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巴菲特那些事儿

宠文网 > 科普学习 > 巴菲特那些事儿

第8章 报人父母 (1)

书籍名:《巴菲特那些事儿》    作者:刘建位
    《巴菲特那些事儿》章节:第8章 报人父母 (1),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巴菲特的老妈5岁开始帮助家里办报,上大学期间担任《内布拉斯加大学生报》记者。

  风头最劲的校报主编

  巴菲特的老爸霍华德生于1903年,家中排行老三,上面有两个哥哥,下面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十几岁时,他进入奥马哈市中心高中,结果受到那些有钱同学的白眼和排挤,度过了非常不愉快的三年。

  当时,奥马哈有四大家族,分别掌控农场、银行、百货公司和酒厂。尽管后来由于政府颁布禁酒令,酒厂被迫倒闭,这四个家族都同样拥有多年积累下的巨额财富。

  四大家族的子女们,在学校里趾高气扬、飞扬跋扈。霍华德发现,在学校里人家根本看不起他。

  没办法,自己是杂货店老板的儿子,家里条件不好,从小到大所有衣服都是两个哥哥剩下的,再加上天天刮风下雨送报,浑身脏兮兮的,四大家族的男生看不起他,四大家族的女生根本不看他。

  同样是人,为什么差距就这么大呢?

  只有一个原因,人家是资产阶级,我们是无产阶级。凭什么他们生下来就享受荣华富贵,我们生下来却一无所有?

  这不公平,太不公平了!

  虽然我家庭条件不好,但是我学习成绩好。

  我们不讲究吃,不讲究穿,也不讲究玩,没有钱,正好专心致志用功学习。

  霍华德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内布拉斯加大学,这是内布拉斯加州的公立大学,也是当地最好的大学,学校和他们家的杂货店,都是1869年创立的。

  本来,霍华德也能考上全美更好的大学,例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为什么他不考呢?

  这些大学确实不错,都是美国最好的一流大学,但却都是私立大学,学费也特别贵。霍华德是穷人家的孩子,读不起。

  读不起私立大学,就上公立大学,学费特别便宜。内布拉斯加大学就在附近的林肯市,离奥马哈只有95公里,回家的路费也很便宜。

  说实话,这也是霍华德兄弟姐妹5人全都读内布拉斯加大学的重要原因。

  大哥学地质,二哥学化学,霍华德却喜欢文科,学的是新闻学专业。

  他一边上学,一边实践,到校报《内布拉斯加大学日报》应聘,当上了记者。

  作为记者,他最喜欢的就是挖掘内布拉斯加四大家族鲜为人知的丑恶内幕,抨击这些富豪阶级,抨击阶级不平等,这让他越来越喜欢政治。

  霍华德越写越好,越写越受欢迎,很快就当上了这份学生报纸的主编。

  霍华德一头深色头发,相貌英俊,戴着近视眼镜,谈吐斯文,绝对像个大学教授。

  人长得好,心灵也要美。不管男生女生,美的最高境界是纯真。

  霍华德入选内布拉斯加大学纯真会十三杰,成为大学里风头最劲、最吸引女生的十三个男生之一。

  纯真会是内布拉斯加大学效仿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成立的荣誉学生社团,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加入,而且只限13个成员。这个社团存在了很多年,但最后不得不解散,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再也找不到13个纯真的大学生了。

  霍华德还是纯真会这个社团的秘书长,类似于一支军队的总参谋长,是核心人物。

  霍华德人长得帅,温文尔雅,文笔也极好。外表美加心灵美,再加文字美,三美合一,真是美男中的极品,他马上成了全校女生追求的目标。

  但是,霍华德觉得这些女生要么太丑,要么太不成熟,要么太没有才,一个也看不上。

  1923年,大学三年级那年,正当霍华德感叹可能要孤身一人离开校园的时候,一个年龄稍大、成熟、有心机、有手腕的女生出现在他眼前,而且和他一样特别喜欢报纸,和他一样特别痛恨社会阶级的不平等。

  她叫利拉,来到《内布拉斯加大学日报》的办公室,拜见主编霍华德,表示想在报社找一份工作。

  后来霍华德才知道,其实她的真实目的是想找一个丈夫。

  找对老公才是完美投资

  从应聘条件来看,利拉绝对符合报社工作的条件,几乎可以说,报纸的所有工序,她全部精通,而且全部熟练,因为她从小就做这些工作,她的家就是报社的办公室和印刷厂。

  利拉的老爸约翰是德国移民后裔,个子矮小,身材圆胖,性格和善,像一个美国版的“弥勒佛”。

  他在内布拉斯加州的卡明郡担任学校的督学,经常穿着一件很厚的水牛皮大衣,驾着一辆四轮马车,在各个学校之间巡视。

  他娶了英国移民后裔斯黛拉,生下三个女儿—伊迪斯、利拉和伯尼斯,还有一个宝贝小儿子马里昂。

  夫妻恩爱,儿女满堂,职业稳定,家境小康,本来绝对是幸福的一家,但却成了不幸的一家。

  利拉的妈妈斯黛拉从外地嫁到老公的家乡西点镇,非常不习惯,因为这是德国移民的聚集地。

  大家都知道,英国人和德国人不仅在世界杯足球场上是“仇人”,两个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是敌人。斯黛拉嫁过来之后,吃住都不习惯,语言上也不习惯。她天生敏感,感觉一个外乡人始终无法融入当地人的生活,日子过得非常不开心。

  尽管老公很疼她,儿女也很爱她,可是仍然无法消除她内心的孤独和郁闷,她只好常常弹奏管风琴,在音乐中寻找安慰。

  100多年前,家里就有管风琴,也算是有钱人了。

  1909年,斯黛拉突然精神崩溃,到了医院查明她患了忧郁症。

  好端端的,怎么会得忧郁症呢?

  和赶过来的娘家人一聊,才知道,这可能是家族遗传。

  斯黛拉的妈妈就是突然发疯,不得不送到州立精神病院,直到1899年病逝也没有出院。

  观察了一段时间,斯黛拉的病情缓解,经医院批准出院。

  不出院也不行,约翰必须上班,要驾着马车到各个学校巡视,所以只好让妻子出院在家带孩子。

  有一天,他提前回到家里,看见妻子拿着火炉上烧得通红的火钳,追着大女儿伊迪,把孩子都快吓死了。

  一问孩子才知道,妈妈出院后,忧郁症并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门窗紧闭,灯也不开,在黑暗的房间里一待就是半天。有时出来,像个夜游的幽灵一样,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偶尔,忧郁症突然发作,对孩子又打又骂。

  没办法,约翰只好辞职,自己在家带孩子。

  在家也得赚钱,于是约翰买下了当地一家支持民主党的报纸《卡明郡民主报》,一边在家照顾孩子,一边办报维持生计。>
  老爸办报,全家上阵。

  利拉当时只有5岁,就和姐姐、妹妹共同分担家务,给爸爸和妈妈做饭,照顾幼小的弟弟。

  除了做家务,还要帮爸爸排版印刷报纸。

  当时可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激光照排技术,全部是手工排字。得一个字母一个字母把字模找出来,排好,然后印刷。

  要排字,得先认字。

  5岁的利拉还没上学,就认识好多字了,没办法,排字排的次数太多了,每个字都见过无数遍,想不认识都难。

  后来利拉上了小学,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帮老爸排字,排好版之后,才能出去玩一会儿。然后赶紧回家,开始做晚饭。

  到了小学四年级,利拉长大了一些,力气也大了,学会了操作排字印刷机。

  因为报纸是每周五出版,周四晚上必须印出来,所以每个周四晚上都是拼命赶,跟打仗似的。

  长期如此,周四晚上压力大,体力消耗也大,而且经常加班到半夜,小姑娘很快就患了拖拉综合征,就像那些经常到截止日期必须交报告、作业或稿子的学生和记者一样,一到截止日期就头疼。不是假疼而是真疼,疼得第二天不能上课,只好请假在家卧床休息。

  就这样,一家人辛辛苦苦地打拼着,靠着这份小小的报刊赖以为生。

  他们住房条件很差,房子既是住房,也是编辑室、印刷厂。白天,人活动;晚上,则是老鼠的地盘。

  他们吃得也很差,只能吃便宜的东西。穿得也很差,妹妹只能拣姐姐穿小的衣服穿。

  尽管妈妈有精神病,但是他们全家的精神都很好,因为他们有一个未来的希望之星,那就是家里最聪明、最能干、最年轻,也是唯一的一个男孩子:最小的孩子马里昂。

  马里昂学习成绩非常好,他的目标是成为一名大律师,赚到大钱,扭转家庭的命运。

  在美国最赚钱的行业有三个:医生、律师、金融业。

  看来,100年前的美国和解放前的中国一样,都是重男轻女,望子成龙。

  可是,弟弟还小,还没有上大学,家里首要的任务是办好报纸,以维持生计直到弟弟大学毕业,当上律师赚到大钱。

  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报纸销量大幅下滑,就快支撑不下去了。

  因为他们家办的《卡明郡民主报》反对德国政府,而报纸主要销售地区—西点镇—是德国移民后裔聚集区,这就得罪了大部分居民。于是他们纷纷表示,不买该报了,转而购买支持共和党也支持德国的《西点共和报》。

  1\/2的报纸订户突然流失,销量减少1\/2,本来发行量就有限的这份小报马上陷入财务困境,这让他们家的经济条件变得更差。

  雪上加霜,利拉的小妹妹伯妮丝开始自暴自弃。

  伯妮丝是三姊妹中最不聪明的一个,智商只有139,从小就生活在两个聪明又能干的姐姐的阴影下。

  人家越看不起她,她越自卑;越自卑,就越害怕—不怕别的,就怕自己像外婆和妈妈一样患上精神病。越害怕,越想;越想,越害怕,结果她越来越相信自己肯定会患上和外婆和妈妈一样的精神病,再努力也没有用,这是家庭遗传的。

  1918年,只有16岁的伯妮丝开始自暴自弃。

  患上精神病的妈妈,再加上相信自己会因遗传得上精神病的妹妹,之后又加上因报纸销量下滑而心力交瘁的爸爸,家里最聪明、最能干的利拉只好担起家庭的重担。

  为了帮助爸爸撑起这个家,1920年利拉本来已经考上内布拉斯加大学,却整整推迟了两年才去上学。

  利拉终于进入大学校园,才读了一个学期,就读不下去了,因为家里又出事了,利拉母亲的病情恶化了,爸爸的报纸销量又下滑了,她只好休学回家。

  干了一年,终于帮助家里走出困境。

  1923年秋,利拉第二次重返大学校园。

  和那些家境不错的女大学生相比,先后休学3年的利拉成长的经历要复杂得多、艰难得多,所以她要比其他女大学生成熟得多。

  如何才能摆脱从小到大困难的家庭生活?如何过上幸福的家庭生活?

  在100年前,对于一个女大学生来说,只有一个答案:找到一个又聪明、又能干,而且疼自己、爱自己的老公!

  在哪里最容易找到这样的老公,而且代价不高?

  唯一的地方是在大学里面。因为社会上鱼龙混杂,素质高的人很少。即使有素质高的成功人士,追他的女生也太多,以自己的条件来看,希望并不大。而在大学里,男生素质普遍要高得多,如果看准了未来有很大潜力的白马王子,这一生肯定幸福无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