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外国散文名著快读 > 第24章 雨果散文选

第24章 雨果散文选

书籍名:《外国散文名著快读》    作者:向荣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背景搜索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着名作家。1802年生于法国东部的贝藏松,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个将军。11岁时跟随母亲到巴黎,住在一家修道院里。1822年发表《颂诗集》,获得国王路易十八的年金。1827年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在序言中提出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和美学纲领,从此成为浪漫主义的精神领袖。1831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揭露专制主义和教会的黑暗。路易·波拿巴称帝后,雨果被迫流亡海外长达十九年,在此期间,写出散文作品《小拿破仑》和《一个罪行的始末》,抨击波拿巴。1862年完成代表作《悲惨世界》,用平民冉阿让的悲惨遭遇,控诉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

  1873年发表长篇小说《九三年》,这是一部充满激情而又引人深思的小说。雨果其他重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海上劳工》和《笑面人》,诗集《历代传说》和《心声集》。

  除了小说、诗歌、戏剧外,雨果还写游记、政论和日记,且收获甚丰,是为雨果精妙绝伦的散文作品。《雨果散文选》则是散文作品的精萃集。

  内容精要

  《雨果散文选》是雨果散文的代表性作品,精选自雨果各个时期写作的散文作品——包括游记体散文《莱茵河》﹑《阿尔卑斯山与比利牛斯山游记》﹑《法兰西与比利时游记》;日记体散文《见闻录》;政论性散文《小拿破仑》等等。

  雨果是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天才大师,他的小说、诗歌和戏剧都洋溢着丰盈的激情和奇诡的想像力,而与现实生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可以说,他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他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则主要记录和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中。他的游记是他多年漫游生活的真实笔录,政论则是他漫长一生中社会政治活动的思想表述,而以日记体形式发表的见闻录,则是他自己亲历的历史事件和日常生活的一份证词。从这个角度来说,今天的读者阅读雨果的散文,或许会觉得更加亲切和平易。

  《莱茵河》是一部无与伦比的游记作品,它以饱满的热情和优美的文笔,丰富多彩地展现了莱茵河流域的壮丽风光和人文景观。“从古老的教堂与城堡到历史的博物馆与坟墓,他以此掘悠久历史之内涵,发追昔思古之幽情,成功地表现出了莱茵河有一种悲壮的、惊心动魄的、史诗般的性格,从而使游记具有了一种和谐而深邃、优美而雄浑的美。”(柳鸣九语)同时代天才作家巴尔扎克读完之后,赞扬《莱茵河》“是一部杰作”。在这部游记之后,雨果还写了两部游记,即《阿尔卑斯山与比利牛斯山游记》和《法兰西与比利时游记》,它们以一种优雅飘逸的感性风格,呈现了这些地区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作为游记,它们在形式上似乎更加纯粹。

  《见闻录》是一部极具文献价值的散文作品,有着十分丰富的人文内容。

  比如,拿破仑遗体回归巴黎,七月王朝的垮台,巴尔扎克之死等历史事件,看上去几乎就是一部十九世纪法国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个人史。读来令人兴趣盎然。

  精彩片段

  巴尔扎克之死

  1850年8月18日,我的夫人去看望巴尔扎克夫人,她回来后对我说,巴尔扎克先生快死了。我急忙赶去看他。

  巴尔扎克先生一年半以来一直患心脏肥大症。二月革命之后,他去了俄国,在那里结了婚。在他去俄国之前,我在大街上遇见他,他哼哼着,喘着粗气。1850年5月,他回到法国。……

  我按了门铃。月光被云彩遮住,街上静悄悄的。没有人来开门,我又按了一次。门开了,一名女仆手持蜡烛出现在我面前。“先生有事吗?”女仆问,她正在哭泣。

  我走进了巴尔扎克的房间。

  房间中央放着一张床,床是桃花心木做的,床头和床脚的横档及皮带构成一种悬挂器械,用以帮助病人活动。巴尔扎克先生躺在床上,头靠着一大堆枕头,枕头上还加上了从房间的长沙发上取下的红锦缎坐垫。他的脸斜向右侧,脸色青紫,胡子没有剃,灰白的头发剪得很短,两眼睁着,目光呆滞。我从侧面看着他,觉得他很像皇帝。床上散发出一股令人无法忍受的气味。我撩起被子,握住了巴尔扎克的手。他的手上全是汗,我紧紧地握着,他却毫无反应。

  一个月以前,我曾来到这个房间里看他。当时他很高兴,充满了希望。他笑指着身上浮肿的地方,相信自己的病会痊愈。那天我离开他时,他一直把我送到廊台的楼梯上。他走路很吃力,指给我看那扇门,还大声对他夫人说:“别忘了让雨果好好看看我藏的那些画。”

  他在夜里去世了,终年51岁。

  ……

  (选自《雨果散文选》,张有浩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名言佳句

  如果删掉了丑,也就是删掉了美。独创性就是由这两个方面所组成的。

  天才必定是不平衡的。有高山必有深谷。如果用山峰来填平山谷,那未就只会剩下荒原和旷野,没有雄鹰了,只有百灵鸟。(《克伦威尔序》)

  阅读赏析

  雨果是浪漫主义文学大师,其激情澎湃、气势磅礴的文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以至于说到雨果我们便要想到激情与想像。但这篇《巴尔扎克之死》却写得朴实无华,蕴藉含蓄;行文不事雕琢,平缓凝重,绝无半点煽情;面对一代大师文豪﹑自己的挚友巴尔扎克的死亡,一向激情汹涌的雨果仿佛突然不见了,而我们在字里行间见到的这个雨果是一个历尽沧桑看破生死的智者。其实,那一年雨果不是84岁而是48岁。然而,正是这篇看上去平铺直叙的文章,却投射出一种惊心动魄的艺术震撼力——它让我们欲哭无泪!

  寓沉重于平淡,化悲情于苍凉,这种艺术风格说到底是一种人生境界。这种境界是无法模仿的,因为它要求的不仅是艺术造诣,而且是生活修养,它事关个人的经历、体验、信仰、勇气和胸襟,而不只是这个人的所谓艺术天赋。模仿在艺术的初始阶段是被允许的,但模仿永远不会产生真正的大师。巴尔扎克是批判现实主义大师;雨果是浪漫主义大师;在艺术形式上两人各走各的道,但在艺术精神上、在人道主义立场上,两个大师无疑是异曲同工且殊途同归。所以,真正的大师们总是惺惺相惜,总是心有灵犀。因而,当其一个大师离世而去时,活着的大师往往会有刻骨铭心的悲痛——他会因其绝世的孤独而有刻骨的悲痛。然而,活着的大师也深知那种刻骨的悲痛是很难述说的,即便有所述说,滚滚红尘也是知音寥寥;而更为要紧的是,他明白死者是不屑于这种悲痛的;对于一个死去的大师来说,他漠视悲痛,他要的只是一种记忆——在另一个大师头脑中的不朽记忆。而对于记忆来说,最可靠的东西就是细节。惟其如此,你在这篇文章中会发现非常清晰的细节描写,比如巴尔扎克的床,床上的枕头乃至沙发坐垫,还有床头柜上的蜡烛和银瓶,下葬时的落日黄昏……

  还有那土块落在棺材上的沉闷声。

  专家建议

  读《雨果散文选》,会有一种惊喜等待你——那是传说之外的另一个雨果,一个伟大却又普通的雨果。

  推荐版本:《雨果散文选》,张有浩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