长城窟》传世。

  3.王粲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王粲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在七子中成就最高。王粲的诗、赋、散文,号称“兼善”,被南朝人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他的作品抒情性极强,代表作有《七哀诗》、《登楼赋》。

  王粲出身名门,年幼时就很有才名,博闻强记,有过目不忘之才。史书说他“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作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可见,王粲的算术和语文成绩都很好,是一个文理俱佳的全才。蔡邕是东汉末年的文坛领袖,他才学过人,朝野闻名,人们对他无不敬仰,家里常常是宾客盈门。有一天,王粲去拜访他。蔡邕早已听说过王粲的大名,这次王粲登门拜访,他慌忙出去迎接,连鞋子都穿反了。王粲进屋后,宾客们见他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而且身材短小瘦弱,容貌丑陋古怪,大为惊讶,弄不懂蔡邕为什么要如此看重他。蔡邕明白众人的心思,就说:“这是王公【王粲的爷爷王畅,曾任司空】的孙子,有特殊的才能,我是不如他的。我家的书籍文章,都应该送给他,这才算物归其主。”由此可见,王粲年少时是多么的优秀。

  4.徐干

  徐干【171~217】,字伟长,北海【今山东省潍坊市】人,主要著作是《中论》,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

  徐干所处的时代,正值东汉末年,当时宦官专权,朝政腐败,许多人为了荣华富贵奔走于权贵之门。但是,徐干却没有竞逐荣华,他专心致志于学问,不入俗流。曹操曾让他任文官要职,他却以病辞官,潜心养志,过着极其贫寒清苦的生活,从不怨天尤人。后来曹丕评价他说:“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矣!”

  5.阮瑀

  阮瑀【165~212】,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诗风自然畅达,代表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驾出北郭门行》。

  相传曹操闻听阮瑀有才,便召他做官,阮瑀不应,后来又匆忙中逃进深山,曹操很不甘心,命人放火烧山,这才把他逼出,勉强应召。由于阮瑀多次征召不应,所以曹操在一次大宴宾客时,把他安排在乐队之中,想煞一下他的傲气,不想阮瑀精通音律,即兴抚弦而歌。为此,曹操大为高兴,请他做军中文官,从此以后,军中檄文多出自他和陈琳之手。

  6.应玚

  应玚【?~217】,字德琏,汝南【今河南省汝南县东南】人。他特别擅长作赋,代表作有《灵河赋》、《征赋》、《公宴赋》。

  7.刘桢

  刘桢【186~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刘桢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五言诗创作方面,他的诗风气势高峻,格调苍凉,代表作有《赠从弟》三首、《赠徐干》。其中,《赠徐干》一诗被南朝人钟嵘评为“五言之警策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