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外国散文名著快读 > 第61章 往事如昨

第61章 往事如昨

书籍名:《外国散文名著快读》    作者:向荣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背景搜索

  季娜伊达·尼古拉耶夫娜·吉皮乌斯(1869-1945)是俄罗斯女作家和诗人,俄国象征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她共出版过六本诗集:《1889-1903诗集》

  《1903-1909诗集》《最后的诗:1914-1918》《长征之歌》《诗:1911-1921年日记》《后光》。小说有《鬼玩艺》《王子的爱情》,剧本《红如罂粟花》《绿戒指》等;回忆录《德米特里·梅列日科夫斯基》和《活生生的人》(中译本为《往事如昨》)。

  吉皮乌斯与俄罗斯文学界、思想界和宗教界联系密切,她的家庭沙龙堪称当时彼德堡的文化中心之一,因此当时俄国文化界的人都视她为“俄国象征派的圣母”。她与丈夫梅列日科夫斯基于1901-1903年发起创立了宗教——哲学会议,出版面向象征派和宗教思想家的《新路》杂志。1929年他们在巴黎组织文学哲学团体《绿灯社》。

  内容精要

  《往事如昨》是吉皮乌斯回忆俄罗斯文坛旧事的一本回忆录。在这本回忆录中,她回忆了许多着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如勃洛克、勃留索夫、洛扎诺夫、别尔嘉耶夫、布加耶夫、索罗古勃,晚年托尔斯泰……以及沙皇宫廷的女官维鲁波娃等等,对他们作了她个人化和感性化理解和刻画。书中她用犀利而优美、细腻而精湛的文笔为那些作家诗人画像,使那些逝去的人和事重新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有时简直呼之欲出,该书也因此成为一本精彩的人物画册。

  《安妮雅的小屋》是写末代皇后的朋友、宫廷女官安娜·维鲁波娃(即安妮雅)的,其中还带出了一个着名的俄国“癫僧”拉斯普丁。拉斯普丁与皇后、皇帝、安妮雅的关系都十分暧昧,在宫廷的地位十分显赫。这篇回忆十分感性地表现了“癫僧”这一俄罗斯文化的特有现象,同时也是对沙俄帝国即将崩溃之时,沙皇尼古拉二世“急时乱烧香”的讽刺。

  可以说,吉皮乌斯在《往事如昨》中所披露的许多材料都是鲜为人知的,这对我们准确深入地认识这些作家的个性与创作,了解白银时代的文坛内幕,感受当时的文坛气息,解释文学史上的某些悬案,甚至纠正某些已有的定论,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在这本回忆录中,吉皮乌斯以生动而精湛的文笔为我们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有关白银时代俄国文坛的珍贵资料,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精彩片段

  我的月亮朋友──回忆勃洛克

  勃洛克严肃认真,特别好静少动,而别雷虚与委蛇,始终手舞足蹈。勃洛克讲话吃力,少言寡语,嗓音喑哑,而别雷口若悬河,挥臂劈手,表情丰富。他忽而面带微笑,忽而挤眉弄眼。如果你向勃洛克提问,他会半天不吭声。然后说“是”,或者“不”。鲍利亚有问必答:“是是是……”马上会有一千句话脱口而出,腾云驾雾。勃洛克浑身僵硬,就像木头或石头。鲍利亚浑身柔软、温存、甜蜜。勃洛克的头发是深色的、松软的,却不很熨帖。鲍利亚的头发比羽毛还轻盈,黄色的,像刚孵出的鸡雏。

  这是外表。说得在稍微深一些。勃洛克——这一点朋友和敌人都感觉到了——非同寻常地,绝无仅有地真实。或许,他也对人撒过谎,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整个身心都是真实的,可以说,他浑身散发着真实的气息。(好像,有一次我甚至跟他谈起这一点。)有可能,他的不善言辞部分地就是起因于这天生的真实。要知道,我想,勃洛克一直抱有这样的意识或感觉(对谈话来说这很明显):他什么都不明白。他是视而能见的,一切对他来说,他对一切来说,都是言而未尽、含混不清的。很难表达这种痛苦的感觉。他是视而不见的,因为他不明白的恰是那些不明白它就等于什么都不明白的东西。

  当勃洛克的这种经常状态表现得特别明显时,我不由地想:万一所有的人同样“什么都不明白”,并且,勃洛克的罕见之处就在于他总能感觉他“什么都不明白”,而所有其他人却感觉不到呢?

  ……

  (选自《往事如昨吉皮乌斯回忆录》,郑体武、乐永红译,学林出版社1998版)

  名言佳句

  他在俄罗斯,在俄罗斯,在故乡的圣彼得堡的城市——他亲眼所见被破坏得面目全非、变成列宁格勒的圣彼得堡。……但愿有谁能够明白,我关于索洛古勃的话,今天何以会如此简短,残缺不全,纯贞而又苍白。最主要是的——残缺不全。(《记忆的断片——回忆索洛古勃》)

  阅读赏析

  《我的月亮朋友──回忆勃洛克》是吉皮乌斯回忆勃洛克的一篇优美的文章。在所选片段中,吉皮乌斯比较了勃洛克和别雷这两位天性极为不同而人生道路又有着某种相似性的诗人,文笔细腻,语言却又非常犀利,甚至是尖刻的。比如在提及她离开俄国之前,与已经决裂的勃洛克的一次碰面:勃洛克要求握她的手,吉皮乌斯说:“以个人的角度,而非以社会的角度,我可以。”也因此,“以个人的角度”,吉皮乌斯才非常赞赏勃洛克早期的为心灵而写的诗歌,而对后期诗歌则给予了尖锐的批评。虽然吉皮乌斯严厉地谴责好友勃洛克,但更多的是对他充满同情和爱怜。她称他为“迷途的孩子”,还说他“以伟大的痛苦和死亡不光赎回了自己有意无意的过错,或许还部分地洗刷了俄罗斯的耻辱和罪孽”。

  吉皮乌斯揭示了勃洛克这位“什么都不明白”的诗人在面对社会历史巨变时的心路历程。尤其是在勃洛克与安·别雷的比较中,使我们可以重新体味当时的时代氛围,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理解这些作家诗人的心灵。吉皮乌斯站在对俄罗斯文学事业的发展立场上,对勃洛克所作的回顾,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当时的历史。

  《往事如昨》的很多篇幅都涉及了吉皮乌斯对当时政治的理解。表面上是吉皮乌斯在拒绝那个时代,她个人内心无法与那个混乱、狂暴、恐怖的世界相通;透过她对这些知识分子的书写和品评,我们可以发现吉皮乌斯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精神独立性,因此从她那犀利的文字中依然处处流露出作者对俄罗斯的衷心热爱之情,这也正是吉皮乌斯的精神和人格的独特魅力所在。倒是那些失去了精神独立性的积极地参与了时代的知识分子,反而把自己钉上了十字架。也许正是在吉皮乌斯的灵魂拷问下,这些俄罗斯知识分子才凸现出他们特别的意义,迫使读者不得不思考关于精神、关于人格独立、关于自由等问题。作为一个时代的记录和回声,《往事如昨》可以说正是那个慌乱时代的慌乱的回声。

  专家建议

  吉皮乌斯被称为“俄国颓废派的圣母”,理解她的个性与创作有助于我们理解白银时代的俄国文化。

  推荐版本:《往事如昨--吉皮乌斯回忆录》,由郑体武、乐永红译,学林出版社1998年出版。可参阅霍达谢维奇的回忆录《大墓地》,该书可与《往事如昨》互为补充,互为印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