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听三毛讲远行 > 第23章 情定撒哈拉沙漠 (5)

第23章 情定撒哈拉沙漠 (5)

书籍名:《听三毛讲远行》    作者:萧意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那么,为什么姆扎卜河谷的居民会长途迁移至此建立居住地呢?根据考古学家们的研究,姆扎卜河谷居住地莫扎比特建立于公元十一世纪,历史上主要是起防御的功能。公元十世纪时,由相当数量的非阿拉伯语伊斯兰教徒组成的伊巴底斯教派(其中包括柏柏尔人)统治着马格里布的一部分。这一部分被称为伊巴底王国,它的首都是塔赫特,这里也是这个教派的圣城和发源地,每年都有很多信徒来此朝拜,这个教派的学说奉行两个反对,即反对什叶教派,同时也反对逊尼教派。后来,没过多少年,塔赫特被法蒂玛王朝的缔造者(信奉什叶教派)摧毁了。伊巴底斯仍旧幸存的教徒们逃亡了世界各地。他们在努力寻找,努力寻找新的领地以便定居下来,因为,他们已经厌烦并恐惧这种到处漂泊逃亡的生活了,于是,他们来到了姆扎卜河谷,并在这个与外界相对隔绝的姆扎卜河谷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更易于防守的定居点,然后,开始了虽然平淡,但却安宁惬意的桃源生活。

  五个防御性村庄并不是互不来往的,他们之间经常相互往来交流,不仅如此,除了五个村庄以外,还有一个共同人口区,这些共同的人口在更大规模的一个城市中和平共处,倒也相安无事。每个村庄都分布在从清真寺到城墙的若干同心圆中,非常规律,也非常齐整。而每个村庄都在其城墙的外面拥有夏季“要塞”,这样,从表面来看,安全是很有保障的;这种夏季移民点往往没有正式的固定形态,常常包括人工棕榈树林、清真寺以及公墓。每个防御性的村庄房屋的外观都是和谐的蓝白相间,让人不由的想起晴朗天空中的蓝天白云,这些村庄的房屋都建在拥有一个尖塔的防御性清真寺的周围,这座尖塔则担负了望塔监督的作用,犹如众星拱月一般。姆扎卜河谷的建筑景观是由简单的覆盖石灰的泥砖结构建筑组成的,这些建筑的外观呈方方正正的立方体,旁边有狭窄矮小的出口、阳台、拱型走廊以及水平通路等。处于城墙外面的夏季“要塞”,从建筑看上去都具有防御的用途。

  杰米拉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杰米拉的评价:杰米拉属于阿尔及亚的宗教圣地,古代名城,座落在北非塞蒂夫省900多米高的山丘上,杰米拉遗址使阿尔及利亚成为了拥有世界上最壮观罗马遗址的国家之一。尽管这个遗址本身的占地面积不是最大的,但它却被保存完好,而且与之相邻的博物馆里还收藏有极其精美的镶嵌壁画,这些工艺品经常被送到很远的阿尔及利亚其他博物馆展出。杰米拉也因拥有北非保存最完好无缺的古罗马遗址而被万众所瞩目。

  杰米拉在公元一世纪被建成一个军事要塞,但是根据杰米拉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土壤的肥沃度,这里本该被开发成为一片富饶的农业用地,一世纪时,古罗马人为了扩张领土范围,显示威力,开始在这儿建城,终于,花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在现在的城南建造了一座庙宇,是一座用于纪念罗马塞蒂米厄斯王朝的庙宇。走近庙宇,可以看到,这座庙宇三面都被圆柱和檐廊所环绕,院内则是举行仪式的地方。杰米拉市内的广场也是用来祭神的地方,西面是大教堂,北侧则是供奉朱庇主神、天后朱诺以及智慧之神弥涅乐瓦的神殿。城内古迹众多,还有保存完好的农神庙、塞维鲁家族宗庙、城北大教堂等。

  杰米拉城内有两个广场和一个可以同时容纳3000人的歌剧院,只不过比较有意思的是,由于这座城市的占地面积实在是过于狭小,因此不得不把歌剧院和广场建在了城墙外面,这样看来,不免有点凄凉和被抛弃的感觉。后来,在杰米拉城内又新建了一个漂亮的洗礼池和一个庄严的长方形教堂。那个时候,是杰米拉城发展的全盛时期,人口急剧膨胀,而全盛之后往往是衰败,两百年后,杰米拉败落了下来。十九世纪时,杰米拉古遗址的发掘工作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杰米拉博物馆的入口相对于博物馆内所容纳的大量馆藏来说显得非常狭小,极不协调。博物馆的三个房间都被装得满满的,其中还陈列着前面所提到的镶嵌画和一些精美的大理石雕像,除此之外,还有油灯之类的生活器皿以及烹饪用具。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众多的建筑物之中,有一个名叫欧洲剧场的歌剧院,它的名字来自于剧场内的一幅同名的镶嵌画。踏入欧洲剧场的大门,可以看到剧场的场中建有一个精致的庭院,周围如同星辰般围绕着18个小房间,这些房间内都装饰有一些立柱,看上去并不突兀。除了欧洲剧场外,城中还发现了一个较大的洗礼池,这个洗礼池内的装饰壁画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就如新的一般。但是洗礼池的屋顶却是后来修复的。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洗礼池里面的大浴室功能保存完好,至今仍能使用,因为在洗礼池内部的很多地方仍然可以见到供热水循环的导管以及每个导管上带有的两个面板。在洗礼池的后边,有一扇大门,通向先前的基督教区,这样方便洗礼净身结束之后,去教堂进行祷告。在杰米拉遗迹发现不久,杰米拉的周围地区,就开始出现倒卖“古董真品”的现象。当然其中的很多所谓的古董根本就不是真的。

  邦克达·阿让国家公园

  世界遗产的邦克达·阿让公园,面积广阔,风景优美,公园里有两个地带:海洋地带以及陆地地带,这两个地带各自占公园总面积的一半。所以,这也就使得公园内的景观变得相对更复杂、也更有特色了,公园内的动物种类也更加丰富。

  邦克达·阿让公园处于撒哈拉沙漠与大西洋之间,是从撒哈拉沙漠到大西洋的一个过渡地带,而该地也是唯一一个代表了撒哈拉大沙漠与大西洋之间过渡区域的典型。它有着星罗棋布的漂亮海岛以及绵长柔润的海岸线,有着大片撒哈拉地区粗犷的风沙地貌,又联合了广袤平坦而又湿润的湿泥地带以及在提德拉岛附近形成的非常独特、堪称世界奇观的潮浦地形。

  邦克达·阿让公园包括了大面积的岛屿以及沿海地带,从撒哈拉沙漠吹过来的沙子覆盖了公园的很多地带,不用怀疑,这就是三毛所提到的“迎面如雨似的狂风沙”。在提德拉岛上有许多的潮汐地和海岸沼泽地,被命名的岛屿总共有15个,面积较大的岛屿只有几个,不算太多,其中提德拉岛长35公里宽8公里,是最大的一个岛屿。布兰克角和提米里斯角之间的海水则很浅,虽然很浅,去游泳的话还是过于危险了。受旁边撒哈拉沙漠的影响,公园内贫瘠的内陆地区时常有一些沙丘和沙石山,这些沙丘呈弧形,据说是因为“风吹击成的”。公园内的悬崖处很高,也是极其危险的。在邦克达·阿让公园内有一片三千多亩的红树林,非常耀眼炫目的红色,这片树林是过去这一地区潮湿气候的见证,当时的邦克达·阿让公园是撒哈拉地区的内河流入海口,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邦克达·阿让公园恰好处于热带非洲与古北极双重地貌的交汇处。从海岛地区开始,途中经过湿泥地带,最后到达海岸沙地的这一过程中,几种喜光植被都可以在这里生长,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在公园的陆地区域之中,撒哈拉植被也占有着一席之地,这都要归功于地中海气候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邦克达·阿让公园内还拥有大西洋东岸最北边的红树生长区,其中有大约一半的沼泽红树生长在泥地边缘,而另一半则生长在本土的海湾之内。

  据鸟类专家估计,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鸟类通过大西洋迁徙路线往南飞行,以此来避开严寒的直接侵袭。其中,约有30%的大西洋迁徙鸟类会选择在邦克达·阿让国家公园内越冬,它们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涉水禽鸟越冬群,场面蔚为壮观,令人惊叹;除此以外,这些越冬的鸟类还打破了另一个记录,那就是它们的到来组成了世界上种类最繁多的筑巢类食鱼鸟群落,这使得在热带非洲以及古北极地区出现的至少108种鸟类被记录在案,在这当中,邦克达·阿让公园可谓功不可没。成千上万的黑燕鸥、红鹤、灰千鸟等鸟类使越冬鸟的数量超过了三百万只,这也是邦克达·阿让公园吸引旅客前往的原因之一。

  最近,在邦克达·阿让公园内又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迹,在属于公园的一些海岛上还发现了阿尔莫拉威德文明的痕迹,这些都将成为邦克达·阿让公园的另一个魅力亮点,当然,也是吸引更多游客的一个资源。

  迦太基古城

  不知不觉之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迦太基古城已有3000年的历史,对于“迦太基”这个词只要是稍微熟悉一点突尼斯的人都应该听说过才是,毕竟,迦太基国际节与迦太基国际电影节的名字都是来自这里。迦太基古城遗址坐落于比萨山顶,距离首都突尼斯市东北只有十几公里,根据史料记载,迦太基旧城曾是古代迪铎王朝的首都。整个迦太基古城的古迹范围十分辽阔,其中包括了古罗马人的祭坛、别墅遗址、剧场以及公共浴池和供古代军用或商用船只停泊的码头等。

  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迦太基就发展成为了覆盖地中海沿岸大部分地区的贸易帝国,也正因为如此,才能孕育出灿烂的文明。公元前146年,迦太基被四处扩张领土、显示国威的古罗马灭亡,有失必有得,新的罗马—迦太基城又在原来的废墟上重建了起来,成为了仅次于意大利罗马的第二大城市。现在的古城遗址主要就是这一时期的建筑。

  历史上的迦太基帝国曾经势力强大,是当时地中海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商业和农业的中心。那时的迦太基帝国疆土辽阔,威甲一方,繁荣富庶。迦太基古城的中心更是鸟语花香、景色优美。

  迦太基古城遗址内发掘出了众多的迦太基古建筑,古城周围是一座宽厚的城墙,虽然已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但依旧坚固、厚实、难以摧毁,整座城墙是由巨大的方形石块砌成的。迦太基神庙由于地位的崇高,位于古城的中心,也是这里最早的古建筑,神庙高大宏伟、设计精巧,隐隐透露出一种庄严而不可侵犯的气势,是古希腊建筑艺术中的精品及典范,如今,在神庙里还可以看到许多大小不一的石棺以及一层层堆积着的石碑。

  夕阳西下,残日如血。今日的迦太基古城只剩下一堆残垣断壁,昔日的繁华风韵早已都被罗马人付诸一炬而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如今的迦太基城遗迹多数是罗马人占领迦太基时重建的。因此,今天的迦太基古城见证的不是“迦太基的正午”,而是“迦太基的黄昏”。

  安东尼浴室是迦太基古城中的重要古迹之一,也许是考虑到汲水的方便,浴室紧邻海边而建,面积约0.035平方公里,是非洲最大的罗马浴池。由于年代的久远,浴室上部的建筑物已荡然无存,但通过留下来的遗迹可以看出,当年安东尼浴池的奢华与别致。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位于浴室左侧的马加尔蓄水池至今仍保存完好。这个蓄水池规模巨大,蓄水量一次性可达3万立方米,至今仍然可以使用。在安东尼浴室的周围还有许多石砌的渡槽,这些渡槽也没有遭到破坏,当年安东尼浴室就是通过这些渡槽将需要的浴室用水从60公里以外的扎古旺引渡过来的,说它是一项耗费巨大的工程也不为过。

  ◎特立独行到极致

  在撒哈拉沙漠定居的人是形形色色的,他们有他们的生活,他们也有他们的习俗,就像三毛在沙漠生活时对邻居的评价:

  “感谢这些邻居,我沙漠的日子被她们弄得五光十色,再也不知寂寞的滋味了。”

  这些人的生活习惯和性格都间接地向我们展现出了沙漠的另一面。

  野蛮的婚礼

  在撒哈拉,当地的撒哈拉威人结婚都很早,尤其是撒哈拉威的女性结婚更是早到不可理喻,甚至还是小孩的时候就要嫁为人妇:

  “我们沉默地又喝了一道茶,最后我忍不住问罕地:‘你不觉得姑卡还太小了吗?她才十岁。’罕地很不以为然地说:‘小什么,我太太嫁给我时才八岁。’”

  这种年纪在当时的中国,也只是作为童养媳而已。由此可见,撒哈拉威人的新娘有时候还真是小的离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