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中国辩论词名篇快读 > 第4章 晏子辩楚国生盗

第4章 晏子辩楚国生盗

书籍名:《中国辩论词名篇快读》    作者:李天道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约前431年

  背景导航

  晏子(?-公元前500),中国古代政治家、着名辩论大师。名婴,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末年齐国大夫。晏子自称是“齐之世民”,表明他家并非望族,直到其父晏弱(桓子)时,才为齐国的士卿,事灵公,父亲去世后,晏子继任为齐卿。两年之后,灵公死,庄公即位,晏子又事庄公,庄公死后又事景公,前后历事三公共计50余年。晏子和孔子同处一个时代,并互有接触,互有评价。他的政绩、德行、论辩能力都受到孔子的高度赞扬。

  齐国和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一北一南的两个大国。两国虽然相距遥远,但外交来往不断,这种外交来往,有时就表现为外交斗争。在外交斗争中,论辩是经常使用的武器。早在晏子成为外交家之前的齐桓公时代,齐国的外交家管仲就同楚国进行了一次着名的论辩,那就是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伐楚时的一次论辩。那次论辩,楚人对管仲提出了“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的诘责,使齐国显得十分被动。而这次晏子出使楚国,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楚王想羞辱大名鼎鼎的辩论大师晏子,为此而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和周密的策划,殊不知却反受其辱。

  本篇辩论词选自《晏子春秋》。

  辩词精选

  原文:

  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

  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

  晏子将出使楚国。

  楚王听说了这件事,对左右说:“晏婴这个人,是齐国善长辞令的人。现在要到咱这里来,我想羞辱他一下,用什么方式呢?”

  左右回答说:“当他来的时候,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的面前走过。大王问:‘这是什么人啊?’我们回答:‘齐国人。’王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回答:‘犯了盗窃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赐给晏子酒喝。

  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楚王的两个下属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是什么人?”

  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盗窃罪。”

  楚王眼盯着晏子说:“齐国人生来就善盗吧?”

  只见晏子不慌不忙,离开席位回答说:“我听说,橘子树生在淮南是橘子树,生在淮北就成了枳子树,它们之间只是枝叶相似,果实的味道并不相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水土,两地的水土不同。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时不盗,入了楚国则盗,恐怕是楚国的水土使民众善盗吧?”

  楚王苦笑着说:“圣人原不可随便开玩笑的呀,寡人反自讨了个没趣。”

  妙语佳言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论辩技巧

  巧妙设喻是本篇辩论词的一个论辩特色。巧妙设喻需要有广博的知识,晏子能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这一自然现象顺手拈来,反映了他知识的广博和头脑的机敏。

  这一自然现象为晏子取得论辩的胜利提供了有力武器。

  反唇相讥是本辩论词的又一个论辩特色。反唇相讥是出于迫不得已的自卫反击,在政治斗争、外交谈判,乃至一些重要的交际场合,常有一些出言不逊的人,以恶语挑衅,以尖酸刻薄的话侵犯你,为了扞卫国家的尊严,人格的尊严,不妨反唇回敬,迎头痛击。反唇相讥原为“反唇相稽”,“稽”,意为“计较”。现为“反唇相讥”,改“稽”为“讥”.也正说明“反唇相讥”谋略程度的变化。晏子刚到楚廷,眼前突然出现了一个被定罪为盗贼的齐人,使祖国面临着极大的污辱。怎么办?推倒这个罪名?异国他乡,众口铄金,谈何容易!晏子没有走这条路,他在此人“善盗”的原因上动了脑筋,打开了缺口。在一个巧妙的比喻的帮助下,他把此人“善盗”和齐国的联系割断,而和楚国联系在一起,即把一团污泥甩了回去。反唇相讥这种论辩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遇到,它的基本特点是受到指责不服气而反过来讽刺对方。楚王污辱晏子是经过精心准备,周密策划的,但在晏子的三寸不烂之舌面前,却霎时间土崩瓦解,并且弄巧成拙,反受其辱,这说明在外交场合,有力的论辩是多么重要,它关系到使者的荣辱,祖国的尊严。

  相关链接

  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是一位正直勇敢、不畏强暴、廉洁奉公的贤相。

  晏子为相,把齐国治理得非常好,然而一位堂堂的相国,家里却很穷。一天,晏子刚坐下来吃饭,齐景公派来找他商量国事的使臣到了。晏子听说使臣还没吃饭,就把自己的饭分一半给他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臣回去就把这个情况告诉齐景公,景公很吃惊,说:“相国家里这样穷,我一直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马上派人送去一千两黄金和一千石粮食,晏子说什么也不收,送了三次都被晏子谢绝了。

  又过了几天,晏子乘车上朝,半路上碰到齐景公出城。齐景公让人停车,叫过晏子说:“相国,你怎么乘这么破旧的车啊?你的钱不够用吧?你回家等着吧,我马上派人给你送一辆新车。”还没等晏子回答,齐景公的车子就走了。晏子退朝回家时,远远地看见一辆新车停在家门口,他知道是景公送来的,就吩咐仆人小心看护好。第二天天刚亮,马上派人把车送了回去。随后,亲自去向齐景公道谢。齐景公见晏子又把车送了回来,很不高兴,便对晏子说:“相国要是不接受这辆车,今后我也不再乘车了。”

  晏子说:“我怎么能和您比呢?您派我管理百官,我应该廉洁奉公,这样才能给百官做好榜样。如果您乘华丽的车子,我也乘华丽的车子。您驾车的马高大健美,我驾车的马也高大健美,百官要是都跟着学,我怎样去管教他们呢?”

  景公虽然不高兴,可又奈何不了他,便说:“你说得不错,可你的日子并不富裕啊,您连吃饭都困难哪!”

  晏子笑着说:“谢谢您的关心,我的生活一点也不困难,您赏赐我的财物,不但我用,家人也都沾了光,您给我的还少吗?我听说,从君主那里得到很多财物,要是送给别人,那是瞒着君主,讨好别人,忠正的大臣是不干这种事的;要是自己得到很多财物,而不送给别人,储藏起来供自己挥霍享受,有道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干的,我要那么多财物干什么呢?”

  景公说:“您说得好像也对,可是您恐怕也知道,我们先君桓公很有作为,远近的诸侯谁不佩服他啊!他的相国管仲,是个很了不起的人才,辅助桓公建立了霸业,谁不赞扬他啊!桓公把很大一块地赏赐给管仲,他并没有拒绝,他是那样了不起的人物,都这样做,您为什么偏偏拒绝不要呢?”

  晏子站起来十分恭敬地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圣贤也不见得事事正确。我想,你说的这件事,恐怕就是管仲想得不周全,而臣下偶然想对的地方吧?所以,我坚持这样做。”

  朝廷上的文武大臣听了晏子和齐景公的对话,都十分敬佩晏子的品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