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老兵心语 > 第2章 流水清清——记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凤举

第2章 流水清清——记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凤举

书籍名:《老兵心语》    作者:张卡夫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据福州军区后勤部卫生部1987年统计,全区有几十个师、团、营单位的生活用水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驻在闽南金三角地区的某农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然而,全场赖以生存的一条水渠却由于地方群众长年放鸭,洗衣,运输肥料而造成严重污染。

  某守备团一位22岁的排长闹着要转业,政委找他谈心,问其原因,排长支支吾吾地端出了自己的苦恼:这里的水不好!

  不洁的饮用水,困扰着基层官兵,危害着他们的健康,影响着他们的服役情绪,成为各级领导同志为之忧虑的一个难题。

  改善水质水源已刻不容缓。

  赵凤举说,为部队服务就不能把眼睛盯在名利上。他选择了改水作为奋斗的事业。

  蓦然见一面,谁也揣度不到皮肤黝黑头发稀疏今年已54岁的赵凤举是个有名的改水专家。

  作为全区改水工作的技术总指导,赵凤举一年几乎有一半时间在基层奔忙。部队的干部战士与他混得熟了,都亲切地称他为“军区赵主任”。是水把赵凤举同广大基层官兵的苦恼、希望与欢乐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水,在军队卫生学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水,一直是赵凤举和他的同事研究的重点。1979年,他主持研制成功了八一式野战移动式给水净化器,荣获军区科技成果三等奖。然而杯水车薪,他感受更多的是不能迅速改变饮用水不洁状况的负疚感!

  喝上干净水,有的同志想的很简单,打井就是喽。但是,有个单位花钱请来地质队,前前后后打了83口井也没打出水来。

  1986年初,军区首长决定,拨出专款,抽调技术力量,用3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水质净化的方法,解决部分基层单位水质不良问题。

  改水,是一项紧张、艰苦而又具体的现场实际工作。但似乎又很难登上学术研究的高雅之堂。出研究成果,出名的机会少的可怜。在评职称、论奖励就要看成果的今天,改水这个“清水衙门”,几乎谈不上什么魅力。可部队建设需要它,非得有人去干,就是带着这种朴素的观念,赵凤举毫不犹豫选择了这一事业。在半年多的时间里,赵凤举带着同室的周信山跑了全区46个农场,普遍调查水质情况。汽车开不进的地方就走小路,小路没有的地方就翻山越岭,硬是跑破了三双解放鞋。一次在丹阳湖农场勘测选点,不慎摔了一跤,把腰摔坏了,在83医院整整躺了一个月。艰苦的跋涉,使全面调查研究有了结果,赵凤举、周信山等同志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全区农场改水总体技术方案。

  干部战士说:为了让我们喝上好水,赵主任是玩命地干啊!

  基层干部战士喝不上干净水的苦恼,时刻牵挂着赵凤举的心。为此,他惜时如金,仿佛在跟时间赛跑。

  “争取每一分钟的时间”,对赵凤举来说都意味着早一分钟解除指战员饮用不洁水的苦恼。一次,赵凤举打电话让某高炮旅农场派人来取图纸,不知什么原因没有来人,赵凤举急了,揣上图纸,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公共汽车,又跑了20多里的山路,赶到农场全身上下都湿透了。场长感动地说:“赵主任,你的行动应该成为我们的榜样哩!”

  军区西滨农场的干部战士,忘不了赵凤举在农场帮助改水的日日夜夜。

  那是1986年8月。闽南大地骄阳似火,室外温度高达50摄氏度,赵凤举几乎天天泡在现场,手把手地教干部战士怎样安装过滤斜板,怎样填放消毒药,怎样管理净化水池,身上晒得脱去了一层皮。他的双眼由于长时间的阳光照射,并发了白内障,双眼视力分别下降到0.1和0.2,看书写字要用高倍放大镜才行。一个月过去了,这个农场的水质净化工程胜利竣工。龙头打开了,清泉一样的水喷涌而出。顿时,全场沸腾了。

  周围同志们说:“老赵这个人,是奉献的多,索取的少”。

  与赵凤举共事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他是把全部的心思都用在了工作和学习上,至于待遇、报偿方面的事情,看得很轻很淡,因而也就没有这方面的烦恼。

  有一次,赵凤举和周信山到某师指导改水,正巧上级机关的两个工作组也同时到达,师里便给他们安排了一个4人房间,同他一起下部队的同志进去一看又不高兴,说赵主任是高级职称,大热的天连个电风扇也没有怎么住?办事人员一再表示歉意。赵凤举把提包一放说:蛮好蛮好,就住了下来。那天晚上,气温达37度,赵凤举没有睡好,第二天仍然精神抖擞地赶到施工现场。后来他讲起这事,说:部队也有难处,我们不能要求过高。

  在医研所,还流传着赵凤举两次请妻助战的故事。

  西滨农场改水工程完工后,赵凤举的眼疾越来越严重了。去年初,赵凤举急着要到驻浙江部队去指导改水,一时找不到助手,焦急之中,他想到了退休在家的妻子余家华。

  “借用你几天怎么样?”他问。

  当余家华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时,笑了:“行啊,我跟你走。”

  一路上,余家华帮助购票、记录数据、画图、整理资料。这个长期从事药物研究、年逾半百的老伴真正起到了一个助手作用。今年5月,这个特殊助手又被赵凤举借到福建去指导改水。当部队领导了解到余家华是第一次来福建时,特意安排了一辆小车,要送老两口到厦门、泉州玩一玩,赵凤举说:“算了吧,不是不想玩,实在是腾不出时间啊。”

  春耕、夏种,终于有了收获。到今年底,一座座净水工程已经竣工或正在抓紧施工,一些水质较差的基层单位饮用水可望得到改观。那汨汨的清泉,正流向军营,流向干部战士的心田。

  (1988年12月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