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外国散文名著快读 > 第17章 育婴刍议

第17章 育婴刍议

书籍名:《外国散文名著快读》    作者:向荣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背景搜索】

  斯威夫特(1667-1745),十八世纪英国着名作家。出身于爱尔兰一个英国移民家庭。自幼父母双亡,靠叔父资助,在都柏林三一学院读书。毕业后,他给一门远亲,退休外交官威廉·邓普尔做了十年私人秘书。十年的秘书生涯中完成的两部作品《木桶的故事》和《书籍之战》,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

  1707年,他在伦敦结识了艾迪生、斯梯尔、蒲柏等着名作家,遂参加文学活动,他在政治上原本属于辉格党,后转到托利党立场,并担任其党刊《考察者》的主笔,成为托利党的舆论台柱。1713年,斯威夫特被派往爱尔兰,在都柏林圣派屈立克教堂担任副主教,直到他去世。在爱尔兰,斯威夫特眼见故乡人民所遭遇的深重苦难,便奋起如椽之笔写出一系列关于爱尔兰的文章。其代表作为《布商信札》《育婴刍议》《格列佛游记》。斯威夫特以其新颖有力的文笔,冷隽辛辣的讽刺,雄伟豪放的风格,对十八世纪的英国散文产生了巨大影响。

  【内容精要】

  爱尔兰与英伦三岛一水之隔,从十二世纪开始就受到英国侵占,沦为英国的第一个殖民地。几百年来,爱尔兰人民受尽欺凌。英国殖民者任意圈占土地,致使爱尔兰农民流离失所,丧失家园。英国工厂主在爱尔兰办炼铁所,不惜烧毁森林以作燃料;英国政府又严禁爱尔兰产品出口,断绝爱尔兰工农业产品的国外销路;爱尔兰人民多次奋而反抗,都屡遭镇压。斯威夫特对于多难的爱尔兰人民产生了强烈的同情,奋起如椽之笔为保卫爱尔兰人民的权利而战。

  《布商信札》共四篇,写于1724年。当时一个名叫威廉·伍德的英国商人向国王的情妇行贿,获得特权,铸造成色不足的半便士铜币,打算在爱尔兰流通,以谋取四万英镑的暴利。斯威夫特假托一个爱尔兰布商的名义,发表了四篇书信体的政论,揭穿英国的骗局。他指出:如果使用这种钱币,就意味着爱尔兰人民的进一步贫困;而且,英国国王根本无权强迫爱尔兰接受这种贬值钱币。书信向英国在爱尔兰的统治权提出挑战,呼吁爱尔兰人民掌握自己国家的命运。《布商信札》一经刊出,便不胫而走,在爱尔兰燃起了反英的熊熊怒火。英国总督悬赏寻找这几封匿名信的作者。在都柏林,尽管人人都明白作者是谁,却没有一个人说出斯威夫特的名字。英国政府不得不撤消已经发给威廉·伍德的特许状,收回他的特权。

  为了爱尔兰民族的利益,斯威夫特殚精竭虑,写了许多文章,提过许多建议,英国统治者依然我行我素,不予采纳,爱尔兰的绅士贵妇依旧豪奢如故,人民依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生灵涂炭,哀鸿遍野,大批人逃亡国外求生。面对如此凄惨的景象,斯威夫特写就了他那震聋发馈的政论名作《育婴刍议》

  (1729)。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假托为一个向英国统治者献计献策的谋士,就爱尔兰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即把爱尔兰穷人的孩子,一律卖给英国地主贵妇作餐桌上的食物,可谓惊世骇俗、掷地有声,表面上冷酷刻毒,实质上是向恶势力的一种强有力的挑战和无情的鞭鞑,冷隽的讽刺入木三分。

  【精彩片段】

  育婴刍议

  凡从这个大城市走过或在乡间旅行的人,常常看见街头、路边、小屋门口挤满了女乞丐,后边跟着三四个、五六个小孩子,全都是衣衫褴褛,哀求过路人施舍,这真是一种凄惨的景象。这些做母亲的人,不能去做工以谋求正当的生计,只得天天四处漂流,为她那些哀哀无告的婴儿讨一口饭吃;而这些婴儿长大以后,不是因为无工可做而去做贼,便是离乡背井去为躲在西班牙的冒牌国王当兵打仗,再不然就自愿卖身到巴巴多斯岛去。

  我想,各方人士定会一致同意,这些母亲们(时常也是父亲们)怀里抱着、身上背着、脚后跟着的多得惊人的小孩子,在我国当前可悲状况下实在是一个很大的额外灾难。因此,若有人能够想出一个周到、省钱、简单可行的办法,使得这些小孩子也能成为国家中健壮有用的分子,大家理当对他奖赏,甚至应该把他当作民族救星,为他建立雕像。

  但是,我这种意图并非专为那些职业乞丐设想,其范围要广泛得多,在某种年龄以内的全体婴儿都要包括在内,因为他们的父母养活他们不起,一如那些街头告怜的人。

  ……

  我认为,我所提出的这个建议好处很明显,很多,而且事关重大。

  第一,我已经说过,这个方案能大大减少天主教徒的人数。他们在我国到处蔓延,成为本民族的主要生殖者,也是我们最危险的敌人。他们趁许多新教徒出走之机,自己留在国内,图谋把国家送给那个冒牌国王;那些新教徒则不愿呆在本国,违背良心向副牧师交纳什一税,只好出国他走。

  第二,那些穷苦佃户也因此有了一点属于自己的值钱东西,依法还可以没收,以抵押应该交给地主的一部分田租,因为他们的谷物和耕牛早被夺走了,更不知道钱是什么样子。

  ……

  (选自《英国散文选》(上册),刘炳善译注,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名言佳句】

  如果一个人的动物本能总是凌架在他的理性本能之上,如果他总是摧眉折腰,把脑袋放在脚后跟才该放的地方,那么,他不是一种上下颠倒的动物又是什么?

  《关于一根扫帚把的沉思》

  【阅读赏析】

  斯威夫特这篇离经叛道的政论名作《育婴刍议》写于1729年。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假称一个向英国统治者献计献策的谋士,以一副悲天悯人、同情爱尔兰人民的口吻,提出了“如何使爱尔兰穷人子女不但不拖累其父母、国家且能为社会造福的一个小小的建议”,其方案竟是建议把爱尔兰穷人的小孩子,除“留种”者外,一律卖给英国地主贵妇作餐桌上的食物!“一个喂养得壮壮实实的一岁小儿,无论炖、烤、烘煮,都是一种非常可口、营养、卫生的食物”。全文用反语冷潮的手法,把如此一个血淋淋的计划说得轻轻松松,好像一件十分平常自然的事情那样,无懈可击。“因为他们的父母养活他们不起,一如那些街头告怜的人”。然而,当你把全文读完以后,英国殖民者及其帮凶的吃人面目也就昭然若揭,跃然纸上。其实,斯威夫特在《育婴刍议》中所写的把穷人婴儿被当做食物,同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所写的人吃人一样,都是作者对于某种社会罪恶进行长期观察,敏锐的思考之后,形象地加以概括,向恶势力发出的一种“诛心之论”。“《育婴刍议》表达出斯威夫特对于受压迫、愚昧无知、人口众多、忍饥挨饿、信仰天主教的爱尔兰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于住在国外的、贪得无厌的英国地主的愤怒——他们在英国议院、大臣和国王的默许下把这个国家的全部膏血都榨干了”(《诺顿英国文学选集》)。在这篇文章中,貌似冷酷残忍的材料却渗透了一种具有罕见的庄严和深度的思想。他作品的严峻性也在此。

  斯威夫特的散文视野开阔,构思新颖,文笔讥俏,语言尖刻犀利,冷隽的讽刺入木三分。斯威夫特以其幽默的情调,狂放恣肆的风格对十八世纪的英国散文产生了很大影响。

  【专家建议】

  斯威夫特的散文在平淡、朴实之中蕴藏着巨大的威力。他是英国最重要的散文大师之一。

  推荐版本:《英国散文选》,刘炳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出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