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中国辩论词名篇快读 > 第23章 诸葛亮智激孙权

第23章 诸葛亮智激孙权

书籍名:《中国辩论词名篇快读》    作者:李天道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208年

  背景导航

  “智激孙权”,选自《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和第44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

  公元208年,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后,领兵南下,打败了刘备,降伏了刘表。攻下荆州后又集中水陆两路人马,号称八十万大军,沿长江东下,威逼东吴投降。刘备领了残兵败将退守长江南岸的夏口。他知道无力抗拒曹操,唯一出路是联合东吴,共同对敌。于是派了军师诸葛亮到东吴去,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就在这时,孙权接到曹操用天子名义发来的檄文,檄文中说:“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

  孙权心慌,拿不定主意,跟谋士们商议,大家都说曹操势不可敌,只有投降,东吴方能安定,六郡土地才可以保住。虽有几名武将,竭力主张抗击曹兵,但因位卑言轻,起不到决定作用。孙权听了主和与主战的两派争论,退入内宅,坐立不安,犹豫不决。这时诸葛亮来了,他与孙权见面后,通过察言观色,暗暗确定了“只可激,不可说”的策略。他针对孙权惧怕曹操、在战与不战之间举棋不定的心理,先说曹操来势不可阻挡,不如投降。孙权自然发问刘备为何不降。诸葛亮答曰:刘备是汉室后代、盖世英才,怎能屈居人下?果然激得孙权“勃然变色,拂衣而起”。随后,诸葛亮分析了曹军“远来疲惫”、“不习水战”和“民心不归”等三个不利因素,说明拒曹必胜的道理,促使孙权决心抗曹。

  辩词精选

  鲁肃曰:“适间所嘱,不可有误。”

  孔明点头应诺。引至堂上,孙权降阶而迎,优礼相待。施礼毕,赐孔明坐。众文武分两行而立。鲁肃立于孔明之侧,只看他讲话。孔明致玄德之意毕。偷眼看孙权:碧眼紫须,堂堂一表。孔明暗思:“此人相貌非常,只可激,不可说。等他问时,用言激之便了。”

  献茶已毕,孙权曰:“多闻鲁子敬谈足下之才,今幸得相见,敢求教益。”

  孔明曰:“不才无学,有辱明问。”

  权曰:“足下近在新野,佐刘豫州与曹操决战,必深知彼军虚实。”

  孔明曰:“刘豫州兵微将寡,更兼新野城小无粮,安能与曹操相持?”

  权曰:“曹兵共有多少?”

  孔明曰:“马步水军,约有一百余万。”

  权曰:“莫非诈乎?”

  孔明曰:“非诈也:曹操就兖州已有青州兵二十万;平了袁绍,又得五六十万;中原新招之兵三四十万;今又得荆州之军二三十万:以此计之,不下一百五十万。亮以百万言之,恐惊江东之士也。”

  鲁肃在旁,闻言失色,以目视孔明;孔明只作不见。

  权曰:“曹操部下战将,还有多少?”

  孔明曰:“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

  权曰:“今曹操平了荆、楚,复有远图乎?”

  孔明曰:“即今沿江下寨,准备战船,不欲图江东,待取何地?”

  权曰:“若彼有吞并之意,战与不战,请足下为我一决。”

  孔明曰:“亮有一言,但恐将军不肯听从。”

  权曰:“愿闻高论。”

  孔明曰:“向者宇内大乱,故将军起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除大难,略已平矣;近又新破荆州,威震海内;纵有英雄,无用武之地:故刘豫州遁逃至此。

  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其不能,何不从众谋士之论,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权未及答。

  孔明又曰:“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疑贰之见,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权曰:“诚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降操?”

  孔明曰:“昔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

  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又安能屈于人下乎?”

  孙权听了孔明此言,不觉勃然变色,拂衣而起,退入后堂。众皆哂笑而散。

  鲁肃责孔明曰:“先生何故出此言?幸是吾主宽洪大度,不即面责。先生之言,藐视吾主甚矣。”

  孔明仰面笑曰:“何如此不能容物耶!我自有破曹之计,彼不问我,我故不言。”

  肃曰:“果有良策,肃当请主公求教。”

  孔明曰:“吾视曹操百万之众,如群蚁耳!但我一举手,则皆为齑粉矣!”

  肃闻言,便入后堂,见孙权。

  权怒气未息,顾谓肃曰:“孔明欺吾太甚!”

  肃曰:“臣亦以此责孔明,孔明反笑主公不能容物,破曹之策,孔明不肯轻言。主公何不求之?”

  权回嗔作喜曰:“原来孔明有良谋,故以言词激我。我一时浅见,几误大事。”

  便同鲁肃重复出堂,再请孔明叙话。

  权见孔明,谢曰:“适来冒渎威严,幸勿见罪。”

  孔明亦谢曰:“亮言语冒犯,望乞恕罪。”

  权邀孔明入后堂,置酒相待。

  数巡之后,权曰:“曹操生平所恶者:吕布、刘表、袁绍、袁术、豫州与孤耳。今数雄已灭,独豫州与孤尚存。孤不能以全吴之地,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与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孔明曰:“豫州虽新败,然关云长犹率精兵万人;刘琦领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士民附操者,迫于势耳,非本心也。今将军诚能与豫州协力同心,破曹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则荆、吴之势强,而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惟将军裁之。”

  权大悦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吾意已决,更无他疑。即日商议起兵,共灭曹操。”

  遂令鲁肃将此意传谕文武官员,就送孔明于馆驿安歇。

  妙语佳言

  昔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又安能屈于人下乎?

  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论辩技巧

  诸葛亮智激孙权故事中的辩论技巧为激将制胜。

  激将制胜,意指通过语言或行动来刺激对方维护自尊心的表现欲,使对方陷入事先设置的圈套,以利雄辩者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制服对方的一种机智的辩论战术。激将通常是利用刺激使对方产生愤怒、抱怨、兴奋、冲动等等情绪。通过刺激,搅乱对方既定的逻辑思辨,冲破对方的心理阵线,达到某种另样的平衡期待。在这新的平衡期待状态下,那种有备而的思辨就不得不还回自己本来面目了。

  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达江东劝说孙权共同抗曹,当他见到孙权容貌非凡,一表人材,自知难以用言语说劝,便打定主意用言语激他。这就表明在使用激将法之前,一定要将对象判断准确。对于孙权这种人来说,只有长别人威风才能将他挑逗起来。孙权当时一是害怕曹操势强,二是瞧不起刘备势弱而对与刘备联手抗曹一事表现出犹豫不决,在此情形之下,当孙权问及曹军的虚实时,诸葛亮故意长曹操的威风,夸大其词说曹军“马步水军,约有一百余万”。“曹操就兖州已有青州兵二十万;平了袁绍,又得五六十万;中原新招之兵三四十万;今又得荆州之军二三十万:以此计之,不下一百五十万。亮以百万言之,恐惊江东之士也”。孙权半信半疑,以言试探诸葛亮,“若彼有吞并之意,战与不战,请足下为我一决”。

  诸葛亮趁机抛出精心思虑好的“劝降”之见:“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孙权并非等闲之辈,他对诸葛亮之言避而不答,反问诸葛亮:“刘豫州何不降操?”至此,孙权已进入诸葛亮设计好的圈套,于是极力刺激他:“昔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又安能屈于人下乎?”果然,受到羞辱的孙权勃然变色,拂衣而起。在鲁肃的斡旋下,孙权邀诸葛亮入后堂,置酒相待。诸葛亮慷慨陈词,精辟分析形势,顺势抛出自己联吴的真正用意,使孙权心悦诚服,欣然接受之。

  相关链接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受司马微赏识,连司马微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诸葛亮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鸡鸣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是个诚实的人,将情况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便去求司马夫人。司马夫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诸葛亮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司马先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

  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