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外国散文名著快读 > 第22章 漫步遐思录

第22章 漫步遐思录

书籍名:《外国散文名著快读》    作者:向荣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背景搜索

  卢梭(1712-1778)是法国着名的启蒙思想家、文学家。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早年丧母,十五岁便做学徒,此后漂泊流浪,当过仆役、秘书、家庭教师、乐谱抄写员等。三十多岁时只身一人来到巴黎,为《百科全书》

  撰稿。1749年10月,他以《论科学和艺术》一文入选第戎学院的征文,从此蜚声法国。

  卢梭一生着述丰硕,其广为流传影响很大的着作就有《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以及被恩格斯称为十八世纪“辩证法杰作”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等。卢梭在这些着作中提出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和主权在民的思想都写进了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中,并对美国的《独立宣言》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卢梭晚年住在巴黎普拉特里埃街一套简朴的房子里,过着孤独清贫的日子。一生饱经坎坷﹑颠沛流离的他,这时经过自我反思,终于获得了内心的宁静,每日里都去巴黎近郊乡村散步。他将1776年春到1778年春这两年中的漫步遐思书写成章,一共十篇,取名《漫步遐思录》,于1782年,即他逝世后的第四年正式出版。1794年卢梭的遗体以隆重的仪式移葬于巴黎先贤祠。

  内容精要

  《漫步遐思录》是卢梭自传《忏悔录》的续篇。但本书在结构和体例上又不同于自传体形式的《忏悔录》,它是书写自我心情和思绪的散文随笔。在《漫步之一》中卢梭陈述了本书的写作意图和目的。晚年的他孑然一身远离人群,过着极其孤独的生活。但正是在这种孤独到底的境遇中,卢梭体悟到了一种超然事外的淡泊境界,得到了内心的宁静。从焦虑不安到宁静淡泊,这对于历经磨难备受攻讦的卢梭是来之不易的,他因此决定笔之于书,把自己作为研究和分析的对象,从而“使逝去的岁月得以重现,在衰迈之年跟另一个时代的我生活在一起”。

  《漫步之二》描述作者在巴黎近郊散步时被一条狂奔的丹麦狗撞昏倒地的事故。这次事故在巴黎引发了极大的舆论反应,卢梭从中意识到他在生前死后都很难得到世人的公正理解,他因此就觉得幸福的真正源泉不是他人的给予,而是自我的赐予,人应当以自我之心哺育自己的幸福。

  《漫步之三》陈述了卢梭在知识和思想上的信仰与原则,他认为正是这种信仰与原则,导致他与过去的朋友,即《百科全书》派的狄德罗等人的冲突和分裂。

  《漫步之四》专门分析有关说谎的伦理问题。说谎就是把应当显示的真相掩盖起来,但卢梭认为在讨论“说谎”时,要研究两个相关的问题,一是在什么时候和什么情况下,人们应该向别人讲出真相。因为人们并不总是有义务这样做;其次,是否有这种情况:人们可能骗了别人,但并无恶意。卢梭按自己的理解作出了回答。

  《漫步之五》是全书最优美动人的华彩乐章,是作者对自己流亡圣皮埃尔岛的追忆:美丽的湖泊、迷人的小岛,小岛上作者过着与世隔绝却又曼妙无比的闲逸生活。正是这种生活使作者在滇沛流离的苦途中,体悟出幸福的本质与真谛——它是一种人生境界,是既不回顾过去又不瞻望将来,既不觉苦又不觉乐,既无所求也无所惧,只是感受到自己的真实存在。这样的感受明净单纯,同时又充分圆满。

  《漫步之六》是讲顺乎天性与履行义务之间的微妙关系。卢梭赞美顺乎天性的乐善好施,却对出于义务的美德另有看法。

  《漫步之七》记述了卢梭晚年对植物学的浓厚兴趣。

  《漫步之八》再次陈述人的心理素质与承受痛苦之间的重要关系,人若克服了自负心,人就能得到宁静,而宁静便是福。

  《漫步之九》诉说他送自己的孩子们进育婴堂的原因。

  《漫步之十》深沉地回忆了卢梭与华伦夫人共同生活的幸福时光。

  精彩片段

  漫步之五

  人间的一切都处在不断的流动之中。没有一样东西保持恒常的、确定的形式,而我们的感受既跟外界事物相关,必然也随之流动变化。我们的感受不是走在我们前面,就是落在我们后面,它或是回顾已不复存在的过去,或是瞻望常盼而不来的未来:在我们的感受之中毫不存在我们的心可以寄托的牢固的东西。因此,人间只有易逝的乐趣,至于持久的幸福,我怀疑这世上是否曾存在过。在我们最强烈的欢乐之中,难得有这样的时刻,我们的心可以真正对我们说:“我愿这时刻永远延续下去。”当我们的心忐忑不安、空虚无依、时而患得、时而患失时,这样一种游移不定的心境,怎能叫做幸福?

  假如有这样一种境界,心灵无需瞻前顾后,就能找到它可以寄托,可以凝聚它全部力量的牢固的基础;时间对它来说已不起作用,现在这一时刻可以永远持续下去,既不显示出它的绵延,又不留下任何更替的痕迹;心中既无匮乏之感也无享受之感,既不觉苦也不觉乐,既无所求也无所惧,而只感到自己的存在,同时单凭这个感觉就足以充实我们的心灵:只要这种境界持续下去,处于这种境界的人就可以自称为幸福,而这不是一种人们从生活乐趣中取得的不完全的、可怜的、相对的幸福,而是一种在心灵中不会留下空虚之感的充分的、完全的、圆满的幸福。这就是我在圣皮埃尔岛上,或是躺在随波逐流的船上,或是坐在波涛汹涌的比埃纳湖畔,或者站在流水潺潺的溪流边独自遐想时所常处的境界。

  (选自《漫步遐想录》,徐继曾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名言佳句

  省察内心这种习惯终于使我丧失对自己苦难的感受,甚至是对它的回忆;我这就亲身体会到真正的幸福的源泉就在我们自己身上,要想把懂得怎样追求幸福的人置于真正可悲的境地,那真是非人力之所及。(《漫步之三》)

  『内容赏析』卢梭是伟大的思想家,也是杰出的文学家。思想性与文学性的融合和统一便成为卢梭散文作品最显着的艺术特色。《漫步遐想录》是作者生前最后一部散文作品,在他触景生情神游万里的遐想中,字里行间流动着深邃感人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他在批判社会的同时,又不断地反躬自省,剖析自我,通过对自我内心的审视和呈现,去寻求人生幸福的终极意义。无处不在的真诚和纯朴,无与伦比的智慧和丰富,无可挑剔的书写和表达,使本书成为继《忏悔录》后卢梭最优秀的散文代表作。

  《漫步之五》是本书最脍炙人口的经典篇章。卢梭热爱自然、崇尚个性的人文理想,在流畅隽咏的描写中得到了真实完美的表达。圣皮埃尔岛是卢梭在流亡途中短暂居住过的一个当时还不出名的小岛,但在卢梭的深情回忆和描述中,美丽的自然风光与闲逸的生活节奏完美地融为一体,与世隔绝的小岛几乎成了他的伊甸园。置身岛中的卢梭万虑尽释,宠辱皆忘,苦乐不觉,使他进入到状似东方的禅境中,卢梭因此体悟到真正的幸福其实就是内心的宁静境界,人要达到这种境界,只能通过自我的努力——放弃患得患失的焦虑心态。这种“幸福即是心情”的思想,朴实而又深刻,对于汲汲营生的现代人来说,不啻也是一种真切的启示。

  卢梭的散文因其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已被公认为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它对后来的歌德、雨果等人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专家建议

  《漫步遐想录》是卢梭自传《忏悔录》的另一种文体的续篇,其思想和感情与后者一脉相承,又有明显的发展,因此可与《忏悔录》连在一起读。

  推荐版本:《漫步遐想录》,徐继曾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