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老兵心语 > 第10章 神水(1)

第10章 神水(1)

书籍名:《老兵心语》    作者:张卡夫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目前,全世界已经发现蚊子种类3000多种,苍蝇800多种。它们的繁殖速度惊人。全球到底有多少蚊子苍蝇,是个无法计算的庞大天文数字。在一些卫生状况差的地方,常可以看见蚊子苍蝇成团飞舞,令人不寒而栗。对于蚊虫的密度,通常有野外设置帐篷测定和室内运用捕蚊器测定两种。据悉野外测定,如果每平方米蚊帐的蚊子超过20只,则为蚊虫高密度区。

  这是一个充满攻击和破坏的世界。

  蚊子和苍蝇可传播多种疾病。医学研究已经证实,蚊子能传播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等疾病;苍蝇则是引起伤寒、霍乱、痢疾的罪魁祸手。疯狂的叮咬和令人生厌的形象还会使你烦恼丛生,怒从心来,严重妨碍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

  蚊子苍蝇,人类的公敌。

  他,一个年青的军队科技工作者,勇敢地闯入蚊子苍蝇的世界,心甘情愿做一个常年与蚊子苍蝇打交道的人,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迹,许多人敬佩地称他为“蚊蝇世界里的超级克星”。

  他叫钱万红,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今年刚满40岁。

  一

  1978年8月,钱万红告别母校苏州医学院,怀揣鲜红的毕业证书,走进医研所政治处报到,被分配在流行病研究室从事媒介生物防治研究。

  媒介生物防治研究,顾名思义,就是以老鼠、苍蝇、蚊子等媒介生物传播的途径为研究内容的一门学科。钱万红在大学学的是核防护专业。三年苦读,成绩优异。然而,核防护与媒介生物防治,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说实在的,钱万红成为医研所一员,并非阴差阳错,而是军队媒介生物防治研究事业急需后继人才。钱万红上大学之前,在部队从事的是卫生杀虫工作,于是上级党组织选中了他。

  钱万红中等身材,刚来医研所时穿者一身半新的中山装和一双老式布鞋,说话带着浓重的苏北口音,一双大眼睛又黑又亮,闪烁着聪慧的光芒,朴实中透出一股机灵。对于工作变化,他缺乏思想准备,此时,他脑子里装的还是元素鐶、核冲击波和贯穿辐射。

  流行病学研究室是南京军科技系统的先进单位,尤其是对老鼠、苍蝇、蚊子等媒介生物的研究上,不少项目在军内、甚至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科研条件也不错,光各种仪器、图文资料和标本就能装三大卡车。研究室为这位新来的大学生专门举办了欢迎会,妥善安排了食宿。老专家吴光华、室主任赵学忠甘为人梯,把专业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光阴似箭。渐渐地,钱万红对媒介生物防治研究发生了浓厚兴趣。是啊,与蚊子、苍蝇打交道,虽然没有象研制原子弹、人工合成胰岛素那样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可谁又敢说脚下这块土地没有丰富的矿藏?谁又能说研究蚊子苍蝇与提高部队战斗力没有关系?那一排排盛着五颜六色溶液的玻璃器皿,那一件件媒介生物标本,在钱万红眼里变得亲切可爱,富有生命的韵律。

  一天晚上,钱万红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手拿一个宝盒,一声令下,蚊子、苍蝇等害虫乖乖入内。从此,环球世界再也没有蚊蝇骚扰之苦。人们取下蚊帐,扔掉蚊香,欢呼雀跃。

  梦不是现实,但梦是心灵的写照。

  进所工作几年里,钱万红在导师的指导下,业务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先后参加了四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两次在获奖证书的第一研制人栏内留下了姓名。他平素说话不多,办事有板有眼,选准了目标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给周围的同志留下很深的印象。

  二

  七十年代末期,在祖国西南边境地区进行了一场保卫边疆的正义战争。

  1985年6月,钱万红奉命到战区进行专业调查。边防之行,使钱万红的心灵受到一次强烈的震撼。

  西南边境地区,山高林密水多,气候温和湿润,自古以来就是蚊虫的密集地。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用直径20厘米的纱布袋,在空中挥舞5分钟,口袋内竟然装进了300多只蚊子。当地蚊子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老百姓中流传着一句话,“三只蚊子一盘菜,三条蚂蟥当腰带”。毒蚊叮咬人十分凶狠,常常刺穿衣服、蚊帐叮咬人。在有的连队,官兵因被蚊子叮咬引起皮肤溃烂和疾病而造成非战斗减员达到30%以上。为了防止蚊虫叮咬,战士们便将配发的防蚊油涂抹在皮肤上,洒在衣裤上。这样做虽然有驱蚊效果,但由于气味大,往往带来一些麻烦。有一次,某侦察队执行潜伏任务,被敌军巡逻队嗅到了防蚊油的气味,结果发生了近距离遭遇战,造成我军人员伤亡。打这以后,防蚊油成了侦察分队的“禁用品”。执行潜伏任务,只好将雨衣裹在身上防蚊子。你想,在炎热的夏天,身上穿着厚厚的雨衣,那滋味可不是好受的,况且,厚厚的雨衣并不能完全阻挡蚊虫的进攻。

  从边防归来的好几个晚上,钱万红心潮难平,辗转反侧。眼前晃动着边防战士那因蚊虫叮咬而溃烂发炎的手脚,晃动着战区那一群群、一团团疯狂叮人的蚊虫。干部战士的疾苦和烦恼,象火一样灼着他的心。自己是搞蚊蝇研究的,可是看着边防战士遭受蚊虫叮咬的痛苦却没有很好的办法,心里不安呀!钱万红心里暗暗发誓:不管有多大的困难,一定要把前线官兵急需的防蚊装备研制出来,为战友们解除蚊虫叮咬之苦。

  共和国军队的统帅部对边防部队受蚊虫侵扰的情况给予极大的关怀和重视。总后勤部卫生部决定将单兵防蚊装备研究课题正式立项,并列为军队“六五”计划的重点研究课题,在经费上给予重点支持。医研所成立了以钱万红为主的攻关小组,一场以蚊子为主攻目标的战斗,在古城金陵打响了!

  野外单兵防蚊装备,既要有防蚊效果,又不能影响行军、作战,还要耐洗耐晒,能长期使用,因而技术难度大。根据情报检索,在世界各国的军事装备史上没有先例。课题组的同志将未来的单兵防蚊装备设计成网状,在经过防蚊药水处理,从而达到目的。然而要把药效较长时间保持住,就必须解决药物固定剂的问题。这是一道陌生的题目。科学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实践才能出真知。课题组的同志自养了一种叫埃及伊蚊的叮人凶狠的蚊子,为了攻下难题,他们不惜上百次把自己的手臂伸进饲养蚊子的纱笼里作叮咬试验。钱万红的手背被蚊虫叮得肿起一个个红疙瘩,就像马蜂窝,又痒又疼,而且身体发软,四肢无力。他妻子看了心疼,劝他注意身体,别这样拼命。钱万红说,这点苦跟边防战士相比差远了!不知度过了多少紧张的日日夜夜,钱万红和同事终于攻下了这个难题。

  在江苏海安县化纤厂协作下,我军历史上第一个野外单兵防蚊网式套装诞生了!

  野外单兵防蚊网式套装到底适用不适用?医研所党委决定到蚊虫活动最猖獗的某边防地区做现场试验。当钱万红把想法跟负责陪同的昆明军区卫生防疫队的同志一说,他坚决不同意,说;那地方经常落炮弹!我要对你们的安全负责!

  钱万红恳切陈述理由:蚊虫密度高,试验才有价值!防蚊装备符合不符合实战要求,不亲眼看一看,亲手试一试,怎么做到心中有数,加以改进呢?一番话在情在理,这位同志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勉强同意了。

  于是,钱万红与课题组的其他同志一起,不顾随时有可能伤亡的危险,冒着近40度的高温,与边防部队干部战士一起,穿戴防蚊装备,在草丛里潜伏,在哨位上站岗,在猫儿洞里工作,取得了大量的试验数据。根据干部战士执行任务时手、足、面部等部位经常暴露的特点,课题组对防蚊装备进行了改进,舍弃了网式衣服和裤子,保留了能在潜伏、站岗、训练多种情况下使用的防蚊帽、加长手套和长筒袜子,增加了能作为蚊帐使用的网式罩单。这种网式罩单一个巴掌就可以握住,而且透气性好,在野外露营时不需要立帐竿,特别适合在狭窄的猫儿洞里使用。

  开始,有些战士看到防蚊网的网眼有钮扣般大,眼里露出怀疑的目光:“这能防蚊”?钱万红笑笑:“你们试试吧。”这一试,战士们信了。消息不胫而走。许多干部战士主动要求试验,一些部队官兵急切询问何时能下发?在三个多月时间里,经几十个连队2000多人次试穿,凡穿戴新型单兵防蚊网者,手、足、面部及颈部等暴露部位无一受蚊虫叮咬,有效保护率为100%,而且多次洗晒后,仍有较好的防蚊效果。

  迄今为止,已有6千多套防蚊装备送到边防战士手中,边防部队因蚊虫叮咬而发生非战斗减员的情况大大减少。边防某团团长,一位五尺高的东北汉子,紧紧握着钱万红的手,眼圈红了,再三说:“谢谢你们!边防军人要为你们请功啊。”

  西南边陲,自古以来就是蚊虫的密集地。公元1300年,元代将领出兵滇南,战斗还未开始,由于蚊虫叮咬引起传染病,“远冒瘴烟,及至未战,士卒死者什已七八”,不战而溃。

  物换星移,沧桑巨变。600多年后,也是在这片土地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这场战争的完全胜利。胜利之因除了战争的正义性质,还得力于科技的进步。

  新型单兵防蚊网式装备成为我军军事装备园地的一朵璀璨之花。它的药物期限、耐洗耐晒等性能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0年10月,入选参加国际军事后勤装备技术展览会,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