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高难度谈判

宠文网 > 哲学心理 > 高难度谈判

假装没有决策权

书籍名:《高难度谈判》    作者:克尔德.詹森
    《高难度谈判》章节:假装没有决策权,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在谈判前,谈判者要取得公司的完全授权,但是在谈判中,假装自己没有全权代表权反而是一种谈判策略。谈判者可以利用这一策略,来为自己争取决策的思考时间,千万不要在未经思索的情况下,轻易做出决策。快速做出决策并不能体现谈判者的水平,相反,自律克制、思路开阔、胸怀大志才是一个优秀谈判者所应该具备的品质。



坑蒙拐骗


耍诈是一种“弱者的策略”,使用这种策略的谈判者只关注耍手段,而不关注谈判的事实与逻辑。一家公司的门面光鲜亮丽,并不代表这家公司在谈判时能诚实守信。谈判所能获得的利益越多,谈判者愿意冒风险耍诈的概率就越大。

在使用这种策略前,一定要深思熟虑,因为耍诈很有可能会影响到你的信誉。如果被谈判对手识破,对方就再也无法信任你了,耍诈这一行为会在接下来的谈判中时刻提醒他,你是多么不值得信任。

通常,谈判者会使用耍诈来试探对方的底线,给对方施加压力。如果你没有十足的勇气去试探对方,或者你不是很确定自己能掌控这一策略,最好还是在使用前放弃。试探别人的方法有很多,并非一定要使用这一种。比如,使用沉默这张王牌,在弄清楚对方的真实意图,明白对方所说的是真是假之前保持沉默。



耍诈作为一种谈判策略


施加时间压力:我们老板周五就要出差了,我们必须在周五前搞定这个谈判。我们觉得交货时间有点问题。我们打算要涨价。除非今天谈妥,不然我们就要三周后再来继续今天这个谈判了。

谈及竞争者:你的竞争对手给我们报价要比你给的报价低8.5%。除了你们之外,我们还有很多其他备选合作者,他们免费提供一年售后,比你们给的条件优惠多了。

否认事实:我们没收到你们的货物。我们还没决定好要不要允许你们像其他人借款。你的同事曾经向我们做出不同的承诺。



耍诈与威胁是一对组合策略


谈判者为了增强给对方的压力,在耍诈的同时,常常会配合使用威胁,比如“你的竞争对手向我们承诺这个价格会维持一年半不涨价,如果你达不到这个标准,我们就无法继续合作了”。

威胁这一策略是建立在能被实施的基础上的,被威胁的一方只有认为这个威胁是真实的、会被对方实施的,才有可能妥协,而威胁者在发出威胁之前必须要做好一旦对方拒绝妥协,就要实践这一威胁的准备。如果发出了威胁,却无法在对方不买账的时候实践它,那就是放空炮,不仅对谈判毫无益处,还会损害威胁者的信誉。一旦对方认为威胁者是虚张声势,威胁者在今后的谈判中就陷入了被动,无论他再说什么,对方都不会认真对待了。威胁者一定要在事先想好退路,万一实施威胁后双方谈崩了,那有什么应对措施或后备合作人选可供选择。

谈判中如果出现以下情况时,就要做好对方要使用威胁策略的准备:

·谈判对手变得强势起来。

·谈判变得争锋相对,对方开始钩心斗角。

·谈判氛围变差,双方沟通不畅。

·威胁是一种带有攻击性的谈判策略,只能带来短期效果。

·双方之间的关系变僵。

·如果谈判者能及时发现这些微妙变化,在情势僵化前及时加以制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出现威胁策略。比如,不再说你们应该怎么样,我们想要怎么样,而是说如果我们怎么样,你们能不能怎么样。

有时巧妙利用媒体,可以将原本打算发出的威胁包装成一种对谈判对手的试探,从而降低威胁带来的副作用。



案例:威胁与媒体

某天,某家报纸刊登了一篇文章,标题是《某家大公司被迫停止运行》。

该公司回应道:“董事会还未就此事进行深入讨论,但确实存在停止运行的可能性。”

当地经济发展部门的官员回应道:“该事件还处于研究中,目前无可奉告。”

当地市长回应道:“我会让经济发展部门的人员跟进此事,政府方面不希望企业停止运行,因为企业员工很有可能丢掉饭碗。事情必须妥善加以解决。”

工会回应道:“我们的谈判条件已经无法更改了,希望经济发展部门能坚定立场,不要忘记先前对我们的承诺。希望经济发展部门能履行职责,找到适当的解决方案。”

这家企业非常机智,没有直接与工会或市长起冲突,而是为大家找到了一个共同的指责对象——经济发展部门,将找解决方案的重担转移到了经济发展部门身上。同时,在公开回应中,还巧妙地否认了董事会已经对此事进行了研究。

最后,在使用威胁策略时,不要将话说过头,要给自己留有余地。如果将对方逼到墙角,不给对方留任何合作机会,甚至不给对方留面子,那对方就只剩下以牙还牙、以威胁对威胁这一条路可走了,其最终后果就是双方都在谈判中损失惨重。



如何应对威胁和耍诈


面对谈判对手的耍诈或威胁,如果不想针锋相对地将谈判搞僵,谈判者必须要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给对方留有余地,不要将谈判的门完全关死,为后续继续开展谈判埋下伏笔。发现对方说谎时,不要当着其他谈判者的面揭发出来,不要让对方在同僚面前丢面子,你可以隐晦地暗示对方所说的内容对谈判没有实质性帮助,建议他换一个方案。

有时,乱说话会毁掉一场谈判。比如,谈判者使用非常激烈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意见:“我不喜欢这样的谈判,你们的条件我们也无法接受,要一起合作非常困难,我建议我们不如......”

当面对威胁时,最好的办法就是采取拖延策略,同时保持随时都能恢复谈判的开放态度,不要过度防卫,而是要将时间花在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上。

当对方使用威胁策略时,你就掌握了时间上的主动权。会使用这一策略的谈判者,一定是认为自己处于优势,对实施这一策略十拿九稳,但是又迫切需要达成协议。他们已经用完了其他所有能使用的策略,还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只好使用这最后一招了,因此,当对方使用威胁策略时,也暗示着他们认为自己所处的优势地位不那么稳固了。

面对威胁时,谈判者要向威胁者表明自己的坚定态度,宁可放弃谈判,也不接受威胁。然后向威胁者给出自己的方案,并且指明这个方案能给对方带去多少利益。然而,你的这些行为看在对方眼里,可能会认为你以牙还牙,反过来威胁他们,因此,在行动前,一定要确保自己做好了兑现的准备。



案例:

东南亚某国想购买一批公共汽车,负责此事的是该国的交通运输部门。该部门向许多供应商都发出了投标邀请,唯独没有给一家来自欧洲的供货商发邀请函。而这家公司非常想做成这笔生意,于是他们派出了谈判代表。谈判代表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尽了很大努力,才得到了投标的机会。一开始,交通运输部负责此事的官员对该公司的请求置若罔闻,不回邮件,不回电话,办公室也没人。谈判代表锲而不舍,没有放弃,终于,这位官员答应安排一次会面,当面谈一谈。在会面中,这位官员开门见山:“我们不会考虑你们公司的,欧洲进口的汽车都太贵了。”

谈判代表立刻表示:“这次肯定不会那么贵。”她许诺一定会给出一个很有竞争力的价格,只要能允许他们公司参与投标。

官员回答说:“那我就给你们一个机会。”然后他拿出了已经收到的其他竞争的报价,“这些报价都超过了我们的预算,我已经退回去让他们重新修改报价了。如果想进入最后一轮投标,就要在现有价格的基础上减少10%。”谈判代表接收到了降价的信号,于是回去重新做了预算。她联系了以前合作过类似项目的制造商,态度强硬地要求对方降低价格。制造商同意了,只要他们按照最佳生产原则进行生产,降价的目标是可以达成的。于是,谈判代表与制造商一起做了一份报价单,双方都削减了自己的利润,使得整个报价比之前提供给那位官员的那些报价单低10%。

当那位官员看到这份报价单时,沉默了。此后,他也没有再联系过谈判代表,看来事情十有八九要黄了,可是谈判代表已经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她不想放弃。当那位官员告诉她,有个竞争者的报价比她低2.5%时,她又费尽心思安排了一个谈判。谈判中,那位官员暗示,如果他们能再降价3%,那就可以马上签约。于是,谈判代表又找到了制造商,双方都认为宁可再降低3%,也不能失去这单生意。他们做出了一份新报价,然后发给了那位官员。双方安排时间正式签约。

在签约仪式上,制造商的市场营销部主管及其他当地供货商都出席了。那位政府官员致了辞,然后说希望双方能在后续的合同谈判中达成共识。供货商谈判代表惊呆了,她以为谈判早就已经结束了,结果闹了半天,这场签约仪式仅仅是后续谈判的一个开端而已。她被对方耍得团团转,利润被削减到最低,结果还是没有拿下这个订单。

后来,那位官员又提出要他们修改某些条款,并且态度强硬,经过艰苦谈判,供货商谈判代表妥协了。

随后,那位官员又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谈判代表也都一一妥协了,她只坚持了一条,就是这份协议必要按照欧洲法律规定履行。终于经过努力,双方达成了共识。

双方再次会面时,那位官员带来了一份有交通运输部长官签字的合同,上面有部分地方留有空白。会面时,他问对方如果要延长付款期限,对方要付出多少成本。汽车制造商的财务部主管回答,大概是350万元左右。于是这位官员说道:“我们的付款实力毋庸置疑,我们接受你们一开始提出的付款方案,不延长付款期限,这会给你们省下350万元,这部分利益应该从我们的货款中扣除。”于是他大笔一挥,在合同空白的地方写上了扣除350万元,然后将这份合同交给了对方。

很明显,这位官员的谈判中充满了耍诈和欺骗。他将谈判对手拖入了一场带有攻击性的谈判中,供货商代表为了争取到投标资格,为了拿下这个单子,不得不一次次坐到谈判桌前,她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显然不想中途放弃。可她又不敢在谈判中争取主动,反而让谈判对手占据了上风。于是,谈判对手就一步步压价,一步步减少她的利润,一步步迫使她妥协,最后,签订了这份只对单方有利的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