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失败之书 > 第四辑 他乡的天空南 非 行(2)

第四辑 他乡的天空南 非 行(2)

书籍名:《失败之书》    作者:北岛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由于时差,我很早就醒了,打开电视,看CNN早上六点钟的新闻。印尼的政局动荡,学生运动随时有被镇压的危险。忧心忡忡的阮锥夫妇,成了早餐桌上的中心人物。他们打不通电话,五个孩子都卷入了,一个还是小头目。而阮锥本人,被认为是当地的精神领袖之一,他回去有被关押或拒绝入境的可能。
牙买加的罗娜告诉我,她打算买一束玫瑰送给组织者。
“撒哈拉人”的胃不舒服,说那是西方食物的问题。我不知道他在法国吃什么。他变得少言寡语,一脸沮丧,摇着长食指:No good。
我们乘车经过墓地时,“黑手党”突然讲起他的安妮表姐。“我那时还小,头一回见到从南非来看我们的安妮表姐。她又高又壮,一对大奶子。她使劲搂住我,差点儿没把我憋死。打那时候起,我最害怕女人的那个部位。我妈让她和我姐住一起。安妮表姐很好奇,东瞧瞧西看看,我姐屋里贴满了爵士乐明星的海报。她突然从中窜出来,大声尖叫:‘你们打哪儿弄来这么多黑鬼?’我妈气得大骂:‘你以为你是谁?没尾巴的野兽,给我滚!’安妮表姐被赶了出去,再也没回来,谁也不知道她的行踪。这么多年了,说不定已经埋在这儿了……”
我们到一个穷人区参观。在国外住久了,很多东西都淡忘了。那景象让我感到震惊:骄阳、尘土、铁皮窝棚、衣不遮体的孩子和简陋的墓地。两栋没有颜色的旧楼分别住着单身男女,他们来自偏远地区,到城里谋生,相当于我们的盲流。第三栋楼晾满了尿布,那是婚姻的旗帜,为绝望的生活带来温情。向导正介绍时,一头牛走到路中间,拉了泡屎,甩着尾巴懒洋洋地走开。
仅几里开外,是一尘不染的现代化城市,名字很怪,叫“新德国”(New Germany)。“啊哈,我喜欢这个名字,”“黑手掌”高叫道:“我前年就他妈被德国救火车撞上,满脸是血,到现在衬衣还没洗干净。”
不知为什么,我开始喜欢他了。我发现在他黑手党式的外表下,有颗脆弱的、多愁善感的心。不管怎么说,他是个少见的怪人,收藏了八千张爵士乐唱片,是那种七十八转胶木的,还有八十副墨镜和五十套黑西服。他虽然戴墨镜,对人对事的判断却相当准确。我问他干嘛晚上戴墨镜。他不假思索地说:“用不着看太清楚。我们判断人不是根据他的表情,而是动作。”
我们来到一家贫民区的图书馆,五间平房空荡荡的,仅左厢房有十几架书,装在墙上的电视机正播放中国功夫片。“撒哈拉人”不顾病痛,又开始抨击美国文化:看,媒体无所不在,靠的是什么?美元!他妈的,我们的家园被美元毁掉了……
一位当地的黑人作者告诉我们,六年前这里的书架空荡荡的。他和几个朋友四处募捐,和官僚交涉,才有了现在的规模。他们朗诵了自己的诗。“撒哈拉人”跟着跳起来,叫喊着,抡胳膊跺脚,有点儿像文化革命的造反舞。在我的请求下,加拿大的罗娜背诵了她在私立学校读过的那首诗,关于洋葱头的爱情。“黑手党”读了他黑色的诗。
八九个黑人小姑娘在院子里更衣。进图书馆时,我给她们照相,排后面的提起裙子,学明星的样子搔首弄姿。鼓声响起,领舞者高呼,众人应和。她们踢腿翻跟头叠罗汉,动作难度极大。南非女诗人英格瑞德告诉我,非洲舞蹈中有很强的竞技性,甚至练到残酷的地步,有时候比舞等于拼命。鼓声戛然而止,指导一招手,全体舞蹈家跟着挤进一辆小车,伸出的胳膊好像两排木桨。
我们回到了“文明世界”,在一家旅馆草坪的遮阳伞下,喝着啤酒,眺望起伏的非洲青山。同桌的阿娜,被隔壁的三个罗马尼亚人认了出来,拉去合影留念。阿娜告诉我,她在布达佩斯不敢上街,否则寸步难行。
天色转暗,一场暴雨来了,在把所有诗人赶进旅馆前,先被淋成落汤鸡。
第二天早上我遇见阮锥夫妇。形势并不明朗,警察和学生在街头对峙。苏哈托中断了国事访问,匆匆赶回雅加达。军队在调动中,但总司令表示绝不会镇压群众。总司令是他的忠实读者,阮锥有些得意地透露。是的,他强调,很多人盼着他回去。
牙买加的罗娜,穿紫色长裙,抱着一大束红玫瑰,喜气洋洋,让大家在一张卡片上签名,上面有对组织者的美好祝愿,好像她不远万里,就是为了完成这一神圣使命的。
“基督”一早飞往津巴布韦,参加那儿的一个文化活动。他留下一首诗,是写给我的,请“白求恩”代他朗读。
今天是诗歌节的闭幕式,每个诗人都要登台。但组织者强调,每人一首,越短越好,不得超过三分钟。诗人们鱼贯上台下台。轮到摩洛哥的达哈,他在朗诵前,用纯正的英语说了几句话,把我和“白求恩”吓了一跳:达哈会英语!语言竟如暗器一般,可乘人不备。
最后一个是阮锥。他持厚厚一摞手稿,声称他近日心潮澎湃,夜不能寐,有诗为证。头一句用英文O fantasy(噢,幻想),剩下的统统是印尼文。他像个真正的巫师,读一页,顺手把这页手稿抛向空中。除了偶尔重复fantasy外,在座的恐怕无人能懂一音一字。他嗓音嘶哑,眼睛燃烧。我琢磨,国家兴亡,把可怜的阮锥弄疯了,把我们当成雅加达广场上的狂热的群众。他读了二十分钟,手里还攥着把没撒出去的咒符。我和“白求恩”决定退席,刚出门,听见有人喝倒彩,阮锥草草收场。
牙买加的罗娜终于把玫瑰献了出去。
幕布落下,夜的舞台转动。我们在一家餐馆坐定。明天只有少数人留下,去野生动物保护区,大部分人要回家了。
餐馆一角,有歌手演唱。加拿大的罗娜跳起舞来,一直跳到街上,带动着几个认识不认识的年轻人。“黑手党”领来一个十六岁的女孩子,她是诗歌节颁发给中学生的诗歌奖的落选者。签名时,“黑手党”邀请她和我们一起共进晚餐,她高兴极了。女孩的父亲皱着眉头上下打量他,最后由我们几位作保,才勉强同意。“黑手党”彬彬有礼,鼓励女孩子写作,领她跳舞,他身子笔直,用右臂带着女孩旋转,像影子搅动光明。
“白求恩”和法语集团的“哲学家”举行会谈。当然,是通过翻译。达哈不再会说英语,他用餐巾纸堵着耳朵,四处溜达。他跟我用手比划——太吵。玛德告诉我,达哈在台上说的那几句英语,是她事先写好,念了很多遍才记住。
我们点了赛蒙(Simon)和嘎分寇(Garfunkel)六七十年代的老歌,如《沉默之声》(The Sound of Silence)、《烦恼流水上的桥》(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撒哈拉人”在震耳欲聋的音乐中大叫:“这些美国垃圾,毒害人民的精神鸦片……”
“白求恩”告诉我,他跟“哲学家”聊得很投机,若无语言障碍,他们或许能成为好朋友。
这是英语集团与法语集团和解的开始,但可惜太晚了,明天大家又要回到自己的领地,被大片的水域隔开。

早上在柜台结账,见到“黑手党”。他和我握手,脸色阴沉:“我不用给你留地址,你来鹿特丹,总是能找到我的。”说完匆匆走开。“白求恩”告诉我,他们告别时,“黑手党”竟落泪了。法语集团的首脑们到旅馆门口送行,那场面竟弄得有点儿难舍难分。
我们一行九人,分乘两辆吉普车。出了德班先沿海岸开了一阵,再向西北深入腹地。我们这辆车上有我、“白求恩”两口子、玛德和诗歌节经理古拉姆(Gulam),由古拉姆开车。他是印度后裔,三十多岁,小个子,精明强干,经商,兼操办各种文化活动,包括每年一度的德班国际电影节。
玛德被“撒哈拉人”折磨得已不会说英文了,上车便呼呼大睡。玛德年纪轻轻,才二十六岁,来自里昂附近的一个小镇,在大学主修非洲文学,自愿为诗歌节当翻译。她性格有点儿古怪,或者是我有问题,总之,每次说话都岔着,南辕北辙。
鲁鲁威(Hluhluwe)离德班280公里,位于土著祖鲁人的领地。它建于一八九五年,是南非最老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其实Game,在英文原意是狩猎。当年让野兽休养生息,是为了更好地瞄准。如今词意随时代潮流变了,好在野兽们不必为人类阐释的困境发愁。
进入保护区,玛德醒了。我们屏住呼吸,四处搜寻。罗娜的眼睛最尖,先看到一只长颈鹿,优雅地吃着树叶。我们把车开到它身边,它一动不动,能听见它咀嚼的声音。一群黑斑羚穿过道路。几只野猪在树丛里拱动,我用英文管它们叫“丑先生”(Mr. Ugly)。古拉姆对动物了如指掌。他指给我们大象的足迹,狮子粪便中的骨粉和犀牛洗澡的土坑。我们终于见到了两头犀牛,很近。它们动作迟缓,除了吃草,似乎对一切都无所谓,看起来像深刻的思想家,不过绝不跟人类分享。
夜宿山顶旅馆。这里很安全,四周绝壁,通道入口处用铁管铺成,有一定的间距,野兽蹄子会在上面打滑,或卡住。旅馆是一排排草顶小房子,圆圆的,像蒙古包。里面还算干净,只是没有厕所。我们在篝火前烤牛排,喝红酒。“白求恩”两口子帮厨,我做了三道中国菜,众人齐声叫好。酒酣耳热,我和“白求恩”一起唱起《红河谷》。
论经历,我和“白求恩”有不少相似之处:没上过大学,当过多年的建筑工人。他和罗娜同居了二十年。按“白求恩”的说法,“没有合同,每天对我们来说都是新的。”两口子像孩子,一会儿闹别扭,一会儿又挺黏糊。奇怪的是,他们从来没有照相机,按罗娜的说法,“照相机的记忆太有限了。”
几匹斑马不知怎么混进来的,在我们周围吃草。看起来夜还是有危险。去厕所的半路撞上狮子怎么办?
只有我带了闹钟。早上四点半,我挨个敲门。大家无言,喝过和夜色一样寡淡的速溶咖啡,到旅馆服务台门外集合。等着等着,只见一个背着长枪的汉子出现,把一张张纸发给大家。再细看,是生死合同。上面写得明明白白,凡是被野兽叼走的,概不退赔。顿时大梦初醒,但也无奈,只好签字划押。
向导叫艾略特,祖鲁人,个儿不高,很壮实。他把子弹一颗颗压进枪膛,朝我们扫了一眼,作了简短说明:大家要鱼贯而行,不能出声,必要时以打榧子作联络暗号;遇猛兽要镇静,要按他的手势或倒退或躲到树后或散开……他让我想起那个带领我们穿越精神荒原的T·S·艾略特。
我们一行八人,紧跟向导,沿兽路而行,亦步亦趋,生怕落在后面。以前对“紧跟”一词有理解上的困难,比如“紧跟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现在恍然大悟,紧跟多半出于生理本能——恐惧。兽路与人路就其险恶程度有相似之处,绝不能有任何闪失,否则没有好下场,处处尸骨粪便,即证明。
我头一回体会穿小鞋的痛苦。前两天,我在德班逛街,拣了双便宜球鞋,问过尺寸,说正好。回来一试,生疼,估计小了两号。本来以为脚能把鞋撑大,几日下来,才知道鞋的厉害,尤其在此生死关头。
艾略特作了个手势,让大家停下来。风声飒飒,什么也没有。行几百步,蓦然看见三头犀牛。随他的手势迂回前进,再站定,只剩下十来米。我们屏住呼吸,和犀牛对峙。犀牛大概从记忆深处得知,还是人厉害,于是落荒而逃。我们刚松了口气,队尾的两个比利时女人报告,有头犀牛紧紧跟着我们。艾略特摆摆手,没关系。
我们来到林中的小湖边。几匹斑马正在饮水,对我们的到来并不介意,直到喝够了,才慢吞吞进入丛林。几声怪叫打破宁静,令人毛骨悚然。抬头什么也没看见,大概是秃鹫。在这两个钟头,我穿着小鞋,攥着生死合同,起初闻风丧胆,到后来竟然慢慢习惯了,在后面压阵,方显出英雄本色。
回到旅馆,谢过救命恩人艾略特,有一种再生的喜悦。中午和玛德、“白求恩”两口子在旅馆餐厅点了红烧马鹿肉,尖牙利齿,体会到狮子的凶猛。饭桌上,“白求恩”问起玛德的家庭。“我妈一个月前死了,”玛德平静地说。“白求恩”探寻地盯着她。玛德舔舔嘴唇,她是自杀的。
下午睡过午觉,古拉姆开车,把我们拉到一个观察站。高高的圆木围墙,如同古老的营寨。开门,穿过空场,钻进长长的圆木长廊,上面覆以铁网。终端是个封闭的建筑,像碉堡,木墙上有一尺宽的小窗。窗外是池塘,极静,衬着灰绿的树林。一对野猪夫妇,带着四五个野猪娃儿来饮水。只见父亲在训斥一个调皮捣蛋的儿子,它吱吱吼着,用长长的獠牙撵得儿子满处跑。
一个穿橙色衬衫的男人进来,用法文打招呼,发现玛德是同胞,激动得说个不停。我们全体,包括玛德向他发出警告的嘘声。他坐了一会儿,自觉无趣,悻悻走了。
黄昏来了,静得只能听见鸟的翅膀扑动和虫鸣。一群羚羊饮过水,消失在林中。三头犀牛慢吞吞走来,折断丛林的枝条。一只红嘴巴小鸟坐在犀牛背上,好像沉重的思想中的一点儿灵感。
回旅馆路上,红色的满月升起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