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 > 第33章 你不可不知的珍贵文物 (1)

第33章 你不可不知的珍贵文物 (1)

书籍名:《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    作者:文渊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镶嵌十字纹方钺

  公元前21世纪左右,中国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夏代晚期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是目前考古发现中最早的青铜文化。这一时期,青铜礼器造型出具规范,具有兽面纹特征的纹饰和绿松石镶嵌工艺业已形成。镶嵌十字纹方钺(yuè),夏代晚期青铜器。钺是古代的兵器,有些也作为仪仗用具。器物中心有一圆孔,周围用绿松石镶嵌了六组卉纹,这一纹饰在随后的商周时代都未出现过。夏代青铜器的形式非常接近陶器,比较原始,没有繁复的花纹,有小圆点,线条形式简单。

  司母戊方鼎

  司母戊鼎又称司母戊大方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也有人释作“后母戊”,后母戊即商王武丁妻子之一的妇妌(jìng)。

  “国之大事,在祀及戎”。对于中国先秦中原各国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冶炼、铸造技术的青铜,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夏、商、周三代所发现的青铜器,都是礼仪用具和武器,以及围绕二者的附属用具,这一点与世界各国青铜器有所区别。

  四羊方尊

  “尊”是古代一种盛酒器,一般为圆形、鼓腹、大口,也有少数方形尊。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原器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属于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此尊造型简洁优美,采用线雕、浮雕手法,把平面图像与立体浮雕,器物与动物形状有机地结合起来。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四羊方尊的出土地湖南宁乡,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出土了大批的青铜器,其出土青铜器被称为“宁乡青铜器群”。四羊方尊便是“宁乡青铜器群”的代表,也是宁乡出土最早的青铜器。

  青铜跪坐人像

  青铜跪坐人像,商代后期青铜像,1986年出土于四川省广汉三星堆二号祭祀坑,现收藏于三星堆博物馆。人像宽脸,云雷纹坚直方耳,耳垂穿孔。圆眼,正视前方,张口露齿,神态严肃。头发从前向后梳,再向前卷,上有发套,似作扁高髻。上身穿右衽交领长袖短衣,腰间系带两周。以铜面具、铜人头像、铜立人等青铜器为代表的三星堆文物,表现了僻居西南一隅的巴蜀先民具有极富想象力的艺术创造力,掌握了先进的青铜冶铸技术,体现了高度发达的社会组织结构,文明发展水平毫不逊色于同时期的中原文化。

  大丰簋

  大丰簋(guǐ,古代盛食物的器具),西周早期的青铜器,是西周铜器断代的标准器。因铭文中有“王又大丰”句而得名。又称“天亡簋”或“朕簋”,是武王臣属天亡所作祭器,传说出土于清代道光年间陕西岐山县,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造型端庄稳重,腹部和方座都装饰有卷体夔(kuí,传说中的一条腿的怪物)纹,奇诡神秘。腹内底部铸有铭文8行、76字,记述武王举行大礼,命助祭的天亡祭祀文王及上帝,并谈及周武王受文王佑护,嗣续周文王灭商朝。天亡为称颂武王功德并记述自己所受恩宠而铸此器。其铭文用韵协调,开创了千古词赋先河,也是我国韵文的最早表现形式。

  大盂鼎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大类,在古代社会里曾是统治阶级划分等级和权力的标志。大盂鼎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传说在清代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该器造型端庄稳重,腹内壁有铭文19行,共291字,内容是叙述康王如何赏赐大臣盂的经过。赏赐品中有“人鬲”,被认为是古代奴隶制的证据。西周早期的金文有瑰异凝重、雄奇恣放、质朴平宝等数类,大盂鼎属于瑰凝重这一类。铭文大字,字体庄严凝重而美观,在成、康时代的金文中,书法成就居首位。

  大盂鼎出土后,被当地豪绅宋金鉴所得,后为爱好青铜器的岐山县令周庚盛所夺。道光十三年(1850),宋金鉴去京赶考,得中翰林,有钱有势后便拿出3000两银子把大盂鼎重新赎买回来。同治年间,宋氏家道衰微,后代宋允寿以700两白银出让给左宗棠的军事幕僚袁保恒。袁深知左宗棠爱文物,将此鼎孝敬。数年后,湖北总兵樊燮告发左宗棠居功自傲,图谋不轨,朝廷信以为真,欲召左进京对质问罪。当时任工部尚书的潘祖荫上疏辩解,左才得以幸免。左宗棠知潘祖荫喜收藏,集金石甚丰,为报救命之恩,便以心爱之物大盂鼎相赠。后来,大盂鼎一直由潘祖荫珍藏。

  大克鼎

  大克鼎又叫克鼎、膳夫克鼎,是西周孝王时期的青铜器。清代光绪年间(1890)陕西省扶风县出土,是西周青铜器中第二大器,仅次于大盂鼎。大克鼎口部微收,腹略鼓,方唇宽沿,大立耳,足呈蹄状。颈饰三组变形兽面纹,间隔以六道棱脊,腹部环带纹,足饰王卢浮雕兽面纹,出色地综合了当时图案与雕塑艺术的成就。鼎腹内壁铸有铭文28行、290字,字体畅达,笔划圆润。大克鼎是大贵族膳夫克用于祭祀他的祖父师华父的重器,在分为两面的铭文中,克歌颂祖父帮助周王室的功绩,自己得祖父余荫,被周孝王任命为大臣;还记载着克受到服饰、田地和奴隶赏赐的情况。铭文反映了西周奴隶制社会由盛而衰的历史,是研究西周社会的重要史料。大盂鼎和大克鼎被称为“重器鸿宝”,与毛公鼎一道,被誉为海内三宝。

  毛公鼎

  毛公鼎,西周晚期器物。于清朝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周原,是周宣王年间所铸造的一个鼎。大口圆腹,口沿上有两只大耳,腹下三只兽蹄形足。鼎上刻有499个铭文,为当今出土的铭文青铜器中,文字最多的一个。铭文的内容是一篇册命书,提到周宣王在位初期,想要振兴朝政,遂命毛公处理国家大小事务,又命毛公一族担任禁卫军,保卫王家,并赐酒食、舆服、兵器。毛公感念周王,于是铸鼎纪事,由子孙永宝永享。全铭文辞精妙而完整,古奥艰深,是西周散文的代表作,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

  莲鹤方壶

  古代青铜壶主要用来盛酒,古人饮酒多用勺从盛酒器中舀取,再倒入饮酒器中。立鹤方壶,春秋中期青铜器,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现存两件,一藏于故宫博物院,一藏于河南省博物馆,是“新郑彝器”中的代表作。方壶形体巨大,可谓“壶中之王”。其整体呈椭方形,有盖。壶身遍布蟠曲龙纹,两旁有镂空的龙形双耳,壶下伏有双兽,壶口有双层莲瓣中央立一鹤,展翅欲飞,工艺非常精湛,反映了春秋大变革时期的时代风貌。在2003年邮票《东周青铜器》中,莲鹤方壶赫然位列这一套七枚的“国家名片”的首位。

  晋侯鸟尊

  1962年,天马-曲村遗址首次被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后又在该遗址中发现了举世震惊的“晋侯墓地”,并出土了一大批铸有晋侯名号的青铜器,考古学家据此排列出了从改“唐”为“晋”的燮(xiè)父起,到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的晋文侯共九代晋侯的清晰世序。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墓地的青铜鸟尊,成为了山西博物院的“镇院之宝”。整个鸟尊以凤鸟回眸为主体造型,头顶凤冠,双目圆睁,翘首回望,通身上下布满精美细密的羽翎纹,宛如一只神情自若的凤鸟。鸟尊的盖被塑造为小凤鸟造型,并且成为鸟尊器盖上的捉手。它昂首前望,一往情深地注视着大鸟。凤尾下设一象首,与双腿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充分显示出古代匠人的聪明才智。

  鸟兽龙纹壶

  鸟兽龙纹壶,春秋晚期铜器,1923年山西省浑源县出土。壶是容酒器,龙纹壶周身满布纹饰,自颈至底共有带状纹饰四道,为两种图案装饰所组成。一种是兽面衔两蟠龙,对称相背的展开,蟠龙尾与另一组的龙尾相交缠;另一类是蟠龙和一种人首、兽体、鸟尾的怪兽相缠连的形象,这样的图案是非常少见的。腹以上三道装饰属于后一种,腹下一道属于前一种。蟠龙和怪兽的形状与《山海经》所载的某些山川神祈的形状差不多。

  在两道图案的空隙处,呈一狭带状,装饰着三圈浮雕形写实的动物纹饰,有牛、犀牛、虎、豹等等,大多作踞伏状,它们的形象是牛践踏着蛇,犀牛食兽,虎豹食人,食野猪,这种不满3厘米的小生物全器共有50个之多,都很生动。腹下是一圈伫立的雁群,曲颈昂首,自然可爱。这些小动物形象精细入微的表现技法,是十分惊人的,其中虎豹凶狠地食野猪的形状,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斯基泰的一些斗兽的饰片。壶的圈足上有贝文和涛纹。从纹饰上看来,除了具有蟠龙纹等方式通行的题材以外,还有非常显然的区域性特征。至于制作的精工华丽,图案构思的巧妙,在春秋晚期的青铜器工艺中,可称为代表作品。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出自湖北随州的曾侯乙墓,墓主是战国早期曾国的国王。曾侯乙编钟数量巨大,完整无缺。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最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文呈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音名。中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huǐ)纹,细密精致,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镈(bó)钟共65枚。钟上有错金铭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鎛钟铭文上的楚惠王熊章就是楚昭王的儿子,赠钟的原因可能是为报答其父楚昭王在柏举之战时到曾国避难一事。编钟是礼乐制度中的重要器物,为了在曾侯乙编钟的正中悬挂楚王钟,曾国特别挤掉最大的一件甬钟汉有下葬,可见曾国对楚王赠品的重视。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套编钟,至今仍能演奏乐曲,音律准确,音色优美。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祭祀或宴饮时。最初的钟是由商代的铜铙演变而来,按其形制和悬挂方式又有甬钟、钮钟、镈钟等不同称呼。频率不同的钟依大小次序成组悬挂在钟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阶,称之为编钟。钟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关。商代的钟或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的,东周时增加到了9枚一套或13枚一套。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和其他乐器如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

  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西汉青铜器,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现收藏于河北省博物馆。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器身共刻有铭文九处65字,分别记载了该灯的容量、重量及所属者。因灯上刻有“长信”字样,故名“长信宫灯”。据考证,此灯原为西汉阳信侯刘揭所有。刘揭在文帝时受封,景帝时被削爵,家产及其此灯被朝廷没收,归窦太后(刘胜祖母)居所长信宫使用。后来窦太后又将此物赐于本族裔亲窦绾。此灯做为宫廷和王府的专用品、礼品,可见它在当时也是很珍贵的。

  马踏飞燕

  骏马在中国古代是作战、运输和通讯中最为迅速有效的工具,强大的骑兵也曾经是汉朝反击匈奴入侵,保持北部地区安定必不可少的军事条件,所以汉人对马的喜爱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并把骏马看作是民族尊严、国力强盛和英雄业绩的象征。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灵帝时期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一座张姓将军墓,现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踏飞燕着地,飞驰向前,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是汉代艺术家高度智慧、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艺术技巧的结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