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陈年旧事 > 第22章 朱东润\/天下尽欺老实人

第22章 朱东润\/天下尽欺老实人

书籍名:《陈年旧事》    作者:叶兆言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除此之外,就是勤工俭学,到国外去混,混一天是一天,赖一年算一年。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朱东润先生,他是勤工俭学的前辈,前辈和后辈的区别,不只时间有先后,关键是人生态度大不同。五四运动后勤工俭学那拨人,受十月革命影响,意识形态发生重大变化,有很顽强的玩政治意识,不跟共产党走,就跟国民党跑。

  朱东润与陈源同岁,一九一三年去英国留学,这一年他刚十七岁,与国民党大佬蔡元培和吴稚晖同船到达欧洲。平心而论,要有心政治的话,倒真是前途无量。首先有个好出身,他的三哥是革命党人,在光复南京的起义中英勇捐躯。其次,出国前,他在一家报纸打工,这报纸是国民党机关报,几位主笔都名震一时,天天打交道的,是汪精卫、蔡元培、吴稚晖这样的大人物。

  朱东润的最初梦想,是成为一名新闻记者,像他所熟悉的那些大人物一样。可是到了英国,遇到的都是现实问题,不得不考虑如何生存,怎么才能有一口饭吃。他的英文程度也就那么回事,勉强对付而已。英国不像法国,想找工作根本没门,这里的工人很霸道,坚决排外,不像法国工人那么好客。当不了英国民工,他只能靠给国内的出版社翻译挣钱,拿中国的稿费在外国讨生活,这日子显然不太好过。

  翻译稿件是朱东润不太愿意提起的一段往事,都是些三流作家的东西,甚至是不入流。反正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完了也就完了,实在当不了什么话题。用他的原话来说,就是“不久以后,这些译述也迅速烟飞烬灭,一点也不值得惋惜”。在大英帝国待了两年多,袁世凯称帝,远在异国他乡的朱东润革命热情被点燃,毅然决定回国参加讨袁。

  据说当时的驻英公使曾派人许诺,如果朱东润不回国,可以补办一个公费生名额。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下了决心,就要毫不犹豫地实行。那时候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潜水艇是最大危险,随时会对大西洋航行船只发动攻击,可是这已拦不住他要回国讨袁的热情。

  等到风尘仆仆赶回国,袁世凯不仅不在皇位上,而且一命呜呼。这个短命皇帝莫名其妙的折腾,害得朱东润走投无路,讨袁已不成立,重回英国也无可能。思来想去,只能和在英国一样继续埋头译书,这时候,他的英文水平涨了,可惜白话文还未兴起,译书要用文言,中文反倒有些跟不上了,想模仿深受大众欢迎的林琴南体,毕竟不容易,这得有很好的桐城派古文底子。

  朱东润便到广西当中学外语老师,这一年他二十一岁。很多留学生在这个岁数,还没来得及出国,他彻底结束了留学生涯,再也没出过国门。接下来,个人生活有些沉闷,中国社会大起大落,五四运动轰轰烈烈,共产党成立,军阀混战,所有这些与他都没太大关系。

  广西待了两年,朱东润重回江苏,到南通师范当老师,结婚生子,过非常平淡的日子。婚姻差不多由大哥一手包办,当时的择妻标准,女方太漂亮不行,太有文化也不行,贤惠为第一要求,朱东润虽然是留学生,一点都不新派,觉得只要“对方不是精神失常”便可以将就。因为这个态度,订婚前,未婚妻长什么模样都不知道,也不愿意见上一面。

  一九二七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内心并不平静的他应邀到南京,任中央政治处会议秘书。这又是个很好的从政机会,前途无量,小他两岁的陈立夫同时步入政坛,也是当秘书,一发而不可收,成为党国的显要。朱东润官场上混了两个多月,很不适应,又回到了南通师范。

  两年后,朱东润去了武汉大学,从此就在大学混,从讲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很多人都认为当教授很容易,很舒服,事实上不是那么回事。民国学潮非常厉害,能够在武大站住脚,很重要的原因是上任前,学生已轰走了四五位老师,老这么玩也没劲,因此懒得再撵他走。

  朱东润是有棱角的,在大学有过很多不痛快的经历,学校的争权夺利丝毫不比官场上逊色。一九五二年院系大调整,他进了复旦大学,在此之前,待过的大学除了武大,还有中央大学、无锡国专、江南大学、齐鲁大学和沪江大学。好在有勤工俭学的底子,他学历不是最硬,学问不算顶尖,可是吃苦耐劳,终其一生都孜孜不倦。

  朱东润是一个不错的传记文学作家,他的《张居正大传》很有名,当年出版,有一篇我祖父的书评。四十年后,祖父才说出真相,其实是朱先生自己写的,他们是好朋友,当时为做宣传,因此,这篇文章最后没收入祖父文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