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犯罪心理学

宠文网 > 哲学心理 > 犯罪心理学

第81节 少年犯

书籍名:《犯罪心理学》    作者:汉斯.格罗斯
    《犯罪心理学》章节:第81节 少年犯,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社会上并不缺给孩子安上一大堆缺点的作家。从隆布罗索开始,在一个特定的圈子里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就是在孩子身上寻找预示着他将来会犯下严重罪行的征兆。如果说有天生的罪犯存在,那就有儿童犯的存在。已经有证据表明,最残忍最没有人道的人,比如尼禄、卡拉卡拉、卡利古拉、路易十一、查理九世和路易十三,在非常小的时候就表现得特别残忍。佩雷斯列举了儿童生气和愤怒时会表现出的攻击行为;莫罗列举了复仇心理的早期发展,拉方丹指出他们缺乏怜悯之心。纳赛则提醒人们注意大量儿童的残酷和野蛮,这表现在他们对恐怖故事的喜爱,在自己给自己讲故事时编造混乱的结尾,以及对待动物十分残忍。布鲁赛说:“几乎没有哪个小伙子不会刻意去欺凌弱小的男孩子。这是他的第一大冲动。如果他对欺凌的热爱不是与生俱来的,被打的孩子哭叫声会让他暂时停手。不过一旦再有机会他又会跟着感觉动手。”[306]

甚至连教养对他行为的束缚力也会减弱,并且正如谚语所说,“孩子和国家对他们最后一次挨揍总是记忆犹新”。青春期似乎是特别糟糕的一段时期,特别是青春期前期。瓦赞[307]和弗里德赖希[308]都认为,现代人认为男子气概的萌发正是导致这种超强而可疑的冲动的原因。自从埃斯基罗尔开创了关于偏执狂的学说之后,涌现出大量文献,尤其是关于刚刚成年的女孩子纵火癖的问题,弗里德赖希甚至断言,所有青春期的孩子都有纵火癖,而格罗曼则认为堕落的孩子都有偷东西的习惯。

对这些说法加以验证就会发现,其针对范围过于宽泛。这很容易理解,肯定有些孩子会行为不端,那些意大利实证主义者也不同意这样的观点,即大部分罪犯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我们关心的是儿童时期的特殊禀赋,要说儿童时期的禀赋要比成年后的禀赋低显然有些夸张。如果有人问,孩子们根本不需要教养和训练也能成长得很好,那它们有什么用呢?我们可能马上就会回答说,它们可以帮助孩子抵消生活中堕落因素——正在觉醒的激情和身边环境——对他们的影响。

从小就坏的孩子很容易识别出来,他们总是制造噪声和麻烦,而其他成千上万的行为良好的孩子是不会这样做的,不过有时一颗老鼠屎会坏了一锅汤。默默的平凡的事物都自然而然地存在着,不会给人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尽管它们的重要性无可比拟。但个别的和吵闹的事物吸引了太多注意力,于是它们的特点就被视为整个群体的特点。算命、解梦、预警和看相也受到类似的对待,如果没成功就会被人遗忘,但只要有一个例子成功了,他们就会制造出巨大的噪声,诱使大脑错误地认为这才是典型例子。通常我们对儿童也会做出笼统的评价。“你理解了这个就能理解那个了。”人们常常这样告诉孩子,这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公平的。这是用对待成年人的办法对待儿童,对成年人来说,这个和那个发生的频率一样高,他们有足够的智力和经验,所以可以把有关这个的知识应用到那个上。举一个夸张的例子:一个孩子非常清楚偷东西是可耻的、罪恶的,是犯罪行为,却不知道造假币、背叛和纵火也是被禁止的。这之间的差异可能十分微小。他知道偷窃是被禁止的,但觉得“顺走”邻居的水果应该是可以的。他知道撒谎是一种罪,却不知道会因为某些谎言而突然间受到惩罚,也就是法律上所说的“诈骗”。当一个淘气的男孩跟叔叔说自己家里没钱了,爸爸让他来借钱,却把借来的钱拿去买糖的时候,他可能会觉得撒谎很丑陋,而对这种行为客观上应该受到惩罚这一点却完全不知道。这就像让孩子变得主观化一样困难。他们比成年人更自私,这一方面是因为成年人时时刻刻都在保护着他们,另一个方面是出于本性,他们并不需要照顾任何人,反过来说,如果没人照顾他们就会出大乱子。这种情况很自然的结果就是他们并不知道被允许和不被允许的界限在哪里。就像克劳斯说的:“不成熟的年轻人在区分善恶这方面表现出特别具有决断力的特点。这个年龄的儿童要去判断人的行为或关系,总是很快就能得出答案,但是如果这种行为和他们自己有关,和他们自己的个性有关,他们就会变得很不坦率,判断会扭曲,无法坚持客观的角度。”[309]因此,问一个孩子“难道你不知道不该这样做吗?”是不对的。孩子会回答:“我知道的。”但他不敢接着说:“我知道其他人不该这样做,但是我可以。”会这样说的不仅是被宠坏的、饮食无度的宠儿,任何一个小孩都有这种偏见。他们又怎么会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呢?成年人必须工作,儿童则只是玩耍;母亲必须做饭,孩子只需要坐在餐桌前;母亲必须洗衣服,孩子直接就能穿上干净的衣服;他们能吃到美味,不会受寒,很多成年人不被允许的言行若发生在孩子身上就会得到原谅,然而突然有一天,他们因为利用自己的特权而受到了责备。人们要是能记得儿童这种造作的却是必要的利己主义,就会对很多幼稚的犯罪行为宽容很多。此外不可忽略的是,儿童做很多事情只不过是在盲目地模仿。更精确地观察这一大家熟知的心理学现象就能发现,儿童的模仿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当然,在一定限度之内,责任心还是存在的,但是如果儿童在模仿某个可以去模仿的人,比如家长、老师等,那他们的责任心也就不复存在了。

总而言之,没人能证明儿童比成人的表现要差。经验告诉我们,虚伪、机关算尽的邪恶、有意为之的自私和有目的的谎言在儿童中间相对罕见,并且总体来说儿童更具有观察的能力和意愿。所以我们认为,除了青春期少女之外的儿童都是好的、可靠的证人。