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中国散文年度佳作 > 第35章 飞渡赣南客乡

第35章 飞渡赣南客乡

书籍名:《中国散文年度佳作》    作者:耿立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一、旧屋

  那一日,我们站在一幢旧屋下,仰望蓝瓷瓶一样的天空,内心变得异常安静。

  潮湿的院子,青绿色的苔藓沿着灰色的墙根往上蔓延,旧腐的木头——挑梁、雀替、圆柱、窗棂、隔扇,显示了时间对它们的伤害,而它们表情寂静,随同废弃的屋子、随同那些青石、砖头,一同在过去的时间里沉沉睡去。

  他们真正的主人——据说姓黄,名承英,十七岁丧父、无兄弟,凭借着赣南客家人的勤勉上进,发展成为当地一家大户。他的子孙亦绵延至今,香火不绝。只是他们大约也不在这旧屋中居住了罢,而新盖了水泥框架、瓷砖贴墙的新房子,奔向新的生活。这旧屋成为了观光客凭吊旧时光的所在。

  我们正是这样一群观光客,坐在后屋的天井下,看迷蒙、幽蓝的光线细雨般自黝黑瓦檐间落下,感叹物转星移、人事全非。同行者何人?座中有德高望重的长者,有沉默娟丽的女士,有性格豪迈意气风发的男子。

  我幼时故乡也有这样的旧屋,那时,尚不知外面世界的屋子是什么样子。

  以为那屋子原本就是这样的。我们嬉戏、沉睡、游玩在这静谧的屋子里,时常会看到大人举着火烛在香案上燃起,那中堂上供奉着祖先的画像和伟大领袖的年画。往往是几家合住一个大屋,中间是宽敞的厅堂,格局和这客家民居略有不同,没有天井和厢房,但是房子里悠远绵长的气息却是一致的。

  只是那样的旧屋在日后的时光里被加速地摧毁了。随同旧居的倒下,原先一个个盘亘了上千年的村落也瓦解了,那样一种由家族、血亲构筑起的人伦关系也坍塌了。人们在加速地抛弃“陈旧”的东西,只是迎来的一个个新事物,变本加厉地使人心变得空洞和野蛮,那由旧屋、土路联系起来的温柔村落,变得碎裂、僵硬和冷漠。

  黄家大屋,让我恍惚间有回到旧时光的幻觉。似乎看到,在清凉的光线里,一群孩子光溜的屁股滚过高高的门槛,他们互相直呼名姓,在厅堂里奔跑、欢笑,那门梁上的对联、诗句、格言,那端庄、平朴的案几,那洁净、勾缝的砖墙,那黝黑结实、鎏金描画的桌椅——将教会他们懂得人生的悲欢离合、仁慈恻隐、忠孝节义、相亲相爱,他们的身体和心灵因为这静穆、沉实的旧屋的双重庇护,而得以沐浴着源流上的文化和血液,迎风成长。

  读古人书,读到“而庭阶寂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归有光《项脊轩志》)内心忧郁而怅然。

  二、源头

  石寮岽。一个殊异的名字,但它和你我的生活息息相关。

  这武夷山脉江西石城县、瑞金市和福建长汀县交界处的高山密林间的小豁口,是赣江的源头。如同这个省份人民的温柔敦厚,它仿佛害羞的少女,未经世事的惊吓,惯于隐藏在人迹罕至的山麓。

  这份郑重和矜持,赋予了八百里赣水母姓的恩慈和隐忍。一如赣南女子头巾蓝印花布的色泽和芬芳。

  流经我们童年门前的小河,对于我们是一件大事。我小时,尚不足以看到更宽广的水域,夏日里每天浸泡在水中,被水洗刷掉的不仅是污垢,也有成长的青涩。终于长大成人,要离开故乡,发现水浅了、枯了、干涸了,类似于母汁。突然警醒,我们的长大,是以付出一条河的生命为代价的。那河流的枯竭自然还有其他人为的因素,复杂、隐痛,一言难尽。

  我们直到自己娶妻生子,成为父辈之后,才会真正去思想源头。

  这是我们共同的悲哀。许多事情,非要经历到这个年龄,才会醒悟到这个事情的含义。古人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诚言斯哉。

  我们驱车寻访石寮岽。一脉山泉自峡谷中跌落,惊慌失措,且又掩饰不住地欣喜,那是一个少年的表情。山间植物,散发着浓烈的香气,枝繁叶茂,疏影横斜,清凉而葱郁。点点粉色、红色花朵站立枝头,色彩也是一样的端庄、素朴,和城市栽种在花圃中艳丽的花朵有着天壤之别。

  昔时读古人诗,最喜有豪气和义节的句子,恰如清流下面的卵石,圆润中藏着刚毅。文天祥在惶恐滩头的咏叹,苍茫赣水难掩一烈士对家国、身世的飘零之痛,其音慷慨,其声铮然。历史轮回到明末,也是汉民族政权在异族的攻克下巢倾卵覆,明末四公子之一方以智(其时出家在吉安青原山近十年),因案发,亦在惶恐滩投江自决。不是为一个王朝,而是为着一种文化殉道。类似者还有王国维。

  循着赣江源头北上,几可见证一部宋明以来的文化历史。其浩瀚与博大,已超越于赣水之上。只是近代工业文明以来,传统文明不可逆转的衰败,与现代物质文明的繁盛,构成一幕舞台镁光灯和幽深背景下的戏剧。

  转身。回望我们的文化源头,苍茫烟雨中……

  三、民谣

  参观一处民居,看到墙上一童谣,觉鲜嫩可爱,抄录如下:

  大月光,细月光,

  两只狗子爬砻糠,

  爬到一块姜。

  拿登婆,

  婆在灶背炒田螺。

  拿登公,

  公在楼上打灯笼。

  拿登嫂,

  嫂在间里捉跳蚤。

  拿登叔,

  叔在山上斫乌竹。

  乌竹尾上有条蛇,

  吓得叔子眼俩家。

  这是一首典型的客家民谣。其质朴生动,乃如旧时街巷遇一背背篓、着靛蓝土布裳的老妪手牵一穿红肚兜的白净稚孩。

  赣南客家童谣,多写有月光、蛇、新人(新娘)、虫虫、鸡婆、竹林,山乡丘陵的生活如在目前。

  客家方言保留了不少古音,其文明的脉络来自中原。晋代以来,不少北方门阀士族为避战乱,纷纷举族南迁,他们越过长江进入鄱阳湖,逆赣江南下,第一站到的即是赣南石城县,经由此,他们继续往南赴闽粤,下南洋。

  江西自古以来就是一块伤别离的土地,既慷慨地接纳中原的流民,又在明代洪武年间,经鄱阳湖瓦屑坝移民百万计赣人至湖北、湖南、安徽等地。南迁北渡,泪湿长襟,唯有家族的故事和清澈的童谣口耳相传。

  无法想象,大湖边,期待上岸和等待启程的先民,那样一种复杂、隐痛的心绪。满载尘埃和碎碎马蹄的渡船,落下布帆和星光,前方眺望的南方平原和远处的隐约山脉,如此陌生……抑或是在黎明的露水中升起篝火,背负祖宗的牌位在湖畔长跪不起,哭声呜咽,被凛冽的晨风吹向远方的湖面……——而这一切,在一个孩童的眼眸中,在他夜晚竹床边对着月光不解的思量中,如影如魅,如传说和幻梦!祖母的歌谣,在孩子的耳边催眠,只是这歌谣愈益强化着世界的神秘和动荡。

  灶角一只鸭婆呱呱叫;灶角一只蛇,以为是你爷;灶角一把台扫,以为是你娘姥;灶角一脚盆,以为是你舅婶;……

  对一个幼稚心灵的最初哺育,即从这民间歌谣始。这单纯、生动的音律中,回荡着农业文明清凌凌的波光,倒映着家国血亲最初的图像,也萦绕着仁义礼智信隐约的回声。这简洁明快的童谣,和中华民族最初的文化记忆有着难以割舍的交集。

  往时童子发蒙之时,诵读: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虽非此童谣,但是其情思、意象亦然。

  四、信仰

  赣南客家人民信奉祖先大于宗教,敬畏道德、自然大于权势与财富。

  对先祖的追远慎终落实在仪式化的行为里,譬如大量修建宗祠,举行繁复的节庆和民俗,厘清谱牒,对身世源流一清二楚,丝毫不紊乱。一条不断的血脉成了他们最深刻的信仰。

  石城县琴江镇兴隆村镇武楼东侧,有座建于宋代大中祥符年间的庙宇,叫“后稷庙”,供奉着客家先辈为尊祀太古时期的先祖“后稷”。为砖木结构,内设有正殿、庭院、厢房和戏台。古庙大殿为穿斗式木作梁架,梁倒板绘有龙、麒麟彩画,木柱砖石上亦刻有动物、花草。古人建筑,多喜绘画(或雕刻)吉祥图案、戏曲人物、四时花卉、八仙故事,洋溢着喜庆和热闹的氛围,显得和自然格外亲和。这一点和西方建筑不同,西方建筑多以雕刻、绘画宗教故事为主,殉难或悼念,显得格外森冷和紧张。

  更多的祠堂,则尊卑有序地记载着族人的荣耀,以激励后进。譬如,坐落在长溪村的赖氏宗祠,明晰地记载着该村祖先,来自中原颍川,300年来,宗族名人尽悉记载。通常,客家人在宗祠里,以悬挂堂匾的方式来表明、记录家族里的优秀人物。长溪赖氏宗祠,就挂有这种牌匾几十幅。

  祠堂又是学子读书的课堂,抬头仰望间,在冥蒙的光线里,那些鎏金的名字刺激着上进的幼子。那些聪慧、有抱负的学子,自然不待扬鞭自奋蹄。

  中国古代读书人,也就是士人,虽同今人一般,大多没有宗教信仰传统,但是在他们浸润、接受民族文化始,便已在其灵魂深处播下具有共通性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政治信念的种子,所谓“集体良知”。这一信仰,支撑着他们报效国家、匡时济世。尤其在一个朝代崩溃的时候,“遗民”自裁、不仕、逃禅现象普遍,成为中国文化之独特景象。

  而这颗种子,即在读书的祠堂里业已种下。

  在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它已长成一棵蔚为壮观的大树。近百年来,虽诋毁者有之,伐木者有之,而其依然立于狂风中不倒。

  客家祠堂隐没在民居里,左右房舍勾连着瓜棚豆架,蛱蝶飞舞,鸡犬相逐,有翠绿的柚子树或布满针刺的枣树,在日光下投下一抹清凉的影子,寂静的池塘里,荷藕长得清新可爱,这日常的生活景象里透露着满眼生机。

  而中国人的信仰有时亦如这寻常景象,平凡物事。

  (《十月》2011年第2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