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 > 第36章 你不可不知的珍贵文物 (4)

第36章 你不可不知的珍贵文物 (4)

书籍名:《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    作者:文渊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斗彩鸡缸杯,明朝成化年间瓷杯,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杯体小巧,轮廓线柔韧,呈现出端庄婉丽、清雅隽秀的风韵。杯外壁饰子母鸡两群,间以湖石、月季与幽兰,一派初春景象。整个画面神采奕奕,尽写生之趣。鸡缸杯是明成化朝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宫廷用器,明清文献多有所载,颇为名贵。斗彩是明清彩瓷中的名品,成化时期有着辉煌的成就。成化斗彩没有大的瓷器,多为俊雅秀美的掌中把玩之物,器物比例匀称适度,形体线条柔美,像个标致而又小巧玲珑的美人,有一种所谓的“女性美”。其中高足杯、鸡缸杯、葡萄杯、天字罐最负盛名。成化皇帝热衷艺术,精于绘画,他的绘画作品至今仍有6件传世之宝,成化斗彩器物上的山间野趣、春华秋实和田园景致的高雅画意,也反映了成化皇帝的性情与审美情趣。

  珊瑚红地珐琅彩花鸟纹瓶

  珊瑚红地珐琅彩花鸟瓶,清朝雍正年间瓷器,现收藏于首都博物馆。瓶的外壁珊瑚红釉铺地,均匀光润,呈色红中闪黄,色泽稳定。珊瑚红地上用蓝、绿、白、金红等珐琅彩料,绘制碧桃花、翠竹、鸟、蜜蜂等纹饰。腹部和颈部共绘两只小鸟,一只栖于竹枝上,另一只展翅于空中,摇首啼叫,蜜蜂在盛开的桃花间飞舞,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该瓶造型线条优美流畅,装饰及工艺技术等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彩绘讲究、造型秀美、纹饰细腻、构图考究,表现出了雍正时期珐琅彩发展特点和官窑器物的整体风貌。

  珐琅彩瓷是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于康熙末期创烧的,彩料从法国进口,雍正六年清宫养心殿造办处珐琅作炼出了国产珐琅彩料。借鉴其他美术门类,将诗、书、画、印入瓷,烧造出最具艺术性的雍正珐琅彩。珐琅彩瓷的制作是在两地进行:所用素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进呈;炼制彩料,绘画题诗及烧造是在清宫造办处进行。一般由宫廷画院画家绘画稿本,名书法家题写诗句,然后皇帝亲自审核画稿,名师良匠负责烧彩。雍正时珐琅彩瓷器上所绘翎毛花卉、山水人物,与清宫廷画风一脉相承。珐琅彩瓷是纯粹的艺术欣赏品,体现出浓郁的皇族气息。

  古朴秀逸--书画

  甲骨文

  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甲骨文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史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发现的。清朝光绪年间的古文字学家王懿荣在从药店买回的一味名叫“龙骨”的药中发现这些骨片、龟甲上可这一些从未见过的符号。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研究它的学科就叫做“甲骨学”。

  云梦睡虎地秦简

  《云梦睡虎地秦简》于1975年出土于湖北省云梦县。它的出土,使现代书法家们眼界大开,也为书法史研究提供了真正秦隶的资料。竹简上的文字为小篆,笔画仍以曲线为主;横画的起笔多重而圆,收笔则轻而尖,钩与捺常作长引之势,已有了明显的隶意。当是日常书写的书体。章法有直行而无横列,较乙本自然高古,堪称杰作。

  相传秦朝有一个叫程邈的徒隶,因为得罪了秦始皇,被关在监狱里。程邈看到当时狱官的么牌用篆书写很麻烦,就作了改革,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又创立一种新的字体。秦始皇看了很欣赏,不仅赦了他的罪,还封他为御史,并将这种字体规定在官狱中应用。因为程邈是个徒隶,起初又专供隶役应用,所以把这一书体称之为隶书。当然这个故事经过了后人加工。实际上正像书法的产生一样,隶书也是靠日积月累许多人共同创造的,程邈所作的大概是整理工作。

  峄山刻石

  《峄山刻石》是秦篆(即小篆)的代表之作。字的点划均为线条,粗细一致,圆起圆收。字体端庄严谨,有实有虚,疏密得当,从容平和且劲健有力。有人评之为“画如铁石,千钧强弩”。字的结构上紧下松,垂脚拉长,有居高临下的俨然之态,似乎读者须仰视而观。在章法上行列整齐,规矩和谐。这种整齐化一的风格与秦朝政治理想是一致的。秦刻石在总体上从容、俨然、强健有力的艺术风范与当时秦王朝的时代精神是相统一的。

  《峄山刻石》原石已被后来曹操登山时毁掉,但留下了碑文。今天所见到的是根据五代南唐徐铉的摹本由宋代人所刻,现藏在西安碑林里。文字的笔画略细而匀整,且多用圆笔,字体呈方形,表现圆浑流丽之风格,确与琅邪等异趣。

  在秦的统一事业之中,一个重大的功绩就是统一了文字。中国的汉字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从最早出现在陶器上的符号,刻划在兽骨龟甲上的甲骨文,和铸造在钟、鼎上的金文,以及到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文(大篆),只有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李斯等人才用小篆统一了中国文字。

  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他出巡山东齐鲁故地登陶县的峄山(今山东邹城东南)时,登高远望,激情满怀,对群臣说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铭,遗传后世。”李斯当即成文篆字,派人刻碑石于峄山之上。这就是著名的秦《峄山刻石》。

  殷商人的甲骨文刻辞,企图用以沟通人与神的信息,获得神秘世界的心理感应。商周人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在于祭祀神灵,记录事件或显示富有或权威。秦始皇刻石,将其立于名山之巅,则是用以炫耀他统一六国的功业,同时也创立了一种可以使书法更长久留存的形式,开拓了一个新的艺术天地。秦刻石则是在此前石鼓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碑系开山之作。

  马王堆1号墓T形帛画

  马王堆1号墓T形帛画是中国西汉绘画作品,1972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是迄今发现的汉代最早的独幅绘画作品。

  汉代盛行厚葬之风,人们都以为人死后的灵魂是不灭的,可以升入天界,封建统治阶级更是希望死后能和生前一样享受权势和富贵,因此竟相攀比,营造墓穴,雕绘墓壁,把阴间布置得如人间一般。他们在覆盖棺椁的帛画上,描绘出灵魂升天的情景和灵魂所生活的天界仙境,以寄托渴望成仙的遐想。虽然这类引魂升天的内容在战国帛画中就已出现,但想象力最丰富、表现色彩最浪漫的当属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一幅T形帛画。

  这幅帛画自上而下分段描绘了天上、人间和地下的景象。从整体看,表现手法多样而协调。同时,高度的装饰风格和写实手法相结合是这幅帛画的一大特色。帛画的内容很复杂,却能够处理得既分布全幅,十分饱满,又互有联系,丝毫不觉得杂乱;既能够突出某些主要内容,又有主有宾,花团锦簇,不显孤立。画面以朱红、土红、暖褐为基调,石青、藤黄、白粉等丰富色彩的运用服从于统一的色调,产生了诡异、华丽、热烈的效果。这表现了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平。在我国古代绘画史上是难得一见的杰作,具有难以估量的艺术价值。

  荐季直表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东汉末年举孝廉为郎,历官侍中尚书仆射,封东亭武侯;魏国初建,迁相,明帝即位,迁太傅,人称钟太傅。钟繇擅长书法,先后从师于刘德升、蔡邕等名家,博采众长,对楷、隶、行、草等字体都很精通,尤以楷书闻名。他的书法点画之间,多有异趣,结体朴茂,出于自然,形成了由隶入楷的新貌。他的这一创举对于汉字的定型和书法艺术的发展都有划时代的意义。他与张芝、王羲之齐名,并称“钟张”、“钟王”。同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真迹已无存,历代奉以为法。

  《荐季直表》是钟繇(yóu)小楷的代表作,写于221年。其布局空灵,结体疏朗、宽博,体势横扁,尚有隶意,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虽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结体法度均不如晋唐工整,但天趣盎然,妙不可言。由明代开始受到推重,乾隆更认为无上的法宝,但却是后人伪作的。现在传下来的是逸少的临摹本,字体端整古雅,结体略呈扁形,笔画已脱八分古意,全是真书笔法,也可以说是楷书之祖。

  平复帖

  《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内容是写给友人的一个信札,其中有“恐难平复”字样,因此后人称之为“平复帖”。它是用秃笔写在麻纸上的,笔意婉转,笔法质朴老健,笔画盘丝屈铁,结体茂密自然,富有天趣,其字体为草隶书。《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现藏于故宫博物馆。

  这样一幅旷世墨宝出自西晋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书法家陆家之手。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出生于东吴大士族,祖父陆逊、父亲陆抗,都是东吴名将。吴亡后入晋,官至平原内史、前将军。后为司马颖所杀。“少有异才,文章冠世”,是著名的《文赋》的作者。此书使用秃笔书写,在现在见到的同时期及其以前的墨迹中是很突出的。因此今人启功先生曾有诗说:“十年遍校流沙简,《平复》无渐署墨皇。”

  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顾恺之(约344-405)字长康,小字虎头,江苏无锡人,约364年在南京为石棺寺画维摩诘像,引起轰动。366年当上大司马参军,392年为殷仲堪参军,405年升为散骑常侍。顾恺之多才,工诗赋,善书法,被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他的画风格独特,被称为“顾家样”,人物清瘦俊秀,所谓“秀骨清像”,线条流畅,谓之“春蚕吐丝”。传世的《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是他的代表作。他还是我国撰写完整画论的第一人,著有《画论》《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提出“以形写神”的理论,对后世影响很深。

  这卷《洛神赋图》的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虽历经千年,但依然可以看出其笔墨神情。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兰亭序

  《兰亭序》是王羲之最重要的一件行书作品,在技法上,几臻完美,成为后来行书法的典范,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

  这幅书法用笔中锋为主,笔画多露锋,表现细腻,牵丝流畅优美。字的结构,体势纵长,左低右高。字的大小相应,长短相间,虚实相生。布局上纵有行,横无列,每行又有摇曳动荡,变化多姿。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