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老兵心语 > 第3章 拓荒者的足迹——访陆军一七五医院副院长杨立民

第3章 拓荒者的足迹——访陆军一七五医院副院长杨立民

书籍名:《老兵心语》    作者:张卡夫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因病房正在修缮,笔者在一间显得有些啁晰的科主任办公室见到了杨副院长。他50多岁,身材魁梧,戴一副黑边眼镜,说话慢声细语,操浓重的河南口音,给人以文秀、睿智、稳健和亲切之感。近年来,这位1952年毕业于中南军区医学院的高材生,带领创伤外科的同志们,以拓荒者的拼搏精神,攻克了一道道难关,在创伤外科领域进行了48项新业务、新技术的研究,取得了23项技术革新成果,其中一些项目达到国内和军内先进水平,有的还填补了国内、军内的空白,为我国创伤外科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现在,他是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理事,军队有关医学杂志编委,全军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

  看到杨副院长的办公桌上摆满了各种书籍、资料,我开门见山地问他近来又在研究什么新课题。他递过来一摞稿纸,一行遒劲的字映入眼帘:《髋骨——股骨联合双截骨术治疗髋关节病理性脱位综合症》。杨立民告诉我,这是应一家外科杂志之约写的一篇论文。他接着说,过去对一条下肢短3厘米以下的患者,在股骨部位施行肢体延长术,疗效比较理想,但对那些下肢短3厘米以上又有髋关节疾患者(这两种情况通常是并存的)则苦无良策。从前年底起,我们对这类患者同时施行髋骨和股骨截骨手术(也就是双截骨术)获得成功。8名患者经过手术,有疾患的下肢平均延长4厘米,髋关节也恢复了运动机能。有位姓王的青年,小时候生疔疮,右下肢比左下肢短了7厘米,髋关节活动困难,成了瘸子。经过施行双截骨术,不仅治好了髋关节病,而且使他的右下肢延长了5厘米,扔掉了结伴多年的拐杖。

  对于缺乏医学知识的一般读者来说,叙述复杂的手术过程和深奥的学术理论似乎显得枯燥乏味,也许那些鲜为人知的生活细节更能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罢!一旁的副主任军医石万一向读者透露了这样一个秘密:一次手术之前,杨副院长突然接到家中电报:“父亲跌地骨折,病情危急,速归。”杨立民强忍痛苦,坚持为几名患者做完手术才踏上归程。当他风尘仆仆地跨进家门时,父亲已溘然长逝了。为了骨科患者的康复,杨立民做出了何等的自我牺牲!

  当然,在事业上要获得任何一项成功,总是要付出代价的。为了让更多的患者解除疾病的折磨,杨立民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和汗水。1982年底,他们收治了一位病人,患者的右手背缺损两块掌骨和一大块肌肉,食指和中指已萎缩、弯曲。治疗这类病例,过去都是用腓骨、骼股、股、股等进行吻合血管移植,但这些供骨部位,有的供骨量少,有的则影响美观和功能。为了找到一个供骨量丰富且又不影响功能和美观的供骨区,杨立民和他的战友们观察了300多个成人肩胛骨和77具成人尸体肩胛骨部位的血管标本,终于发现人体肩胛部具有局部切除后基本不影响功能和美观,血管较粗易于吻合,供骨量丰富等特点,是较为理想的供骨区。他们为这名患者做了首例肩胛旁骨皮瓣吻合血管移植手术。十个星期后观察,肩胛骨瓣已代替了掌骨,右手恢复了抓取东西的功能,手部外形明显改观。迄今,这类手术已开展三例,均取得成功。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医院骨科主任陈中伟,第一军医大学副校长、教授屠开元等军内外20多位知名专家、教授鉴定,这一手术属国内首创;经有关科技情报机构证实,在世界上也是没有先例的。笔者敬佩地对杨立民说:“您为祖国的医学科学事业跨入世界先列立了功。”杨立民谦虚地说:“在医学领域,还有许多堡垒没有攻克,现在还不是沉湎于喜悦之中的时候!”

  是啊,对于拓荒者来说,每一次成功都将是下一次攀登的起点。在他们那里,只有一次次的进击和冲刺,没有满足和陶醉。可不是吗?在为一女社员摘除了9.35斤的巨型神经纤维瘤之后,他们又首创成功全国第一例带血管游离骼股移植术和臀肌皮瓣修复大面积褥疮术。

  我们越谈兴致越浓,不知不觉中,晚霞已烧红天际。我起身告辞,杨副院长紧紧握住我的手说:“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我们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有许多处女地等待开发。”

  听着杨立民滚烫的话语,一个勇敢的拓荒者的高大形象矗立在我的眼前。在大兴改革,建设四化的过程中,我们对国家和军队多么需要这样的拓荒者啊!

  (1984年10月福州军区《前线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